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單元檢測-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單元檢測-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單元檢測-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單元檢測-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單元檢測-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宋太宗曾表示:“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彼翁谟写恕坝眯摹敝饕且驗?)A.宋太宗取得帝位的方式不正當 B.安史之亂給宋太宗的經(jīng)驗教訓C.唐中期至五代政局帶來的啟示 D.遼與西夏嚴重威脅北宋的統(tǒng)治2.節(jié)度使是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往往總攬一道或數(shù)州的軍政、民政、財政。宋初使節(jié)度使逐漸變?yōu)樘撱暤拇胧┦?)A.設置諸路轉運司 B.派文官出任知州C.將地方部隊編入禁軍 D.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3.這個時代的士大夫認為,比起帶領數(shù)十萬軍士北上收復失土,進入太廟獻祭、狀元及第的榮耀更為可貴。造成此時代如此風氣的背景應是()A.商業(yè)繁榮興盛,子弟若悉心培養(yǎng)將可躋身世族B.外族強大,收復失土成為空想,不如歸野鄉(xiāng)間C.初創(chuàng)立科舉制,世族皆爭相培養(yǎng)子弟求官致富D.政府禮遇文人,排斥武將,士人擁有無上光榮4.熙寧二年(1069年),宋廷開始精簡軍隊,壓縮編制;熙寧七年,開始實行“將兵法”,并選擇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和才能的人為將。王安石實行的軍事改革()。A.改變宋軍編制,實現(xiàn)強軍目的 B.減少軍費開支,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C.配合財政改革,革除軍制弊端 D.整頓官僚機構,措施完全失當5.下表所示為西夏君主三次獲得鄰國皇帝封號的背景。這反映出()封號來源背景遼遼在金的攻勢下朝不保夕宋宋在南渡后謀求恢復中原卻屢戰(zhàn)屢敗金金后期時刻受到蒙古的威脅A.西夏當時無法與鄰國保持和平 B.西夏地位與鄰國實力變化相關C.蒙古滅亡西夏的戰(zhàn)爭困難重重 D.蒙古和西夏聯(lián)合滅亡南宋王朝6.《金史》記載:“及來流、鴨水、鐵驪鰲古之民皆附,東京既平,山西繼定,內收遼、漢之降卒,外籍部族之健士,嘗用遼人訛里野以北部百三十戶為一謀克,漢人王六兒以諸州漢人六十五戶為一謀克,王伯龍及高從祐等并領所部為一猛安?!笨梢?,金朝的猛安謀克制()A.吸收了契丹人和漢族人 B.推動了女真族統(tǒng)一全國C.保證了在軍事斗爭中的勝利 D.以契丹人和漢族人為主7.有學者描述:“胡人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胡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胡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zhí)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痹撁枋稣f明()。A.南北服飾交流頻繁 B.遼朝職官因俗而治C.遼宋制度相互借鑒 D.契丹人的生活方式改變8.元朝創(chuàng)建行御史臺“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專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經(jīng)重臣董文用據(jù)理力爭,該圖謀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jié)制在法令上被確認。這說明元代()A.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 B.地方權力的監(jiān)督機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問題得以解決 D.行省事務最終由朝廷大臣決定9.北宋開封商人孫賜號,本是酒館侍者,“誠實不欺,主人愛之,假以百千,使為腳店(小酒館)……其貨漸侈大,乃置圖畫于壁間,列書史于幾案,為雅戲之具,皆不凡,人競趨之。久之,遂開正店,建樓,漸傾中都”。材料有助于說明北宋()A.士人階層壯大 B.心學思想盛行 C.坊市制度流行 D.抑商政策加強10.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昇墓的紡織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蘇金壇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蘇武進宋墓衣物殘片。湖南南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qū)108號墓絲麻織品,贛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南宋趙伯澐墓紡織品60余件等。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斷,宋代()A.海上絲綢貿易興盛 B.紡織業(yè)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質發(fā)生明顯變化 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11.宋代瓷器較前代更加豐富,有碗、盤、碟、洗、盞、托、瓶、壺、罐、缽、尊、盆、渣斗、爐、枕等。工匠們利用粗細、橫直、長短、彎曲不同的外部輪廓線,組合成不同形體,它們有的勻稱秀美,有的輕盈俏麗。這反映出宋代瓷器()A.生產工序較復雜 B.主要服務于下層民眾C.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 D.商品化程度較高12.莊綽在《雞肋編》中記載:“(南宋)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初,麥一斛至萬二千錢,農獲其利,倍于種稻,而佃戶輸租,只有秋課,而種麥之利,獨歸客戶。于是競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边@一變化反映了()。A.人口南遷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極大破壞B.我國傳統(tǒng)的農業(yè)格局基本上被打破C.有利于江南形成穩(wěn)定的稻麥輪作制D.南方農業(yè)經(jīng)濟的種植結構嚴重失衡13.宋真宗推廣雕版印書,只“計工之費,以為之價。務廣其傳,不以求利”;國子監(jiān)印本書價低廉,“正欲文籍流布耳”。材料所述的現(xiàn)象()A.有利于宋代文化教育的發(fā)展 B.表明專制統(tǒng)治對文化發(fā)展的束縛C.說明民眾不再使用手抄書籍 D.印證宋朝政府推動印刷技術革新14.北宋的張載提出了“民胞物與”的倫理觀,認為每個人都應以萬民為同胞,以萬物為朋友,人人都應該對他人、對社會、對萬物盡一份職責。據(jù)此可知張載()。A.強調深究學術,經(jīng)世致用 B.主張窮理格物,探究新知C.強化倫理道德,維護統(tǒng)治 D.倡導愛人愛物,和諧相處15.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勝“嚴子陵釣臺”邊修建先賢祠堂以“詠其風”,認為這樣“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會教化 B.放松了對經(jīng)濟的控制C.鼓勵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 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16.以詩證史是史學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詩句與其可以反映出的歷史現(xiàn)象對應正確的是詩句()詩句歷史現(xiàn)象A碧豆密爭桑蔭底,綠荷雜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B盡將精好輸公賦,次把斗升求市人賦稅征收貨幣化C日薄人家曬蠶子,雨余山客買魚苗雇傭勞動普遍化D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減弱A.A B.B C.C D.D第Ⅱ卷(非選擇題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國家統(tǒng)一和家國情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秦遂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漢興,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簡易,以撫海內。至武帝……開地斥境……(地方分為)凡十三部,置刺史?!稘h書·地理志》材料二(宋太祖)數(shù)遣使者分詣諸道,選擇精兵。凡其才力伎(技)藝有過人者,皆收補禁軍,聚之京師,以備宿衛(wèi)。厚其糧賜,居常躬自按閱訓練,皆一以當百。諸鎮(zhèn)皆自知兵力精銳非京師之敵,莫敢有異心者,由我太祖能強干弱枝,致治于未亂故也?!猍宋]司馬光《涑水紀聞》卷一材料三禁兵者,天子之衛(wèi)兵也……其最親近扈從(皇帝出巡時護駕侍從)者,號諸班直……余皆以守京師、備征伐……太祖鑒前代之失,萃精銳于京師,雖曰增損舊制,而規(guī)模宏遠矣……太祖懲藩鎮(zhèn)之弊,分遣禁旅戍守邊城,立更戍法,使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勞逸。故將不得專其兵,兵不至于驕惰。——[元]脫脫等《宋史·兵志》(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和漢朝國家管理制度建設的表現(xiàn)及其影響。(8分)(2)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史料類型。依據(jù)兩則史料歸納北宋初年統(tǒng)治政策調整的舉措。(6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遼、西夏、金的制度建設遼西夏金遼國官職,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重熙五年(1036年),帝(遼興宗)幸禮部貢院及親試進士其官分文武班,曰中書,曰樞密,曰三司,曰御史臺。保留了原有蕃官體系,如寧令(大王)等官職。人慶四年(1147年),復設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金之初年,其部長曰享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學習遼的南北面官制。金承遼后,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據(jù)《遼史》《宋史》《金史》制作(1)比較遼、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處。(4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角度,談談你的認識。(8分)19.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宋元)海外貿易非常繁榮,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主要外貿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材料二泉州文化遺產(部分)及價值貢獻表(注:●核心貢獻;○輔助貢獻)文化遺產組成部分價值貢獻制度保障多元社群運輸網(wǎng)絡生產基地官方制度海神信仰社會精英宗教人士中外商人產業(yè)平民碼頭航標制瓷冶鐵市舶司遺址●○○○○○天后(媽祖)宮○●○○○泉州文廟及學宮○●開元寺(佛教寺廟)○○●○伊斯蘭教圣墓○●德化窯址○○●安溪冶鐵遺址○●江口碼頭○○●六圣塔○○●——摘編整理自《泉州商貿中心》(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泉州成為宋元時期“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種類型的泉州文化遺產說明其價值貢獻(仿照示例)。示例:生產基地類:德化窯址、安溪冶鐵遺址;反映泉州地區(qū)制瓷、冶鐵等手工業(yè)發(fā)展是對外貿易的物質基礎。(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從魏晉南北朝至唐代,一些學者往往擇深山幽谷,聚徒講學。佛教寺院的發(fā)展,在士子習業(yè)山林的風氣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寺院締造精舍,除“以《詩》、《禮》而接儒俗”之外,還為習業(yè)士子提供衣食。在寺院的大力鼎助下,家境清苦的寒士往往聚寺院讀書。山林講學和習業(yè)山林的風氣直接促成了宋代書院的形成。宋代學者往往“依山林,即間曠,以講授”。一旦這種山林講學活動“延四方人士,肄業(yè)者多依焉”,一種新的教育制度就開始發(fā)展了。材料二在儒生士大夫的全力推進下,宋代書院蓬勃發(fā)展。有人根據(jù)各省通志統(tǒng)計,以為宋代書院共有397所,也有人說宋代書院有229所?!⒆阌跁?,宋代儒者展開活躍的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如朱熹興復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陸九淵在象山書院講學。他們的講學各有側重和特色,或以明心為言,或訓以切己務實;……陸九淵在白鹿洞書院演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時,“聽者無不感動興起”,“至有流涕者”。理學的一些重要著作如《朱子語類》、陸九淵“書堂講義”都是在理學大師的講學活動中孕育出來的?!瓡褐袔熒话愣寄懿荒綐s利,專心研究學問,學術研究風氣因而特別濃厚?!幾择T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1)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宋代書院興盛的原因。(6分)(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文化角度簡析宋代書院發(fā)展的意義。(6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太宗吸取了唐中期至五代以來政局動蕩,藩鎮(zhèn)割據(jù)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故選C項。宋太宗是用正常的方式取得帝位的,排除A項。安史之亂只是唐中期至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典型代表之一,排除B項。遼與西夏對北宋的威脅屬于“外患”,排除D項。2.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統(tǒng)治者為了避免出現(xiàn)唐朝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派文官出任知州,故選B項。諸路轉運司是將地方財政收歸中央,排除A項。將地方部隊編入禁軍是強化中央軍事力量的措施,排除C項。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是分割宰相行政權的措施,排除D項。3.答案:D解析:由材料“比起帶領數(shù)十萬軍士北上收復失土,進入太廟獻祭,狀元及第的榮耀更為可貴”可知,此時形成了重文輕武的社會氛圍,結合所學知識,宋代為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抑制武將,重用文臣,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形成重文輕武的國策,故選D項。子弟經(jīng)過悉心培養(yǎng)可以通過科舉制進入世族,但材料并未提及科舉制,排除A項。重文輕武導致宋朝戰(zhàn)斗力低下,不能抵御外族入侵,這是重文輕武這一時代風氣產生的影響,排除B項。隋朝初創(chuàng)科舉制,唐代時將其發(fā)展完善,排除C項。4.答案:B解析:王安石變法精簡軍隊有助于減少軍費開支,而選擇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和才能的人為將,有助于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B項正確;軍事改革并未改變宋軍編制,排除A項;軍事改革并非為了配合財政改革,排除C項;D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5.答案:B解析:題干提及西夏君主的封號來自遼、宋、金,這都是三國遭受另一對手的進攻時拉攏西夏的舉措,故選B項。西夏君主獲得鄰國皇帝的封號,說明與鄰國維持了相對和平的局面,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蒙古與西夏的戰(zhàn)爭勝負情況,排除C項?!懊晒藕臀飨穆?lián)合滅亡南宋王朝”不合史實,1227年西夏被蒙古滅亡,1279年南宋被蒙古滅亡,排除D項。6.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內收遼、漢之降卒,外籍部族之健士,嘗用遼人訛里野以北部百三十戶為一謀克,漢人王六兒以諸州漢人六十五戶為一謀克,王伯龍及高從祐等并領所部為一猛安”可以看出猛安謀克制吸收了契丹人和漢族人,故選A項。材料并不能說明這一制度推動了女真族統(tǒng)一全國,排除B項。材料信息沒有反映出這一制度能夠保障軍事斗爭的勝利,排除C項。材料只能說明這一制度中包括漢族人和契丹人,并不能說明是以契丹人和漢族人為主,且事實上是以女真人為主,排除D項。7.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執(zhí)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可知北面官多沿用契丹原有名稱,而南面官則沿用唐制,這種政治制度上的雙軌制度是“因俗而治”最重要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故選B項;材料強調遼朝的官職制度,并未提及服飾文化,排除A項;遼朝借鑒了唐代的政治制度,排除C項;該制度并未改變契丹人的生活方式,排除D項。8.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元朝創(chuàng)建行御史臺‘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jié)制在法令上被確認”可知,元朝建行御史臺監(jiān)察行省,江淮行省“欲專肆”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jié)制在法令上被確認,說明行御史臺能夠更好的監(jiān)察地方,地方權力的監(jiān)督機制得到改善,B項正確;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A項;通過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地方吏治問題解決程度,排除C項;行省事務最終由朝廷大臣決定,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A解析:A項正確:北宋開封商人因品行受“主人”看重而獲資助開辦腳店,后來規(guī)模漸大,于是在店內擺列“圖畫”“書史”以供“雅戲”,受到人們的推崇,“遂開正店,建樓,漸傾中都”,反映了該店的“圖畫”“書史”陳列迎合了開封龐大士人群體的消費趣味,反映了士人階層的壯大。B項邏輯混亂:材料所述與心學發(fā)展無關,且陸王心學以南宋陸九淵、明朝王守仁為代表,不符。C項與主旨不符:材料說明的是北宋士人階層壯大在腳店陳列布置上的反映,而非坊市制度流行。D項與史實不符:宋代商業(yè)環(huán)境相對寬松,且孫賜號的發(fā)展無法體現(xiàn)抑商政策的加強。10.答案:B解析:B項正確:據(jù)材料可知,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宋代紡織品主要集中在福建、江蘇、湖南、浙江、江西等地的宋墓及寧夏的西夏陵區(qū),可知宋代南方紡織業(yè)發(fā)達。A項強加因果:考古所見宋代紡織品主要集中于南方,并未體現(xiàn)這些地區(qū)紡織品對外貿易的具體交易情況,無法說明宋代海上絲路貿易的興盛。C項以偏概全:考古發(fā)現(xiàn)的宋代紡織品中有一些絲麻織品,但這無法說明宋代衣料材質發(fā)生明顯變化。D項偷換概念:南方成為紡織業(yè)中心,并不代表南方的紡織技藝超過北方。11.答案:C解析:根據(jù)“有碗、盤、碟、洗、盞、托、瓶、壺、罐、缽、尊、盆、渣斗、爐、枕”可知,宋代瓷器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具,體現(xiàn)了實用性;“它們有的勻稱秀美,有的輕盈俏麗”說明宋代瓷器同時還追求美感。故選C項。材料主要介紹了宋代瓷器的種類、用途和審美價值,并未對詳細的生產工序進行說明,排除A項。瓷器在古代屬于工藝品,主要服務于貴族和富人階層,排除B項。材料并未說明宋代瓷器是否用于市場流通,排除D項。12.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南宋時期由于人口南遷,南方勞動力充足且農業(yè)收獲頗豐,農民從中獲利較多,因此大力種植水稻,又因佃戶在秋季需繳納地租,于是刺激了小麥的種植。在這一背景下,稻麥輪作成為發(fā)展趨勢,故選C項;材料沒有涉及破壞環(huán)境,只是在講述稻麥輪作制的產生,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農業(yè)格局的調整,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南方農業(yè)經(jīng)濟的種植結構嚴重失衡,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宋代皇帝推廣雕版印書,而且國子監(jiān)印刷的書本價格低廉,這有利于宋代文化教育的發(fā)展,故選A項。材料中未提及專制統(tǒng)治對文化的束縛,相反皇帝積極促進文化傳播,排除B項。根據(jù)材料僅可知當時雕版印刷制品相對便宜,無法得知百姓使用什么書籍,排除C項。宋代印刷技術革新是活字印刷,但材料中提及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排除D項。14.答案:D解析:張載認為人應當對他人、對社會、對萬物盡一份職責,而這種職責有助于社會和諧,D項正確;經(jīng)世致用強調思想對現(xiàn)實的指導,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排除A項;窮理格物是指對事物道理的探究,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排除B項;維護統(tǒng)治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C項。15.答案:A解析:材料未涉及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政策,不能說明宋代放松對經(jīng)濟的控制,故B項錯誤;材料所述是通過修建亭臺館榭作為公共場所進行道德教化,不是鼓勵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故C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國家對文官和武將的政策,不能得出崇文抑武的結論,故D項錯誤。16.答案:A解析:分析結論A體現(xiàn)了當時桑下種豆、稻田種荷的間作套種生產方式說明當時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故A項正確B反映的是將質量好的農作物上交國家賦稅,將次等的帶入市場進行貿易不是賦稅征收貨幣化,故B項錯誤C反映了養(yǎng)蠶及養(yǎng)魚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的是農業(yè)出現(xiàn)多種經(jīng)營不是雇傭勞動普遍化,故C項錯誤D反映了當時農業(yè)發(fā)展繁榮,社會一派太平景象與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弱無直接關系,故D項錯誤17.答案:(1)表現(xiàn):秦朝統(tǒng)一全國,建立皇帝制度;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tǒng)一。西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國并行制,諸侯國的勢力威脅著中央集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開拓疆域,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加強對地方的巡視監(jiān)察。影響: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2)類型:文獻史料。(傳世文獻史料,或筆記史料、官方正史。)舉措: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禁軍;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實行更戍法,以達到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將無常兵、兵無常將的目的。解析:(1)第一小問,表現(xiàn):結合所學秦朝統(tǒng)一及鞏固統(tǒng)治的知識可知,秦朝統(tǒng)一全國之后,建立起皇帝制度;根據(jù)材料一“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可得,秦朝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結合所學秦朝維護統(tǒng)一的相關舉措可知,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tǒng)一。結合所學西漢建立后加強統(tǒng)治的相關知識可知,西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國并行制,導致后來出現(xiàn)了七國之亂,諸侯國威脅著中央集權。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根據(jù)材料一“至武帝……開地斥境……(地方分為)凡十三部,置刺史”可得,漢武帝時期還開拓疆域,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加強對地方的巡視監(jiān)察。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從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角度思考作答,即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2)第一小問,類型:由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出處可知,兩個材料的史料類型均為文獻史料,或稱傳世文獻史料,或筆記史料、官方正史。第二小問,舉措:根據(jù)材料二“(宋太祖)數(shù)遣使者分詣諸道,選擇精兵。凡其才力伎(技)藝有過人者,皆收補禁軍,聚之京師,以備宿衛(wèi)”可得出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禁軍;根據(jù)材料“禁兵者,天子之衛(wèi)兵也……其最親近扈從(皇帝出巡時護駕侍從)者,號諸班直”可得出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根據(jù)材料“太祖懲藩鎮(zhèn)之弊,分遣禁旅戍守邊城,立更戍法,使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勞逸。故將不得專其兵,兵不至于驕惰”可得出實行更戍法,以達到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將無常兵、兵無常將的目的。18.答案:(1)吸收漢人王朝先進政治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2)從民族政權并立的角度來看,遼、西夏、金崛起之后與宋朝之間發(fā)生了戰(zhàn)爭或沖突,不利于全國統(tǒng)一;從民族交融的角度來看,遼、西夏、金又積極吸收漢人先進文化,并同宋朝通過議和維持了長期相對和平局面,加強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也鞏固了自身的統(tǒng)治。解析:(1)據(jù)材料“遼興宗親臨禮部貢院試進士”“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日中書,日樞密,日三司,日御史臺”“金承遼后,進士科日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可見遼、西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