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環(huán)境動力機制的探討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38b74257062aa66b9a7ed3495ec93d/4738b74257062aa66b9a7ed3495ec93d1.gif)
![深水環(huán)境動力機制的探討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38b74257062aa66b9a7ed3495ec93d/4738b74257062aa66b9a7ed3495ec93d2.gif)
![深水環(huán)境動力機制的探討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38b74257062aa66b9a7ed3495ec93d/4738b74257062aa66b9a7ed3495ec93d3.gif)
![深水環(huán)境動力機制的探討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38b74257062aa66b9a7ed3495ec93d/4738b74257062aa66b9a7ed3495ec93d4.gif)
![深水環(huán)境動力機制的探討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38b74257062aa66b9a7ed3495ec93d/4738b74257062aa66b9a7ed3495ec93d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深水環(huán)境動力機制的探討
水深是指水深數(shù)百米到數(shù)千米的全球大陸坡和海盆。其沉積動力機制和沉積體系與陸地和淺水環(huán)境有很大不同。這是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和開發(fā)的熱點和前景。在國外,墨西哥灣和尼日爾三角洲的深水氣勘探取得了巨大成功,面臨著日益增長的能源瓶頸。加強中國深水油氣的勘探和開發(fā)非常重要。本文旨在介紹全球深水沉積體系的研究史和理論現(xiàn)狀,為我國深水油氣的勘探研究提供參考。1深水沉積體系深水沉積體系的研究始于對濁流的認識和相關突破。1948年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深水是一個沒有流體活動的寧靜世界,只有深海泥在緩慢的沉積。在1948年的第18屆世界地質學大會(倫敦)上Migliorini討論了密度流形成的遞變層的成因,Shepard展示了海底峽谷陡峭的塊狀巖墻的水下照片,Kuenen討論了高密度流對海底峽谷形成的侵蝕潛力。1950年Kuenen和Migliorini發(fā)表了里程碑式的論文,“濁流是遞變層理的一個成因”。從此逐漸確立了濁流機制在深水沉積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濁流理論乃至經典的鮑馬序列成為解釋細粒背景下的粗粒沉積的普適范例。1959年,Heezen在吸收了Wust等人的深水循環(huán)的概念后,提出“深海波痕和底床刻槽看來一定為和大洋總體循環(huán)有關的海流作用的結果”,從而揭開了研究深水底流的活動對深水沉積體系的影響的歷史。Heezen的博士生—HollisterC.D.—通過一系列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和其導師一道于1972年首先提出了術語“等深流沉積contourite”,并創(chuàng)新性改革和利用海洋科學的系列工程成就,提出了深水研究的系列手段和方法。Hollister因其在等深流沉積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譽為“等深流沉積之父”。1979年,Shepard通過豐富的實測資料提出,深海峽谷中存在的潮汐成因的底流活動同樣是深水沉積的重要機制。此外,內波等也會對深水沉積體系形成大的影響。深水沉積體系需要具有先進的研究手段和巨額的研究投入,因此在深水沉積體系的研究歷史中,國家、國際間的協(xié)作是一個顯著特色。譬如大洋鉆探計劃(ODP)和深海鉆探計劃(DSDP)等前后有數(shù)十個國家的參與,當然深水沉積體系的研究僅是其科學目標的一部分。以下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支持的關于深水研究的大型項目的實例和代表:1979年,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theUSOfficeofNavalResearch)資助Hollister領導的HEBBLE(即高能深海邊界層實驗theHighEnergyBenthicBoundaryLayerExperiment(1979—1986))。該項目在關于等深沉積的深海風暴、全球邊界層的紊流(turbulenceinaplanetaryboundarylayer)、霧狀層、生物擾動、深海棲息、沉積分選等許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95年,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資助開展了“大陸邊緣地層的形成”項目(STRATAFORM(StrataFormationonMargins))。這個長期項目集中研究北加利福尼亞和新澤西陸緣的短期和長期的層序,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使用自長期(104~106yr)層序聚集體的觀測中得來的觀點以增強對沉積作用的理解。第二,使用這些短期(<102yr)沉積作用機制如何形成地層的調查結果,以更好的約束層序地層解釋。最后,應用數(shù)學模擬將沉積作用的尺度和層序地層的尺度予以相關,如此,作用機制和層序的知識方可更好的應用于預測和解釋目的。在90年代早期,歐盟資助了許多針對歐洲陸緣的年青沉積的研究。包括集中在歐洲南部陸緣的“歐洲大西洋陸緣的沉積物輸送”項目(SedimentTransportontheEuropeanAtlanticMargin,STEAM)。并隨后啟動了“歐洲北大西洋陸緣Ⅰ”(theEuropeanNorthAtlanticMargin,ENAMⅠ)和“歐洲北大西洋陸緣Ⅱ”(theEuropeanNorthAtlanticMargin,ENAMⅡ)兩個多國協(xié)作的大項目。其中ENAMⅠ主要集中研究歐洲北大西洋陸緣第四紀以來的沉積作用和古海文的狀況和歷史演變,以及背后的控制因素。而ENAMⅡ在ENAMI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海洋、cryospheric作用機制有關的陸緣沉積動力學。這極大深化了對深海作用機制和沉積體系的認識,尤其是歐洲北部這種受冰川強烈影響的所謂冰川大陸邊緣。1999年,法國啟動了名為“法國陸緣計劃”(GDRMarges:FrenchMarginProgram),將深水沉積作用列為其四個科學目標之一。2000年3月,歐洲科學界啟動了歐洲委員會資助的為期三年(2000.3—2003.2)的STRATAGEM(theStratigraphicDevelopmentoftheGlaciatedEuropeanMargin(STRATAGEM)project)項目,即“冰川作用的歐洲陸緣的層序演化”項目,設立了四個關鍵科學目標,即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中至晚新時代的層序框架;確定陸緣的層序構型;梳理形成陸緣的沉積作用機制,以及其和諸如構造作用、氣候、海文、海平面等因素的聯(lián)系;建立新近紀陸緣演化的模式。同年4月,還啟動了為期4年的“大陸坡穩(wěn)定性”項目,即theContinentalSlopeStability(COSTA),目的在于促進對大陸坡穩(wěn)定性的快速的和瞬間失穩(wěn)的理解,焦點在于研究評估歐洲大陸邊緣的相對于自然作用和人類活動的陸坡的穩(wěn)定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培養(yǎng)深水研究的后備人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歐洲科學基金會(theEuropeanScienceFoundation)資助了“融研究項目中的培養(yǎng)工程”(theTrainingThroughResearchProgramme(TTR)),資助有潛力的青年學生直接參與到由國際知名的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協(xié)作的大項目中,從而得以直接接觸前緣課題。至2000年,已舉辦了10期,前后有來自東歐、西歐、北非、亞洲、南美和北美的超過500名科學家和學生參與了10個航次的實地科研。并于2004年于MarineGeology期刊上發(fā)表了一個青年學生的專輯,充分反映了該項目的效果。2深水地貌單元深水環(huán)境一方面受制于多種作用機制,如重力、多種底流(或等深流)、大洋渦流、水下峽谷中往復的潮汐底流、各種內波、上升流和下降流等;同時深水又具有活躍的構造活動,體現(xiàn)為各種底辟活動、高熱流值;且深水陸坡恰處于堅硬的大陸克拉通和大洋地殼之間,是對各種構造活動響應最為敏感的地理位置。因此通常由陸坡(又可劃分為上中下幾段)、陸隆和深海平原等地貌單元組成的深水環(huán)境具有極為復雜的地貌特征,如滑坡坎壁、峽谷底床、谷壁;水道和堤壩;臺地、多種形狀的扇體、多類型的等深流沉積等。近些年來,新識別的地貌單元亦不時出現(xiàn),如水道—朵葉體過渡帶(channel-lobetransitionzone,亦即CLTZ)就具有沉積學方面的獨具特色的意義。圖1是蘇格蘭中央陸坡,其在地史上為受冰川強烈影響的地區(qū)。其上陸坡區(qū)域地形平緩,為冰期后的海進和高位的充填作用的結果。而在上陸坡和中陸坡的過渡地帶,清晰可辨冰川作用遺留在海底的冰川犁痕。中陸坡區(qū)域則以成因有所差異的峽谷和谷間嶺脊,峽谷內以侵蝕型的峽谷頭部、谷內的碎屑流沉積和重力失穩(wěn)的種種跡象,谷間嶺脊上則具有次級的向峽谷谷線的重力成因的沖蝕水道等地貌類型。近些年來,地學界利用多波束測深技術揭示了全球許多地點的深水地貌的復雜程度及其寓含的地質意義。如西加那利群島的陸坡滑坡事件;Cadiz海灣西部的精美的多波束地貌圖揭示了濁流和等深流的互動所形成的復雜地貌。3深水反應機制與相應的沉積體系3.1深水環(huán)境的特征在深水陸坡區(qū),基于其相對陡峭的地貌,在重力作用并在其他誘因(如地震、氣水合物融解、超壓釋放、底辟活動、突發(fā)海流)的配合下,海床淺表層沉積物極易發(fā)生滑動、滑塌等重力活動,并進一步演化為碎屑流、顆粒流乃至濁流。這些均為因重力而發(fā)生的陸坡傾向上的深水作用機制,故而稱之為陸坡傾向的重力作用機制和相應沉積作用。在多數(shù)情況下,這種作用是塑造深水環(huán)境地貌的主要因素?;潞突麦w是深水環(huán)境常見的作用機制和響應事件,在全球許多地方均有報道。其中以歐洲大陸邊緣研究最為深入。Wilson等2004年研究了舍得蘭群島西北部的Afen滑坡體,研究了其形成的誘因、形成階段等;Storegga滑坡體影響了約95000km2的面積、沉積物體積介于2400km3和3200km3之間,是目前世界上所識別的、水下曝露的最大滑坡體之一,其可進一步劃分為6個地貌單元。此外地中海和西北歐亦有針對滑坡體的多處報道。在其它海域,如安哥拉、加利福尼亞北部海域的Humboldt滑坡體。滑坡體自觸發(fā)、活動直至向重力流轉化的全過程,和氣水合物、油氣滲漏、構造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海岸地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亦有重要意義,這也是西方國家投入巨大力量研究的緣由。重力流水道—堤壩沉積體系是深水環(huán)境的顯著特色(圖2)。水道—堤壩體系在多數(shù)大型或中型規(guī)模的水下扇上多據(jù)主導地位,如密西西比扇,亞馬遜扇,印度扇,孟加拉扇,扎伊爾扇,富士扇,以及許多小型扇,如Hueneme和Golo扇等。其中的水道扮演了碎屑物質向深海輸送的通道,而堤壩則在重力流流動過程中起到了將其予以圍限和分選以便于沙質組分輸送至盆地平原。水道—堤壩體系可為粗粒組分的沉積場所。Deptuck等分析了尼日爾三角洲陸坡和阿拉伯海的水道—堤壩體系(channel-leveesystem(縮略為CLS)),并將之與其他地區(qū)的典型深水體系和露頭剖面進行對比,系統(tǒng)總結了水道—堤壩體系的地貌單元、特征和成因演化。認為,尼日爾三角洲陸坡和阿拉伯海的上扇區(qū)域所發(fā)育的水道—堤壩體系,具有構型上的高度復雜性。通常具有數(shù)個構型單元:內堤壩、外堤壩、侵蝕通道、水道軸心沉積、滾動塊體、物質輸送的沉積。盡管單個體系的規(guī)模變化很大,第一級別構型元素的相似性和它們的構型意味著,不管規(guī)模差異,它們都具有相同的沉積機制(圖2)。深水塊狀沙體的分布規(guī)律是深水油氣勘探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Stow定義其為巨厚的(>1m)的沙層單元,缺乏原始沉積構造,且和其他深水沉積相聯(lián)系。除了極厚層理和無構造的外觀外,深水塊狀沙體的關鍵在于發(fā)育了普遍的水逃逸構造、細微的加積面和頁巖塊礫;并顯示了差至中等的分選和組分的非成熟。卷入它們的長距離的輸送和就位的兩個關鍵性作用機制為沙質碎屑流和高密度濁流。深水峽谷或水道是陸緣碎屑和陸架淺水區(qū)物質向深水輸送的主要途徑。Abreu研究了安哥拉海域的Block17區(qū)塊DaliaM9Upper油田,發(fā)現(xiàn)該區(qū)陸坡峽谷具有類似于陸域曲流河的形態(tài),將之稱為深水曲流水道。該曲流水道綜合體約40m深、2km寬,為單個水道(該水道約300m寬和40m深)的側向遷移和局部撕裂分支所致。其重要特征之一為位于水道邊緣的疊瓦狀地震反射的存在,這些疊瓦反射傾向于平行水道,在多數(shù)情況下向水道傾斜,在某些情況傾向于下游方向。這些疊瓦反射形成了位于水道內灣的特征明顯的反射體,其顯然和水道在其演化過程中的連續(xù)的側向遷移有關。水道的遷移導致了水道內側的增生沉積和水道外側的侵蝕,形成了所謂之側向增生體(LateralAccretionPackages(LAPs))。單一曲流水道的側向遷移產生了側向加積的水道綜合體,其因水道充填的本質而呈不同程度的內部加積。同樣,牛軛湖(環(huán))是綠谷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下部多為水道充填的粗碎屑組分,而中上部多為自曲流水道漫溢而來的相對細粒的、和半深海的懸浮沉降的細粒組分。多數(shù)深海扇模式主要是基于對古代沉積的研究,故而認為沉積朵葉體直接系于它們的補給水道。但水道—朵葉體過渡帶(CLTZ(channel-lobetransitionzone))是近些年來所識別的介于水下扇和水道之間一獨立單元,其位于水道口的下陸坡方向,緊鄰水道口,且通常和陸坡坡折相聯(lián)系。在這一區(qū)域,濁流可能經歷了自受限型向開闊型的水力體制的躍遷,導致了流體的迅速擴散和紊流程度的增加,進而導致海底侵蝕和沉積物途越作用。因此,眾多侵蝕型刻槽和線形構造所形成的橫向底形是該區(qū)域的特征之一。不過,大規(guī)模的侵蝕刻槽和相關的底形不僅僅局限于發(fā)育良好的CLTZ,下列位置也可以發(fā)育,水道堤壩后壁陸坡、水道邊緣、水道底床以及小規(guī)模的富沙扇的扇面。上陸坡、中陸坡和下陸坡乃至盆地平原均可發(fā)育朵葉體。只要地形發(fā)生相對平緩的變化,在水道、峽谷出口或撕裂分支的決口處均可發(fā)生流體行為的躍遷,從而沉積相應粒徑的碎屑物質。朵葉體在沉積的同時,又相應造成了地貌的漸進性變化,和水道遷移一道形成了朵葉體的側向和縱向的遷移,如此垂向疊加和側向疊覆,即可形成規(guī)模巨大的陸坡扇或盆底(地)扇。3.2底流和漂積體1936年,德國物理海洋學家GeorgeWust首次提出,由溫鹽循環(huán)控制的底流可能足以影響深洋盆地的沉積通量。一般來說,“底流(Bottomcurrents)”是指作用在深水的、且為大洋和其邊緣海中的溫鹽或風驅循環(huán)的部分的那些海流,它們并不嚴格遵循等深線,但等深流依然作為底流的同義詞被廣泛使用。慢速的溫鹽循環(huán)主要起源于極地水體的冷卻和下沉,如南極底層水(AntarcticBottomWater(AABW))、北極底層水(AricticBottomWater(ABW))等。而地中海外溢水團(theMediterraneanOutflowWater(MOW))構成了大洋中層水團的重要來源(MougenotandVanney,1982;引自Mulder等2003)。不同于純粹溫鹽循環(huán)的其他底流還有大的風驅海流體系。在一些情況下,它們的影響水深甚至可達4000m。譬如受科氏效應影響的西邊界海流,如灣流、黑潮和繞南極海流(CircumpolarAntarcticCurrent)等。這種風力驅動形成的渦旋影響深海海床甚巨,乃至稱之為深海風暴(Benthicstorms)。底水速度通常不大于1~2cm/s。但是,它們可因科氏效應、盆地或水道地形的變化而予以極大加強。譬如西邊界潛流的速度可達到10~20cm/s。在流體特別受限或陸坡特別陡峭的地方,流速可超過100cm/s。在經過深海盆的狹窄出口或海道時,甚至記錄到了超過200cm/s的速度。可見,底水是溫鹽循環(huán)的半永久部分,在許多情況下其強度上足以侵蝕、輸送和沉積物質,特別是粘土、粉沙和細砂粒級,甚至更為少見的粗沙和礫石。因此,底流(或等深流)可在大洋深水環(huán)境形成獨具特色的等深流沉積。而漂積體(sedimentdrift)是一個概括性術語,是指不具備明確界定的或獨特外觀的、但其沉積過程受海流某種控制的沉積聚集,并不局限于底流沉積。Stow等在吸收了Faugères等人的觀點后,提出了平流漂積體的模式(圖3);并總結了底流作用下的海床的侵蝕特征和沉積底形(圖4)。3.3海底相組合對海底溫度的解釋ShepardandMarshall在實地測量了眾多深水峽谷(包括Kaulakahi,Hueneme,Congo,Carmel,Hydrographer,Petacalco等)中的海流,發(fā)現(xiàn)峽谷中存在著和半日潮周期具有緊密相關的上下往復海流的活動。判定深水水下峽谷有利于形成深水潮汐底流、并有利于其發(fā)揮作用。在水深自46~4200m之間進行的海流測量顯示,其潮汐底流通??蛇_到最大流速25~50cm/s,足以對粉沙乃至沙質底質產生重要影響。Shanmugam基于對現(xiàn)代和古代深水沉積的巖心和露頭的研究后提出,砂—泥韻律、雙向泥層、爬升波紋、泥覆波痕、平行和交錯紋層的交互、具有泥蓋層的S型交錯層理、潮汐內部侵蝕面、豆狀層理、壓扁層理均可用以解釋深海峽谷中的潮汐海流。巖石記錄中的這種相組合可被用作識別水下峽谷背景的標志。在峽谷口環(huán)境,深水潮汐沉積可能發(fā)育出位于水道內的長條狀的壩,其平行于水道軸心,而濁流最可能發(fā)育出橫亙于水道口(垂直于水道軸心)的沉積朵葉體。濁流沉積朵葉體比水道寬度寬得多,而潮汐沙壩比水道寬度則小得多。3.4動層厚度的海底沉降相高振中等認為單純的底流及濁流可能無法滿足沉積物波形成所需的流動速度及流動層厚度,海底巨大的沉積物波難以由單一的海底流動(等深流或濁流)來形成。許多學者探討了內波作為一種重要甚至主要的深水作用機制、并進而形成重要的深水沉積體系的可能性,但內波作用和相應沉積作用依然需要進一步的探討。3.5對沉積作用和重力作用雙重影響的原則事實上,在深海環(huán)境,兩種或多種不同方向的深水作用機制常相互影響,形成了具有復雜成因的底形和構造。譬如,Landes臺地的Aquitaine上陸坡(BayofBiscay)的沉積物波即為沉積作用和重力作用雙重影響的結果,而不僅僅為此前所認為的陸坡坍塌(slopefailure)。圖5系統(tǒng)總結了深水環(huán)境的多種作用機制和它們彼此間可能存在的轉化關系、以及相應的沉積類型。4深水反應機制與相應沉積系統(tǒng)的背景控制因素4.1巴西海流和海床間的相互關系陸域和海域的構造活動及其形成的(構造)地貌對眾深水作用機制的消長乃至進而的沉積響應有著直接和重大的影響。巴西東南大陸邊緣的剛波斯盆地以向海突出的陸緣地貌為特征,這種地貌特征和海流互動是構造地貌影響深水作用機制和沉積體系的極佳實例。剛波斯盆地位于巴西東南大陸邊緣,介于21°S和24.5°S之間,以向海突出的陸緣地貌為特征。其中theSaoTomé峽谷將陸緣分隔為南北兩部。北部陸架縮窄,NW-SE向;南部陸架寬,NE-SW向。而東南巴西陸緣的水文學特征比較復雜。其中淺水循環(huán)劃分為陸架海流和巴西海流(BC)。陸架海流向北東向前進。巴西海流是一個向南部流動的西邊界海流,其內邊緣粗略對應于陸架坡折,且具有一個北向的逆流成分,即巴西逆流(BCC),其在等深線350和400m之下流動。突出的陸緣地貌和海流發(fā)生互動,導致巴西海流在北部的聚斂和加速,形成了對應于Albacora階地的水流聚集效應。海流在“聚集區(qū)域”得以加速、水深210m處的近底流速超過了70cm/s,這種聚集效應對海床形成強烈的侵蝕作用,發(fā)育了平坦的侵蝕型階地AlbacoraTerrace。而在南翼,出于對陸緣走向變化的響應,巴西海流加寬并向海移動,這一區(qū)域被稱作“擴散區(qū)”,海流速度有所降低,水深400m處的上陸坡底流的流速超過了40cm/s。這些在有關海表溫度的衛(wèi)圖有清晰顯示。陸緣地貌誘發(fā)出附加的巴西海流的擾動。在“擴散區(qū)”,巴西海流蜿蜒曲流,并發(fā)育了大洋渦流,其可向陸架進行滲透,以氣旋(cyclonic)的方式分離了陸架水體。這說明,渦流是控制外陸架-上陸坡邊界的底流的重要因素,它們作為一種巨大的旋轉刷,將沉積物自陸架向上陸坡清掃。這種效應稱之為“海床簸選”。墨西哥東南的韋拉克魯斯(Veracruz)盆地則是構造活動控制(影響)深水沉積充填形式的佳例。該盆地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沉積充填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發(fā)生在自早至晚中新世,盆地繼承了構造陡峭化的盆緣,盆緣有深峽谷的切入,其內有泥巖和薄的粗粒砂巖和礫巖的殘余的充填。侵蝕和過路區(qū)向厚的、富沙的盆底扇漸變。在第一階段的后期,海域發(fā)育了水下火山(其和遠處的板塊俯沖有關)從而構成了海底障礙,阻止了濁流進入古代的墨西哥灣?;鹕揭舶缪萘瞬豢梢苿拥闹涡?作為對區(qū)域收縮的響應,圍繞其發(fā)育了盆內逆沖帶。第二個沉積階段和盆地內部的收縮構造的發(fā)育有關,也和稱之為跨墨西哥火山帶的盆地北緣的隆升有關。這個隆升引發(fā)了沉積物分散(dispersal)體系的強烈重組,組成了自北部向南部的大的陸架單斜。和階段1的上超型疊加形式相比,階段2呈強烈的退覆型式。4.2陸架和沉積相陸域流域體系和陸架淺水區(qū)的狀況和變化直接影響著深水環(huán)境可能的物質供應情況,對深水沉積作用和沉積體系有重要的控制(影響)。巴西東南的桑托斯盆地是陸域構造運動迫使流域體系的物質輸送方向發(fā)生重大調整,從而極大影響了該盆地沉積充填樣式的實例。桑托斯盆地白堊紀以來的復雜充填史受SerradoMar海岸山脈帶在晚白堊世期間的隆升、和隨后的平行海岸的ParaibadoSul流域體系的重組的強烈影響。在晚白堊世和古近紀期間,古代的ParaibadoSul流域體系將碎屑注入北、中桑托斯盆地,集中的碎屑供應迫使陸架發(fā)生規(guī)模巨大的前積和深水濁流沉積作用,壓制了同期的海平面高位的效應。南桑托斯盆地則因同一時期缺乏大的河流補給而處于相對的沉積饑餓狀態(tài),盛行沉溺性陸架。這些沉積型式持續(xù)至漸新世。此時,ParaibadoSul流域因陸地構造運動而被襲奪,并轉向北部的剛波斯盆地(該盆地此時正具有巨大的可容空間)。在ParaibadoSul被襲奪和轉向之后,北和中桑托斯陸架處于沉積饑餓狀態(tài)并被淹沒,陸架前緣的后退超過了50km。相反,在漫長時期內已發(fā)育了數(shù)個大的流域體系,使得南桑托斯盆地發(fā)育了厚的傾泥的上漸新世和新近紀的層序,其對源巖成熟度有極大的影響。印度尼西亞東加里曼丹海域于最近的更新世以來的三個循環(huán)(10~330ka;每個持續(xù)時間約110ka)的情況則是陸架淺水區(qū)的地貌變動影響深水沉積體系的實例,其陸架上的循環(huán)為于全球海平面的高位期和下降期沉積的前積沉積體所主控,前積沉積體之間為平行反射和海進體系域的碳酸鹽建造所分隔。在最近的兩個海平面低位期(約18kaand約130ka),由于生長斷裂和區(qū)域沉降阻止了低位扇抵達陸坡,故而深水環(huán)境缺乏粗粒碎屑巖沉積。在約240ka結束的海平面的低位期,三角洲前積越過以前的陸架邊緣,因而有富沙沉積物傾泄至陸坡。陸坡和盆底的層序顯示了深水沉積體系是如何在一個單一的全球海平面循環(huán)中演化的。陸坡上的峽谷連接了240ka的低位三角洲和同期的盆底扇。峽谷具有曲流狀的、由更低的加積水道綜合體和上部水道堤壩綜合體組成的雙端元充填,形成在陸坡坡麓的盆底扇也分為兩部分。層序意義的盆底扇下部為具有相對較好的連續(xù)反射組成的朵葉體,高部位則為前積至低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水電工程招投標代理服務合同
- 2025年帶燈座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制作度服務合同范例
- 2025年度綠色建筑項目施工資料審核承包合同范本
- 車輛出質抵押合同范本
- 個人股東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年三相中頻電源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
- 臨建混凝土勞務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工程合同風險預警與防控策略
- 加工彈簧合同范本
- 《工作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規(guī)定》
- 2022年菏澤醫(yī)學??茖W校單招綜合素質考試筆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市政工程設施養(yǎng)護維修估算指標
- 課堂嵌入式評價及其應用
- 《管理學基礎》完整版課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 短視頻:策劃+拍攝+制作+運營課件(完整版)
- 基金會財務報表審計指引
- 藍色卡通風好書推薦教育PPT模板
- 2022年江蘇省泰州市中考數(shù)學試題及答案解析
- 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畢業(yè)設計46
- 智能化系統(tǒng)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