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水畫課程_第1頁
元代山水畫課程_第2頁
元代山水畫課程_第3頁
元代山水畫課程_第4頁
元代山水畫課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元代山水畫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最盛,水墨山水,在元代畫壇上占據了重要地位。后人評價元代的山水畫曰:“瀟灑簡遠,妙在筆墨之外”。元代山水畫多用紙,利于干筆皴擦,“不為法縛,意超象外”,墨法則干、濕并用,變化莫測,一片莽莽蒼蒼。元畫是抒情的。元代社會的特殊性,產生了一代抒情寫意畫。元代社會這種特殊的藝術形態(tài)是與當時元代的社會形態(tài)分不開的。由于民族間的復雜關系,致使這個時期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一種特殊的形態(tài)。不過元代文化政策十分寬馳。元統治者文化水平不高,造成了對人民思想控制的松馳,所以,元代文化政策保證了元代士人的創(chuàng)作自由,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抒發(fā)自己的性情,把在政治上、文化上那種苦悶的、壓抑的、屈辱的心情等寄托到繪畫中,表達到山水中。元四家

元四家是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四人。對于山水畫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們四人均是江浙一帶人,都擅長水墨山

水并兼工竹石,為典型的文人畫風格,他

們生活在元末社會動亂之際。雖然每個人

社會地位及境況不盡相同,但他們不得意

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藝術上都受到趙孟頫

的影響,通過他們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國

山水畫的筆墨技巧達到了一個高峰,對后

世的繪畫,尤其是“南宗”一派影響巨大。黃公望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本姓陸,名堅,漢族,江浙行省常熟縣人。所作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元

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創(chuàng)作經驗之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丹崖玉樹天池石壁富春山居九峰雪霽黃公望畫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外三家為吳鎮(zhèn)、王蒙、倪瓚)之首。他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后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于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fā)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于心,運之于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于這些山林勝處。他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主張學習前人,并提出見到好山好水就隨時寫生,不被動繪畫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巔峰?!陡淮荷骄訄D》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這樣的山水畫,無論布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用上,皆使觀

者不能不嘆為觀止。正如惲南田

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

蒼莽之致。”董其昌還曾說,他

在長安看這畫時,竟覺得“心脾

俱暢”。吳鎮(zhèn)吳鎮(zhèn)(1280—1354),元代畫家。

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署梅道人。浙江嘉善人。早年在村塾教書,后

從柳天驥研習“天人性命之學”,

遂隱居,以賣卜為生。擅畫山水、

墨竹。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取

馬遠、夏圭,干濕筆互用,尤擅帶

濕點苔。水墨蒼莽,淋漓雄厚。喜

作漁父圖,有清曠野逸之趣。墨竹

宗文同,格調簡率遒勁。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精書

法,工詩文。存世作品有《漁父圖》、《雙松平遠圖》、《洞庭漁隱圖》等。漁父圖雙檜平遠洞庭漁隱圖吳鎮(zhèn)是一位典型的文人畫家,他的畫藝并不廣博,擅長山水,兼擅墨竹、古木,山水取材也十分偏狹,這與他長期生活在杭嘉湖平原密切相關。這一帶是江南的米糧倉,河港湖漢縱橫交錯,沿岸蘆荻叢生,江中漁舟點點。這注定了生活在這一帶的畫家們必然會沉浸在抒情詩般的畫境中。吳鎮(zhèn)的畫風沉郁清壯、樸茂濕潤。遺憾的是,他傳世的山水畫很少,藏于海內外者僅十余幅。吳鎮(zhèn)的山水意境蒼茫沉穆,有如黃昏時分的寧靜,卻無凄涼之感,這正是畫家平和淡泊的心境與畫境的統一,這一切均得益于先輩傳統,吳鎮(zhèn)對先賢的山水畫藝廣取博攬,上探董源、巨然的筆意和北宋李成、郭熙的北方山水畫派,兼取米芾父子的“米氏云山”墨點,又略得南宋馬遠、夏珪的水墨蒼勁,而元初趙孟頫、高克恭的文人意筆對吳鎮(zhèn)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面臨豐富的山水傳統,吳鎮(zhèn)對巨然的披麻皴和點苔等筆墨情有獨鐘,取法甚多。最關鍵的是吳鎮(zhèn)不囿于前人之法,不重復先人的筆墨,而演化為屬于自己獨到的造型語言。吳鎮(zhèn)的山水畫構圖,大致有兩類:一是一江兩岸或將近坡遠渚平列置于江湖之中,起伏平緩;二是在前者基礎上畫一突兀巨峰或數株巨木,打破平行線式的構圖。立軸的題款、題文大多在上方。山水畫題材,他多選繪江上漁父的蕩舟、垂釣生活,以此點景,作為山水畫的主題。吳鎮(zhèn)的山水畫很少用色,以水墨為主,其功在用水,以樸茂濕潤見長,善用淡墨畫石、濃墨點苔,恰到好處地表現出江南土質山的地質特點,抒發(fā)了他淡泊坦然的精神情緒。雙檜平遠圖吳鎮(zhèn)繪此圖時,年四十九歲,是迄今存世最早的吳鎮(zhèn)山水畫,實為其中年代表作。此圖一作《雙松圖》軸,事實上,作者精繪的是兩株檜樹,總體的風格是寫實,表明了盛年時期的吳鎮(zhèn)有著堅實的寫實功底。畫中的藝術風格來自多方面,檜樹的造型略有北宋山水畫家李成的樣式,古木扭曲,伸展有如蟹爪,檜樹皮以披麻皴之,再以淡墨渲染,質

感鮮明。檜樹與近石、遠山相疊,取平遠之景,無一絲紛亂之感。倪瓚倪瓚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六君子圖容膝齋圖元天歷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內,是倪瓚繪畫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這時期,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作的詩作多半也是和這類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張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瓚曾為其精心繪制了《梧竹秀石圖》。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畫家黃公望亦是當時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學深邃,比他年長32歲。倪瓚48歲時,此時,他開始信仰道教(全真教),養(yǎng)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實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畫上,作品呈現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從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瓚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蹤飄泊無定,足跡遍及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一帶,以詩畫自娛。這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對太

湖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細心觀察,領會其特點,加以集中、提煉、概括,創(chuàng)造了新的構圖形式,新的筆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藝

術風格。作品個性鮮明,筆墨奇峭簡拔,近景一脈土坡,傍植樹木

三五株,茅屋草亭一兩座,中間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

天宇,遠處淡淡的山脈,畫面靜謐恬淡,境界曠遠,此種格調,前所未有。《漁莊秋霽圖》是倪瓚五十五歲時的作品,充分展現了他成熟時期的典型畫風。畫卷描繪江南漁村秋景及平遠山水,以

其獨特的構圖顯露個人特色,即所謂的“三段式”。畫面以上、中、下分為三段,上段為遠景,三五座山巒平緩地展開;中段為中景,不著一筆,以虛為實,權作渺闊平靜的湖面;下段為近景,坡

丘上數棵高樹,參差錯落,枝葉疏朗,風姿綽約。整幅畫不見飛鳥,不見帆影,也不見人跡,一片空曠孤寂之境。中國畫極為講究筆法。倪瓚在前人所創(chuàng)“披麻皴”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折帶皴”,以此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