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地名樓流傳新考_第1頁
江南三地名樓流傳新考_第2頁
江南三地名樓流傳新考_第3頁
江南三地名樓流傳新考_第4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江南三地名樓流傳新考

中華民族將人與自然關(guān)系定義為親和關(guān)系。儒家講“天人合一”,道家講“萬物與我為一”,強調(diào)的都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通。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使中國人喜登高望遠,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游目騁懷。這逐漸沉淀為古代上流社會(亦影響到民眾)的一種風(fēng)習(xí),達官顯宦、遷客騷人、僧道布衣都喜好登樓臨遠,吟詩作賦,抒發(fā)懷抱:或故園之思、或羈旅之愁、或貶謫之苦、或家國之痛……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登樓佳作。如王粲《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兮,聊假日以銷憂”;顏延之《登巴陵城樓》:“悽矣自遠風(fēng),傷哉千里目”;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愁陽春賦》:“試登高而望遠,咸痛骨而傷心”;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客傷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柳永《八聲甘州》:“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辛棄疾《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常說愁”等等,不勝枚舉。因此,神州大地上很多古代樓閣因名人登臨而更添光彩,因留有詩文墨寶而蜚聲海內(nèi)。人杰地靈,相得益彰。正如古人所云:“江山之好,亦賴文章為助。古今不朽之業(yè),其必有藉以存乎!”(P11)神州古樓中最著名的是黃鶴樓、滕王閣和岳陽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而名揚四海。正如清代詩人尚镕《憶滕王閣詩》所云:“黃鶴磐鄂渚,岳陽據(jù)巴丘;吾鄉(xiāng)滕王閣,鼎足成千秋。”(P431)坊間對“三大名樓”流傳一種說法:登樓與宦海沉浮、仕途窮達有一定的聯(lián)系。古代登樓者中,仕途亨通、飛黃騰達者喜登黃鶴樓,仕途平坦、一帆風(fēng)順者喜登滕王閣,而仕途坎坷、時乖運蹇者喜登岳陽樓。當然,古人宦海沉浮、漂泊行蹤各有因緣,何人、何時登何樓隨人生機緣而定,其中無必然聯(lián)系,如白居易就三樓均登。但坊間說法也并非空穴來風(fēng),經(jīng)考,這種說法是“三大名樓”各自的地理位置、歷史傳說、民俗風(fēng)情及社會文化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一黃安全之士,歸世以彰顯作用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相傳該樓始建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233年),東吳孫權(quán)為實現(xiàn)“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雄才大略,筑城為守,建樓以瞭望軍情。以后多次重建。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最長支流———漢水在此相匯,黃鶴樓高踞于兩江相匯、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交點,吞吐長江,俯挹漢水,三鎮(zhèn)風(fēng)光盡收眼底。清人錢泳曾說:“登樓一望,帆檣千樹,煙火萬家,真大觀也。”黃鶴樓更因唐代崔顥的一首《黃鶴樓》而名聲大噪:“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此詩藝術(shù)上出神入化,被推崇為題黃鶴樓的千古絕唱,連李白都自愧弗如,不敢在黃鶴樓上題詩:“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鼻迦松虻聺撛u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黃鶴樓得名原由,歷史上有三種傳說:一是據(jù)《南齊書·州郡志》記載:“夏口城據(jù)黃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地”;二是閻伯理的《黃鶴樓記》和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都說費祎登仙,常駕黃鶴在此憩息而得名;三是《報恩錄》記載:該樓原為辛氏開設(shè)的酒店,一道士為感謝她不收千杯酒資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一黃鶴,能飛下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十年后道士復(fù)來,取笛吹奏,跨鶴直飛云天而去。唐宋以后,不少達官顯宦、名士騷客“游必于是,宴必于是”。黃鶴樓留下了李白、白居易、蘇東坡、陸游、范成大、黃遵憲等人足跡。特別是明代政治家張居正(1525-1582年)任首輔時曾登臨黃鶴樓,仿效三國時周瑜,舉辦盛宴,燕飲群僚,唱和酬答,一時傳為佳話。張居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歷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神宗即位,他逐高拱代為首輔,進行政治、經(jīng)濟改革,權(quán)重一時,威懾海內(nèi)。(P628-629)當時仕途可謂平步青云,飛黃騰達,大有乘鶴凌云之勢。晚清數(shù)位重臣也曾登黃鶴樓留下墨寶。湘軍首領(lǐng)之一———胡林翼因鎮(zhèn)壓太平天國“有功”,與曾國藩、左宗棠被封建史家并稱為“中興三名臣”。1856年,他率軍攻破太平軍據(jù)守的武昌城,被授湖北巡撫,春風(fēng)得意,登黃鶴樓題寫了楹聯(lián):“何時黃鶴重來?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十年芳草;今日白云尚在,問誰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P585)暗用崔顥《黃鶴樓》和李白《梅花落》詩意,意境亦清新可嘉。另一湘軍主將彭玉麟,咸豐三年(1853年)追隨曾國藩創(chuàng)建湘軍水師,曾率水師配合湘軍陸師封鎖長江,圍攻九江、安慶、天京(南京)等城。因鎮(zhèn)壓太平軍“有功”,被授兵部侍郎加太子少保。光緒九年(1883年)授兵部尚書。他也曾登黃鶴樓,撰有楹聯(lián)一幅:“心遠天地寬,把酒憑欄,聽玉笛梅花,此時落否?我辭江漢去,推窗寄慨,問仙人黃鶴,何日歸來?”(P587)意境與胡聯(lián)雷同,了無新意。張之洞(1837-1909)同治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內(nèi)閣學(xué)士,后由山西巡撫擢任兩廣總督。起用馮子才在廣西鎮(zhèn)南關(guān)(友誼關(guān))擊敗法軍,名聲大振。光緒十五年(1889年)調(diào)任湖廣總督,倡辦洋務(wù),主張“中學(xué)為體,西學(xué)為用”。(P729)他任湖廣總督時,作為封疆重臣、洋務(wù)首領(lǐng),登臨黃鶴樓,躊躇滿志,欣然書寫了二幅楹聯(lián),其一是:“對江樓閣參天立,全楚湖山縮地來。”其二是:“昔賢整頓乾坤,締造都從江漢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歐亞遙。”(P585-586)表現(xiàn)了政治改良家傲立天地、放眼世界的胸襟和矢志改良的決心。綜上所述,因為黃鶴樓為一代梟雄孫權(quán)始建,東吳大將周瑜和明代首輔張居正又先后在此宴飲群僚,清代數(shù)位重臣題寫的楹聯(lián)至今尚存,再附會上仙人乘鶴一飛沖天的傳說,由此就形成了一種對黃鶴樓的文化心理定勢,認為平步青云、飛黃騰達者喜登此樓。二《滕王閣》明萬歷鄭基因藏本,明確報滕王閣屹立鄱湖之畔、贛水之濱,負城臨江,遙對西山。騁目所及,則南浦云飛,碧水如練,帆影綽綽,鷗鷺翔集,是登臨送目的極好去處。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為滕王閣是唐高宗之子滕王李元嬰于永徽四年(653年)始建,此后幾經(jīng)興廢,修而又毀、毀而復(fù)修達28次之多。滕王閣因滕王而有閣,更賴王勃一序而名世。由于一介書生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滕王閣遂揚名天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此后,官宦名流、墨客騷人接踵而至,登樓抒懷,競相吟詠,相襲成風(fēng)。據(jù)傳說,王勃作序有神相助。他14歲時,由金陵乘船前往南海交趾看望父親,避風(fēng)在彭澤馬當山下,遇一白髯老翁自稱“中源水君”,助王勃清風(fēng)一帆,船如離弦之箭,一夜行駛七百里到洪州,正趕上閻都督在滕王閣舉辦的盛會,成就王勃在席間寫下“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千古不朽文章《滕王閣序》。這故事后被明代馮夢龍改編為話本小說《馬當神風(fēng)送滕王閣》并收入《醒世恒言》,此后明人鄭瑜又據(jù)此改編成雜劇《滕王閣》,故事更廣為流傳?!皶r來風(fēng)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的諺語家喻戶曉。從此,滕王閣與“一帆風(fēng)順”、“時來運轉(zhuǎn)”結(jié)下不解之緣。王勃之后,又有王緒、王仲舒分別作了《滕王閣賦》、《滕王閣記》(均佚),大文學(xué)家韓愈也撰寫了《新修滕王閣記》,盛贊滕王閣“臨觀之美”、“江南第一”。此外,象張九齡、孟浩然、白居易、杜牧、王安石、黃庭堅、朱熹、辛棄疾、文天祥、嚴羽等人均登臨此樓并有詩文傳世。在滕王閣上結(jié)社吟詩的官員也甚夥,如北宋南昌太守張若谷率眾賦詩,南宋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辛棄疾谷雨辦詩會,明代江西巡撫王佑設(shè)宴觀賞湯顯祖的《牡丹亭》,徽州府學(xué)教授舒日敬在此閣結(jié)二十余年的詩社,清代江西巡撫蔡士英重建閣時廣征詩文匯編成集,等等。據(jù)今人《滕王閣詩文廣存》輯錄,滕王閣詩文合計l970篇,散曲、雜劇、楹聯(lián)、匾額及話本還未統(tǒng)計在內(nèi)。(P40)作者一千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明清作者,且都有一官半職,吏治平平、仕途平坦者居多。明代,南昌城建有七座城門,并一直流傳有關(guān)城門的順口溜:“挑桶賣菜進賢門,千船萬帆惠民門,推進涌出廣潤門,接官送府章江門,殺人放火德勝門,冷壇社廟永和門,槍刀劍戟順化門?!边@說出了七座城門進出的人物和城門功能。古時以水運為主,滕王閣處于章江門外,這里是古港口,有迎送官員的“章江驛”與滕王閣毗鄰。在閣前建有“接官亭”,故官府送往迎來都在“臨觀之美”的滕王閣,餞別洗塵,主效閻公,客慕王郎,賓主都感到十分榮耀。明代,在滕王閣上送往迎來的活動非常頻繁,南昌地方官員們在此還迎送過開國皇帝朱元璋。明正統(tǒng)初年(1446年),滕王閣因大水沖擊而淪陷于江,江西左布政使吳潤于是在遺址上修筑了一座“迎恩館”,作為“迎拜制詔之所”。景泰三年(1452年)迎恩館毀于火,是年,韓雍以都察院僉都御史奉敕來撫江西,在舊址重建樓閣,定名為“西江第一樓”,將前館匾額題為“迎恩之館”。時任大理寺丞的李奎在《西江第一樓記》中寫道:“凡恩詔南頒,迎候于此;使節(jié)往返,飲餞于此?!?P263)奉議大夫、翰林院侍讀劉儼在他的《西江第一樓記》中也寫道:“凡朝廷恩命之下江西,首于此拜受,而后頒于郡縣?!?P259)在滕王閣接詔拜官的規(guī)矩,一直沿襲至清代。因此,滕王閣為朝廷任命官員之所婦孺皆知,故有“接官送府章江門”、“吹吹打打章江門”之說。在滕王閣接詔所封官員均為郡縣小官,鮮有乘鶴飛升、平步青云者。但只要不犯大錯,也能安然為官,領(lǐng)俸祿終老,這也算是一帆風(fēng)順、仕途平坦吧。正因為有王勃“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的傳奇,(王實際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再加上在滕王閣官府送往迎來的風(fēng)習(xí),特別是明清時在滕王閣接詔拜官的定規(guī),且在滕王閣留下詩文的尋常官員居多,所以就流傳仕途平坦、一帆風(fēng)順者喜登滕王閣之說。三岳陽樓在唐及后的迅速登樓岳陽樓雄踞岳陽古城西門之上,遙對君山島,左攬洞庭,右挹長江。登樓遠眺,一碧無垠,白帆點點,云影波光,氣象萬千。正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所云:“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P640)據(jù)清光緒時《巴陵縣志》記載,岳陽樓的前身是東吳將領(lǐng)魯肅為對抗駐守荊州的蜀將關(guān)羽所修建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中書令張說(后任宰相)與當時宰相姚崇不和,被貶為岳州刺史。次年,張在魯肅閱軍臺舊址上重建樓閣,定名為岳陽樓。張說擅長文辭,常與僚屬登樓賦詩,寄托懷抱。如《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P60)被貶荒陬、不見長安的悠悠之心呼之欲出。自此,岳陽樓名聲鵲起,遷客騷人風(fēng)邀云集,接踵而至,競相潑墨,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岳陽樓所處的岳陽位于洞庭湖與長江交匯處,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溯長江而上可入川,順江而下可至贛、皖、浙、蘇;進入洞庭逆水上行,可達三湘(漓湘、瀟湘、蒸湘)、四水(湘水、資水、沅水、澧水)腹地,進入三湘四水流域后也可棄船陸行,分別入贛、閩、桂、黔、滇、粵和瓊。唐以后,歷代朝廷多把罪臣貶謫到南方這些充滿瘴癘之氣的“百粵文身”之地。如唐代“永貞革新”失敗后,柳宗元等八名罪臣分別貶到永州(湘)、朗州(湘)、郴州(湘)、饒州(贛)、虔州(贛)、連州(粵)、臺州(浙)、崖州(瓊)任司馬,十年后,其中四人又改任柳州(桂)、漳州(閩)、汀州(閩)、連州(粵)、封州(粵)刺史。因為岳陽是古代謫臣入粵、桂、黔、滇、瓊的必經(jīng)之地,“遷客騷人,多會于此”。(P640)登岳陽樓者多為罪臣謫官、落魄文人,也在情理之中。除張說被貶岳州建了岳陽樓外,如被革去翰林學(xué)士,逐出朝廷的李白;安史之亂后漂泊異鄉(xiāng),“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杜甫;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獲罪被貶的“八司馬”之一的劉禹錫;因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的韓愈;卷在“牛李黨爭”漩渦中郁郁不得志的李商隱;“慶歷革新”失敗后貶到岳州的滕子京;主張抗金復(fù)國被斥在廣西為官的南宋詞人張孝祥;明亡后抗清起義失敗,藏匿苗徭山洞的思想家王夫之等,均曾登臨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