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閱讀與鑒賞》政治與經濟_第1頁
《傳統(tǒng)文化閱讀與鑒賞》政治與經濟_第2頁
《傳統(tǒng)文化閱讀與鑒賞》政治與經濟_第3頁
《傳統(tǒng)文化閱讀與鑒賞》政治與經濟_第4頁
《傳統(tǒng)文化閱讀與鑒賞》政治與經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統(tǒng)文化閱讀與鑒賞

目錄一、哲學與科技二、文學與藝術三、生活與民俗四、政治與經濟政治與經濟

國家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論語?為政》政治

大約在170萬年前,隨著云南元謀人的出現(xiàn),中國進入了原始社會。之后,又相繼經過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階段。據(jù)史書記載,到公元前21世紀,華夏各族的聯(lián)盟首領禹逝世,他的兒子啟取得首領權位。世襲制取代了原始部落以“禪讓”方式推舉聯(lián)盟共主的習慣,“公天下”從此成為“家天下”,中國第一個國家形態(tài)——夏朝出現(xiàn)了。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了夏桀的統(tǒng)治,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敗商紂王,建立周朝。由于國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地處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和統(tǒng)治商代后裔,周天子便大規(guī)模地分封諸侯,把大片領土連同居民分賞給王室子弟和立有戰(zhàn)功的臣子。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但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西周后期,隨著諸侯國的日益強大,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互相征戰(zhàn)兼并,幾百個小國逐漸并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后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實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統(tǒng)一。秦朝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共設36郡,郡下轄縣,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由此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統(tǒng)一王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了大一統(tǒng)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狀態(tài),漢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在政權分立的沖突中逐漸匯聚,異族交融的趨勢逐步加強。公元618年,繼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中國的版圖上誕生了一個強盛的多民族國家——唐。在隨后的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清社會專制統(tǒng)治加強,逐漸成為阻礙社會發(fā)展的因素。隨著西方資本主義體系的擴張,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在列強的炮火中走入了20世紀。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年多年的帝制傳統(tǒng),確立了共和政體。然而,要讓自由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依然任重道遠。1、封建論

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則孰為近?曰:有初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wèi)。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后有兵。德又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于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會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后有諸侯,有諸侯而后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1、來:產生。2、搏噬:搏擊吞噬。3、嗣(sì):后代。

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布濩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歷于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矣。厥后,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于陪臣之邦,國殄于后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1、布濩,散布。2、捍(hàn)城:保衛(wèi)。3、厥后:此后。4、乖戾:背離,抵觸。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jù)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shù)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挺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數(shù)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唐興,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然猶桀猾時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1、挺,同“梃”,木棍。2、徇(xùn):依從。3、桀猾:兇殘狡猾的人。這里指安史之亂后擁兵自重的藩鎮(zhèn)將領。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茍其心思遷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周之事跡,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大凡亂國多,理國寡。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ひ夭坏谜渲?,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漢興,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財,怙勢作威,大刻于民者,無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漢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復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設使?jié)h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術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譴而導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于同列,則相顧裂眥,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則削其半;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漢事然也。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善制兵,謹擇守,則理平矣。1、黷貨:貪財2、側目:斜著眼睛看。形容憤恨。3、浚,榨取。4、斥:罷免。

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謂知理者也。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聞延祚。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yè)彌固,何系于諸侯哉?

或者又以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當復議也。是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衛(wèi)于子孫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1、陵替:衰落。2、祚(zuò):國運。3、資:憑借。黜:摒除。4、畜(xù):順從。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圣賢生于其時,亦無以立于天下,封建有為之也,豈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勢也。1、理安:社會治理得穩(wěn)定有序。斯:就。得人:贏得人心。2、繼世而理:世代繼承以治理疆土。3、以:表示并列,相當于“而”。4、世食祿邑:世世代代享受封地的利益。盡其封略:占有全部疆域。2、李煜詞二首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1、煙蘿:煙聚蘿纏。借指枝葉茂盛的樹木。2、沈腰:指身材消瘦。3、羅衾:絲綢被子。4、一餉(xiǎng):片刻。單元拓展

廟號、謚號和年號是最常見的三種稱呼古代帝王的方式,其中:廟號和謚號都是皇帝死后取的,前者是太廟立室奉祀時起的名號,后者是依照皇帝生前行跡而立的稱號;年號則是皇帝紀元所立的名號,始于漢武帝。此外還有表示尊崇的尊號。你能判斷以下這些稱謂屬于哪種類型嗎?

商紂王,周武王,漢高祖,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唐明皇,武則天,成吉思汗,建文帝,康熙,乾隆政治與經濟

選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后》選舉

選拔官員是保證國家有序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春秋戰(zhàn)國以前,官吏主要通過世襲的方式產生,普通人很難參與政治。秦統(tǒng)一后,則多以軍功任官。西漢時,為了適應國家統(tǒng)治的需要,采取由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的選官制度,稱為“察舉制”。東漢末,曹丕接受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推選各郡有聲望者為“中正”,負責對當?shù)厥咳诉M行考察并評定為九等,再由政府按等選用,依品授官。這種選官制度稱為“九品中正制”。司馬氏上臺后,選任世家豪門為各地“中正”,評定士人品級只看門第而不論才能,“九品中正制”于是成為世族集團控制政權的工具。

隋文帝廢除了維護門閥貴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逐漸形成了一套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制”??荚嚳颇糠譃槊磕昱e行的“??啤焙突实巯略t臨時舉行的“制科”兩類?!懊鹘洝焙汀斑M士”兩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其中“進士”科主要考察詩賦和時務策,“明經”偏重儒家經典的記誦。北宋時,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考試制度。到明朝,科舉考試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更加完備的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制度:鄉(xiāng)試和會試的考試內容主要以“四書五經”為準,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參照朱熹的《四書集注》。殿試錄取結果分三甲,一甲第一名稱“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所以叫“金榜”,中進士也就是“金榜題名”。

出仕為官幾乎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共同的人生目標。通過國家的選舉制度,他們得以步入仕途,但也從此開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1、歸去來兮辭(并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為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1、生生:維持生計。2、脫然:不經意的樣子。3、懷:想法,念頭。4、矯勵:造作勉強。5、斂裳(cháng):收拾行裝。宵:夜晚。逝:離去。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1、飏(yáng):飛揚。形容船只行駛輕快。2、熹,同“熙”,光明。3、策:拄。扶老:手杖。流憩:走走歇歇。4、遐觀:望向遠處。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富貴非我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1、疇(chóu):田地。2、涓涓:水流細微的樣子。3、植:同“置”,放下。4、舒嘯:放聲長嘯。5、歸盡:死去。2、送李愿歸盤谷序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蛟唬褐^其環(huán)兩山之間,故曰“盤”?;蛟唬菏枪纫?,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zhí)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1、宅:位置。2、畯:同“俊”。3、裾(jū):衣服的前后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穢污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于萬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土,可以稼;盤之泉,可濯可沿;盤之阻,誰爭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往而復。嗟盤之樂兮,樂且無殃?;⒈h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1、茹:吃。2、理亂:即“治亂”。3、陟(zhì):升遷。4、趑(zī)趄(jū):猶豫畏縮,不敢前進的樣子。5、壯:贊賞。3、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1、爭不:怎不。2、忍:愿意,舍得。探究: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記載:仁宗留意儒雅,而柳永好為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嘗有《鶴沖天》詞云:“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奔盎实叟R軒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你如何理解柳永詞中的“淺斟低唱”?單元拓展

蘇軾曾模仿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寫過一首《哨遍》,試比較這這兩篇作品在立意構思等方面的異同:哨遍[北宋]蘇軾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鴻飛。云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復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單元拓展

蘇軾曾模仿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寫過一首《哨遍》,試比較這這兩篇作品在立意構思等方面的異同:哨遍[北宋]蘇軾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鴻飛。云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復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政治與經濟

刑法(斯)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抉R遷《李斯列傳》刑法

法律,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尤以刑法的震懾力最大,也最為嚴酷。中國古代的法律主要是刑法,從夏代開始就有了刑罰措施,商代的“墨”“劓”“刖”“宮”“大辟”五刑在古文獻和甲骨文中都有記載,到西周已普遍施行。墨,是指在罪犯臉上刻字并用墨水染色,屬于最輕的刑罰,后來稱為“黥”。劓,是割去鼻子。刖,指砍腳,也稱“剕”。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因受刖刑者太多,曾出現(xiàn)刖足者穿的鞋比普通人的鞋還貴的現(xiàn)象。宮,指破壞生殖器,使人失去性功能。大辟,即死刑,但具體的執(zhí)行方式各代不盡相同。商代的炮烙、秦的車裂都屬于大辟。

西漢以后,不斷有廢除和恢復肉刑的爭論。到隋唐時期,商周以來的“五刑”最終被“笞”“杖”“徒”“流”“死”代替,一直沿用到明清。笞和杖,都是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的脊背或臀腿(區(qū)別在于杖刑所用的刑具較大,傷害更重),針對輕微犯罪而設,或作為減刑后的刑罰;徒刑,是將罪犯拘禁在特定的的場所,剝奪其人身自由并強制勞動;流刑,則是把罪犯押解到邊遠地區(qū)服勞役或戍守;死刑,主要有斬、絞兩等,有的朝代還有凌遲。

罪犯也可以通過繳納財物(銅、錢、黃金、縑、絹等)來折抵原定的刑罰,稱為“贖刑”。但贖刑的得益者顯然是富貴之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就說自己“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最終只能接受宮刑。

1、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

曩者辱賜書,教以順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zhí)幏x,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郁悒而與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說己者容。若仆,大質已虧缺矣,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fā)笑而自點耳。1、順于接物:根據(jù)實際情況與人打交道。2、望:埋怨。3、罷,同“?!薄?、大質:指身體。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至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與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無所比數(shù),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wèi)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jiān)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于宦豎,莫不傷氣,而況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余薦天下豪俊哉?1、迫賤事:忙于處理各種瑣事。2、卒卒:同“猝猝”,匆忙的樣子。3、決:先決條件,前提。4、憯:同“慘”。5、豎:供役使的小臣。泛指卑賤者。6、刀鋸之余:指受過刑的人。

仆賴先人緒業(yè),得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zhàn),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積日累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游光寵。四者無一遂,茍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于此矣。向者仆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以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負不羈之行,長無鄉(xiāng)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衛(wèi)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yè),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余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以奇矣。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1、搴(qiān):拔取。2、廁身:參與。3、闒(tǎ)茸(róng):細毛。引申為卑賤,這里指卑賤之人。4、趣,同“趨”。5、媒孽:用來釀酒的酵母。這里指醞釀夸大。仆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zhàn)十有余日,所殺過半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人,一國共攻而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飲泣,更張空拳、冒白刃,北向爭死敵者。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后數(shù)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愴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仆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1、仰:面對。2、旃,同“氈”。3、躬自:自己。4、慘愴(chuàng)怛(dá)悼:悲傷痛苦。5、一二:逐次,一五一十。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yōu)所畜,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贝搜允抗?jié)不可不勉勵也。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其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正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

1、理色:道理和臉面。2、詘體:彎腰拜服。詘,同“屈”。3、嬰,纏繞。4、槍(qiāng):同“搶”。撞。5、惕息:心跳氣喘。形容極其恐懼。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陰,王也,受械于陳;彭越、張敖,南面稱孤,系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于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夷至于鞭棰之間,乃欲引節(jié),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1、塵埃:比喻污濁的東西。這里指監(jiān)牢。2、審:明白。3、引節(jié):伸張名節(jié)。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由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彩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厎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1、去就之分:這里指舍生取義的道理。2、縲(léi)紲(xiè):捆綁犯人的繩子。比喻牢獄。3、糞土:比喻污穢的監(jiān)牢。4、厎:同“抵”。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已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遇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于深臧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瑑,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謹再拜1、失,同“佚”。2、責:同“債”。3、忽忽:失意的樣子。4、剌(là)謬:違背。2、獄中上母書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

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歷盡。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鐘虐明朝,一旅才興,便成齏粉。去年之舉,淳已自分必死,誰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養(yǎng),無一日焉。致慈君托跡于空門,生母寄生于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1、鐘:集聚。2、斤斤:形容算計得很清楚。3、托跡:藏身。4、溘(kè)然:忽然。5、九京:即“九泉”,指墓地。

嗚呼!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雖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君之所用。為父為君,死亦何負于雙慈!但慈君推干就濕,教禮習詩,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絕。慈君托之義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婦遺腹得雄,便以為家門之幸;如其不然,萬勿置后!會稽大望,至今而零極矣。節(jié)義文章,如我父子者幾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銘先生,為人所詬笑,何如不立之為愈耶?嗚呼!大造茫茫,總歸無后。有一日中興再造,則廟食千秋,豈止麥飯豚蹄,不為餒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與先文忠在冥冥誅殛頑嚚,決不肯舍!

1、雄:指男孩。2、零極:零落到極點。

兵戈天地,淳死后,亂且未有定期。雙慈善保玉體,無以淳為念。二十年后,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負!

武功甥將來大器,家事盡以委之。寒食盂蘭,一杯清酒,一盞寒燈,不至作若敖之鬼,則吾愿畢矣。新婦結褵二年,賢孝素著,武功甥好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

語無倫次,將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大道本無生,視身若敝屣。但為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游天地間,可以無愧矣!1、舉:舉事。2、結縭(lí):指成婚。3、太虛:指天。4、敝屣(xǐ):破草鞋。單元拓展

死刑是最嚴酷的一種刑罰,即使在專制統(tǒng)治的古代社會里,死刑的執(zhí)行也會相對慎重,大都需要經過復核以及皇帝的批準。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廢除了死刑。一些支持者認為,如果因為殺人是非正義的,所以將殺人犯處死,那么處死他的行為又怎么可能是正義的?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你認為刑罰的主要目的是懲罰人還是改造人?

形成于唐高宗永徽年間的《唐律疏議》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法典,被視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華法系的代表,在中國以及東南亞法制史上具有深遠影響。

假如你“穿越”到唐代擔任縣令,遇到以下這些案件應該如何處理?請查閱《唐律疏議》的相關章節(jié),作出判決:1.某甲在母親去世三個月后娶妻;2.某乙趁鄰居熟睡入室盜竊被發(fā)覺;3.某丙因口角將人打斷兩根肋骨。(提示:參考《唐律疏議》第十三卷“戶婚”、第十九卷“賊盜”、第二十一卷“斗訟”。)政治與經濟

戰(zhàn)爭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蹲髠?宣公十二年》戰(zhàn)爭

公元前260年,趙國為阻止秦國東進,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與秦軍交戰(zhàn)。名將廉頗幾次失利后堅守不出,欲將秦軍拖垮。趙孝成王急于求勝,又受人離間,以“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下廉頗,組織進攻。秦國則一面假意與趙國議和,一面暗中啟用了名震天下的武安君白起。白起佯裝敗退,吸引趙軍全力追擊;然后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暗中行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后方,截斷其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只孤立的部隊。同時,趙軍的糧道也被切斷,士兵們開始互相殘殺為食。斷糧46天后,趙括率領殘余的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亂箭射死。余下20萬士兵向秦軍投降,結果白起借口說趙人反復無常,竟以欺騙的手段將降卒全部“坑殺”。只有年紀尚幼的240名小兵被放回趙國,散布恐怖消息。長平一戰(zhàn),趙軍全軍覆沒,秦軍死傷過半,雙方傷亡75萬左右,是春秋戰(zhàn)國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最嚴酷的一場戰(zhàn)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中亦屬罕見。1、《詩經》三首擊鼓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1、有忡:憂慮不安的樣子。2、契闊:聚散。3、洵(xún):久遠。無衣(《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采薇(《小雅》)(節(jié)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1、澤:同“襗”,內衣。2、作:站起來。3、載,助詞,表示兩個動作并列。2、別歌

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1、隤(tuí):敗壞。3、答蘇武書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遠托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韝毳幕,以御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饑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1、問,同“聞”。2、休暢:美好暢達。3、毳(cuì)幕:指游牧民族居住的氈帳。

與子別后,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并為鯨鯢。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xiāng),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qū)區(qū)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于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轍復茍活。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zhàn)。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zhàn),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chuàng)痛,決命爭首。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chuàng)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zhàn)士為陵飲血。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便復戰(zhàn),故陵不免耳。1、鯨鯢(ní):指無辜被殺的人。2、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表示激憤。3、忉(dāo)怛(dá):悲痛。4、搴(qiān):拔取。5、扶乘創(chuàng)痛:帶著傷痛。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于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zhí)事者云云,茍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于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jié),滅名不如報德也。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qū)區(qū)之心,竊慕此耳。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1、云云:議論紛紛的樣子。2、椎:通“捶”。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昔蕭樊囚縶,韓彭葅醢,鼂錯受戮,周魏見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并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絕域之表。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長嘆者也,何謂不薄哉?1、葅醢,剁成肉醬。2、見辜,被治罪。3、遐舉:遠行。這里作為死的諱辭。

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于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尚猶嘉子之節(jié),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jié),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陵雖孤恩,漢亦負德。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绷暾\能安,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復望陵!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1、不遇:不順遂。2、丁年:壯年。3、蠻貊(mò):對少數(shù)民族的蔑稱。4、稽(qǐ)顙(sǎng):古代的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4、涼州詞(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1、夜光杯: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這里泛指華美的酒杯。5、己亥歲(其一)僖宗廣明元年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1、樵蘇:砍柴割草。借指日常生計。6、隴西行(其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1、貂錦:貂裘和錦衣。借指裝備精良的士兵。7、吊古戰(zhàn)場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挺亡群。亭長告予曰:“此古戰(zhàn)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眰脑?!秦歟?漢歟?將近代歟?

吾聞夫齊魏徭戍,荊韓召募。萬里奔走,連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闊天長,不知歸路。寄身鋒刃,腷臆誰訴?秦漢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斁,無世無之。古稱戎夏,不抗王師。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于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嗚呼,噫嘻!1、夐(xiòng):遠。2、糾紛:雜亂交錯。3、挺:同“鋌”,疾走的樣子。4、腷(bì)臆:心情苦悶。

吾想夫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zhàn)。野豎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折江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須。鷙鳥休巢,征馬踟躕??暲k無溫,墮指裂膚。當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翦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復沒。尸踣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蓜傺栽眨」乃ベ饬?,矢盡兮弦絕。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zhàn)矣哉,骨暴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昶墙Y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1、期(qí)門:軍營大門。期,同“旗”。2、繒(zēng)纊(kuàng):指棉衣。3、翦(jiǎn):殺戮,消滅。4、踣(bó):僵仆。

吾聞之: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漢傾天下,財殫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獫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師而還。飲至策勛,和樂且閑。穆穆棣棣,君臣之間。秦起長城,竟海為關。荼毒生民,萬里朱殷。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遍野,功不補患。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歿,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寤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無依。必有兇年,人其流離。嗚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為之奈何?守在四夷!1、策勛:把功勛記在簡策上。即論功行賞。2、蒸,同“烝”,眾多。3、悁(yuān)悁:憂愁郁悶的樣子。4、布奠:陳設祭品。8、揚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1、彌望:滿眼。2、初程:剛開始的旅程。單元拓展

有人說:“死一個人是悲劇,死一百萬人只是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結合在教材第一部分學到的墨家思想,談談你的看法。政治與經濟

生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擊壤歌》生產

中國古代的生產活動以農耕為主,特點是精耕細作。西周時期的主要耕具是耒耜,需人力操作、手足并用,實行兩人協(xié)作的耦耕。青銅農具的使用在這一時期逐漸增多。春秋開始,人們逐步使用鐵農具和畜力耕作。“鐵犁牛耕”的耕種模式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向全國范圍推廣,成為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利用水力和風力的灌溉工具也相繼出現(xiàn),比如曹魏時的翻車、唐朝的筒車、明清的風力水車等。

作物方面,先秦時期的黃河流域大抵以種粟為主,長江流域則以種稻為主,大豆也一度成為北方的主要糧食之一。西漢時,小麥先在西北和西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種植,之后傳入中原,隨著灌溉與耕作技術的發(fā)展,種植面積持續(xù)增長。唐宋經濟重心南移,水稻生產迅速發(fā)展。至宋代,水稻躍居糧作之首,麥的種植也進一步發(fā)展,稻、麥取代了粟、稻的傳統(tǒng)地位而延續(xù)至今。原先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種植的高粱和棉花,宋元時期傳到中原,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明清時代,原產美洲大陸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傳入中國,并迅速傳播開來。1、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籜。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1、授衣:安排縫制冬衣。2、栗烈:即“凜冽”,形容寒氣逼人。3、舉趾:抬足。這里指下田種地。4、馌(yè):送飯。5、田畯(jùn):農官。6、遵:沿著。微行:小徑。7、猗(yǐ),同“掎”,攀折。女桑:嫩桑。8、隕萚(tuò):指樹葉脫落。9、纘(zuǎn):繼續(xù)。武功:指打獵。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zhí)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1、宇:屋檐。2、向,朝北的窗戶。墐,用泥涂抹。3、嗟(jiē):呼喚。4、剝:同“撲”,敲打。5、壺:同“瓠”,葫蘆。6、同:聚攏。這里指把莊稼收拾好。7、饗,用酒食招待客人。8、兕(sì)?。╣ōng):用犀牛角做的酒器。2、論貴粟疏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1、捐瘠:遭遺棄而餓死。2、地著(zhuó):定居一地。3、輕暖:指輕軟暖和的衣服。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阡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1、臧:同“藏”。2、奇贏:盈余,利潤。3、敖:同“遨”。4、曳,拖著??c,一種絲制的白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1、渫(xiè):散出。2、復卒:免除兵役。3、擅:專有。單元拓展

《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后”一章中,荷莜丈人指責子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見第一部分“1.儒家”選文《<論語>八章》)?!拔骞取笔侵袊糯钪饕奈宸N糧食,即本單元選文《七月》里“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兩句中的“黍”“稷”“麻”“菽”“麥”(一說有“稻”無“麻”)。參照注釋,了解這五種糧食在今天的叫法,并上網(wǎng)檢索它們的外形特征和生長習性。

政治與經濟

商業(y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抉R遷《史記?貨殖列傳》商業(yè)

商業(yè),是從原始部落的物品交換發(fā)展而來的。據(jù)文獻記載,中國殷商時期就已出現(xiàn)了商業(yè)活動,商品主要是玉石等奢侈品和牲畜毛皮。當時商人使用的貨幣是包括銅幣在內的各種貝類。西周的商業(yè)部門由國家壟斷,稱為“工商食官”。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余粟”“余帛”出售者漸多,官府控制商業(yè)的局面逐漸被打破,各地出現(xiàn)了許多大商人,如隱居宋國的范蠡、鄭國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貢、魏國的白圭和呂不韋等。戰(zhàn)國時,各國鑄造流通的銅幣種類增多,而且數(shù)量龐大。

秦建立了大一統(tǒng)帝國,商人往來四方,溝通有無,十分便利。貨幣的統(tǒng)一也極大地方便了商品交換。兩漢時的長安、洛陽等城市形成了商業(yè)都會,每個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兩漢還開通了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國和中亞、西亞、東南亞以及西歐、羅馬諸國的通商貿易也逐漸發(fā)展起來。

隋唐統(tǒng)一后,商業(yè)得以繼續(xù)發(fā)展。除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外,隋唐大運河沿岸的宋州、揚州都是當時的商業(yè)大都市,東南沿海的越州、洪州也成為繁榮的商業(yè)城市。唐朝政府允許外商在境內自由貿易,胡商遍布各大都會。宋代商業(yè)進一步繁榮,生產用品和手工業(yè)產品的比重增加。京城開封和南宋行在臨安等大都市,臨街隨處可以設肆為市,還出現(xiàn)了流動商販和夜市。北宋出現(xiàn)的“交子”更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進一步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

明清時期,不少城鎮(zhèn)成為區(qū)域經濟中心,出現(xiàn)了比較完備的牙行、貨棧、票號、錢莊。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農產品商品化得到發(fā)展。這時的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匯集了四面八方的特產。全國各地還涌現(xiàn)出許多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其中人數(shù)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1、陶朱公

昔者,越王句踐困于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