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第八章 中國古代哲學的人生智慧_第1頁
(70)-第八章 中國古代哲學的人生智慧_第2頁
(70)-第八章 中國古代哲學的人生智慧_第3頁
(70)-第八章 中國古代哲學的人生智慧_第4頁
(70)-第八章 中國古代哲學的人生智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本章提示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靈魂和結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中起主導作用。中國歷代哲學大都從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矛盾所提出的迫切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力圖從世界觀的高度給以根本解決,探求宇宙人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出“治世之道”。本章提示但是,中國古代哲學在其追求的過程中并沒有如希臘哲學那樣發(fā)展出一套嚴密的知識論來,為以后各門科學的發(fā)展奠定基礎,而是抓住天人關系這個哲學最高問題,以闡明人生哲理為基本傾向。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下,人和自然被認為是相互溝通、相互聯(lián)系的,講天理是為人理提供依據(jù),講天道是為人道樹立準則,論天是為說明人的地位。本章提示這是一種“天人合一”,以人的自我體認、自我修養(yǎng)、自我完善的主體意識。它以無形的力量、潛移默化的影響深深地積淀在中華民族心理和性格之中。要深入了解或把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不能不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演變、特點和豐富內(nèi)涵。

第一節(jié)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潮、流派和代表人物(先秦

時期)第二節(jié)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潮、流派和代表人物

(秦漢——明末清初)第三節(jié)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精華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一、儒家二、墨家三、道家四、名家五、陰陽家六、法家一、儒家(一)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一、儒家(一)孔子在天道觀上,孔子把殷周的主宰之天發(fā)展為哲理化的命運之天,提出“畏天命”。一、儒家(一)孔子在社會倫理方面,孔子建構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理論體系,奠定了儒家人本理性的思維路向。一、儒家(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ㄗⅲ骸墩撜Z·雍也》)。這兩方面結合就稱為“忠恕之道”即誠實待人和寬容。一、儒家(一)孔子在認識論上,孔子一方面主張“生而知之”;另一方面又承認“學而知之”。一、儒家(二)孟子孟子(約前385年—前304年),受業(yè)于孔子嫡孫子思之門人,繼承和發(fā)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一、儒家(二)孟子孟子提出了天人相通論。他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保ㄗⅲ骸睹献印るx婁上》)這就是說,誠實是天的道德品格,而對于“天”這種屬性的體會和追求,則是人的本分。一、儒家(二)孟子孟子根據(jù)他的政治主張的需要,提出“性善論”。他認為,實行“仁政”原動力就是“仁心”。一、儒家(二)孟子孟子“仁政”說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首先是“制民之產(chǎn)”,讓民眾生活無憂,其次,是“取于民有制”,不僅對農(nóng)民“助而不稅”,而且對商旅也要“饑而不征”,“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注:《孟子·盡心》),至于對士人則是“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币?、儒家(三)荀子荀子(約前340年—前245年)以鮮明的開創(chuàng)精神和戰(zhàn)斗品格,對百家爭鳴中論戰(zhàn)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總結,開拓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超越前人的新思想。一、儒家(三)荀子在社會政治思想方面,提倡“隆禮至法”(注:《荀子·大略》),禮法雙行,王霸并用,奠定了漢以后外儒內(nèi)法、陽儒陰法的始基。一、儒家(三)荀子在自然觀上“制天命而用之”,把“天行有?!保ㄗⅲ骸盾髯印ぬ煺摗罚┘醋匀话l(fā)展規(guī)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改變、利用自然,給人類造福。一、儒家(三)荀子在認識論方面,他反對孔子和孟子的“生而知之”和“盡心、知性、知天”的唯心主義認識論,發(fā)揚孔子的“學而知之”和墨家、管仲學派“舉,擬實也”(注:《墨辯·經(jīng)上》)和“靜因之道”(注:《管子·心術》)唯物主義認識論。一、儒家(三)荀子在名實之辯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名定而實辯,道行而志通”(注:《荀子·正名》)和“必將有循于舊名,有作于新名”(注:《荀子·正名》),大力提倡包含著發(fā)展觀點的唯物主義的正名論和辨證邏輯思想。一、儒家(三)荀子在人性論上,他總結了先秦人性論即人的本質問題的論戰(zhàn),發(fā)揚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觀點,發(fā)展了告子的“生之謂性”的樸素唯物主義人性論,批判和否定了思孟學派的天命之謂性的性善說,獨創(chuàng)性地提出性惡論,主張“察乎人之性偽之分”(注:《荀子·性惡》),分別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為之間的界限,倡導“化性起偽(注:《荀子·正名》),主張在人的后天人為的實際行動中和鍛煉中,改造人的本質。一、儒家(四)先秦儒家思想在《易傳》《大學》和《中庸》

得到完成

《易傳》對道家觀念作了一系列修正和發(fā)展,他們注重天道化生萬物的具體過程予以描述,進而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儒家(四)先秦儒家思想在《易傳》《大學》和《中庸》

得到完成《大學》提出了著名的“修自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提出了“自天子以下以至于庶人一使皆以修身為本”和修身之要在于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的觀點,表現(xiàn)了一種將政治道德化,將道德哲學化的努力。一、儒家(四)先秦儒家思想在《易傳》《大學》和《中庸》

得到完成《中庸》則深刻地闡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它把道德修養(yǎng)八步驟中的誠意特別地突出地強調起來,使“誠”這個本來屬于觀念性的東西,成為獨立存在的本體,認為“誠者天之道也。二、墨家墨翟義“義,利也?!蹦又鲝垺吧型薄ⅰ吧匈t”,希望實行中央集權,統(tǒng)一政令,要求向平民開放政權,讓他們中的“賢能者”也參與對國家的管理。他提出“兼愛”這一中心思想,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二、墨家墨翟義墨子明確的把“名實”關系作為一個哲學問題,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即判斷是非的標準應該是客觀的。他提出的三條準則是:一是依據(jù)古代圣王的經(jīng)驗,二是考察人們的直接經(jīng)驗,三是要付諸實踐,觀其效果如何。這就是著名的“三表說”(注:《墨子·非命》)。三、道家老子老子(約前580年—約前500年)第一次提出了天地萬物起源的問題和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jù)問題,第一個將“道”提升為真正的哲學范疇而予以系統(tǒng)化的論證,以“道”為世界的本原和萬物變化的總規(guī)律。三、道家莊子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發(fā)展了老子道生萬物的觀點,提出“自本自根”(注:《莊子·大宗師》)的天道觀,認為無形無象的“道”產(chǎn)生萬物,“有”“必出乎無有”(注:《莊子·齊物論》)。莊子對于中國哲學的貢獻在于,他對事物本質的相對性展開了非常充分的論述。三、道家莊子例如,毛嬙、麗姬,人見了以為是美女,但魚見了卻會避入水底,鳥見了會嚇得高飛,鹿見了也會趕快逃跑,因此,所謂美丑,并沒有客觀的標準。三、道家莊子莊子認為,在社會生活中,所謂的是非也是相對的,根本不存在判斷是非的客觀標準。四、名家名家在百家爭鳴中就名(概念)、實(事實)問題進行辯論。以惠施(約前370年—前310年)為代表;一是“離堅白”,以“離”為特點,夸大事物或概念之間的絕對性,否定一般與個別的統(tǒng)一,具有絕對主義的傾向,以公孫龍(約前325年—前250年)為代表。此外,還有兩派合一的折中派的一些觀點。五、陰陽家代表人物是鄒衍(約前340年—前260年)。他的著作已佚,片段言論散見他人著作中。五行說產(chǎn)生于西周,當時曾用水、火、木、金、土五重元素來說明世界本原。鄒衍對前人的成果進行總結,提出“五德始終說”。他認為,歷史上的王朝都分別代表了五行中的某種德(屬性),如虞土、夏木、殷金、周火,從而按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勝”的次序“轉移”,預言了將來一定是應水德的王朝繼起。這一思想經(jīng)過董仲舒等的發(fā)揮,對后世影響深遠。許多王朝都利用此說,作為自己統(tǒng)治的工具。六、法家韓非子他總結了前期法家管仲、李悝、商鞅、吳起、慎到、申不害等的思想,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是他的代表作。韓非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理論。六、法家韓非子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不相容之事不兩立”(注:《韓非子·五蠹》)矛盾觀,強調事物的矛盾、對立和斗爭,集中反映了“大爭之世”的時代精神。韓非的法家理論,代表了地主階級急功近利的激進派的觀點,既有其精辟之處,也有明顯的片面性。

一、兩漢哲學二、魏晉玄學三、隋唐佛學四、宋明理學五、明末清初哲學一、兩漢哲學(一)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少年時代研讀《公羊春秋》,漢景帝元年立為博士。漢武帝時,他上《天人三策》,并著有《春秋繁露》一書。一、兩漢哲學(一)董仲舒董仲舒一反先秦儒家“重人事而輕自然”的思維方式,利用和改造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資料,極力構建一個可以作為儒家政治倫理學說根據(jù)的系統(tǒng)的宇宙論模式,并竭力把人事政治與天道運行附會組合在一起,把陰陽五行(天)和王道政治(人)互相一致而又彼此響應的“天人感應”學說作為他的理論核心,從而完成了對先秦儒學的改造。一、兩漢哲學(一)董仲舒董仲舒把天作為宇宙人間的最高主宰。一、兩漢哲學(一)董仲舒董仲舒發(fā)展了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說,又吸收韓非提出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三綱思想,提出了“三綱”、“五?!钡牡赖乱?guī)范,從而完成了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的改造。一、兩漢哲學(一)董仲舒董仲舒在鄒衍的“五德始終”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三統(tǒng)”、“三正”的循環(huán)論的歷史觀,從而論證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是絕對不可能改變的。一、兩漢哲學(一)董仲舒在人性問題上,董仲舒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論思想,提出了“性三品”說:一類是情欲極少,生而友善,不得教而能為善的,叫做“圣人之性”;一類是情欲極多,生而幾無“善端”,雖經(jīng)教化也難為善的,叫做“斗筲之性”;一類是雖有情欲,但通過圣人教化而后能為善的,這叫“中民之性”。一、兩漢哲學(二)王充王充(27年—91年)是東漢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有《論衡》一書傳世。他在“天道自然無為”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和無神論的基礎上,舉起了“疾虛妄”(注:《論衡·佚文》的旗幟,對漢代唯心主義神學展開了全面的批判。一、兩漢哲學(二)王充他深刻地批判了神學目的論,說:“天地,含氣之自然也?!彼辛藶漠愖l告說,指出,“夫天道,自然也,無為。他還批判了圣人先知說。二、魏晉玄學玄學是魏晉時期的主要思潮。玄學之“玄”,出自《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魏晉玄學和政治關系十分緊密。玄學家由于依附不同的政治集團而表現(xiàn)出思想的差異、對立,為了適應不同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而調整、改變玄學的思想內(nèi)容,使玄學的不斷演變發(fā)展呈現(xiàn)階段性。二、魏晉玄學曹魏正始年間何晏和王弼“貴無說”。何晏著《道德論》、《無名論》(二書已佚)和《論語集解》,王弼著《周易注》、《老子注》等。魏后期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說。西晉后期向秀和郭象的“獨化說”。東晉時的玄學和西晉不同,逐漸脫離政治,脫離現(xiàn)實,而開始和佛學結合。三、隋唐佛學隋、唐時期,隨著官僚貴族和寺院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地主和農(nóng)民的矛盾不斷激化,統(tǒng)治者在采用儒學和道教的同時,也采用佛教作為教化人民、消除階級矛盾的精神武器。三、隋唐佛學隋唐時期的佛教宗派中,哲學思想比較突出的有四宗: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四、宋明理學(一)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主要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和后人編成的《朱文公集》、《朱子語類》等。朱熹繼承了周敦頤、張載、二程以及佛道各家學說,完成了宋學向理學的轉變,建立起龐大的理學體系。四、宋明理學(一)朱熹朱熹認為理是天地萬事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理的不停運動引起的,在理氣關系上,理是根本,氣是理派生出來的。四、宋明理學(一)朱熹朱熹吸收并發(fā)展了張載“一物兩體“的思想,論述了“一分為二”的命題。四、宋明理學(一)朱熹在認識論上,朱熹闡發(fā)了二程的觀點,認為“人之心靈,莫不有之,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彼?、宋明理學(一)朱熹朱熹繼承了張載、二程的倫理觀,認為人生之初,仁義理智之理具備,但有的人因“氣質之稟”而有所缺,必須努力學習,恢復“天地之性”。四、宋明理學(二)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因為曾靜修于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守仁的著作,輯為《王文成公全書》或《王陽明全集》,其中《傳習錄》和《大學問》是研究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著作。四、宋明理學(二)王守仁王守仁主張“心即理”。他所謂的“心”是指人的“知覺”。王守仁主張“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學術宗旨,是他一生全部學說的最高概括。五、明末清初哲學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nóng),號姜齋,世稱船山先生。一生著書上百余種,其中較為著名的哲學代表作有《周易外傳》、《張子正蒙傳注》、《尚書引義》、《思問錄》內(nèi)外篇、《讀四書大全說》等。五、明末清初哲學王夫之在辯證觀上,王夫之認為運動是世界萬物固有屬性。五、明末清初哲學王夫之認識論上,王夫之提出了獨具特色的“能所”觀。

一、天人合一二、入世濟世三、理想追求一、天人合一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tǒng),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天人合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但作為一個明確的命題,“天人合一”則是由北宋著名哲學家張載最先提出來的。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發(fā)展到漢代,演變?yōu)槎偈娴奶烊烁袘?,旨在尋求天人的和諧統(tǒng)一,維持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使國家免遭“失道之敗”而土崩瓦解。兩宋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發(fā)展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文化思潮,幾乎為各種派別的思想家所接受。一、天人合一

張載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一、天人合一張載之后,天人合一思想得到進一步的闡發(fā),如二程(程顥、程頤)的“天人一理”、朱熹的“理一分殊”和王守仁的“萬物一體”等,但在天與人之間具有統(tǒng)一性的問題上,彼此間有著共識。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問題,就其理論實質而言,是關于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問題?!疤烊撕弦弧彼枷朐谖覈F(xiàn)代化進程中,特別是在改變?nèi)伺c自然的對立的態(tài)度和將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密切聯(lián)系起來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二、入世濟世入世精神就是對社會的關注,對人生的關切,是一種強烈的義務感和使命感。先秦諸子的入世精神得到后世的繼承并不斷發(fā)揚光大。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王充的“疾虛妄”、王弼郭象表明的調和名教與自然、韓愈的倡道統(tǒng),都與先秦一脈相承。至宋明理學,雖說是心性之學,但其入世的性格,較之前代有過之而無不及也。二、入世濟世程頤認為他的哥哥程顥“以興起斯文為己任”(注:程頤:《明道先生行狀》,《二程集》,第638頁)。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保ㄗⅲ骸稄堓d集·語錄》)朱熹說:“士之所以能立天下者,以其有志而已。”(注:《朱子語類》)。二、入世濟世中國哲人的這種入世態(tài)度,決定了其理論思想也必然是入世的。中國哲學“以人為本”的道德主義的思想傳統(tǒng),把道德實踐提到至高地位,對于人的精神開發(fā),對于個體道德自我的建立,即使在大力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的今天,仍然有著特殊的積極意義。三、理想追求(一)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追求“內(nèi)圣外王”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天下篇》:“是故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比寮仪∏∈且浴鞍l(fā)明”所謂“內(nèi)圣外王之道”為宗旨的?!皟?nèi)圣”是主體心性修養(yǎng)方面的要求,以達致仁、圣境為極限;“外王”是社會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實現(xiàn)王道、仁政為目標。儒家把內(nèi)心修養(yǎng)與外在的實踐融為一體,建構了一種獨特的道德—政治哲學,即“內(nèi)圣外王”之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