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遠教授治療糖尿病經驗_第1頁
徐遠教授治療糖尿病經驗_第2頁
徐遠教授治療糖尿病經驗_第3頁
徐遠教授治療糖尿病經驗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徐遠教授治療糖尿病經驗

糖尿病性胃輕癱(dgg)是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其主要特點是胃潴留延遲,包括胃潴留的極端延遲和胃潴留延遲引起的胃動力障礙。2010年3月,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會公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2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9240余萬糖尿病患者,發(fā)病率已由2002年的4.5%升至9.7%。國外文獻報道,30%~50%的1型和2型糖尿病門診患者出現胃排空延遲。最新研究表明74.4%的1型糖尿病患者出現胃輕癱。國內文獻報道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胃排空延遲發(fā)生率為29.6%~65%。病情較輕者降低生活質量,引起抑郁或焦慮,造成血糖波動,耗費大量醫(yī)療費用;重者甚至威脅病人的生命。糖尿病胃輕癱的典型癥狀為腹脹、早飽、厭食、噯氣、惡心、嘔吐、體重減輕,通常在餐后較為嚴重。其治療處于對癥治療階段,目前主要以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為主,長期使用,易使療效變差且副作用增強,停藥后復發(fā)率較高。1中醫(yī)病因病辨治《丹溪心法》云:“……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痞者;有痰飲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土太甚、邪著心下為痞者”。認為痞滿非誤下所致,有中氣虧虛所致的虛痞,有痰濕不能運化所致的痰濕痞,提出痰濕致痞之機?!毒霸廊珪てM》第一次將痞分為實痞和虛痞,“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邪無滯而痞者,虛痞也。實痞者可散可消,虛痞者,非大加溫補不可”?!皩嵠Α?是指邪滯引起的痞證,認為多由濕熱內阻,或寒滯脾胃,或痰食內結,或肝氣郁遏或外邪內戀所致。治療宜以調氣機,祛濕痰,通腑氣為主?!疤撈Α?是指由脾胃心腎虛衰,陰陽氣血虧損引起的痞證。認為多由饑飽失常,勞倦過度,脾胃虛寒,運化無力,或心營不足,或命門火衰所致。治療以溫補為主?,F代醫(yī)家認為糖尿病胃輕癱的病因多為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適和寒氣為患等,臨床分虛痞、實痞。實痞多由外邪侵犯、食滯內停、痰濕中阻、濕熱內蘊、氣機失調所致。虛痞是因脾胃氣虛,無力運化或胃陰不足,失于濡養(yǎng)所致脾胃虛弱使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職而發(fā)為痞滿,治療當以益氣健脾、升清降濁為主。印會河教授是我院著名中醫(yī)學家,他創(chuàng)立了“抓主癥”的思想。在治療脾胃病中,抓住饑不欲食或食后“還飽”,得甜、酸食物后則舒,舌苔少而乏津,脈細,治療采用益胃湯加減。徐遠教授師承印老,將印老思想加以發(fā)展,以加減后的益胃湯用于糖尿病胃輕癱見上述主癥者,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認為益胃湯對于胃陰不足型糖尿病胃輕癱,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癥狀。1.1養(yǎng)陰養(yǎng)陰,通胃病人主要表現為饑不欲食或食后“還飽”(即食時不覺飽,而食后自覺胃脘堵悶,有似食之過飽的現象謂之食后還飽),得甜、酸食物后則舒,無反酸??砂槲鸽潆[隱作痛,或兼見口干、咽燥但不多飲,大便干燥等。舌苔少而乏津,脈細。治以益胃養(yǎng)陰。方藥以益胃湯加減。組成:生地黃10g,沙參15g,麥冬15g,玉竹10g,天花粉15g,葛根15g,枳殼10g,木香10g,旋覆花10g,厚樸15g,藿梗10g。消渴日久,氣陰不足,陰虛生內熱,虛熱內擾,則胃痛隱隱,或胃脘灼痛,或胃脘悶熱,口干,大便干結。胃陰不足,不能腐熟水谷,水谷不化,則胃脘脹滿,胃氣上逆,則納少,噯氣泛酸,得食則稍安。方中生地黃、麥冬,味甘性寒,功能養(yǎng)陰生津潤燥,為甘涼濡潤益胃之上品,吳鞠通言:“復胃陰者,莫如甘寒”?!侗静荨吩啤名湺瑥婈幰婢?消谷調中,安五臟,主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口干燥渴。玉竹、沙參味苦、甘,微寒,補中、養(yǎng)陰生津,以加強生地黃、麥冬益胃養(yǎng)陰之力,天花粉養(yǎng)陰生津,葛根味辛甘,歸脾胃經,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藥性論》云:治天行上氣,呃逆,開胃下食。葛根與生地黃、天花粉共用可增強養(yǎng)陰生津之效,枳殼辛行苦降,善破氣消痞、消積導滯,作用較枳實緩和。木香辛行苦泄溫通,為行氣要藥,健脾佳品,又因其氣芳香能醒脾開胃,可減輕補益藥的膩胃和滯氣之弊,有助于消化吸收。旋覆花辛開苦降,善于降胃氣而止呃噫。厚樸、藿梗下氣寬中。全方甘涼清潤,清而不寒,潤而不膩,藥簡力專,功善養(yǎng)陰生津、行氣降氣。胃為水谷之海,十二經皆稟氣于胃,胃陰復則氣降能食。1.2加味養(yǎng)血以治血藥胃陰虛較重者,加用黃精、白芍養(yǎng)胃益陰。黃精既補中益氣又滋養(yǎng)柔潤,補虛而不燥、滋養(yǎng)而不膩,白芍味酸,歸肝脾經,既可收斂肝陰以養(yǎng)血,又可滋陰養(yǎng)血以止痛。枇杷葉、蘆根常配于方中加強益胃生津之功。血燥腸枯而便秘者,可加當歸、火麻仁、枇杷葉、蘆根,既養(yǎng)血生津又降肺、潤腸通便。胃脘痛甚加桃仁、丹參,以活血通脈止痛。久病者可加生牡蠣、川貝母、玄參,此三藥既為滋潤養(yǎng)陰之品,又能加強軟堅散結之功,與前面諸藥配用更助功力。若見汗多、氣短等氣虛之象者,酌加太子參、五味子,既酸甘化陰,又益氣斂汗;食后還飽明顯者,可加焦三仙以化食助運。2胃是和諧的,陰可以去除積聚2.1多因胃中瞳氣而消瀉互傳,則從三四上下輸胃的受納腐熟,不僅依賴胃氣的推動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潤。胃中津液充足,則能維持其受納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故其病易成燥熱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損。張秉成《成方便瀆》記載:陽明主津液,胃者五臟六腑之海。凡人之常氣,皆稟氣于胃,胃中津液一枯,則臟腑皆失其潤澤。故以一派甘寒滋潤之品入胃中,以復其陰,自然輸精于脾,脾氣散精,上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并行,津自生而形自復耳。所以,在治療胃病時,要注意保護胃中津液。2.2胃通降的作用葉天士明確指出:“胃宜降則和”。胃和的關鍵就在于胃氣潤降。胃屬六腑之一,傳化精氣而不藏,以通降為用。胃的通降作用主要體現在飲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過程中。胃主通降以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葉氏指出:“胃氣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彼?胃失通降,則出現胃脘脹滿、納呆、大便密結等胃失和降之癥。2.3葉氏“通降”二字治療“痞證”,漢唐醫(yī)家多喜辛開苦降法,金元李杲則創(chuàng)《脾胃論》,強調健脾升陽之法,清代醫(yī)家葉天士在《脾胃論》基礎上發(fā)展出柔潤養(yǎng)胃的治則,補充了前代不足,強調脾胃分論,創(chuàng)立了胃陰學說,提出:“胃為陽土,脾屬陰土,脾為臟,胃為腑,臟宜藏,腑宜通,用各有殊?!薄肮史灿龇A質木火之體,患燥熱之癥,或病后熱傷肺胃津液,以致虛痞不食,舌絳咽干,煩渴不寐,肌燥熇熱,便不通爽,此九竅不和,都屬胃病也,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比蝗~氏治胃之通降法,既不是用辛開苦降之藥,也不是用苦寒下奪之品,此二者均易損傷胃氣。而是運用“甘平或甘寒濡潤,以養(yǎng)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強調養(yǎng)胃陰而使之通降,此為葉氏首創(chuàng),乃得通降法之精髓。臨證使用益胃湯、增液湯、沙參麥冬湯治療陰不足之“痞證”。華岫云注云:宜辨虛實寒熱…其于升降二字尤為緊要,“胃氣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yǎng)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3從病理上提出了“胃氣”之目的,提出“胃不和則逆也死”的思想治病求本是臨床醫(yī)學的最高境界,求本不是針對表象,緩解痛苦,而是針對病因、病機予以根除。消渴日久并發(fā)痞證,胃陰匱乏,胃氣日衰。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治療消渴痞證,需顧護胃氣?!秲冉洝纷钤缣岢隽恕拔笟狻睂W說,《素問·玉機真臟論》曰:“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胃氣壯,五臟之腑皆壯”,《素問·平人氣象論》中,從脈象特征反映而提出:“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等論點,從病理上強調了“胃氣”在疾病發(fā)生與轉歸過程的關鍵作用?!肚Ы鸱健匪啤拔笧樗戎?五臟六腑之大源,多氣多血之沖,乃吉生死之悠關”。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胃氣衰則五臟六腑皆衰;胃氣受戕,則內傷難復。《傷寒論》認為“脾胃為中焦,升騰心肺之陽,堤防肝腎之陰”。東垣在《脾胃論》中所述“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既和,谷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脾胃不和,谷氣下流,收藏之令行,故其人夭”。胃氣的推動和溫煦作用,是胃腑完成受納和腐熟水谷生理功能的根本所在?!拔笟狻笔蔷S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動的基本要素?!毒霸廊珪匪?“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虛。”《醫(yī)宗必讀》亦言:“胃氣一敗,百藥難施”。因此,胃氣的強弱與否,是治療取效的關鍵。徐遠教授在臨床實踐中崇尚治病求本,治療胃陰不足型消渴痞證,在滋養(yǎng)胃陰的基礎上注重顧護胃氣,從而達到生活質量提高,臨床指標達標,患者壽命延長的治療目標。4胃陰兩感以消丸養(yǎng)胃患者張某某,女,61歲。初診:2011年9月24日。主訴:發(fā)現血糖升高12年,胃脘脹滿6月余。病史:患者12年前因體檢發(fā)現血糖升高,開始規(guī)律服用拜糖平及二甲雙胍,4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換用胰島素諾30R23-25i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9mmol/L。近半年來自覺胃脘脹滿,陣發(fā)隱痛,口干咽痛,饑不欲食,食后還飽,大便干。舌紅,苔少,少津,脈細。診斷:消渴痞證。治法:益胃養(yǎng)陰。處方:沙參15g,麥冬12g,石斛15g,玉竹15g,生地黃30g,丹參15g,玄參15g,川貝母10g,生牡蠣30g(先煎),枇杷葉10g,蘆根30g,當歸15g,火麻仁15g。二診:2011年10月15日。服藥后癥狀減輕,口干咽痛已減,胃脘脹滿,陣發(fā)隱痛及便干亦減輕,舌紅,苔薄黃,脈細。原方加白芍30g,繼續(xù)服用。隨診至2012年1月,患者堅持服藥3個月,癥狀消失,食納與體重均增加,精神狀態(tài)良好。按:中醫(yī)認為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胃為陽土,喜潤惡燥,主受納,其氣以降為順。胃病遷延不愈,每致胃陰耗損,胃絡失養(yǎng),以致胃脘隱痛;胃陰虧虛,故不能腐熟水谷,食后倒飽。胃之陰津不足,津虧液少且不能敷布及滋潤口咽,故口干咽燥,但因無大熱消灼,故雖口干卻不欲多飲。津液缺乏,腸道失于濡潤則便秘干結。舌紅,苔少,乏津,脈細,符合胃陰不足之象。益胃即養(yǎng)胃體,體為陰,用為陽,故益胃也有養(yǎng)胃陰之意,養(yǎng)陰寓生津之意。胃陰不足胃津即虧,益胃養(yǎng)陰應重在助長胃津,胃津生長則胃酸來復,這與現代醫(yī)學強調使胃盡量恢復其泌酸功能以助消化的用意是一致的。治療痞證,不宜動輒以枳殼、柴胡、香附類治之,如香燥傷陰,則弊端立現,宜和降胃氣以助運化,尤其對胃陰不足,饑不欲食或食后還飽者,不可以苦寒下奪,以損胃氣。宜選甘平,或甘涼濡潤之品,養(yǎng)胃之陰,則津液來復,胃氣自然通降而已。脾胃之病,臨床上需要詳細辨明虛實寒熱,治療上宜燥還是宜潤。人云:諸病“陽虛好補,陰虛難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