由來談近代北方淮軍昭忠祠_第1頁
由來談近代北方淮軍昭忠祠_第2頁
由來談近代北方淮軍昭忠祠_第3頁
由來談近代北方淮軍昭忠祠_第4頁
由來談近代北方淮軍昭忠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由來談近代北方淮軍昭忠祠

自同治九年(1870年)以來,李鴻章一直擔任北洋直屬省長和大臣。作為淮軍的總首領(lǐng),他沒有放松對淮軍的經(jīng)營和建設,并在直隸省城保定修建了淮軍昭忠祠公所。長期以來,除去拙作《李鴻章與淮軍昭忠祠》和衡志義、沈志為的《保定淮軍公所初探》一文對其有所論述外,史學界對保定淮軍昭忠祠公所基本上沒有進行研究。本文擬對保定淮軍昭忠祠公所的修建、入祀、管理制度等進行初步探討。一、可能,建設和修建淮軍昭忠祠李鴻章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曾國藩的支持下組建的淮軍,曾參與鎮(zhèn)壓太平天國及東西捻軍。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后,淮軍主要駐扎于直隸及山東、奉天沿海地區(qū),成為拱衛(wèi)京師、防守海疆的重要力量,后來又參加了保衛(wèi)臺灣、中法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及抵抗八國聯(lián)軍之役,在征戰(zhàn)中淮軍將士多有傷亡。為此,在修建無錫、蘇州等地淮軍昭忠祠的基礎上,光緒十四年(1888年),李鴻章又在保定修建了淮軍昭忠祠公所。修建保定淮軍昭忠祠公所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首先,修建淮軍昭忠祠既遵循了清政府的祀典制度,又可為淮軍樹碑立傳。昭忠祠是清代雍正初年首創(chuàng)的祭祀制度。雍正二年(1724年)上諭指出,自太祖特別是圣祖以來,在征討三藩之亂、平定西藏、統(tǒng)一臺灣等戰(zhàn)爭中,“師旅之臣,捐軀馬革,及守土之官,見危授命者,所在多有?!瓕⑹繆^勇前驅(qū),亦有歿于行陣者,此皆盡忠報國之臣,朕甚佳之,亦甚憫之。當于京師建立祠廟,春秋妥侑,世世血食。……用以褒崇大節(jié),揚表芳徽,俾遠近觀聽勃然生忠義之心,于治道亦有裨益”。昭忠祠當年在崇文門內(nèi)修建,雍正七年(1729年)竣工,欽定祠名為“表獎忠勛”,并御書匾額,又規(guī)定“將文武諸臣之位,安設正祠,偏將士卒之位,安設兩廡”,其祭祀禮儀“均與祭賢良祠同”(卷449.“禮部·群祀·昭忠祠一”P1)。其后,嘉慶帝又詔建各直省府城昭忠祠。太平天國時期,清政府允曾國藩所請,在江西湖口石鐘山建湘軍水師昭忠祠,在湖南湘鄉(xiāng)捐貲建忠義總祠,在湖南平江建忠義祠,并“準其照各府昭忠祠之例,由地方官春秋致祭”(卷452.“禮部·群祀·直省昭忠祠二”P1)。李鴻章步其后塵,認為淮軍陣亡員弁“例應于各府城暨陣亡地方建立昭忠祠,設位致祭”。在歷任封疆期間,他先后主持修建了無錫惠山昭忠祠(卷7.惠山建立昭忠祠片,P49),武昌淮軍昭忠祠(志27.“建置三·壇廟一·附祠祀”[江夏縣]P14),以及蘇州淮軍昭忠祠(卷1.請建淮軍昭忠祠折,P5~6)。有此先例,在保定修建昭忠祠便成為順理成章之事。其次,淮軍將領(lǐng)的要求,是李鴻章修建保定淮軍昭忠祠的重要因素。中國風俗歷來重視對戰(zhàn)死忠魂的安葬與祭祀,李鴻章及淮軍將領(lǐng)們對此也非常重視。太平天國及捻軍平定之后,淮軍將領(lǐng)要求在北方剿捻地區(qū)、淮軍的勢力及活動中心直隸修建昭忠祠。早在同治八年(1869年),淮軍將領(lǐng)劉東堂為湖北候補知府,曾“購義地于永隆河掩埋忠骨,倡義建淮軍昭忠祠”(卷48.“武功傳三”P9)。同治十二年(1873年),盛軍在直隸青縣馬廠購置民田,作為義冢,后又提出為盛軍建祠,盛軍將領(lǐng)周盛傳在上李鴻章的《盛軍建祠請奏稟》中不無傷感地說:盛軍弁勇“隨征駐防先后二十余載,積勞病歿,歸骨無期,情事至為可憫”(卷9.盛軍建祠請奏稟,P8)。其后,總統(tǒng)盛軍周盛波又提出“集捐在保定省城建立淮軍昭忠祠,將歷次陣亡傷亡及積勞病故員弁兵勇設位入祀”,并請求李鴻章上奏(卷62.保定請建昭忠祠片,P38)。對部將的這些要求,李鴻章深表同情,堅定了他修建保定淮軍昭忠祠的決心。第三,修建保定淮軍昭忠祠也是李鴻章在直隸發(fā)展淮系集團勢力、鞏固自己政治地位的需要。李鴻章因有淮軍以自重和顯榮,淮軍將領(lǐng)也因有李鴻章而得到榮譽地位及身后的褒謚祭典。李鴻章在各地修建義阡享堂、昭忠祠、公所、會館,編修《昭忠錄》,為部下撰寫墓志銘、神道碑,是他維系和發(fā)展淮系集團的重要手段。在他的奏摺中,保留著不少為淮軍舊部請求死后卹典、修建專祠、袝祀淮軍昭忠祠、國史館立傳的奏折(片)。他正是用這些手段,來加強淮系集團內(nèi)部及后代的鄉(xiāng)土意識、宗族觀念及地域情結(jié),使他們對自己更加感恩戴德和崇拜,增強他們的凝聚力,擴大淮系集團的影響。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說,“凡人生相聚,死相恤,死之恤也愈厚,則生之聚也益堅”,他引用管子“軌里連鄉(xiāng)之制”的說法,認為“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守則同固,戰(zhàn)則同強,則軍法在其中矣”,“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行,天下莫之能御,則所及者遠矣。后世召募鄉(xiāng)勇,殆師其遺意焉?;浤碇d,擾亂彳扁南北,治之者曰楚軍,曰淮軍,皆用鄉(xiāng)人以治四方之事?!彼谥彪`省城保定購地建安徽義阡享堂,實為祭祀淮軍將士,“今義阡之設,推古人族葬之法,以聯(lián)鄉(xiāng)里之情;而享堂之設,又推國家昭忠之意,以慰英毅之魄?!杓戎剜l(xiāng)人之篤誼,又傷夫?qū)⑹恐旅?遂志而不及見大功之成也”(第2冊.李鴻章.安徽義阡享堂記,P9~10)??傊?各地淮軍昭忠祠的修建,不但向世人展示了李鴻章及淮軍的政治力量,也反映出李鴻章與淮軍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guān)系,是李鴻章登上政治巔峰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第四,李鴻章在保定修建淮軍昭忠祠公所,也與保定的皖人勢力及安徽義地有關(guān)。皖人在直隸(保定)任高級官職,始于乾隆年間方觀承任直隸總督,此后,他們相繼在保定購置了四處義地。一是南門外紙坊頭義地20.8畝,為方觀承購置;二是東門外丁家園義地45畝,為咸豐年間吳廷棟任直隸按察使時與清苑(直隸首縣)知縣丁學易(安徽懷寧人)購置;三是南門外八里莊義地124.3畝,為同治年間直隸按察使張樹聲與周盛波等購置;四是西門外土橋義地155.3畝,為李鴻章倡率淮軍各營陸續(xù)捐置(第2冊.李鴻章.安徽義阡享堂記,P9~10);(P67~68)。以上義地,使淮軍將士有了安葬之所,但眾多眷屬、淮軍官兵至保定也需要一個寄托哀思的祭祀之所。李鴻章正是在此背景下,在保定修建了淮軍昭忠祠,使昭忠祠與義地相互依存。二、淮軍昭忠祠建筑的布局保定淮軍昭忠祠公所的修建,源于淮軍在保定建義阡享堂。同治年間,李鴻章有感于自軍興以來,特別是剿捻之役,“淮軍之力為多”,遂由安徽同鄉(xiāng)捐銀,命候補道葉伯英、總兵葉志超在保定城西土橋邨卜得一塊44畝風水之地,“繚以周垣為享堂,以祀淮軍將士之死事者,為屋以停旅木親之可歸者”。義阡享堂于同治十一年落成,李鴻章寫了《安徽義阡享堂記》以記其事(第2冊.李鴻章.安徽義阡享堂記,P9~10)。光緒十四年五月初十日,李鴻章上《保定請建昭忠祠片》,申明自同治四年(1865年)后淮軍北上平捻,多有傷亡,后來辦理海防,拱衛(wèi)畿疆,仍多淮部,請求在直隸省城保定由淮軍將士集資捐建淮軍昭忠祠,以祭祀淮軍平捻和后來防守海疆戰(zhàn)死及積勞病故的將士,“凡陣亡傷病文武員弁兵勇分別正祀袝祀依次列入,庶足妥侑毅魄,激勸方來”,“以彰義烈而勵戎行”(卷62.保定請建昭忠祠片,P38~39)。清政府允準后,李鴻章派盛軍將領(lǐng)衛(wèi)汝貴、賈起勝選定保定城西南隅西大寺附近興建。李鴻章獨自捐銀15000兩,淮軍將領(lǐng)劉盛休、周盛波、周馥、葉志超等也各捐銀3000兩到50兩不等,總計64人捐銀55000余兩1,光緒十七年(1891年)基本竣工,將其定名為保定淮軍昭忠祠暨公所,習慣上稱為保定淮軍昭忠祠公所。保定淮軍昭忠祠公所坐落于保定城內(nèi)西南角(現(xiàn)保定市體育場對面),在直隸總督衙署西南約一華里處,其西面、西南及南面半華里處是保定府城城墻及護城河。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用青磚灰瓦建成,分為中、東、西三路和公所部分。主體建筑即昭忠祠、戲樓屬徽派建筑,布局嚴謹,并有大量精美的彩繪與雕刻,應是安徽工匠修建的。公所部分屬北方建筑風格。中路高大寬敞,西路建筑稍低于中路,東路及公所屬附屬建筑。在中路與西路之間有一條寬約三米的南北甬道相隔,這既體現(xiàn)出在祀典制度上的等級之分,又使整個建筑群錯落有致,并能預防火災,故有人稱此甬道為“防火道”?,F(xiàn)在,這座建筑群基本上保存著原來的格局,現(xiàn)存樓堂房廊近百間,南北進深約八十米,東西廣約五十米,占地面積約四千平方米。淮軍昭忠祠公所中路從南到北,依次有大門、二門、戲樓、總祠等主體建筑。大門的整個墻面高約十米,寬約25—30米,全部用大型青磚磨磚對縫的工藝建成,造型為美麗的馬頭墻,至今仍堅固美觀。大門為漢白玉雕刻拱券式,兩側(cè)各有一座小門,拱券上方靠近頂部為一豎式長方形鐫刻建筑物名稱的墻匾,在淮軍昭忠祠時期應嵌有豎式“敕建淮軍昭忠祠”幾個大字,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李鴻章死后,直隸總督袁世凱上奏請求在省城保定為李鴻章修建專祠(卷首.袁世凱.天津奏建專祠疏,P40),清廷允準后,淮軍昭忠祠改為“敕建李文忠公祠”(這幾個大字至今保留)。民國《清苑縣志》記載:“李文忠公祠(淮軍公所,祀清總督李鴻章)”(卷1.“建置·壇廟”P36)。這些記載與昭忠祠的匾額相吻合。拱券式大門外有石獸一對作為鎮(zhèn)祠獸。整個大門外的建筑給人一種高大巍峨、莊嚴肅穆之感。進入大門后是一天井式院落,據(jù)部分老住戶回憶,東側(cè)是一座琉璃瓦蓋頂?shù)挠ぜ坝剖?“文化大革命”中均被砸毀。中國古建筑講究對稱,京師昭忠祠也有“左右御碑亭各一”的記載,由此推測,西側(cè)也應有一座御碑亭及石碑。御碑亭北面為二門,屬過廳式建筑,六柱五間,并有左右配房各兩間,前面的軒廊與東西兩側(cè)的走廊相通,屋頂為青磚灰瓦蓋頂,屋脊采用“透風脊”,并有美觀堅固的磚雕。東西兩側(cè)的山墻也采用錯落美觀的徽式標志性的馬頭墻,并與西路的馬頭墻處在同一平行直線上,更增添了徽式建筑之美。過二門后可進入戲樓。戲樓是每年春秋二祭及正月團拜公祭后,淮軍同寅及安徽同鄉(xiāng)演劇開筵之所,是淮軍昭忠祠公所的重要建筑,其建筑格局、結(jié)構(gòu)、樣式與北京安徽會館中的戲樓基本相同2,為對稱方型,坐南朝北,東西和北面為六柱五間二層,南面有戲臺,并有寬敞的大廳。戲臺兩側(cè)的楹柱上,鐫刻著近代學者、曾任李鴻章幕僚的安徽桐城人吳汝綸(字摯甫)題寫的楹聯(lián)3??晒装偃丝磻蚝烷_筵的戲樓,平時可租出供皖人和其他人員喜慶宴飲,在晚清是保定較好的娛樂場所。出戲樓可進入后面的總祠。總祠是列祀(正祀)同治四年后淮軍平捻時陣亡、傷故將士的殿堂,他們是整座昭忠祠主要祭祀的人員,一般生前職銜較高、死后清政府允許建立專祠的人才能享此“殊榮”。正祀將領(lǐng)各按生前職銜及賜謚封爵的高低而供奉大小不同的神牌,以供地方官員、淮軍將士、死者家屬及各界人士瞻仰祭奠。總祠中部的楹柱上,鐫刻著吳汝綸題寫的氣勢磅礴的總祠聯(lián):生為人杰,沒乃鬼雄,浩氣拱神京三光爭曜;白骨成灰,丹心不死,義聲與淮水萬古長流。3總祠有正房3間,東西耳房各2間,房前有卷棚和走廊??傡粼郝鋿|側(cè)中部有一圓形拱券門,穿過拱券門可進入東路。拱券門外側(cè)的垂花門為磚木結(jié)構(gòu),雕刻非常精美。東路現(xiàn)存幾間房屋,有些建筑可能在1949年后被拆毀。昭忠祠西路是與中路對稱的建筑,可由前面的大門進入,分成兩個院落,是正祀、袝祀淮軍將士的地方。第一進院落為過廳5間,東西廂房各3間。第二進院落為北房5間,東西廂房各3間。這5間北房高大寬敞,此即“大祠”。大祠也是正祀淮軍將領(lǐng)的地方,中部的楹柱上懸掛著吳汝綸題寫的楹聯(lián)。在西路第一進院落西廂房的西廊壁上,至今還保存著一通《淮軍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十六條》的碑刻,記載了這座昭忠祠公所的修建情況、管理制度,入祠人員的標準等(P63~68)。第一進院落東廂房的東廊壁上,至今也保留著一通《建立淮軍昭忠祠暨公所捐資文武銜名》的碑刻,刻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九月,記載了捐資建造祠所人員的姓名、職銜、銀數(shù)1。昭忠祠公所內(nèi)還應有“生息產(chǎn)業(yè)及安徽義地各產(chǎn)業(yè)”的碑刻(P68),但尚未查到。在西路的兩進院落中,散亂地放置著三塊青石斷碑及兩個碑座,其中兩塊斷碑為一塊碑的上下兩部分,碑文為光緒十四年五月李鴻章向清廷上《保定請建昭忠祠片》的原文,以及清廷的批文。另一塊斷碑的碑文與此相同。為什么在淮軍昭忠祠會有兩塊內(nèi)容相同的碑,這兩塊碑是否為大門內(nèi)東西兩側(cè)碑亭中的石碑,尚待查考。在淮軍昭忠祠中路總祠、西路大祠北側(cè),另有幾進小院落,此即淮軍公所。公所亦稱會館,這是淮軍同仁致祭或舉行其他活動時的公聚之所,也是皖人及外省人路過保定時的短期居住之所。公所的大門上也是吳汝綸題寫的門聯(lián)。公所房屋的高度、進深都不能與昭忠祠建筑相比,建筑風格亦迥然不同,這些房舍至今也保存完好。公所附近另有兩進院落,應是祠所管理人員的辦公之所??傊?淮軍昭忠祠公所體現(xiàn)了南北合璧的建筑風格。三、淮軍昭忠祠附祀保定淮軍昭忠祠是在淮軍后期修建的,入祀人員要多于其他淮軍昭忠祠,袝祀人員除去陣亡兵丁之外,還有剿捻之后病逝的淮軍將領(lǐng)。遺憾的是至今未能查到保定淮軍昭忠祠入祀人員的名單。不過,在《淮軍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十六條》中明確規(guī)定,昭忠祠“列祀自同治四年以后淮軍剿捻陣亡、傷故將士;同治九年以后分調(diào)淮軍來接海防,間有在北洋積勞病故入祠袝祀者,因其先在淮軍著有勞績,是以奏明袝祀。其余北洋各營未與剿捻之役者,雖在海防積勞病故,如非奏明有案,不得袝祀,以清界限而符原奏”(P64)。以后列祀袝祀的淮軍將士,基本上是按這一標準執(zhí)行的,在李鴻章的奏折等資料中,我們?nèi)匀豢闪私獾酱篌w情況。列祀即正祀,是淮軍昭忠祠祭祀中享受高標準的將領(lǐng),其神牌被安放于總祠、大祠等顯著位置以供祭祀。按此標準,保定淮軍昭忠祠列祀的淮軍將領(lǐng)應有:記名提督廣西右江鎮(zhèn)總兵張樹珊、唐殿魁,副將劉登朝、郭有容、都司馬壽文4,湖南提督楊鼎勛5,記名提督陳振邦、總兵銜副將劉正同、游擊銜都司魯朝斌6,提督銜記名總兵方有道、守備袁正泰7,記名總兵張遵道8,記名提督胡良作9,記名總兵胡家讓10,副將加總兵銜周行發(fā)11,提督銜胡克讓12,總兵程廣和13,總兵銜副將尹昌景和副將龔興祖14,總兵銜副將郭文武、副將姚長庚、曾文益15,提督曹仁美、總兵謝連陞、王定祥、記名提督吳崇國、總兵袁光明16,五品銜江蘇候補知縣黃振楚、副將劉斌等17。提督劉盛璋于同治八年“率兵駐防直東,卒于軍”(第4冊,P3393),應能列祀。總兵銜張佩芝“歷剿發(fā)捻有功……同治十二年在營傷發(fā)病故”,李鴻章“奏請旌血卩”(卷232.“人物志·武功”P22),他也應列祀。袝祀也記為附祀,是昭忠祠祭祀中較低的一種。保定淮軍昭忠祠袝祀的淮軍將士,其條件一是參加過平捻之役陣亡的兵丁,二是參加過淮軍平捻,同治九年后參加過防守海疆的將領(lǐng)。對于北洋各營未參加平捻,但在海防積勞病故,如經(jīng)奏明,亦可袝祀。符合以上條件的將領(lǐng),包括劉銘傳、李昭慶、吳長慶、周盛波、周盛傳、唐定奎。一般地說,淮軍將領(lǐng)必須由李鴻章上奏,清廷批準后方能袝祀。據(jù)筆者察考,這樣的人員,包括趙長發(fā)(卷38.“人物志·武功”P13~14)、李勝、吳毓芬、徐道奎,他們都由李鴻章上奏,可以袝祀于保定及各省淮軍昭忠祠(卷69.李勝請血卩片;卷74,再請優(yōu)血卩吳毓芬片,徐道奎請血卩片);(“軍務·人事”,第41輯,P735,P681~68;第42輯,P531~532;第43輯,P139~140,李鴻章關(guān)于以上4人的折片及石朱批),鄭國魁可袝祀于蘇州程學啟專祠及無錫、廬州、直隸淮軍昭忠祠(“軍務·人事”,第40輯,P78~80),阮炳福“附祀程學啟專祠、淮軍昭忠祠”(“軍務·人事”,第41輯,P365~366),徐文達、張樹屏經(jīng)奏準可附祀各省淮軍昭忠祠(卷69.徐文達請附祀片,P29~30);(第55冊,卷291.P871);(卷71.張樹屏請血卩折,P40~43);(卷296,P928),潘鼎新、劉瑞芬附祀于淮軍昭忠祠(卷63.潘鼎新請祀昭忠祠折,P30~32);(卷259,P479);(卷74.劉瑞芬請付史館折,P41~42);(卷312,P60),并非出身于淮軍的提督銜記名總兵劉祺也可“附祀淮軍昭忠祠”(第42輯,直隸總督李鴻章片,P184~185)。除以上將領(lǐng)外,丁壽昌、吳毓蘭、黃桂蘭、朱煥明、蘇得勝、吳育仁、王孝祺、章高元(第4冊,P3394~3398)、戴春林(卷233,“人物志·武功”P15),以及丁德昌、駱國忠、郭松林(卷47.丁德昌請血卩片,P19~20;卷22.駱國忠請血卩片,P6~7;卷37.郭松林請血卩折,P14~15)、劉克仁、鄭國榜、劉東堂、吳秉權(quán)、王德成、張光亮、潘國揚、潘鼎立、王占魁、周志本(卷48.“武功傳三”P5~31)、宋先聘、李先謨、程守沛、段先春、朱先民、趙延訓、程孔德、彭克勤、李大霆(卷48.“武功傳三”P1~15)等也應衤付祀于保定昭忠祠。1900年在天津殉國的直隸提督聶士成應是較晚能正祀或袝祀的淮軍將領(lǐng),在剿捻戰(zhàn)爭中陣亡病故的淮軍兵丁也可袝祀。保定淮軍昭忠祠入祀人員的神牌樣式,根據(jù)《淮軍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十六條》的規(guī)定,要按清廷禮部公布的則例、尺寸制作,以后如有續(xù)入衤付祀者,由各營查明其職銜、營名、籍貫,文移祠中總理知會值年照式制牌。各家不得私自送牌、上龕,更不能任意逾制制造大牌,有亂體制(P64)。根據(jù)《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的記載,入祀人員的神牌“正面各依官職之大小序定位次,兵丁安設兩旁”,有官職者每人可以有一神牌,無官職兵丁可以50人合一牌位,鐫刻姓名,設龕致祭(保定淮軍昭忠祠的設龕位置不會如此緊張,每名袝祀兵丁應能有一神牌)。保定淮軍昭忠祠的祭祀制度,一是官方祭祀,即按禮制,“照各府昭忠祠之例,由地方官春秋致祭”,祭祀儀節(jié)“與直省祭賢良祠同”(卷452.“禮部·群祀·直省昭忠祠二”P1;卷451.“禮部·群祀·直省昭忠祠一”P1)。所謂“春秋致祭”,即“歲以春秋仲月諏吉,遣官致祭”(卷449.“禮部·群祀·昭忠祠一”P1),每年二月和八月,選擇吉日,由府縣官員親來昭忠祠上香祭祀,入祀官兵的親屬后裔亦可參加。京師昭忠祠的祭品為前正殿七案,后正室五案,兩廡各三案.(卷449.“禮部·群祀·昭忠祠一”P1),淮軍昭忠祠的祭品應與此相同或低于此制。二是淮軍同寅的祭祀,包括春秋二祭及正月團拜,祭祀結(jié)束后還要演劇飲酒赴筵以聯(lián)絡感情。這種祭祀類似于家族祠堂祭祀,更能體現(xiàn)出淮軍的地方性和集團性。三是日常祭祀,主要有每日香燈、朔望香燭、逢節(jié)紙錁供品等。按保定淮軍昭忠祠的祭祀制度,每日早晚要由司祠燃點香燈;每月朔望由總理及正副值年輪流進香;每逢節(jié)令要焚燒紙錢、擺設銀錁及點心、水果、肉食等供品。此外,皖籍人士、入祀人員的家屬子弟及其他人員專程或經(jīng)過保定,也可隨時祭祀(P65~66)。四、第三,銀錢管理保定淮軍昭忠祠公所的管理制度,明確規(guī)定于《淮軍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十六條》(以下簡稱《章程》)中。該章程是保定淮軍昭忠祠公所建成后,光緒十七年七月由保定營務處會同淮軍各統(tǒng)領(lǐng)公議,李鴻章批準,同年十月刻石于此并實施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如下幾點。首先,昭忠祠公所的人事管理制度?!墩鲁獭芬?guī)定,昭忠祠公所仿照保定兩江會館章程,設總理一名,由在直隸的安徽籍有文武職分的實缺候補人員且職務較高者中遴選,總管祠所一切事務。設正印、佐職各二員,稱為正、副值年,每年秋祭時在安徽同鄉(xiāng)候補正佐各員中公議推選,輪流掌印,也可派兩江會館安徽值年或其他人充任。以上人員如補授或署理官職而離開保定,要公議另選接替人員,“毋許私相授受”。新舊人員交接時,要將銀錢、賬目、文契、折據(jù)等與司祠一起照賬點交,不能稍有虧短(P65~66)。第十六條規(guī)定,“總理、值年均有經(jīng)管銀錢之責,有稽查祠事之權(quán)”,應公正廉明,如“有徇情挪移、侵蝕冒銷等事,應準同鄉(xiāng)同寅揭稟,分別撤換罰賠,以重公項而免廢弛”(P68)。除總理、值年外,昭忠祠公所還設司祠一員,“擇安徽士人謹愿可靠有家屬者充之,祠中一應諸事皆歸其經(jīng)理”,包括對長班夫役的管理,對屋宇、戲樓的檢查,對燈彩、陳設的保管收藏。如不勝任,“即由總理、值年辭退另延。如果勤慎將事,秋祭時公議,仍準蟬聯(lián)接管”。昭忠祠公所另雇長班夫役10名,負責巡更、看門等事務(P65)。其次,祠所的銀錢管理?!墩鲁獭芬?guī)定,祠所每年正月團拜及春秋二祭的祭品、演戲、席資等費每次只準用銀200兩,“不準多支”。早晚香燈、朔望香燭、逢節(jié)紙錁供品等雜費津錢貳十千文(應為每月)(P65)。又規(guī)定祠所歲修經(jīng)費及司祠、長班夫役的薪水等,由淮軍行營銀錢所撥湘平銀3萬兩,存天津匯豐銀行生息。不足之數(shù),由盛軍在天津小站屯墾的五處葦?shù)毓擦в喈€移交祠所作為永遠產(chǎn)業(yè)的葦課收入中支付。盛軍將領(lǐng)將每年葦課收入銀兩移解祠中總理、值年時,由值年回明總理公同拆封,擇殷實可靠商典寄存,不準私存寓所。需用時由值年書票,憑折支取。所存銀錢每月要互相檢查,年終時由值年折報總理核明轉(zhuǎn)報,并于正月團拜時,將上年出入各款另具清冊,張榜祠墻公閱。以上收入如有余款,應提存作本生息。如有額外及緊要用款,要稟請李鴻章核實才準動支?;窜娢奈涓鞔髥T參與捐款修建祠所,以后其子弟路過保定入祠致祭,可以查考賬目。如總理、值年紊亂規(guī)條,越例徇私,準其揭稟(P65~67)。第三,祠所物品及戲樓、公所的管理?!墩鲁獭芬?guī)定,祠所內(nèi)置備的各種器具及鋪墊、燈彩等皆載入清冊,存于值年和司祠處,并立粉牌懸示祠中,隨時查點,以防遺失。如遇公局鋪用,司祠應當晚點收,倘或短少,應回明值年查究,如不回明,事后查明由司祠賠償。祠所一切器物概不外借,如司祠徇私外借,查出立即辭退。凡有喜慶等事借用祠所演劇開筵,要酌收香資一千到八千文,年終時由司祠呈報值年入賬。不準在祠所從事賭錢等事(P67)。關(guān)于公所,《章程》規(guī)定,“祠所后另建屋宇,原為淮軍將士致祭時公聚之所,無論外省、皖人、現(xiàn)任、候補及旅游斯土者,概不得租借久住,如有徇情私借私租者,查出議罰”(P65)。第四,對保定周圍安徽義地的管理。《章程》規(guī)定,保定附近的四處安徽義地,過去由兩江會館安徽值年經(jīng)理,現(xiàn)在由昭忠祠公所正副值年代管。正副值年要按章程管理,用款各歸各賬,不能與祠所賬目相混(P67~68)。五、從社會管理看,傳統(tǒng)文化是推定淮軍昭忠祠私家車的主要構(gòu)成之一1901年李鴻章病逝后,保定淮軍昭忠祠改為李文忠公祠,中路的總祠即供奉李鴻章的神牌,原來正祀的淮軍將領(lǐng)的神牌應移到大祠,這是保定淮軍昭忠祠祭祀形式的一大變化,也是它走向衰落的重要標志。辛亥革命后,保定淮軍昭忠祠失去了官方祭祀,其地位每況愈下。民國二十年前后,淮軍昭忠祠公所為清苑縣立第一小學校校址(卷3.“教育·清苑縣各級學校調(diào)查表”P5)。爾后則逐漸變?yōu)槊窬?近幾年整個建筑群有二百多家住戶正逐步遷出,保定市正規(guī)劃保護整修這一重點文物。從淮軍昭忠祠公所的興衰,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其一,保定淮軍昭忠祠公所的修建,幫助李鴻章維系和鞏固了淮系集團勢力。李鴻章以鄉(xiāng)土宗族等觀念,大量任用淮軍人物及皖人以發(fā)展淮系集團實力,盤旋在他周圍的人員,大半是淮軍出身或安徽大小同鄉(xiāng)。在他的奏折中,就保留著將一些候補的淮軍將領(lǐng)留在直隸“分別備補”的奏片18。據(jù)后人回憶,當時合肥城鄉(xiāng)民眾多有步行二千余里來直隸投效李鴻章者,李鴻章都盡量任用(第1輯,P139)。他自己也承認,“同治中某移督畿輔,僚吏之在官者,將率之在軍者,吾郡人為多”19。同時,李鴻章盡力為一些屬于他及不屬于他管轄范圍的淮軍病故官員將領(lǐng)請求賜謚封爵。正是用這些手段,使李鴻章達到了鞏固自己地位,維系淮系集團利益,發(fā)展淮系集團勢力的目的。其二,保定淮軍昭忠祠公所是淮軍盛衰的歷史見證。該祠所修建于李鴻章的政治地位扶搖直上之際。此時的保定,從活動場所來講,既有兩江會館,又有淮軍公所。從軍政機構(gòu)和人員來講,上有位高權(quán)重的總督,下有一批皖省官吏,還有淮軍營務處,包括蓮池書院山長吳汝綸亦為皖人,誠可謂淮軍及皖人在保定及直隸的勢力達到了全盛時期。但數(shù)年之后,一由于能征慣戰(zhàn)的宿將劉銘傳、周盛波(1888年)、周盛傳(1885年)等相繼凋謝殆盡,二由于敗于甲午和庚子,三由于總首領(lǐng)李鴻章的撒手歸西,四由于后起將領(lǐng)聶士成等也戰(zhàn)死沙場,使淮軍失去了政治依托、得力將領(lǐng)及軍事實力,完全失去了昔日雄風,基本上已不復成軍。李鴻章的病逝和淮軍的衰敗,直接影響到保定淮軍昭忠祠公所。祠所內(nèi)的主要事務失去了決策者,必然使祭祀、管理逐漸廢弛。這與杜春和所講的北京安徽會館在庚子之后,“因遭受侵略者的破壞與失去李鴻章的依助,從而步入衰敗時期”的變化如出一轍(P159)。其三,淮軍共修建了無錫、武昌、蘇州、保定、巢湖、天津、臺灣等七處昭忠祠,而保定淮軍昭忠祠公所最具代表性。從建筑規(guī)制和占地面積來看,此處應是首屈一指的;從入祀、袝祀人員之多來講,根據(jù)淮軍后期主要在北方活動的事實來分析,這一點應是確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