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陶藝課教學心得體會(共4篇)篇:陶藝課
陶藝課心得體會
【篇1:大學陶藝課心得】
學習陶藝課的心得與體會
工業(yè)設計122韓**201209****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陶藝課,在上這個課程之前我對陶瓷藝術的接觸和了解幾乎可以說是寥寥無幾。通過老師的講述與一些相關資料視頻的觀看,也讓我對這課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更讓我認真仔細的去聽課。雖然只有僅僅幾周的學習時間,但是我對陶瓷藝術還是有了一些了解。雖然課程結束了,課程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但是對陶瓷藝術的興趣是無限的,對陶瓷藝術的感情是深厚的。china,我們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的意思,另一個意思就是瓷器,這也是中國英文名的由來,即瓷器大國。在久遠的歷史上,許多其他國家的人也許不知道中國,更不了解中國,更甚者從未聽說過中國,但是他們卻知道陶瓷,了解陶瓷藝術??這個正說明了中國陶瓷藝術的聞名遐邇,也印證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勤勞。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聞名古國,在歷史上中國的科學技術可以說在世界上是獨領風騷的,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了: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術,這是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fā)明,同樣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fā)明經(jīng)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fā)展史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最為驕傲與自豪的成就了,也是中國人民辛勤的汗水與智慧的結晶。然而,還有一種藝術的成就絕不亞于四大發(fā)明,那就是中國陶瓷藝術,它就是一個世界未解之謎,至今還有許多未被世人解碼。你想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謎嗎?你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解開這個幾千年以來都未被破解的謎嗎?那好,跟我來吧,讓我們在中國陶瓷藝術的長河里遨游,盡情享受中國陶瓷藝術巨大的魅力與深邃,我相信你一定會陶醉在這條長河中,流連忘返??中國陶瓷藝術的發(fā)展歷史,在距今8000-9000年前是中國絢麗多彩的新時期時代,當時彩陶是很罕見的,然而卻出現(xiàn)了彩陶。在如此高的溫度下,彩繪是怎樣上去的,就算是現(xiàn)在的科學技術都無法達到,當時落后的時代是怎樣擁有如此高超的彩繪藝術,至今仍為后人所知,稱為一個千古謎團。在彩陶中,紅色是氧化鐵fe2o3所體現(xiàn)出來的顏色,可是以當時的技術是無法提取土壤中的氧化鐵的,這又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謎,至今仍未解開。再者,彩陶中的黑色是氧化錳的顏色,氧化錳本身呈紫色,濃度越高,顏色越深,以至于達到黑色。據(jù)調查可知,當時的土壤中幾乎不含錳元素,并且提取錳元素的技術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后才成熟的,可是當時的古人是怎樣做到的呢?這再一次給我們留下了千古之謎??夏、商、周的輝煌---彩釉,“釉”的出現(xiàn),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第一次飛躍。一般我們把“陶瓷”這個詞一分為二,分為陶、瓷。比如說陶器有花盆、水缸、藥罐、砂鍋等等,其特點是粗糙、滲水;瓷器有花瓶、盤子、碗等等,它的特點是光滑.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春旱,越窯青瓷。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馬行空。在南方,越往南土壤中的鐵含量越多,燒制出來呈青色;在北方,越往北土壤中的鐵含量越少,鈦含量越多,燒制出來呈白色?!按伞钡某霈F(xiàn),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第二次飛躍。元明,一枝獨秀景德鎮(zhèn);清墨再染青花,明清幽古鎮(zhèn)宜興,“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竟求鳴遠碟”,清萬千寵愛集于一身的景德鎮(zhèn),半透明釉發(fā)展為本透明胎,這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第三次飛躍。而層出不窮。因技而得道,因藝而得傳,技藝融合,相得益彰。通過查閱資料以及聽老師的說明了解到原始彩陶的起源,原始時代不知道誰把泥土做成鍋盆的形狀并且用火燒制而成,從此便可以煮東西,裝水等。原始彩陶胚體的制作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包括許多環(huán)節(jié),比如說胚體成型、慢輪修整等等,風格纖細,委婉而感情豐富。先人觀念逐步復雜和細膩,野蠻與本能的成分不斷減少。偏遠落后地區(qū)被使用,統(tǒng)稱為“無窯燒陶”。原始彩陶開創(chuàng)了大量有特點的形制;質樸單純;以彩繪為裝飾,啟發(fā)了人類對二度空間藝術的開拓。由于先人觀念逐步復雜和細膩,野蠻與本能的成分不斷減少,彩繪逐步激發(fā)先人自身意識的抽象潛能,加之當時社會分工。原始彩陶反映了一種“風格纖細,委婉而情感豐富”的精神因素。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qū)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陶瓷常用三角,寬帶,波折,網(wǎng)絡等幾何紋表示人面或動物紋;風格從寫實逐漸發(fā)展為抽象。其代表作品有:彩陶人面魚紋網(wǎng),魚紋彩陶缽,彩陶黑彩紋缽,黑陶獸面紋壺,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鸛魚石斧圖彩陶虹。馬家窯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下接齊家文化。其主要特點為圖案常有平行,弧圈,交叉,同心圓,旋渦的線條變化;風格流暢,繁而有序;物體刻畫簡單。代表作品有:水波紋彩陶盆面;彩陶十字圓點網(wǎng)紋壺;舞蹈紋彩陶盆,菱格紋彩陶雙耳壺,蛙紋彩陶雙耳壺。紫砂產(chǎn)于江蘇省宜興市鼎蜀鎮(zhèn),紫砂在明代的盛行,明代飲茶風尚的改變,比如說當時比較盛行“斗茶”。明人認為“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顯小則否不渙散,問不耽擱。”---《馮馬賓條箋》④明代文人學士推崇回歸自然的審美情趣。飲茶環(huán)境:“僧房道院,飲何清也;山林泉石,飲何幽也;焚香鼓琴,飲何雅也。試水斗茗,飲何雄也。夢回卷把,飲何美也。飲何美也。”---《茶說》“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竟求鳴遠碟”就是對紫砂完美的描述。紫砂的特點,特有的雙氣孔結構使紫砂能夠保持茶色茶香茶味,歷久彌香。大氣孔率使紫砂不僅寒冬臘月注沸水而不裂,且還可以在文火上墩燒。紫砂色澤古樸。肌理細膩,歷經(jīng)長時間撫摸,會發(fā)出黯然之光。無釉無彩,質樸自然,意境幽深。紫砂壺分為圓器、方器、塑器、紫砂筋紋器。上面主要是分別敘述了中國陶瓷藝術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各個時期的陶瓷藝術特點,但是歷史已逝去,我們沒有時光機,無法回到歷史中去身臨其境的感受陶瓷藝術的美,我們只能把它當做最美好的回憶深深埋在心里??然而,有這么一句話:如果我們總是緬懷過去,那就證明我們現(xiàn)在過得并不好,所以,美好的回憶可以,但絕不留戀。我們要永遠憧憬,永遠在現(xiàn)在努力??當然,這句話對于陶瓷藝術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總是回顧陶瓷藝術的歷史,那么就證明現(xiàn)在我們的陶瓷藝術并不如歷史上先進,所以我們應立足于現(xiàn)在,展望未來。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的陶瓷藝術,我們都會想到中國的瓷都---景德鎮(zhèn),那就讓我們更加細致的了解景德鎮(zhèn),讓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的深邃與內涵滲透心里,然后展望中國陶瓷藝術的明天。我相信,中國陶瓷藝術定會成為世上陶瓷界的一顆璀璨明珠,在空中綻放無限光芒。景德鎮(zhèn)位于江西省東北部的昌江河畔,地處贛、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國首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產(chǎn)陶瓷而著稱的古老城市。景德鎮(zhèn)自五代時期就開始生產(chǎn)瓷器,至今已經(jīng)走過了千年的發(fā)展歷程。景德鎮(zhèn)素有“瓷都”之稱,是中國大陸的瓷都。這里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紙,聲如馨”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景德鎮(zhèn)手工制瓷工藝的所在區(qū)域主要是景德鎮(zhèn)市城鄉(xiāng)各地?!爸腥A向號瓷之國,瓷業(yè)高峰時此都”,千余年來,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chǎn)體系,創(chuàng)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無法企及的。景德鎮(zhèn)青花玲瓏瓷是明永樂年間在鏤空工藝的基礎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已有500多種年間的歷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鏤成點點米粒狀,被人們稱為“米通”,又叫玲瓏眼,再填入玲瓏釉料,并配上青花裝飾,入窯燒制而成。藝術特色:靈巧、明徹、透剔,特別高雅秀潔。景德鎮(zhèn)青花瓷,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始創(chuàng)于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它用氧化鈷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后高溫一次燒成。藝術特色:藍白相映,怡然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雋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從釉里透分明,使人賞心悅目。明人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帶去大批青花瓷,與30多個國家進行交往。不少珍品現(xiàn)被收藏在英、美等國博物館。當然景德鎮(zhèn)的瓷系不止就僅僅幾種,還有很多,比如說還有薄胎瓷、雕塑瓷等等,在此我們就不具體介紹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下查閱先關資料與文獻??傊谔账囌n上我們觀看了土陶的制作過程,以及鈞窯瓷、現(xiàn)代陶瓷的制作過程,也觀看了鈞窯大師以及現(xiàn)代陶瓷大師燒制陶瓷的過程,體會到了制作陶瓷的艱辛,看到了陶瓷大師的吃苦耐勞、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而我們也應該向他們學習這種優(yōu)秀的品格,更應該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遺產(chǎn)——陶瓷文化,繼承并發(fā)揚下去,不要讓我們的燦爛文化流失,要讓它生生不息的發(fā)光發(fā)熱?!酒?:陶藝心得體會】
陶藝之旅
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對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駕馭它,從而完成對一件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小孩子都喜歡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來看那可能就是些無意識的玩鬧而已,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天性才有了對創(chuàng)作的渴望。記得年幼時常常會在河邊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們在那嬉戲玩鬧,我們用取自自然的產(chǎn)物來進行我們的小創(chuàng)作。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熱情可能就是在小時候養(yǎng)成的吧,雖然自己當時并不知道那是藝術,僅僅認為是種天性的解放和快樂。每個周的陶藝課我們都會很早趕到陶藝工作室來完成我們的每件小作品,在這幾周的時間里我相繼完成了幾個作品,其中的樂趣只有自己能深深體會到啊,但我們大家都對彼此的作品進行比較和評價,因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來的東西都合適不同,其中都賦予了同學們不同的思想,對我們來說那些小東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更會認真的對待。學陶藝的人絕對是耐心一流,創(chuàng)意無限,能把一塊不是干硬就是軟弱一灘的泥塊捏出表面光滑、軟硬適中、厚薄均勻、布局合理、別致新穎、無裂痕、無氣泡、無雜質的陶藝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堅持和不斷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會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最后幾周我們去了工廠,所獲良多。在7周的陶藝學習,我受益匪淺。在文才方面和藝術審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陶,不僅在這些方面有所收獲,在平時生活和學習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陶藝是一門集藝術審美,設計,動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學。陶藝科學能靜心,能審美,能設計,能把人帶入大自然的懷抱。通過對這一課的學習,我了解到其實生活中就有好多設計好多創(chuàng)意,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總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設計元素來供我們設計。他能提高人的藝術修養(yǎng)和提升人的品位。能把人帶入大自然的懷抱。經(jīng)過陶藝課的學習,學到了很多知識,不管是從做人還是團隊合作的大方面還是從生活修養(yǎng)生活習慣方面都是受益匪淺。陶藝雕塑的語言,不只是形體,而是以形體為基礎的造型、色彩、光澤、肌理紋飾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綜合性語言。如果說一般雕塑在完成了形體塑造之后,便已基本上顯示出它最終形體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話,那么陶藝雕塑則大不一樣。也就是說,現(xiàn)代陶藝雕塑在進行藝術塑造的同時,還須介人相應的成型、施釉、燒成等因素,并使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審美表現(xiàn)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成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要成分??傊?,陶藝雕塑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酒?:陶藝學習心得體會】
篇1:陶藝制作心得體會
陶藝
制作心得體會
盤條———個性綻放
陶藝制作的第一節(jié)
課就是盤條,其實說實話,我根本沒準備用那些細條條去盤出個什么茶壺碟子來,帶著只是
玩玩的態(tài)度,我開始了制作課,第一堂課,老師沒按我們自己揉泥,貌似是嫌我們太嫩,還是怕我們勞累呢,既來之,則安之,盡情的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拿著一團泥就是雕啊,刻的,構思是,桃心的杯底,杯身是由底部開始漸變到口徑小一點,到達中部時在向外擴展口徑變
大,杯柄也采用桃心形狀的。不過后來,在制作的過程中,我的心都碎了,杯子是沒碎,不
過在大約三分之二是向右邊坍塌,沒辦法,我取出幾條,改成一個煙灰缸,盡管還有一點歪
斜,不過俗話說“殘缺美嘛”也就不介意了,其實還蠻啊q精神的。不過事實證明我還是太樂觀了,后來我的這個作品在擺放架的外側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人壓成了碎條條,由此可見老
師的上課前的注意事項是非常有必要的。問了一下旁邊的同
學,原來是我的盤條粗細不得當造成的,下面應該粗一些,上面越來越細才好,而且收口也
應該越來越小才好。于是覺得還是中規(guī)中矩的比較容易成功。第二件作品是一個很普通的圓
口杯子,不過這件作品也沒保存下來,杯身和杯底分離,又犯了一大忌諱。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此時眼看看就要下課了于是取了一個塊狀泥,做了一個
小腳丫的形狀,因為和我的名字諧音所以意義不同,題了字,自我感覺良好。拉坯——旋轉的舞
蹈
第二次制作課我就
學乖了,先不從心理上藐視那些泥巴。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是很對的,因為我根本無法藐視它。當
它們在老師的手里時,溫順的像只小綿羊,而到我手里,它們就變成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
那身不由己的奴隸。被這些泥巴給藐視了,這應該算是我最大的悲哀了吧。好不容易把那些
泥巴揉成長長圓圓的形狀,該往拉坯機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間,可在我砸了兩次之后,我發(fā)現(xiàn)它就愛往拉坯機邊緣上粘,我該怎么砸,唉最后還是在老師的幫助下,終于讓它比較穩(wěn)固的粘在拉坯機上了。那就開始拉坯吧。那泥巴隨著拉坯機轉啊轉,我的手就推啊推,大約用了半個小時,那泥巴的位置終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戰(zhàn)斗期間,是何其慘烈,泥巴
帶著我手上的水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個子不算矮,那圍裙穿著和沒穿差不多,我的褲
子就無處躲閃了,可想而知,我雖是戰(zhàn)斗的勝利者,可代價也是慘痛的??偹愕街虚g了,可
以拉了吧。剛開始有個小碗的雛形時,我滿懷信心能把它做成平時吃飯用的碗,可當它又長
大了一倍時,就不協(xié)調了,全身上下不是一起運動的,結果就在下面轉的快,上面追不上的情況下,碗消亡了,變成雜亂無章的泥片了,它是這場戰(zhàn)爭的見證者,也是這場戰(zhàn)爭的犧牲品,不得已只能把它放進泥桶。接下來
我的要求降低了些,我把杯壁(或者碗壁、瓶壁)做的厚一些,之所以不確定是什么的壁,是因為不確定能做出什么,最后就只能做出什么就叫它什么了。嗯,這次不錯,做出了一個
很小的壇子。這節(jié)課也算是在我的勝利中謝幕了吧??纯措p手,真不敢相信這是我的勝利啊,當成拉坯機勝利了也是有道理的。第三節(jié)課,還是拉
坯課。我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作品總是有點歪斜以及厚度控制不好。于是請教了女老師,老師
說歪斜主要是我扶正不到位導致的,而厚度呢,大致差不多就可以了,修坯的時候還可以修
改,另外要把表層的軟泥給完全去除,還要注意不要有氣泡。老師還給我演示了一遍,自然
老師的作品,我就收入囊中啦。這兩節(jié)課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氣和,靜下心來做拉坯作品。很有幾次做的時候都很急,當然結果就是作品失敗,完全不成形狀。所以,出一個經(jīng)驗,除非十分熟練的情況下,還是要一步步、靜下心來做拉坯作品。修坯——最用的上
心的時刻
第四節(jié)課和第五節(jié)
課都是修坯課。上課之前就聽老師說到多數(shù)的作品都是在這個階段損壞的,心里不禁有點惴
惴然。從架子上取出自己之前做的產(chǎn)品,一看,都太厚了。桌子上的工具很齊全,不過還是
擔心自己在打薄時會把作品弄破,那是我花了很長時間做出來的,所以特別珍惜這碩果僅存的幾件作品。將已經(jīng)干了的作品進行修坯,也就是刮、修、掏??赡芤驗樘⌒牧耍蘖撕瞄L時間,發(fā)現(xiàn)別人都修了好幾件了,自己還在修那一件。于是加快了速度,不想被拒就這樣發(fā)生了,我的作品的底部被修穿了,得不償失。一旁的同學打趣道:“就叫一米陽光好
了.”又覺得欣欣然,藝術嘛,終究講究一些特殊的意義的。上釉——華麗的收
尾
感觸:
在課堂上經(jīng)常聽老
師說道很多中國古代的陶藝制造方法現(xiàn)在已經(jīng)失傳了,很多的制造工藝現(xiàn)在看來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每當聽到這這些時,我的心里是半喜半憂。一半為中國有這么高超的陶瓷工藝
而自豪驕傲。另外不經(jīng)又為現(xiàn)在的陶藝失傳而覺得失落。陶藝
是中國的傳統(tǒng)古老文化。它曾經(jīng)的輝煌成就另外國人一提到陶瓷就會想到中國,可以說,陶
瓷已經(jīng)是中國的另一張名片。但是現(xiàn)在國人對陶藝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我是這次才有機會
近距離接觸陶瓷的,我想像我這樣的應該不在少數(shù),或者有的還沒接觸過。而在國外,從小
學到大學都有陶藝課,而且許多家庭建成了陶藝作坊,還出現(xiàn)了一些個人經(jīng)營的陶藝工作室,許多休閑場所也擺放陳設著陶藝家的作品。所以我覺得我們國家應該加大對陶藝的重視程度,應該從小孩就開始抓起,向公眾提供更多接觸學習陶藝的機會,不然我們的陶瓷藝術真的會
一代不如一代了。我的建議:
陶藝欣賞課:內容
豐富精彩,將中國陶藝的發(fā)展歷程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出來,從起源到現(xiàn)代發(fā)展狀況都有涉
及。并重點介紹了其中各個時期的名品。使我這個之前對中國陶藝基本一竅不通的也可以在同學面前炫耀炫耀了。老師講課風趣,從老師口中時不時蹦出另全班爆笑的話語。采用ppt與視頻共同,使得課堂不在變得富有活力。陶藝制作課:老師親自教授制作技巧及細節(jié)。使得我們這些對制作基本上從零開始的也能夠很快上手。另外制作時放上音樂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覺得這樣的課堂輕松愉快,很有意思。當然,老師講課的特色肯定不止上面我所概括的這些,要不然我也不會苦思兩天毫無戰(zhàn)果。不過老師你說,提
建議很有加分的可能,篇2:陶藝培訓心得體會
陶
藝培訓心得體會
百江小學翁金
奎
25日我們懷著一顆激動的心情迎來了為期5天的陶藝制作課???老師們都像個孩子似的玩起了泥巴,那么專注、那么入神,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那顆童心再次被點燃。以前一直沒接觸過
陶藝。通過這兩天的培訓,使我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對陶藝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陶藝是中國傳統(tǒng)而古老的文化,制作陶藝需要理論、技法和創(chuàng)造性都具備。下午的實踐課我認識了陶藝泥料,掌握了泥料的處理流程和方法,學習了揉泥的基本方法。還學會了手工制作的基本
方法,如泥條盤筑、泥板成型法等。我們運用所學技巧:如“壓印紋、肌理、拍打、刻花等
方法,進行實際操作將自己制作的作品進行了修飾。當一件件作品展現(xiàn)在眼前時,大家都感
到無比的震撼和欣慰,拿出自己的相機不停地拍照。通過短短5天陶藝
培訓收獲和感悟很多,比如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靜,要有耐心,否則往往會欲速則不達。其次
要動腦筋,把握好感覺,充分地了解泥的特性和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讓手和泥融為一體,進
第2篇:陶藝課的心得體會
轉眼間,一學期就要結束了。當初,我心心念念的陶藝課也到了尾聲了?;叵肫饋?,選課時的兵荒馬亂還歷歷在目。周日的選修課,我一定要選自己喜歡的并且容易過關的課程。琳瑯滿目的選修課,究竟要選哪一門?我為此頭疼了很久。陶藝課,通俗來說,就是玩泥巴,應該會很有趣的。我也可以順便童真一回。在我擠破頭,過五關,斬六將之后,我終于坐在陶藝課的課室里。才發(fā)現(xiàn),陶藝課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老師在第一節(jié)課就說,陶藝課,是一門講究心靈手巧的可是,看了那么多的作品,確實也是這樣。當下,我心里可是后悔死了。要知道,我最不擅長的就是手工??上攵撵`手巧對于我來說,簡直就是神話。于是,每節(jié)操作課對我來說,就是劫數(shù)。每節(jié)課我都在認真看完老師的示范之后,絞盡腦汁構思自己的作品。笨手笨腳的我,老是趕在最后一刻才勉強把作業(yè)交上了。每次上完課,我總是班里最狼狽的一個。也許是熟能生巧吧,想我這樣一個笨手笨腳的人,現(xiàn)在也可以列出自己喜歡的造型。(我最喜歡的是豬)。當然,我現(xiàn)在雖然不能說得上心靈手巧,但是,經(jīng)過這學期是訓練,我也學會了享受做陶藝的快樂,我的手指的靈活度和配合度也大大提高了。這,也是我最大的收獲了吧!第一部分:中國陶瓷發(fā)展史
老師說,陶瓷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實際上是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緊密相連的。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是因為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剩余糧食的出現(xiàn)而需要器皿去乘裝。糧食的豐富使得人類開始追求口感與口味,開始追求更多元化的烹飪方式。由此促使陶瓷的出現(xiàn)。原始村莊的出現(xiàn),使得人類不再過游牧生活。居所固定是陶瓷出現(xiàn)的又一必要條件。因為人類生活地固定了,人們才有可能去建造燒陶的窯。大約在70萬年以前的原始時代,人們就發(fā)現(xiàn),將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燒就變得堅硬起來,而且可以做成各種形狀用來盛水,放食物等等,這便是陶器產(chǎn)生的初始。陶器的發(fā)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chǎn)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彩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在陶坯上,燒成后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涂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shù)動物紋:常見的有魚紋、鳥紋、蛙紋等。獸紋較多的是豬紋、狗紋和鹿紋,有的奔馳,有的站立。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xiàn),反映出當時的漁獵在原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紋樣較少見,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出一件陶缽,其口沿內壁上畫有三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組,舞人動作整齊,姿態(tài)優(yōu)美,精美異常。植物紋樣,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發(fā)現(xiàn)有稻麥粒、枝葉、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為幾何形體,并和幾何形紋混和在一起構成紋樣,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別有一番情趣。距今6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紅陶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黑陶與白陶。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灰陶,特別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同時,商代還出現(xiàn)了用高嶺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西周以后,陶器種類繁多。這個時期是印紋硬陶發(fā)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jù)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彩繪陶器得到發(fā)展,釉陶也普遍應用,漢代出現(xiàn)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鉛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xiàn)美麗的綠、黃、褐等色,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唐代的唐三彩即屬鉛釉陶器,采用高嶺土胎,施彩釉燒制而成。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chǎn)迅猛發(fā)展,制陶業(yè)趨于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時代的三彩器、明、清至今的紫砂壺和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別具一格且倍受人們所贊賞。然而陶器終究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chǎn)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時間的推移,人們在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中再次發(fā)現(xiàn),原來某種特定的泥巴經(jīng)過高溫燒造以后,就會變得更加堅硬、細膩、漂亮和實用,于是瓷器也就應運而生了。由于瓷器的堅固耐用,潔凈美觀,不易腐蝕,又遠比金、銀、銅、玉、漆器造價低廉,且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因而發(fā)展迅速,很容易便成為了人們物質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原始青瓷。因此可以說,瓷器的產(chǎn)生是陶瓷制作工藝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當如下三個條件具備時,從陶器工藝中就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瓷器來。一是有富含絹云母的瓷石為胎坯原料,二是窯爐的砌筑技術能夠把窯床溫度提高到1300度,三是草木灰釉的發(fā)展。這三個條件在距今1800年前的東漢時期,便已經(jīng)基本達到成熟期,從瓷窯遺址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觀察,一般都具備著較為充足的水力資源,加上當時已普遍采用腳踏碓和水碓的情況,所以這時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細度和生產(chǎn)效率。在上虞帳子山東漢窯址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陶車上的構件——瓷質軸頂碗。這種軸頂碗內作臼狀,壁面施以均勻的青釉,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鑲嵌在輪盤的正中部位,加于軸頂上,一經(jīng)外力推動,即可使輪盤作快速而持續(xù)的旋轉。這種相當進步的陶車設備與熟練的拉坯技術的緊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規(guī)整而功效大大提高。這說明,浙江成為中國的青瓷發(fā)源地不是偶然的。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細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得相當牢固;釉層透明,螢潤光澤,清澈淡雅,秀麗美觀。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劑都是鐵元素,經(jīng)高溫燒制后,呈青綠色或青黃色,所以稱為青瓷。在工藝技術上設法排除鐵的呈色干擾,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鐵釉著色,便成為漆黑閃亮的黑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江南瓷業(yè)迅速發(fā)展壯大的時期。其中以越窯發(fā)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從西晉到十六國混戰(zhàn)的一百多年間,北方一帶兵連禍結,經(jīng)濟凋敝,手工業(yè)極端衰落。因此,這一段時間,制瓷工藝一直獨讓南方專美。北魏開始農(nóng)業(yè)得以恢復發(fā)展,從而也使手工業(yè)的復興有了可能。白瓷最早出現(xiàn)于北朝的北齊。早期的白瓷,胎料細白,顯然經(jīng)過淘練,但未上護胎釉;釉色乳白,釉層薄而滋潤;釉厚處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現(xiàn),為制瓷業(yè)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瑯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所以白瓷的發(fā)明,是中國陶瓷史上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黑瓷的原產(chǎn)地在南方,東晉之后,北方開始了黑瓷的燒造。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現(xiàn),標志著北方制瓷手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從而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隋以北朝為基礎統(tǒng)一全國,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帶有較濃重的北朝色彩。隨著南北的政治統(tǒng)一,也促進了南北經(jīng)濟、文化的合流和交融,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新時期體現(xiàn)在制瓷工藝上有二個方面:
第一,在隋以前,燒瓷的窯場都主要在長江以南和長江上游的今四川境內,北方?jīng)]有發(fā)現(xiàn)值得重視的窯場。但入隋以后,改變了這個面貌,瓷業(yè)在大河南北發(fā)展起來。這是未來唐宋瓷業(yè)大發(fā)展的先導。第二,青瓷雖說仍然是隋代瓷器生產(chǎn)的主流,從河南、陜西、安徽出土的白瓷來看,與北朝相比,有較大的進步。胎質更白,釉面光潤,胎釉均無泛青、閃黃的現(xiàn)象。唐代燒造的白瓷,胎釉白凈,如銀似雪,標志著白瓷的真正成熟。其中邢窯白瓷成為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們通常用“南青北白”來概括唐代瓷業(yè)的特點。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分別代表了北方瓷業(yè)與南方瓷業(yè)的最高成就雖是事實。有人說唐詩有所謂盛唐氣象。陶瓷藝術最能表現(xiàn)這種盛唐氣象的則是唐的三彩釉陶。唐人燒出了高質量的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也為宋代名窯的出現(xiàn)準備了工藝條件。五代時期,白瓷的生產(chǎn)仍以北方地區(qū)為主。唐代的窯址,大多仍在繼續(xù)燒造,宋代是中國瓷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宋代瓷業(yè)的繁榮,一方面是宋代政治的、經(jīng)濟的、社會的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又是宋代社會、經(jīng)濟、文化繁榮的反映。瓷系與窯系的形成,是中國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的結果;也是制瓷工藝在傳播和發(fā)展過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生活習俗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瓷器在東漢早期浙江出現(xiàn)后,很快地在長江下游一帶傳播開來,井逐漸波及長江中游、上游地區(qū),以及福建、廣東一帶。約在6世紀初葉的北朝時期,中原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自己的燒造瓷器。從此中國的制瓷業(yè)便形成了南北兩大瓷系。南方瓷系產(chǎn)品的特點是:
一、造型比較秀氣,胎色瓦灰,胎質顆粒較細,有的略呈紅色或黃色;氣孔細,孔隙度小,胎中黑點少。二、釉層青綠發(fā)翠,有的略帶暗黃色。瓷器燒成的溫度較低,一般為1200℃左右,甚而還達不到這個溫度就出現(xiàn)過燒現(xiàn)象。北方瓷系產(chǎn)品的特點是:
一、器物造型新穎,粗獷雄偉;胎體比較厚重,胎色淺灰,顆粒結構粗糙,胎內有黑點和氣
孔,孔隙度大。二、胎料的化學組成接近于質量差的粘土原料,胎的呈色較南方偏深一些。三、釉層較薄,玻璃質感強,顏色灰中泛黃。四、瓷器燒成溫度較高。如河北省景縣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燒造溫度下還是生燒。宋代瓷窯體系的區(qū)分,主要是根據(jù)各窯產(chǎn)品的工藝、釉色、造型與裝飾的同異,根據(jù)它們之間的同異可以大致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窯體系有六:北方地區(qū)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南方地區(qū)的龍泉青瓷系、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系。定窯系以定窯為代表。定窯始燒于唐,它的白瓷是受鄰近的邢窯影響,當時邢窯盛名滿天下。但后來定盛邢衰,至宋時人們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而定窯系諸窯到北宋時也確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藝與制瓷風格,并為各窯所仿效。定窯系產(chǎn)品以白瓷為主,釉汁比較瑩潤,釉色白中發(fā)黃,常有淚痕。胎料加工很細,胎質堅硬,胎色潔白。器物造型穩(wěn)定,裝飾工整素雅。早期的產(chǎn)品以劃花、刻花為主;北宋晚期以印花為主?;y布局嚴謹,題材豐富多彩,以各種花卉最多見,其中又以牡丹、蓮花為多,菊花次之。其余動物、禽鳥、水波游魚紋也有一定的數(shù)量,嬰戲紋則比較少見。在北宋中期則出現(xiàn)了覆燒工藝,即把盤碗之類器皿反過來燒。這種裝燒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用同樣的窯爐,耗用同樣的燃料,燒一次窯比用普通匣缽產(chǎn)量為高,缺點是有芒,即口部無釉。鈞窯系以河南禹縣的鈞窯為代表,始燒于北宋,金元時期繼續(xù)燒造。其突出成就是在釉里摻有銅的氧化物,用還原焰燒出絢麗多采的窯變釉色。鈞釉主要特點是通體天青色與彩霞般的紫紅釉相互錯綜掩映,釉汁肥厚潤澤,極為美觀。此外還有月白色、天藍色、海棠紅等。景德鎮(zhèn)青白瓷窯系屬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稱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鎮(zhèn)窯為代表燒制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因此稱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來石結晶的發(fā)達,都達到了現(xiàn)代硬瓷的標準,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燒造水平。特別是采用覆燒方法之后,產(chǎn)量倍增,對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影響極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個著名的青白瓷窯系。??
以上的瓷窯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業(yè)布局與發(fā)展趨勢的合乎邏輯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歷史條件下瓷業(yè)市場競爭的結果。它們在歷史淵源上和某些工藝特征上都可溯源于唐代,但它們又大大不同于唐瓷。它們的進步與發(fā)展不僅使唐瓷膛乎其后,而且還使得一代名窯如邢窯與越窯從此都漸漸湮沒無聞,成為歷史的陳跡。各個瓷窯間都有競爭,不論是一個瓷窯系之內,或一個瓷窯系之外,競爭的結果就是名瓷名窯的出現(xiàn)。宋代名窯中的官窯是專為宮廷生產(chǎn)的。它的產(chǎn)品不是用來交換的商品,似乎與瓷業(yè)市場競爭無關。但官窯的工匠卻是來自民窯。宋代制瓷工藝在中國陶瓷史上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鈞瓷的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如行云流水的窯變色釉;汝窯汁水瑩潤如堆脂的質感;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色質如玉;龍泉青瓷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極致。還有哥窯滿布斷紋,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無可為例,磁州窯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則又是另一種境界,釉下黑花器繼承了唐代長沙窯青釉釉下彩的傳統(tǒng),直接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現(xiàn)提供了榜樣。定瓷圖案工整嚴謹?shù)挠』ǎ上麨t灑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窯白瓷與越窯千綠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見、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儀態(tài)和風范。宋瓷的美學風格,近于沈靜雅素一路,鈞瓷雖燦如晚霞,但也不屬唐三彩的熱烈華麗。其所創(chuàng)造的新的美學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僅重視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質地之美。官窯及龍泉青瓷經(jīng)多次施釉,利用釉中微小氣泡所造成的折光散射,形成凝重深沉的質感,使人感覺有觀賞不盡的蘊蓄。唐人稱贊越窯青瓷的“如冰似玉”,還只是修辭學上的比喻和理想,但是宋人燒造的龍泉青瓷和青白瓷卻是巧奪天工的實際。宋瓷的這些作品都是中國陶瓷歷史畫廊中的杰作與瑰寶。它們的儀態(tài)和風范也是后世陶瓷業(yè)長期追仿的榜樣,千載之下,至今仍然使我們贊嘆和傾倒。遼、金戰(zhàn)亂繁多,造瓷業(yè)并無很多可圈點之處。元朝的統(tǒng)治只有九十余年,而且又連年混戰(zhàn),所以從整體上看,元代陶瓷業(yè)基本上承襲了前代舊制,除青花、釉里紅等品種,沒有太多發(fā)明。但僅就江西景德鎮(zhèn)的制瓷業(yè)而言,在元朝卻成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一個原因是景德鎮(zhèn)地處皖贛邊區(qū),受戰(zhàn)爭影響不大,社會經(jīng)濟狀況較為安定;二是當?shù)卦县S富,開挖使用較為便利,技藝上博采眾長,產(chǎn)品制作精致,有“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美譽;三是因為宮廷重視,在景德鎮(zhèn)設立了全國唯一一所管理陶瓷產(chǎn)業(yè)的機構──浮梁瓷局;再一個原因就是出口量增大,從另一個角度刺激,促進了景德鎮(zhèn)的瓷業(yè)生產(chǎn),使景德鎮(zhèn)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元代青花、釉里紅的出現(xiàn),使中國在瓷器裝飾藝術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陶瓷裝飾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沒有哪一種裝飾類型能達到青花瓷那樣影響巨大而且流傳深遠。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時期在明代,制造技術傳播至近東、日本等到國,最后傳到歐洲。而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器與其他品種的最大不同點就在于原料的不同,它所使用的是長石瓷土和長石釉料,經(jīng)過高溫燒制后坯釉結合良好,所描繪的圖案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特點是形態(tài)較大、胎體較厚、份量較重。裝飾花紋所使用的青花料,有進口與國產(chǎn)兩種。進口料顏色鮮藍、艷麗,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繪圖案構圖嚴謹、筆法工整、描繪細致。這類產(chǎn)品體積都比較大,系當時浮梁瓷局的高檔產(chǎn)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濃重,總體風格氣勢磅礴。國產(chǎn)青料發(fā)灰較淡,一般施以乳濁的卵白釉,所繪圖案構圖疏朗,筆法淳樸,風格粗獷。這類產(chǎn)品大部分為小件產(chǎn)品,多為普通民窯所生產(chǎn),目的也多為日用器皿。裝飾紋樣主要有松梅竹蓮、龍鳳鶴鹿、人物花鳥、卷草錦地等,此外,歷史故事也風興一時。在東非的伊斯蘭教地區(qū),景德鎮(zhèn)青花瓷和龍泉青瓷被鑲嵌于宮殿、寺廟或其他紀念性建麗上,視同珠寶,重視程度可想而知。此外,元代景德鎮(zhèn)創(chuàng)燒的另一著名產(chǎn)品為卵白釉器。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層較厚,呈失透狀,色澤如鵝蛋白,它的出現(xiàn)為明代永樂甜白釉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元代還開始出現(xiàn)分室龍窯,這種窯依山而建,傾斜度為12──22度之間,長度近60m,寬2──3m,分窯室17間,這種分室龍泉窯為以后的階梯窯打下了基礎。這種窯爐的特征是裝窯容量大,適合于多種坯釉同時燒成,在窯室的前、中、后部不同的窯溫下放置不同的產(chǎn)品;這種窯適合以柴為燃料,升溫快,冷卻也快,充分利用窯室內的熱量。元未明初,在此基礎上出現(xiàn)了葫蘆型窯,之后演變?yōu)榈靶胃G,這種窯形延續(xù)使用至今。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趨向沒落,資本主義因素開始萌芽的時期。在此期間,手工業(yè)、商業(yè)及對外貿易都有了很大發(fā)展。自唐宋以來,瓷器已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到明代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為前代所不及。當時,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的官窯日益繁榮,大量生產(chǎn)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質量高、銷路廣,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其產(chǎn)品以青花、五彩為主流,在元代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將陶瓷藝術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地。中國封建社會發(fā)生變革始于明。建國伊始,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以鞏固政權,安定局面,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同時,也加強扶植手工業(yè)和工商業(yè)。洪武年間,太祖下旨仍沿用景德鎮(zhèn)窯場為皇家御窯,承擔宮廷御器和政府對內對外賜贈和交換的全部官窯器的燒造,往往是“千里擇一”,不計費用多寡,只求精品。永樂年間以出產(chǎn)“甜白釉”而著名。這種半脫胎瓷器胎壁極薄,釉面瑩凈。也叫“填白”,是指在白瓷上可填繪彩飾,以薄胎而有暗花者最為杰出。以后歷朝皆有燒制,但都比不上永樂時期的產(chǎn)品,到清代亦有仿制,更非永樂甜白可比。這一時期比較有特點的器形是“壓手杯”,敞口折腰,沙足滑底,一般在底部標有“大明永樂年制”或“永樂年制”字樣,字體小篆。到宣德年間,技術上又有所改進,釉里紅在元代基礎上有了較大發(fā)展,所制釉里紅魚紋高足杯在當時就已盛名天下了。宣德瓷器的另一個特點是落款部位很多,不僅出現(xiàn)于底部,也有書寫在口、肩、腰、足等部位的,因此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說。明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時期,為另一個陶瓷史上的輝煌時期,在這短短三代五十六年當中,宮廷和民間藝術匠師們創(chuàng)造了一大批空前絕后的藝術珍品。嘉靖一朝的官窯瓷器,產(chǎn)量巨大,是明朝燒造量最大的一個時期。由于銅紅釉的燒成難度較大,自嘉靖朝起改用低溫鐵紅,因此,這一時期的礬紅制作極為發(fā)達。在景德鎮(zhèn)官窯以外,各地民窯也在蓬勃發(fā)展,其中以江蘇所產(chǎn)的紫砂為最有特色。紫砂這一品種的出現(xiàn),上溯可能很早,各種說法不能一致。真正以紫砂壺的完整形象出現(xiàn),是從明代正德朝以后。紫砂壺的原料,產(chǎn)于江蘇宜興,分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五百年間,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見新,工藝愈加精美,成為海內外著名的陶瓷品種。紫砂壺的出現(xiàn),與飲茶習慣的改變有很大關系。明人已不再時興“斗茶”,改烹茶為沏茶,對茶具的要求相對提高。在實踐中人們發(fā)現(xiàn)紫砂壺泡茶味道儀表雋永醇厚,而且壺體能吸收部分茶汁,使用愈常,泡出的茶味越好。加之陶質的紫砂壺無釉無彩,正適合文人雅士回歸自然的審美情趣,從此便風行天下,制壺高手們也應運而生。明代正德至萬歷年間,被認為是紫砂早期鼎盛時期。外形簡潔、線條凝重、體積渾厚、比例協(xié)調,泥質顆粒較粗,更顯質樸大方。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在明未連年混戰(zhàn)當中,景德鎮(zhèn)也受到嚴重損壞,窯場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順治十一年才恢復生產(chǎn),景德鎮(zhèn)復為御窯廠。這一時期的產(chǎn)品有明顯的過渡時期特征??滴鯐r期,逐步將景德鎮(zhèn)的御窯廠恢復完善,其產(chǎn)品質量更加好轉,比前代還略有進步,所以有人認為清代的陶瓷,應從康熙時期開始計算。這一時期在整個清代瓷器發(fā)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滴醮善髌贩N繁多,千姿百態(tài),造型普遍古拙,胎體比較厚重,同樣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時期的器物要重些。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體組合的技法,修胎工藝精細,交接處不留痕跡??滴跷宀实闹饕伾屑t、黃、紫、綠、藍、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繪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輪廓勾出而不填彩。模仿前代名瓷也是這一時期的生產(chǎn)特點?,m瑯彩、粉彩是這一時期的重大發(fā)明?,m瑯彩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初期琺瑯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后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征。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瑯彩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新品種,描繪人物服裝或植物花朵時,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蕓香油調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較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所以也稱“軟彩”。康熙后期的瓷畫風格多受當時著名畫家“四王”的影響,裝飾內容多為山水松石、古裝人物、神仙羅漢、仕女美婦等等。雍正時期被認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產(chǎn)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絕于各代??傮w風格輕巧俊秀,精雅圓瑩。這一時期的粉彩最為突出,大肆盛行,從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僅白地彩繪,還有各種色地彩繪,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輕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線條柔和圓潤。胎體選料極精,壁薄體輕,勻稱一致,仰光透視,略顯淡青,呈半透明狀,在紋飾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紅的制作達到極盛階段,青花和釉里紅在同一種氣氛中燒成,兩種色澤都十分鮮艷。青釉燒制技術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鈞等名窯制品也非常成功
乾隆時期是清代社會發(fā)展的頂峰時期。御窯廠內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燒瓷水平又有所進步。這一時期的產(chǎn)品從技術上講雖精工細作,不惜工本,但從藝術格調上講卻顯繁瑣華縟,堆砌羅列,較前朝有衰退之跡象,成為清代制瓷業(yè)的一個轉折點。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華,一面吸收西方藝術。外觀造型大部分比較規(guī)整,除常見器型外,出現(xiàn)了一些奇巧怪誕的物件,主要用于賞玩,被稱作“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象生瓷技術高超,仿木紋、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屬器等等,幾可亂真。這與當時制瓷藝人的高超技術密不可分,他們高度準確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別的物質效果。乾隆時期,粉彩完代取代了五彩,但產(chǎn)品質量不如前代。有署“古月軒”的珍貴瓷器,是以乾隆宮中古月軒命名的,從景德鎮(zhèn)挑選制造精良的素胎進京,命內庭供奉繪畫高手繪畫,于京城設爐烘烤而成。嘉慶時期,琺瑯彩已停燒,粉彩裝飾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稱“萬花錦”。單色釉比以前也減少了一些品種,風格上與乾隆朝瓷器相同。清朝統(tǒng)治,至十八世紀末葉明顯開始走下坡路。道光時期的陶瓷業(yè)隨著國勢衰微,其生產(chǎn)規(guī)模也大大下降,產(chǎn)品質量亦不如從前。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極為精美,不同于同時代的其他產(chǎn)品。咸豐時期,國力衰敗之極,連年兵變,百業(yè)俱廢。咸豐末年,景德鎮(zhèn)官窯廠被損毀,陶瓷業(yè)被破壞無余,清代瓷業(yè)之敗落,莫過于此。同治瓷器以承襲前朝為主,粉彩器以彩色為地,“同光中興”以后,社會局面有所穩(wěn)定,陶瓷業(yè)也隨之復興,雖不及康乾舊貌,相對而言,在晚清時期也算是比較繁榮的時期了。為光緒朝慈禧御用制“大雅齋”款的官窯瓷器,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精品,畫風細柔,圖案精巧,往往有“永慶昇平”、“天地一家春”、“永慶長春”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線雙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見,所裝飾內容多為牡丹、萱花、繡球之類。宣統(tǒng)是清代最后一朝。宣統(tǒng)瓷器量少,但比光緒要規(guī)整精細許多。其胎體選料上乘,胎壁輕薄均勻,坯釉結合好,燒結程度較高,叩擊聲音清脆。從技術角度而言,宣統(tǒng)瓷器的工藝水平較高,具有現(xiàn)代陶瓷工藝的特征。另外在課堂上老師也有為我們介紹各種制作過程中必須注意的細節(jié),并講解為什么要遵守某些規(guī)定,比如為何一定要刮底等。這一方面為我們的制作課打好基礎,另一方面也開闊了我們的眼界。第二部分:陶藝制作
我們的陶藝制作可以共分6次課,第一節(jié)課是徒手捏制,第二、三節(jié)課是拉坯,第四、五節(jié)課是修坯,最后一節(jié)課是上釉。很不幸的,因為有班會我未能參加第三節(jié)課,最終導致我的作品數(shù)只有兩件。第一節(jié)課上,我們欣賞了各種形態(tài)、各種題材的徒手陶藝作品,比如盤條或砌磚的花瓶、筆筒、水杯??學習各種輔助小工具的用途,比如搟杖、齒紋搟輪等的用處、用法與注意事項。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對陶泥在手中的感覺進行熟悉,并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意制作一個具有審美價值的陶藝作品。其中我對老師說過制作一頭豬的注意事項印象特別深刻,也解開了我對陶瓷玩偶為什么下部一定要有一個大孔的疑惑。原來陶瓷玩偶一定要掏空,而且掏空了一定不能封口。這與物理中的熱脹冷縮原理很有關系。此時我也體會到,一件陶藝作品的完成,不僅僅是創(chuàng)作與捏制的事,我們還要考慮到作品完成后是否具有進窯的可能性,是否能安全完成燒制這一工序。所以說,陶藝并非玩泥巴這么簡單的事??雖然到最后我的徒手作品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但在制作的過程中我還是感受到很大的樂趣,也經(jīng)歷過困難。盤條看似簡單實則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泥條搓長了容易斷,放久了容易干;搓的時候很容易用力不均勻,導致盤的時候忽高忽低;盤條必須下粗上細,反了就容易倒;底盤想做到厚薄均勻適中也并非易事??我想,要是我的作品能保留下來,應該還是比較美觀與實用的吧?當然這只是我的假設罷了。第二節(jié)課開始,我們有兩節(jié)課都要進行拉坯。拉坯就要用到拉坯機。機器這種東西總是特別麻煩,于是老師就一再強調使用機器時注意事項,為的就是保護我們的安全的同時也延長機器的壽命。老師很耐心地為我們講解拉坯前要對陶泥進行的處理,比如揉泥。另外還花了比較長的時間教我們如何摔泥和扶正,只有當陶泥扶正了以后,我們才可以開始拉制各式各樣的陶藝作品。老師還教我們如何用“剪刀手”在取下碗或杯子的同時留下一個較厚的底為之后修坯所用。我很專心地聽老師講解,很認真完成每一步工序,最后,終于一個小杯子出來了,雖然它擁有著很厚的壁與很厚的底??
悲催的第三節(jié)課,我缺席了。第四、五節(jié)課都是是修坯課。修坯,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之前的作品(主要是指拉坯完成的作品)進行修飾。因為拉坯出來的作品通常壁比較厚,壁身不光滑,最最重要的是——沒有竹圈。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我們使用的碗還是杯子,通常都會在底部有一圈凸出來的,我個人覺得這是與我們在端碗的時候不會被燙到有關系。而從審美的角度上看,有了這么一圈竹圈,在視覺上器形就變得更為修長和輕盈。老師還介紹了許多用于修坯的工具的具體用法,示范了握碗的手勢,同樣地強調了注意事項。然后我們就開始動手了。修坯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在課上,我不斷聽到“呯、噹”的作品的碎裂聲,緊接著就是主人“啊、呀”慘痛的叫聲。就以與我同桌的兩個男生為例,他們本來都有三四件拉坯作品,可是一堂課下來,只剩一桌子碎片了??我的杯沿不知為什么就缺了一個口,而且由于壁太厚,導致我修啊修的,當我下課的時候,一桌子泥灰(還好??),還有那只右手就一直抖啊抖的。助教學姐巡堂的時候看見我從杯子上刮下那一大堆泥灰,頓時側目??幸運的是,經(jīng)過兩節(jié)修坯課,我已初步掌握到用勁的方法,而且,我的作品也沒太大的損壞,就是杯沿的缺口也被我刻了一條小魚做裝飾,化缺陷為缺陷美。我看著自己修好的作品,回想它原本的樣子。哈!真看不出來。第六節(jié)課是最后一節(jié)制作課了,也是我們的作品要完成最后一道工序——上釉的時候了。老師先給我們講解如何為自己的作品補水擦灰,然后介紹釉的分類。一類是彩釉,在補水后就可進行,不需進行再多的修飾;另一類是彩繪加透明釉,用點、線的繪圖方式在陶藝作品上進行修飾,然后再施以透明釉,這樣等作品燒制完成后就會擁有描繪的圖案與光滑的表面。但這兩類上釉方式在這次陶藝課里是不能重疊的。上釉完畢后,我們又要進行高難度動作——刮底。刮底很重要,因為把底面的釉刮干凈能保護陶藝作品與窯板不被損壞。但同時在刮底的過程中很容易損壞陶藝作品,因為此時的作品是濕的,硬度降低,容易變形、開裂??這又需要我們再一次屏住呼吸。這次我決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血壓患者服務規(guī)范培訓
- 6.2夫妻地位平等 課件-高中政治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二法律與生活
- 河北省邯鄲市肥鄉(xiāng)區(qū)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2.1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課件高中政治統(tǒng)編版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人教部編版 語文 九年級下冊 1.3短詩五首 +教學設計+學習任務單+練習
- 租戶房屋轉租合同范本
- 癲癇病人的急救與護理
- 采購合同風險預防重點基礎知識點
- 采購合同風險財務風險財務風險識別重點基礎知識點
- 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匯報
- 中國資源循環(huán)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2024
- JGJT46-2024《施工現(xiàn)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標準》條文解讀
-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L21G404)
- 2024年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高清版)TDT 1013-2013 土地整治項目驗收規(guī)程
- 駕照體檢表完整版本
- 2023年蘇州市初中畢業(yè)生音樂美術現(xiàn)場考核試卷答案
- 十二講船舶制冷裝置課件
- 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填寫樣表
-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制圖習題集答案.
- 常暗之廂(7規(guī)則-簡體修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