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文社會科學在防災減災賑災抗御災害中的作用_第1頁
論人文社會科學在防災減災賑災抗御災害中的作用_第2頁
論人文社會科學在防災減災賑災抗御災害中的作用_第3頁
論人文社會科學在防災減災賑災抗御災害中的作用_第4頁
論人文社會科學在防災減災賑災抗御災害中的作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人文社會科學在防災減災賑災抗御災害中的作用

人類社會生活史始終伴隨著與自然災害的斗爭??梢哉f,人類社會生活史就是一個抵御和防治自然災害的艱苦歷程。人類文明史,就是人類與災難持續(xù)抗爭的歷史。從古巴比倫的《季爾加米士史詩》,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古印度洪水傳說《摩奴傳》,到《圣經舊約》,到中國的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炎帝嘗百草、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可以說,世界上眾多著名的史詩、神話傳說和宗教經典所刻錄的軌跡,無不深刻地顯示著這類驚心動魄事件的社會記憶,以及對抗災救災先賢與英烈的崇敬。災難可謂雙刃劍,既可給人類文明進程造成阻遏和破壞,還可以加速文明的歷史進程。即如1893年10月17日,恩格斯給他的俄國朋友尼古拉·蘭策維奇·尼爾遜的信中談到俄國社會發(fā)展的命運時提出的,“沒有哪一次巨大的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人文社會科學應在抗災賑災過程中經受實踐的檢驗,豐富自己的理論,獲得長足發(fā)展。一、從人文關懷的視角探討自然災害人類災害史首先面對的是自然災害。追求“天人合一”,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中國傳統(tǒng)抗災救災思想的境界和歷史經驗的深刻體悟??茖W地抵御、防治、盡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和有效救助,體現了對人類自身的人文關懷。有學者提出,“對于自然災害的研究,很多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在人文科學方面所做出的工作卻少之又少。作為一種人文精神大討論的產物,以及現實的需要,自然災害的研究本應放在人文關懷的基礎之上展開?!絹碓蕉嗟淖匀粸暮Φ陌l(fā)生,使得人文關懷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由于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及影響給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那么只有從人類的自身利益出發(fā)以一種人文關懷的觀念來審視自然災害,只有從社會文化和哲學等方面來探討自然災害,澄清人與自然災害的關系,才能為人類帶來一個真正幸福和光明的前途。因此,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研究和反思自然災害的發(fā)生,無疑在現今自然災害頻發(fā),對人類造成如此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間,也有歷史學者就國內災害歷史學研究現狀批評道,相對“至遲從中國第一部真正系統(tǒng)的史書《春秋》算起,中國之有關自然災害的記述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數量之巨大、類型之豐富、序列之長、連續(xù)性之強,的確是世界環(huán)境史資料寶庫中絕無僅有的”而言,“在中國災害史研究中,以人文社會科學為職志的歷史學家們……與自然科學工作者業(yè)已取得的成就相比,這些歷史學家們所作的貢獻殊屬微薄。不管這是什么樣的歷史原因造成的,也不管近幾年來歷史學家們如何地急追猛趕,歷史學家的長期缺場以及由此造成的災害史研究的自然科學取向乃至某種‘非人文化傾向’,已經嚴重制約了中國災害史乃至環(huán)境史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可見,理論與實踐均急待災害倫理學的盡早成熟和發(fā)展。防災減災賑災抗御災害是自然科學家和人文社會科學家的共同使命。面對重大災害,人文社會科學不可缺位,應充分履行自己的學術責任,應作出自己獨到的貢獻。事實上,在以傳統(tǒng)文化和高科技共同支撐的現代文明社會,面對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條件的各類自然災害,人文社會科學始終在探索如何把握自身在抵御和防治自然災害應有的科學職責定位,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符合各個科學領域探索視點的科學譜系。(1)二、自然災害學理論人文社會科學對災害的綜合性、基礎性探索,主要體現為災害政治學、災害社會學、災害倫理學、災害人類學、災害文化學、災害歷史學、災害民俗學和災害法學等視點有關防災賑災的理論探索。1.災荒史和荒政學災害政治學,亦即中國傳統(tǒng)的“荒政學”。中國傳統(tǒng)的“荒政學”源遠流長。遠在殷墟甲骨文文獻中,已經發(fā)現迄今為止最早的有關災荒的文字記載。此后的《竹書紀年》、《春秋》,也已有了比較專門的記錄。從《漢書·五行志》起,以后的史書大都以相近的規(guī)范記載各個時期發(fā)生的各種災荒。中國歷代史書記載災荒與荒政內容之翔實以及連續(xù)性之長久,在人類災荒史和災荒學史上均堪稱非常稀見的珍貴文獻。至南宋,中國“荒政學”已經大體形成關于防災賑災、應對災害危機、維護社會穩(wěn)定進而鞏固政權的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宗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進士董對歷代荒政做了系統(tǒng)研究,撰寫出洋洋三大卷、堪謂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荒政學專著的《救荒活民書》。中國歷史上歷代帝王無不從鞏固政權的要求非常關注“荒政”問題,也涌現了諸如范仲淹、朱熹、徐光啟、左宗棠、林則徐、沈葆楨、李鴻章、鄭觀應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荒政學家。至當代,形成了以傳統(tǒng)“荒政學”為深厚積淀并科學借鑒外來理論的現代災害政治學。2.國家自然與社會的和諧互動關系災害社會學,是運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災害的一門學科。它分析災害發(fā)生的原因以及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的危害和政府應采取的防范措施。因此災害社會學應屬于應用社會學的范疇。自然與社會本應是一種有序的和諧互動關系。自然災害直接危及人類社會安全有序的發(fā)展,人類防災減災賑災是一個社會性過程,一種社會行為。災害社會學主要研究包括自然災害和社會人為災害及其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機制、規(guī)律、特點,與之相關的社會問題和對策。如社會在災害中的雙重地位,社會對自然的適應能力及化害為利,災害的社會綜合防御戰(zhàn)略,如何強化人及社會的抗災能力,等等。在社會學史上,作為分支學科的災害社會學還不足百年歷史,面對頻仍的災害,促進其盡快本土化已是當務之急。3.公務員個人的行為是否必須有適當的倫理性無論防御災害還是救災、賑災,都會面對先后次序、輕重緩急、價值判斷等關乎倫理性評價的選擇,而且,往往是不容分說的快速選擇。例如,在突發(fā)的危難面前,先救人還是先救物,先救老人還是先救兒童,先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還是先救人,擔負領導職責的公務員如何作出緊急情況下的行為抉擇,等等,社會對其選擇都作出倫理性的是與非、適當與否的評價。在憲法規(guī)定的人道主義原則下,應把生命關懷優(yōu)先、損失最小化優(yōu)先、國家利益優(yōu)先于個人利益、整體利益大于局部利益等倫理規(guī)范作為基本行為準則。這些無不關系著防災救災的基本秩序,甚至關系到民族的興亡。即如有人指出的,“災害倫理涉及生態(tài)倫理、區(qū)域倫理、代際倫理、工程倫理、救助倫理、制度倫理等多方面內容。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fā)的國家,災害倫理文化的研究,對我國防災抗災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堅持以人為本,是構建和完善災害倫理學所應恪守的理論原則。建立并形成符合現代文明的防御和應對突發(fā)性災害的公共倫理原則體系,是災害倫理學最重要的社會責任。4.自然災害與生命自然災害之所以成為“災害”,主要是相對人類而言的。生命是大自然的造化。同其他生物一樣,人類孕育于大自然的巨大變異,是自然界演進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對于已經形成了的人類而言,大自然的不斷變異運動往往就是危及人類生存的災害?!皩τ谀骋惶囟ǖ膰一虻貐^(qū)來說,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破壞和影響的程度,既取決于各種自然系統(tǒng)變異的性質和程度,又取決于人類系統(tǒng)內部的條件和變動狀況,既是自然變異過程和社會變動過程彼此之間共同作用的產物,又是該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社會對自然變異的承受能力的綜合反映?!弊匀粸暮ξ<叭祟惖纳姝h(huán)境和生命,危及人類生存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類在生存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又往往促生一些造成自然災害發(fā)生的因素。災害人類學至少強調三個理論原則,首要是強調珍視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抵御災害的危難之際,盡可能地搶救生命是此刻一切努力拼搏的唯一而且也是全部的理由和動力。其次,是特別注重災前、災后和抗災救災全過程的人文關懷。要提高國民的公共安全防災意識,要強化生命至上、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第三,追求“天人合一”,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并將此作為防災減災最基本的科學意識,使之成為全社會的共識。5.“災害文化”的內涵及對社會的意義災害文化“是指人們的災害觀,人們的憂患意識、防災意識,人們在地震時冷靜的對應行動、防震的教育宣傳等”;是“在長期與自然災害斗爭的過程中,一個地區(qū)、國家或民族所積累形成的知識、觀念(包括道德觀、價值觀等)和習俗,以及一個社會成員長期形成的防御災害的一切能力和習慣”災害文化學,是以災害文化為研究對象所形成的一個專門的科學領域。日本學界倡導的災害文化學主張,“災害文化即是在靠自己的力量保護自身生命財產免受災害破壞的活動中產生的文化”。災害文化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因為“對每一個地區(qū)社會來說,不管災害的起因如何,其形成的災害文化內容都不盡相同。但無論是哪種情況,災害文化都是以社區(qū)為基礎的。換句話講,災害文化是地區(qū)居民共有的文化”。存在于災前防災與災后抗災救災以及災害發(fā)生的全過程的災害文化,核心是人的災害觀和社會的有關共識。發(fā)掘和弘揚優(yōu)秀的災害文化,是人類社會抵御災害的人文需求。倡導先進的“災害文化”,“就是通過對災害與社會關系的研究,將災害事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適當調整與平衡,從而形成新的關系,并啟迪、教化天下,逐漸使人們對災害的理解更全面深刻。在災發(fā)時,先進的災害文化能使人們有一個科學合適的定位,即一方面正確對待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guī)律;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尊嚴及對價值觀終極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都能得到充分體現?!偈谷祟惡蜕鐣纬烧_的災害觀,使人類和社會的憂患意識、災防意識得到顯著增強與提高。在災害發(fā)生時,先進的災害文化能使人們多一些從容自信,少一些盲動慌亂,理性冷靜地采取對應行動,從而將將災害損失與影響減輕到最低”。開發(fā)與利用災害文化資源,也是其主要的領域和學科社會功能之一。6.抗災災能力研究就筆者目前所見到的有關文獻顯示,日本學者是災害民俗學的倡導者,先后出版有《災害的傳承和民俗》、《災害的民俗印象——從記憶、記錄到表現》等學術專著。名古屋大學教授櫻井龍彥的一篇專題論文中談到,災害的多發(fā)性引發(fā)人們思索和尋找多方面的解決途徑。作為一門重要學問的民俗學也應該像其他學科一樣來承擔起應有的社會使命,引導人們以民俗學的視點來正確應對災害。因此,要提倡、開拓“災害民俗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通過分析探討有關災害社會記憶中的“知識”以及對各國家、地區(qū)的災害觀、災害民俗的國際性比較,來考察其普遍性與多樣性,最終對災害民俗志進行系統(tǒng)化,以實現跨地區(qū)的國際性聯合防災抗災的可能性。對現實而言,災害民俗學尤其應關注那些在應對重大災害過程中出現的基于民俗因素或反映為民俗形態(tài)的、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群體性非常行為,那些有礙防災賑災秩序和社會穩(wěn)定的陋俗、惡俗,通過“辨風正俗”,用科學知識揭露愚昧迷信,維護非常時期的公序良俗,以積極向上的奮發(fā)精神面對災難。7.注重學科基礎的建設災害歷史學是一門關于災害歷史的學問,特征是跨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基本學科門類,又兼具災害學和歷史學兩個領域的基本性質。中國災害歷史學的發(fā)端,可以追溯至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荒政史研究,積淀十分深厚。當前的災害歷史學主要關注兩大方面。一是“通過對歷史上發(fā)生過的各種自然災害時空分布、災害程度及特征、相關因素等等內容的研究,尋找出其發(fā)生發(fā)展的統(tǒng)計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災害作出具有一定概率性的預測預報”。當務之急的學科基礎建設之本是“搜集完整的災害史料。經過考訂和整理,按照適當的模式,建立起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調取、分析、研究的資料庫”。學科理論建設方面,張建民、宋儉合著的《災害歷史學》產生了積極影響。有評論認為,該書“將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災害、歷史上的減災救災思想以及減災救災措施分為采集漁獵時代、農業(yè)時代和工業(yè)時代三個基本時期進行系統(tǒng)的通盤性的考察,立足于當代災害學研究的前沿,初步構建出歷史災害學的理論框架,提出了一系列頗值傾聽的意見,在前人已有探究的基礎上,將災害歷史學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是在此領域內所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8.在中國法的實施對于環(huán)境保護和人民災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制定并實施了預防和救助災害的法律、法規(guī),以應對各種突發(fā)性災害事件。日本先后制定了《災害救助法》、《災害對策基本法》、《大城市震災對策推進綱要》、《大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等,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了一系列減災措施,對提高減災工作的效率和群眾防災、減災的法律意識,發(fā)揮了良好的作用。作為“以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救助有關的法和法律問題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法學的分支學科”的災害法學,對運用從法律法規(guī)等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減少災害損失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包括制定與賑災相關的災害行政法、災害刑法、減災程序法、災害補償法、災害經濟法、個人破產法以及災后重建規(guī)劃的審定程序、災后安置等相應法律法規(guī),形成符合社會實踐要求的災害法學科學體系,使抗災救災完全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軌道,是建立和完善抵御災害長效機制的必需。三、抗災救災研究主要闡述的是災害行政學、災害經濟學、災害心理學、災害管理學、災害保障學、災害旅游學、災害區(qū)劃學、災害犯罪學等視點關于抗災救災的理論探索。1.防災災災管理研究災害行政學,不同于一般的災害管理學,是行政科學研究面對災害如何應對和作為的新課題,是研究政府對防災救災進行組織與管理的過程及其規(guī)律的專門科學。在防災救災過程中,政府涉及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從行政學基本原理出發(fā),主要研究有關政府的防災救災職能問題,政府防災救災的組織設計、機構設置及其運行秩序問題,政府在組織防災救災工作中的社會動員問題,以及政府防災救災管理的方法及其制度,等等?!叭绾芜M一步改進政府防災救災的行政管理方法,完善政府有關防災救災行政管理制度,是災害行政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災害行政學的研究,對于政府防災救災組織與管理工作的科學化、高效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2.中國的災害經濟學學術發(fā)展簡述災害經濟學,研究災害預測、災害防治和災害善后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一系列社會經濟關系,是介于環(huán)境經濟學、生態(tài)經濟學、國土經濟學和生產力經濟學之間的邊緣性經濟學分支學科。海外的自然災害經濟學產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災害經濟學是由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首先倡導,正在創(chuàng)建中的一門新學科,由于現實的需要,它一經出現就成了顯學。1987年6月由中國國土經濟學研究會等單位發(fā)起了建國以來第一次災害經濟學學術討論會。1988年,杜一主編的《災害和災害經濟》由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出版。1998年,鄭功成的《災害經濟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又一部何愛平著的《災害經濟學》專著,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甚至,出現了農業(yè)災害經濟學的理論探討等下一層次分支的微觀研究成果,如2000年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陳文科等著的《農業(yè)災害經濟學原理》。3.災后重建工作有研究認為,災害不僅是一種自然現象,它還是一種社會現象,它與人類的心理和行為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災害事件由于其突發(fā)性和緊急性,會使人出現心理失衡,從而產生思維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亂等心理危機。心理疾病一旦得不到及時的疏導,輕者將導致神經衰弱,重者將可能導致抑郁癥或精神分裂等嚴重的精神疾病。對受災人員和救災人員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將是一項提高我國的防災、抗災、救災工作水平和減少災害帶給人類的身心影響的不可或缺的工作。災害心理學,是研究災害心理產生機理、類型、規(guī)律以及如何診治的一門應用科學。災害心理學關注災害心理的發(fā)生、災害心理結構、災害謠傳的心理機制、災民意識與精神救災、災時道德心理與道德行為,以及有針對性地對有關個人和群體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心理輔導,消除災害給心理上造成的傷害。1993年,國內就有學者倡議建立災害心理學。實踐證明,災害心理學在現實抗災救災中有效地發(fā)揮了應急救援的作用,是一個應用性較強、日趨成熟和完善的學科。在深化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的同時,還應加強災害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讓更多的人了解、掌握相關科學知識,做到當看到別人在災害面前出現的心理問題時,也可預見到自己將來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可自我咨詢、自我診斷、自我調理、自我安慰、自我訓練。4.中國災害管理的實踐災害管理學是通過對災害進行系統(tǒng)的觀測和分析,改善有關災害防御、減輕、準備、預警、恢復對策的一門應用科學。災害管理學主要從宏觀上、戰(zhàn)略上研究災害問題,包括災害預測、災害決策、防災規(guī)劃、減災戰(zhàn)略及經濟政策研究等范疇。災害管理學運用災害科學的理論研究如何通過行政、經濟、法律、教育和科學技術等各種手段,對破壞環(huán)境質量的活動施加影響,調整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與防災減災的關系,通過全面規(guī)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促進經濟發(fā)展并安全少災的目的。災害管理的實踐說明,為了便于更好地管理和協調指揮,在政府系統(tǒng)內設置專門負責管理災害的機構,可以提高政府對突發(fā)性重大災害的反應能力,確保決策指揮的及時、合理與高效,一旦災害發(fā)生,能組織協調有關單位及時抗御災害。無論是中國減災規(guī)劃還是中國21世紀議程都應從學科及科學兩大側面去完善災害管理學問題。據研究歸納,災害管理通常分為七大方式,即行政管理、法律管理、商業(yè)性管理、條件控制性間接管理、引導性管理、科技制約性管理和協商、協助或指導性管理。首屆世界災害管理大會于1989年舉行,從1994年起每年舉辦一次,會議內容涉及緊急情況應對、緊急情況處理、緊急醫(yī)療、風險管理和安全等問題。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曾多次舉辦“自然災害管理國際研討會”。災害管理的能力、管理體制、管理系統(tǒng)、監(jiān)測預警和應急決策等,是災害管理學研究的重心。5.社會保障是安邦興國的根本保證通常,提起災害保障,人們往往就會聯想到災后救助賑濟。災后救助賑濟是一個即時而又需較長時間完成的工作。災后救助賑濟要通過各種專項保險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受災的社會成員提供必要的財物幫助,保障其具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并幫助其重新創(chuàng)業(yè)恢復正常生活。所謂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安定的“穩(wěn)定器”,經濟運行的“減震器”和實現社會公平的“調節(jié)器”,是安邦興國的根本大計。災害保障尤其是這樣。只有建立完善的災害保障體系,才能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健康發(fā)展。以災害保障為研究對象的災害保障學,系統(tǒng)地研究災前防御、發(fā)生災害過程的搶險救災和災后救災賑濟的完整的“全面保障”問題。為此,必須建立完整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嚴密而具有操作性的制度體系,基金、資金體系,行之有效的行之有效的行政指揮體系。曾國安的《災害保障學》是國內出版較早的一部災害保障學專著。該書系統(tǒng)地探討了災害保障的含義,災害保障同社會保障、商業(yè)保險的關系,災害保障的必要性與作用,災害保障學的研究對象及主要內容等一系列災害保障學的理論和實踐問題。6.研究和運用人文科學防災、減災的理論與實踐促生了一門以“災害區(qū)劃”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災害區(qū)劃學,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有關研究指出,自然災害區(qū)劃的目的主要是正確認識不同地域自然災害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演化規(guī)律,人類掌握其規(guī)律以便預防災害,把災害的損失降低到最小。如何綜合借鑒和運用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關成果,收集、鑒別各種有參考價值的社會人文信息和歷史地理信息,使災害區(qū)劃更科學、準確,符合地域性災害的歷史與規(guī)律,為防災、減災、救災決策提供客觀信息,是檢驗災害區(qū)劃學理論、方法科學與否的試金石。近年來,國內有關專家,依據災害系統(tǒng)理論和中國自然災害數據庫,構建了綜合城市化水平(Cl)指標和綜合自然災害強度(QC)指標,運用數字地圖技術,在模型與圖譜互饋過程中,實現了中國城市承災體與致災因子的綜合定量評價,編制了中國城市自然災害區(qū)劃圖。將中國區(qū)劃為3個一級區(qū),即沿海城市災害區(qū)、東部城市災害區(qū)和西部城市災害區(qū),以及15個二級區(qū)和22個三級區(qū),為城市災害風險管理和中國自然災害救助區(qū)劃提供了科學依據。7.主要研究對象災害旅游學,以“災害旅游”及其相關特點、規(guī)律和社會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一個具有較強應用性的學科。反之,旅游災害學,以“旅游災害”及其相關特點、規(guī)律和社會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樣是一個具有較強應用性的學科。后者,更具有災害學學科屬性。在災害旅游學的視野中,“一些災害發(fā)生地經過開發(fā)后已成為著名的旅游地。災害旅游就是研究這些災害遺跡、災變場景與旅游的關系,將那些可能產生較大吸引力的災害旅游資源開發(fā)出來,這不僅可以增加旅游活動的內容,豐富旅游學科應用和研究的范圍,而且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各種資源,實現災害資源化”。而“旅游災害學”主要是研究“旅游過程中各種災害發(fā)生的條件、機制、災害的防治措施與對策,以及災害發(fā)生后的賠償等問題”。8.自然災害防控和社會控制方案自然災害的突發(fā)性強,破壞力大,危害范圍廣,往往還容易發(fā)生次生災害而延滯期較長。從災害預警到抗災救災和災后賑濟,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災害犯罪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