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規(guī)劃建筑景觀_第1頁
2009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規(guī)劃建筑景觀_第2頁
2009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規(guī)劃建筑景觀_第3頁
2009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規(guī)劃建筑景觀_第4頁
2009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規(guī)劃建筑景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9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規(guī)劃建筑景觀1.總則1.1本措施適用于全國各類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詳細規(guī)劃總平面設計。1.2本措施遵守執(zhí)行國家現行規(guī)劃法律、法規(guī)、標準與規(guī)范,結合各地實踐經驗,是對全國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詳細規(guī)劃、總平面設計中共性問題制定的技術措施。1.3使用本措施時,除應遵守國家方針政策外,還應遵守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等地方政策與規(guī)定。1.4本措施可與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以下簡稱“國標圖集”)05J804《民用建筑工程總平面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深度圖樣》配合。2.基地總平面(重點掌握)2.1一般規(guī)定2.1.1基地總平面設計應以所在城市總體規(guī)劃、分區(qū)規(guī)劃、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及當地主管部門提供的規(guī)劃條件為依據。2.1.2基地總平面設計應結合工程特點、使用要求,注重節(jié)地、節(jié)能、節(jié)水、節(jié)材、保護環(huán)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的空間,以適應建設發(fā)展的需要。2.1.3基地總平面設計應結合當地氣候條件自然地形、周圍環(huán)境、地域文化和建筑環(huán)境,因地制宜地確定規(guī)劃指導思想。2.1.4基地總平面設計應保護自然植被、自然水域、水系,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2.1.5基地內建筑物應按其不同功能爭取最好朝向和自然通風,滿足防火、衛(wèi)生、安全等規(guī)范要求。2.1.6設計應考慮防災(如防洪、防震、防海潮、防滑坡、防泥石流等)要求,并考慮相應措施。2.1.7規(guī)劃總平面考慮遠期發(fā)展時,應做到遠近期結合,達到技術經濟的合理性。2.1.8居住區(qū)總平面設計應功能分區(qū)合理、路網結構清晰、人流車流有序,并對建筑群體、工程豎向、道路、場地景觀、管線設計進行全面綜合考慮,統(tǒng)籌兼顧,以達到整體性經濟合理。2.1.9居住建筑應滿足日照、注重朝向、通風及衛(wèi)生安全等要求。3.居住區(qū)配套設施3.1居住區(qū)配套公建項目應按需求設置,與城市協(xié)調互補,方便居民生活。3.2居住區(qū)配套的幼兒園、小學校出入口不應開向城市交通干道,和住宅之間有便利安全的通行系統(tǒng),并需考慮與周邊共享。3.3配套商業(yè)宜適當集中及沿外周邊布置,以利于形成城市公共活動的開放空間與城市設計融合,便于使用、經營及管理。3.4供電、供氣、供熱等設施宜靠近負荷中心。3.5居住區(qū)內應考慮雨水收集、中水處理及利用,其規(guī)模可按當地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執(zhí)行。4.公共建筑總平面設計4.1城市主干道兩側不宜設置公共建筑出入口;次干路兩側可設置公共建筑物。公共建筑的規(guī)劃應該根據其性質,滿足室外場地和環(huán)境設計要求,合理組織人和車輛交通流線,并明確分區(qū)。以下是常用公共建筑規(guī)劃總平面的相關規(guī)定:幼兒園1.應與居住區(qū)配套建設;2.應選在陽光充足、空氣流通、無污染、無噪聲干擾及交通危險安全地段;3.服務半徑不宜大于500米;4.應有便利、安全的人行系統(tǒng),其出入口不應開向城市交通干道。大門外應留有足夠的人、車停留空間;5.幼兒園應有足夠的室外活動場地,應有不少于1/2的活動面積在標準的建筑日照陰影之外。中小學校1.應與居住區(qū)配套建設;2.校址應選擇在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無污染的安全地段。不宜與市場、公共娛樂等場所毗鄰,與公共娛樂場所、網吧間的距離不得小于200米;3.小學服務半徑不宜大于500米,中學服務半徑不宜大于1000米;4.學校用地應包括建筑用地、體育用地、綠化用地、道路用地及廣場用地。有條件時宜預留發(fā)展用地;5.學校主要教室用房的外墻面與鐵路同側邊緣路軌的距離不應小于300米;與高速路、地上軌道交通或城市主干道的同側路邊的距離不應小于80米。當小于80米時需采取有效的隔聲降噪等措施;6.中小學校應設有足夠的運動場地,小學需設60米直跑道和200米環(huán)形跑道。中學需設置100米直跑道和200米環(huán)形跑道及籃、排、足球活動場地。有條件的宜設置400米環(huán)形跑道;7.各類教室的外窗與相對的教學用房或室外運動場地邊緣間的最小允許距離應為25米;8.學校校門不宜開向城鎮(zhèn)主干道,主要出入口臨街時,校門外應布置緩沖場地。如一般其入口和城市道路之間應有10米以上足夠的緩沖距離,便于臨時停車及人員集散。高等院校1.新建普通高等院校規(guī)劃用地按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國家計委、國家教委共同制定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見本措施第一部分附錄2);2.高等院校用地分為校舍建筑用地、體育設施用地、專用綠地;實驗、實習各類用地,按學校自然規(guī)模(學生人數)確定;應一次規(guī)劃,分期實施;3.注重院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新學科的建設留有一定的空間;4.改建普通高等院校應在充分利用原有設施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5.新建普通高等院校規(guī)劃應適應現代教育發(fā)展的整體化趨勢,注意相關科系的相對集中,便于形成網絡化聯系及設備共享。6)關注校園社會開放功能,充分發(fā)揮各種設施潛力,增加多種教育方式的可能性。校內道路應至少與兩個不同方向的城市道路相連。4)綜合醫(yī)院的規(guī)模應根據床位數量確定。它應該保證環(huán)境安靜,遠離污染源,交通方便,并且應該面向兩條城市道路?;貎葢摵侠矸謪^(qū),清晰的潔污路線,主體建筑需要滿足日照和自然通風的要求。如果太平間獨立設置,應該放在隱蔽的地方,并與周圍建筑和設施適當隔離。職工住宅不應建在醫(yī)院基地內,如果用地毗連,應該分隔并設有獨立的出入口。醫(yī)院基地內應該留有足夠的機動車停車用地。停車場的出入口應該遠離城市道路交叉口。5)體育中心規(guī)劃應該考慮到它由多個體育場館組成,項目多,占地面積較大,應該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分項實施。大型體育建筑應注重交通和出入口的布置,出入口不應少于兩個,并且應該通向不同方向的城市道路。體育建筑觀眾總出入口的有效寬度應根據其容納人數確定,不應小于0.15米/100人。室外安全疏散指標,集散場地不得小于0.2米/100人。大型體育建筑應注意其交通組織,疏散道路應避免機動車和人流的相互干擾;其疏散寬度不應小于室外安全疏散指標。大型體育場館應考慮多功能使用要求,以及設備、器材的出入等要求?;貎葢紤]機動車停車用地,如果基地內不能滿足要求,可以在臨近基地的地區(qū)設置,但貴賓、運動員、工作人員的專用停車場應設在基地內。6)老年人設施(包括老年居住建筑、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服務中心、托老所等)應該靠近居住人口集中地區(qū),地形平坦,交通便捷,并且應該距離醫(yī)院或其他醫(yī)療建筑交通方便的地段。老年人居住建筑應該處于陽光充足、朝向、通風良好、衛(wèi)生、無污染及噪聲環(huán)境中。居住區(qū)內的老年人設施應該靠近生活服務設施,并應該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并與庭院綠地結合。老年人設施應該在室外留有適當的空間,其出人口處應該有不小于1.5×1.5米可供輪椅回旋的面積。其室內外高差不應大于0.40米,并應設置緩坡。老年人設施應該為老年人提供室外活動和游憩空間,并應該結合綠地選擇在向陽、避風處。在非居住區(qū)內建設的老年人設施綠地率不應低于40%,集中綠地面積不應低于2米/人。老年人設施場地坡度不應大于3%,在步行道中設臺階時應設輪椅坡道和扶手。老年人活動場地附近應設置便于老年人使用的公共衛(wèi)生間。2.1.1在總平面圖中,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定位一般應以測量地形圖坐標為準。建筑物宜以軸線定位,圓形和弧線的建筑物應標注圓心坐標和半徑。建筑物以相對尺寸定位時,應標注外墻面(包括外保溫層)之間的距離。如果使用相對坐標系統(tǒng)定位,還需要注明原點位置、坐標網角度和坐標網格尺寸,或與測量坐標網的關系。道路和管線應以中心線為基準定位。2.2建筑和用地紅線的規(guī)定2.2.1用地紅線是規(guī)劃主管部門批準的各類工程項目的用地界限。道路紅線是規(guī)劃主管部門確定的各類城市道路路幅(包括居住區(qū)級道路)的用地界限。綠線是規(guī)劃主管部門確定的各類綠地范圍的控制線。藍線是規(guī)劃主管部門確定的江、河、湖、水庫、水渠、濕地等地表水體保護的控制界限。紫線是國家和各級政府確定的歷史建筑、歷史文物保護范圍的界限。黃線是規(guī)劃主管部門確定的必須控制的基礎設施的用地界限。2.2.2建筑控制線是建筑物基底退后用地紅線、道路紅線、綠線、藍線、紫線、黃線一定距離后的建筑基底位置不能超過的界限。退讓距離和各類控制線的管理規(guī)定應按當地規(guī)劃部門的規(guī)定執(zhí)行。2.2.3臨街地上建筑物及附屬設施(包括門廊、連廊、陽臺、室外樓梯、臺階坡道、花池、圍墻、平臺、散水明溝、地下室排風口、出人口、集水井、采光井等)以及地下建筑物及附屬設施(包括擋土樁、擋土墻、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礎、化糞池等),不得突出道路紅線和用地紅線。2.2.4地下建筑物距離用地紅線宜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0.7倍。為保證施工技術安全措施的實施,其距離最小不得小于5米。在舊區(qū)或用地緊張的特殊地區(qū),需考慮開挖時的施工設備用地和地下管網鋪設,最小距離不得小于3米。2.2.5符合以下條件的建筑突出物允許突出道路紅線上空(見圖2.2.5):1)有人行道時;2)無人行道時。其中,B為人行道寬度。2.2.6建筑物沿街地面首層設置騎樓時,騎樓凈高不應小于3.6米,步行道最窄處凈寬不應小于3.0米。騎樓地面應與人行道地面相平,無人行道時應高出道路邊界0.1~0.2米。同時,應采取防撞和安全措施(見圖2.2.6)。2.3建筑高度計算(略)2.6.6住宅區(qū)應該避免光污染。不應該設置霓虹燈和強烈燈光廣告。同時,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防止鏡面玻璃幕墻等產生的光污染。2.6.7城市避震疏散場所應該設有保障生命線的系統(tǒng),包括應急照明、避難空間通風換氣系統(tǒng)、應急水源、食品備用庫、應急廁所等,并符合國家有關避震(災)疏散場所的相關規(guī)定。3豎向設計3.1一般規(guī)定3.1.1豎向設計的內容包括:1.制定利用與改造地形的方案,合理選擇、設計場地的地面形式。根據不同的自然地形坡度,場地的地面形式可以分別處理成平坡式、臺階式和混合式。2.確定場地坡度、控制點高程、地面形式。3.制定合理利用、儲存和收集雨水的方案。在干旱、貧水地區(qū),豎向設計應該使雨水就地滲入地下,或使雨水便于收集儲存和利用。4.制定合理排除地面和路面雨水的方案。在降雨量大、洪澇多發(fā)地區(qū),為了減少排放至市政管網及江、河、湖、海的雨水量,豎向設計可以考慮雨水就地收集與利用,以利于排洪調蓄。5.合理組織場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護工程。6.結合道路設計和景觀設計,提出合理的豎向設計條件與要求。3.1.2豎向設計應該滿足以下基本要求:1.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減少土石方、擋土墻、護坡和建筑基礎工程量,減少雨水對土壤的沖刷。2.各項工程建設場地的高程要求以及工程管線適宜的埋設深度。3.場地地面排水及防洪、排澇的要求。4.車行、人行及無障礙設計的技術要求。5.場地設計高程與周圍相應的現狀高程(如周圍的道路標高、市政管線接口標高等)及規(guī)劃控制高程之間,有合理的銜接。6.建筑物與建筑物之間、建筑物與場地之間(包括建筑散水、硬質和軟質場地)、建筑物與道路停車場、廣場之間,關系合理。7.有利于保護和改善建設場地及周圍場地的環(huán)境景觀。3.1.3不同類型場地豎向設計宜按照以下步驟進行:1.場地的設計高程應該依據相應的現狀高程(如城市道路標高、基地附近原有水系的常年水位和最高洪水位、臨海地區(qū)的海潮防護標高、周圍市政管線接口標高等)進行豎向設計。2.地形平坦的場地,首先依據周邊控制高程,確定室外地坪設計標高及建筑室內地坪標高。3.地形復雜的場地,首先對場地地形進行分析,確定地形不同分類(如陡坡、中坡、緩坡等),以及各類用地的不同功能(如建筑用地、道路、綠地等),進行場地豎向設計,確定各地形高程與周邊控制高程的聯系。1.場地內應使用雨水管或暗溝排除地面水,但透水鋪裝地面應采用明溝排水設施。2.當采用暗溝排水時,應根據排水流量計算確定斷面形式和大小,溝底坡度應在0.4%以上。3.在陡坎、巖石地段或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溝排水。4.當采用明溝排水時,應根據排水流量計算確定斷面形式和大小,溝底坡度應在0.2%以上。5.排水明溝直接排入江河時,其出口標高不得低于正常水位,且宜在洪水位以上;排入市政管道時,應不得低于市政管道管頂標高。6.如需設置急流槽,則應合理計算流速、流量和斷面,使急流槽的坡度控制在0.75%至1.50%的范圍內。7.處理好不同底面標高的排水暗溝與明溝之間的豎向連接。8.當場地平坦、平整坡度難以滿足場地最小自流排水坡度要求時,宜采用加密雨水井的方式排除地面水。9.場地設計標高應高于或等于城市設計防洪、防澇標高;沿海或受洪水泛濫威脅地區(qū),場地設計標高應高于設計洪水位標高0.5-1.0米,否則必須采取相應的防洪措施。10.場地設計標高應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11.場地設計標高應比周邊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2米以上。12.場地設計標高與住宅建筑首層地面標高之間的高差宜為0.15米;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易下沉軟地基地區(qū)應適當加大其高差,多層建筑的室內地坪應高出室外地坪0.45米。13.場地的地面坡度不應小于0.2%。14.當自然地形坡度小于5%時,應采用平坡式布置。15.當地面坡度大于8%時,宜采用臺階式,臺階的高度宜為1.5-3.0米,臺階之間應設擋土墻或護坡連接。16.采用混合式布置時,臺階的劃分應與場地的功能和使用性質相協(xié)調。17.場地的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坡度小于0.2%時,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18.室外運動場地應有良好的排水條件,全場外側應設有漏水蓋板排水溝,排水坡度及排水方式應根據場地特點確定。人工水系和水體應該在設計時標注設計水面標高和設計水底標高。道路系統(tǒng)應該有利于各類用地的功能分區(qū)和有機聯系,以及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此外,還應該方便雨水排泄和管線敷設。居住區(qū)道路系統(tǒng)應該保障內外聯系通暢、安全,避免迂回,并且方便消防車、救護車、貨物、垃圾運輸和居民小汽車通行。居住小區(qū)內道路應該人車有序,主要道路至少有兩個出人口(可以是兩個方向也可是同一方向)。當居住區(qū)規(guī)模較大時,應該有兩個方向與外界道路相連接。機動車道對外出入口間距不應小于150m。居住小區(qū)內盡端式道路長度不應該大于12m。此外,應該設置不小于12m×12m回車場?;爻鋈肟谂c城市道路連接的方位應該符合當地主管部門提供的城市規(guī)劃條件,并且應該符合以下規(guī)定:1)與城市道路交接時平面交角不應小于75度;2)距相鄰城市干道交叉口距離,自道路紅線交叉點起不小于70m;3)基地出人口與城市道路成角度連接時,與城市道路交叉口距離可按當地規(guī)劃部的規(guī)定執(zhí)行;4)與人行橫道線、人行過街天橋、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橋)的最邊緣線不應小于5m(此數為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數據),若有條件最好考慮30m;5)距地鐵出人口、公共交通站臺邊緣不應小于15m(此數為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數據),若有條件最好考慮30m;6)距學校、公園、兒童及殘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入口不小于20m;7)距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口距離或其他特殊情況應由當地主管部門確定。人員密集建筑,如電影院、劇場、文化娛樂中心、會堂、博覽建筑、商業(yè)中心等應至少有一面直接臨城市道路,并應有足夠寬度的空地,以保證人員疏散時不影響城市正常交通。有貨物裝卸的公共建筑應該設置裝卸車位,裝卸車位尺寸為3.5m×7.0m,裝卸車位不得占用道路設置,并不得影響內部環(huán)通道路。消防車道寬度不應小于4m。轉彎半徑:輕型消防車不應小于9~10m,重型消防車不應小于12m,穿過建筑物門洞時其凈高不應小于4m。供消防車停留操作的場地坡度不宜大于3%。5.居住區(qū)的人行道應考慮無障礙設計,縱坡不宜超過2.5%。當人行道設有臺階時,應同時設有輪椅坡道和扶手。4.3.2道路橫坡1.機動車、非機動車道路的橫向坡度為1.5%~2.5%。2.人行道的橫向坡度為1.0%~2.0%。4.3.3道路寬度1.居住區(qū)道路紅線寬度不應小于20m。2.小區(qū)級道路路面寬度應為6~9m。建筑控制線之間寬度需敷設供熱管線的不應小于14m,無供熱管線的不應小于10m。3.組團級道路路面寬度應為3~5m。建筑控制線之間寬度需敷設供熱管線的不應小于10m,無供熱管線的不應小于8m。4.宅前路路面寬度不應小于2.5m。5.在車行道路的單側或雙側設置人行道時,其寬度不應小于1.5m。其他地段的人行道寬度不應小于0.75m。6.基地內的人行道通行輪椅的坡道寬度不應小于1.5m。居住區(qū)公共活動中心的無障礙通道寬度為2.5m。4.3.6自行車道路路面寬度應為1m,雙向行駛的最小寬度應為3.5m。4.4山區(qū)道路4.4.1山區(qū)道路布置要求1.山區(qū)道路應合理利用地形,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并根據工程地質情況對挖方做護坡處理。2.山區(qū)道路主干道宜沿等高線布置,設在平緩坡地或谷地,道路縱坡應力求均勻,不應采用極限或接近極限坡度,更不宜連續(xù)采用極限長度的陡坡加短距離緩坡的縱坡線性。3.山區(qū)道路宜將車行道與人行道分開設置,自成系統(tǒng)。4.居住區(qū)的一般道路應滿足自行車行駛要求,自行車行駛坡度應在3%以下,坡度達到3%時連續(xù)行駛距離應小于50m。4.4.2山區(qū)可根據不同地形采取不同標高的道路橫斷面以節(jié)約土石方,如圖4.4.2所示。4.5停車場4.5.1機動車停車場1.地面停車場地應平整、堅實、防滑,并滿足排水要求,應有遮陽樹木,且宜以植草磚鋪設。2.居住區(qū)內地面停車用地面積以小型車計算,停車場宜設置在行車方便、距建筑外墻面需大約6m,盡量不影響居民生活安靜和景觀環(huán)境。3.機動車停車場的用地面積按照當量小汽車計算,每個停車位需要25-30平方米的停車場用地面積。停車位尺寸為2.5*5.0米,摩托車每個車位為2.5*2.7平方米。停車場的停車方式有平行式、斜列式和垂直式三種,根據地形條件以占地面積小、疏散方便、保證安全為原則。最小距離以小型汽車為例,機動車停車場的停車方式見圖4.5.1-1。7.機動車停車場的出入口應根據停車場的停車數量進行設置。少于等于5輛的停車場可設一個出入口,其寬度采用雙車道;51~3輛的停車場應設兩個出入口;大于3輛的停車場出入口應分開設置,其寬度不小于7米。停車數大于500輛時,應設置不少于3個雙車道的出入口。8.停車場車位宜分組布置,每組停車數量不宜超過50輛,組與組之間距離不小于6米。9.停車場出入口應符合行車視點要求,并應設置右轉出人車道。10.停車場坡度不應超過0.5%,以免發(fā)生溜滑。11.需要設置殘疾人停車位的停車場,應有明顯指示標志,其位置應靠近建筑物出入口處。殘疾人停車位與相鄰車位之間應留有輪椅通道,其寬度不小于1.2米。12.為公共建筑服務的停車場,當停車數大于50輛時,應在主體建筑人流出入口附近設置專用的出租車候客車道。13.大中型公共建筑及住宅停車位標準參數以小型車為計算標準,見表4.5.1-2。14.室外機械式立體停車可節(jié)省用地,提高停車容量??蓞⒖紘鴺藞D集8J927-2《機械式汽車庫建筑構造》。室外機械立體停車多為簡易型,在露天存放車輛或設簡易雨棚。簡易型立體停車見圖4.5.1-2,升降橫移式及垂直循環(huán)式見圖4.5.1-3、圖4.5.1-4。室外停車數量超過10個機械停車裝置,與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10米。5.2自行車、摩托車停放1.自行車停放每個車位按1.5-1.8平米,摩托車每個車位按2.5-2.7平米計算。2.自行車停車場和機動車停車場應分別設置,機動車與自行車交通不應交叉,并應與城市道路順向銜接。3.自行車停放宜分段設置,每段長度15-20米,每段應設一個出入口,其寬度不小于3米。4.當車位數量在3輛以上時,其出入口不應少于2個,出入口凈寬不宜小于2米。5.自行車停車方式以出入方便為原則,停放方式有垂直式、斜列式,其用地面積如圖4.5.2-1所示。5.2.1商業(yè)步行區(qū)的設計應考慮人們步行的需求,盡可能減少車輛通行,創(chuàng)造宜人的步行環(huán)境。5.2.2商業(yè)步行區(qū)宜設置休息區(qū)、景觀設施、藝術品等,滿足人們的休閑需求。5.2.3商業(yè)步行區(qū)的地面鋪裝應考慮防滑、耐久、易清潔等因素,材料宜選用環(huán)保材料。5.2.4商業(yè)步行區(qū)的道路寬度宜根據其使用功能、人流量等因素而定,但不宜小于4.5m。5.2.5商業(yè)步行區(qū)宜進行無障礙設計,如設置坡道、扶手等,方便行動不便的人群。5.2.6商業(yè)步行區(qū)周邊宜設置停車場,方便來往車輛停放。7自行車推行坡道的坡度應符合規(guī)定,詳見本措施第二部分第8.4.2條。4.5.3停車庫出人口1住區(qū)內地下、半地下車庫的出入口應與基地外部道路無干擾,出入口位置應根據“右行右出”的原則確定,盡量減少交叉。2機動車停車庫出人口的坡道終點面向城市道路時,應與規(guī)劃紅線保持安全距離,平行或斜交城市道路時,應向基地內后退不小于5m。3基地機動車出入口應保證良好的視線,距離出人口2m處作視點,視線范圍內至邊線外7.5m以上不應有遮擋視線障礙物。4停車庫出入口與行人通道、地鐵等設施的距離應符合規(guī)定,保證行人和車輛的安全。5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連接,坡道出口距交叉口或高架路起坡點不應小于7.5m,出人口與道路紅線應保持不小于7.5m的安全距離。6汽車庫地面出入口的寬度應根據車輛類型和行駛方向而定,小型和微型車直線單行不宜小于3.5m,曲線單行不宜小于5m,直線雙行不宜小于7m,曲線雙行不宜小于10m。5廣場、商業(yè)步行區(qū)及室外活動運動場5.1廣場5.1.1廣場應根據使用功能確定類型和面積,不宜過大。5.1.2廣場應滿足人們活動需求,與周邊環(huán)境、空間、景觀相協(xié)調,同時保證與周邊交通的聯系。5.1.3交通集散廣場的停車點距離出入口不應大于5m,機動車停車場應設置在廣場外圍。5.1.4廣場的尺度應根據功能、規(guī)模、周邊環(huán)境等因素而定。5.1.5廣場地面鋪裝應考慮防滑、滲水等因素,材料應選用環(huán)保材料。5.1.6廣場內應設置服務設施,如售貨亭、電話亭、標識、公廁、休息座椅、垃圾箱等。5.1.7廣場周邊應種植高大喬木,適當布置綠地,綠地面積不應小于廣場總面積的25%。5.1.8廣場應進行無障礙設計,與城市道路無障礙設計相連接。5.2商業(yè)步行區(qū)5.2.1商業(yè)步行區(qū)應考慮人們步行需求,創(chuàng)造宜人的步行環(huán)境。5.2.2商業(yè)步行區(qū)應設置休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