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一詞的文化解讀_第1頁
宜居一詞的文化解讀_第2頁
宜居一詞的文化解讀_第3頁
宜居一詞的文化解讀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宜居一詞的文化解讀

“分散”一詞最初指的是被流放于海外的猶太人。在今天,它可以指的是在其他國家生活的人,并逐漸成為文化批判和后殖民研究的重要批判范疇。馬丁·鮑曼指出,“散居一詞在語義學的拓寬,不僅使其與任何分散的人群相關,而且使其概念化為一種特定類型的意識,這使得‘散居’成為20世紀末學術對話中最流行的術語之一”(馬丁·鮑曼,2000);菲爾·柯恩則認為,“散居這個詞已經變成后現(xiàn)代的一句行話,有人可能認為對這個詞之聰明的、科學的和隱喻的應用也反映了后現(xiàn)代性的特征”(菲爾·柯恩,1998)。一、diaspora術語的引入20世紀90年代早期,Diaspora一詞已經為臺灣學術界所熟知。它常常與“文化屬性”、“族裔”、“身份認同”等概念相關,主要用于外國文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社會學、人類學、文化與傳媒等研究領域。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diaspora”一詞不僅為臺灣的眾多碩博論文提供了獨特的研究視角,而且成為許多碩博論文的直接研究對象,僅在1995至2003年間,臺灣就有19篇相關碩博論文,但其中對diaspora一詞的翻譯卻眾說紛紜,譯法不一。大致說來,臺灣學界對“diaspora”一詞的常見譯法有“離散”和“漂泊離散”兩種,偶爾也譯作“流亡”??偟膩碚f,這三種譯法都比較貼近diaspora最初的意義(即猶太人的流散),強調了分散行為的非自愿性。此外,還派生出一些相關用法,如“離散美學”diasporaaesthetic、“散居經驗”diasporaexperience、“中國流亡者”Chinesediasporist等等。也是在20世紀90年代,diaspora這一術語開始被引入大陸學術界。王寧曾談到,“我最早接觸(diaspora)這一術語和課題是在1994年8月的國際比較文學協(xié)會第14屆年會(加拿大愛德蒙頓)上”(王寧,2004)。一直以來,大陸學界對diaspora一詞的中文翻譯都沒有定論,不同譯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各有譯法,比較有代表性的譯法有:散居者(趙紅英,1999)、散居(傅有德,1999)、(李戰(zhàn)子,2004)、族裔散居(王光林,2002)、流散(李果正,2004)、離散、流離失所(王寧,2004)、飛散(童明,2004)、“漂泊性”(張鳳,2003)、“移民裔群”(靜水,2004)等等。此外,diaspora還派生出一些相關用法,如“Diasporanarrative”(“訴說離亂”)(趙牧,2004)、“Diasporanarrative”(譯為“離散敘事”)(王德威,2004)等等??偟恼f來,“族裔散居”過于強調散居者的民族性,顯得有些狹隘;“流散”、“離散”、“流離失所”則有意強化了diaspora概念的強制性和懲罰性意味。童明的“飛散”這一譯法顯然是類比“飛地”(enclave:指在一國境內的隸屬于另一國的領土)一詞而自創(chuàng)的,著重強調了diaspora在居留國的生存境況,帶有濃郁的后殖民色彩。筆者傾向于將diaspora一詞譯為“散居”,因為“散居”與“聚居”相對,較能反映散居共同體的集體性分散居住狀況,且“散居”一詞可兼作名詞、動詞和形容詞,涵蓋散居共同體、散居行為和散居狀況等義項,且相對較為中性,擺脫了自圣經以來附加于diaspora一詞的懲罰意味,消除了“離散”、“流散”、“流離”、“漂泊性”等譯法中那種無可奈何感,比較適于作為一個學理意義的術語來使用。此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內地出版的辭書中所出現(xiàn)的對diaspora這一術語的種種解釋也大多將其譯為“散居”,如《法漢詞典》中diaspora和diaspore詞條解釋如下:“diasporan.f.《希臘語》猶太人的散居各國;(各國的)猶太人聚居區(qū);diasporen.f.《集》1、散居各國的猶太人2、散居在異國、異鄉(xiāng)的人”(《法漢詞典》,1982:373);《德漢詞典》中diaspora詞條解釋如下:“Diasporaf.-,unz.[宗]①散居在外(指在不同信仰地區(qū))的(猶太)教徒和教會;②某一宗教、教會或民族處于少數(shù)地位的地區(qū)‖inder-leben在外散居的猶太人”(《德漢詞典》,1983:269)?!杜=颥F(xiàn)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中diaspora詞條解釋如下:“(公元前538年)猶太人被放逐之后散居世界各地非猶太人中:例,散居世界各國的猶太人現(xiàn)在都住在以色列”(P323)(《牛津現(xiàn)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1994:323)??偠灾?在大陸學界,diaspora一詞常常與“文化身份”、“文化認同”、“文化特征”等概念相關,主要用于比較文學、文化研究、華裔文學、流散寫作和海外華人文學等研究領域。二、社會歷史范疇散居一詞向來很少單獨出現(xiàn)或獨立使用,它總是在某一歷史時期,和特定的社會歷史范疇相連,并合成使用。就其演變歷史而言,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一)《公約》內在含義的演變Diaspora一詞產生于亞歷山大大帝時期(公元前3-2世紀),希伯來文手寫本圣經翻譯為希臘語圣經的過程中。在最終形成的希臘語七十士子本圣經中,diaspora(名詞)出現(xiàn)了十二次,diaspeirein(動詞)出現(xiàn)了四十多次,它們各自從12個不同的希伯來動詞翻譯而來(馬丁·鮑曼,2000)。diaspora意為“ascatteringorsowingofseeds”,最初用來解釋植物學中種子傳播的現(xiàn)象該詞最早見于該本《舊約·申命記》28章第25節(jié),是上帝在對猶太人的瀆神行為大為惱怒之時發(fā)出的警告:“耶和華必使你敗在仇敵面前,你從一條路去攻擊他們,必從七條路逃跑。你們將在列邦成為散居者”。由此可見,diaspora這一術語從一開始就帶上了濃烈的神學和宗教色彩,隱含著一種神學上的贖救和回歸意義。自此之后,diaspora一詞成為猶太教的專用術語,表示巴比倫流亡之后分散居住在巴勒斯坦或耶路撒冷之外的猶太教徒。公元一世紀,基督教徒們采用了這一術語,但根據基督教末世論的觀點修改了其語義?!缎录s》中,diaspora(名詞)和diaspeirein(動詞)各出現(xiàn)了三次(馬丁·鮑曼,2000),diaspora開始被用來指代在羅馬壓迫之下的亞洲基督徒,如《新約·彼得前書》第一章:“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據馬丁·鮑曼的考察,“在四世紀末,一千年之后,這個術語再次被開始使用,在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進程中,新教徒少數(shù)派面臨著居住在羅馬天主教的環(huán)境之中的問題。同樣地,羅馬天主教少數(shù)派出現(xiàn)在新教徒統(tǒng)治的國家。在19世紀早期,伴隨著拿破侖戰(zhàn)爭,這一關于某種懺悔式的、教會式的居住在一個不同宗教環(huán)境中的地理社會學合成詞成為在基督教意義上對散居一詞的標準理解”(馬丁·鮑曼)??傊?1960年之前,Diaspora一詞只在猶太教和基督教研究領域內使用,作為一個專有名詞,表示那些分散居住在教區(qū)之外的猶太教和基督教教徒及相關現(xiàn)象。(二)國際研究興起于早期國際大詞典最先把散居這一術語用于非猶太人和非基督徒及其流亡的領域是非洲研究。喬治·謝普森最先使用“非洲人散居”(AfricanDiaspora)這一概念(喬治·謝普森,1966)。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非洲人散居研究(AfricanDiasporaStudies)逐漸成為非洲研究的一個研究亞域。此后,“亞美尼亞人散居”(ArmeniansDiaspora)、英國人散居(BritonsDiaspora)、黎巴嫩人散居(LebaneseDiaspora)、加勒比人散居(CaribbeanDiaspora)、愛爾蘭人散居(IrishDiaspora)、印度人散居(IndianDiaspora)、華人散居(ChineseDiaspora)、巴勒斯坦人散居(PalestinianDiaspora)等一系列研究先后興起。20世紀60、70年代,散居一詞開始兼?zhèn)鋵S忻~和普通名詞兩種用法:作專有名詞時,特指猶太人散居這一歷史現(xiàn)象中散居行為、散居地、散居者和散居狀況四位一體的意義:“①巴比倫流亡之后,猶太人在巴勒斯坦之外的分散定居(散居行為);②位于巴勒斯坦之外,為猶太人所居住的地區(qū)(散居地);③居住在巴勒斯坦或現(xiàn)代以色列之外的猶太人(散居者);④分散居住在非猶太人世界中的猶太人的狀況(散居狀況)”。作為普通名詞時,有三個義項:①一種分散(關于有共同民族來源或共同信仰的人群的);擴散(關于民族文化的):流亡,分散的移民群;②某一國分散在他國中的人群,如亞美尼亞人的某些階層;③孤立于他們自己的宗教團體的基督教徒的分散;(《韋氏國際大詞典》,1961:625)。此外,辭典編撰家們還注意到了散居一詞與圣經的關系:“散居:希臘名詞,分散:源自希臘新約,如在彼得前書第一章第1節(jié):專指巴比倫之俘之后猶太人的集體性分散,亦指使徒時代分散的基督教猶太人”(《標準實用英語新詞典》,1962:368)。(三)從古希臘、文化身份到制度身份20世紀80年代,辭典編撰家們在希臘《舊約·申命記》28:25中找到了散居一詞的更原始的出處,并將其與共同體、團體等概念相關聯(lián),“①在巴勒斯坦之外的猶太人或猶太人共同體的聚集;②巴比倫之囚之后分散居在非猶太人中的猶太人團體;‖③在《新約》中,居住在巴勒斯坦之外的基督教徒;④某種同質人群的一種分散[希臘:分散《申命記》28:25]”(《格羅烈詞典》,1981:365)。不僅如此,他們還強調散居現(xiàn)象的集體性質及其歷時性意義,“①習慣上指巴比倫之囚之后集體地被驅散的猶太人;②也指使徒時代居住在巴勒斯坦之外的猶太人;③現(xiàn)在指居住在耶路撒冷之外的猶太人;④亦可指其他人們或共同體的一種相似的分散或移民——也可作形容詞”(《錢伯斯20世紀詞典》,1983:344)。20世紀90年代以來,diaspora(名詞)和diasporic(形容詞)頻頻出現(xiàn)在后殖民批評家和文化批評家人們的論著中,如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身份的問題》,霍米·巴巴的《文化的定位》,詹姆斯·克利福德的《21世紀末的旅行與翻譯》、羅賓·柯恩的《全球化散居》和保羅·吉爾羅伊的《黑色大西洋:雙重意識與現(xiàn)代性》等等(斯圖亞特·霍爾,1996)。正如托洛彥·卡錫克(KhachigTololyan)指出的那樣,“這個一度描繪猶太人,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的分散的術語,現(xiàn)在享有更廣泛的語義學意義,包括移民,流放者,避難者,客居工人,流亡共同體,海外共同體,族群共同體等等”(托洛彥·卡錫克,1991)。在這一時期,散居一詞開始與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概念相連:“自公元前六世紀巴比倫猶太人居住在他們的祖國之外,但保持了他們的文化身份之民族或宗教群體的一種分散、散落和去中心化;這樣一種群體的人們”(《新韋氏英語大詞典》,1981:277)。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與散居》一文指出,應該把身份當作在表征之中而不是之外的、永不終結的、無休無止的一種建構產物。他認為文化身份既是一種“形成”物,又是一種“存在”物(amatterof“becoming”aswellas“being”);既屬于未來又屬于過去;而非某種超越地點、時間、歷史和文化的已經存在之物(P401)(斯圖亞特·霍爾,1994)。在這樣一種視角的觀照之下,身份及文化身份都處于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之中,與鮮活變化的生存經驗緊密相關,呈現(xiàn)為永無止境的未完成狀態(tài)。丹尼爾·貝爾也認為,“對我們來說,已經成為認識和身份源泉的是經驗,而不是傳統(tǒng)、權威和天啟神諭。甚至也不是理性。經驗是自我意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