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己思想新探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5d8bd73752830ffe07d848e45867a8/885d8bd73752830ffe07d848e45867a81.gif)
![儒家修己思想新探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5d8bd73752830ffe07d848e45867a8/885d8bd73752830ffe07d848e45867a82.gif)
![儒家修己思想新探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5d8bd73752830ffe07d848e45867a8/885d8bd73752830ffe07d848e45867a83.gif)
![儒家修己思想新探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5d8bd73752830ffe07d848e45867a8/885d8bd73752830ffe07d848e45867a84.gif)
![儒家修己思想新探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5d8bd73752830ffe07d848e45867a8/885d8bd73752830ffe07d848e45867a8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儒家修己思想新探
關于儒家思想的“自我”,國內(nèi)外的儒家學術界有兩種觀點。其中之一是對儒家思想的否定,沒有自我,沒有人格,融入了人倫和社會關系,沒有自我。另一種認為,“自我”是儒家獨立哲學的一個范疇,包括一般自我、有機自我和關系自我。我們認同于后一種觀點,并就儒家心性哲學中“自我”的獨特意義,提出“自我”的另一形式——“內(nèi)省自我”。作為儒家精神世界的核心范疇,“內(nèi)省自我”是個體在自我反省體驗中,對倫理規(guī)范的理性認知和對美德表征的義理領悟,并在此基礎上依義行事的人格特性。極為重視人的自我修養(yǎng),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這種自我修己觀,不論在正心上,還是在修身上,都注重對自我精神世界的情感介入、理性思考、元認知的分析與批判,即所謂內(nèi)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獲得“仁”的途徑是“修己”。這種重自我的修養(yǎng)形式在思孟學派經(jīng)籍中以清晰的師承延續(xù)被廣為論及。儒家的道德論實際上是以“內(nèi)省自我”為邏輯起點演繹開來的。一、“內(nèi)省自我”的確立儒家的道德教化理念以“修己”為核心,從“己”的角度審視認識、觀念、行為、規(guī)范的合理性。這種以“己”為本的道德觀不同于利己主義,而是以己度人、由己利人、推己及人的“己人”合一觀,是在個人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網(wǎng)絡中,實現(xiàn)“己——人——社會”這一人生系統(tǒng)的和諧統(tǒng)一。立足于自我,著眼于社會,因此“儒家的個體的自我發(fā)展是‘社會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個體化的過程’或‘社會規(guī)范的主體自我化的過程’,采取的是社會——自我模式”。正因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才被認為是孔子從人的內(nèi)在心靈的需求中所揭示出來的、人本主義哲學的、關于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命題,構(gòu)成了儒家關懷現(xiàn)世人生與社會的入世精神的人本主義價值基礎。這種社會取向的“內(nèi)省自我”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建立于儒家人性論基礎之上。在儒家人性觀的譜系上,孔子首開“仁、義、信是人的基本潛能和自然傾向”的“性近說”。但仁、義、信等美德是先天內(nèi)在的,還是后天習得的,則成為后學孟荀人性論的起點。孟子立足于“自我修養(yǎng)的發(fā)展模式”,認為美德的獲得是對先天的“仁之端”的自我思考的結(jié)果,強調(diào)自求自得的修養(yǎng)方法,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所謂修仁行義,事在于我,我求則得,我失則失。所以“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荀子從人性惡的“改造模式”出發(fā),認為美德并非先天地寫入每一個人的靈魂里,而是后天的自我修養(yǎng),內(nèi)省自修,才能培養(yǎng)起來。只有博學于文,參省乎己,才能“智明而行無過矣”。由此可見,儒家倡導以鮮明的自我批判意識,在深度的“內(nèi)自省”中,體察或得或失,追求一種“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自知者不怨人”的“內(nèi)省自我”的確立。儒家心性世界里的“內(nèi)省自我”表現(xiàn)為:修己達人的道德理念,三省吾身的憂患意識,三月不違仁的道德意志及知恥而后作的人格動力和踐履信念。1.“為己做己”的自我修養(yǎng)儒家注重闡釋內(nèi)省的道德原理。子貢曾經(jīng)問教于孔子:是否有終身的行為信條?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問仁于孔子,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儒家道德觀乃至其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石??鬃诱J為,道德是在個人交往和與“角色他人”的參照互動中發(fā)展起來的。交往中的個體要有“一種理解和寬容的態(tài)度,一種了解他人的‘他人’意識”,(P42)應時刻以自己之思度他人之想,在對比他人、反省自我的過程中,決斷己欲則施人,己惡則不施?!耙匀藶殍b,可明得失”,正是指明了作為“鏡中我”的他人在激發(fā)自我反思、喚起“唯恐有善不及,有惡不去”的道德理智方面的作用。這種內(nèi)省是在人的靈魂深處完成的對心靈的自我凈化。人們只有進入這樣一種自覺的、主動的、深刻的反省狀態(tài),才能超越世俗的喧囂,為自己建造起一個寧靜仁善的精神家園。孟子發(fā)揮了人性的社會倫理的一面,從道德論上肯定了個體揚善去惡的理性自覺和自由選擇,倡導“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他認為,道德的發(fā)展并不受他人意志的控制,而是個體內(nèi)心主動的、能動的內(nèi)省產(chǎn)物。得道與失道關鍵在于自我,在于個體主觀的努力和理性自覺。“道”之于我,“求則得之,舍則失之”;人有德之不修者,不能怨之于人,而要反省自我?!皭廴瞬挥H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反思自己的仁義修養(yǎng),才知自己未獲得仁的真諦;反思自己的才智,才知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還不完備;反思自己的待人接物,才知自己還有不恭的地方;“不親”、“不治”、“不答”的原因在己而不在人。所以他認為,只有自己悟出的“道”,才能“居之安”、“資之深”,融入生命的血液里。得道并非如世人慨嘆的那樣艱難。“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贝蠓餐ㄟ_理想道德彼岸的大道都是敞開的,人人都可以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的道德境界,區(qū)別僅在于人們是否努力追求罷了。道可悟,不可學,內(nèi)省的自我修養(yǎng)是悟道的關鍵。荀子不同意美德是天賦本性的萌發(fā),他認為,天僅決定著事物的實然形式,而人決定著事物的應然形式,美德在我不在天;“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就是說道之不聞而怨天尤人是個人理屈智窮、胸無大志的表現(xiàn),以此求道,不是很愚蠢嗎?以昌明儒學為己任的朱熹,同樣把個人修身看作是宗圣、察己、審思、累積的結(jié)果,只有通過“無毫發(fā)之間斷”的自我省察,才能體悟到圣賢的微言大義。所以他說,“故未能不思而得”。綜觀儒家的自我修養(yǎng)理論,走的是一條“修己”,進而“立己”、“達己”的自我實現(xiàn)之路,但“立己”、“達己”要以“立人”、“達人”為取向。儒家正是通過這種頗具角色參照意義和社會參照意義的“他人——社會——自我”的形式,曲徑通幽地表達了對人性、個人價值、個人理想實現(xiàn)的關注。2.“憂己為己,憂國為人”孔子出身卑微,但懷著濟民興世的社會理想,終生以“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為己任,為推行他的仁君政治和復興周禮而奔走呼號。居衛(wèi)時,聽說故國禮崩樂壞,匆匆返魯,修刪文化典籍,使“雅頌各得其所”,創(chuàng)興了“郁郁乎文哉”的人倫風尚。盡管如此,孔子是憂道的,他常常發(fā)出“德之不修,學之不講”的慨嘆,告誡人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以此自況的孔子常以“憂道不憂貧”來勸勉自己及弟子。認為,喚起人們內(nèi)心中的憂患意識,憂己思人,就能達到修己的目的。人生事業(yè)的順逆與窮達,人際關系的相知與相怨,在孔子看來只有通過內(nèi)省式的憂患才能協(xié)調(diào),只有處于一種中等焦慮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細微體察自己的言行?!安换紵o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本颖蝗瞬恍嫉臅r候,要反省自己修養(yǎng)不夠;君子不見信時,要反省自己不信別人;君子不為所用,難以施展抱負時,要反省自己能力不夠而難以勝任,這樣的認識是尋求立人、知己的前提。由患己推及憂國,是孟子的氣魄。行為是心理的外化,語言是思想的現(xiàn)實。人們總是先表現(xiàn)出侮辱傲慢的言行,而后才受到別人的侮辱。當有人對我不敬時,“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家毀國衰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孟子說,“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也;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也許“性本惡”的人性觀使荀子對人的心性和行為更加關注,他從善惡兩方面對省察自我提出了忠告:“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楸然必以自省也?!笨吹缴蒲陨菩?切記要嚴肅地自我檢視,恐自己有不善之處;看到惡言惡行,頓感憂心忡忡,如履薄冰,恐自己也有不善之舉。曾參則把這種自我憂患感作為自己的生活哲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三省涉及為人、為友、為學,全方位地省視自己的言、行、忠、信。其憂己之勤,察己之切,思己之深幾乎是批判的批判,甚至到了“日旦就業(yè),夕而自省思”的地步。憂己是為了修己,憂人是為了達人,憂國是為了興國。儒家所強調(diào)的憂患意識,確實具有強烈的道德反省力量,促人自警,催人奮進,以至于“居安思?!?、“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位卑未敢忘憂國”等憂患情懷及所表現(xiàn)出的關注全人類命運的崇高胸襟,隨著歷史的傳承,已經(jīng)積淀成了中華民族性格的集體特質(zhì)之一。3.從“神”到“德”,從兩個方面入手,不斷強化自己的身心不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存在意義上的人性中總有一些不為現(xiàn)實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所容許的東西存在,這就要揚善抑惡。孔子一生以矢志不渝、堅忍不懈的意志,求仁達善。這是他自我完善的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睕]有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志于學、達于善的堅定信念和意志,是達不到道德自由王國的??鬃涌吹搅诉@一點,他說“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人要在博文約禮的基礎上,把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內(nèi)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通過對自己行為的內(nèi)向檢視,自我反省,才能明晰何以為“信”,何以為“畔”,做到溫文雅正。荀子認為,人要有堅韌的意志力,恪守修身信仰,日積月累,用心專一,才能“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笔ト说木辰?非天賦所致,而是歷經(jīng)精神的苦旅,日日修己的結(jié)果。成仁之道首先在于“固執(zhí)”,“然后可以誠身,此則所謂人之道也”。孟子以隱喻的方式認為修身必須專心為之才能成功,“今天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毙奚?、成仁、行義,失之于己,得之在人。“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彼宰员┳詶壍娜耸亲屓吮У?。有志于道的君子,必須有“不成率不達”的志向和不舍晝夜的鍥而不舍的意志,學方得以治,德方得以修,人生價值才能得以實現(xiàn)。孟子認為,既然天把善的人性賦予蒼生,人生存于世,就要有價值追求。當存在價值與本我潛意識相沖突時,人更要有所操守,以矢志不渝的意志力,行自己所信,棄自己所恥。“生”是人存在的需要,“義”是人所恪守的社會品格和人生信念,二者不可兼得時,“舍生而取義者也”。此亦言,權(quán)度人之死生,有比生更值得的,則不茍生;有比死更深惡的,則不畏死。這種舍生取義的生命觀超越了個人狹隘的功利主義追求,為歷代仁人志士所景仰和踐行。4.注重慎行,見賢思心“志于學”是為了“行于道”?!靶小辈皇琼б獾?、沖動的,而要有“恥”?!皭u”發(fā)生于人的內(nèi)省,是一種情感性的道德約束力量,也具有直覺性的理性分析與自我批判的功能,成為引發(fā)人們改過遷善的直接的心理動力。所以孔子認為,謂之士者,必須做到“行己有恥”??鬃诱_地論述了“行”與“思”、“過”的關系。就“行”而言,他認為,“聽其言”的坐而論道只是對道德信條的心理認識,更關鍵的在于“觀其行”;就“過”而言,他認為,人“恒無過”是不可能的,可貴的是“不遷怒,不二過”,所以孔子非常贊同顏回的好學樂道和“不二過”品質(zhì),但他也看到了改過的艱難?!凹阂雍?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一語道出了對自我良知的呼喚和對人改過遷善的內(nèi)在品質(zhì)的珍視;就“思”而言,他主張多思(自省)、慎言、慎行?!岸嗦勱I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聞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意思是自己深信不疑的事物,也要謹慎言之,會少犯錯誤;確認自己的行為不會有什么過錯,也要謹慎從事,以免自悔其行。這都表明孔子對言行之前的主體內(nèi)省與慎思是非常重視的。但這并不是說孔子缺乏果斷精神,他非常辯證地看待“思”與“行”的關系。不必要的“思”和過分謹慎是他所不提倡的?!凹疚淖尤级笮?。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币驗榧疚淖右幌蜃鍪聡乐?忠而有賢行,不必三思而行。孟子認為“恥”是一種人格,“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也?!毙邜u之心還是自我約束和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人要有自恥之心,要有恥于為某事的意念,如果做到了身無所恥,無恥可憂,就會遠離恥辱,由知恥達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的自覺自由的心境,就圣心備焉,終生成為從善之人了?!安粣u不若人,何若人有”;人要為“不為正義之道”而恥,要為“不得古圣人之修養(yǎng)”而恥,有了這種恥不如人的意識,就能自覺地以先賢為榜樣,見賢思齊,砥勵學行。聞過而不改,最令儒家所恥。他們欣賞的是改過而向善、知恥而后作的自強不息的人格品質(zhì)。和孔子一樣,孟子也表現(xiàn)出對改過的極大關注,盡管他回應了孔子的人心不古的慨嘆,認為那種“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的君子風范一去不復返了。但他卻堅信:“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改過需要決心和信心,需要日夜省思,做到“見善必為,聞惡必去,不使有頃刻悠悠意志”。改過能讓人更客觀地評價自己,在改過遷善之中,鑄造一種聞過則喜、察納雅言的寬廣胸懷,而后有所作為。儒家的道德形成學說是一個“志(于仁)——學(于文)——思(于己)——行(于義)”的過程,本質(zhì)上是“內(nèi)省自我”的形成,它貫穿于“仁”“文”“義”之中。儒家哲學都帶有明顯的“內(nèi)省”傾向,無疑標志著儒家對個體主體意識的重視和對自我主體性覺醒的呼喚,并成為我國古代反省性教育哲學和道德方法論的濫觴。二、現(xiàn)代道德的啟蒙1.“己欲立即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仁”的精神旨歸儒家的“內(nèi)省自我”不是“唯我”,它要“立人”“達人”;也不是“無我”,它要“立己”“達己”,是通過“個人—→社會—→完滿的個人—→理想的社會”這樣的軌跡來提高個體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的道德水平??鬃拥呢暙I在于:他提出并強調(diào)“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仁”,要求沿著這條推己及人的路線把仁愛精神推廣到更為廣闊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中去,做到“泛愛眾而親仁”,頗具有“民主”“博愛”的現(xiàn)代理性精神?,F(xiàn)代學生同樣要“克己”、“修己”、“立己”,實現(xiàn)他們現(xiàn)實的道德人生,做一個博學自強的智者;并投入到“立人”“達人”的行為中,實現(xiàn)他們理想的道德人生,做一個厚德載物的仁者。同時,個體道德形成是“自得”與“樂道”的統(tǒng)一。對學生而言,要嚴于修己、參照他人、勤于反省,從體驗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另一方面,自我修養(yǎng)也需要“樂”(內(nèi)心歡愉地接受某種道德信念),只有“樂道”,才能“悟道”、“得道”,形成人生的信仰,由此正確看待并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苦難與不幸,樹立自強不息的學習和生活信念,守住人性的家園和道德的底線。2.“能近取應”價值是分層次的,因而道德也具有層次性,表現(xiàn)為民間道德、公民道德、公眾人物道德的依次梯級構(gòu)成。學校德育需將民間道德、公民道德與公眾人物道德結(jié)合起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親切、可感、可望、可及而又充滿理想追求的信念體系和榜樣群體?!澳芙∑?是達仁成德的最好方法。學生畢竟還未經(jīng)過社會生活的洗禮,他們心路歷程中體驗到的多為生養(yǎng)的家園和教養(yǎng)的校園中的人人事事。他們的心靈世界固然仰慕那些和平年代的風云人物(公眾人物),但更需要反映市井風習和鄉(xiāng)民心理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民間道德)。那些“相知何必曾相識”的生活中人,因其平凡、感人而震撼,成為學生修己的最好映襯,由此所反映出的生活的真實性及民風的純樸,民俗的純美,民情的樸實永遠是凈化學生心靈世界的最好文本。同時,民間生活的興衰,民間社會的面貌和基層人民的情緒世界,生長著人類最原始的道德力量,最能喚起學生的道義良知和憂患意識,肩負著“化民成俗”、鑄造“篤學、明德、至善”的學校精神氣質(zhì)的民間教化使命。3.中國的道德經(jīng)典是“理性、意志”的綜合覺知中西方思維方式是不同的。西方一開始就把“智慧”引向了認知的方向,以概念邏輯的方式構(gòu)建實踐理性(倫理)體系。道德的形成是認知的,遵從外在的、客觀的道德理念和規(guī)則。而中國則發(fā)揮了注重義理的悟覺思維,道德的形成是慎思的、體悟的、模仿的結(jié)果。因此,中國的道德經(jīng)典不是將道德倫理演繹為抽象的實踐理性,不是對道德信條的約定和描寫,而是對美德信念的直陳和意象性的直接表征。舉凡原始民主大同時代的唐堯禹舜,清明盛世時期的文武周公。這些具象化的圣賢人物范型和諸如君子、仁人、志士等凝結(jié)著美德的榜樣人物,就是理想的道德范本?!啊省男摒B(yǎng)是一種感性、理性、意志的綜合覺知”。(P61)儒家“內(nèi)自省”的自我修養(yǎng)是理性與悟性相結(jié)合的道德發(fā)展模式,正是符合了中國人義理悟性的思維傳統(tǒng)和取范榜樣的道德文化,它摒棄了道德的外在灌輸和強制內(nèi)化,它闡明對善的理性認識,又要求人們反思、內(nèi)省、領悟,達到個人修養(yǎng)的升華,走的是一條“志于真(理性認識),達于美(情感介入)、止于善(悟道)”的道路。4.優(yōu)化道德,彰顯使命意識儒家是以“己”為出發(fā)點來構(gòu)建道德體系的??鬃诱钦驹谧晕页浞职l(fā)展的基石上,從“唯我”的狹隘到“無我”的自由,構(gòu)想著人的類主體的道德圖景。但個體道德是現(xiàn)實的道德人生,公共道德是理想的道德人生。“立言”與“立功”不是人人可以追求到的,但個人品德卻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不同。當今,部分學生過分沉溺于自己的狹隘天地,缺乏憂人意識,沒有了五四時期熱血青年身上的憂國憂民的民族關懷和使命意識;恪守信仰和承諾的意志薄弱;禮不明,信不誠,在一定程度上滑入了信仰危機、誠信危機、言行危機的泥潭。儒家所表達出的修己達人、憂己憂人、誠信不違仁及知恥而后作的人格動力和踐履信念,及其所向往的“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的自我修養(yǎng)境界,也應是當代學生應有的精神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個人車位出租合同樣本(2篇)
- 服裝公司辦公室裝修合同
- 商業(yè)地產(chǎn)租賃居間協(xié)議樣本
- 保健食品配送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信息安全保密技術合作開發(fā)合同
- 人工智能監(jiān)理居間合同
- 服裝批發(fā)市場物流合同
- 橡膠行業(yè)融資居間合同范例
- 2025年度安防產(chǎn)品區(qū)域代理及市場推廣合同
- 2025年度信息安全保密合作協(xié)議
- 《媒介社會學》課件
- 項目設計報告范文高中
- 成人手術后疼痛評估與護理團體標準
- zemax-優(yōu)化函數(shù)說明書
- 2021年《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適用解讀之擔保解釋的歷程
- 第02講 導數(shù)與函數(shù)的單調(diào)性(學生版)-2025版高中數(shù)學一輪復習考點幫
- 《醫(yī)療機構(gòu)工作人員廉潔從業(yè)九項準則》專題解讀
- 成立商會的可行性報告5則范文
- 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常微分方程》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游戲賬號借用合同模板
- 2022年中考英語語法-專題練習-名詞(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