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代國家對奉安、祭祀御容的規(guī)定
豫容又稱神獸、圣象、真實的影、儀象、照片和肖像。這是皇帝和早期王朝的形象。趙宋立國以后,亦繼承了前代制作御容傳統(tǒng),在眾多的宮觀、寺廟中供奉御容,并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奉安、祭祀御容制度。目前,學界對宋代御容問題研究,尚不多見(1)。有鑒于此,本文欲據現存史料,對此問題展開論述。一、《隋書》卷7《藝術志》,頁“真宗亡,封王朝臣?!彼未挠葜谱饕话憧煞譃楣俜街谱骱兔耖g私制兩種類型。所謂的官方制作主要是朝廷以國家意志設立專門機構,委派專人進行制作。宋代制作御容的主要機構是翰林圖畫院(神宗元豐以后改稱圖畫局),專門負責御容繪制者則為圖畫院祗候或翰林待詔。如據史料記載,太祖時期的王靄,“工畫佛道人物,長于寫貌。五代間以畫聞,晉末與王仁壽皆為契丹所掠,太祖受禪放還,授圖畫院祗候。遂使江表潛寫宋齊丘、韓熙載、林仁肇真稱旨,改翰林待詔”(卷3,p.122)。定力院太祖御容,梁祖真像,即為其所作。而太宗時期的牟谷則“工相術,善傳寫”,被委任為圖畫院祗候,端拱初“詔令隨使者往交趾國,寫安南王黎柏及諸陪臣真像”,尤長于畫正面御容。真宗時期,朝廷寫太宗御容本已“令元靄寫畢”,但真宗皇帝閱后覺不滿,認為“能寫正面,唯谷一人”,于是“更令谷寫正面御容,尋授翰林待詔”(卷3,p.147)。又如“揚州建隆寺,舊有太祖御榻殿,景德二年(1005年)寺僧請奉安圣容”(卷20,p.172),真宗即詔翰林圖畫嚴衛(wèi)而往。此外,徽宗時期的朱漸,亦為翰林待詔,其家處京師,繪畫名氣極大,京城“俗云‘未滿三十歲,不可令朱待詔寫真’,恐其奪盡精神也”(p.46),宣和間,其更被命寫六殿御容。除專門機構的御容創(chuàng)作以外,宋廷亦聘民間畫師進行御容寫作,有些還因此而授官。如真、仁之際的王端,“雖以山水著名,然于佛道人馬自為絕格,兼善傳寫”。真宗亡故前,感于王端聲名,“召端與畫臣寫其遺像,端舉筆乃就,無及之者。燕共肅王見其肖似更益號慟,敕端入圖畫院,讓而不受,止乞國子監(jiān)書一部。上嘉之,特授奉職轉右班殿直”(卷3,p.154)。又如北宋后期的僧維真,本嘉禾人,因其“工傳寫”,就曾被召入宮“寫仁宗、英宗御容,賞賚殊厚”,被時人目為“元靄之繼”,一時“名公貴人多召致傳寫”(卷4,p.149)。民間私制御容,則是民間畫師或士人不經過朝廷允許私自進行御容摹寫。如牟谷,其自交趾返回后,適逢太宗崩亡,“未蒙恩旨,間居閶闔門外”,私自繪制太宗正面御容張于自家屋內,真宗至建隆觀祭祀,得知其事,本欲懲治,“詰其所由,谷具以實對”(卷3,p.147),方命釋之。又如涇州長壽鎮(zhèn)寺僧,在太祖仕周時,卜其“非凡人,陰使人圖上容于寺壁”,朝廷得知其事后,“以其寺有御容,遂為官所護”(卷43,1287冊,p.587)。還有太宗時期的武宗元,善畫“佛道人物,筆法備曹吳之妙……嘗于西京上清宮畫三十六天帝”,也曾“潛寫太宗御容”,真宗西祀汾陰時,途經洛都,“幸上清宮,忽見御容,驚曰‘此真先帝也!’遽命焚香再拜,嘆其精妙,佇立久之”(卷4,p.46)??梢?其雖為私制,但技法還是相當精熟的,應該絲毫不亞于宮廷畫師之創(chuàng)作。當然,除了繪制御容外,宋廷還造御容塑像,雕刻玉石御容,并刻制御容印本。對于御容塑像,前代早已有之。如永州紫極觀、萬州壽寧觀,入宋時其中尚置有唐玄宗金銅御容。前代如此,宋代的御容塑像更為豐富。歷代帝王、后妃都有塑像以供祭祀、瞻仰,且做工更為精細,耗時、耗費更巨。如宋人汪端明即感嘆:“朝廷塑一顯仁皇后御容,三年不成,卻是一行人要希逐日食錢,所費不貲?!?卷138,p.3283)同時,相比繪制御容,御容塑像也更為莊重。如揚州建隆寺,景德中曾“即置殿繪御容”,但因“其制庳陋,會占者言東南有王氣,乃易以塑像”(卷120,p.2832)。此外,還有仁宗時期的萬壽觀,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丁卯曾專奉真宗塑像于其中。南宋時期的福州啟運宮開元寺,則有北宋七帝御容塑像。除塑像外,宋代亦雕刻玉石御容。如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宗“遣內侍于萊州采玉石,造景靈宮圣像。于是,詔采玉石處,除兩稅外,免其徭役”(卷83,p.1899)。天圣二年(1024年),仁宗亦以“玉清昭應宮集靈殿為安圣殿,奉安玉石像,出御容奉安洪福院”(卷93,p.847)。相比前朝,宋朝御容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御容印本了,這或許正可從一側面反映當時印刷技術的高超。據《南宋館閣錄》記載,南宋高宗紹興時期,諸州印板書六千九十八卷一千七百二十一冊,御容刻印達四百六十七軸(卷3,p.24)。雖然文獻記載宋代御容數量眾多,但描述御容具體繪制方法及表現形象的卻較少。因此,有關宋代御容的制法和樣貌,現已不得其詳情。但從現有零碎記載來看,宋代御容的繪制的確是十分講究的。如真宗時,曾令“僧元靄寫先帝側座御容”,其粉本每寫成,“染顏色畢,懷中別出一小石研磨取色,蓋覆肉色之上,然后遂如真,眾工所不及者正為此特高”(卷1,p.44)。另據史料記載,僧元靄所畫太宗小本御容,“舒卻幞頭,上插花五六枝,衣金龍袍,玉束帶,描金龍軟,手持球杖弄球,神采英武”(卷下,p.49)?!吨熳诱Z類》則載有景靈宮御容貌像,其云:“西畔六人,東向。其四皆衣道家冠服,是四祖。二人通天冠,絳紗袍,乃是太祖太宗?!?卷107,p.2661)《宋會要輯稿》中有專門對高宗御容形象的描述:“高宗皇帝神御系漆塑。戴幞頭,寬袖,淡黃服,底現紅銷金,領袖塑出紅,作素玉帶,黑靴,尖白底,通袖不現手。”會圣宮、啟運宮御容則“系以漆胎彩繪裝塑,通天冠,服降紗袍,方心曲領環(huán),環(huán)佩朱履等并如禮制,執(zhí)玉圭,坐龍椅”(《禮》13之17)。此外,南宋紹興時所奉“昭慈圣獻皇后、顯恭皇后、顯肅皇后神御并系漆塑。首飾、花環(huán)六、鍤冠并用假珠子結圈,青雉朱履、革帶系皇后服體式?!?卷275,823冊,p.326)又,王惲《玉堂嘉話》言宋懷懿皇后李氏御容云:“懷懿皇后李氏用紫色粉自眉已下作兩方葉涂其面頰,直鼻梁上,下露真色一線,若紫沙幕者。”(卷3,p.82)可謂非常精巧。御容繪制完成后,還要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如揚州建隆寺“以木為御容匣,朱紅油漆,黃羅托里”,并在“匣上覆以黃羅帕”(卷20,p.172)。為保持色澤明亮,后世亦會對御容進行修補。特別是壁畫類御容,此類工作更是必不可少,但修補很容易造成對御容原貌的破壞。劉道醇《宋朝名畫評》即載:王靄“奉詔于定力院寫宣祖及太后御容”(卷1,p.8),但至于仁宗時堂西壁畫雖見存,但屢經后人裝飾卻已經失真。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皇帝御容有時亦會作為天神肖像制作的底本。如南宋孝宗時期的佑圣觀本為孝宗舊邸。淳熙三年(1176年)建以奉佑圣真武靈應真君,宋人就認為“真武像蓋肖上(孝宗)御容也”(卷2,p.80)。二、魏晉至古代景政業(yè)“度”“運一般來講,宋代奉安與祭祀御容的制度,既沿襲了以往魏晉至隋唐、五代御容奉安的既定模式,同時又在奉安地點、奉安儀式等方面做了一些調整與補充。(一)接受安全和遵守的場所宋代的御容主要奉安于佛、道寺廟御容殿;景靈宮;內廷諸閣、宮館,同時亦有宗室及私門奉安御容情況出現。1.仁宗朝太宗神御殿出于祭祀考慮,宋代前、中期的御容亦如前代,主要奉安于佛、道寺廟中。如洛陽本是宋太祖生之地,其地有會圣宮及應天禪院,趙宋立國后曾作為傳舍使用,真宗臨幸洛陽,顧瞻遺跡,“乃命建為僧舍。功成,賜院額,奉安御容”。仁宗初年,“又建別殿,分二位,塑太宗、真宗圣像”(卷1,p.1)。慶歷末,仁宗還親為此殿篆三個神御殿牌。此后,北宋帝王御容基本都有在此地奉安。如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神宗移仁宗、英宗御容赴會圣宮應天禪院。神宗死后,哲宗亦繪其御容于此。至南宋初,宋金戰(zhàn)爭起,出于安全考慮,高宗才將該地祖宗御容移往揚州壽寧寺。又如,江西杉萬院,景德二年(1005年)建成后,朝廷賜土田、佛像、供器。仁宗“其殿曰‘金仙寶殿’”,令奉安“仁廟御容、章懿明肅之寫真,及錦衾褥、銷金服數事”(卷3,585冊,p.34)。此外,宋代其他寺院如京師壽星觀、太平宮、慈孝寺、揚州建隆寺、滁州天慶觀、并州資圣院、澶州開福院、江西廬山開先寺、南京鴻慶宮、臨海能仁寺、亳州明道觀等亦曾作為奉安御容之所。2.神御均給之館,皆給其新的評定景靈宮,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所建,時真宗“以圣祖臨降令擇地建宮,遂以慶院建,約唐太清宮制度,仍上新宮名曰‘景靈’”。六年正月,議定“自今后每歲孟饗臘及國家與天地社稷宗廟同奏告即于此宮行禮”(卷30,p.514)。當時,景靈宮地位并不算高,基本只是一普通宮觀。元豐年間(1078—1085年),神宗以“祖宗以來,帝后神御皆寓道、釋之館”,遂令“仿效漢原廟之制,即景靈宮之東西為六殿,每殿皆有館御。前殿以奉宣祖以下御容,而后殿以奉母后,各揭以美名”。從此,在京寺觀神御全部迎奉入內。所留存者,唯有萬壽觀,及延圣、廣愛、寧華三殿御容?;兆诔鐚帟r,宋廷“以景靈無隙地,乃以馳道之西立西宮,以神宗為館御首,哲宗次之,號舊宮為景靈東宮”(卷2,p.76)。景靈宮遂擴建成為東、西二宮。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高宗曾命“有司建景靈宮于江寧,帝后異殿,然不克成”。故高宗初年,“圣祖已下神御皆寓溫州天慶宮”,后又遷往福州。紹興十三年(1143年)二月,隨著宋金戰(zhàn)事的緩和,高宗始于新莊橋之西,劉光武賜第重建景靈宮,并迎奉神御于此,但僅為三殿,“圣祖居前,宣祖至徽宗居中,元天大圣后與祖宗諸后居后”??梢哉f,早已沒有了北宋時期的規(guī)模。紹興十八年(1148年),高宗又令增建道院。至二十一年韓世忠死,則借機以其賜第增筑景靈宮,“天興殿五楹,中殿七楹,后殿十七楹,齋殿、進食殿皆備焉”(卷2,pp.76~77)。至此,景靈宮御容奉安才方成規(guī)模。3.天章閣與秘閣的關系宋代的內廷諸閣、宮館也供奉有御容。自太宗以來,歷代帝王均會將其御書、御制文集、各種典籍、圖畫、寶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進宗室名籍、譜牒等集中征集并建閣收藏。如太宗龍圖閣、真宗天章閣、仁宗寶文閣、神宗顯謨閣、哲宗徽猷閣、徽宗敷文閣、高宗煥章閣、孝宗華文閣、光宗寶謨閣、寧宗寶章閣、理宗顯文閣等。但這其中尤以天章閣最為特殊,因其除圖籍外,也會將皇帝御容收藏入內,供人祭拜或瞻仰。馬廷鸞《碧梧玩芳集》載:“國朝故事,內中天章閣有神御畫像?!?卷13,87-194)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即曾“召轉臣及知雜御史以上于天章閣,朝謁祖宗御容及觀瑞物,繼問以御戎之策”(卷5,347冊,p.445)。田思思《北宋神御研究》一文認為,天章閣神御于慶歷六年(1046年)曾迎赴太平興國寺,故其只是北宋暫時安奉祖宗神御之地(p.11)。顯然,作者沒能注意到仁宗以后有關天章閣奉安御容的史料。實際上,神宗時,朝廷就下令“宗室宮院有祖宗御容,遣內侍奉迎藏于天章閣”(卷94,p.850)。又,《(咸淳)臨安志》有云:“祖宗諸閣,皆以藏御制御書、圖籍、寶瑞等,唯天章閣自東京時以奉列圣御容。中興以來,駕所幸處,必擇地安奉,恭稱曰‘天章閣神御’。”(卷2,pp.36~37)可見,天章閣御容并非臨時奉安,而應是一處重要的御容奉安場所。南宋時,高宗又于臨安重建天章閣?!敖B興十九年(1149年)正月壬子,從義郎趙子投進太祖御容一軸”,高宗亦令“赴天章閣收奉訖”(卷14,p.123)。當然,其他閣內有時也會短時奉安御容,如神宗年間,內中龍圖閣群玉殿就曾權奉安仁宗御容。除天章閣外,三館、秘閣也是御容奉安的重要場所。三館即昭文館、集賢院與史館的總稱。其與秘閣一樣,名儒巨卿方可入閣供職,為宋代重要的儲才、用才之地。同時,三館、秘閣也有掌管內廷所藏珍本書籍、古畫、器玩的職能。因此,有時它也被用來收藏或奉安御容。如淳化中(990—994年),秘閣建成,太宗即“親幸,召近臣縱觀圖籍賜宴。又以供奉僧元靄所寫御容二軸藏于閣”(卷1,p.3)。另據史料記載,神宗時期“三館、秘閣所藏之書多散落于士大夫之家”,所藏只剩區(qū)區(qū)萬余卷。但秘閣與昭文、集賢二院相對仍多,就是因為“閣上有太宗御容,非具朝服不可上”(p.17),因而幸得保存。南宋時期,三館、秘閣重建,宋寧宗曾于嘉定元年(1208年)二月和嘉定八年(1215年)三月分別將徽宗與太祖御容二軸藏于秘閣。此外,內廷中其他一些宮殿有時亦會作為奉安御容的場所。如天禧二年(1018年)四月丁卯四日,真宗即“召近臣謁太宗御容于宜圣殿”(卷27,p.538)。同時,如集英殿、觀文殿,亦如前文所述龍圖閣,偶爾也有因神御殿維修而奉安御容的情況。現存歐陽修、王等人詩文中即存有《集英殿告遷宣祖皇帝昭憲皇后御容赴奉先禪院慶基殿奉安祝文》(卷88,p.1291)、《修神御殿權于觀文殿奉安祖宗御容表》(卷11,p.114)等相關表章。4.景靈宮與皇帝御容終于宋世,宗室及私門奉安御容,實際并不多見。這或與宋廷不允許私人奉安御容的政策不無關系。但是某些時期,因種種原因,也會有越制奉安的情況出現。如宋初,宗室所居廣親宅本建有神御殿。仁宗嘉三年(1058年),有宗室即請援引廣親宅例,修睦親宅祖宗神御殿。時任翰林學士歐陽修認為,“神御非人臣私家之禮,若援廣親宅例,當得興置,則是沿襲非禮之事”。仁宗聽其言,詔送兩制、臺諫、禮官詳定。群臣均認為“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諸侯其后……今睦親宅所建神御殿不合典禮悉,宜罷”。仁宗遂令罷修睦親宅神御殿,但“以廣親宅置已久,不欲毀之”(卷6,pp.264~265)。又如,熙寧年間(1068—1077年),“宗室魯王等亦建神御于本宮”。議臣亦上書言:“諸侯不得祖天子,公廟不設于私家,今宗室有祖宗神御,非所以明尊卑、崇正統(tǒng)也,宜一切廢罷?!?卷2,p.73)論及私門奉安,如前文所提及的牟谷,其即以“所寫太宗正面御容張于戶內”(卷3,p.147),險被真宗治罪。另據史料記載,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年),“朱在蘇州,即私室建神御殿,奉御容其中,監(jiān)司、郡邑吏,每朔望皆拜庭下”(卷2,p.73)。朱此舉,最終招致諫官群起彈劾。由于宋廷對御容奉安有嚴格的規(guī)定,神宗時又下詔“索天下御容,令轉運司差官護送入京”(卷1,p.7)。后又詔“宗室宮院有祖宗御容遣內侍奉迎藏于天章閣,自是臣庶之家凡有御容悉取藏禁中”(卷94,p.850)。南宋時期,隨著國祚南移,宮中所藏御容部分散失,但新起的南宋政權亦不允許臣庶之家私購、私藏御容,犯禁者,甚至有性命之憂。如洪邁《夷堅志》記載,宿遷大姓尹氏,“當離亂時,聚其族黨起兵,劫女真龍虎大酋之壘,獲祖宗御容與宮闈諸物,置于家。以道路梗塞,未暇貢于朝”。于是,同里周、郭兩秀才遂以其擅自奉安御容告于官,“獄吏不復究質,于是諸尹皆棄市”(卷2,pp.722~723)??偟膩砜?宋代帝后的御容奉安地點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歷代御容在不同時期,其奉安地點都會有所調整。有自寺廟、殿閣而入景靈宮者;有自私門、宗室神御殿而入寺廟者;有自京師而入地方者;也有自地方神御殿匯聚進入京師館閣者?,F據存世史料,將皇帝御容主要奉安地點列表如下:從上表所列可以看出,北宋諸帝的御容奉安場所相對較為廣泛,特別是神宗以前,帝王御容因沒有得到集中供奉,且管理并不嚴格,各寺廟、宮觀都有存奉。而從神宗以后,隨著御容供奉管理的規(guī)范化,景靈宮各殿則成為供奉御容的主要場所。當然,北宋徽宗后期至南宋初年,因特殊的政治形勢,御容曾一度流散,故造成奉安地點并不限于景靈宮的現象。但是,隨著高宗紹興以后國家政權的穩(wěn)定,景靈宮重建,以景靈宮為中心的御容奉安又得以恢復起來,并且終于南宋,帝后御容基本均奉安于景靈宮。(二)皇帝南至西南公禮的祭祀宋代御容的奉安,無論是在京師殿廷,還是地方寺院的神御殿,都有一套完整的儀式流程。如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于應天禪院奉安太祖御容,即先“以宰臣向敏中為奉安圣容禮儀使,權安于文德殿”,然后“百官班列”,真宗行酌獻禮,“鹵簿導引升彩輿進發(fā)”,真宗則辭于正陽門外,百官辭于瓊林苑門外,再遣官員奏赴太祖永昌陵告拜(卷109,p.2625)。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十七日于景靈宮孝嚴殿奉安仁宗御容,則先由帝“親行酌獻,命大臣分詣諸神御代行禮”。次日皇太后酌獻,皇后、大長公主以下內外命婦則陪位于庭。并規(guī)定:“每歲下元朝謁如奉真殿儀?!?卷109,p.2621)仁宗天圣以后,以宰相或近臣為禮儀使成為定制。如知制誥張師德即曾奉安太祖、太宗御容于鴻慶宮,迎景靈宮真宗御容奉安于西京應天院。奉安過程,“入內都知押班、御藥管勾儀衛(wèi)。先迎御容至文德,或會慶、長春殿,宿齋奉辭,輔臣、宗室前導,既而酌獻,出則百官辭于近郊”(卷100,p.2316)。清人所輯《中興禮書》中,對南宋紹興時奉安顯仁皇后御容過程有著較為詳細的描述。奉安御容前,先由禮儀使行“告遷神御詣射殿權安奉儀”,告遷禮畢,再由禮儀使行“奏告禮儀”。最后皇帝行“酌獻禮”,并赴麗正門外辭別,禮儀使則赴景靈宮奉安。其中酌獻過程,“皇帝出幄,詣殿下褥位之東,西向立”。典儀奏請皇帝三拜。前導官導皇帝升殿,至顯仁皇后神御香案前三上香?!皟仁桃圆杈剖谑坛?侍臣西向跪以進”。典儀再奏請皇帝下跪,奠茶一次,奠酒三次,并再三拜。然后前導官導皇帝降級,歸御幄。禮儀使則“升殿上,西向立”,百官站位畢,“擇官報告遷時”,太常卿請皇帝前導神御進發(fā),“禁衛(wèi)、班直、親從官等扈衛(wèi)扶侍,夾侍分左右,禮儀使后從,都大主管官往來照管”,出麗正門外,少駐?;实墼儆谏裼惆盖叭?、三上香、再三拜,行奉辭之禮,然后回駕。神御則由宰執(zhí)、親王、使相、侍從、臺諫、兩省、閣門官、禮官、南班宗室及親屬分左右騎,導引至景靈宮天興殿,并按儀式排辦香火、誦讀祝文等(第823冊,pp.328~330)。又據史料記載,景靈宮御容每歲四次祭祀,其中孟享由皇帝親行主持。皇帝皇后大忌,則宰相率百官行香,僧人、道士作法事,而后妃、六宮亦皆隨后前往天章閣以奉畫像。“時節(jié)、朔望,帝后生辰日,皆遍薦之,內臣行事。欽先孝思殿亦奉神御,上日焚香”。諸陵上宮御容與天章閣御容,一般“時節(jié)酌獻”,要求“每歲寒食及十月朔,宗室、內人各往朝拜”。此外又規(guī)定,春秋二仲,“太常行園陵。季秋,監(jiān)察御史檢視”(卷2,p.70)。南宋于高宗紹興十五年(1145年)秋,復營建神御殿于崇政殿東側,亦保持“朔望節(jié)序、帝后生辰,皇帝皆親酌獻行香,用家人禮”(卷109,p.2628)。平時祭祀則以“掌宮內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結鐙樓,寒食設秋千,七夕設摩羅”,凡逢帝后忌辰,則“通用僧、道士四七人作法事”(卷2,p.77)。各州府有御容奉安者,如滁州端命殿奉安太祖御容,“初以兵馬都監(jiān)一員兼管。至元豐六年(1083年),專差內侍一名管勾香火。每月朔望,州官朝拜,知州事酌獻。歲朝,寒食、冬旦至節(jié)詔遣內侍酌獻”(卷1,p.51)。宣和中(1119—1125年),禮部奏太常寺參酌后統(tǒng)一規(guī)定,地方各神御殿祭祀,應于朔日,諸節(jié)序奉香表,行禮儀“齋戒朝拜”。此前一日,朝拜官與讀表文官即需赴齋所。祭祀時,待準備完畢,由“禮生引讀表文官、赍香表官集朝拜官聽、執(zhí)事者以香表呈視”。然后再由“禮生請讀表文官稍前習讀表,或密詞即讀封題,訖,禮生贊復位”。最后“以御封香禮饌等呈視訖,各復齋所”(卷109,pp.2626~2627)。一般來說,朝拜官用諸州、府長吏,如其有缺,則以次官充任,讀表文官亦以次官充當。執(zhí)事者以有服色者擔任。祭祀過程中官員站位亦有規(guī)定:“設朝拜官位于殿下,西向,讀表文官位于殿之南,北向,陪位官位于其后,設焚表文位于殿庭東,南向?!本唧w過程則是:“朝拜日,質明前,香火官先詣殿下,北向,拜訖,升殿東向侍立。有司陳設訖,禮生先引陪位官入就位,北向,次引讀表文官入就位,次引朝拜官就位,西向立定。禮生贊有司謹具,請行事。禮生贊再拜。拜訖,引讀表文官先升殿,于香案之右東向立。次引朝拜官詣香案前,贊笏,上香、奠酒茗,拜,興,少立。禮生贊笏、跪、讀表文,或密詞即讀封題。執(zhí)笏興,降復位。朝拜官再拜,降復位。禮生贊再拜訖,引朝拜官、讀表文官詣焚表文位南向立,焚訖,退。一遇旦、望諸節(jié)序下降香表薦獻行禮儀注。一如上儀。唯禮生引獻官上香訖,跪,執(zhí)事者以所薦之物授薦獻官。受獻訖,復授執(zhí)事者。置于神御前,興、拜,退一如上儀?!?卷109,pp.2626~2627)就貢物來說,直到南宋,宋廷一直保持“太廟之祭以俎豆,景靈宮用牙盤,而天章閣等以常饌,用家人之禮”(卷2,p.70)。地方神御殿則“有司設香案、時果、牙盤食神御前,又設奠醪茗之器于香案前之左,置御封香表案上”(卷109,p.2627)。高宗時期神御殿祭祀,要求“簾幕歲一易,歲用酌獻二百四十羊”(卷2,p.77),僅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禁中神御薦享禮物,即“每位各用羊胃一”,共享二十五羊,數量如此龐大,高宗遂以“祖宗仁厚豈欲多害物命”,下令以別味代替(卷109,p.2628)。奉安御容過程中,宋廷對各代帝后所行“導引曲”亦作規(guī)定:“凡迎奉祖宗御容赴宮觀、寺院并神主廟,悉用正宮。”(卷140,p.3303)只有仁宗御容赴景靈宮奉安時,改用道調。且都只有一曲。奉安御容時,亦會調撥數量眾多的儀衛(wèi)人員,頗耗人力。如真宗崇奉圣祖時設儀衛(wèi),“大駕千七百九十三人,法駕千三百五人,小駕千三十四人,數多于前,鑾駕九百二十五人。迎奉祖宗御容,或神主廟用小鑾駕,三百二十五人,上宗廟謚冊二百人”(卷140,p.3302)。另外,奉安前,奉祀臣僚需作祝文、齋文、道場疏、導引歌詞等,儀式完畢則作賀表、青詞。三、景靈宮御容方面考察宋代的御容及其奉安、祭祀等問題,當然不能將著眼點完全局限于對制度、條令的梳理。宋代的御容在實際的行政運作層面,亦擔負著一定政治功能。首先,宋代倡導以孝治天下,歷代帝王均有大力倡導孝行之舉措,皇帝對御容的奉安與祭祀則可以看做是當時帝王從國家層面對孝文化的身體力行,這就勢必會對臣庶間孝風普及起到一種強有力的引導和助推作用。眾所周知,因五代亂世,前朝禮制多至荒廢,至宋初,士大夫以家廟為中心的家族祭祀活動多不復行,司馬光即曾追述,當時“士民求生有所未遑,禮頹教,廟制遂絕”(卷79,pp.20~21)。而與此同時,由于禮制不行,一些民庶之家則對祭祀更感漠視,士大夫甚至有于寢室內行祭祖禮者。有感于此等亂局,宋興以后,朝臣中即有人向皇帝建議,“帝王舉動,為萬世法”,希望能通過皇權來重塑孝道。正是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御容祭祀與奉安很自然地就成為朝廷“以廣孝行”的宣教方式。如南京鴻慶宮成,奉安三圣御容禮畢,時人胡宿就言:御容奉安、原廟之設,“蓋尊王業(yè),實廣孝思,稽克構于圣功,兼表崇于文教”(卷9,1088-687)。真、仁二帝以后,宋廷在京師或地方修建或改造了大量的佛、道寺廟神御殿來祭祀御容。對此司馬光曾責問仁宗:“本根不固,有識寒心,而道宮、佛廟,修廣御容,其于孝也,不亦遠乎?”(卷194,p.4709)但司馬光的批評,并沒能阻擋皇帝奉安御容的腳步。神宗時,景靈宮御容奉安制度化后,士大夫家廟制度也被國家重新認可,并在一定范圍內推行。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以后,高宗還“繪配享功臣像于景靈宮庭之兩壁”(卷1,p.737)。以上諸多措施,無疑都對臣庶孝行思想的培植影響甚大。其次,御容的奉安與祭祀,作為一種高規(guī)格的禮儀活動,儀式莊重,制度嚴格,并具有某種程度的等級性與神秘感。這對維系臣庶以及宗室成員對政權的認同,發(fā)揮著極為強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如北宋末,徽欽二帝北狩,康王趙構起兵,先“率僚屬詣鴻慶宮朝三殿御容”(卷4,p.94),然后方才即位。趙構此舉,實際正是冀取得祭祀、奉安御容的既成事實,進而獲得法定皇權,可謂相當高明。南宋初期,北方國土淪陷,偽齊“劉豫入東京,毀天章閣”(卷128,p.737),殿閣御容遂多流散。但身逢亂世,出于對宋王朝的眷念,各地將領及勤王之兵仍多集御容以奉??梢哉f,御容在當時人眼中已經完全成為一種政權存在的符號和象征。深陷困境,很多人往往以出示御容相感召,城破之時,還有人選擇與御容共存亡。如王稟,金人入河東,“披甲之士,致煮弓弩筋膠塞饑。勢力既竭,外援不至,城既陷”,其尚拼命抵抗,最后“負原廟太宗御容赴汾水而死”(卷2,p.247)。而靖康時太原被圍,“因糧盡援兵不接,城中殺人而食,困餓死者十將八九”,亦有通判王逸誓不屈辱,“登閣抱太宗御容令人縱火而死”(卷53,p.401)。又如宋金戰(zhàn)爭過程中,“金人遣張通古來,要上北面拜詔,朝廷議未定”,即有人提議“請列祖宗御容,而置金人詔書于其中拜之”(卷124,p.699)。這樣既不會觸怒金人,同時又使臣庶維系了對宋政權的認同感。在當時,出于對宋政權的懷念,有人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全球及中國單靶射頻磁控濺射鍍膜儀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2030全球不銹鋼單刃剃須刀片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幼兒繪本講述與演繹經典幼兒繪本介紹講解
- 2025室內植物出租合同范文
- 全新員工合作協議書合同下載
- 收購合同范本
- 軟件系統(tǒng)維護服務合同
- 指標租賃合同年
- 2025合同模板信息服務部門的組織結構范本
- 建筑工程改造施工合同范本
- 《航運市場營銷》課件-海運巨頭馬士基
- 博物館布展項目施工組織設計(完整模板)
- 繪本創(chuàng)作方案
- 《童年的水墨畫》的說課課件
- 地鐵保潔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標)
- 2023年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鳳泉區(qū)事業(yè)單位招聘53人高頻考點題庫(共500題含答案解析)模擬練習試卷
- 2023年小升初簡歷下載
- 廣府文化的奇葩
- 公路工程標準施工招標文件(2018年版)解析
- 七年級地理下冊期末試卷(人教版)
- 第八節(jié) 元代散曲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