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紀念性雕塑藝術語言探析_第1頁
中國古代紀念性雕塑藝術語言探析_第2頁
中國古代紀念性雕塑藝術語言探析_第3頁
中國古代紀念性雕塑藝術語言探析_第4頁
中國古代紀念性雕塑藝術語言探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紀念性雕塑藝術語言探析

與西方的“紀念碑”和“紀念碑”建筑和雕塑不同,它們以人物和事件的視覺形象為表達依據(jù)。在中國傳統(tǒng)語境下,“紀功紀念碑”通常以石頭為媒體,主要以文字為媒體,贊美當時的君主和大臣,并尋求前輩賢德的人生和偉大成就。當然,中國古代擁有圖像紀功的悠久傳統(tǒng),宮室壁畫有漢代魯靈光殿壁畫、麒麟閣功臣圖、云臺二十八將和唐朝凌煙閣功臣像等,卷軸畫則有唐閻立本《步輦圖》、宋趙佶《瑞鶴圖》、元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和清徐揚《乾隆南巡圖》等創(chuàng)作,由于在相應空間內(nèi)進行展陳,起到了很好的圖像宣傳效果。至于中國古代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雕塑,雖然與西方紀念碑設置在廣場為主的公共場域存在一定差異,不過中國古代確實存在有街道、寺觀等公共空間和宗廟、地面陵園等半公共空間,前者因為廣泛地容納各階層人員的出入往來,后者也適宜于特定人群的親臨拜謁,可使紀念意義得到弘揚,加之也采用了堅固耐久的材料如青銅、石料等,適宜稱作“紀念碑性雕塑”。一、《馬踏匈奴》設計“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為了更好地贊美祖先功德和闡揚時人勛績,中國古代紀念碑性雕塑應運而生。不過在其成熟之前,中國古代已有樹立紀功碑的傳統(tǒng)。部分古代青銅器因為其上記錄事跡的銘文,可被視為紀功碑的前身;如果考慮器物表面的紋飾,青銅器似乎亦可視作中國古代紀念碑性雕塑的早期作品。金屬鑄造工藝是先秦時期的先進技術,幾乎為官方所壟斷,常被鑄作彰顯王公貴族文韜武略的重要器物。以金屬鑄造的紀念碑性雕塑的巔峰作品,應該是文獻記載中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銷毀諸國兵器,在宮門之前佇立的十二座金人像,其各高三丈,約為七米。相傳,秦始皇聽到十二長狄出現(xiàn)于臨洮的傳聞,認為是上古傳說中長狄來降的“祥兆”,加之秦朝尚六,鑄造12尊巨大的金人分列于宮門兩側,以此符瑞盡顯嬴政平定天下的武功。兵馬俑主要承擔軍事寓意和喪葬功能,三座俑坑為封閉式的地下建筑,這些秦俑身高1.75米—1.96米,馬俑通高1.72米、體長2.03米,不僅按照真實比例塑造,其形象也極為寫實,可根據(jù)人物面容及服飾判定年齡、兵種和身份等,甚至人物所屬的地域特征和民族個性,將其形象主要來源的關中地區(qū)秦人塑造為寬額、厚唇、闊腮,純樸憨厚;巴蜀士卒則圓臉、尖巴,神情機敏;隴東人小眼睛、薄眼皮,高顴骨、厚耳輪,結實強悍的特點亦如實表達。中西交流的頻繁以及鐵器時代的到來,使中國出現(xiàn)了真正的大型紀念碑性石雕?;羧ゲ。ü?40年—公元前117年)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曾帶領漢軍大破匈奴,立下卓越功勛?;羧ゲ∧骨暗袼苋翰扇 把煨汀钡氖址?,主要依靠石塊的天然外形,通過陰線刻和淺浮雕等手法略加處理而使形象顯現(xiàn)。《馬踏匈奴》高1.68米,長1.9米,一般認為是紀念霍去病征戰(zhàn)匈奴取得勝利的紀念碑性石雕。雕塑設計者并沒有直接表現(xiàn)霍去病本人,而是借威武的戰(zhàn)馬以象征性手法表現(xiàn)主題?!恶R踏匈奴》整體不作鏤空處理,是以線刻手法表現(xiàn)出匈奴敗將,畏縮于昂首挺立的戰(zhàn)馬四腿之間,這樣既保證了戰(zhàn)馬四肢的堅固,也加強了雕塑整體的穩(wěn)定感和體積感,渾然天成、氣勢磅礴,凸顯出大漢王朝的國力強盛和霍去病抗擊匈奴的英雄豪邁。其他石雕或認為表現(xiàn)的是祁連山上的動物,象征霍去病西征的功績;或認為是漢代神仙世界中常見的母題,可能與漢武帝的求仙思想有關。二、“愛普松跑法”的典型作品本中國古代紀念碑性雕塑內(nèi)容的敘事性表達,在浮雕作品中表現(xiàn)明顯,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雕塑與繪畫的密切關系。其中主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構圖方式:一類并不突出環(huán)境背景,而是極致刻畫歌頌對象的細節(jié),以此完形出他們曾經(jīng)歷過的事跡,這類多表現(xiàn)為單體人物或動物的紀念碑性雕塑,可以昭陵六駿為代表;另一類則是將歌頌主體置于背景環(huán)境中,通過敘事性情節(jié)的完整展開,將表現(xiàn)主題在對應與互動中層層推進,這在古代中國后期,尤其是清乾隆《大禹治水圖》玉山上有突出體現(xiàn)。昭陵六駿,是唐武德年間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中,跟隨唐太宗出生入死、屢立戰(zhàn)功的六匹戰(zhàn)馬。其中,“白蹄烏”為純黑色,四蹄俱白,是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果)時所乘;“特勤驃”毛色黃白,嘴微黑色,是李世民平劉武周、宋金剛時所乘;“颯露紫”為黑鬃黑尾的紅馬,“什伐赤”可能是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青騅”為蒼白雜色,均是李世民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zhàn)時的坐騎;“拳毛騧”是一匹毛作旋轉狀的黑嘴黃馬,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貞觀十年(636年)十一月,“帝謂侍臣曰:‘朕自征伐以來,所乘戎馬,陷軍破陣,濟朕於難者,刊石為鐫真形,置之左右以申帷蓋之義?!闭蚜炅E雖屬浮雕,卻兼具平面性繪畫的特點,據(jù)此亦可窺見原始稿本的情況。為表現(xiàn)白蹄烏的“倚天長劍,追風駿足”、青騅的“足輕電影,神發(fā)天機”、什伐赤的“朱汗騁足,青旌凱歸”,創(chuàng)作者采用側面像的表達,以“愛普松跑法”創(chuàng)作者對于速度的深刻理解,通過馬的額毛、馬尾與馬鐙而作出了生動的傳達。作“愛普松跑法”的三駿——白蹄烏、什伐赤和青騅,作挽起狀的馬尾與額毛、馬鐙一樣,由于慣性作用向后揚起,表明三匹駿馬是一直處于加速之中。當然,畫家為切合馬匹的不同運動狀態(tài),對由于剛剛停止奔跑,已恢復到靜立或慢行狀態(tài)的其他三駿,將額毛、馬尾與馬鐙作貼體下垂的表現(xiàn)。創(chuàng)作者對精致細節(jié)的追求,在箭矢的表現(xiàn)上亦有完美的展示。通過對箭矢方向、角度和深度等的不同刻畫,創(chuàng)作者意在向人們呈現(xiàn)出六駿在戰(zhàn)場上的追風逐電、勇往無前。根據(jù)唐太宗贊文內(nèi)容和宋人《昭陵六駿碑》線刻,颯露紫前中致命一箭;拳毛騧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此“前”和“背”并非馬匹的身體部位,而是來箭的方向。與語言、文字擅長表現(xiàn)具有時間性的動作相比,圖像更注重對物體空間性的把握,萊辛注意到,藝術由于材料(指模仿媒介)的限制,只能把它的全部模仿局限于某一頃刻,特別是畫家還只能從某一角度來運用這一頃刻,這并不是讓人一看了事的,還要讓人長期地反復玩索,那么,對于某一頃刻以及某一角度的選擇,就要看他能否產(chǎn)生最大的效果,這便是可以讓想象自由活動的那一頃刻,愈看愈能想象更多的東西,而不是表現(xiàn)阻礙想象進一步向上超越的整個過程的頂點。清朝乾隆時期的《大禹治水圖》玉山,高224厘米,寬96厘米,重約5300公斤,是以名貴的和田玉雕刻而成。玉山下配置有高60厘米的嵌金絲山形銅鑄座,晶瑩光澤的青白玉與雕琢古樸的青褐色銅座相映生輝,更顯雍容華貴?!洞笥碇嗡畧D》玉山以清宮內(nèi)府收藏的《大禹治水圖》畫軸為藍本,雖然該圖的年代、作者已不可考,但最晚不遲于宋代。因乾隆帝在位期間,長江、黃河、淮河、永定河等水患嚴重,促使其重視治水,并愈加關注內(nèi)府所藏的治水圖畫。乾隆皇帝對《大禹治水圖》偏愛有加,進行仿畫并制成玉山。作為乾隆時期的紀念碑性雕塑,《大禹治水圖》玉山顯示出乾隆帝對于現(xiàn)實水患的重重憂思和對于大禹治水功績的敬仰,并呼應著自身效法先人功績的卓著和不朽。乾隆四十六年,皇帝要求養(yǎng)心殿造辦處以此圖為藍本設計圖樣,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共畫有4張,隨后又制成蠟樣。因擔心雕造地的揚州天氣太熱,怕日久蠟樣熔化,經(jīng)乾隆批準,又照蠟樣刻成木樣,最后琢為玉山。又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寫作《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長詩一首,命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永泰刻于玉山背面。此玉山現(xiàn)安設在紫禁城內(nèi)寧壽宮樂壽堂?!洞笥碇嗡畧D》玉山以圖畫為藍本,并進行相應調整,通過圓雕、浮雕、線刻相結合,將玉料整體處理成一座險峻的大山,四面雕琢出大禹開山治水的11處場景。其上山石林立、水流急湍,人物形象被靈活安排在蒼松翠柏間。人物高度約為9厘米,以大禹命人放火燒山、親率3人以錘和釬開山等畫面為中心,表現(xiàn)出山神帶領神怪助禹開山,勞動人民揮锨舞鎬、開山移石等疏洪導水的恢宏場面。這種將人物與情節(jié)置于背景環(huán)境中的層層展開敘事,體現(xiàn)了古代雕塑對繪畫語言的借鑒,與昭陵六駿的構圖方法形成鮮明對比,豐富了中國古代紀念碑性雕塑的構圖形式。三、梁武帝像?!洞笤平?jīng)》中“有尊”,即置石景之實踐。請看中國古代紀念碑性雕塑善于運用象征性手法表達主題,如對霍去病的赫赫戰(zhàn)功,沒有直接雕刻主人公的雕像,而是以馬喻人,使人聯(lián)想到漢軍的驍勇和霍去病的不朽。秦十二金人、唐昭陵六駿、清《大禹治水圖》玉山與之類似,是以長狄來降、六馬征戰(zhàn)和大禹治水為媒介,歌頌秦始皇、唐太宗與乾隆帝的豐功偉績。不過,中國古代也有塑造真容以直接歌頌現(xiàn)實人物的情況,早期多見于繪畫作品中,如云臺二十八將、凌煙閣功臣像等;因為長期存在用“木主”以棲住祖先神靈的傳統(tǒng),早期中國關于真實人物的雕塑并不十分發(fā)達,卻也逐漸發(fā)展成熟了起來。宋玉《招魂》的“像設君室”,《戰(zhàn)國策》的“宋王偃鑄諸侯之像列于屏側”等,是文獻記載中的較早案例。留存實物當推漢朝李冰石像,高290厘米,肩寬96厘米,其上有“故蜀郡李府君諱冰”的題記,既作為水測,也用于紀念其治水之功績。當然,中國古代的紀念性肖像雕塑,其興盛可能與佛教有關。位于今天山西大同的“曇曜五窟”,是云岡石窟最早開鑿的第16窟—第20窟,其建成時間約在公元470年之前,因來自涼州的主持者曇曜而知名。5座大窟坐北朝南、相互毗連,為模擬橢圓形平面的草廬形式。主尊吸收了西域、涼州等的藝術風格,同時融合拓跋鮮卑的審美意識,如第18窟的主尊釋迦面相豐圓,眉眼細長,鼻子高挺,袒右肩式袈裟衣紋密集、輕薄貼體,雙肩齊挺,身材健壯,具有雄健挺拔、渾厚樸實的特點。實際上,作為宗教信仰的物化形態(tài),佛教造像主要是作為信眾的禮敬對象而被表現(xiàn),因而這些尊像往往并不具有紀念碑性。不過初成之時,“曇曜五窟”外20余米處是武州川河道,河道北側的石砌護堤與石窟之間是古道路遺跡,當時平城居民可以選擇由水路或陸路前來禮佛,并通過一定的距離進行瞻仰,透過明窗看到各洞窟大像的頭部,如此設計的國家工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皇家威嚴。延續(xù)此一思想的龍門第20窟奉先寺,在依山鑿石而成的南北寬近40米的露天大龕中雕造有9尊大型石像,其主尊廬舍那大佛通高17余米,為唐高宗時期開鑿,其中武后助脂粉錢二萬貫。宮大中認為大佛形象與史載武則天“方額廣頤”幾乎完全吻合,可能是按照武則天的容貌建造的。奉先寺廬舍那佛的雕造是武后塑造自身神格,為改元稱帝建構合法性的一步。武周時期,包括龍門在內(nèi)的佛寺之中,更是出現(xiàn)了塑造彌勒造像的盛況。武則天造《大云經(jīng)》以陳符命,自比轉輪圣王,乃彌勒下生,并把彌勒升級,抬高到主佛的地位,再以二坐佛、二立佛為脅侍,旨在樹立她至高無上的權威。上述當然并非真正的帝王肖像,但正是由于中原祖先崇拜的傳統(tǒng)以及佛教觀念的影響,南北朝以來逐漸興起制作帝王肖像的做法,如《周書·宣帝本紀》記載,大象元年(579年)“初復佛像及天尊像。至是,帝與二像俱南面而坐,大陳雜戲,令京城市民縱觀”留存日本的鑒真像為其生前所作,是以夾纻法制成。莫高窟17窟(即藏經(jīng)洞)的洪?像是敦煌高僧的彩塑肖像,因未經(jīng)后人重裝修補而完整地保持了唐代風貌。王建墓后室石床上的王建像為石質圓雕作品,此中年形象“隆眉廣顙,龍睛虎視”、“狀貌偉然”,與文獻記載相合。這些塑像是以寫實的手法,呈現(xiàn)為全身形的正面樣態(tài)。綜上,中國古代紀念碑性雕塑在表達主題上,善于使用間接的象征性語言;同時,久遠的中原祖先崇拜傳統(tǒng)和魏晉以來的佛教藝術及觀念的傳入,使紀念性肖像雕塑的傳統(tǒng)獲得發(fā)展,不斷豐富著紀念碑性雕塑的表現(xiàn)手法。四、雕塑的半公共空間“保守”來看,“紀念碑”是需要滿足尺寸巨大、材質耐久和公共空間等條件的紀念性建筑和雕塑,若以此為標準,則中國古代紀念碑似乎并不多見。近幾十年的紀念碑討論,逐步減弱對材料性和空間性的依賴,而轉向從功能角度的判定,突出其紀念意義的精神內(nèi)涵。巫鴻認為中國古代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禮器,雖然并不驚艷卻可以“紀念碑性”稱之,試圖在避免先入為主地與傳統(tǒng)紀念碑相混淆的同時,注重兩者內(nèi)涵的共通性。由此,“紀念碑性”雕塑的視覺形態(tài)大為拓展、形式多樣。但因為是從紀念碑的概念和功能延展而來,中國古代雕塑具有紀念碑性的首要前提,應是保存歷史與彰顯功績,將個人或集體記憶相續(xù)遞傳。因此,筆者并不贊同近年來部分文章對“紀念碑性”的隨意套用和無限演繹,只要能夠反映出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即目之為“紀念碑性”雕塑,須知一切人造物都是意識形態(tài)的物質呈現(xiàn),內(nèi)涵的無限延展恰恰促成了“紀念碑性”概念的自我消解。所以,古代的一件紀念碑性雕塑體量不必巨大、材料亦可多樣,但能夠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下,以特定的形象和文字對歌頌的人物或事件等進行展示,承擔起保存記憶、構造歷史的功能。同時,雕塑的“紀念碑性”還須以特定空間進行彰顯,即使是被認為這方面不算發(fā)達的古代中國,也是具有相應的公共空間和半公共空間的。中國古代的雕塑以墓葬雕塑和宗教雕塑最為繁榮,墓葬雕塑多為隨葬器物,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事死如生”的觀念,一旦入葬則永不開啟。因而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在藝術成就、數(shù)量種類及規(guī)模方面堪稱空前絕后,其紀念碑性也恐怕是今人賦予的,因為紀念碑性雕塑的成立條件之一即陳列空間具有開放性。宗教雕塑的形象雖部分源自現(xiàn)實的人,但因為其主要服務于普通大眾的宗教信仰,這些膜拜對象很難稱之為紀念碑性雕塑。不過佛寺是古代最常見的公共空間,適宜于雕塑的“紀念碑性”彰顯,若被賦予政治寓意,如上述云岡石窟“曇曜五窟”、龍門石窟奉先寺廬舍那佛像等,因為具備紀念碑性雕塑的基本條件,似乎可以作出一些討論。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城市主要承擔政治和軍事功能,與古羅馬的商業(yè)功能和社會交往功能不同,因而普通百姓在城市中享受的空間相對有限。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半公共空間不應忽視,秦代的十二金人、漢代霍去病墓的《馬踏匈奴》和唐陵蕃臣石像等,材料堅固、體量較大,被樹立于宮門之外、陵園地表,雖非公共空間卻也不完全封閉,而是針對特定人群瞻禮的半公共空間,這類以前常被忽視的空間在中國古代極具特色,同樣可以使雕塑的紀念功能獲得彰顯,陳列其中的紀念性雕塑即可稱為“紀念碑性”雕塑。由于官方理念向民間輻射,紀念碑性雕塑在古代中國同樣成為中下層群體的熱衷對象。祠堂和牌坊雖被歸為建筑,但其上的圓雕、浮雕和線刻等藝術手法,理應視為雕塑的常規(guī)表達。由于體現(xiàn)著官方忠、孝、節(jié)、義等意識形態(tài),歌頌的人物及事件榮耀無比,因而得到民間的實踐與追逐,這些并不僅僅是“紀念碑性”的建筑和雕塑,而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古代的紀念碑了。其中留存至今的“武梁祠”,是山東省嘉祥縣武氏家族墓中東漢晚期的一座小祠堂,距今已有1800余年。祠堂畫像分層分欄,坡頂?shù)窨滔槿饒D;東西山墻的山尖部分刻有東王公、西王母及其仙庭;山尖以下的山墻以及后墻又有通貫的四欄,雕刻明主賢臣、孝子列女、俠客義士、車馬出行、拜謁庖廚等,并多處附有說明文字。后墻下部正中的樓閣人物,很可能即是祠主武梁的形象。祠堂畫像中的完美人物寄托著死者及其家人的理想和美好愿望,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