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繼夢《耳根圓通章》第二集_第1頁
海云繼夢《耳根圓通章》第二集_第2頁
海云繼夢《耳根圓通章》第二集_第3頁
海云繼夢《耳根圓通章》第二集_第4頁
海云繼夢《耳根圓通章》第二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海云繼夢《耳根圓通章》第二集耳根圓通章第二集海云繼夢和上我們這一次要跟各位談的是《耳根圓通章》,這個部分是修行的一個關(guān)鍵,它講的很清楚,但是講的很簡單,因為很清楚,因為很簡單,所以你什么都沒搞到,修了老半天也不知道修什么,而且大概通通修錯了。經(jīng)文的偉大就在于簡單,末法眾生的業(yè)大,就是完全看錯了,不是看不懂,根本就看錯了。首先我們看,這個經(jīng)文大家看,我不想一個一個跟各位講。今天要先跟各位談的,先談三個你根本就沒有注意到的。第一,就是“我于彼佛發(fā)菩提心”。第一個你先發(fā)菩提心,下面才有得講,你沒有發(fā)菩提心,下面沒得講,所以你不發(fā)菩提心所修的都是魔業(yè)。所以在修行中,我們常跟各位講你不要搞錯方向。我們趕掉幾個人,他就是發(fā)魔心,住在這里,天天在感應(yīng),等一下感應(yīng)這個,等一下感應(yīng)那個,講也不聽,那你只好滾蛋。發(fā)菩提心的人,不會跟鬼神道相應(yīng),你放心。你要是常常在那邊感應(yīng)東、感應(yīng)西的,那就是鬼神,這個叫鬼通,你沒有發(fā)菩提心,這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修行很簡單嘛,只要你有什么事不如意,只要有什么事讓你內(nèi)心悶悶不樂,悶悶不樂好像不太好形容,心里頭如果郁卒,在那邊臚,臚不清楚,那很簡單你就拜佛,應(yīng)該來講是要拜懺。每天拜一部懺,地藏懺、金剛懺、什么藥師懺、大悲懺都好,你每天要拜一部,最少也要八十八佛洪名寶懺。這是每一次,你知道每天,你一天有多少次我不知道,你因為業(yè)障比較輕一天好幾次而已,每一次你就拜一次懺。今天有三次,拜三個懺,有十次,拜十個懺。假如你覺得說“我都沒有”,那基本上最少拜十個懺。因為都沒有的人,不是佛就是魔,那你要是佛的話,你就去成佛好了,要不是佛,你就是魔嘛。魔,你要不要消魔性?先把你的魔性給除掉,那最少拜十次,拜到你發(fā)現(xiàn)你應(yīng)該要懺悔。因為你要知道有很多事明明就這樣,可是我講的人家都不理我,那就是業(yè)。這很簡單嘛?你講的是對的,人家一定會接受;你講的是對的,人家不理你,那不是業(yè),那是什么嘛?你是不是要把業(yè)給清掉,業(yè)盡情空,你先業(yè)盡嘛,那就拜懺嘛。修行就這么簡單,沒什么,但是你這一點你就想不通——“我又沒錯!”沒錯人家為什么不理你?那你不拜還要做什么?你修行你就拜嘛?!拔矣譀]錯,人家不理我”,是他沒業(yè)障,不是他沒業(yè)障,是你業(yè)障。這一次要打這些資料,我們是一位法師負責,我叫他把《正脈疏》跟《寶鏡疏》,《正脈疏》是交光大師的,《寶鏡疏》是溥畹大師的。他說打到《寶鏡疏》那邊就頭痛,打了三次痛了三次,他說《寶鏡疏》錯了?!秾氱R疏》錯了,那就溥畹大師錯了,那你比溥畹大師厲害呀。我說:“你去問大師父?!贝髱煾附兴輵浴Kf:“我又沒錯。”你沒錯,那溥畹大師錯了?你是學(xué)佛人嗎?你對祖師大德是這種態(tài)度,你比他厲害呀。我說:“去拜?!彼f:“我沒錯,我不拜?!蔽艺f:“不拜,你滾蛋?!钡缊隼锊蝗菰S這些魔啊,這不是魔,這是什么?你自己想想看,你要真感應(yīng)你自己學(xué)楞嚴,你也知道五十一魔,你為什么不拜懺?所以你要留意什么叫發(fā)菩提心?我們依止,你依止《楞嚴經(jīng)》,你依止《華嚴經(jīng)》,你依止什么?所以我們跟你講緣念道場、緣念法門、緣念善知識。當在這個地方你聽到不管是非、挫折,還是怎么樣,那就只有拜懺。這是你依止的圣地,怎么有那么多的是非到你這里來呢!那不是業(yè)力那是什么?那就只有懺悔呀,這就是修行,這就是菩提心。你菩提心從哪里發(fā),菩提心是什么?有沒有?第一個你先參,什么叫菩提心?查字典很多,你感受到菩提心是什么,先把那部分發(fā)出來。沒有的話,你在釋迦牟尼佛這一會上沒有你的份。既然是釋迦牟尼佛會下的弟子、子孫們,發(fā)菩提心為第一要務(wù)。有沒有修都無所謂,修的好不好也不要緊,但是你菩提心要先發(fā),發(fā)了以后跟你講佛法是什么,那才管用?!氨朔鹞医虖穆?、思、修入三摩地”,你不發(fā)菩提心,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那只是文字,跟你的生命不相應(yīng),你要發(fā)菩提心,它才跟你的生命相應(yīng)。你現(xiàn)在在釋迦牟尼佛會下,做一個佛弟子、一個三寶弟子,你自己在寫東西、寫信常常在最后署名佛弟子,或者三寶弟子某某某頂贊、頂禮、合十、問訊,什么恭叩、跪拜,別想那么多啦,你要是佛弟子,有沒有真發(fā)菩提心?你想想看?沒有的話,跟你的生命不相應(yīng),只有你的大腦在轉(zhuǎn)而已,轉(zhuǎn)大腦不一定發(fā)菩提心,但是你要跟你的生命相應(yīng),跟釋迦牟尼佛連上關(guān)系,要在你的生命里來承接釋迦牟尼佛法身慧命的DNA,那你就要發(fā)菩提心,真發(fā)菩提心!自己慢慢去體會這個東西,不是我皈依、我灌頂、我剃度、我受戒……這樣佛陀法身慧命DNA會跑到你那里去,這連不上關(guān)系的。要真發(fā)那個發(fā)菩提心,佛陀法身慧命的DNA才會傳到你這邊來,你那個菩提心不發(fā),連不上。所以,菩提心是什么?你一定要帶著疑情去參,你不要字典翻一翻就好,也會講給人家聽。那個疑情從你搜尋到你確定,那個地方有一個關(guān)鍵!我提醒各位,你自己去感受你有沒有這種情況:那個疑情你要確定的時候,它有一個特質(zhì),就是怎么講也講不上來。人家跟你講你也知道是,可是,不是這樣,有沒有那種感覺?換句話說,那個疑情是你的語言、文字、感情,沒有辦法去形容的。它沒有辦法用撒嬌的方式“好啦、好啦,就這樣啦”。不是用這個有辦法處理的,語言、文字沒有辦法去形容到那一點,你假如有那種感覺,有那么一個東西,我知道“師父講的也不算,經(jīng)典講的也不算”,當你有那種感覺,那個就是真的疑情,其他的疑情大概都是知識上的。很多同修來,說:“師父,我跟你請法?!蔽艺f:“好吧,你講吧?!薄拔颐看斡霉Χ紩亲油?,你看怎么辦?”這個叫請法?我說:“那就不要用功嘛,肚子就不會痛嘛?!边@個也叫請法?你說,疑情是什么?你不懂的都是叫疑情。是啊,不懂的都叫疑情,但是假疑情不是真疑情。真疑情是有那么一點,它沒有辦法用語言、文字、感情、理由來搪塞你的,你自己很清楚有那么一個東西,有沒有?那個才叫疑情,沒有辦法用搪塞的,人情、感情、理由都沾不上邊,你要懂得那個東西。你要知道很多小孩子他就有這個善根。你要慢慢的去體會,假如今天活到這么大年紀了,一把年歲了,這種感覺都還沒有,你這輩子白混了,閻羅王在那邊等著:“又來了,那家伙又要回來了”。你自己要去感受那個東西,你才有辦法照住,要不然你照不住,找到那個東西,你就能照住了。現(xiàn)在,菩提心你先要能照得住。菩提心是什么?你不要自己講:“學(xué)佛人都要發(fā)菩提心,我已經(jīng)發(fā)菩提心了,吃素一百天?!边@叫發(fā)心?“我現(xiàn)在發(fā)菩提心到道場來常住”,我跟你講,那個都不算,那個叫發(fā)勇猛心。有啊,有個人來問說:“師父,我發(fā)心吃素三個月?!卑l(fā)心吃素三個月,很好,當然很好,吃素三個月總比吃肉三個月要好嘛,怎么不好,但是跟菩提心完全無關(guān)!這是發(fā)一種善心,剛才講“善惡念”的那個善心。你現(xiàn)在真發(fā)菩提心,你才能夠跟佛陀法身慧命,跟法身慧命這個地方連上關(guān)系。古典的經(jīng)典里頭,就是我們講古典的經(jīng)典它是叫法身慧命,我是叫做第二生命,叫做真實的生命。我們現(xiàn)在這個生命叫第一生命——色身,這個生命是虛幻的,你要去找尋那個真實的生命。那你一定要發(fā)菩提心才找得到,要不然找不到,它不是語言、文字所能交代的。弄清楚喔,這基本上你要先分別清楚,不然別講修行,你所感應(yīng)的那個境界都是假的,都是虛幻的。你又在那邊嘀咕,這師父每次他的都是真的,我的都是假的。那沒辦法,因為你沒有感受到菩提心的存在,不發(fā)菩提心那就通通都是虛幻的。你要是真發(fā)菩提心,那些鬼神不會跟你相應(yīng),因為你已經(jīng)進入第二個世界了,你已經(jīng)兌現(xiàn)了第二個生命,要留意??!你要是對于那個第二世界、第二生命你都感受不到的話,那就表示你的菩提心還沒發(fā),你還沒找到什么叫菩提心。你還在那邊模凌兩可,只是嘴巴腦筋在那邊轉(zhuǎn)的,那你都沒有進入第二世界,你沒有辦法體會法身是什么。你這一點有了,再來看“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思修叫什么?三學(xué)、三慧,對不對?那聞呢,就多聞、多聽;思,思考;修,修行;這種解釋叫銷文解義。我跟你講,不是對不對的問題,從修行來講,完全不相干,這種解釋沒用。我要跟各位談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這個“聞思修”的“聞”跟下一句“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前面的祖師大德們在跟各位做介紹的時候,他提到“聞思修”的聞,交光大師與溥畹大師這邊都解釋的很清楚,這個“聞”不是聽到,不是“見聞覺知”的“聞”,它是六根門頭打開的意思,知道嗎?六根門頭,眼睛是看叫見,耳朵、耳根叫聞,所以在這里就講到很多“返聞聞自性”的“聞”,這個也沒錯,這已經(jīng)從知見上面走到行門上面來了,不是解的問題,是行的問題。因為它是修行,發(fā)菩提心以后就講“行”了,不是講“解”的問題了。發(fā)菩提心以后,解就是行,行就是解,你要留意到這一點。你不發(fā)菩提心,解歸解,行歸行,兩個是不相應(yīng)的,所以你都懂,可是做就都不一樣,那就是你還沒有進入那個狀況。今天,你在大乘佛法的世界里,你要知道,你不要用小乘佛法的修行方式,只要你發(fā)菩提心以后,解就是行,行就是解,就好像我們講愿,愿必有行,行必有愿,愿跟行是一體的。你在大乘法里頭一講解就是行,一講行就是解,這個是基本的思維模式,大乘佛法的思維模式,所以它一定強調(diào)菩提心。在阿含藏里對菩提心的要求,沒這么多,沒這么嚴格,但是在大乘的行法中,發(fā)菩提心是必備條件?!度A嚴經(jīng)》里特別清楚,忘失菩提心,你發(fā)了以后忘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忘失都成為魔業(yè)了,更何況你根本沒發(fā),所以發(fā)菩提心非常重要。不發(fā)菩提心,根本你沒有入門,你知道嗎?沒有發(fā)菩提心等于你沒有報名,你修了老半天沒有學(xué)位,留意到這一點。這是用個形容詞,不太正確,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不發(fā)菩提心,跟釋迦牟尼佛根本不相應(yīng),跟十方諸佛根本不相應(yīng)。因為大乘行法跟小乘行法不一樣,小乘行法它從開始一步一步來,五停心觀一定要,然后四念處、三十七道品。我請問各位:“你什么時候修過五停心觀,什么時候你修過三十七道品?”搞了老半天你根本不是佛弟子,你這些都沒有啊,三十七道品沒有,你算佛弟子嗎?好了,大乘佛法不講這些,它就用一個菩提心統(tǒng)攝這一切,你菩提心不發(fā),你還從哪里來?所以沒有辦法發(fā)菩提心的人,我勸你還是修小乘道不要大頭病,要修大乘道,然后又不發(fā)菩提心,那沒有用,無有是處。你假如說“菩提心,我真的沒有辦法體會”,那你就乖一點嘛,你不是大乘根器,那就從阿含藏一路修過來,四念處好好修,得少也少,少也真嘛!你搞了老半天是魔,那不完了,你還修什么?所以要修大乘一定要發(fā)菩提心。菩提心不是說:“好,我在佛前發(fā)誓,我已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蹦墙幸姽?,不是用講的,那一點,那個是什么?語言、文字沒有辦法形容,而你能夠抓得到的那一個,沒有辦法用理由、用語言、用感情、用人情去籌綽,去應(yīng)付的,那個菩提心,有沒有?我跟各位講,我個人我花了六年的時間。各位可能比較有善根,佛前一跪拜三拜就得了,那我就不敢跟你比了,你自己慢慢去摸索。這一點你要感受到,你感受了,盡管你講的再清楚,對別人來講,他也會說“你說什么”,菩提心怎么會這樣?那沒有辦法,你感受的是你的,你感受的,你所表達出來的,其實只有一點點而已,那不要緊,因為那全部是你的,但是你有,你跟佛會相應(yīng),你會從這地方去傳承佛陀法身慧命的DNA,你一定要抓住這個重點!學(xué)佛人的這個重點不能沒有,尤其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因為它有一定的次第,大乘佛法在修學(xué)沒有次第。你有什么次第?《菩提道次第廣論》講了老半天,你摸不到重點。你覺得說,你還沒看《廣論》之前還有點概念,看了《廣論》以后,掉到沙堆里頭抓不到重點了,所以你從菩提心下手。那么這個“聞思修”的“聞”就是從行法上看,不是從知識上看。這個地方你看,第二句講“初于聞中”,溥畹大師也講——六根,它從耳根,“聞中”嘛,六根當中我從聞中來,也提了這個問題。那我不是這樣講,“初于聞中”,聞、思、修三個階段——聞慧、思慧、修慧,那么首先,這個“初”就是首先,我從“聞慧”當中來談,知道嗎?聞、思、修不是三個階段嗎?我先從聞慧這個階段來談。在三慧當中,我先從“初”,就是先從“聞慧”來?!奥勊夹奕肴Φ亍薄獜穆効梢匀肴Φ?,從思可以入三摩地,從慧可以入三摩地,我先從“聞慧”中來講。你先把這個東西弄清楚。為什么我這個地方要這樣跟你談呢!這里面牽涉到佛法中的一個機密。這機密就在于“聞思修”這三個字,我可以告訴各位,從歷史上來講,沒有人這樣講過。因為印度的瑜伽里面有三個瑜伽,我們這里有訓(xùn)練啊。第一個瑜伽,我們講初步瑜伽,它就是聞慧,第二個就思辨瑜伽,就是思慧,第三個我們叫做奉愛瑜伽,就是修慧。這個奉愛瑜伽在整個佛教里頭一直沒有辦法解釋,什么叫奉愛瑜伽,沒有辦法解釋,這是印度教里頭最高級的行法,佛陀在詮釋佛法跟婆羅門教差別的地方,我們后代的子孫都把佛陀給誤會了。你要留意到啊,你做一個佛教徒,弄到最后佛教是無神論,絕對沒錯,但是,你反對——你的無神論到最后連法身你都反對了,連真如你都反了,可是真如是從印度教的真神那邊翻譯過來,這個神不是一般講的偶像崇拜、天地主宰的那個神,你要留意到啊。所以聞思修講的,基本上是從婆羅門教里頭、印度教里頭這三種瑜伽上面過來的,所以三個都是行法?,F(xiàn)在講“初于聞中”來,它不是思辨瑜伽,它也不是奉愛瑜伽,你要留意到啊。佛法它是整體性的,它在印度里頭發(fā)展到《楞嚴經(jīng)》這個階段的時候,已經(jīng)把印度教的行法都融入進去了,它這三個瑜伽當中先從聞慧來。我們不叫三個瑜伽,我們就叫聞、思、修三慧,所以譯經(jīng)家在經(jīng)典里頭的翻譯過程當中這么一轉(zhuǎn),你什么也看不到,所以你只要聞、思、修,只認定這三慧的話,大概就是意識形態(tài),你在修行中很難流入薩婆若海,因為你被意識形態(tài)把你框住。這個部分我們一再跟各位說你自己要懂得?,F(xiàn)在,我們就談聞慧的這個部分。第一個它叫做“入流”,這個是能,能入;“亡所”,所就是所,一個能一個所。這八個字提出來,它已經(jīng)到很深的地方去了,所以每一個字你都要好好修,它不是說“師父,我聽聲音就是‘入流亡所’,那下面怎么修?”你能入流,能亡所,那下面你就會修了,不用問了?!皫煾?,我已經(jīng)證阿羅漢了,下面怎么修?”,證阿羅漢干嘛,叫你來問的是嗎?你既然證阿羅漢你就知道怎么修了?,F(xiàn)在有人說,明心見性又分為明心跟見性,有的見性不明心,有的明心不見性,還問我:“師父,我?guī)煾刚f我已經(jīng)明心見性,你告訴我下面怎么修?”既然明心見性,下面怎么修你應(yīng)該知道啊,假如你不知道回去問你師父,他既然授記你是明心見性,你就應(yīng)該知道怎么修了嘛,所以這里面就牽涉到你只在語言文字上打轉(zhuǎn)。語言文字打轉(zhuǎn)不算啊,你要實際上能夠印證出來,所以你要是真能入流亡所,下面大概怎么做你就知道了,否則你那個入流亡所一定是假的,你自己想的——“我入流亡所了,我這樣叫入流亡所”,你是文字上自己往臉上貼金,那個不算,這不算!你一定要從這地方弄清楚。先把這一個部分弄好:發(fā)菩提心,然后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然后再從聞慧中來怎么樣修。這“入流亡所”沒有說一定聲塵——耳根跟聲塵,因為“初于聞中”這個“聞中”的聞,你把它當做耳根的聞,那你就只有音聲啊,所以從整個經(jīng)文來看,是這樣子沒錯,可是,不是這樣。入流亡所不是只有聲塵,耳根跟聲塵,眼根跟色塵也能入流亡所,對不對?鼻根跟嗅塵也可以入流亡所啊,所以,問題是在根塵之間如何相接的問題?假如你只是文字上來講的話,那叫做“識塵相蕩”——互相激蕩,只有識跟塵才是互相激蕩。你要是只有根跟塵的那個銜接,是入流亡所的,那六根、六塵都可以。所以先把這個部分給弄清楚,我們要進行的下個步驟你才好運作。這個經(jīng)文它的重點就只有前面這幾個字,這是整個行法的一個要領(lǐng),行法的整個要領(lǐng)。各位在這個地方,你還是要熟背、熟讀經(jīng)文,不長就那么幾個字,可是要講行法的時候那就很多了。祖師大德在談這個部分,每個人各有手眼,交光大師的文跟溥畹大師的文,他們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下手處都不同。不管你從菩提心下手,或者“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下手,或者“初于聞中,入流亡所”,都可以,因為這個經(jīng)文在這里,它跟前面的二十三個行法都有關(guān)系。佛問“圓通”,前面講的二十三個,這是第二十四個,所以每一個前面所說的,到這個地方來,它的理論是一貫的。而現(xiàn)在我們單獨要講這個《耳根圓通章》那不一樣,前面的一些理論要接過來講,但是我們現(xiàn)在也不扯的那么遠,我要跟各位談的是我們一個大乘禪行者,你應(yīng)該具備的條件是什么?以及在參禪的過程里,你的心性是怎么樣的一個結(jié)構(gòu)?你要弄清楚。假如從學(xué)問的立場來講,那就不一樣了。從行者的立場和學(xué)者的立場來談這個部分是不同。我們是告訴你:大乘禪行者在參禪的時候,透過這樣的一個理論架構(gòu),你要如何去運作?我們要談的是這個部分。經(jīng)文的部分,我大概簡單的跟各位談到這里,以后還有二十天,你放心,不要一口氣就吞下去會噎到。現(xiàn)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要跟各位談的是心性結(jié)構(gòu)的這個部分。我們講明心見性大概是參禪者的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是在我們講的結(jié)構(gòu)上,即薩婆若海里的心性念,即心的體相用的結(jié)構(gòu),這個我們叫做薩婆若海。各位常常講“那入薩婆若海,入到哪里去?薩婆若海在哪里?”就在這里。所以我們把這個心性念畫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其實不是等邊三角形,因為它是心,心是體。我們看寫心,心會寫吧,躺在那里,對不對?那個叫心。心生,心站起來了,生,心起作用,這個叫性,對不對?心生,這中國字西洋字大概沒辦法處理,你怎么翻?心翻什么翻maid還是翻h(huán)eart。那性呢?你能不能翻成生心,還是心生,還是心……,要怎么翻?我不知道英文怎么翻,你們英文比較好你自己慢慢翻。心生叫性,你英文要怎么翻?性,就是心起作用了,所以叫用。心是本體,性是用,起作用。起作用以后,就有一個相出來,心的相,這個叫心相。心體、心用、心相。心相叫做念,那個心相一出來,就變成現(xiàn)在——那個心,現(xiàn)在,當下的意思,在你的心上面,那個叫念。(心性學(xué)基本結(jié)構(gòu)圖)這個圓反正不好也好了,給你看個大概就這樣,不然都沒辦法比,那個薩婆若海長成什么樣子,你進去你就知道了。這個表是在新加坡畫的。這個叫心體、心用跟心相,所在的這個范圍叫薩婆若海。這樣你就知道薩婆若海在哪里,常常在講薩婆若海、游薩婆若海,你游到哪里去,要游到這里面去,他怎么游,就從后面的生住異滅一直往前走過來。那么這三個產(chǎn)生以后,你的大腦是捕捉不到的,你根本捕捉不到這個部分。這個部分,讓它產(chǎn)生叫做第一念,就是那個相,那個相就是第一念。在第一念的時候,那個相是把心性念的這個部分給具體化。具體化不是形象化,所以那個相——這個相不太好用,因為這個相是在心上,可是在心上,中國字這個字……前面那三個字是表現(xiàn)的很好,這個字它不好表現(xiàn)。假如那個相在心上,又變想了,那么不能用,所以心要拿掉只有相。其實這個相還在心上,這個心相叫念,這個時候的心拿掉叫做相。這個相跟原來那個心體、那個念——心性念那個念,我們叫本體念,心的本體叫本體念,那個都是你大腦無法攀緣的。大腦無法攀緣,也就是第六意識無法攀緣,第六意識它攀緣不到。到相的這個地方,第六意識也攀緣不到。第六意識能攀緣的是無明,它沒有辦法攀緣到相。這個相加入無明以后,第六意識就能攀緣了。所以你修行要把第六意識打死,但是你打不死,因為第六意識不會自殺,你放心,第六意識不會自殺,所以你用大腦、不消滅第六意識,修行無有是處。所以你修行,用意識修行是不可能的,用你的意識形態(tài)、用你的大腦要來修行,是不可能的,因為大腦不可能殺死大腦,你只有不用大腦修行才有可能,才有辦法消滅第六意識。所以大家修行都知道,我這個了別是很討厭的,對不對?越聰明的人那越苦惱,因為他的識性發(fā)達,所以修行到這里,你就打結(jié)了沒有辦法修了,所以,修到最后很多人很苦惱,因為你用大腦修行,你就苦惱。所以剛才為什么跟各位講你要提疑情,要很活潑,那個活潑你大腦就不起作用了。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那種活潑的人是不按牌理出牌,為什么不按牌理,按牌理就是大腦起作用,他不按牌理來,那當然就活潑了。這一點就很頭痛啊,所以當你運用大腦來修行的時候,你會越修越苦。因為,都不合邏輯,大腦是合邏輯的,有沒有留意到?所以修行人很快樂,因為他把大腦忘記了,他忘記用大腦了,所以在修行的園地里,在道場里,它不會有是非,有是非的都是魔,用是非的都是用大腦。所以當我們一再跟你講不用大腦、不用大腦的時候,你放心,道場里是非會越來越多,因為大腦一直起作用,明明就告訴你不要用大腦,你大腦就一直起作用,就來了,所以是非會很多,這個就是末法時代的特質(zhì)。所以正法越強調(diào),強調(diào)的人倒霉,因為他會被是非纏身,他一再強調(diào)這個問題,那就來了。那沒辦法啊,越跟你講,我是非就越多,這沒有為什么,這是本來如此,娑婆世界法運如此啊。你要留意到這個地方,這個相是被無明介入以后,就變成色了。這個地方講的很好“一念無明起”,不知道誰講的,這一念無明起,這無明介入了,就色來了,所以這里面的東西語言很難去表達,那我們不要讓無明介入就好了,是啊,不要讓無明介入,那無明就莫名其妙介入了,為什么介入,你也不知道,無明怎么來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個都還在垂直線上,它一直緣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有生、老、病、死,這個老死造成你的生,一生了以后,你就有了,有了你開始就取了,取有愛,愛有受……這些一直來,所以來到后面是無明。那你能不能滅無明,無明滅則行滅,又來了,所以你一直在那個地方走來走去,“我要滅無明,結(jié)果被無明滅了”。那有什么辦法,你走在十二緣起這條路你別想滅無明。滅無明是在十二緣起外面,你在哪里看得到,你知道嗎?有沒有看過塔?塔上面有個塔坡,有沒有?塔坡有圈圈,有沒有?繞圈圈,十三圈,那個十三圈就是超越十二緣起,十三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你必須在十二因緣外面才有可能滅無明,你在十二因緣里面你怎么滅無明?所以在十二因緣里面的都是凡夫,你怎么滅無明?你根本滅不了,你到那里滅滅滅滅到行,就被無明吃掉了,你又開始了。那個十三在哪里?你看,十二走來走去都在這里面,十三就跳出去了,跳出去的時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