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英國輿論中兩廣總督葉名琛惡魔形象考辨_第1頁
19世紀中葉英國輿論中兩廣總督葉名琛惡魔形象考辨_第2頁
19世紀中葉英國輿論中兩廣總督葉名琛惡魔形象考辨_第3頁
19世紀中葉英國輿論中兩廣總督葉名琛惡魔形象考辨_第4頁
19世紀中葉英國輿論中兩廣總督葉名琛惡魔形象考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世紀中葉英國輿論中兩廣總督葉名琛“惡魔”形象考辨

季念(湘潭大學,湖南湘潭,411105)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擔任兩廣總督兼管理五口通商事務欽差大臣的葉名琛,其最為世人熟知的名號無疑是“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總督”?!傲弧笔家娪谕砬迕垦Ω3傻摹稌鴿h陽葉相廣州之變》一文,謂蓋因“時人……憾其(葉名琛,筆者注)玩敵誤國之咎”[1]233,于是以“六不”語之?!肚迨犯濉芬嘁浴傲弧睘槿~名琛蓋棺定論[2]。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普遍認為“六不”與史實不合,葉氏實為清政府的替罪羊①相關研究對“六不”之辯見于:伯鈞,世博.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葉名琛評價管見[J].天津師大學報,1984(3):64-68.李毅.再評葉名琛的不戰(zhàn)不和不守[J].廣州研究,1987(1):51-54.韓世海.葉名琛在廣東[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86-91.李貴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葉名琛的悲劇[J].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72-78.陳雙燕.論葉名琛的對外交涉與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關系[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103-109.黃宇和.兩廣總督葉名琛[M].區(qū)鉷,譯.修訂版.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163-212.。值得注意的是,在19世紀中葉的英國,葉名琛殘忍嗜血、殺人如麻的“惡魔”(monster)形象廣為流傳。已有研究對此稍有涉及,認為這是以時任英國首相巴麥尊為首的主戰(zhàn)派將葉名琛大量處決洪兵起義俘虜和懸賞英國人性命相勾連,為擴大對華侵略提供借口②參見馬亦男.西方人眼中的葉名琛[J].陰山學刊,2009(5):62-67.舒小昀,馬亦男.從“廣州屠夫”到“六不總督”——英國人眼中的葉名琛形象[J].英國研究,2011(00):236-262.黃清娟.法場舊事——葉名琛“殺人魔王”稱謂存疑[J].文教資料,2011(28):88-90.諸榮會.原來如此:葉名琛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100-101.,但對“惡魔”形象的源流、依據(jù)和成因未作詳細考證。本文以19世紀中葉英國最具影響的報刊報道和議會辯論記錄為主,輔以英國外交檔案、時人游記、回憶錄及相關英中史料,對當時英國輿論中葉名琛的“惡魔”形象作一考辨。一、葉名琛“惡魔”說之源流考1856年10月8日的“亞羅號”事件及其后英軍炮轟廣州的消息于同年12月傳到英國本土,隨即“在英國統(tǒng)治集團朝野兩派中,在議會上下兩院中,都引起困惑、懷疑和混亂?!盵3]。英國議會上下院分別于1857年2月24日至26日和2月26日至3月3日展開關于政府對華政策的辯論。盡管葉名琛因1852年廣州“入城”問題、1854年“修約”問題③“入城”即英國人根據(jù)《中英南京條約》要求進入廣州城;“修約”即修訂鴉片戰(zhàn)爭后英、法、美與清政府簽訂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參見茅海建.入城與修約:論葉名琛的外交[M]//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zhàn)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140-173.令英國駐華公使包令(JohnBowring)等外交人員積怨頗深,但在“亞羅號”事件之后他才引起了英國輿論的普遍關注,頻頻以殘忍嗜血的“惡魔”形象出現(xiàn)在議會辯論和報刊報道之中。在1857年2月26日上議院辯論中,為英國在華官員辯護的格蘭維爾伯爵(EarlGranville)首先對葉名琛冠以“惡魔”之稱,認為“亞羅號”事件中的中方證人“在這樣一個惡魔的束縛下”[4]1367,不可能提供自由和獨立的證據(jù)。巴麥尊于3月3日下議院投票之前的“慷慨陳詞”更是將葉名琛定性為“殘暴的惡魔”(inhumanmonster)[5]1821,說他是“使一個國家蒙羞的最野蠻的野蠻人之一”,“犯下了一切可以損害和貶低人性的罪行”[5]1811。正如《泰晤士報》所論,英國人“對事務的興趣源于它們在議會中的重要性。去年(1857年),整個國家都為中國而震驚,每個人都在說葉(名?。┑拿??!盵6]盡管葉名琛的“惡魔”稱謂在議會辯論中僅出現(xiàn)了兩次,但它卻在英國公眾輿論中“一石激起千層浪”。19世紀中葉的英國民眾了解議會辯論詳情的途徑有兩個。其一為倫敦出版商T·C·漢薩德(TCHansard)出版的《英國議會議事錄檔案》。但在1878年之前,它對議會辯論的記錄具有選擇性,并主要依賴于報紙的報道[7],在時間上也存在滯后性。其二,報紙期刊的及時報道,這是了解議會辯論的最佳渠道。在19世紀50年代,倫敦及外省的主要報刊已形成了嚴肅風格。它們對英國本土和海外新聞非常關注,配備了職業(yè)記者,擁有獨家信息來源,成為時人了解國內(nèi)外時事的主要媒介[8]。其中,《泰晤士報》在日報業(yè)中獨占鰲頭,另有《每日新聞》(TheDailyNews)、《紀事晨報》(TheMorningChronicle)、《晨郵報》(TheMorningPost)、《環(huán)球報》(TheGlobe)等具有較大影響;圖文周刊中,《倫敦新聞畫報》(TheIllustratedLondonNews)作為19世紀中葉英國發(fā)行量最高、影響力最大,開啟了“英國插圖報刊史上一個新時代”[9]的周刊一枝獨秀;就周日報紙而言,《勞埃德倫敦新聞周報》(Lloyd’sWeeklyLondonNewspaper)、《雷諾茲新聞報》(Reynolds’sNewspaper)的發(fā)展勢頭也非常迅猛。《泰晤士報》對1857年2月底至3月初的議會辯論進行了密切跟蹤報道,每日全文刊載前一天的辯論發(fā)言④見ParliamentaryIntelligence:HouseofLords,TuesdayFeb,24.-HostilitiesAgainstChina[N].TheTimes,1857-02-25(5-7).ParliamentaryIntelligence:HouseofLords,ThursdayFeb26.-TheWarwithChina(AdjournedDebate)[N].TheTimes,1857-02-27(5-7).HouseofCommons,ThursdayFeb26.-HostilitiesAgainstChina[N].TheTimes,1857-02-27(8-10).ParliamentaryIntelligence:HouseofCommons,FridayFeb27.-HostilitiesAgainstChina(AdjournedDebate)[N].TheTimes,1857-02-28(6-8).ParliamentaryIntelligence:HouseofCommons,MondayMarch2.-HostilitiesAgainstChina(AdjournedDebate)[N].TheTimes,1857-03-03(5-8).HouseofCommons,Tuesday,March3.-TheWarinChina(TheAdjournedDebate)[N].TheTimes,1857-03-04(7-10).;《倫敦新聞畫報》于每周六發(fā)行,因時間和篇幅所限,2月28日僅刊登了兩院辯論的Summary,但在3月7日則既登載了3月2日下議院辯論Summary,又在增刊中用4個版面全文刊出3月3日的辯論記錄及表決結果⑤見ImperialParliament:HouseofLords-Tuesday.TheChineseWar[N].TheIllustratedLondonNews,1857-02-28(193).ImperialParliament(continuedfrompage193):HouseofLords-Thursday:TheWarinChina[N].TheIllustratedLondonNews,1857-02-28(177).HouseofCommons-Thursday.TheChineseWar[N].TheIllustratedLondonNews,1857-02-28(177).ImperialParliament:HouseofCommons-Monday.AdjournedDebateonChina[N].TheIllustratedLondonNews,1857-03-07(211-212).ImperialParliament(ContinuedfromPage212):HouseofCommons-Tuesday.TheWarinChina:AdjournedDebate[N].TheIllustratedLondonNews,1857-03-07(224-227).。葉名琛的“惡魔”之名由此從上下議院進入公眾視野。在倫敦和外省的其他報刊的推波助瀾之下,葉名琛的“惡魔”形象流傳漸廣甚至變本加厲。例如,《晨郵報》稱“殘暴的葉大人”為“兇殘的歹徒和惡魔”[10],是“造成所有生命和財產(chǎn)損失的真正原因”[11];《勞埃德倫敦新聞周報》稱葉氏為“惡魔總督”,是“中國叛亂的大劊子手”[12];《晚郵報》(EveningMail)、《不列顛旗報》(TheBritishStandard)、《利茲情報員》(TheLeedsIntelligencer)、《康沃爾電訊報》(TheCornishTelegraph)等在巴麥尊對葉氏的評價之上進一步夸大,稱其為“使人類蒙羞的最大惡魔之一”⑥Postscript[N].EveningMail,1857-03-02(8).ChinaandtheChinese[N].TheBritishStandard,1857-03-06(80).TheChineseQuestion[N].TheLeedsIntelligencer,1857-03-07(9).ForeignandColonial[N].TheCornishTelegraph,1857-03-18(2).?!栋退辜o事報》(TheBathChronicle)、《謝菲爾德每日電訊報》(TheSheffieldDailyTelegraph)則更夸張地將葉名琛斥為“有史以來使地球變形的最大惡魔”[13]、“整個地球表面最大的殺人犯和惡魔”[14]。到了1858年,報道中已無需用“葉總督”(GovernorYeh)或“葉大臣”(CommissionerYeh)來指稱他——僅用“惡魔葉氏”(monsterYeh)便能讓英國公眾理解無礙。例如《泰晤士報》特派中國記者柯克于1858年3月的通訊中寫道:“就是在這個院子里,惡魔葉氏在兩年內(nèi)毀滅了70,000名他同胞的生命?!盵15]相關部分被多家報紙節(jié)選轉載,也均未多做說明⑦China[N].TheBritishStandard,1858-04-02(106).TheExecutionGroundofCanton[N].TheTablet,1858-04-03(213).TheExecutionGround[N].Bell’sFamilyNewspaper,1858-04-03(3).TheEnglishatCanton[N].TheSurreyComet,1858-04-03(10).TheExecutionGround[N].Lloyd’sLondonWeeklyNewspaper,1858-04-04(2).。二、葉名琛“惡魔”形象之事?lián)荚?857年2月底至3月初的英國議會辯論及之后的報刊報道中,頻繁出現(xiàn)對葉名琛處決中國起義者的描述,著重強調行刑者手段之殘忍,受害者人數(shù)之巨大。這便是他被稱為“惡魔”的最直接原因。關于葉名琛下令處決的中國人人數(shù),在19世紀50年代的英國報紙上曾有60,000、70,000、100,000之說。例如,《倫敦新聞畫報》于1857年1月10日刊登的通訊《炮轟廣州》中曾有“葉氏以殘暴著稱,在叛亂的約六個月內(nèi),僅在這個城市(廣州)就有超過100,000人被他處決?!盵16]1858年2月27日的社論提及被俘的葉名琛時回顧了其“暴虐統(tǒng)治”:“他被指控處死了60,000人?!盵17]1859年6月11日,在葉名琛的死訊中提及他“將其100,000同胞斬首”[18]?!短┪钍繄蟆?857年8月17日刊登的特派記者報道中也提到“1855年和1856年,100,000人在廣州的行刑場上被處死”[19]。但是,其中影響最大的是70,000這個數(shù)據(jù)。它使葉名琛的暴虐嗜殺具體化,為建構其“惡魔”形象提供了直接依據(jù)。在1857年2月底至3月初英國議會兩院的辯論中,無論是支持或是譴責政府的一方,均提及葉總督處死70,000中國人的暴行。格蘭維爾伯爵在發(fā)言中指出,“據(jù)說葉氏曾吹噓自己處死了70,000名同胞”[4]1367;反對派陣營中的牛津主教(TheBishopofOxford)亦用葉總督“自己已經(jīng)殺了70,000名中國人”說明他的頑固、殘忍,佐證他絕不會屈從于英國人對中國人的進一步殺戮[4]1383。在3月2日下議院的辯論中,支持政府的羅伯森先生(Mr.Robertson)兩次提到70,000多人在6個月內(nèi)于廣州被處決,借此說明以葉總督為首的清政府對“自己的人民施以過度的暴行。”[20]1627,1628同一陣營的科利爾先生(Mr.Collier)亦諷刺反對派將葉總督這個“殺害了70,000名他自己的人民”的“無情的殺戮者”捧為“基督教總督的典范、內(nèi)閣大臣的榜樣”[20]1651。巴麥尊更是呵斥,“在短短幾個月內(nèi),有70,000顆中國人的頭顱被野蠻葉氏的劊子手砍掉了”[5]1822。極言葉名琛治理廣州之暴虐自然是要引出他對英國人更為殘酷,從而鼓動愛國情緒、煽動民族仇恨:“葉氏在爭端(即“亞羅號”事件,筆者注)爆發(fā)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懸賞英國人的首級,然后他又發(fā)布公告宣布已采取了秘密手段來將這個令人痛恨的民族斬草除根?!盵5]1823在刊登議會辯論記錄的同時,報紙的相關社論也未對“葉氏屠殺70,000中國人”之說加以考證,而是直接將其作為“事實”來佐證葉氏的暴虐嗜殺,支持政府擴大對華戰(zhàn)爭。例如,《倫敦新聞畫報》在1857年3月7日發(fā)表社論——《中國辯論》,忿忿不平地對提出反對政府對華戰(zhàn)爭決議的科布登(RichardCobden)等人大加嘲諷,譏刺他們將葉總督想象為“正直、能干、仁慈的地方官”——“哪怕葉總督不時下令,在他管轄的廣州城內(nèi)屠殺了70,000名中國人”[21]。結the合以巴麥尊為首的輝格黨于同年3月底的議會改選中⑧1857年3月4日凌晨,下議院投票通過了對巴麥尊內(nèi)閣的不信任案。巴麥尊于3月5日宣布解散議會,并于3月28日開始投票改選議會。1854年,廣東天地會以廣州附近為中心發(fā)動“洪兵”起義。以絕對多數(shù)票再次掌權這個結果,可以推斷,該說已被英國公眾廣泛認同。那么,70,000數(shù)據(jù)的來源是什么?有學者認為,“‘七萬’這個數(shù)據(jù)最早出現(xiàn)在泰晤士報上”,即1857年1月21日刊登的題為《在廣州的事件:致〈泰晤士報〉編輯》的讀者來信,爾后被用于議會辯論之中[22]。但是,讀者來信的主要內(nèi)容是將沖突歸咎于中方,并指出廣州官方長期有計劃地逃避條約約定,蔑視所有抗議,羞辱英國人。信件在最后一段才提到“那些有朋友在中國的人都知道——被我國為中國戰(zhàn)斗的人視為英雄的葉氏,在他擔任廣州總督的短期內(nèi)斬首了不下70,000人?!苯Y合語境,作者在末尾拋出這個信息更像是為了補充說明以葉名琛為首的廣州當局殘忍暴虐,故絕非某些英國輿論所認為的正義之方,絕不值得英國人為之辯護。信件落款為“一位商人,1月20日于倫敦”[23]。作者匿名,身在英國;信中也未提及他與中國的任何淵源,至多不過是“有朋友在中國”故而對葉名琛的“暴行”道聽途說而已。綜合以上細節(jié),這封信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都值得商榷,若用于議會辯論中必然會予人口實。在議會辯論中,唯一說明了數(shù)據(jù)來源的是自稱“在中國居住多年并一直與中國有貿(mào)易聯(lián)系”的羅伯森。在他提供的1855年收到的“中國來信”中,記錄了“在中國年的前六個月里,據(jù)官方公布,于廣州商館一英里范圍內(nèi)處決的人數(shù)不少于70,000人?!盵20]1627有具體數(shù)字,又限定了時間段和空間范圍,還說明數(shù)據(jù)來源為清政府官方——這些細節(jié)體現(xiàn)出一定的真實性。結合1855年⑨1854年,廣東天地會以廣州附近為中心發(fā)動“洪兵”起義。1855年上半年,清政府在廣州及周邊恢復統(tǒng)治后,大量處決起義者。、廣州刑場和70,000這三個要素,則在英文報刊中有新的發(fā)現(xiàn)。香港《陸上中國郵報》(OverlandChinaMail)于1855年9月15日刊登的題為《廣州》的新聞中提到,“來自權威人士的報告顯示(byareportobtainedfromgoodauthority),自2月15日暨春節(jié)以來,在廣州有超過70,000人被公開處決……在肇慶府處死27,000人;另處死在攻占新造(BlenheimReach)堡壘及附近村莊時的俘虜約25,000人”[24]469。標題下注明“來自我們的通訊員”(Fromourcorrespondent)⑩19世紀英國報紙上標注為“來自通訊員”(FromaCorrespondent)或“來自我們的通訊員”(FromourCorrespondent)的報道,一般來源于常駐國外重要城市、從當?shù)卣賳T處獲取信息,負責讓國內(nèi)公眾了解國外政治事件的該報常規(guī)通訊員,類似今天的“駐外記者”。須將其與“來自特派通訊員”(Froma/ourSpecialCorrespondent)區(qū)別開來。特派通訊員具有流動性,隨時受報紙派遣前往事件發(fā)生地(國)進行報道。參見WatersC.“DoingtheGraphic”:VictorianSpecialCorrespondence[M]//ShattockJ.JournalismandthePeriodicalPressinNineteenth-CenturyBritain.Cambridge,UnitedKingdo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7:165-181.,且香港與廣州毗鄰,新聞內(nèi)容中還包括與處決“叛亂分子”相關的其他信息——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可信性。自1855年11月3日起,這則新聞陸續(xù)被倫敦和外省的報紙轉載,地域覆蓋了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倫敦的《先驅晨報》(TheMorningHerald)《晨郵報》《紀事晨報》《圣詹姆斯紀事報》(TheSt.James’sChronicle)等;地方性報紙如英格蘭的《利茲情報員》、《多塞特郡紀事報及薩默塞特郡公報》(DorsetCountyChronicle,SomersetshireGazette)、《德比郡時報》(TheDerbyshireTimes)、《蘭卡斯特衛(wèi)報》(TheLancasterGuardian)等,蘇格蘭的《目擊者》(TheWitness)、《格拉斯哥信使報》(GlasgowCourier)等,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信使日報》(TheBelfastDailyMercury)等,愛爾蘭的《民族報》(TheNation)、《科克審查員》(TheCorkExaminer)等。?China[N].TheMorningHerald,1855-11-03(5).China[N].TheMorningPost,1855-11-05(6).China[N].TheMorningChronicle,1855-11-05(6).China[N].TheSt.James’sChronicle,1855-11-03(3).TheChineseInsurrectionatCantonSuppressed[N].TheLeedsIntelligencer,1855-11-06(1).China[N].DorsetCountyChronicle,SomersetshireGazette,1855-11-08(263).China:SeventyThousandMenExecuted[N].TheDerbyshireTimes,1855-11-10(4).TheChineseRevolution:SeventyThousandMenExecuted[N].TheLancasterGuardian,1855-11-10(7).China:HorriedCruelties[N].TheWitness(Edinburgh),1855-11-07(4).SeventyThousandMenExecuted[N].GlasgowCourier,1855-11-08(1).TheChineseBarbarities[N].TheBelfastDailyMercury,1855-11-07(3).TalkoftheWeek[N].TheNation,1855-11-17(189).SeventyThousandMenExecuted[N].TheCorkExaminer,1855-11-12(3).1855年11月轉載此新聞的報紙眾多,在此不一一列舉。值得注意的是,《倫敦新聞畫報》于1855年11月17日刊登了題為《廣州的刑場》(ThePlaceofExecution,atCanton)的素描插圖,并附“記者來信”——《中國的恐怖暴行》(HorribleAtrocitiesinChina)作為對插圖的文字描述。該圖以俯瞰視角展示了一處后巷的遠景,但畫面中未涉及任何行刑場面。信件寫于同年9月12日,從廣州發(fā)回,落款為“W·G·迪克森,醫(yī)學博士”(Wal.Geo.Dickson,M.D.)。圖文結合的報道立刻使《倫敦新聞畫報》從一眾僅轉載文字消息的英國報紙中脫穎而出,既為讀者提供了更為直觀的圖像信息,又展現(xiàn)了畫報的獨家消息來源。文中提到,“自2月以來,在這小塊空地上,已有60,000至70,000顆頭顱被劊子手砍下”[26]。將此信中的數(shù)據(jù)與《陸上中國郵報》的消息對比,可發(fā)現(xiàn)二者關于多少人于多長時間內(nèi)在何處被處決的信息是基本一致的,形成了明確的互證關系。19世紀50年代,從中國到英國的通信若經(jīng)由半島東方蒸汽航運公司(PeninsularandOrientalSteamNavigationCompany,簡稱P&O)的汽輪,時長約為7周[27];若采用當時各大通訊社記者傳遞新聞的路線,即從香港至紅海使用汽輪,由陸路到達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市(Trieste),再用有線電報發(fā)送信息到達倫敦的話,則更快一些[28]。按此推算,《陸上中國郵報》的信息在抵達倫敦之后應是立即被《先驅晨報》等倫敦報紙轉載,隨后再擴散到外省的地方性報紙上;《倫敦新聞畫報》在收到記者來信后也應是以最快速度使之見報。因此,1855年11月的英國新聞界對“70,000人于廣州被處決”的信息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重視;該消息經(jīng)由鋪天蓋地的傳播后,想必也是能被英國公眾所注意到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何議會辯論雙方將“七萬”之說當作不證自明的事實予以采用,為坐實葉名琛的“惡魔”形象埋下伏筆。在其他史料中也有與“七萬”之說一致的記載。例如,斯卡思于《在華十二年》中記錄,“在六個月內(nèi),僅在廣州城,就有7萬人被處決!”[28]我國1992年出版的《廣東洪兵起義史料》沿用了此數(shù)據(jù):“是年(1855年)春夏,僅廣州一地有7萬余人被殺”[29]。但是,《葉名琛檔案》所保存的讞局?葉名琛于1854年6月25日建立的讞局是專門處理押解到廣州的洪兵俘虜?shù)奶貏e法庭。相關數(shù)據(jù)以及1855年5月中旬至7月下旬(即咸豐五年四月中旬至六月中旬)因俘虜數(shù)量過多而在廣州府加設公堂審訊的數(shù)據(jù)則與之有較大出入。選取《陸上中國郵報》和《倫敦新聞畫報》報道中所涉及的時間段即自1855年2月初(咸豐五年元月上旬)至9月初(七月末),統(tǒng)計可得:在廣州共收犯26,613人,其中正法24,298人[30]。此外,即使統(tǒng)一了70,000這個數(shù)字,但關于在多長時間內(nèi)斬殺如此多的人,也是眾說紛紜。例如,《泰晤士報》記者柯克在通訊中提及葉名琛在兩年內(nèi)屠殺了70,000人[15];容閎在自傳中則回憶,“我聽說在1855年的6、7、8三個月中,有七萬五千人被斬首”[31]55。盡管3個月斬首75,000人是道聽途說,但容閎親眼目睹了廣州刑場“血流成池”,無首尸身堆積成山,散發(fā)出窒息惡臭的“駭人聽聞、令人作嘔、凄慘至極”的恐怖場面。他指出,被處決者中“半數(shù)以上并非是叛亂者,只不過以叛亂為借口而給他們定罪罷了,實際上是遭到敲詐勒索而拿不出錢財來,則被送上斷頭臺的”[31]54-55。類似解釋在清末的史料中亦有呈現(xiàn)。例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卷十九中的“楊從龍呈遞廣東洋務節(jié)畧”提及廣東鎮(zhèn)壓洪兵起義“搜戮四萬七千有奇,其中不無冤獄”[32]。李鳳翎于《洋務續(xù)記》中有書:“初,廣東三合會匪倡亂,總督葉名琛,以為‘治亂國,用重典’,不多殺,無以示儆。于是各府州縣地方,曾經(jīng)倡亂者,許紳民擅捉擅殺。于是民間假公報私,殺氣四起,計前后共冤斬十余萬人”[33]。薛福成在《書漢陽葉相廣州之變》中亦持同樣說法,“東莞會匪倡亂,合他寇圍廣州,勢張甚……葉相檄諸府州縣,凡昔通匪者,吏民格殺勿論;黠悍者皆假捕會匪名相仇殺,前后斬十余萬人”[1]228。由“冤獄”“冤斬”“假捕會匪名相仇殺”等語可以推斷,讞局和廣府分局記載的被處決的24,298人與洪兵起義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lián);更多未進入官方數(shù)據(jù)的則是那些并未參與“叛亂”卻被“冤斬”之人。這便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七萬”之說與《葉名琛檔案》所載數(shù)據(jù)之間的差別,也能證明《陸上中國郵報》和《倫敦新聞畫報》在1855年的報道確是基于一定事實數(shù)據(jù)。因此,作為葉名琛“惡魔”形象直接依據(jù)的“七萬”之說本身是立得住的。三、葉名琛“惡魔”形象生成之成因考盡管葉名琛于半年內(nèi)處決70,000人的消息在英國的擴散途徑已經(jīng)明確,但既然在1855年該消息業(yè)已廣為人知,為何直到1857年葉氏的“惡魔”形象才在英國輿論中生成和流傳呢?概而論之,“惡魔”形象是順應政治語境的凸顯。在英國外交檔案編號FO17/233的文件中,有包令致外交大臣克拉蘭登伯爵(EarlClarendon)的信件,其中寫道:“領事阿禮國先生(Mr.ConsulAlcock)在9月11日的信上表示,總的來說他認為清政府在廣州及周邊地區(qū)完全處于優(yōu)勢——他有理由相信僅在廣州一地,被公開處決的受害者就超過了70,000人。他認為該省已經(jīng)清除了‘活躍的不滿分子’——但到目前為止,要恢復廣州的古代貿(mào)易仍成問題?!盵34]阿禮國為當時英國駐廣州領事,應該算得上是“權威人士”;而他于9月11日向包令報告,恰好在香港《陸上中國郵報》的新聞見報(9月15日)之前,也正好早于《倫敦新聞畫報》記者寫信的時間(9月12日)。可以合理推測,兩家報紙不約而同地在9月中旬前后報道廣州大量處決洪兵起義的俘虜之事,應是受到了阿禮國報告的影響。同時,不論是包令致克拉蘭登的信件還是《陸上中國郵報》的消息,都重在向關注英國在華利益的決策者和英國國內(nèi)的工商界資本家提供其最需要了解的信息,即廣州貿(mào)易的恢復情況。展現(xiàn)清官方用暴虐手段鎮(zhèn)壓洪兵起義、處決7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