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_第1頁
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_第2頁
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_第3頁
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_第4頁
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封建社會晚期建筑

(12711911

一、元(1271~1368

1、

是中國古代最符合禮制規(guī)范的都城。城市景觀方面,創(chuàng)造了大片水面作為皇家的苑囿。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

2、元代建筑的特點:草率、大膽、簡約。

A、采用天然彎木,做木構件,“大彎梁”

B、采用大額

C、強調柱梁直接,斗栱的功能減弱,趨于裝飾化。

D、建筑常采用“減柱造”,柱網(wǎng)的排列不規(guī)范。山西太原奉圣寺山門(元)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3、

宗教建筑進一步發(fā)展

A、出現(xiàn)了類型豐富的塔,特別是喇嘛塔。代表實例:北京妙應寺白塔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山西永樂宮重陽殿(元)B、道教◆建筑實例:山西永濟永樂宮建筑群。C、伊斯蘭教:◆福建泉州清靜寺,是目前我國保存最早的伊斯蘭教建筑。D、基督教建筑也有引進。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二、

明(1368~1644)1、

木構注重規(guī)整和整體化。

A、建筑造型藝術同唐宋建筑比較,產生了較大的差異。唐宋時期建筑生動有彈性,而明清以后趨于平直僵硬。

B、建筑結構強化柱、梁的直接。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2、

民間建筑水平提高明代南方未經(jīng)過多戰(zhàn)亂,未受元朝阻斷,建筑中保留較多古老作法,有“宋風”,建筑水平高于北方?!裘耖g建筑技術書:《魯般營造正式》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3、建筑群布置更為成熟代表實例:◆北京宮殿◆北京天壇◆明十三陵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4、磚普遍用于民間建筑,琉璃普及。

A、民窯大量出現(xiàn)促進了磚的普及,使磚大量應用于地面建筑?!粲采?,山墻面用磚砌至屋頂,民居多見。◆無梁殿,南京靈谷寺,北京故宮皇史宬?!糸L城,最大的磚石建筑五臺山顯通寺無量殿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B、琉璃瓦、磚普及。◆南京大報恩寺塔◆山西大同九龍壁◆山西廣勝寺飛虹塔

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

5、

園林城市園林、私家園林發(fā)展,園林設計范圍較小,注重在有限的空間內,創(chuàng)造無限美景。代表著作:◆計成著《園冶》。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6、建筑裝飾趨于世俗化◆蘇式彩畫:在栿梁上繪制花、鳥、蟲、魚等題材,主要流行于南方。彩畫:畫在木結構上的。壁畫:磚、石墻上的畫。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三、清(1636~1911)1、

出現(xiàn)了很多喇嘛教建筑。建筑實例:◆西藏布達拉宮◆河北承德外八廟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廟(清)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2、雍正以后大建孔廟、文廟。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3、

版圖大,住宅建筑豐富。4、

園林建筑以皇家園林為主。如: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北京頤和園等。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5、

控制建筑規(guī)格、等級,出現(xiàn)了職業(yè)建筑師?!簟豆こ套龇ā贰?/p>

樣式雷◆燙樣6、著作◆姚承祖,《營造法原》◆李漁,《閑情偶寄》、《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宮殿建筑宮殿建筑又稱宮廷建筑,是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guī)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筑物。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輝、巍峨壯觀。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宮殿建筑布局前朝后寢:前朝即皇帝辦公、處理政務、舉行大典的地方;后寢即皇帝與后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北京故宮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屬于前朝部分,乾清、交泰、坤寧三座宮屬于后寢部分,三宮兩邊供皇妃和太后、太妃居住的東西六宮,供太子居住的東西六所,以及祭祀、休息和娛樂的建筑也屬于后寢部分。三朝五門:以北京故宮為例,前朝分為太和、中和、保和三殿是附會三朝制度;大清門到太和門間五座門則附會五門制度,即太清門、天安門、瑞門、午門、太和門。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宮殿建筑布局左祖右社: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典建筑以“禮制”為指導思想,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皇帝祭祀先皇的地方,也稱太廟);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供皇帝祭祀土谷之神。嚴格中軸線對稱:為建立皇帝的尊嚴,突出封建統(tǒng)治氣氛,宮殿建筑采用嚴格的中軸對稱布局方式,軸線上高大、豪華的建筑與軸線兩側低小的建筑形成鮮明對比。陰陽五行學說的體現(xiàn):宮殿建筑的布局一般都嚴格遵循陰陽五行學說,講究陰陽的調和,順應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在社稷壇建造中以黃、紅、青、白、黑五行色則是順應五行學說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北京城是明清兩朝的帝都,城市布局之嚴謹周密、宮殿建筑之壯麗偉巨,均代表了中國古典建筑的杰出成就。規(guī)劃設計一依以宮殿為主體、中軸對稱的傳統(tǒng)原則,重要建筑布列于長約7.8公里的中軸線上,井然有序又起伏跌宕,擒縱開合中盡顯空間與建筑的變化之妙。紫禁城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中國宮殿建筑從秦漢之雄渾粗放、唐宋之偉岸典雅,發(fā)展到明清,其整體設計、工程技術和藝術效果都達到古典的頂峰。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北京紫禁城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北京故宮北京的故宮是中國宮殿建筑的典型代表。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廷,始建于公元1406年。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過。故宮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城內宮殿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有房屋9千多間。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重檐廡殿頂,高約33米。故宮周圍是數(shù)米高的紅色圍墻,周長3400多米,墻外是護城河。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北京故宮故宮分前后兩部分,南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稱前朝,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發(fā)布命令的地方。這些建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建筑形象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三個大殿的內部均裝飾得金碧輝煌。北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為中心,稱后寢,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建筑多包括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它們均自成院落。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禮制建筑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儀制度,并設有專門的場所和建筑形式來行使禮儀制度,即為禮制建筑。中國人尊敬祖先,崇拜糧食、土地、山川、日月等各種神靈,祭祀活動早在夏代即已有之,主要是對天地和祖先的崇敬和感恩而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祭祀甚至成為朝廷的一項重要的政治活動,《禮記》有“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蹦霞捞臁⒈奔赖?、東祭日、西祭月。諸侯只能祭山川,祭五祀。禮制建筑的類型主要有壇、廟、祠、堂等。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壇壇是中國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臺型建筑。最初的祭祀活動是在林中空地的土丘山上進行,后逐漸發(fā)展到用地筑壇。壇在早期除用于祭祀外,還用于舉行會盟、誓師、封禪、拜相、拜師等重大儀式,后逐漸成為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專用的祭祀建筑。規(guī)模由簡而繁,體形隨天、地等不同祭祀對象而有圓有方,由土臺變?yōu)榇u石砌高臺,并發(fā)展成為宏大的建筑群。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天壇天壇位于故宮的東南方向,正陽門外東側,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朝歷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壇占地面積為273公頃,有兩重垣墻,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地壇地壇位于北京城安定門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場所。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兩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連續(xù)祭地長達381年。明朝前期祭地與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壇內舉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壇祭地,當時稱作方澤壇。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名為地壇。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廟廟是祠的同義詞,也是“紀念名人的場所”。但“廟”的級別要比“祠”高,往往是十分重要的人物紀念場所才能稱“廟”?!皬R”祭祀的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民族英雄的場所。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孔廟孔廟位于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guī)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鬃铀篮蟮诙?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后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成現(xiàn)代規(guī)模。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陵墓陵墓:指帝王、諸侯的墳墓。現(xiàn)多指領袖或先烈的墳地。亦泛指墳墓。明清的陵墓都是選擇群山

古代陵墓環(huán)繞的封閉性環(huán)境作為陵區(qū),將各帝陵協(xié)調地布置在一處。在神道上增設牌坊、大紅門、碑亭等,建筑與環(huán)境密切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莊嚴肅穆的環(huán)境。中國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待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隨葬生活用品均應仿照世間。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明十三陵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據(jù)京城約五十公里,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jiān)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一位太監(jiān)(世系表)。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明十三陵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guī)格的山區(qū),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zhèn),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guī)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于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

十三陵從建成到現(xiàn)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歷代帝王陵寢建筑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筑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祠堂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祠堂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guī),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規(guī)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征了。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民居建筑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環(huán)境。中國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時代,“帝居”或“民舍”都稱為“宮室”;從秦漢(公元前后200年)起,“宮室”才專指帝王居所,而“第宅”專指貴族的住宅。漢代規(guī)定列侯公卿食祿萬戶以上、門當大道的住宅稱“第”,食祿不滿萬戶、出入里門的稱“舍”。近代則將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統(tǒng)稱為民居。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民居建筑的特點建筑風格多樣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就地取材體現(xiàn)人文理念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民居建筑的類型中國主要的民居建筑類型有北京四合院、黃土高原窯洞、云南四合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南方天井院(三間兩搭廂、對合)、福建圓樓、云南桿欄式房屋、貴州吊腳樓、西藏碉樓、內蒙古的蒙古包。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木構架庭院式建筑這是中國傳統(tǒng)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數(shù)量多,分布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峙建東西廂房。由這種一正兩廂組成院子,即通常所說的“四合院”、“三合院”。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婦女住內院,來客和男仆住外院,這種分配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家庭生活中要區(qū)別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要求。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北京四合院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四水歸堂”式建筑中國南部江南地區(qū)的住宅名稱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體一致,只是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歸堂”為當?shù)厮追Q,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這種住宅第一進院正房常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連通。后面幾進院的房子多為樓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溫濕的氣候。江南水鄉(xiāng)住宅往往臨水而建,前門通巷,后門臨水,每家自有碼頭,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大土樓大土樓是中國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圍成環(huán)形的樓房。一般為3-4層,最高為6層,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戶人家。庭院中有廳堂、倉庫、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這種住宅防衛(wèi)性很強。客家人為保護自己的生存創(chuàng)造獨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窯洞式建筑窯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等黃土層較厚的地區(qū)。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這種窯洞節(jié)省建筑材料,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經(jīng)濟適用。窯洞一般可分為靠山窯、平地窯、磚窯、石窯或土坯窯三種。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干闌式住宅干闌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qū),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闌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yǎng)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雕樓藏、疆建筑,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南部及四川省西部地區(qū)。羌族傳統(tǒng)民居。又稱雕樓。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寬,頂平。不少地區(qū)倚山建造,以石砌墻,墻面平直整齊。常常一排數(shù)十家,如古城堡,十分壯觀。一般分三層,層與層之間用木梯上下。平頂作曬場和休息之所,圍繞四周的矮墻角上供有白石。上層堆放糧食及雜物,中層住人,下層關牲畜。雕房與雕房之間的平頂上搭木板,便于各家來往。羌族另有一種古雕樓,高10余丈,呈四角形、六角形、或八角形,下寬上窄,下層墻厚1米左右,用亂石和黃膠泥砌成。舊時用來防御,同時也用來儲藏糧食等。在羌族地區(qū),至今還有這種雕樓。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時期建筑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