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三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妒酚?殷本紀》說明商代相權和王權存在制約關系。孟子:“伊尹,圣之任者也”任圣宰相地位演變圖:“坐而論道”
站著奏事
“跪奏筆錄”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課標內(nèi)容及重點核心提示一個核心:皇權的加強兩對矛盾: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三個方面:官員的選拔、使用、監(jiān)察四條線索:皇權與相權監(jiān)察體制選官制度地方建制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的確立確立:秦朝特點: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終身和世襲君主主宰國家政治而沒有力量可對其制約;君主的理念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歷代官僚體制都以維護皇權、服務于皇帝為基本原則實質(zhì):君主專制(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于一身,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影響:①國家變成一個人的國家,政治成為一個人的政治。②君臣關系實質(zhì)上是“主子”和“奴才”的關系。
(1)秦朝設丞相,漢初承秦制,丞相權力很大(2)漢武帝,①頻繁更換丞相,改變丞相位尊權重的傳統(tǒng);②建立中外朝制度,決策中樞轉(zhuǎn)移到“中朝”(內(nèi)朝)。1、君權與相權發(fā)展的總趨勢2、漢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權的主要措施二、君權和相權君權與相權的斗爭長期延續(xù);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姓名離任原因任職時間竇嬰免職1年2月許昌免職3年8月田蚡去世3年9月薛澤免職7年6月公孫弘去世2年4月李蔡畏罪自殺3年嚴青翟畏罪自殺2年10月趙周下獄死2年7月石慶去世8年3月公孫賀下獄死12年2月劉屈髦下獄腰斬1年2月田千秋昭帝時死2年①頻繁更換丞相,改變丞相位尊權重的傳統(tǒng);漢武帝抑制相權之漢武帝抑制相權之皇帝
九卿
近臣親信內(nèi)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內(nèi)朝外朝決策機構執(zhí)行機構有事上報②建立中外朝制度,決策中樞轉(zhuǎn)移到“中朝”(內(nèi)朝)。(1)秦朝設丞相,漢初承秦制,丞相權力很大(2)漢武帝,①頻繁更換丞相,改變丞相位尊權重的傳統(tǒng);②建立中外朝制度,決策中樞轉(zhuǎn)移到“中朝”(內(nèi)朝)。(3)唐:三省六部制、政事堂1、君權與相權發(fā)展的總趨勢2、漢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權的主要措施二、君權和相權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皇帝中書尚書門下吏戶禮兵刑工政事堂草擬審議執(zhí)行特點:三分相權加強皇權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集思廣益提高效率和議情景再現(xiàn)唐太宗時期,準備在長安城里進行一項重大的工程建設(宮殿)。試描述在當時這一工程建設的運作程序。——工部(建設)皇帝——政事堂(和議)——中書省(起草)——門下?。▽徍耍袝。▓?zhí)行)——戶部(撥款)例【2012山東·10】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高宗時,打破宰相任用資歷限制,允許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員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義行宰相權,參預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舉取士
B.分割相權,加強君主專制
C.分工協(xié)作,提高行政效率
D.緩和矛盾,抑制朋黨之爭B體現(xiàn)了皇帝分割相權,以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強化皇權的目的例【2013江蘇·3】某學者評唐朝三省制時指出:“凡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未經(jīng)政事堂議決副署,而由皇帝直接發(fā)出的命令,在當時是被認為違制的,不能為下屬機關所承認?!边@里所謂“違制”的論斷,主要指皇帝背離了A.詔令須由政事堂議決的制度B.門下省執(zhí)掌詔令草擬的職能
C.中書省監(jiān)察地方政務的慣例D.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詔令的定制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具體職能×唐朝三省制下,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執(zhí)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須經(jīng)政事堂審議副署才可以?!痢痢探忸}感悟本題著重對三省六部制中三省職能進行考查,只要對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即可順利解決第一步確定考查知識點第二步明確題目要求第三步審讀材料辨析選項(1)秦朝設丞相,漢初承秦制,丞相權力很大(2)漢武帝,①頻繁更換丞相,改變丞相位尊權重的傳統(tǒng);②建立中外朝制度,決策中樞轉(zhuǎn)移到“中朝”(內(nèi)朝)。(3)唐:三省六部制、政事堂(4)宋:設中書門下,并增設參知政事1、君權與相權發(fā)展的總趨勢2、漢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權的主要措施二、君權和相權度支鹽鐵戶部中書門下樞密院皇帝財政行政軍事三司使同平章事樞密使參知政事(副相)削弱宰相權利皇帝總攬大權(1)秦朝設丞相,漢初承秦制,丞相權力很大(2)漢武帝,①頻繁更換丞相,改變丞相位尊權重的傳統(tǒng);②建立中外朝制度,決策中樞轉(zhuǎn)移到“中朝”(內(nèi)朝)。(3)唐:三省六部制、政事堂(4)宋:設中書門下,并增設參知政事(5)元:中書省和樞密院。1、君權與相權發(fā)展的總趨勢2、漢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權的主要措施二、君權和相權史料鏈接:史料一: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竭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去探視。隋唐時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質(zhì)等人向宋太祖奏事,開始大臣還坐著,宋太祖說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讓他們站到自己面前,指給他看。待范質(zhì)等人回到原處,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議事了。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規(guī)定“大朝議”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于大臣們都備有特別的護膝。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禮儀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即: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探究:皇權與相權,相生乎?相克乎?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與共承宗廟、統(tǒng)理四海,輔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琊⒅?,總百僚之任?!獫h哀帝(唐太宗)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日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
——《貞觀政要·論政體》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tǒng)。掌邦國之政令,弼庶務,和萬邦,佐天子,執(zhí)大政。
撫夷夏,和陰陽,使百度大理,一人端拱無事,此宰相之職也?!未紫嗟穆殭?/p>
兩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君主專制制度本身是兩者出現(xiàn)矛盾的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的監(jiān)察官對誰負責?所有的官員都受監(jiān)察嗎?這些措施有效嗎?為什么?三、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1、中國古代王朝的監(jiān)察體制
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級行政機關內(nèi),都有專門負責監(jiān)察的官員西漢①中央:御史大夫?qū)傧碌墓賳T,執(zhí)掌中央機構官員的監(jiān)察職責。御史大夫地位僅次于丞相。②地方:漢武帝把全國劃為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jiān)察地方政治唐代御史臺定期到京都各監(jiān)獄視察執(zhí)法情況宋朝提點刑獄司是專職監(jiān)察刑獄的官員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臺,由監(jiān)察御史復按清代都察院成為集行政監(jiān)察、司法檢察和財政審計等職能為一體的國家最高監(jiān)察機關2、中國古代監(jiān)察體制評價(1)目的:防止官員腐敗、貪贓枉法、濫用職權等,以適應專制主義王朝實行有效統(tǒng)治的需要。在執(zhí)行過程中發(fā)揮過積極作用。(2)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皇權。(3)封建專制的本質(zhì)決定了監(jiān)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是有限的:①未能對皇權作出制約;②監(jiān)察官員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③監(jiān)察官員和監(jiān)察機構貪臟枉法的情形司空見慣,使得監(jiān)察效能大為降低;④各個王朝末期的腐敗,使得監(jiān)察系統(tǒng)受到嚴重破壞。問題探究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為維護統(tǒng)治秩序,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zhuǎn),設立了一套較為完整嚴密的監(jiān)察制度。結合秦漢至宋元的歷史回答問題:
你認為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有何特點?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政治腐敗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特點:監(jiān)察范圍從中央擴展到地方,監(jiān)察程度越來越嚴密。原因:封建專制制度。【解析】本題考查監(jiān)察制度與君主專制強化。材料從兩個時期御史官員對宰相監(jiān)督力度的大小,說明相權受到御史的制約,這從本質(zhì)上加強了君主專制,C項正確。例【2012海南·5】北宋初期,行使監(jiān)察職能的御史彈劾官員時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則與宰相“分為敵壘,以交戰(zhàn)于廷”。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
A.官僚內(nèi)部斗爭集中于相位之爭
B.宰相位尊權重的傳統(tǒng)開始改變
C.專制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
D.監(jiān)察官員與宰相權力基本對等C【題眼】材料無法體現(xiàn)A項、B項的表述;D項的“權力基本對等”與材料“分為敵壘”含義不符。例【2012北京.13】下圖是中國某一朝代都城內(nèi)中樞機構的分布示意圖。該都城是
A.唐長安B.宋開封
C.元大都D.明北京C圖片中的機構有御史臺、中書省、樞密院等,這三個機構同時具備的只有元大都,——選賢與選貴的較量四、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世官制遵照嫡長子繼承原則代代相傳,占有封地“家天下”世官制宗法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制察舉制看德行、才能,以舉薦為主,輔以考試,但標準不客觀。察訪推薦任用察舉制常舉(歲舉)非??疲ㄌ嘏e)孝廉科貌才科賢良方正科明經(jīng)科明法科至孝科童子科舉賢良自薦征召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曹魏始創(chuàng)。創(chuàng)立之初﹐有選賢的用意,其選拔標準家世、品德、才能并重,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后來門閥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標準﹐到西晉時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是維護和鞏固門閥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也是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九品官人法門閥世族:東漢后期至南朝末年在社會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結成的政治集團。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
門閥制度是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tǒng),也是魏晉時期世家大族控制朝政所依附的制度??婆e制考試選官衰落于明清產(chǎn)生于隋發(fā)展于北宋確立于唐明清科舉考試的程序儒童童生童試生員秀才鄉(xiāng)試舉人(通過)乙榜(中舉)第一名:解元第二名:亞元第三四五名:經(jīng)魁會試貢士(通過)會元(第一名)殿試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甲榜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狀元榜眼探花讀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瑞門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轂中?!泵鞔枷爰翌櫻孜鋭t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苯Y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上述觀點的看法。積極作用:(1)擴大官吏來源,擴大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士族門閥把持朝政的局面。(2)有利于形成高素質(zhì)的文官隊伍,提高行政效率。(3)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穩(wěn)定。(4)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形成了重學風氣。(5)推動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繁衍。(6)促進了文學的繁榮。(7)開了近現(xiàn)代文官考試制度的先河。消極作用:(1)考試內(nèi)容束縛思想,導致士人長期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2)科舉制其實是一種將知識分子引入統(tǒng)治集團,且被最高掌權者控制的制度。(3)過分注重不切實際的學問,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選官制度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實行時間先秦時期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時期特
點官位世襲,下層人士一般沒有參政的機會由官吏察訪合適人才,至魏晉南北朝發(fā)展為九品中正制是一種考試選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為中下層地主知識分了提供了機會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世官制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nèi),由貴胄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察舉制特點由官吏察訪合適的人才向中央推薦,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演變興起于漢武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為九品中正制。評價①在當時看來比較完善。②考選具有封閉性,以官舉士,民意無從體現(xiàn)??婆e制特點通過考試選拔官吏演變興起于隋唐時期,各朝沿用,明清時演化為八股取士的選官制度。評價進步性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②保證了行政人員的來源和文化素養(yǎng),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③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④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性①考試科目及內(nèi)容大都不出儒學經(jīng)義的范圍,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的人;②是最高掌權者誘導、控制讀書人的手段。問題探究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fā)展演變的原因是什么?體現(xiàn)了怎樣的演變趨勢?有何積極作用?
(1)原因:①從根本上說是經(jīng)濟地位和階級關系變動的結果;②世家大族壟斷仕途,且具有很強的政治經(jīng)濟實力,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封建國家的穩(wěn)定。
(2)趨勢:①由以家世門第為選拔標準,逐漸演變成以學識才能為選拔標準;②由地方評議推薦的方式演變成為中央考試選拔的方式。
(3)積極作用:①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員的權力,從地方豪門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wěn)定和多民族國家的鞏固;②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推動了中國古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官員文化素質(zhì)的提高。例【2012·江蘇單科,21,節(jié)選】材料三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科舉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xù)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薛明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3)據(jù)材料三,說明科舉制對于現(xiàn)代人才選拔的歷史借鑒價值。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要注意抓取材料中的關鍵詞句借鑒價值:人才流動機制;客觀公平理念;人才激勵機制。例【2013福建·17】清末傳教士明恩溥記述:“促使中國學子年復一年地堅持科舉考試,有的直到九十高齡終于拿到文憑方可罷休,有的則死于這一過程中。功名利祿一類是無法說清楚的……九十高齡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樣?唯一的解釋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稟賦?!痹摬牧?/p>
A.批判學子追求功名利祿
B.表明科舉制下學子的愚昧無知
C.折射出學子的價值取向
D.反映出科舉制失去人才選拔功能【題眼】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弄清出題意圖是從材料反映的現(xiàn)象出發(fā),還是從明恩溥對中國科舉制的評判出發(fā)。C【解析】本題考查科舉制的影響。本題顯然是借明恩溥的記述,映射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中國古代科舉制是以選拔官吏為目的的選官制度,而學子追逐科舉可能是為了功名利祿,也可能不是,只能體現(xiàn)出學子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忍耐性較強。A項只體現(xiàn)了材料中部分學子的情況;B、D兩項描述與材料內(nèi)容無關;答案為C項。承宣布政史司道州縣郡郡縣州縣路州縣縣州路府行省秦朝漢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府縣清朝省道府縣五、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元代的行省蒙古:東北:云貴:臺灣:嶺北行省遼陽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檢司榮縣歷史沿革西周為周榮公封國,戰(zhàn)國初期為蜀國地。秦漢至西晉時期:屬犍為郡南安縣。唐: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榮州,隸屬劍南道。從貞觀六年(632年),榮縣城便成了歷代州、郡、府、路、縣治所署的地方。宋:光宗紹熙六年(1190年),榮州曾改為紹熙府,統(tǒng)領6州、20縣、152鎮(zhèn)。元:元順帝至元四年(1338年),順帝詔立為紹熙府軍民宣撫司、管轄4州、5縣、巡檢司13處,明: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榮州降為榮縣,屬嘉定州管轄。從此。榮州未再復置,榮縣縣名,自此開始。清代沿襲明代建制,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興起,同年9月25日,榮縣宣布獨立,成立榮縣軍政府。民國:1912年,在省、縣之間設道,榮縣隸屬建昌道管轄,并將榮縣軍政府更名為榮縣公署。1935年改道為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榮縣隸屬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并將榮縣公署改為榮縣縣政府。新中國:1949年12月6日成立榮縣人民政府,屬川南行署內(nèi)江專區(qū)管轄。1978年4月,榮縣由內(nèi)江地區(qū)劃屬自貢市至今。小結: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皇權與相權:皇帝制度(秦)——中、外朝制度(漢)——三省六部制(隋唐)——中書門下省與參知政事(宋)——中書省、樞密院(元)監(jiān)察體制:中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御史臺都察院地方:郡監(jiān)御史刺史監(jiān)察御史選官制度:世官制(先秦)——察舉制(兩漢)——九品中正制(魏晉)——科舉制(隋唐以后)地方建制:郡縣制(秦)——郡國并行(西漢)——州郡縣(東漢)——道州縣(唐)——路州縣(宋)——行省制度(元)漢元明清秦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比較探究比較分封制郡縣制郡國并行制行省制典型時代周代秦代漢代元代特點分封兼有封國制與郡縣制的特點,封國可以世襲郡守、縣令皇帝直接任免,絕對服從中央;只有管理權中央派出機構;長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轄區(qū)內(nèi)軍政事務;是我省制的開端。郡縣郡、國行省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諸侯服從周天子;諸侯具有一定獨立性,可世襲例【2010江蘇·1】柳宗元《封建論》載:“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狈线@一論斷的歷史時期是
A.秦朝B.西漢
C.南北朝D.唐朝B例【2012廣東·13】“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的現(xiàn)象反映了
A.君主專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權的加強D.分封制的鞏固C例
下列措施中,對地方割據(jù)勢力未能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A.秦始皇推行郡縣制B.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C.唐朝設置節(jié)度使D.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例
“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币浴杜f唐書》中的這則材料實質(zhì)上反映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
A.君權與相權的矛盾B.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C.中央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矛盾D.文臣與武將的矛盾BC藩鎮(zhèn)割據(jù)威脅到中央集權例【2014山東·14】自秦漢至明清,中國古代行政區(qū)劃經(jīng)歷了由郡縣兩級制到州郡縣三級制再到省道府縣四級制的演變。這體現(xiàn)了
A.中樞權力體系日趨完備
B.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
C.各地經(jīng)濟聯(lián)系日益密切
D.經(jīng)濟發(fā)展區(qū)域化程度提高B【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的特點。根據(jù)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從原來簡單的二級逐步演變至四級,可以看出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逐漸細致完善,從而達到層層控制的目的,所以體現(xiàn)了古代中央政府對地方控制的加強,故選擇B項;A項說法過于籠統(tǒng),中樞權力體系包括專制皇權和中央集權兩部分,而材料里主要論述了地方行政區(qū)劃的演變,不是加強專制皇權的表現(xiàn);C、D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故排除。【題眼】“中國古代行政區(qū)劃經(jīng)歷了兩級到三級再到四級制的演變”。例【2011江蘇·4】據(jù)《南臺備要》記載:“江浙行省……調(diào)兵剿捕之際,行省官凡有輕重事務,若是一一咨稟,誠恐緩不及事?!ㄈ缃瘢┓灿姓{(diào)遣軍情重事及創(chuàng)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qū)處。”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與中央權力之爭難以調(dià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喀什b2貨運資格證多少道題
- 勞動合同范本手寫
- 單位洗車合同范本
- 六險一金 合同范本
- 個人建筑倉庫合同范本
- 勞務中介勞務合同范本
- 東城食堂承包合同范本
- 住宿酒店前臺合同范本
- 出售二手房貸款合同范本
- 臨沂工廠轉(zhuǎn)讓合同范本
- 2024年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帶答案
- 湖北省武漢市2024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數(shù)學試題附答案
- 遼寧省撫順市順城區(qū)2023-2024學年下學期八年級物理期中考試題
- 銀行零星裝飾維修 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鎖骨骨折個案護理
- 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財務報表(三張報表)
- 資助政策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殯葬禮儀服務整體服務方案
- 廣東中考英語考綱1600詞匯表及300詞組表(整理打印版)
- 學校安全班主任培訓
- 小班數(shù)學活動《寶寶送物品》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