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中香港作用不強_第1頁
中美貿易中香港作用不強_第2頁
中美貿易中香港作用不強_第3頁
中美貿易中香港作用不強_第4頁
中美貿易中香港作用不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美貿易中香港作用不強

中美之間的差異隨處可見。中美兩國的貿易數據統(tǒng)計差異的事實是顯而易見的。中美兩國的貿易數據統(tǒng)計存在差異。這兩個國之間的貿易差異是由不同的方式處理的。例如,香港地區(qū)的貿易賬簿數據是錯誤的。這兩個國之間的貿易統(tǒng)計差異是由于不同的處理方式,例如香港的不同價格基地和運輸時間。特別是,中國通過香港進行的貿易業(yè)務的成本控制和正確的計算。朱琳韋伯斯特(1998)認為,中國和美國在編輯雙邊數據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包括不同的收費依據和運輸時間短的特點,尤其是中國通過香港的轉口貿易。為了確認和正確衡量這些交易流量的實際困難,jialinzhang(2000)認為,中美之間的主要貿易差異是,美國根據當地的地理規(guī)則,將香港至美國的中國產品統(tǒng)計為美國,但將香港至美國的美國產品統(tǒng)計為美國,這增加了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差距。uscbc(2004)認為,美國的統(tǒng)計方法夸大了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差。美國將以f.a.s(港口貨物旁邊的運輸)和c.i.f(成本和保險)的價格向美國進口的中國產品統(tǒng)計為美國,盡管香港的價值為25%。沈國兵(2005)將以上觀點進行了綜合,得出香港轉口貿易和轉口毛利是直接造成中美貿易數據失真和扭曲的原因之一的結論。本文主要引入MichaelJ.Ferrantino(2007)“鏡像數據”的分析方法,將途經香港的貨物分為“再出口”和“轉運”兩大類,探討其與中美貿易順差的關系。一、香港、美國之間的貿易數據在實際業(yè)務當中,再出口(re-export)和轉運(transshipment)經常被混淆,前者是指當進口的商品以某一香港買家為收貨人,該買家隨即擁有對該進口品的法定所有權,并且可能在再出口之前對商品進行一些不從根本上改變商品特性的加工;而后者指的是在同一聯(lián)運提單下的貨物,由香港外某地運至香港,而目的地為另一地時,在香港水域內的同一艘船上裝運或者由一艘船轉運至另一艘船上。轉運同為再出口而將貨物進口至香港是不同的,它屬于“過境中的商品”,通常并不通過香港海關的估價程序。附表1和附表2提供了香港、中國、美國三者之間的貿易數據(1)。附表1是中國和香港海關提供的雙邊貿易數據。附表2是由中國和香港海關提供的與美國進行貿易的有關數據。香港調查統(tǒng)計局將一國運往另一國的貨物分為四類,即進口、出口(包括本地出口和再出口)、向中國國內轉運、向中國以外的國家轉運。附表1中的A部分比較了香港和中國報告的貿易數據和香港的“在主要國家(國境)和裝運港上卸下的港口貨物”的數據間的區(qū)別,它表明中國報告的通過香港的出口(但是香港不一定是最終目的地)和香港報告的來自中國的進口兩者間的差異日益增大,類似的關系也可以在中國和香港對美國的出口數據和作為美國總貨物中的一部分的香港為中國轉運至美國的數據中找到(見附表2的A部分)。附表1中的B部分比較了中國和香港報告的貿易數據和香港“在主要國家(國境)和裝運港上裝運的港口貨物”的數據間的區(qū)別。它表明中國報告的通過香港的進口(但香港不一定為原產地)和香港報告的向中國的出口兩者間的差異日益增大,類似的關系也可以在中國和香港自美進口和作為來自美國進口的總船貨中的一部分的香港為美國向中國轉運的數據中找到(見附表2中B部分)。由此可見,香港在中美貿易中的中介地位仍然是舉足輕重的。而在中國海關數據中,很有可能出現(xiàn)途經香港的出口中,一部分是通過香港再出口而另一部分是通過其轉運的情況。然而,這種情況很難通過經驗來確定,因為在香港的貿易和貨物數據中再出口是以美元來衡量,而轉運則是以公噸來計算,因此很難直接地比較兩者。要想明確中國通過香港的再出口與轉運及其同中國報告的直接出口和進口的關系,一個恰當的途徑就是海關要完全理解雙方在貿易數據上的顯著分別,所以在這里引入“鏡像數據”做進一步的探討。二、圖像數據的編輯理論上說,一國對其貿易國的出口數據應與其貿易國相應的進口數據相匹配,二者稱為“鏡像數據”。本文使用以“東行貿易”和“西行貿易”為基礎編輯的鏡像數據來估算中國、香港、美國三者之間貿易數據的差異。在編輯鏡像數據時,一面用中國、香港所報告的數據,另一面則用美國報告的數據。鏡像數據的一對恰當的匹配指的是通過該途徑報告的貿易數據是可以互相印證的,然而很多原因導致了數據差異的存在。(一)計算每相線的標準按照聯(lián)合國指導方針,美國是按原產國來記錄進口數據的。美國所報告的來自中國的進口包括直接從中國的進口和通過香港及其他國家間接從中國的進口。而美國報告的來自香港的進口僅僅包括原產地為香港的進口。所以,在東行貿易(中國-美國的出口)中,鏡像數據中的出口一面應當是中國報告的出口到美國的數據、香港本地出口數據和香港報告的中國再出口到美國的數據之和,而進口一面的數據應當等于美國報告的來自香港和中國的總進口值之和。類似的,在西行貿易(美國-中國的出口)中,鏡像數據中的出口一面應該等于美國報告的輸到中國的出口加上美國報告的輸到香港的總出口值之和,而進口一面應等于經過離岸價/到岸價調整后的中國和香港報告的來自美國的進口值減去美國途經香港再到中國的再出口值,這是因為美國通過香港間接對中國的出口將在中國和香港報告的進口中被計算兩次:一次是在貨物進入香港海關時,緊接著當再出口到中國時又會被中國海關計算一次。這就意味著中國和香港均是根據聯(lián)合國的指導方針,按照貨物的原產國來記錄數據的,這一點和美國做法相似。這樣做的好處在于通過避免調整香港再出口的標高價格,簡化了實際數據差異的估算,即通過這種方法計算的數據差異的實際大小將免去由于估算香港再出口的標高價而產生誤差的難題,因此從統(tǒng)計上更加令人滿意。報告的貿易數據的鏡像聯(lián)系見圖1和圖2。(二)香港對美國出口需求的新特點附表3列出了中國和香港對美國出口的官方鏡像數據,有關的調整以及對1995年至2006年間的統(tǒng)計差異的估計。它以美國官方報告的自中國和香港的進口開始,以中國和香港官方報告的同時期出口數據結束(該數據包括香港報告的對原產地為中國的商品向美國的再出口)。從附表3可以看出:第一,在1995年和1996年中國和香港報告的輸至美國的出口量要高于美國報告的同時期從兩地輸入的進口量,到了1997年,兩者才大致相等。從1997年開始,雙方數據差異迅速增大,并在2004年達到最大差異點,相差19.53%。自1998年到2006年間,中國報告的輸至美國的出口量和美國報告的來自中國的進口量間的差距超過2倍。第二,在過去10年來,香港作為中國對美國出口貿易的中介人的地位迅速下降,從曾經超過60%的比例到目前大約14%的比例,而在香港再出口至美國的產品中,原產地為中國的產品占到了超過90%,該比例一直保持穩(wěn)定。第三,香港本地對美國的出口量一直下降,并且隨著香港的經濟越來越以服務業(yè)為導向,這一趨勢可能還會持續(xù)下去。(三)基本情況的統(tǒng)計差異附表4列出了中國和香港自美國進口的官方鏡像數據,有關的調整以及對1995年至2006年間的統(tǒng)計差異的估計。它以美國官方報告的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開始,經過了fob/cif的價格調整,另加上香港報告的對原產地為美國的商品再出口至中國的數據,最后以中國和香港官方報告的同時期的進口數據結束。與東行貿易中的數據不同的是,1995~2006年間西行貿易總的統(tǒng)計差異似乎沒有明顯的模式。僅在其中的1999年和2004年,中國和香港報告的來自美國的進口額稍稍超出美國所報告的對其出口額,在余下的10年中,在鏡像數據的出口一面,統(tǒng)計差異比進口一面要大得多。這就意味著出于逃稅和其他動機,中國對來自美國的進口低報價的情況更為平常。該數據的其他顯著特征就是香港作為方便美國對華出口的地位逐漸下降。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產品中,由香港再輸出的比例已由1995年的超過30%下降到2005年的12.4%。同時,由美國參與的香港通過中國再出口至其他國家的比例也由1995年的10%下降到2005年的不到5%。在貿易的雙流向中,同貿易合作者所報告的貿易數據間的估算有一些統(tǒng)計差異很容易被解釋,比如同荷蘭(由此最終出口到其他歐盟國家)、巴拿馬(中國出口至此地的商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要最終輸至美國的)的貿易,因為他們同樣也是世界轉口貿易的中心。但是中國和香港在同其他貿易者的貿易往來中由于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原因,如走私、低報價等因素,因此需要對所搜集的數據間的整體差異進行進一步的分解,才可能找出導致統(tǒng)計差異逐漸擴大的主要原因。三、香港比較的貿易流向根據上文的以東西行貿易數據為基礎的鏡像數據顯示出了中美兩國與香港之間記錄的貿易數據差異,要進一步研究差異的來源,有必要進行貿易流向的分解。(一)香港的再出口c在中國的出口數據中,中國海關要求貿易商說明啟運國和消費國,其中前者是指在出口貨物離開中國港口后下一個要到達的地點,它并不一定是貨物的最終目的國,而后者是指消費該出口貨物的最終目的國。以這一信息為基礎,可以將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細分為三類。a.美國既是啟運國又是消費國,這指的是中國直接對美國的出口;b.香港是貨物的啟運地,但美國是消費國,這指的是出口貨物要通過香港轉運才能到達美國;c.啟運國是除香港外的第三國,消費國是美國。如前所述,香港調查統(tǒng)計局將進口和再出口時兩次不同的估價稱作“香港調高價”,而在通過香港的轉運中(通過香港港口的貨物而沒有通關),只報告貨物的重量值而并非價值,所以香港的轉運數據僅以總量報告且以公噸為單位,對商品不進行分類。這就引發(fā)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海關數據中b類型貿易能否反映出通過香港的再出口或轉運。最明確的解釋就是b類數據能夠反映出轉運的有關數據,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消費國與貨物第一次通關的國家是同一個,所以在中國報告的數據中再出口數據會被記錄為以香港作為消費地的出口,而不是對美國的出口。這類貿易就是傳統(tǒng)上被歸結為導致貿易統(tǒng)計差異的主要因素。因為貨物通常被香港的中間商支配,所以中國的出口商可能事實上并不清楚貨物的最終目的地。如果出口商知道貨物的最終目的地是美國的話,而貨物由于物流原因需要經過香港時,出口商很有可能會開立一張聯(lián)運提單以避免在香港通關時產生的費用和麻煩。然而,這樣理解并非總是可信的,如果一些中國出口商拒絕接受通過香港時的商品分類,那么有的再出口就要記錄在b類統(tǒng)計中。這樣從中國和香港海關的數據中,就可以找出五種可能的貿易流,歸納如下:C1.中國報告的對美國的直接出口;C2.中國報告的通過香港對美國的出口;C3.中國報告的通過第三國而非香港對美國的出口(C1-C3對應上文a-c);C4.香港報告的對美國的本地出口;C5.香港報告的對原產地為中國的產品向美國的再出口。正如前面討論過的美國的官方貿易數據僅僅指出的是貨物的原產地。但是,在美國商務部的詳細記錄的進口數據中,卻含有貨物是否在途中經過第三國到達美國的記錄,這一進口數據覆蓋了1995~2005年間美國從中國的所有進口數據。這里將這一數據作為美國報告的自香港進口的官方數據的一個補充,并將美國數據分為以下五類。A1.從中國境內港口直接運至美國的貨物;A2.從中國輸到美國的貨物,但最后一個啟運港是香港,貨物在香港并未通關;A3.從中國輸到美國的貨物,但最后一個啟運港是在除香港外的第三國;A4.美國對原產地為香港的貨物的進口(來自官方公布的數據);A5.從中國輸到美國的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在香港通關且最后一個啟運港是香港,即通過香港的再出口。如果采用對上述C2的最簡單的理解,C1-C5同A1-A5之間依次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可以得出圖3中列出的五種鏡像關系。該圖中有兩個額外的盒子。右側標有問號的盒子上標注了在香港貨物數據中報告的通過香港轉運的數據。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因為這些數據不標明商品的名稱也不以價值來記錄而是采用以公噸為單位記錄,所以不能把它們用作分析中。左側標有問號的盒子代表了原產于中國的產品通過第三國的對外再輸出。如果將C3理解為僅僅包括轉運而A3既包括轉運又包括再出口的話,就會潛在的遺漏一部分數據(即通過第三國而不是香港的再出口),而它們正是此盒子中代表的數據。(二)方貿易數據的差異在恰當地找出美中貿易中鏡像數據的兩方面后,就可以定義數據差異的兩種衡量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在商品水平上衡量貿易雙方的差異。在這里M指的是貿易者r在第t年從s國進口商品i的貿易數據,E指的是S國在第t年報告的輸到r方的商品i的出口值。這一指標總是用于衡量鏡像貿易數據雙方的差異。第二個指標使用雙方報告的數據總和作為標準,它的值在-100(M=0,E≠0)到100(M≠0,E=0)間變化。當雙方報告的數據差別不大時,兩種方法得出的數值就會十分接近。在東行貿易中,E等于中國報告的對貿易國的出口值、香港報告的對貿易國的本地出口值及其為中國的再出口值的和,M等于貿易國報告的來自中國和香港的進口值之和。在西行貿易中,E等于貿易國報告的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值之和,而M等于中國與香港報告的來自貿易國的進口值減去香港報告的到中國的再出口值。根據(1)、(2)計算出的中、港、美三方貿易數據的差異見表1。從表1可知中美之間通過香港的貿易差異最大的是轉口貿易,2005年其DIF和ER值分別達到了-66.01%和-49.63%;其次就是香港本地的出口,其DIF和ER值分別為40.34%和50.53%。附表5中數據也顯示出了以香港為基礎的三種貿易類型,以它們?yōu)檎w占2005年美國報告的從中國(包括香港)進口的貿易量的25.0%,卻有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