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修辭學的定義與論辯中國傳統(tǒng)修辭學是話語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修辭學(之二)_第1頁
中國古典修辭學的定義與論辯中國傳統(tǒng)修辭學是話語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修辭學(之二)_第2頁
中國古典修辭學的定義與論辯中國傳統(tǒng)修辭學是話語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修辭學(之二)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典修辭學的定義與論辯中國傳統(tǒng)修辭學是話語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修辭學(之二)

美國科學家加萊特總結(jié)了西方學術界對中國語法學的研究。她認為,自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西方對于中國修辭學的研究主要關注中國古典修辭學,傾向于描寫中國修辭學的傳統(tǒng)及其結(jié)構,包括修辭學的定義和功能,修辭學的類型,論辯模式以及修辭訓練等四個方面。加勒特認為,中國古典修辭學的定義是“文(話語)”,包括所有修飾過的作品,常譯為“文學”,但其意義比西方的文學概念更全面。“文”既包括詩詞歌賦,也包括信件、勸告、建議、報告與法令、歷史、評論、哲學文章和辯證法論文。顯然,加勒特對中國修辭學的認識比以前更全面,這可能是隨著歐美對中國修辭學研究的深入以及接觸的資料日益廣泛的緣故。值得注意的是,加勒特這里說的“文”指的是“話語”,而話語研究是當代西方語言研究的一大熱點,她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代西方修辭學界對中國修辭學的看法。中國古典修辭學認為所有的話語都具有說教的功能,強調(diào)文化的價值,提供模仿的范式,鼓勵正確的態(tài)度與行為。加勒特認為這種觀點可以從西漢揚雄的解釋中得到證明。揚雄說他不再寫賦是因為覺得這種話語類型沒有其他一些類型所具有的勸說效果。賦本來應有諷諫的作用,但事實上“賦勸而不止……”。加勒特調(diào)查了好幾位漢學家的研究,指出他們也突出地關注賦的修辭作用。中國歷史學家在選擇、構架和評論歷史材料時運用多種方式使讀者從歷史中得到教訓,分析歷史上有代表性的演說,描繪歷史作品中敘述的勸說用途,解釋碑文的論辯方法及對官員的建議。有的漢學家還追蹤了賦的政治勸說傳統(tǒng)的根源,把賦看作是自我意識的修辭產(chǎn)物,使聽讀者同意最終得出的道德結(jié)論。關于修辭類型方面,加勒特認為,迄今為止,有關中國修辭學的著作大多集中在那些與西方修辭情境相類似的修辭類型的研究,如政治爭論,辨證爭論,演說和請愿。辨證爭論在古代就已經(jīng)受到特別的關注,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至前三世紀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種爭論通常是在聽眾面前進行的,后來由于佛教的傳入更加活躍,使機智、文雅的交談藝術得到了發(fā)展。后墨家的邏輯學著作提供了辨證爭論的討論模式,在邏輯著作中概述了解決關于術語、抽象主題和倫理決定的系統(tǒng),用實際論辯的例子描繪了定義和建議,使用嚴密三段論推理形式。加勒特認為,修辭學普遍存在把焦點放在論爭方面的特點,但中國修辭學遠遠沒有西方修辭學那樣明顯,而且不像西方修辭學那樣把論爭置于智力活動的中心。理由是,中國文化有強烈的實用性愛好,對那些與現(xiàn)實生活沒有明顯關系的問題作無謂的分析被認為是愚蠢的。辯證法在中國古代影響較小也是由于兩種文化中勸說模式的差異所造成的。西方的勸說模式反映了古希臘和羅馬的社會與政治狀況:不管是在立法會議上或者是在慶祝的場合,都是一個人面對一大群平等的聽眾演說。但在中國古代的帝皇時代,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里,勸說這個詞“說”主要指個體,通常是一個下級對一個上級說話,是面對面進行的,多數(shù)以筆語的形式。既然幾乎所有的權力都集中于帝王、官僚手里,任何人若想施加影響都必須加入這種勸說。當修辭者試圖說服這種一人聽眾時,情境的、心理的、個人的因數(shù)常比推斷的合理性對成功具有更大的關系。結(jié)果是,修辭學更似心理學而不似辯證法。加勒特以《說難》以及《呂氏春秋》為例證明她的看法,還特別提到《鬼谷子》,認為書中的勸說策略是清楚地根據(jù)宇宙論和心理學的法則的。關于論辯的模式,加勒特說,西方的漢學家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主導漢語言說的論辯模式上,尤其是那些更公開的類型如演講、提議的哲學論文,古典漢語最喜歡使用的論辯模式是那些來自權威的論辯,與眾不同的詭辯,由結(jié)果引申的論辯和運用比較的論辯等四種。來自權威的論辯與引用古代某些文本有關,反映了這樣一個信念,即過去智慧的精華可以運用于現(xiàn)實。加勒特認為,“中國式的復合三段論”與詭辯論相似,是一種未完成三段論。這種形式是結(jié)論形成文本的前提,不過它不代表演繹鏈,而是算做一種敘述或者描繪或多或少同時發(fā)生的事物和狀況?!懊徽?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孔子就是用這樣的推理方法維護“正名”,作為管理國家的首要任務,表達了他的政治思想。源于推理的論辯根據(jù)真理的實用觀:如果一項政策有效就被認為是真理,反過來,如果不能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或者實行的后果是災難性的,就被認為是謬誤。運用比較的論辯有多種形式,其中一種偏愛的形式是利用類似的歷史事件。歷史在決定政治與社會事件時有無窮的價值,通過細心地觀察與聯(lián)系歷史上的例子,得出普遍性的模式。類比是比較論辯的一種普通形式,中國人運用這種方法非常熟練,如孟子在攻擊告子時常用類比法,“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以此來證明仁義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則。加勒特認為,中國古代教育系統(tǒng)所提供的修辭類型訓練是相當少的,盡管從12世紀開始,這種訓練慢慢增加,準備運用于科舉考試的作文上面。對特定修辭類型缺乏訓練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語言藝術是一個不可分的整體,人們掌握了“文”便被假定能寫出所需要的文章來。缺乏特定修辭類型的訓練也可從認識論方面取得證明。認知的基本行為是觀察與分類,以此便可以認識隱含的形式,預知變化,根據(jù)這個觀點,可以設想教育能夠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直覺能力,而發(fā)展這些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模仿模型,主要是教師的模型,學生把教師的判斷、感覺、反應內(nèi)在化。第二個模式就是書寫文本,通過記憶和模仿內(nèi)在化,如《韓非子》、《戰(zhàn)國策》、《呂氏春秋》等書就提供了各種勸說和演講的范例。除了中國古典修辭學之外,加勒特還簡單地勾勒了西方學者對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的研究,盡管這種研究剛剛開始。西方學者在研究中國現(xiàn)代修辭學時,試圖發(fā)現(xiàn)古典的理論究竟還有多少可以在現(xiàn)代的漢語理論與實踐中看到,以描寫中國現(xiàn)代修辭學的本質(zhì)特征。她認為,盡管中國修辭學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的傳統(tǒng)習慣遠未消失,現(xiàn)在人們依然相信,所有的言說都應當是說教的。同時,比較修辭學家認為,古典和當代東方語言的段落結(jié)構模式是一種“迂回的方式”,一種相對于英語的線性段落而言的向內(nèi)螺旋形結(jié)構。外國教師對中國學生身上的古典修辭學模式深有體會,他們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總是訴諸過去的歷史,傳統(tǒng)及權威,修辭技巧是重復已經(jīng)確立的名言、格言、事例和類比,仍然有記憶和模仿書面語模式的習慣,把它作為一種作文和文體規(guī)律的內(nèi)化方式。加勒特還結(jié)合當代修辭學比較了省略三段論與比較論辯(尤其是類比)這兩種中西方最好的論辯方法。她說,省略三段論在亞里士多德傳統(tǒng)中占有驕傲的地位,被認為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推理模式。相反,比較論辯常被認為是無效的,不可靠的,如當代西方著名修辭學家、比利時的佩雷爾曼就把類比描述成“一種不可靠的論辯手段”。盡管許多論辯教科書仍集中于推理的三段論模式,但輕視或忽視了把比較論辯作為一種論證的修辭形式。這種做法受到越來越多的當代學者的反對,如有的學者運用當代數(shù)學邏輯的一個分支——布爾數(shù)學體系展示了類比的有效性。加勒特指出,漢語的勸說理論和實踐向這種狀況提出了挑戰(zhàn)。中國的勸說者能夠也確實運用三段論推理,但一般寧愿運用比較。相比之下,許多西方修辭學的結(jié)論并不因為根據(jù)比較方法而不夠可靠。甚至高度熟練演繹推理的墨家后學也覺得沒有必要描寫和解剖三段論,反而轉(zhuǎn)向語言分析,句子比較,追蹤在句子和慣用法改變時意義和真理價值的改變,很像現(xiàn)代普通語言哲學家奧斯丁的風格。加勒特最后說,修辭學常常被描繪成西方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現(xiàn)在根據(jù)漢語修辭學理論與文學的研究看來,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她認為,中國人和西方人一樣,構筑了勸說與論爭的理論,寫下了大量的書籍,進一步研究中國修辭學將揭示更多的普遍性,使西方修辭學從中得到啟迪,變得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