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非文學類文本閱讀湖南省懷化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大團圓”戲劇的結局模式,是一個民族深層的結構話語,是中國人民的“集體無意識”,同時也是華夏民族社會心理的共同體現(xiàn)。普列漢諾夫說過,“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它的心理所決定的”“在一定時期的藝術作品和文學趣味都表現(xiàn)著社會的心理?!蓖鯂S認為中國悲劇文學的這種情節(jié)結構模式“代表吾國人樂天之精神者也”(《紅樓夢評論》)。魯迅先生認為這是中國國民性缺失的問題。這些觀點,都是在特定社會政治與思想文化的影響下提出來的。在今天,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其實,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探討戲劇“大團圓”結局產(chǎn)生的原因。首先,源于華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中國地理上的特點、古代社會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特點以及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方式,養(yǎng)成了華夏民族適應性、順從性、依賴性以及被動性、保守性和穩(wěn)定性的民族心理。與此同時,受到儒、道、佛思想文化的熏陶,逐漸形成了華夏民族獨有的文化心理結構。第一,“尚圓”心理。對“圓滿”的迷戀是一種世俗之性。表現(xiàn)在戲劇中,就是以苦開頭,以樂結束;以悲開頭,以喜結束;以順境開頭,以逆境結束相互轉化的圓形結構,在戲劇作品結尾,洋溢著濃厚的“樂”和“喜”的“大團圓”色彩。第二,“中和”之美。與西方人性格不同,中國人強調(diào)“中庸”之美,強調(diào)對立面的均衡與和諧,體現(xiàn)在戲劇中,就是強調(diào)儒家“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精神。第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佛教強調(diào)因果報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應用到“大團圓”的問題上,就是前世沒有了結的恩怨,導致了今世的相互牽扯。其次,源于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補償”心理與受眾的審美接受心理。魯迅先生認為,中國戲劇必令“生旦當場團圓”才肯放手,這是不愿正視現(xiàn)實、不愿正視痛苦的表現(xiàn),是自欺欺人的國民性的體現(xiàn)。這是從批評家的角度來說的,職業(yè)批評家通常都是站在某個道德制高點上,這種制高點要求人們有較高的心理判斷能力和抵抗能力。事實上,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在被無奈和痛苦包圍的現(xiàn)實中,需要有屬于自己的精神享受,而“大團圓”的結局符合他們的審美需要和欣賞習慣,符合他們以消遣、娛樂為目的的看戲動機,以此來緩和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遭受的痛苦和折磨。因此,劇本要流行于世,就必須迎合觀眾的心理,不能違背觀眾的愿望。戲劇作為一種通俗文學,必然要以觀眾的喜惡作為自己的評判標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家要以民間的眼光對劇情發(fā)展進行審視,爭取普通戲劇觀眾的關注和理解,突出其世俗性和大眾品位。作品脫離了接受者和市場的需求,必然導致文學創(chuàng)作的失敗。(摘編自楊雪《論中國戲劇的大團圓結局》)材料二:戲劇是一種舞臺表演藝術。這種直觀的交流形式使得劇作必須關注大眾品位,只有符合大眾品位,劇作才能被認可,作品與作家的價值才能體現(xiàn)出來。如果一個劇作家因為沒有顧及觀眾的接受而創(chuàng)作出了其他結局的作品,他可能具有文學史的意義,但有可能會受到觀眾的排斥。這可以從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的表演經(jīng)歷窺見一斑,譚鑫培善唱悲劇,不僅他所唱的戲被罵為“亡國之音”,而且連自身也被人攻擊。所以,作家為了作品行世,必須迎合大眾品位。既然大眾喜歡大團圓,劇作家就應該樂于去描寫大團圓,即便忠于生活的真實,寫出了現(xiàn)實中的矛盾,寫出了悲劇,也要念念不忘加上一個光明的尾巴。始困終享、始離終合的大團圓結局,并不是哪兒提出來的統(tǒng)一要求,而是只有這樣,觀眾才看得舒服。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有一次演出明傳奇《清風亭》,天馬上要下雨,戲院主為了照顧觀眾早點回家,演到張元秀夫妻慘死時就準備收場,沒想到觀眾不干,非要看到做官不認父母的張繼寶死在臺上不可。于是,只好匆匆演出雷擊張繼寶。此時大雨傾盆而下,觀眾跋涉于泥濘之中,但是他們感到十分滿足。可見脫離了這樣的大眾品位,戲劇便沒了觀眾,沒有了觀眾,戲劇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價值。大團圓是美好的,人人都希望大團圓。既然“團圓之趣”能在一個時代這樣盛行,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也是合適的?!白云燮廴恕钡膰裥砸埠茫瑯诽炀竦捏w現(xiàn)也好,這都是戲劇研究者的批評術語,無法從根本上掩蔽這種客觀文學現(xiàn)象的存在。應該說,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是因為普通接受大眾的精神需求和審美價值取向,寄托著他們對正義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因此,對于這樣的藝術結構,不能簡單地用一種既成的傳統(tǒng)觀念來抑制,那是對文學樣式多樣化原則的背離。(摘編自劉榮琴《大眾品位與中國古典戲曲大團圓結局淺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戲劇的“大團圓”結局模式常以苦、悲等開頭,以樂、喜等結束,是中國人民的“集體無意識”,體現(xiàn)著華夏民族的社會心理。B.華夏民族獨有的文化心理結構包括對“圓滿”的迷戀、對“中庸”之美的追求以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等。C.魯迅先生認為,職業(yè)批評家通常都是站在某個道德制高點上,這種制高點要求人們有較高的心理判斷能力和抵抗能力。D.受當時社會政治與思想文化影響,王國維認為“大團圓”結局是國人樂天精神的體現(xiàn),而魯迅則認為是中國國民性缺失的問題。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魯迅認為“大團圓”戲劇結局與自欺欺人的國民性密不可分,這表明魯迅認為戲劇不能有“大團圓”結局。B.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只要劇作家在作品中描寫了“大團圓”結局,作品就能夠爭取普通戲劇觀眾的關注和喜愛。C.譚鑫培善于唱悲劇,有一次演出明傳奇《清風亭》時,不僅作品被罵為“亡國之音”,而且自身也被人攻擊。D.“大團圓”結局迎合了大眾的品位,有自身存在的價值,抑制這種藝術結構模式就背離了文學樣式多樣化原則。3.結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最能體現(xiàn)“‘大團圓’結局”的一項是()A.《雷雨》最后一幕,四鳳冒雨跑出去觸電而亡,周沖去追四鳳也被一起電死了,周萍拿著槍自殺,魯侍萍和周繁漪看到這樣的場景瘋了。B.《紅樓夢》中部分人物的結局:黛玉淚盡而亡,寶玉離家遁入空門,元春暴斃,迎春被折磨致死,探春遠嫁,惜春出家,王熙鳳病死。C.《哈姆萊特》最后一幕,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被毒劍刺中身亡;國王被哈姆萊特用毒劍刺死;王后誤喝下毒酒身亡;奧菲利婭發(fā)瘋墮水身亡。D.雖然《西廂記》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一波三折,令人垂淚,但最后張生高中頭榜,美滿完婚,遂了人愿。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脈絡。5.《竇娥冤》中以竇娥被冤斬后三樁誓愿靈驗和竇天章為女兒昭雪冤情為結局。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竇娥冤》中“大團圓”結局的理解。【答案】1.C2.D3.D4.材料一:首先,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其次,從兩個方面探討戲劇“大團圓”結局產(chǎn)生的原因。
材料二:首先,提出戲劇是一種舞臺表演藝術使得劇作必須關注大眾品位這一觀點。其次,分析論證,由于大眾喜歡“大團圓”結局,劇作家就去描寫“大團圓”結局。最后,進行總結,戲劇的“大團圓”結局模式符合文學樣式多樣化原則。5.竇娥命運悲慘,“遭受巨大的痛苦和挫折”,卻含冤屈死,是一個悲劇形象。但是,受“華夏民族獨有的文化心理結構”和“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補償’心理與受眾的審美接受心理”影響,《竇娥冤》中設計了一個“光明的尾巴”,設置了一個“大團圓”結局?!按髨F圓”結局反映了元末人民向往法正民安的社會環(huán)境,彌補他們對現(xiàn)實的絕望?!胺纤麄兊膶徝佬枰托蕾p習慣,符合他們以消遣、娛樂為目的的看戲動機,以此來緩和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遭受的痛苦和折磨”,同時符合“普通接受大眾的精神需求和審美價值取向”,寄托“他們對正義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魯迅先生認為……”錯誤。由材料“這是從批評家的角度來說的,職業(yè)批評家通常都是站在某個道德制高點上,這種制高點要求人們有較高的心理判斷能力和抵抗能力”可知,這是作者的觀點,并非魯迅先生的觀點。故選C。
【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這表明魯迅認為戲劇不能有‘大團圓’結局”錯誤。由材料“魯迅先生認為,中國戲劇必令‘生旦當場團圓’才肯放手,這是不愿正視現(xiàn)實、不愿正視痛苦的表現(xiàn),是自欺欺人的國民性的體現(xiàn)”可知,原文只是說魯迅先生認為這是不愿正視現(xiàn)實、不愿正視痛苦的表現(xiàn),是自欺欺人的國民性的體現(xiàn),并非是“認為戲劇不能有‘大團圓’結局”。
B.“只要……就……”錯誤,說法絕對。由材料“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家要以民間的眼光對劇情發(fā)展進行審視,爭取普通戲劇觀眾的關注和理解,突出其世俗性和大眾品位”可知,原文并沒有說“只要……就……”。
C.“不僅作品被罵為‘亡國之音’,而且自身也被人攻擊”錯誤。由材料“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有一次演出明傳奇《清風亭》,天馬上要下雨,戲院主為了照顧觀眾早點回家,演到張元秀夫妻慘死時就準備收場,沒想到觀眾不干,非要看到做官不認父母的張繼寶死在臺上不可。于是,只好匆匆演出雷擊張繼寶。此時大雨傾盆而下,觀眾跋涉于泥濘之中,但是他們感到十分滿足”可知,譚鑫培演出明傳奇《清風亭》時,作品沒有被罵為“亡國之音”,自身也沒有被人攻擊。故選D。
【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A.悲劇結局。B.悲劇結局。C.悲劇結局。D.“有情人終成眷屬”是“大團圓”結局。故選D。
【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由材料一第1段關鍵句“‘大團圓’戲劇的結局模式,是一個民族深層的結構話語,是中國人民的‘集體無意識’,同時也是華夏民族社會心理的共同體現(xiàn)”可知,首先,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其次,從源于華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和源于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補償”心理與受眾的審美接受心理兩個方面探討戲劇“大團圓”結局產(chǎn)生的原因。材料二:首先,由材料二第1段關鍵句“戲劇是一種舞臺表演藝術。這種直觀的交流形式使得劇作必須關注大眾品位,只有符合大眾品位,劇作才能被認可,作品與作家的價值才能體現(xiàn)出來”可知,提出戲劇是一種舞臺表演藝術使得劇作必須關注大眾品位這一觀點。其次,分析論證,由材料第1段關鍵句“作家為了作品行世,必須迎合大眾品位。既然大眾喜歡大團圓,劇作家就應該樂于去描寫大團圓,即便忠于生活的真實,寫出了現(xiàn)實中的矛盾,寫出了悲劇,也要念念不忘加上一個光明的尾巴”可知,由于大眾喜歡“大團圓”結局,劇作家就去描寫“大團圓”結局。由第3段關鍵句“因此,對于這樣的藝術結構,不能簡單地用一種既成的傳統(tǒng)觀念來抑制,那是對文學樣式多樣化原則的背離”可知,最后,進行總結,戲劇的“大團圓”結局模式符合文學樣式多樣化原則。【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竇娥被父所棄,寄人籬下為童養(yǎng)媳,夫亡成寡,與婆婆相依為命,被惡棍陷害,被判斬刑,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一個弱女子身上,然弱女子敢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臨死立下三樁誓愿。竇娥命運悲慘,“遭受巨大的痛苦和挫折”,卻含冤屈死,是一個悲劇形象?!陡]娥冤》中設計了一個“光明的尾巴”,設置了一個“大團圓”結局,竇娥的父親竇天章以官員的身份回到北京,為自己的女兒洗清的冤情,張驢兒一等人都被繩之以法,這是受“華夏民族獨有的文化心理結構”和“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補償’心理與受眾的審美接受心理”影響。從示冤到懲兇,是勞動人民有冤無處申,借助上天懲惡揚善的美好愿望的反映,是浪漫主義的一種手法罷了,雖當不得真,卻是老百姓最質樸最善良的表達,最能打動人心的審美?!按髨F圓”結局反映了元末人民向往法正民安的社會環(huán)境,彌補他們對現(xiàn)實的絕望。結合材料“事實上,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在被無奈和痛苦包圍的現(xiàn)實中,需要有屬于自己的精神享受,而‘大團圓’的結局符合他們的審美需要和欣賞習慣,符合他們以消遣、娛樂為目的的看戲動機,以此來緩和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遭受的痛苦和折磨”可知,“符合他們的審美需要和欣賞習慣,符合他們以消遣、娛樂為目的的看戲動機,以此來緩和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遭受的痛苦和折磨”;結合材料“應該說,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是因為普通接受大眾的精神需求和審美價值取向,寄托著他們對正義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可知,同時符合“普通接受大眾的精神需求和審美價值取向”,寄托“他們對正義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師大附中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入學檢測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家國天下是中華文化無論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倫理情結。它指涉三種倫理實體:家是本源而直接的倫理實體,是最小的共同體;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倫理實體,是最大的共同體;國作為現(xiàn)實的倫理實體,既是家的擴展,又關聯(lián)著天下之想象。家國天下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詮釋的中心,它使中國人在不同的實踐境域中,無論是作為家人、國人還是作為天下人,都與其所在的世界結成唇齒相依的關聯(lián)。中華文化中各種共同體的道德前提離不開家國天下的倫理情結。以此觀家、觀國、觀天下,就是用一種關聯(lián)性思維把個體與整體相貫通的家國天下的倫理觀。用這種倫理觀看待家國天下,則一切共同體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命運共同體。從家國天下到命運共同體的內(nèi)在延展看,中華文化作為世界文明體系的一部分,內(nèi)蘊著一種走向世界的倫理情結,并由此預設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軌跡。共同體的想象是中華文化禮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從歷史深處走來,構成了中華文化將個人命運與共同體整體命運相融貫的倫理型文化特質。中華文化的根脈深植于共同體之中。所謂家國同構,移家為國,移孝為忠,進而在家國之上,擴展為一種公天下的世界意識。這使中國人的世界觀或天下觀成為一種本于家國同時又大于家國或高于家國的世界意識,使得中國人的價值觀內(nèi)蘊著一種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自覺。(節(jié)選自田海平《從家國天下到命運共同體》)材料二: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指向“天下情懷”。在談到“天下”的時候,中國古代總是將它和“公”與“太平”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出非??少F的平等、友愛、和平理念?!独献印氛f:“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闭J為只有以天下為懷,其德才能稱得上“普”。《管子》云:“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彼囊馑际?,處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懷,處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懷。《禮記》引錄孔子的話——“天下為公”?!肮笨梢岳斫鉃楣?、公平、合理,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諸侯國與中央政權之間的相處,要友愛,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張載則提出“為萬世開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礎上的提升。太平有兩義:一是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這中間含有生態(tài)平衡之義;二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由于“太平”概念視界闊大,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主要指國與國之間的友好相處,這種友好相處就是沒有戰(zhàn)爭。張載提出的“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義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這一理念認為,這種太平不能只是一時的,而應是“萬世”的。換句話說,張載要的是永久的太平。這萬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來?張載提出“開”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開”就不能靠等,靠恩賜,事實是太平等不來,也沒有誰能恩賜?!伴_”,就是開拓、開發(fā)、開創(chuàng)。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時也會有最大的犧牲。家國情懷以及家國情懷的放大版——天下情懷,是中華美學精神的內(nèi)核。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陽樓記》里得到彰顯。在同一個時期,張載倡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曾讓張載師事之的范仲淹則高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庇捎诜N種原因,張載、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體現(xiàn)在有限的實踐中,而絕大部分只是作為一種夢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時代不同了。中華民族遇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歷史機遇。振興中華不再只是夢,而是正在真正化為現(xiàn)實。在舉國上下都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砥礪奮斗的今天,我們的詩人、作家、藝術家、美學家是不是應該有不負時代的新作為新創(chuàng)造呢?回答無疑是肯定的。(節(jié)選自陳望衡《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材料三:家族觀念基于血緣的原初信賴關系,安土重遷的中國農(nóng)耕文明進一步充實了家族的機能。人倫情感亦因血緣而來,在情感依托的層面上,家的意義超越任何經(jīng)濟的“成本—收益”分析?,F(xiàn)代社會主張的公共精神與家庭倫理的建設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會的倫理原則到陌生人社會是不合理的,反過來將陌生人社會的規(guī)則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關鍵是如何能夠在不同的關系當中正確切換。在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和協(xié)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與私人領域,弘揚孝悌之道,忠恕相待,愛敬相與。這要求對家庭倫理和孝道進行理性的闡發(fā)和合理的引導,使得家庭倫理與公共理性彼此呼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家與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會的細胞,國是維護家的外部屏障,家國的良性互動與發(fā)展有利于促進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與協(xié)調(diào)。儒家家國天下的教化傳統(tǒng)歷史地塑造了中國人的內(nèi)在人格與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齊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國人的內(nèi)心世界,內(nèi)化為熱愛祖國與家園的擔當精神。在今天,心懷家國天下便是個體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與憂患意識,是主動追求民族統(tǒng)一、國富民強的精神,也是國家認同感和責任意識的來源。(節(jié)選自金香花《“家國天下”觀念的歷史形成及其現(xiàn)代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國”是將“家”和“天下”串聯(lián)起來的現(xiàn)實的倫理實體,它使得中國人與其所在的世界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相互依存。B.中華文化的禮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歷史悠久的共同體想象,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成為中國人價值觀中的倫理自覺。C.“為萬世開太平”“先天下之憂而憂”盡管境界不凡,但因為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些愿望本質上還是空想,不可踐行。D.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和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引導人們在意識形態(tài)上從家庭倫理逐漸向公共精神轉變,是我們的當務之急。2.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禮記》中的話,強調(diào)了中國古代談及“天下”時總是將它和“公”“太平”相聯(lián)系的觀點。B.張載“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為公”思想的發(fā)展提升,“開”字體現(xiàn)了一種積極入世、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C.基于中國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會的倫理原則或照搬現(xiàn)代社會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國天下”的教化傳統(tǒng)塑造了中國人的內(nèi)在人格與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國人共同的愛國情懷、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3.下列說法中,與材料三觀點不一致的一項是()A.“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B.“大河無水小河干”C.“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D.“治大國若烹小鮮”4.試簡要說明材料二是如何對“天下情懷”展開論證的。5.我們今天應當如何踐行“家國天下”觀?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敬鸢浮?.B2.A3.D4.①先指明“天下情懷”在古代呈現(xiàn)“天下為公”和“天下太平”兩種理念形態(tài),分別運用引證法和例證法加以分析論證;②后闡發(fā)“天下情懷”是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通過古今對比,指出其現(xiàn)實意義,提出時代要求。5.①繼承并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家國天下”的價值觀念,積極投身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實踐;②厚植家國情懷,追求“天下為公”“天下太平”,抓住機遇,努力創(chuàng)造,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③將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原則和現(xiàn)代社會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機結合起來,愛國愛家,勇于擔當?!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它使得中國人與其所在的世界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相互依存”錯誤。由原文“家是本源而直接的倫理實體,……又關聯(lián)著天下之想象”“家國天下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詮釋的中心,……都與其所在的世界結成唇齒相依的關聯(lián)”可知,將中國人與其所在的世界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相互依存的是“家國天下”,不是“國”,該表述偷換概念。C.“本質上還是空想,不可踐行”錯誤。由原文“由于種種原因,張載、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體現(xiàn)在有限的實踐中,而絕大部分只是作為一種夢想而存在”可知,他們的愿望“只能體現(xiàn)在有限的實踐中,而絕大部分只是作為一種夢想而存在”,但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踐行。D.“引導人們在意識形態(tài)上從家庭倫理逐漸向公共精神轉變,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錯誤。原文是“現(xiàn)代社會主張的公共精神與家庭倫理的建設并不矛盾”“這要求對家庭倫理和孝道進行理性的闡發(fā)和合理的引導,使得家庭倫理與公共理性彼此呼應”“關鍵是如何能夠在不同的關系當中正確切換”,并沒有要求“從家庭倫理逐漸向公共精神轉變”,且無“當務之急”的相關表述。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強調(diào)了中國古代談及‘天下’時總是將它和‘公’‘太平’相聯(lián)系的觀點”錯誤。由原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指向‘天下情懷’。在談到‘天下’的時候,中國古代總是將它和‘公’與‘太平’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出非常可貴的平等、友愛、和平理念”“《老子》說:‘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J為只有以天下為懷,其德才能稱得上‘普’。《管子》云:‘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囊馑际?,處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懷,處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懷?!抖Y記》引錄孔子的話——‘天下為公’”可知,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禮記》中的話,側重強調(diào)的是將“天下”和“公”聯(lián)系在一起,未談及“太平”。引用《老子》《管子》《禮記》中的話是為了證明“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指向‘天下情懷’”的觀點。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材料三觀點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家與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治大國若烹小鮮”是比喻的說法,意為“治理大國就像烹調(diào)美味的小菜一樣”,是講如何治理國家的。只是強調(diào)了“治國”這一方面,不能用來說明“家”“國”二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與材料三觀點不一致。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4段。第1、2段是一層,重點闡釋“是什么”。結合材料二第一段“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指向‘天下情懷’,在談到“天下的時候,中國古代總是將它和‘公’與‘太平’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出非??少F的平等、友愛、和平理念”分析可知,本文先指明“天下情懷”在古代呈現(xiàn)“天下為公”和“天下太平”兩種理念形態(tài),并且引用“《老子》說:‘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J為只有以天下為懷,其德才能稱得上‘普’”“《管子》云:‘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和舉宋代大儒張載“為萬世開太平”的例子加以分析論證。第3段是第二層,結合“家國情懷以及家國情懷的放大版——天下情懷,是中華美學精神的內(nèi)核。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陽樓記》里得到彰顯。在同一個時期,張載倡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分析可知,文章后闡發(fā)“天下情懷”是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通過“張載、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體現(xiàn)在有限的實踐中”“然而,在今天,時代不同了。中華民族遇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歷史機遇”古今對比,“振興中華不再只是夢,而是正在真正化為現(xiàn)實。在舉國上下都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砥礪奮斗的今天,我們的詩人、作家、藝術家、美學家是不是應該有不負時代的新作為新創(chuàng)造呢?回答無疑是肯定的”指出其現(xiàn)實意義,提出時代要求?!?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材料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由原文“中華文化中各種共同體的道德前提離不開家國天下的倫理情結?!眠@種倫理觀看待家國天下,則一切共同體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文化的根脈深植于共同體之中。所謂家國同構,移家為國,移孝為忠,進而在家國之上,擴展為一種公天下的世界意識”分析可知,我們今天應當繼承并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家國天下”的價值觀念,積極投身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實踐。由原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指向‘天下情懷’?!憩F(xiàn)出非??少F的平等、友愛、和平理念”“家國情懷以及家國情懷的放大版——天下情懷是中華美學精神的內(nèi)核”“在舉國上下都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砥礪奮斗的今天,……回答無疑是肯定的”分析可知,我們今天應當厚植家國情懷,追求“天下為公”“天下太平”,抓住機遇,努力創(chuàng)造,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由原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家與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國的良性互動與發(fā)展有利于促進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與協(xié)調(diào)”“心懷家國天下便是個體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與憂患意識,是主動追求民族統(tǒng)一、國富民強的精神,也是國家認同感和責任意識的來源”分析可知,我們今天應當將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原則和現(xiàn)代社會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機結合起來,愛國愛家,勇于擔當。湖南省邵陽市二中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入學檢測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紅樓夢》是小說,是文學藝術,表達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語言是生活語言。作者只用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語言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第二十四回自“賈蕓出了榮國府回家”至“一面趔趄著腳兒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卻寫了四個人:賈蕓的舅舅卜世人、賈蕓的舅媽、醉金剛倪二和賈蕓。前面三人雖然都只是寥寥數(shù)筆,但俱各傳神,ト世人夫婦的鄙吝和倪二的仗義,皆歷歷如繪。人物的語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耙煌氩枰矤?,我難道手里有蜜!”這是初戀中的智能的語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頭,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边@是金釧的語言,反映她因受寶玉的賞愛而心悅意肯、別無他慮的心態(tài)。“‘呦呦鹿鳴,荷葉浮萍’,小的不敢撒謊”。這是李貴的語言,反映他護送寶玉讀書,但不識字,也不理會讀書,只是從旁聽聞的狀況。《紅樓夢》里最能言善語的要數(shù)黛玉、王熙鳳、紅玉、麝月幾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聰明伶俐;王熙鳳先意承志、博取歡心;紅玉伶牙俐齒,如簧百轉;麝月在教訓老婆子時詞鋒逼人,勢猛氣銳。作者對這四個人的語言是精心設計的,是特寫?!都t樓夢》在古典長篇小說中確已成為“絕唱”,這是毋庸爭議的,但它還是一首不用韻的詩。這不僅僅是因為《紅樓夢》里有許多詩,而且它從開頭至八十回的敘述,也都有詩的素質,它的敘述與詩是交融的,是一體。詩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樂各種各樣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紀事,《紅樓夢》確有這種抒情性的特點。(摘編自馮其庸《<紅樓夢>的語言魅力》)材料二:《紅樓夢》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正如魯迅所言,經(jīng)學家見《易》,道學家見淫,オ子見纏綿,革命家見排滿……持自傳說、索引說、階級斗爭說者亦眾,此現(xiàn)象實屬正常。有些文學作品就像餃子,就為了中間那口餡兒,有些文學作品就像點綴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兒,人間百態(tài)盡在其中。其實開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說出,即“大旨談情”?!都t樓夢》可稱為“言情小說”,但與現(xiàn)代意義的“言情小說”不同。我們可以從“情”字來賞析《紅樓夢》的主題思想:第一層境界,是將“情”理解為愛情之情,認為《紅樓夢》單純是一部寫寶黛愛情的書。若如此看待紅樓,可謂未窺門徑,枉費曹公十年辛苦。第二層境界,認為《紅樓夢》是為國立傳、為女正名。劉鶚《老殘游記》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為“千紅”一哭,為“萬艷”同悲。寶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輕、自我否定、自我犧牲。與玉釧兒一起,他燙了手,反急問玉釧兒燙著沒有。齡官畫薔,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齡官“快避雨去罷”,卻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來探,卻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傷心……第三層境界,借寫寶玉對女子的珍重體貼,探究人與人應如何相處。體貼,以己之心體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也是“仁”的內(nèi)核。當時“仁”道日漸僵化,而作為軀殼的“禮”反據(jù)要津,《紅樓夢》中亦有暗諷,賈敬死后,賈珍、賈蓉“直哭到天亮喉嚨都啞了方住”,回府后便尋歡作樂。而寶玉形象是對“仁”“禮”平衡的一次撥亂反正。有人說《紅樓夢》的內(nèi)核是對封建道德的反抗,寶玉就是代表。實則大謬,寶玉蔑視的是虛偽,是禮,而非道德,他領會到了仁道精髓,即體貼,是真道德的踐行者。第四層境界,《紅樓夢》不僅是仁愛之書,更是充滿無限情懷的天真之書、博愛之書?!叭省钡澜⒃谌伺c人的關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寶玉對一切美好、純凈的事物都充滿關愛,第三十五回說寶玉“看見燕子就和燕子說話,河里看見了魚就和魚說話,見了星星月亮,不是長吁短嘆就是咕咕噥噥……”寶玉之“多情而善感”毫無矯揉、發(fā)乎真心,他有仁心,堅持、熱愛、有信仰;他有詩心,天真、浪漫、充滿想象。二者結合,便是寶玉這個“混世魔王”的真實面貌,而這或許也是《紅樓夢》一書“大旨談情”之“情”的真實面貌。(摘編自王學良《如何賞析作為“言情小說”的<紅樓夢>》)材料三:人物視角敘事是古代小說常用的敘事觀點,《紅樓夢》可以從每個章節(jié)的不同人物視角來讀,對同一件事也可以從不同人眼中寫出。黛玉進府,是貴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劉姥姥進大觀園是窮人兼世故老嫗角度;查抄大觀園是從權力頂峰跌落的王熙鳳角度。這是作者熟諳人物視角敘事的結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視角敘事,喜歡變換視角,但目標卻始終圍繞著賈寶玉和賈府盛衰。《紅樓夢》人物視角敘事既考究且華麗,站在敘事視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別深刻的敘事角度,他(或她)和所敘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聯(lián)系。在《紅樓夢》前三回中得到詳盡外貌描寫的依次是熙鳳、寶玉、黛玉。熙鳳和寶玉都映現(xiàn)在黛玉眼中,黛玉到榮國府,王熙鳳說:“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她夸黛玉長得好,主要為逗老祖宗開心,所以還有下邊的話:“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至于黛玉標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卻故意不寫,他要將黛玉的外貌放到最應該觀察的人眼中寫,絳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顯露世風姿。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須從賈寶玉眼中看出,且要接著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睆牧主煊裱壑?,賈寶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詳盡展示,他的通靈玉卻絕對不能從林黛玉眼中敘出,所以當襲人要拿通靈玉給黛玉看時,被婉拒。寶玉的通靈玉只能從最終兌現(xiàn)了“金玉良緣”的薛寶釵眼中敘出。每個情節(jié)都有一個主要的人物敘事視角,一絲不茍又一絲不亂。多種敘事視角的綜合運用和自如轉換,是《紅樓夢》取得前所未有敘事成就的主要原因。(摘編自馬瑞芳《紅樓故事及文本寫作》)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絕唱”,《紅樓夢》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過塑造典型形象來表情達意,人物的語言富有生活氣息。B.材料一認為《紅樓夢》不僅是小說,也是一首不用韻的詩,這源于作品中穿插著很多詩,而且從始至終都是敘述與抒情的交融,具有夢幻色彩。C.材料二列舉了關于《紅樓夢》主題的眾多說法,指出其主題即作者開篇說的“大旨談情”,我們可以從“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說的主旨。D.材料三重點關注了《紅樓夢》中的敘事特點,通過列舉事例、引用原文,對《紅樓夢》敘事特點進行闡釋,準確到位。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紅樓夢》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精妙傳神,表現(xiàn)力很強,寥寥幾筆就將智能、金釧以及李貴等人描繪得栩栩如生。B.《紅樓夢》精心設計了黛玉、王熙鳳、麝月等人的語言特寫,符合人物身份,凸顯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個性化的特點。C.《紅樓夢》與現(xiàn)代意義的“言情小說”有相似之處,因此僅僅把它當作一部寫寶黛愛情的書,也是解讀《紅樓夢》的重要門徑。D.《紅樓夢》中“情”的實質可能是“仁心”與“詩心”的結合,這種結合在寶玉身上表現(xiàn)為堅持、熱愛、有信仰與天真、浪漫、充滿想象。3.下列說法中,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紅樓夢》中的多次點戲、聽戲都與小說人物命運緊密關聯(lián),如寶釵過生日時點了涉及和尚的戲,暗示她未來的丈夫將會出家。B.《紅樓夢》中很多文字是寫景和敘事的最天然的結合,也是富有詩的素質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我們要讀出它的味外味、韻外韻來。C.胡適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研究方式,考證了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還得出了《紅樓夢》是曹雪芹自傳的結論。D.無論人或物、有情或無情,寶玉都可以體貼其悲音,關懷其情愫。對他來說,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樣。4.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5.請結合材料三,概述《紅樓夢》在敘事方面的主要特點?!敬鸢浮?.B2.C3.D4.(1)論證方式多樣。文章采用了例證、喻證、引證、對比論證等。作者引用了魯迅、劉鶚的語句,選取了寶玉與玉釧兒、齡官、黛玉的交往,運用了餃子、西瓜子等比喻,讓自己的論證更清晰、更有說服力。(2)論證結構清晰,運用總分結構,分條論證。作者從“情”字入手,分析了從“情”字理解小說主題的四個層面,結構嚴謹,層次清晰。(3)論證語言淺顯明了。作者通過比喻、對比、舉例等手法,用通俗淺顯的語句,將自己的觀點一一展示,化難為易,通俗易懂。5.(1)每個章節(jié)可以從不同人物視角來讀,同一件事也可以從不同人眼中寫出;(2)善于使用人物視角敘事,喜歡變換視角,但目標卻始終圍繞著賈寶玉和賈府盛衰;(3)人物視角敘事既考究且華麗,站在敘事視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別深刻的敘事角度;(4)對主要人物、關鍵情節(jié)的描寫,通過特定的人物去實現(xiàn);(5)每個情節(jié)都有一個主要的人物敘事視角,多種敘事視角的綜合運用和自如轉換?!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從始至終都是”“夢幻色彩”說法錯誤。作者只是說在前八十回的敘述中“也都有詩的素質,它的敘述與詩是交融的,是一體”,而不是說從始至終。另外,“夢幻色彩”說法也于文無據(jù)。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比較材料內(nèi)容的能力。C.“因此僅僅把它當作一部寫寶黛愛情的書,也是解讀《紅樓夢》的重要門徑”說法錯誤,原文中說的是“認為《紅樓夢》單純是一部寫寶黛愛情的書。若如此看待紅樓,可謂未窺門徑”,“未窺門徑”即是說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門路。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與論證關系的能力。材料二的觀點是:從“情”字來賞析《紅樓夢》的主題思想。
A.是說小說中“戲文”與人物命運的關聯(lián)。B.說的是《紅樓夢》富有詩意,具有言外之意。C.是作為考據(jù)派的胡適的研究成果。D.是從“情”的角度來談寶玉的,所以可以論證《紅樓夢》的主題。故選D。【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特點的能力。首先,從論證方法上看,引用劉鶚《老殘游記》中的話,使用了引證法;列舉“賈敬死后,賈珍、賈蓉直哭到天亮喉嚨都啞了方住,回府后便尋歡作樂”,使用了例證法;“有些文學作品就像餃子,就為了中間那口餡兒,有些文學作品就像點綴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兒,人間百態(tài)盡在其中”,使用了喻證法;“寶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輕、自我否定、自我犧牲。與玉釧兒一起,他燙了手、反急問玉釧兒燙著沒有。齡官畫薔,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齡官快避雨去罷,卻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使用了對比論證法。其次從論證結構上講,文章采取的是總分的論證方式。首先,提出總的論點是《紅樓夢》主題是“大旨談情”,接下來從四個層面進行分析。第一層境界,是將“情”理解為愛情之情;第二層境界,認為《紅樓夢》是為國立傳、女兒正名;第三層境界,借寫寶玉對女子的珍重體貼,探究人與人應如何相處;第四層境界,《紅樓夢》不僅是仁愛之書??梢哉f條理非常清晰。再者,在語言上也很有特色,比如“有些文學作品就像餃子,就為了中間那口餡兒,有些文學作品就像點綴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兒”,就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在第二個境界中大量列舉實例,通俗易懂,使深刻的道理淺顯化。【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據(jù)“人物視角敘事是古代小說常用的敘事觀點,《紅樓夢》可以從每個章節(jié)的不同人物視角來讀,對同一件事也可以從不同人眼中寫出”可概括出(1)。根據(jù)“作者熟諳人物視角敘事的結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視角敘事,喜歡變換視角,但目標卻始終圍繞著賈寶玉和賈府盛衰”可概括出(2)。根據(jù)“《紅樓夢》人物視角敘事既考究且華麗,站在敘事視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別深刻的敘事角度,他(或她)和所敘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聯(lián)系”可概括出(3)。根據(jù)“每個情節(jié)都有一個主要的人物敘事視角,一絲不茍又一絲不亂。多種敘事視角的綜合運用和自如轉換,是《紅樓夢》取得前所未有敘事成就的主要原因”可概括出(4)。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四中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摸底檢測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當前,一些外部因素已經(jīng)開始影響到文學批評的正常運行。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批評是文學的雙翼,作家和文學批評家可以有良好的私人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應該影響到文學批評,否則批評家的工作就很難做到理性與客觀。但當下一些文學批評活動,深受作家與批評家個人關系的影響,出現(xiàn)了“人情批評”,彼此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抹不開面子,而某些商業(yè)因素使得這種關系更為復雜。除了文學內(nèi)部因素的影響,文學外部的影響也很突出,其中的代表就是商業(yè)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商業(yè)文化通過市場行為、商業(yè)運作等多種方式,深刻地介入到社會文化之中,文學自然難以例外。在當下,要求文學批評完全與商業(yè)文化隔離不現(xiàn)實,也沒有必要,但二者應該保持必要的距離。只是在現(xiàn)實中,商業(yè)文化這只“看不見的手”,已經(jīng)成為不少文學批評活動直接或間接的主宰。一些文學批評家也已經(jīng)習慣于按照商業(yè)文化的邀請來從事文學批評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文學成為他們與商業(yè)文化進行交易的籌碼,文學因素已經(jīng)退居邊緣。非文學因素的介入,使當前文學批評呈現(xiàn)出這樣幾個特征。一是“人情批評”嚴重。其中既包括作家個人的人情,也包括商業(yè)因素介入下的“人情”。這些因素的介入,嚴重影響文學批評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二是濃郁的圈子化色彩。一個典型表現(xiàn)是文學評價偏向社會文化的中心地帶,其他地區(qū)的文學被嚴重忽略。近年來受到文學市場、文學評獎等青睞的作家作品,大多數(shù)都來自中心地帶,文學批評就像一束光,照不到其他地方。三是遠離文學的文學批評方法泛濫。在非文學因素的主導下,批評家們逐漸習慣從非文學角度來進行文學批評。久而久之,從文學角度出發(fā),針對文學自身的批評反而被邊緣化。這樣的結果是,文學批評逐漸喪失了基本功能,并對整個文學生態(tài)產(chǎn)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文學批評也自然逐漸失去讀者和作家的信任,社會信譽不佳,整體文學生態(tài)也隨之受到傷害。各種非文學批評的盛行,文學評價的基本標準不清晰,結果使優(yōu)秀文學被埋沒,影響優(yōu)秀作家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也影響普通讀者對文學的熱愛和信心。這對文學的健康發(fā)展顯然是不利的。在這種情況下,讓文學批評回歸文學本體的懷抱,顯然非常必要。精神內(nèi)涵是文學本體的重要內(nèi)容,如對人性的重視,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人類命運其同體的關注等,是評價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優(yōu)秀的關鍵所在?;貧w文學本體,不是回到純粹的形式,不是“向內(nèi)轉”,而是對文學獨特思想內(nèi)涵、表達形式的重視。在分析、評價文學作品思想內(nèi)涵時,主體上還是應該從文學出發(fā)。同樣,從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形式特征出發(fā)來評價文學的藝術性,也是文學批評的重要要求。文學是美的藝術,特別是語言美的藝術。關注文學的敘事、節(jié)奏和韻律等,是文學批評不可忽略的內(nèi)容。同時還需要立足于文學中心的原則進行文學批評活動。也就是要盡可能排除文學外因素的影響,保持文學在其中的主導地位。這就要減少文學生態(tài)中其他環(huán)節(jié)對文學批評活動的干預和影響,避免讓商業(yè)因素過多介入到文學批評活動中。在文學批評的內(nèi)在層面,還要始終以文學為中心,堅持以文學為主的基本原則,以及遵循文學的標準。當前文學批評狀況不是短期內(nèi)形成的,也不是某個人的行為。要改變文學批評的非文學現(xiàn)狀,讓它真正回歸文學本體,需要批評家乃至整個文學界長期的自覺和努力。就其基本方式來說,最重要的是批評家的精神自律,就是要有文學情懷和道德自律精神。(摘編自賀仲明《文學批評應回歸文學本體的懷抱》材料二:好的文學批評,一定是批評家對作家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含英咀華”、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很多年前,我從李健吾的文學批評文字,就深深體味到這樣“咀華擷英”的美妙感受。像李健吾這一代評論家,大多愿意將自己對作家文本的真切感受和思考,深深地植入對作家的故事、人物、語言和細節(jié)的感受、體悟之中。批評家以其激情和才情對文本進行“不遺余力”的傾情闡釋和解析。這樣,就使得他的文學評論文字,充滿體悟和感性的張力,評論的激情在文本世界中,對應著作家的性情,同時捕捉那些令人激動的細部和美妙的心理、精神的瞬間,正可謂“隨物婉轉”“與心徘徊”,念茲在茲,“情往以贈,興來如答”。而且文字中,仍不乏理性的思辨和精神的沉淀。艾布拉姆斯曾經(jīng)提出過批評家和作家之間是“鏡與燈”的關系。說到底,批評就是一種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因為真正的文學批評,其最高的境界都應該是洞燭幽微,以“隱曲之心”顯露出對人性、存在世界深刻的把握。對于蘊藉在文學文本中的文化意蘊,還要有深邃的感悟。(摘編自張學昕《文學批評的“鏡與燈”》)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目前,一些文學批評家因為和作家有良好的私人關系,以致于他們在進行文學批評活動時抹不開面子,出現(xiàn)了“人情批評”。B.除了文學內(nèi)部因素的影響,文學外部因素中商業(yè)文化這只“看不見的手”對文學批評產(chǎn)生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最大。C.非文學因素介入文學批評的影響很大,它使文學批評逐漸失去讀者和作家的信任,社會信譽降低,還會使整體文學生態(tài)受到傷害。D.好的文學批評是批評家以其激情和才情對文本進行的“不遺余力”的傾情闡釋和解析,是一種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當前,商業(yè)文化已經(jīng)深刻地介入到社會文化之中,因此要求文學批評與商業(yè)文化完全隔離是不現(xiàn)實的。B.最近幾年受到文學市場、文學評獎等青睞的作家和作品,大多數(shù)都來自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而其他地區(qū)的文學被嚴重忽略。C.讓文學批評回歸文學本體懷抱,首先要從語言藝術的獨特形式特征出發(fā),關注文學作品的敘事、節(jié)奏和韻律等。D.李健吾這一代評論家,大多愿意將自己對作家文本的真切感受和思考寫入評論中,以期讓讀者和研究者產(chǎn)生共鳴。3.結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新時代的文藝評論不是憑空造出來的,它與以往有著繼承關系。B.一個評論家要有見解、情懷、品位,也要有膽識與魅力,還要高屋建瓴。C.新時代要求文藝評論家胸懷全局、大局,有政治意識、思想文化品質和智慧光芒。D.從《文學思潮與當代小說》一書中,讀者可感受到文藝評論家心靈的悸動及其對藝術美的追求和再創(chuàng)造。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5.結合材料二,談談應該如何理解批評家與作家之間“鏡與燈”的關系?!敬鸢浮?.B2.A3.D4.作者首先指出了當前影響文學批評正常運行的外部因素,然后歸納受這些因素影響的文學評論的特征,指出文學評論受這些外部因素影響的危害;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讓文學批評回歸文學本體的懷抱”的觀點,并論述了如何讓文學批評回歸文學本體的懷抱,最后照應開頭,總結全文,深化論證。5.①批評家和作家之間,就像“鏡與燈”一樣,他們能夠相互照亮,相互鼓舞,實現(xiàn)某種內(nèi)在的精神互證,并且對各自美學品質和意味相互詮釋。②批評家作出的批評就是一種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像“鏡與燈”一樣,能洞燭幽微,以“隱曲之心”顯露出對人性、存在世界深刻的把握?!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商業(yè)文化這只‘看不見的手’,對文學批評產(chǎn)生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最大”于文無據(jù),由材料一第二段“只是在現(xiàn)實中,商業(yè)文化這只'看不見的手',已經(jīng)成為不少文學批評活動直接或間接的主宰”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商業(yè)文化已經(jīng)直接或間接地主宰了不少文學批評活動,而沒有說商業(yè)文化對文學批評產(chǎn)生的影響大還是小。故選B。
【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B.“大多數(shù)都來自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偷換概念,材料一第三段說的是“文學評價偏向社會文化的中心地帶”。C.“首先要從語言藝術獨特形式特征出發(fā)”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五段“在這種情況下,讓文學批評回歸文學本體的懷抱,顯得非常必要。精神內(nèi)涵是文學本體的重要內(nèi)容是評價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優(yōu)秀的關鍵所在”“同樣,從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形式特征出發(fā)來評價文學的藝術性,也是文學批評的重要要求”可知,原文沒有說讓文學批評回歸文學本體的懷抱首先要從語言藝術的獨特形式特征出發(fā)。D.“以期讓讀者和研究者引起共鳴”于文無據(jù)。材料二第一段舉李健吾的例子是為了論證“好的文學批評,一定是批評家對作家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含英咀華’、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故選A。
【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觀點是“好的文學評論是批評家對作家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含英咀華’、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A.強調(diào)文學批評對以往有著繼承關系。B.強調(diào)評論家的見解、情懷等素養(yǎng)。C.強調(diào)評論家要有大格局。D.強調(diào)批評家對作家文本的感受思考和對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所以D項與材料二觀點相符。故選D。
【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7段。第1、2段“當前,一些外部因素已經(jīng)開始影響到文學批評的正常運行”“除了文學內(nèi)部因素的影響,文學外部的影響也很突出,其中的代表就是商業(yè)文化”指出了當前影響文學批評正常運行的外部因素;第3段“非文學因素的介入,使當前文學批評呈現(xiàn)出這樣幾個特征”“一是”“二是”“三是”歸納受這些因素影響的文學評論的特征;第4段“這樣的結果是,文學批評逐漸喪失了基本功能,并對整個文學生態(tài)產(chǎn)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指出文學評論受這些外部因素影響的危害;第5、6段“在這種情況下,讓文學批評回歸文學本體的懷抱,顯然非常必要”“關注文學的敘事、節(jié)奏和韻律等,是文學批評不可忽略的內(nèi)容”“在文學批評的內(nèi)在層面,還要始終以文學為中心,堅持以文學為主的基本原則,以及遵循文學的標準”提出了“讓文學批評回歸文學本體的懷抱”的觀點,并論述了如何讓文學批評回歸文學本體的懷抱;第7段“要改變文學批評的非文學現(xiàn)狀,讓它真正回歸文學本體,需要批評家乃至整個文學界長期的自覺和努力”照應開頭,總結全文,深化論證。
【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鏡與燈”是一種比喻,形象地解說批評家和作家之間的密切關系。
結合“批評家以其激情和才情對文本進行‘不遺余力’的傾情闡釋和解析”“評論的激情在文本世界中,對應著作家的性情,同時捕捉那些令人激動的細部和美妙的心理、精神的瞬間”可知,批評家和作家之間,就像“鏡與燈”一樣,他們能夠相互照亮,相互鼓舞,實現(xiàn)某種內(nèi)在的精神互證,并且對各自美學品質和意味相互詮釋。結合“好的文學批評,一定是批評家對作家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含英咀華’、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批評就是一種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因為真正的文學批評,其最高的境界都應該是洞燭幽微,以‘隱曲之心’顯露出對人性、存在世界深刻的把握”可知,批評家作出的批評就是一種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像“鏡與燈”一樣,能洞燭幽微,以“隱曲之心”顯露出對人性、存在世界深刻的把握。
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湖南師大附屬頤華學校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入學檢測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儉”作為一個道德倫理范疇,產(chǎn)生于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派林立,盡管各家各派學術見解不同,治國方略各異,但在財貨的消費方面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對傳統(tǒng)儉德的崇尚。和其他道德范疇一樣,儉德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繼承和發(fā)展。自商初到春秋,經(jīng)過八九百年的歲月,崇尚“儉”德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思潮。春秋戰(zhàn)國時的儒、墨、道、法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張尚儉??鬃訉τ凇岸Y”是非常重視的,但他認為“與其奢也,寧儉”。老子說他有三寶,其中之一即為“儉”;認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儉。墨子認為“儉節(jié)則昌,淫俠則亡”,儒家搞的禮、樂那一套都不合儉的要求。法家對于儉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處強調(diào)應當去奢、節(jié)儉,“適身行義,儉約恭敬,其唯無福,禍亦不來”。上述引證足以表明,尚儉作為一種美德在先秦已傳遍華夏大地。尚儉作為一種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紀流傳至今而不衰,不僅僅是因為它有經(jīng)濟價值,還因為它包含著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歷史上雖然沒有人從教育學的角度明確指出這一點,沒有人明確詳細地論述“儉”的教育功能,但人們從經(jīng)驗中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儉”是教育子女的一種手段。幾千年來,有見識的長輩總是教育其子女要節(jié)儉。這些長輩從經(jīng)驗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儉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嬌慣孩子,只能使其成為敗家子。窮苦人家迫于生計,不得不節(jié)儉。這種儉雖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樣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論是富有之家,還是貧窮之家,只要是有見識的,總是要以“儉”治家的。如果僅是為了節(jié)用而不是為了育人,那么“儉”德是難以流傳幾千年的。明確指出“儉”有教育人的作用、把“儉”用于育人的,是諸葛亮。他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說品德高尚的人是通過節(jié)制物欲使其內(nèi)心寧靜來培養(yǎng)其品德的,一個人對于物質享樂如果不能有節(jié)制,就不可能純潔其志向;內(nèi)心總有強烈的物欲干擾,就不可能有遠大的志向。他提出的“儉以養(yǎng)德”的命題,把尚儉的價值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儉的思想,在他們的倡導下,“儉”這一美德被人們接受,但是“儉”與“德”之間的關系沒有被明確掲示出來。可以說前人只認識到“儉”本身是美德,而沒有發(fā)現(xiàn)“儉”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儉”是為了維護政權統(tǒng)治,孔子倡“儉”是為了維護禮、不違禮,老子倡“儉”是為了實現(xiàn)“道”,墨子倡“儉”是為了節(jié)用。只有諸葛亮不僅把“儉”視為美德,還明確把“儉”視為一種教育手段,認為實行節(jié)儉是為了涵養(yǎng)道德。這就把“儉”的價值,從“儉”是美德提升到了“儉”是美德之母的高度?!皟€”與德育、“儉”與人生的追求、“儉”與人的精神生活之間的聯(lián)連,被注意到了。自此之后,歷朝歷代都有人自覺不自覺地把“儉”與培養(yǎng)人的品德相連,有人講“儉以養(yǎng)性”,有人講“儉以養(yǎng)廉”,歷史上眾多的家訓中幾乎都有倡“儉”的內(nèi)容。節(jié)儉在客觀上成了一種普遍的育人的手段,因為人們明白:一家之中只要厲行節(jié)儉,子孫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為敗家子。(摘編自任懷國《說“儉”》)材料二崇儉抑奢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古往今來,占主流地位的學術觀點和社會輿論都認為節(jié)儉是美德,奢侈不可取?!皟€,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jié)儉不僅對個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對促進經(jīng)濟社會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關系國家興亡,正所謂“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崇儉抑奢”,形成“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時代新風,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加強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幫助人們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勤儉節(jié)約的意義和作用,真正認識奢侈消費的危害。第二,形成有利于節(jié)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消費模式。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在消費過程中都應做到節(jié)能、節(jié)水、節(jié)材,反對鋪張浪費,反對污染環(huán)境。第三,不斷提高消費水平和質量。節(jié)儉是針對奢侈消費而言的。崇儉抑奢絕不是否定正常消費、為節(jié)儉而節(jié)儉,而是提倡科學消費、文明消費、理性消費。要在反對鋪張浪費的同時,不斷提高消費水平、優(yōu)化消費結構、提高消費質量.進而以科學消費、文明消費、理性消費帶動產(chǎn)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促進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第四,提高消費者素質。在不斷提高人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時,開展必要的消費教育和培訓,引導消費者進行科學消費、文明消費、理性消費,自覺提高消費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費和炫耀消費。(摘編自尹世杰《崇儉抑奢的當代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受儒家思想影響,春秋戰(zhàn)國時墨、道、法諸家都主張節(jié)儉,尚儉作為一種美德在先秦已傳遍華夏大地。B.直到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明確認識到“儉”的育人作用,并且把“儉”用于育人之后,“儉”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C.把“儉”視為一種教育手段,不僅體現(xiàn)出“儉,是美德”,更是將“儉”提升到了美德之母的高度。D.崇儉抑奢是一種為了節(jié)儉而節(jié)儉的消費觀,與科學消費、文明消費、理性消費、提高消費水平、優(yōu)化消費結構思想相契合。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雖然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都認識到“儉”是美德,但他們提出尚儉的目的各不相同。B.富家人教育子女要節(jié)儉是為了家道不衰,而窮苦人家子女的節(jié)儉是被迫的,是為了節(jié)用而節(jié)儉,難以起到教育的作用。C.自諸葛亮提出“儉以養(yǎng)德”的命題之后,歷朝歷代都有人自覺不自覺地把“儉”與培養(yǎng)人的品德相連。D.要形成“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新風尚,需從價值導向、消費模式、消費水平和質量等多個方面著手。3.下列各項中,不能體現(xiàn)提倡“儉”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項是()A.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白居易)B.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李商隱)C.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純?nèi)柿袀鳌罚〥.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資治通鑒》)4.請簡要歸納兩則材料闡述的側重點。5.材料一的論證有何特點?請從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上加以分析。【答案】1C2.B3.D4.材料一側重闡述“儉”德的傳承發(fā)展過程,材料二側重于闡述當今社會如何形成崇儉抑奢的時代新風。5.論證思路:先提出“儉德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繼承和發(fā)展”的觀點,然后從“社會思潮”和“育人功能”兩個方面論證了這一觀點。②論證過程中,作者主要運用了引證法,以大量的名言警句對觀點加以論證?!窘馕觥俊痉治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受儒家思想影響”說法錯誤,由原文“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派林立,盡管各家各派學術見解不同,治國方略各異,但在財貨消費方面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對傳統(tǒng)儉德的崇尚”可知,原文只是說“在財貨的消費方面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對傳統(tǒng)儉德的崇尚”,并沒有說“受儒家思想影響”。B.“直到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明確認識到‘儉’的育人作用,……‘儉’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說法不當,由原文“歷史上雖然沒有人從教育學的角度明確指出這一點,沒有人明確詳細地論述‘儉’的教育功能,但人們從經(jīng)驗中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儉’是教育子女的一種手段”可知,“儉”的育人作用不是諸葛亮明確指出后才有的。D.“崇儉抑奢是一種為了節(jié)儉而節(jié)儉的消費觀”說法錯誤,由原文“崇儉抑奢絕不是否定正常消費、為節(jié)儉而節(jié)儉,而是提倡科學消費、文明消費、理性消費”可知,原文說的是“崇儉抑奢絕不是為節(jié)儉而節(jié)儉”。故選C。
【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
B.“難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說法錯誤,由原文“這些長輩從經(jīng)驗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儉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嬌慣孩子,只能使其成為敗家子。窮苦人家迫于生計,不得不節(jié)儉。這種儉雖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樣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可知,原文說的是這種儉雖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樣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故選B。
【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的意思是:奢侈敗家,不可收拾;勤儉度日,永享平安,奢遭兇,儉得吉,這將很快顯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了提倡“儉”德的育人功能。B.“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意思是:歷觀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風,往往勤儉節(jié)約意味著成功,奢侈浮夸意味著失敗。體現(xiàn)了提倡“儉”德的育人功能。C.“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意思是:只有節(jié)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yǎng)成好的品德。體現(xiàn)了提倡“儉”德的育人功能。
D.“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的意思:對于自然界的物產(chǎn)資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節(jié)制地使用。這里強調(diào)的“儉”德是對財物的節(jié)儉,而不是從“儉”德的育人功能出發(fā)的。故選D。
【4題詳解】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篩選和歸納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講了“儉”作為一個道德倫理范疇,產(chǎn)生于西周;第二自然段講了自商初到春秋,經(jīng)過八九百年的歲月,崇尚“儉”德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思潮;第三、四自然段講了尚儉作為一種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紀流傳至今而不衰,不僅僅是因為它有經(jīng)濟價值,還因為它包含著多方面的教育功能。由此可知,材料一側重闡述“儉”德的傳承發(fā)展過程。材料二開篇講了崇儉抑奢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古往今來,占主流地位的學術觀點和社會輿論都認為節(jié)儉是美德,奢侈不可取。接下來講要形成“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時代新風,應當從幾個方面著手。所以材料二側重于闡述當今社會如何形成崇儉抑奢的時代新風。
【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論證特點的能力。本題要求從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上加以分析。
論證思路:由材料一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話可知,文章先提出“儉德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繼承和發(fā)展”的觀點;然后由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自商初到春秋,經(jīng)過八九百年的歲月,崇尚‘儉’德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思潮”可知,文章從“社會思潮”方面論證這一觀點;由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尚儉作為一種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紀流傳至今而不衰,不僅僅是因為它有經(jīng)濟價值,還因為它包含著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可知,文章又從“育人功能”這個方面論證了這一觀點。②由原文“老子說他有三寶,……墨子認為‘儉節(jié)則昌,淫俠則亡’,……《管子》中多處強調(diào)應當去奢、節(jié)儉,……上述引證足以表明,尚儉作為一種美德在先秦已傳遍華夏大地”和“……是諸葛亮。他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知,在論證過程中,引用了老子、墨子、諸葛亮和《管子》中的話,作者主要運用了引證法,以大量的名言警句對觀點加以論證。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入學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 材料一宋祁《玉樓春》有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李漁《笠翁余集》卷八《窺詞管見》第七則別抒己見,加以嘲笑:“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余實未之見也?![’字可用,則‘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蘇軾少作《夜行觀星》有一句“小星鬧若沸”,紀昀《評點蘇詩》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边@表示他不懂蘇軾那句,以為它像司空圖所寫:“亦猶小星將墜,則芒焰驟作,且有聲曳其后?!彼稳嗽娢睦锍0选棒[”字用來形容無“聲”的景色,不必少見多怪。宋祁的詞句和蘇軾的詩句都是“通感”或“感覺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經(jīng)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諸如此類在普通語言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譬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移到聲響上去,正像拉丁語以及現(xiàn)代西語常說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有“通財之誼”。培根的想象力比較豐富,他說:音樂的聲調(diào)搖曳和光芒在水面蕩漾完全相同,“那不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腳跡”。這算得哲學家對通感的巧妙解釋。(摘編自錢鍾書《通感》) 材料二閱讀《荷塘月色》,我們感受到詩情畫意。朱自清先生以詩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騁懷地觀察,而且嚴辨淄澠地品味,從而細致地描繪了令人“驚異”的“無邊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寫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樣的描寫,離不開作者嫻熟而有個性的藝術技巧。有鮮明的比喻,有明顯的對比,有強烈的襯托,有生動的擬人。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于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即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處理手段,在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是不多見的。 描寫的細,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僅以對蟬聲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就足以說明問題。由于有些讀者提出異議,以為月夜不應有蟬鳴,因此他請教了好些人,最后還是親自體察,“又有兩回親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頭,因此他深深地體會到“觀察之難”,以為不能“由常有的經(jīng)驗作概括的推論”(《關于“月下蟬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住宅整體購買合同
- 會議室租賃合同示范
- 依照法規(guī)終止前期物業(yè)管理合同版本2025年
- 2025年天津市皮革制品保養(yǎng)維護服務合同
- 2025年醫(yī)療衛(wèi)生建筑設計項目合同范例
- 2025年企業(yè)員工住宿策劃免責合同范本
- 2025年房屋買賣合同無效宣告書樣本
- 新個人承包合同書(一)與新個人擔保借款合同6篇
- 2025展會租賃設備合同標準格式
- 2025年農(nóng)村土地使用權買賣合同示例
- 2025年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完整版
- 2025年湖南城建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新版
- 《中國古代文學史及作品選II》教學大綱
- 代工生產(chǎn)合同范本
- 瑜伽課程合同轉讓協(xié)議書范本
- 個人經(jīng)營性貸款合同模板
- 人教版英語2025七年級下冊 Unit1Animal Friends教師版 語法講解+練習
- DeepSeek新手入門教程
- 課件:《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學習宣講
- 2025年山東化工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國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理論知識押題試題庫及答案(共九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