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豆莢螟防治關鍵_第1頁
大豆豆莢螟防治關鍵_第2頁
大豆豆莢螟防治關鍵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豆豆莢螟防治關鍵一、 發(fā)生特點豆莢螟為害大豆(黃豆)既普遍、又嚴重,是常見發(fā)生的主要害蟲,在我國南方、北方均有發(fā)生。其主要特點是:成蟲產(chǎn)卵于花蕾和嫩莢上,幼蟲多在上午6—9時孵化,初孵幼蟲不食卵殼,在豆莢上爬行15—30分鐘后,稍息片刻就開始吐出一種白色絲狀物裹住蟲體,然后在豆莢上蛀孔,經(jīng)3—6個小時就鉆進豆莢內(nèi),并吐絲封孔,在莢內(nèi)蛀食為害。初孵幼蟲如果不及時蛀大豆莢時就會自己死亡。3齡后的幼蟲就會轉莢為害,一頭幼蟲一生可為害2—^4個豆莢,被咬食后的豆粒,便失去食用價值,嚴重影響產(chǎn)量。氣溫條件不同,豆莢螟的卵和幼蟲的生育期也不相同。二、 防治技術關鍵1、掌握幼蟲的孵化期噴藥。首先做好田間記錄,正確掌握大豆盛花期,以此推算10天左右為盛莢期,這時也就是豆莢螟的盛蛾期和盛卵期;掌握了豆莢螟的盛卵期后,又根據(jù)當時的氣溫情況對照上表介紹在不同氣溫下的卵生育期,最后確定出幼蟲盛孵期,便立即進行第一次噴藥防治,噴藥后間隔4—7天再噴第二次藥,以殺死最早孵化、在第一次噴藥時已先鉆入豆莢內(nèi)達到3齡后以莢內(nèi)爬出較莢為害的幼蟲和最后一批剛孵出未鉆入豆莢的幼蟲,這兩次用藥防治可稱謂“抓住中間、兼顧兩頭%勺防治法。2、 抓住幼蟲的生活習性適時噴藥。幼蟲孵化多在上午6—9時,剛孵出的幼蟲先在豆莢上爬行15—30分鐘,這時該幼蟲幼小,屬于低齡期,抗藥能力較低,防效最顯著,這是用藥噴殺的最佳時期。因此,在噴藥防治時,必須掌握在晴天上午6—9時進行,否則,錯過良機,待它吐絲裹住自己身體和鉆入豆莢內(nèi)才噴藥,那是達不到好的防治效果。3、 根據(jù)不同氣溫確定噴藥期。卵的生育歷期是根據(jù)不同氣溫而孵出幼蟲,氣溫越高、卵的生育歷期越短,孵出幼蟲越快,相反,氣溫稍低,卵的生育歷期稍長,幼蟲孵出較慢,可根據(jù)上表所提供的情況,掌握好天氣的變化,確定幼蟲的孵化期、立即噴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蟲鉆進豆莢后,也要掌握好當時一齡和二齡幼蟲的生育歷期的氣溫情況、來推算三齡幼蟲從豆莢內(nèi)鉆出莢夕灘備轉莢為害的時間,便于能將藥液直接噴到蟲體上,而使幼蟲快速死亡。4、 選用觸殺和內(nèi)吸混合劑噴殺。豆莢螟屬于一種鉆蛀性害蟲,當它鉆入豆莢里面后,藥劑難于接觸到蟲體,同時,觸殺劑農(nóng)藥一般都是揮發(fā)較快、藥效期較短,對害蟲只能起到觸殺作用,所以,當藥劑接觸到蟲體、方有防效。而內(nèi)吸劑農(nóng)藥噴灑時,除了接觸到蟲體直接毒死外,還能通過作物各部位慢慢吸上藥劑、由幼蟲咬食植物體(含豆粒)間接地吸上農(nóng)藥而中毒死亡。所以,觸殺和內(nèi)吸兩種藥劑混合使用是對毒殺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