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有上岳陽樓南客瀟湘外 江湖行路難杜甫在湖南的行蹤、境遇_第1頁
舟山有上岳陽樓南客瀟湘外 江湖行路難杜甫在湖南的行蹤、境遇_第2頁
舟山有上岳陽樓南客瀟湘外 江湖行路難杜甫在湖南的行蹤、境遇_第3頁
舟山有上岳陽樓南客瀟湘外 江湖行路難杜甫在湖南的行蹤、境遇_第4頁
舟山有上岳陽樓南客瀟湘外 江湖行路難杜甫在湖南的行蹤、境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舟山有上岳陽樓南客瀟湘外江湖行路難杜甫在湖南的行蹤、境遇

唐代宗大禮三年(1080)正月,杜離開四川奎州,3月抵達(dá)湖北江陵。從那時起,他離開了“十夏古山葛”,住在蜀中。他東下江陵,本想得便實現(xiàn)“不死會歸秦”的宿愿,但當(dāng)時北方仍不太平(“妖孽關(guān)東臭,兵戈隴右瘡”),而且這年春商州就發(fā)生過兵亂,秋天吐蕃軍隊又逼進(jìn)長安,京師戒嚴(yán)。有家歸不得,于是由流離西蜀變?yōu)槔僳E荊南。可是荊南也使他難于住下去,一則他窮,不得不“苦搖求食尾”去“饑藉家家米,愁征處處杯”,這樣既得對人感恩(“常曝報恩腮”),又要受人嘲笑(“任受眾人咍”);二則在與權(quán)門要人的接觸中常常遇到難堪的場面(“杖策門闌邃,肩輿羽翮低”),甚至還感到人心叵測(“結(jié)舌防讒柄,探腸有禍胎”)。他有些后悔了,曾感慨系之地說:“我行何到此,物理直難齊!”于是他在這年秋天離開江陵,并在一首詩中沉痛地傾吐了自己的內(nèi)心所感:“更欲投何處?飄然去此都。形骸原土木,舟楫復(fù)江湖。社稷纏妖氣,干戈送老儒。百年同廢物,萬國盡窮途!”(《舟中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他在蜀中時,曾十分自信地說:“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如今竟不知“投何處”了;他出蜀下荊南,原以為可以北歸的,誰知如今竟“舟楫復(fù)江湖”,又要四處漂泊了。他到了公安,沒住多久,感到這里也非樂土(“入邑豺狼斗”),冬深時又繼續(xù)東下,隆冬進(jìn)入洞庭湖,從而到達(dá)了“南客瀟湘外”(《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的新旅程的第一站。湘陰的入湖目標(biāo)杜甫一到洞庭湖,迎接他的是一場大風(fēng)雪。泊船岳陽城下時已是夜晚,在“岸風(fēng)翻夕浪,舟雪灑寒燈”的境況下,他在盤算著下一步的行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鹍鵬”,他對湖南之行似乎抱有希望。但氣候惡劣,對他這樣一個年近花甲又疾病纏身(時患肺病、消渴病,且前幾年就已半耳聾、右臂枯)的人是個很大的威脅,又加剛到湖南,人地兩生,終于沒有再前行,而是在岳陽停泊了一個短時間。他曾登上岳陽樓,并寫了著名的五律《登岳陽樓》一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边@是一首風(fēng)格沉郁而又氣勢磅礴的名篇,既表達(dá)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又時代感極強(qiáng),于短短四十字中包容了身、家、國三方面說不盡的苦難和辛酸。因為老病,又值天寒,他似乎沒有泛舟游湖,也沒有去君山,現(xiàn)存詩中沒有一首是寫這一內(nèi)容的。不過他對洞庭湖地區(qū)的社會狀況、人民生活卻進(jìn)行了一番了解,從而寫下了《歲晏行》一詩,對給人民造成深重災(zāi)難的重賦、私鑄進(jìn)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大歷四年(769年)春節(jié)后,岳陽已是“雪岸梅花發(fā),春泥百草生”了,杜甫陪同刺史裴某又一次登上岳陽樓,這既是惜別,也是宣布新的旅程開始:“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边@次南下,從他寫的《過南岳入洞庭湖》一詩來看,目標(biāo)是向南岳進(jìn)發(fā)(“衡山引舳艫”),訪問南岳名勝;但從實際需要來看,“過南岳”的真正目的是去投奔當(dāng)時的衡州刺史韋之晉、一個他在弱冠之年結(jié)識的老朋友,謀求一個暫時的安身之地。他出川時,自己是有一條船的,就是乘著這條船下三峽,到江陵,又經(jīng)公安到岳陽,現(xiàn)在從岳陽赴南岳“飄飄桂水游”(《詠懷二首》,桂水即湘水),也還是靠這條船,這以后,船就成了他的家。他是從白馬潭出發(fā)的。白馬潭在白馬磯下,那里是個名勝之地,十年前李白流放夜郎路經(jīng)鴨欄驛訪裴隱時曾到過這里,地在岳陽東北長江東岸。由那里出發(fā)后再進(jìn)入洞庭湖。入湖后一路順風(fēng):“欹側(cè)風(fēng)帆滿,微冥水驛孤。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蒼梧?!蓖砩蟻淼角嗖莺^宿,次日過青草湖進(jìn)入湘江。進(jìn)湘江五里,停舟白沙驛,時當(dāng)月半,他望著那“隨波無限月”,感到自己就與南溟接近了。再南行到黃陵山,他拄杖憑吊了山上的虞舜二妃墓和湘夫人祠(即二妃祠,也叫黃陵廟),觀賞了這里的風(fēng)景,傍晚,出現(xiàn)在他眼前的盡管是一個神話般的境界:“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但他心里想的卻是舜帝南巡崩于蒼梧,二妃來尋死于湘江這些使人“恨不盡”的往事,從而“染淚在叢筠”,發(fā)出“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的感嘆。誰知這一聲“長嗟”,一年后竟成了他自己的現(xiàn)實。繼續(xù)上水南行,便進(jìn)入湘陰的湖區(qū)了,這里視野開闊:“納納乾坤大,行行郡國遙。云山兼五嶺,風(fēng)壤帶三苗。野樹浸江闊,春蒲長雪消?!钡幌氲阶约罕庵劾先?無補(bǔ)于時,不免引起了對屈原、賈誼的思念:“郁設(shè)二悲魂,蕭條今在否?”再往南經(jīng)湘陰一路無詩,行跡不清,但湘陰父老傳說,杜甫曾在今湘陰縣城東江邊泊過船,后來有人就在南堤建了“杜公亭”,宋侯延年于此題詩云:“杜老詩中系畫船,吟余物色固依然。臥虹堤影東西水,夾鏡湖光上下天?!币粫r譽(yù)為絕唱。船過湘陰,進(jìn)入長沙北界的喬口時,已是日落時分。本來,一路上“樹蜜早蜂亂,江泥輕燕斜”的春日生機(jī)勃勃的景象,是應(yīng)使詩人高興的,可是一想到賈誼謫貶長沙的情景便有些茫然了,身“近長沙”,心里卻產(chǎn)生了“凄惻”之感。船行銅官渚,遇到大風(fēng),只好落帆避風(fēng)。再南行,到了新康江口,北風(fēng)仍猛,停船兩夜??墒沁@場大風(fēng)對杜甫來說卻有滌除卑濕和熱解病蘇的好處,所以到第三天盡管風(fēng)仍然很大,還是開了船,自己樂得在船上靠著小桌看那千帆競進(jìn)于江上,浪濤拍擊于船舷的情景。到了長沙,他停舟數(shù)日,上岸游覽了古跡名勝。他查訪了漢初筑的定王城,可惜城的舊址不見了;他訪問了賈誼住過的地方,那里當(dāng)年的一口古井還完好地保存著。他還登游了岳麓山,山上道林、麓山二寺里塔劫宮墻的壯麗,香廚松道的清涼,蓮池中的共命鳥,金膀上的三足烏,都給他留下了極好的印象;而山中的一草一木,山鳥山花更似對他頗有好感。這使他多年的抑郁心情為之頓掃,感到這里就是一個“桃源”,一個“樂國”,可以“依止”,可以“養(yǎng)軀”。為此他寫了《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詩。因為這以前宋之問也在這里題過詩,后來著名書法家沈傳師、裴休又把宋、杜兩家詩題于版,晚唐乾符間就有人在道林寺中建了“四絕亭”(“四絕”指宋、杜之篇章、沈、裴之筆扎)以為紀(jì)念。唐末釋齊己來“四絕亭”觀詩版時曾有詩云:“宋、杜詩題在,風(fēng)騷到此真。獨來終日看,一為拂秋塵。……”在長沙正趕上清明節(jié),這一天長沙是很熱鬧的(“長沙千人萬人出”),人們喜歡到岳麓山去春游。當(dāng)他在自己的船上看到那“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和“秦城樓閣煙花里,漢主山河錦繡中”的情景時,摸摸自己的錢口袋(“實藉君平賣卜錢”),想想自己漂泊的一生,禁不住心里別是一番滋味。再看看那水上飄流不定的白蘋,它不正象自己嗎?“白蘋愁殺白頭翁”,不免兩眼淚下⑩。因為自己的目標(biāo)是南岳、衡州,長沙不能久停,于是“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發(fā)潭州》),又從長沙南進(jìn)了。從長沙到衡州這一路,在由長沙經(jīng)湘潭到株洲的這一段,沒有詩留下來,情況不大清楚;不過他肯定是經(jīng)過了湘潭的,后來有人為紀(jì)念他,就依他《發(fā)潭州》詩“岸花飛送客”句,在觀湘門外臨江之滸一個“帆影漁歌,晝夜相接,晴光瀲滟,青翠撲人”的地方建了個“岸花亭”,明末本地的一些文士還在這里組織了一個“岸花詩社”,提倡風(fēng)雅,并刻詩二卷。不幸后皆毀于兵火。由株洲到衡山的這一段則寫了不少詩,因而可以使我們了解到有關(guān)的一些情況。在鑿石浦(唐屬湘潭縣,今屬株洲縣,以下幾個地名同)他系過船,那一夜,他為一路聞見的人民苦難的情況和“世亂少恩惠”的世情感到焦慮不安,因而暗下決心要把自己的詩寫下去,把聞見的事記下來(“斯文憂患余,圣哲垂彖系”)。在這里,后人為紀(jì)念他,建了“杜陵草堂”,并立碑刻了他的《宿鑿石浦》詩和像,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路過這里時,曾書“懷杜崖”三個大字刻于崖上,清初以來還有很多人題詩歌詠。這些遺跡現(xiàn)在也都不在了。過了鑿石浦就是淥口(詩中作“津口”),這里已與南岳接近了,當(dāng)他看到“白魚困密網(wǎng)”,而黃鳥卻“喧佳音”時,便想到,物固然有通有塞,但“仁者”是應(yīng)該有惻隱之心的。接下去是空靈岸,他曾在這里停舟,欣賞岸邊陡峭而赤如霞的石崖和楓樹林,并曾想要在這里營居而終,以“托長嘯”;這次不能上岸觀賞,希望回帆時再來仔細(xì)領(lǐng)略其“佳處”。在這里,后人也曾立祠,并在石崖上刻了他《次空靈岸》一詩(13)。過了空靈岸是三洲灘和昭陵灘,這里石峻水險,驚浪雷奔,在篙工駕船順利通過險灘時,他以欽佩而又喜悅的心情寫了《解憂》一詩。再往南便到了花石戍,這里是唐代長沙二戍之一,他停船上岸,拄杖登上“古樵路”,對人逃村空的情景作了一番實地考察,據(jù)此寫了《宿花石戍》一詩。再往南是晚洲,這時正趕上大水漫洲,船過這里他看到了在別的地方見不到的“異狀”景色,但他的心情卻是:“羈離暫愉悅,羸老反惆悵。中原未解兵,吾得終疏放?”告誡自己不要有棲隱之心。再前行便是衡山境了。這時遇上大風(fēng)大水,“風(fēng)濤上春沙,十里浸江樹”,以至“逆行少吉日”。由于長時間的船上顛簸,加上再往南的“炎瘴毒”也感到不適應(yīng),他的病又發(fā)作了,要不斷地針灸服藥,人也羸瘠得不成樣子。在這樣情況下行船,對他來說是很難熬的,但他強(qiáng)忍著:“終當(dāng)掛帆席,天意難告訴。南為祝融客,勉強(qiáng)親杖履。結(jié)托老人星,羅浮展衰步?!笨墒堑搅撕馍?他似乎已無力登上南岳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只有《望岳》一詩。等他一路辛勞來到衡州時,他所要投奔的韋之晉已于不久前奉調(diào)長沙任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韋之晉赴任正好同他在路上叉過。在衡州既已沒有依靠,又病體沉綿,強(qiáng)飯服藥,加之氣候不宜,便只好轉(zhuǎn)帆往回走:“順浪翻堪倚,回帆又省牽。”而漢水上的清思,峴山顛的涼意,又吸引著他返回襄陽去。支持蘇渙的人杜甫是什么時候從衡州出發(fā),又是什么時候回到長沙的,一路經(jīng)過情況如何,因詩中沒有寫到,故不得而知。不過估計他一路一定是很匆遽的。等他回到長沙時,又一個不湊巧,韋之晉已經(jīng)在四月里死去,只是靈柩還沒有運走。杜甫既失望又難過,寫了《哭韋大夫之晉》一詩,敘述了自己與韋相識的經(jīng)過,稱贊了韋的功業(yè),抒發(fā)了自己的悼念之情。秋天,當(dāng)韋之晉的靈柩由一個舊部下盧某護(hù)送歸上都時,他由兒子扶著,站在江邊,眼看載著靈柩的船在湘江上遠(yuǎn)去。韋之晉一死,“童孺交游盡”,他在長沙便沒有可依靠的人了,這時,他感到自己真的成了“涸轍之鮒”,“喪家之狗”。新派來的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崔瓘與他素不相識,彼此似乎也沒有什么交往(詩中無一處提及)。他大概回到長沙時病就一直沒有好,以至一個長夏都臥病江閣,身體更消瘦了;而且“客子庖廚薄”,他的生活過得很清苦。在這種情況下,當(dāng)然談不上北歸了。他這時的生活來源,除了自己在漁商市行醫(yī)賣藥(“藥物楚老漁商市”),便是依靠南來北往的官員們給的一點施舍。這些人中,有的是他的親友,見了面不免一番話舊惜別;有的雖不曾相識,但只要對方慕名來訪,他都盡量攀親搭故,飲酒說詩,并一一寫詩贈送??墒?真正能幫助他的人是不多的,這使他很傷心,從而慨嘆“虛名但蒙寒暄問,泛愛不救溝壑辱”。這種境況,使他對在成都時樂于“救急難”的已經(jīng)死去的老朋友高適倍增懷念之情,當(dāng)他在書帙中偶然看到高適十年前的贈詩時,竟至“淚灑行間”。還有一個在道州作刺史的裴虬,路過長沙赴任時,杜甫曾寫詩送他,希望他“永念病渴老,附書遠(yuǎn)山顛”,不久裴虬真的給他寄來一封長信(或許還有一點饋贈),這使他異常高興,竟至連讀多遍,晝夜忘倦(“使我晝立煩兒孫,使我夜坐費燈燭”),把這封信看作同“滄海珠”、“昆山玉”一樣的寶貴。在他苦于“逢迎少壯非吾道”和為涼冷的世情難過的時候,突然一個奇異的“靜者”闖入他的生活中來。這個人就是蘇渙。蘇渙早年“喜剽盜”,因善用白弩,被人稱為“白跖”,可見是一個江湖上的綠林好漢。后來折節(jié)讀書,中了進(jìn)士,崔瓘任湖南觀察使時,辟他為從事,才來到長沙。但他平時“不交州府之客”,從不與人來往。一天,他卻忽然乘轎子來到杜甫船上拜訪。茶酒之間,談起寫詩之事,不免投機(jī)。蘇渙寫有一些風(fēng)格特殊的詩,杜甫便請他吟誦了幾首。誰知這一吟誦,杜甫竟為之傾倒了,不但當(dāng)時感到“才力素壯,辭句動人”,而且到了第二天回憶起來時,還感到有一種“涌思雷出”的氣勢,在“書篋幾杖之外,殷殷留金石聲”。他特意為此寫詩一首,稱贊蘇渙的詩可以與楊、馬(即楊雄、司馬相如)并提,突過了黃初詩(即建安詩),并形象地寫出自己的感受:“今晨清鏡中,勝食齋房芝。余發(fā)喜卻變,白間生黑絲。昨夜舟火滅,湘娥簾外悲;百靈未敢散,風(fēng)波寒江遲?!睆拇怂麄儽憬?jīng)常來往,他對于蘇渙也就了解得更多了,后來在《入衡州》一詩中,還稱贊蘇渙俠氣可與漢景帝時使叛亂的吳楚七國畏懼的劇孟相比,文才可以與寫四大賦的司馬相如媲美,武略可以與戰(zhàn)國時秦國名將白起匹敵。大歷四年冬長沙大雪,“北雪犯長沙,胡云冷萬家”(《對雪》);杜甫由于貧困和臥病,無力北歸,就在“有余悲”的窘?jīng)r下送走了歲暮。詩不即農(nóng)風(fēng)險大歷五年(770年)春天,杜甫的健康情況有好轉(zhuǎn),在小寒食之日,盡管他已老眼昏花(“老年花似霧中看”),卻有心思走出船艙,欣賞“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的春景;在清明節(jié)到來之日,他又離船上岸,觀看人們成群結(jié)隊去“游湘西寺”(即岳麓山);桃花開了,他“戲為新句”,對風(fēng)雨中的落花作了生動活潑的描繪;燕子來了,他看它們銜泥筑巢,穿花落水,也聽它們落在船檣上的喃喃細(xì)語。但他也象在成都時一樣.“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絕句》)觸景生情,不能不想到自己是“飄飄托此身”的“湖南為客”的人,也不能不想到“九州兵戈浩茫?!钡膰椰F(xiàn)狀,從而“愁看直北”,不覺“神內(nèi)傷”了。這年春天他還意料不到地遇到了兩位故人。一位是唐玄宗時著名宮庭音樂家李龜年,杜甫青少年時在洛陽曾多次聽過他的歌唱?!鞍彩分畞y”后,李龜年到處流浪,賣唱度日。如今二人在長沙相見,共話往事,撫今憶昔,自然不勝感慨;杜甫為此寫了一首著名的絕句《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币弧坝帧弊?神情心境活現(xiàn)紙上,有欣慰,有驚訝,有緬懷,有預(yù)慨,真是今日相逢不易,明日前程未卜。一位是于杜甫有救命之恩的重表姪王砅。原來在安史之亂時,他們曾一起逃難,杜甫在慌亂中沒有弄到馬,便徒步而行,以至落在后面。王砅騎馬在前,發(fā)現(xiàn)杜甫沒有跟上,就趕緊回頭來找,走了十多里,才發(fā)現(xiàn)“委身蓬蒿”的杜甫。王砅于是把馬讓給他,自己則左手持刀,右手牽韁,保護(hù)杜甫脫了險。杜甫對這事一直銘記在心,這次送王砅使南海,在詩中詳細(xì)地敘述了這件事。這年四月,湖南兵馬使臧玠因不滿觀察使崔瓘整肅軍紀(jì)和省發(fā)軍餉的措施,借機(jī)煽動部下發(fā)動兵變,崔瓘被殺,長沙因而大亂。兵變當(dāng)夜,杜甫匆匆忙忙,混黎甿,隨漁商,赤著腳,逃出長沙城。一路上累足屏氣,腳上踩了枳棘也不敢聲張,腳皮磨破,以至生瘡。所幸,當(dāng)時不在身邊的兒子也趕回來了,還在吃奶的女兒也一直隨身抱著沒有丟掉。后來他又找到了自己的船,隨即上船再次向衡州進(jìn)發(fā)。杜甫已經(jīng)是第二次在亂兵中逃難了,第一次是逃“安史之亂”,在北方;這一次是逃“臧玠之亂”,在南方。思前想后,感慨萬端,在《逃難》一詩中他寫道:“五十白頭翁,南北逃世難。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萬里內(nèi),莫見容身畔。妻孥復(fù)隨我,回首共悲嘆。故國莽丘墟,鄰里各分散。歸路從此迷,涕盡湘江岸?!币簧D辛,歷歷在目,此去衡州,正不知何時才能歸來!到了衡州,他拜會了當(dāng)時的衡州刺史陽濟(jì),希望他能“身當(dāng)問罪先”,出兵平叛,作一個“扶顛”的柱石(22)。自己這時則得到了在郴州作官的二十三舅崔偉的信,召他前往郴州。他這時再也沒有別的路可選擇了,于是只好乘船沿耒水南行,奔向郴州。當(dāng)時已是夏天,耒水暴漲,船行到耒陽縣南的方田驛(距縣治約四十里),為水所阻,在荒江上停了五六天。正在他挨餓發(fā)愁之際,耒陽縣令聶某聽說了,便派人送信慰問,并帶來了酒和肉。對于這位聶令的好心,詩人非常感激。他在接受了禮物之后心情十分高興,“開顏憩亭沼”之余,立即寫詩一首,以詩代信,準(zhǔn)備到縣時呈給聶令,以表謝忱。詩中還報告了他近日得到的幾路兵馬已開赴長沙伐叛的消息。這就是那首題為《聶耒陽以仆阻水,書致酒肉,詩得代懷》的詩。這是一首古體詩,可他專用《廣韻》“小”部韻寫成。這不僅顯示出了他的寫詩功夫之深,更主要的是反映了他當(dāng)時激動的心情,因為有真情實感,便意到筆隨,一首十三韻的詩竟在很窄的韻部內(nèi),一揮而就了。由于長時間的水上奔波,加上時逢暑熱,可能是杜甫的病又復(fù)發(fā)了的緣故,他沒有再前行,也沒有來得及告知一聲聶令,就掉轉(zhuǎn)船頭從方田驛退了回來。此后一段行止,無詩記載,情況不甚清楚??墒蔷蜑檫@個緣故,便有了種種傳說:有的說他因多吃了聶令送來的牛肉白酒,過飽而死;有的說他飲酒醉倒江洲,大水漫洲,把他沖走溺死了。后來有人就依據(jù)他死于耒陽的傳聞,為了紀(jì)念他,在耒陽靴洲上為他建了墓,后又于墓旁建了杜陵祠和杜陵書院。宋衡州刺史劉清之又以耒陽有杜甫墓,曾登城南花光山望之,慨然有感,建“思杜亭”于山上。其實現(xiàn)存杜詩中有幾首完全可以證明他后來是回到了長沙,并一直住到深秋。其《長沙送李十一銜》云:“與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洞庭”在這里是借指長沙,觀題可知。西康州即同谷,杜甫飄泊到同谷是在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歷“十二秋”,正好是大歷五年。在詩的結(jié)尾說:“朔云寒菊倍離憂?!薄八吩坪铡痹圃?正好點明季節(jié)是在深秋。但有人為了證明杜甫是死于耒陽,硬說“長沙地暖故在春初猶有‘寒菊’”,因而斷定此詩不作于大歷五年秋末,而是作于大歷四年春。長沙是不是到春天還開著的“寒菊”,長沙人再清楚不過。就算古今氣候不同吧,唐大歷四年冬長沙不也下了大雪嗎(見前引《對雪》詩)?!經(jīng)雪而菊猶開,這豈不是怪事?!就是室內(nèi)之菊,也沒有經(jīng)過一個冬天而不枯之理。還有一首《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幕府親友》,題云“暮秋”,詩中又有“北歸沖雨雪”之句,這些與《長沙送李十一銜》之“朔云寒菊”云云,在季節(jié)氣候上都相合。深秋離開長沙,到洞庭湖時當(dāng)已是入冬了。詩人終身最后的一首詩《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就是這時寫的。詩中有“湖平早見參”句,證明杜甫是到了洞庭湖。詩中對于天氣也有描寫:“故國悲寒望,群云慘歲陰。水鄉(xiāng)霾白屋,楓岸壘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細(xì)雨淫?!边@既點明時令已是“冬”季,又與上舉二詩之“沖雨雪”、“朔云”在氣候上相合。詩中還有“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戶砧”句,“三霜”即三年,杜甫于大歷三年春到江陵,冬入湖南(這都算楚地),到大歷五年,正好是搭三年。有人不承認(rèn)—上引描寫天氣的幾句詩是寫眼前景,而說成是“大歷三年冬初來長沙時的回憶”,反過來卻把詩中真正是回憶大歷三年從江陵到湖南事的“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二句說成是寫眼前“實景”,從而證明此詩也寫于大歷四年春。這不僅是沒有讀懂這首詩,而且于事實亦不合。因為大歷四年春杜甫一直在長沙,根本沒有到過洞庭湖;又此詩明明說是“伏枕”而書,詩中也說“行藥病涔涔”,可見病已垂危,這與杜甫大歷四年春天健康情況(已見前述)亦不合。其實這首《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就是杜甫的絕筆詩,他這時已窮得一家老小穿的是“處處針”的“鶉衣”,一張桌子破爛得要用繩子捆了又捆(“烏幾重重縛”),自己又臥床不起,服藥無效,已經(jīng)預(yù)感到將不久于人世了。寫這首詩“奉呈”(注意,不是“留別”,也不是“留贈”)湖南親友的目的在于托孤托葬,詩中對湖南親友們說了那么多好話,目的正在于此。詩的結(jié)尾云:“葛洪尸定解,許靖力難任。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闭钦f自己要死了,對一家老小已無能為力了;靠服丹砂成仙么?可惜這是辦不到的,所以才伏枕書懷,淚如雨下!說得多么可憐,多么沉痛!這以后不久,這位“新詩海內(nèi)流傳久”、“大名詩獨步”的詩人就悄悄地離開了人世。次子宗武一直在身邊,當(dāng)時也有病,加上窮困,不但無力實現(xiàn)乃父宿愿,送靈柩回河南偃師,連安葬也辦不到,只好“旅殯岳陽”。剩下的一家老小也就“流落湖湘”。四十余年后,才由他的孫子嗣業(yè)遷葬偃師祖塋。這些事,還是在元稹寫了那篇《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之后人們才知道的。杜甫死的當(dāng)時,竟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其事。他寫了那么多的詩贈人、哭人,可是他死了,卻沒有任何人寫詩哭他。這完全是杜甫所處的那個時代造成的悲劇!由于對杜甫死期有不同看法,所以對杜甫的確實葬地也眾說紛紜。耒陽有杜甫墓,我們在前邊已說過了。此外河南偃師、鞏縣也有杜甫墓(見二縣縣志)。又依元稹志“旅殯岳陽”的說法,岳陽應(yīng)有杜甫墓,但所有唐以后有關(guān)岳陽的地方志皆無記載;岳陽地當(dāng)南北交通要道,官員、文士過往頻繁,亦無一人談及此事。據(jù)嘉慶、同治修:《平江縣志》,平江縣南三十里之小田有杜甫墓,清末李元度作《杜墓考》(此文同治志全引,又收入《天岳山館文鈔》),認(rèn)為平江墓是杜甫真墓,理由是:一,舊縣志有關(guān)于杜甫后人流寓于平江和明代時其后人尚收藏有唐肅宗任命杜甫為左拾遺誥敕的記載;二,平江唐時屬岳州,名昌江縣,“旅殯岳陽”與“權(quán)厝昌江”并不矛盾,又加當(dāng)時縣治在中縣坪,其地在汨羅江畔,距小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