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家開放大學本科畢業(yè)設計(論文)中文題目:《我的父親母親》電影版與電視劇版之比較 分部:國開廣東分部學習中心:×××××專業(yè):漢語言文學年級:20××年春(秋)季學號:×××××姓名:×××××指導教師:×××××論文完成日期:××××年××月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經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創(chuàng)作的、已公開發(fā)表或者沒有公開發(fā)表的作品的內容。對本論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貢獻的其他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的法律責任由本人承擔。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目錄TOC\o"1-3"\h\u5567摘要 摘要本文從故事內容、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導演風格等方面對《我的父親母親》的電影版和電視劇版進行比較分析,并試圖對當今帶來現實意義。關鍵詞:《我的父親母親》;電影版;電視劇版前言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是一部講述愛情、家庭、親情的電影。一個純樸的姑娘愛上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一愛就是一輩子,他們的愛情很真誠。張藝謀用詩意、浪漫、抒情來表現這一段愛情故事,舍濃郁而求單純,表現那份純凈的、濃郁的情感。然而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卻嚴肅地反思了這種親情轉化成愛情的理論與現實,張翠花(陳小藝飾)與陳志(辛柏青飾)的婚姻中有政治壓力,有道德輿論,有恩情親情,兩人一路同行最后分道揚鑣。與張藝謀的同名電影相比它更為真實。擬從故事、人物、主題、導演風格四個方面,對電影版《我的父親母親》與電視劇版《我的父親母親》作比較分析。一、故事內容(一)電影版張藝謀于1999年拍攝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屬于一部典型的文藝片。電影圍繞“讀書、識字”展開故事情節(jié),通過“兒子”的角度展開了父親與母親之間發(fā)生的一段坎坷的愛情故事:“文革”期間,駱長余從縣城到了被稱為三合屯的小鄉(xiāng)村里,與招娣(由章子怡扮演)相遇,招娣是鄉(xiāng)里最漂亮的女孩。在二人發(fā)現相互都已經愛上彼此之時,村里僅有的文化人、教書先生駱長余被劃成“右派”。在分別之時兩人商定臘月初八就會相見,一只塑料紅發(fā)卡就是他給她的愛情信物。然而,就在心靈剛剛撞擊的那一刻,悲劇降臨了:招娣特意為他做的晚飯蒸餃子,他沒有吃上,就被紅衛(wèi)兵帶走了。她瘋了一般,懷揣蒸餃沿路追趕,人摔倒了,蒸餃爛了,青花碗也碎了……。技藝精湛的鋦碗匠鋦好了青花碗,卻彌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靈,招娣決心拖著病弱的身體遠行去尋找初戀情人,瞎媽媽的淚水阻止不了招娣的決心。她蹣跚上路了,卻昏死途中,被路人送回,執(zhí)拗的招娣掙扎著去尋覓。恰在此時,駱老師意外地回來了,她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淚珠從她美麗而又憔悴的大眼睛中盡情地滾落。當天下午駱老師又走了,因為駱老師是偷偷地跑回來的。招娣在家中能做的只能是苦苦的等待,但是最終獲取了期盼已久的幸福。他再也沒有離開她,兩個人一愛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丈夫的葬禮后,年邁的招娣在悲慟中又聽到了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那是駱老師自編的“識字歌”:人生在世,要有志氣,讀書識字,多長見識……招娣沿著當年的小路向學校走去。教室里,她的兒子駱玉盛像當年的駱老師一樣,以淳樸、清朗、穿越時空的聲音在教孩子們。頓時,兒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出現,在她眼前,又出現年輕盈巧的招娣穿著碎花紅襖雀躍在讓她走不完初戀的那條小路上。(二)電視劇版故事開始于文革中期,我的父親陳志是哨寨村的下鄉(xiāng)知青。我的母親張翠花是當地的鐵姑娘隊隊長,也是村支書的女兒。1974年大批知青返城,陳志因家庭出身不好,被迫滯留農村。張翠花對陳志暗戀已久,一廂情愿地想要嫁給他。工農兵大學招生,陳志在村支書張父的幫助下回城上學。為了感恩,他和自己不愛的張翠花訂婚。陳父在得知兒子上大學的好消息后,激動之下竟然一病不起,未過門的兒媳張翠花來到陳家,替陳志床前盡孝。陳志在大學里結識了憂郁漂亮的女孩葉秀蘿,兩人志趣相投,校園中開始戀愛。來自農村的班干部馬慶升也開始了對葉秀蘿的熱烈追求。陳家在十年浩劫中一直被“莫須有”的罪名壓得抬不起頭來,張翠花歷盡千辛萬苦查清了陳父的歷史問題,二老在張翠花的幫助下揚眉吐氣了。陳父病逝,陳志得知張翠花替自己極盡孝道,不禁感激涕零。喪期過去,兩人正式結婚,陳志忍痛告別了初戀。大學畢業(yè),陳志和馬慶升回到家鄉(xiāng)革委會工作,成為同事。為了讓張翠花回歸田園生活,陳志申請到公社革委會工作,不久便躋身領導班子,他在張翠花的要求下,被迫利用職權為岳父一家排憂解難,每次都被弄得苦不堪言。而張翠花卻認為一切都是理所應得的,難以體諒陳志的苦衷。在馬慶升猛烈的追求下,葉秀蘿無奈地要和馬慶升結婚了。張翠花終于覺察到陳志和葉秀蘿的微妙關系。馬慶升一心謀求仕途發(fā)展,對懷孕生產的葉秀蘿漠不關心。葉秀蘿出現早產征兆,得到陳志救助才平安生女。陳志當上了副縣長,馬慶升成為縣長,他背著葉秀蘿和招待所清潔工巧閣打得火熱,兩人奸情敗露,被上級領導得知。關鍵時刻,幸得陳志求情,才保住官位。張翠花認為陳志這么做是為了替葉秀蘿保全家庭,頓時大鬧起來。陳志官升一級,調到市委工作,張翠花夫貴妻榮,在娘家的地位越來越高。馬慶升被確診為胃癌晚期,他臨死前向張翠花證明了陳志的清白。馬慶升去世后,葉秀蘿帶著女兒艱難度日,陳志屢次伸手援助,張翠花認定陳志有外心,跑到其單位大鬧,給陳志造成不良影響。陳志因受不了流言蜚語辭去官職,兩人婚姻已是窮途末路。兩人分居后,張翠花變得無精打采、迅速衰老。最終在早年的訂婚對象唐天良的幫助下重新找到了自我。一晃幾年過去,張翠花和陳志終于意識到婚姻的無奈,平靜而友好地離婚了。從民政部門出來的時候,兩人表現得像一對老朋友,更像多年的骨肉親人。年邁的陳志在兒子撮合下,和自己牽掛多年的葉秀蘿走到了一起。而張翠花也接受了唐天良的情感。相守幾十年的父親母親,在花甲之年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傊?,二者都通過細致的鏡頭展現了一個農村婦女與城里丈夫的情感歷程。兩者都試圖在一個更大的空間里反思那個時代的愛情,他們都選擇了最終的和解,試圖讓時間沖刷歲月的傷痛。二、人物形象(一)電影版沒有海誓山盟,沒有天長地久,只有樸素無華的簡簡單單的愛,這就是由張藝謀執(zhí)導的影片《我的父親母親》給我的最大感受。影片故事非常感人,主題挖掘非常深刻,鏡頭語言運用也很準確和到位,但我認為影片更為成功的是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鮮活的母親形象。影片中的母親招娣,最突出的個性特征是對愛情的堅貞不渝。作為母親,該影片沒有去表現她身上的母愛,卻選擇了“愛情”作為表現重點,這是影片創(chuàng)新之處。這也是為何影片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集中在過去時空的主要原因。母親在影片中主要是作為愛情故事中的主角存在的,因此表現她對愛情的態(tài)度成為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最大任務。比如在駱老師走后招娣等候的那個鏡頭中,招娣一直站在那條不知為駱老師跑了多少次的路上等著,從早等到晚。此時畫面上是大片的銀白色的雪花,而穿著紅棉襖圍著紅頭巾的招娣站立在滿是積雪的路邊,在白茫茫的畫面上成為一個小小的紅點,充分表現出當時天氣的嚴寒和招娣苦等的堅持。影片在此突出表現出繼續(xù)等候下去的困難的巨大,而招娣卻沒有絲毫放棄的意思,這就非常充分地刻畫出了招娣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這樣的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接下來的鏡頭中,招娣頭上已經落上了一層層的霜,雖然沒等到駱老師,但仍舊堅持著。比如在招娣發(fā)燒后,仍舊忍受痛苦堅持著做好飯,想在狂風暴雪中到縣里去找駱老師乃至最后昏倒在路上的雪中。尤其是在后面鏡頭中用畫外音講述的父親駱老師偷著跑回來見招娣的行為又讓兩人的見面推遲了好幾年,更是充分印證了母親招娣對愛情的堅貞不渝的特點。影片過去時空中的母親——年輕的招娣還是個美麗的鄉(xiāng)村姑娘,這個特征在影片中也非常突出。她的美麗是影片用鏡頭語言重點表現的部分。很多鏡頭在景別、拍攝角度、拍攝方向的選擇上,或者在色彩以及光線處理上都著重突出招娣美麗的特點。比如在駱老師初來三合屯的那場戲中,村里人都出來在村口迎接并看村里的第一位先生,招娣也不例外。在拍攝村里其他婦女時用的是全景景別,穿著紅紅綠綠衣服的女子擠滿了畫面,而在招娣出現在畫面中時卻采用了近景的景別,畫面中招娣的姣好的臉龐以及豐富而又充滿活力的表情都展現無遺。兩者所運用鏡頭在景別上的差異突出了招娣的美麗。在表現招娣時,影片在鏡頭的拍攝角度和方向上的選擇也都是從最能表現突出招娣的美麗方面來進行考慮的。比如表現招娣行走間“回眸一笑的美”時的側面拍攝和奔跑在金黃田野中的俯拍,都是以表現招娣的美麗為目的的。在色彩和光線的處理上更是突出招娣的美麗淳樸之處。比如給招娣這個人物服裝顏色的選擇上就采用了非常鮮艷的粉紅和火紅,并讓這種人物服裝的色彩與周圍的環(huán)境的色彩形成一定的對比,同時又非常和諧,尤其拍攝時又非常注意光線對色彩飽和度的影響,一切都以增強畫面上的視覺美感為主要目標,這就調動了鏡頭語言造型元素來表現突出招娣的美麗。作為鄉(xiāng)村姑娘的招娣,其淳樸、勤勞等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的特征也是非常鮮明的。在人物服裝的選擇上以及人物行為的設計上,鏡頭在表現時也有意突出招娣的淳樸、勤勞的特征。比如影片中年輕的招娣始終處于運動和忙碌中,雖然這些段落很大程度上表現的是等候與駱老師見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影片也同時表現了招娣勤勞的特點。招娣的淳樸更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在建小學校的段落,村里的婦女都來送公飯,其中招娣每次送的飯都是精心準備的最好吃的,其中雖有對駱老師的愛慕之情在內,但也無法掩蓋她淳樸的品性。(二)電視劇版1、張翠花(陳小藝飾演)性格直率、嗓門大的進城村姑,卻善良、勤勞,好打抱不平,絲毫不失美麗,為了追求知識分子陳志而大膽勇敢,最終如愿以償地嫁給了心上人。趙冬岺說:“我對翠花有一種特別的憐愛。在我下鄉(xiāng)那兩年,我在農村也見過一些這樣的女孩子,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她們都是知識青年的犧牲品,就像早年間李春波那首歌里所唱的“小芳”一樣,在那樣一個時期,她們愛上的不光是一個男人,她們也是愛上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可能性。她們只是單純地想,一旦嫁這個人,就要把這個人牢牢捧在手里,所以你會看到她們這一路上很痛苦??赡芎芏嗳艘惠呑佣疾幻靼诪槭裁磿@樣。所以在這部戲里,全劇的最后,我讓她們之中的一個代表翠花最終醒悟了。”[1][1]王一川.個人解放與社會守成的悖謬——我看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離婚”[J].藝術評論,2013(10).2、陳志(辛柏青飾演)本劇男主人公,文革時期曾下鄉(xiāng)插隊,因家庭出身不好一直沒有回城。后在村支書幫助下被工農兵大學錄取。大學畢業(yè)后,陳志和農村妻子張翠花結婚,并進入市革委會工作,隨后調入農村鍛煉,主抓農業(yè)生產成為基層干部。他為人正直、性情溫和、做派儒雅。他曾一度仕途順遂,卻因厭倦流言蜚語、官場之爭依然辭去官職,回歸大學校園,成為一名普通的大學老師。身陷婚姻圍城的陳志雖然無奈,但始終極盡父親和丈夫的責任與義務。他既浪漫又正直,是個頗有文人風骨的知識分子,是個剛正不阿的市政領導,更是一位溫情善良的丈夫與父親。溫和儒雅的下鄉(xiāng)知青,與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生活志趣和理想追求都截然不同的張翠花陰差陽錯走到了一起。30年間,二人在柴米油鹽中摸爬滾打,在兒子的勸說下,最終坦然面對感情,選擇與張翠花和平分手。3、葉秀蘿(曾黎飾演)高干子女,清冷孤傲,陳志的同學。家庭的變故,令葉秀蘿獨具一種憂郁色彩,也讓她對人情冷暖多了一份洞察,對世俗名利少了一份執(zhí)著。與陳志(辛柏青飾演)心靈相通,但是二人始終恪守道德的準則,將各自的情感深埋于內心,“隱忍”的愛與關切令人感慨。劇中的葉秀蘿是一個很自愛的知識女性的形象,但不幸嫁了一個鉆營取巧的丈夫,際遇也很令人同情。其實這里面我對每個人都是悲憫的,包括馮遠征飾演的馬慶生。他當然不好,但是你會覺得他那種底層小人物的掙扎非常能夠讓人理解和同情。他是非常愛妻子的,但他在秀蘿那里卻得不到任何感情的回應。4、馬慶生(馮遠征飾演)黨支部書記,有壞的心眼,讀書時是個“滑油瓶”,入了仕途更無孔不入。喜歡葉秀蘿,視其為心目中的女神,為了追求心中女神,不惜巧用職務之便,利用各種機會接近葉秀蘿。自在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之后,馮遠征用“安嘉和”這一角色奠定了自己演技派的地位,但同時也用了很多年才逐漸擺脫這一有心理問題的“家暴男”形象。在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中,馮遠征再度飾演一個有嚴重瑕疵的角色馬慶生,一個品德上攻于心計、野心勃勃;事業(yè)上熱衷升官發(fā)財、妒忌同窗同事;感情上,備受妻子冷落,憤而造謠中傷的人物。電視劇版《我的父親母親》中張翠花熱情潑辣、勤勞能干,在感情上主動而迅猛的“肉食女”,因為一次報告會愛上了有文化的知青陳志,大膽示愛從此開始了情感上起起伏伏的婚姻生活。在這里,愛情的動機是直接的、并不新鮮的——因為陳志有文化;愛情的模式是陳舊的——波辣女以孝道鎖住傳統(tǒng)的陳志。因母親的一句話:“良心比愛情更重要”,陳志放棄心靈匹配的伴侶葉秀蘿、忠貞不渝陪伴翠花走過近三十年的婚姻。與翠花相伴度過的近三十年,陳志經歷了知青身份上大學、回村工作、入黨走入仕途、中年事業(yè)發(fā)展受阻、夫妻失和等諸多人生大事件。他更像一個“草食男”,個性雖不張揚卻一脈相承——一條很好的“錯位婚姻”主線。近三十年的婚姻生活,翠花主要完成了從農村人到城市人的轉變,承擔了幾乎電視劇中所有“狗血沖突”的功能——她“一根筋”式的執(zhí)拗和粗暴,是“錯位婚姻”不幸的主要推手。三、主題思想(一)電影版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是張藝謀導演改編作家鮑十的小說《紀念》而創(chuàng)作的一部影視作品,描寫了我的父親母親從相識到相愛的故事。影片以父親病逝,“我”被村長叫回家開始,借寫商量為父親辦喪事母親一再要求將父親抬回來展開。以我的個人化敘述介紹了父親母親的愛情故事。影片內容深刻感人,將解放初期男女自由戀愛描寫得十分精彩。全片通過對我的父親母親愛情的描述表達了導演對美好真摯愛情的歌頌,同時也表達了對人民教師(特別是對執(zhí)教在邊遠地區(qū)默默奉獻的人民教師)的歌頌,他們?yōu)榻逃聵I(yè)勇于犧牲、甘于奉獻的精神令每一個觀眾感動不已。同時影片故事中運用了不少民風民俗,表現了我國早期不少偏遠地區(qū)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如父親去世后母親堅決要將他抬回的老傳統(tǒng),織布機的出現,蓋房或打井要女子離得遠一點否則對她們不好等等。這些情節(jié)的設置都體現了農民或是偏遠地區(qū)人民生活的淳樸,真實再現了那一時期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情真且飽滿,樸實而不做作。影片的主要線索就是那出現了無數次的路,這是一條求愛求知的路。影片主題很明顯,就是求愛。母親第一次見到父親時是在這條路上興奮奔跑,父親送住得遠的孩子回去時,母親在這條路上守他時羞澀地跑,父親離開時,母親在這條路上急切地跑,以及母親在這條路上等待父親的回來,都表現出了求愛的主題。而本片的深層主題卻是求知。在空間感上,本片給人一種封閉式的感覺,主要集中在八里屯村和教室等,形成了人對文化的渴望。影片的許多細節(jié)也表現了這一點:開頭交代了人物背景,父親教了一輩子書,自己是村里唯一讀過大學的;母親聽了父親一輩子的課都不覺得膩;不識字的母親打掃教室時擦黑板卻沒擦父親的的板書;最后抬父親時父親的學生都紛紛趕來,雇的人都不要錢。導演是想告訴我們,這是一條求知的路。(二)電視劇版在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這部劇中,陳志和張翠花是城鄉(xiāng)差異的失敗婚姻的典型代表,而馬慶生和葉秀蘿的婚姻則是涉及愛情本身的悲劇,“兩個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強求,你不能娶一個你不愛或者不愛你的人。我覺得既要找一個你愛的人,又要找一個同時也愛你的人,這樣雙方才能達到一種和諧,雙方的情感才能持久。面對一個自己不愛的人,早晚一天你會對這種生活生厭的,而對方感受不到你的愛,隨著時間增長也會產生很多矛盾?!盵1]張會軍、謝小晶.銀幕追求[1]張會軍、謝小晶.銀幕追求——與當代電影導演對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人到中年,馮遠征也談了生活中對于婚姻的感悟,“年輕的時候可能把婚姻想得很美好?;楹髱啄辏赡軙橐鲇幸粋€重新認識,重新去看待自己在婚姻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到了中年以后,有的人可能想擺脫這個婚姻。我覺得自己的婚姻能夠走到今天,還是兩個人兩情相悅吧。實際上更多的時候,所謂的婚姻,所謂的夫妻,更多的是親情,但這個親情不單單是夫妻情,可能還有母子情,父女情?!盵2]黃英.[2]黃英.析《我的父親母親》色彩元素意境之美[J].電影文學,2011(14).一代人的情愛糾葛不應該作為包袱傳給下一代,更不應該任憑時間將之風化?!段业母赣H母親》用一種嚴肅的態(tài)度對那個時代的感情做出自己的決斷,直面生活方式的差異始終是一個無法抹平的現實,而愛情更不應該永遠做道德的犧牲品。歷史對這一代人開了個殘酷的玩笑,讓他們在各種錯位中耗盡了青春?!段业母赣H母親》最終選擇了解開歷史強加給他們的束縛,并沒有讓他們繼續(xù)親情下去。雖然已經是白發(fā)蒼蒼的暮年,但真正的解決永遠都不晚,這既是對歷史的負責,也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從這個意義說,《我的父親母親》是對文革知青愛情的真正反思,以一種負責的態(tài)度對之做出解答??偠灾?,就現實而言,這種婚配原則有著極大的支撐:蒙昧對文明的向往與崇拜極易成為愛情的催化劑;下鄉(xiāng)知識男青年因農村漂亮女青年獲得價值存在感;出身不好的知青與世代赤貧的農村姑娘符合世俗婚戀的“互償原則”。從審美和敘事而言,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和農村青年、文明與蒙昧的沖突,這種“錯位”的關系則相當適合影視來展現。四、導演風格(一)電影版張藝謀是學攝影出身,他習慣在電影中運用斑斕的色彩效果、色彩造型來表現烘托電影的氣氛,以達到所要的視覺效果。張藝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認為在電影的視覺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喚起人的情感波動的元素?!盵1]張箭濱[1]張箭濱.淺析詩意派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色彩營造的意境之美[J].電影文學,2011(24).《我的父親母親》這部電影電影具有非常獨特的美術風格,這與張藝謀導演的獨特風格有關,他是從電影攝影師逐漸發(fā)展為電影導演的?!段业母赣H母親》是一部著重描寫愛情的影片,包含家庭和親情,在影片的拍攝中,對于其中美術色彩基調的把握最具特點,影片從現實和回憶兩個角度對整部電影的故事進行情節(jié)構圖,色彩基調的不同為影片提供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反差。這部影片對畫面中的場景、道具、背景的色彩布置,都力圖展現一種詩情畫意的純美效果。影片經過攝影和場景的處理,展現出精致的電影美術效果,當然這與張藝謀的導演藝術密切相關:1、黑白色彩:反映現實部分眾所周知,色彩是電影美術中的重要組成要素,影片的情感表達往往都是通過不同的色彩運用來實現的。與其他電影中常用的色彩基調不同,在《我的父親母親》中張藝謀進行了創(chuàng)新的突破,運用黑白色彩來反映現實部分,使影片中的色彩運用跳出了傳統(tǒng)電影美術色彩運用的固定模式。而之所以使用黑白色彩表示現實部分,是依據影片的情感基調來刻意安排的,影片中的現實部分由于父親的死亡而使父母的愛情蒙上了一層凄涼與哀傷色彩。黑白色彩的運用,能夠很好烘托出這種凄美的情調,這樣大膽的創(chuàng)新改編構成了該部電影的獨特之處,為該部電影增添了一道亮點。此外,張藝謀使用黑白色彩反映現實部分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使前半部分的色彩基調與影片后半部分的色彩基調形成強烈的反差,不僅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沖擊,而且試圖通過色彩的對比,觸動觀眾的心靈與情感。影片以父親的死亡來開始影片現實部分的敘述,在父親的葬禮上充滿了悲傷的氣氛,在場的人都為父親的離去而哀傷與痛苦,以此來表達他們對父親的懷念與眷戀。利用黑白色彩的基調來渲染此刻的氛圍,這一技巧貼切無比,使影片的美術層次也提升了一個檔次。2、彩色:反映回憶部分該電影中,當影片敘事由現實部分轉換到回憶部分時,觀眾會發(fā)現影片的色彩基調有了極大的變化,黑白色彩被彩色基調所替代,以此來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傳達出現實部分的凄涼、回憶部分的溫情與美好。影片中,張藝謀利用鮮艷的彩色來襯托父親母親愛情的唯美、質樸,同時也展現了回憶中鄉(xiāng)村景色與民風的優(yōu)美與樸實,使回憶部分給人一種溫馨、純美的感覺。由于回憶部分是美好的象征,代表著母親所感受到的幸福生活,因此為了表現出這樣的情感特征張藝謀大膽突破了傳統(tǒng)電影美術的運用規(guī)律,使用彩色來反映回憶部分,無論是風景還是人物造型都運用彩色基調來拍攝與設計,能夠吸引觀眾進入情境中感受到母親關于過去生活與愛情的美好追憶,感受到母親的幸福情感體驗。影片的回憶部分,母親的造型清純而亮眼,身穿一件紅棉襖在鄉(xiāng)間的田野與學校間奔走,優(yōu)美寧靜的鄉(xiāng)間風景、富有節(jié)奏感的轱轆聲、朗朗的讀書聲,等等,這些鄉(xiāng)村唯美的景象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再加上母親靈動的雙眼、純凈的笑臉,為影片營造了淳樸、祥和的審美感受。彩色基調的運用,使我們洞悉了張藝謀的良苦用心,傳達了張藝謀獨特的電影美術思想,再通過電影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來表現,更加明顯為影片增添了難言的意境與情感寄托。(二)電視劇版趙冬苓早前即被媒體稱作金牌編劇、女性編劇第一人,她的作品很多都以女性的立場思考體驗,展開邏輯敘事,從女性的內心世界捕捉微妙的情感變化。因此其編劇的影視劇中許多女性角色都格外出彩,趙冬苓也被稱為最懂中國女人的編劇。1、運用向善的視角解讀女性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趙冬苓似乎想通過翠花和葉秀蘿的婚姻來解答這個問題。女主角翠花是《我的父親母親》的一條主線,也代表著那些在婚姻中苦苦掙扎的女性群體。她們純潔、勤勞、質樸、善良,包含了中國女性的所有優(yōu)點,只是在愛情方面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傻傻的天真。翠花不顧一切地向陳志表白,看似深思熟慮卻又顯得盲目激進,她單純地以為喜歡一個人一定會得到正面回應,只要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就能慢慢產生感情,幸福也就順理成章。因此她拿出“鐵姑娘”的執(zhí)著勁兒,還沒過門,就去照顧癱瘓在床的公公,主動承擔起家里的重擔,免除陳志的后顧之憂。翠花不明白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她簡單地認為只要自己對陳志好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然而數十年后,兩個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差異仍然沒有消除,接二連三的矛盾、誤會接踵而至,兩顆心根本無法在精神層面有任何的溝通與共識,糾結、痛苦成為婚姻的主基調。直到最后,翠花才幡然醒悟:自己所謂的愛情已然成為婚姻的枷鎖,抓得越緊,離真正的幸福越遠。相較于翠花主動追求一段并不屬于自己的感情,葉秀蘿是被動接受了一個不屬于自己的男人,同樣與幸福失之交臂。陳志曾經一再叮囑葉秀蘿:“不要答應你不愛的人,永遠都不要,不管是因為什么”。[1]趙冬苓.[1]趙冬苓.睿智而有情感的鐘表[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8(11).趙冬苓通過翠花和葉秀蘿的兩段偏離幸福的婚姻,向人們詮釋了新的婚姻觀:婚姻是愛情的果實,不是愛情的種子;沒有愛情,婚姻就成了阻礙;只有遵從內心,才能獲得幸福。2、沒有采用暖色調和常規(guī)式《我的父親母親》是趙冬苓的一次大膽嘗試,因為這部劇的結局可能會讓觀眾覺得不可思議。對此她解釋說:“傳統(tǒng)的中國式婚姻會壓抑人性,結局不用大團圓,是為提出反思,呼喚中國人情感的真正解放。結局可能會讓人意外,但是每個人都獲得了精神的自由,獲得了幸福。”[2][2]王一川.個人解放與社會守成的悖謬——我看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離婚”[J].藝術評論,2013(10).在中國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里,很多夫妻都是打打鬧鬧,但最終還要在一起過一輩子,好像“不打不鬧不成夫妻”。在這部電視劇里,我最終看到了陳志和張翠花離婚了,我覺得這才是這部電視劇和以往的婚姻家庭題材電視劇都不一樣的地方。中國人總是說起婚姻就是和和睦睦一輩子,我覺得這是一種對人性的泯滅和壓抑。電視劇中,最后兩個人的離婚,其實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的進步。正是社會的進步,使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人。所以,最終翠花愉快地選擇放手,她和陳志各自去尋找新的生活。結語通過這部電視劇,產生了我對中國過去的婚姻模式和在影視劇中時常被表達的一種婚姻價值觀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我的見解。另外,這部電視劇不是一般的婚姻家庭題材作品,它有著很強的、很明確的社會背景,整個故事從文革結束一直講到改革開放,其中涵蓋著幾十年的社會生活變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社會中的人其實也是在不斷成長,不斷得到解放。同時,我從翠花和陳志的離婚中,我也看到了當時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中國社會中人的成長和個性的解放。我想如果今天的年輕人還會遇到這種差異的話,她們的解決方式會簡單得多。首先,過去那種“人情依附”的情況已經不多了,要么雙方會很快的調整、進步,要么會痛快的分手,除非極個別的情況。當年50、60年代的人遇到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他們會面臨很多社會的束縛,要這樣生活一輩子。現在起碼社會的束縛不多了。如果還有“死亡的婚姻”而不能得到解脫的話,那往往就是個人的原因了。而由趙冬苓編導的描寫婚姻家庭題材,她就希望對中國的婚姻家庭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要大膽地表現出來。而且我覺得,這部電視劇中的“離婚”并不殘酷,并不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