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臨床治法學>專題講座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中醫(yī)兒科學教研室:侯樹平
1.八法的臨床應用2.病因學治療方法3.病機學治療方法4.對癥治療方法1八法的臨床應用治則是治療疾病時必須遵循的基本治療原則,它是從長期臨床實踐中,在認識、掌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來的治療規(guī)律,是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動態(tài)治療、綜合治療的精神指導下而制定的治療疾病的準繩,對臨床的具體立法、處方、用藥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端貑枴ひ凭儦庹摗贩Q治則為治之大則。治則可分為二類,一類是概括治療疾病的總則或為治療一類病的總則,包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因時制宜、因時、地制宜、因人制宜、扶正祛邪、扶正固本、祛邪扶正、攻補兼施、正治法、反治法、調理陰陽等。二類為各種疾病的治療原則,包括病因學治療原則、病機學治療原則、對癥治療,及辨病治療等原則與方法、措施。治法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與經驗的總結,是中醫(yī)獨特思維方法與臨床經驗密切相結合的產物,是中醫(yī)根據病、證、癥設立的治療方法與措施,是臨床治療經驗的理論化產物,在中醫(yī)辨證論治中治法作為病證和方藥的中介、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在理、法、方、藥體系中有上貫理、下統(tǒng)方藥的作用,使中醫(yī)辨證論治的藥物治療學內容構成聯系的、統(tǒng)一的整體,高度概括了中醫(yī)治療學的基本規(guī)律與原則,其形成和發(fā)展與方藥、病因病機理論及中醫(yī)理論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即據證立法、方隨法出、由方見法。治法是從一定數量有關聯的方劑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共性規(guī)律,對方劑的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指導著方劑的分類,指導著臨證治療,是制方的基礎。治法內涵一方面蘊含著病證、病因、病機和制方配伍規(guī)律等內容,另一方面亦包含著方-證、方-病相關的內在邏輯性,治法對病、證、方、藥具有提綱摰領和邏輯分類的重要作用。
治法是中醫(yī)根據病證設立的治療方法,是臨床治療經驗基礎上的理論化產物,其形成和發(fā)展與方藥和對病因病機理論的深化有密切關系。中醫(yī)治法有明顯的整體觀,是對機體多因素、多層次的綜合調節(jié),并隨疾病的發(fā)展變化有質的變化。治法內容非常豐富,治法分為一般治療大法、具體治法及針對證而立的制方配伍法等不同層次意義上的內涵,根據治法抽象程度及其在臨床中的地位、作用,治法在臨床上具體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類是一般治療大法,屬于“八法”范疇,如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利、化濕、理血、理氣、消導、固澀等法,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的,基本涵蓋了臨床所有治法,為臨床治療疾病的基本法則。二類是針對病證的病因、病機、主癥進行治療的具體治法,如針對蟲證之殺蟲法、安蟲法,祛邪之祛風、祛濕、祛寒、祛暑、清熱、祛燥、解毒諸法,病機治療之疏利肝膽、開肺、疏通經絡、疏通氣機、解表、透疹、助膀胱氣化,以及對癥治療之解熱、止咳、化痰、平喘、止血、止瀉、止嘔、止帶、緩哮、止汗、止遺、固脫、安神、回陽救逆等,其亦涉及到各種治療大法的綜合應用與運用,既能提供整體性原則、又能提供具體的治療途徑與方法,是中醫(yī)學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與方法之一。
三類是針對具體證而定的制方配伍法,即各種治療大法、治療措施的綜合運用,諸法同用,或以一法為主、而他法輔佐,或多種治法并進,其具有標本兼顧、綜合考慮、治防兼顧的特點,如針對氣陷證、氣道攣急證、氣虛不固證、風熱閉肺證、痰熱壅肺證等制定的具體治療方法,既是治則的具體化,又可直接落實到方劑應用、藥物的配伍上,是辨證論治的基礎和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治療疾病的具體治療方法與措施。在臨床中只有準確地把握具體治法,才能保證具體病證在治療中有較強的針對性、可靠性,亦是在法隨證立、方從法出的指導下,針對具體證所確立的直接指導方劑的具體治法,體現了“方即是法”、“法即是方”的原則。
立法與處方的目的是為了治病,而治病就必須辨證,越辨得精細準確,治法、處方、用藥就越有把握。華岫云在《臨證指南醫(yī)案》凡例中云“醫(yī)道在乎識證、立法、用方,此為三大關鍵”、“然三者之中,識證尤為緊要”。汗法的源流、配伍技巧、臨床應用研究
一、汗法的源流
《黃帝內經》提出了汗法的應用原則和立論依據,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薄端貑枴び駲C真藏論》說“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fā)之?!薄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罚骸绑w若燔炭,汗出而散?!碧岢隽撕狗ň哂徐畛硇凹伴_郁泄熱、退熱等作用,并明確了汗法的適應證?!端貑枴嵴摗罚骸拔礉M三日者可汗而已”,又提出了汗法的使用時機?!饵S帝內經》把汗法升華到了理論,使其作為邪“在皮者”的基本治療大法,又從“汗之則瘡已”及“開鬼門”等把汗法推廣應用于外科瘡瘍及內科水腫的治療中,就其發(fā)汗方法,除指正確選用藥物外,《黃帝內經》還有浸漬、熱熨等發(fā)汗方法。
華佗創(chuàng)“傷寒六部傳變”,用汗吐下三法治療傷寒,并指出三日以前皆用汗法,解表取汗的方法有數種,既有摩膏、火灸并用,也可針刺與服解肌散等藥物取汗內外兼治等。漢代張仲景在繼承《黃帝內經》“汗法”制方理論的基礎上,加以弘揚與發(fā)揮,其在《傷寒論》全書中涉及汗法的條文幾乎占全書的半數以上?!秱摗纷裱饵S帝內經》、《難經》之“發(fā)表不遠熱、攻里不遠寒”的宗旨,創(chuàng)研了峻汗開表散寒之麻黃湯、緩汗解肌之桂枝湯等辛溫發(fā)表之劑,又根據太陽病并發(fā)癥的不同,而又演化出二十余首辛溫汗方,使助陽發(fā)汗、清里發(fā)汗、和解發(fā)汗、通里發(fā)汗等汗法變法問世。《金匱要略·水氣病篇》:“諸有水者……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等,創(chuàng)研了治療風水腫之越婢湯、溢飲之小青龍湯等;汗法的治療范圍逐步擴大,除治療表證外,尚可用于瘡瘍、水腫、溢飲、風濕。
仲景以麻黃湯、桂枝湯作為解表法的代表方劑,此二方被后世稱為解表劑之祖,而且對辛溫發(fā)汗方劑的具體運用十分慎密、詳述忌宜、法度森嚴,并明確了汗證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為法度、限度,若汗出不透,邪不得解,若過汗、誤汗更有傷陰耗陽之弊;除詳述忌汗諸證,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咽喉干燥者,不可發(fā)汗;淋家,不可發(fā)汗,汗出必便血;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痙;衄家,不可發(fā)汗”、“亡血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寒栗而振”等,還注重服藥方法及藥后護理事項,如用藥要從小量多次頻服、汗出應中病即止、不必盡劑,藥后用溫覆、啜熱粥的方法以助藥力。并對汗后、誤表、失表、誤汗之變證還提出了諸多補救方法、措施,并細論補救方藥。至此,使辛溫解表法成為理法方藥齊備的治法體系。仲景還在應用辛溫解表中配寒涼之品,即治風寒表實兼里熱之大青龍湯。
漢代以后,傷寒學派人才輩出,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對證、法、方的研究闡發(fā),汗法得到了進一步認識,汗法運用范圍及方劑數量更加擴大、增多,使辛溫發(fā)汗法理論更加完善。唐代王燾《外臺秘要》載發(fā)汗方70余首,又用汗劑之續(xù)命湯治半身不遂,擴展了汗法的治療范圍;孫思邈、王燾等醫(yī)家不僅繼承古代醫(yī)家的寶貴經驗,而且立滋陰解表、養(yǎng)血解表的法則,《千金翼方·傷寒上》“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葛洪《肘后備急方》載性味平和、疏風解表之蔥豉湯,并將輕宣表邪方納入汗法之劑,擴大了汗法的應用范圍。
宋代除對《傷寒論》進一步的研究闡發(fā),對其配伍用藥的補充、完善,使辛溫發(fā)汗理論更加完善。如錢乙納益氣于辛溫發(fā)散之中而研制敗毒散體現了益氣解表辛溫變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立香蘇散、香薷飲,體現了理氣解表、化濕解表等辛溫汗法變法。如錢乙立辛涼透疹之升麻葛根湯,為后世治療溫病發(fā)斑奠定了基礎。有些醫(yī)家對辛溫解表法提出一些見解及體會,如北宋韓祗和在其《傷寒微旨論》中有“邪氣在表,陽氣獨有余,可投消陽助陰藥以解表”、“傷寒之病本于內伏之陽為患”、“傷寒熱病乃郁陽為患”之說,避開了病因上的“寒”字,從熱病和郁陽為熱著眼,為辛涼解表輔敘了理論依據,在汗法的發(fā)展上意義深遠、重大,并按不同季節(jié)分別研制了辛涼解表方藥。其后龐安時、朱肱等醫(yī)家改進為于春夏之時,在仲景桂枝、麻黃、青龍等湯中加入寒涼藥物,變辛溫發(fā)汗之方為辛涼清解之劑;龐安時用石膏等寒涼清泄藥(清法)、佐以辛溫發(fā)汗之汗法藥物,研制了石膏竹葉湯、石膏地黃湯、石膏杏仁湯、石膏蔥豉湯等寒涼清宣之劑,豐富了汗法方劑的種類、內容。
金元時期辛溫解表變法已趨完備,又立辛涼解表法,使汗法(解表法)更加系統(tǒng),擴大了汗法的應用范圍及適應證,使汗法逐漸成為疏泄腠理、達邪外出、解除表邪、解表的一種治法。如張元素立九味羌活湯彌補了仲景辛溫發(fā)汗在治療風寒表濕證中的不足;李杲在《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中善用汗法之風藥以祛風升陽除濕,創(chuàng)羌活勝濕湯、升陽除濕湯等方,豐富了祛濕劑的內容;李杲在《脾胃論》中用汗法之風藥以散火,創(chuàng)升陽散火湯散郁火;劉河間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玄府氣液宣通說”,并在《傷寒直格》中闡發(fā)《素問》之熱病理論、倡導辛涼及表里雙解之法,自制辛涼清解諸方,如防風通圣散、雙解散等辛涼疏泄、開發(fā)郁熱。張子和除了善用汗法祛邪,強調“風寒暑濕之氣,入于皮膚之間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汗法”外,還明確提出辛涼解表法,如其在《儒門事親》中謂“發(fā)汗亦有數種,世俗止知惟溫熱藥為汗藥,豈知寒涼亦能汗也”、“外熱內寒宜辛溫,外寒內熱宜辛涼”;張子和認為汗法的治療機理在于“開玄府而逐邪氣”。并提出汗法在臨床應用時應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的“三因”原則。
經過宋、金、元時期傷寒派醫(yī)家的不懈努力,通過對證、法、方的深入研究闡發(fā),使辛溫汗法理論更加完善、完備,以至取得了長期統(tǒng)治外感疾病早期治療的合法地位。明清隨著辛涼解表方劑組方遣藥技巧的完善,是汗法趨于成熟的顯著標志。如張景岳云:“凡治傷寒,如時寒火衰,內無熱邪而表不解者,宜以辛溫熱劑散之,時熱火盛而表不解者,宜以辛甘涼劑散之,時氣皆平而表不解者,宜以辛甘平劑散之”的重要論述,并立歸葛飲養(yǎng)血解表、創(chuàng)正柴胡飲等辛甘平劑;俞根初立七味蔥白湯養(yǎng)血發(fā)汗,并在《備急千金要方》葳蕤湯的基礎上立加減葳蕤湯以滋陰解表,突破了仲景之“亡血”、“津虧”忌汗之說。喻嘉言在繼承劉河間學術理論的基礎上立逆流挽舟法以治療痢疾;葉天士在治療溫病里證,立“透熱轉氣”;石壽棠在《醫(yī)原》中開創(chuàng)了辛潤法門,王履明確提出溫病里熱證可由里向外透發(fā),有“法當清里熱為主,佐以清表之法”的重要論述;陳實功把汗法治瘡瘍從理論上予以肯定等,均豐富了汗法的內涵及證治內容。
明清以來的溫病學家,如葉天士、吳鞠通等,對解表法在溫病中的應用有新的闡發(fā),重視清輕宣透方藥治療衛(wèi)分證的實踐,如吳鞠通宗《黃帝內經》治溫熱之古訓,參河間涼解之長,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納輕宣、輕清于辛涼之中,研制出銀翹散、桑菊飲等名方,且于辛溫、辛涼之中解表。清代溫病學家又創(chuàng)用芳香宣透之藿香、佩蘭、大豆卷等治療濕溫初起、濕邪在表證,對表濕證的治療有了更明確、更深入的認識,使外感熱病所用的解表法趨于完備。
隨著明清溫病學的成熟,對溫病表證本質的深化認識,打破了傳統(tǒng)解表法的應用范圍,因而形成了治療溫病初起所用的解表泄熱法,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汗法的證治內容。隨著理論的深化、臨床實踐的積累,臨床學科將汗法作為外感病、溫熱病的基本治療方法之一,無論在配伍方法、還是在臨床應用方面都漸趨完善,而且確立了辛溫、辛涼兩大正法及諸多變法。溫病用汗法宜用辛涼忌用辛溫,如《溫病條辨·三焦篇》中吳鞠通云:“溫病亦喜汗解,最忌發(fā)汗,只許辛涼解肌,辛溫又不可用。妙在導邪外出,俾營衛(wèi)氣血調和,自然得汗,不必強責其汗也?!睖夭∵\用汗法的目的不在發(fā)汗,而在解表、透邪外出。二、汗法的內涵及概念汗法是運用具有辛散輕揚、宣透發(fā)散、疏泄腠理作用的方藥,以開泄腠理、透邪瀉熱、調暢營衛(wèi)、調和氣血、宣發(fā)肺氣、促進發(fā)汗,以達到發(fā)汗、解表、透疹、宣濕、退熱、散火、消腫、透邪、散邪、疏利經脈、逐邪外出、調達氣血等作用的一種治療大法。通過發(fā)汗或得汗的方法,而促進疾病好轉或痊愈。汗法從屬于張景岳《新方八略》之“散法”范疇,沈金鰲《要劑分類》將汗法列入“宣劑”范疇,陳修園《時方歌括》將汗法所組成的方劑歸入“輕可去實”范疇?!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罚骸捌湓谄ふ?,汗而發(fā)之”、“因其輕而揚之”作為汗法立論的依據。三、汗法的適應證汗法主要適用于外感病邪侵犯體表所引起的各種表證,以及里證兼表、時行病證、出疹性疾病、瘡瘍早期、風水、痹證等病證。對于欲透邪外出,或透邪于表,或暢通氣血,或調和營衛(wèi),或欲散郁熱等情況時亦可根據具體情況酌情選用汗法。四、汗法的主要作用汗法主要作用在肺衛(wèi)、營衛(wèi),通過開泄腠理、調和氣血、宣發(fā)肺氣,使營衛(wèi)調和、腠理舒暢、玄府開闔正常,汗法的總的作用為“開腠逐邪”、“開腠透邪”,以達發(fā)汗散邪、解表透疹、祛邪消腫、開泄郁熱之目的。汗法的主要作用是祛邪、解表,就是通過發(fā)散的方法,以達祛除外邪、表邪之目的。此外,汗法尚有透邪、祛濕、消腫、散熱等治療作用。五、汗法的臨床應用及其配伍技巧(一)汗法在外感病證中的應用汗法在外感病證中既有祛除外邪、疏散風邪,又有疏表、解表作用。肺主氣,職司玄府、皮毛開闔之用,以其宣肺之用布衛(wèi)氣、托邪外出;以其辛味之開,散玄府、腠理之閉,引邪外達。汗法具有發(fā)散、通透、升浮的特性,其善驅在表、初起、偏上之邪,由于汗法是通過毛竅以驅逐邪氣的,而毛竅又是外邪的主要出路之一,中醫(yī)治病在祛邪時,十分強調“因勢利導”、“邪有出路”、“導邪外出”,汗法又常與下法、吐法、利法等配合應用。因此汗法又是治療外感病證中重要的祛邪方法與措施之一。
外邪在里者,出現里實證此時雖祛邪主要用清法、溫法等直清、直溫的方法外,尚可通過下法、分利等使邪從前后二陰而出,并應靈活佐以汗法使邪從皮毛而出,以達散熱、散邪、散火、透氣轉衛(wèi)、透營轉衛(wèi)之目的。對于在表之邪可以從衛(wèi)分發(fā)汗透出,在氣分未聚結的彌散之邪熱通過達熱出表而解,溫邪入氣、營、血等內陷的治療中,葉天士在治療溫邪入營時提出了“透熱轉氣”的治療手段,其在治療溫病邪熱入里證主用清解、可配伍汗法,利用辛散藥輕浮升散之性,使內陷之邪由臟轉腑、由里達表,活用“透營轉氣”;何廉臣在《重訂廣溫熱論》提出“宣氣達衛(wèi),使伏邪從氣分而化、衛(wèi)分而解”,“透營泄衛(wèi),使伏邪從營分而透、轉氣分而解”。這正是涼膈散、清心涼膈散、三黃石膏湯、黃芩湯、清營湯等方劑配伍汗法、藥物之意義所在。如柳寶詒指出“黃芩湯加豆豉、玄參為至當不移之法”,加豆豉之目的即為透里邪、里熱外出之用。
涼膈散用黃芩、連翹直清其邪熱,薄荷外疏其熱,梔子、竹葉導熱下行、從前陰而出,大黃、芒硝下瀉其熱、導邪熱從后陰而出;《麻科活人全書》之連翹生地黃湯,用黃連、連翹直清,生地、玄參涼營清血熱,木通分利、胡麻仁緩下,導里熱從前后二陰而出,荊芥外疏里熱,如此配伍外散、內清、涼營、分利、瀉下并行,集汗、清、利、下諸法于一方。它如蔥豉白虎湯之蔥白、豆豉,羚羊鉤藤湯之桑葉、菊花,神犀丹之豆豉、連翹,化斑解毒湯之升麻等皆是清而兼散之配伍方法。
對于邪有外出趨向的其他病證此時亦可輔以汗法以因勢利導、緩解病勢。如治療實寒腹痛的正氣天香散之用紫蘇等,其目的在于導里寒從表而出,以達到散寒、祛邪之目的。因此,在外感疾病治療中,及早使用汗法及汗法方藥治療,既可使邪盡早從表而出,達到祛邪之目的,而且還能阻止邪氣的進一步深入或傳變它疾。汗法具有宣、透作用,即宣為宣達內外、順安正氣、布散透邪;透為通透外泄、導邪氣外出,使邪無留滯之所而外達。汗法亦是臨床急救的重要方法與措施之一。(二)汗法在濕邪所致疾病中的應用汗法的祛濕作用則是通過發(fā)散通透、以收祛風除濕、疏化表濕之效。因風為陽邪、其性輕揚,宜于表散,濕為陰邪、其性黏滯,難以速去,用汗法使其微似汗出、緩緩蒸發(fā),則營衛(wèi)通暢,而風濕俱去。服藥后微微汗出、汗出暢透,濕邪盡去。汗法亦具有疏表化濕作用,主要用于治療表濕證。治療濕邪在表,除用藥有燥濕、化濕之分外,尚有宣肺化濕之法,燥濕法多適應于風濕、寒濕在表,其用藥多為羌活、獨活、防風、白芷、藁本之類;化濕法,其用藥多為藿香、佩蘭之類;又肺主一身之氣、肺為水之上源、氣化則濕化,故宣肺化濕亦為治療濕邪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杏仁、桔梗、射干之類,如三仁湯、甘露消毒丹等均配伍應用汗法,以及麻黃加術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防風湯等方劑均佐用汗法之杏仁宣肺理氣、宣肺化濕,加強麻、枝的發(fā)汗祛濕之力。(三)汗法在痹證中的應用關于痹證的治療,漢代張仲景創(chuàng)研了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烏頭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白虎加桂枝湯等一系列治痹名方,且多以麻黃、桂枝、烏頭等汗法藥物為主。唐宋時期的《外臺秘要》、《備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諸多著作載之獨活寄生湯、小活絡丸等治痹名方均佐以、或輔以羌活、獨活、秦艽、防己等汗法、藥物以收祛風除濕之功,而且對頑痹、歷節(jié)、白虎病、鶴膝風等病佐用搜風剔絡之蟲類、蛇類,補虛祛風之動物骨類以及強筋壯骨類藥物,對于這類疾病的治療亦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仍指導著當今臨床治療的實踐。
汗法的藥物多具有升、散、行、透、竄等作用,且有一定的促進血行、通利脈道作用。如在治療寒濕痹證之烏頭湯之佐以麻黃七味滲濕湯之佐以生姜等,治療風濕熱痹之當歸拈痛湯之佐以羌活、防風、升麻、葛根,濕熱痹沖劑之佐以防風、防己,寒熱痹沖劑之佐以麻黃、防風、生姜等,治療濕熱痹證之宣痹湯之佐以防己、杏仁,二妙丸之佐以生姜汁等,補虛蠲痹之蠲痹湯之佐以羌活、防風、生姜,三痹湯之佐以防風、細辛、秦艽、獨活、生姜,木瓜丸之佐以白芷、海風藤,海桐皮酒之佐以獨活、防風等,皆佐以汗法既通過祛風加強除濕之力、又辛散疏通絡道利于療痹。選用汗法時不宜選用發(fā)散劇烈之品,應以微汗為佳,通過發(fā)散的藥物,以達到通利關節(jié)、除痹止痛之功用?!夺t(yī)宗必讀·痹》謂:“治行痹者,散風為主,御寒利濕仍不可廢,大抵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四)汗法在出疹性疾病中的應用古有“斑宜涼血,疹宜透泄”之說。汗法除有透邪透疹之作用外,尚能開透郁閉、宣達氣血之功。對于出疹性疾病疹未透發(fā)、或難出而透發(fā)不暢,應用汗法透之,使疹毒隨汗透而散于外。臨床上透疹法主要應用汗法透疹,除此之外尚可應用宣肺透疹、涼營透疹、涼血透疹、活血透疹諸透疹方法與措施。透疹之汗法一般宜用辛涼,忌用辛溫,少用苦寒,且多選具有透疹解表作用的汗法藥物組成;如治療出疹性疾病的宣毒發(fā)表湯、清解透表湯、透疹涼解湯、解肌透痧湯、大連翹湯等均主用汗法透邪透疹。(五)汗法在內傷雜病郁熱內蘊證中的應用有些內傷雜病類疾病雖其發(fā)病與外邪無關,但表現為臟腑有“郁熱”象,對于此類病證治療欲散郁熱外出、或欲予郁熱出路時,亦可酌情辨證選用汗法,因此藥物辛味可透、能開郁通閉,其具升散、透達、疏導、宣通之性,以達開泄郁熱、透熱外出、散熱于外、升陽散火之目的。即古人之“泄衛(wèi)透熱”、“火郁發(fā)之”之意?!额惤洝酚校骸鞍l(fā),發(fā)越也”、“如開其窗,如揭其被”。
泄衛(wèi)透熱系應用辛涼發(fā)散藥物使里熱從衛(wèi)表透達、里熱隨之而散,以達透風于熱外之功;火郁發(fā)之是指對于火熱之邪伏于里的病證,應用辛涼發(fā)散的方法,使內郁之熱經表而散。涼膈散、普濟消毒飲之薄荷等的應用皆是佐用汗法及其藥物以宣達郁遏之伏火、散郁里之熱外出。又如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協(xié)定處方小兒保元丹(組成為竹瀝、天竺黃、皂角、膽星、青礞石、前胡、朱砂、琥珀、牛黃、麝香、冰片、天麻、全蝎、蜈蚣、僵蠶、鉤藤、麻黃、羌活、防風、薄荷、甘草),主治邪熱內陷、積熱內蘊或痰濕內蘊郁久化熱、蔽阻心包之證,其中佐用麻黃、羌活、防風、薄荷等汗法藥物的目的在于散邪熱、散郁熱,使熱從表外出。
五臟之火郁,亦可佐用升散透達之法治之,如脾胃積熱、肝經郁熱等證治療時,汗法是清瀉脾胃郁熱、肝經郁熱的重要方法和措施之一,如治療脾經郁熱之瀉黃散之藿香葉、防風,治療胃經積熱的清胃散之升麻,治療肝經郁熱的瀉青丸之羌活、防風等,皆是佐用汗法宣達郁遏之伏火,散郁熱、散脾胃郁熱、或散肝經郁熱,有“火郁發(fā)之”之意,發(fā)越郁火與清泄火熱并行,是謂清散并施、升降相因。汗法是清瀉肝經郁熱的重要方法和措施之一,如疏風順氣丸之防風、獨活,疏肝清肝湯之荊芥穗、防風、薄荷、菊花,疏肝清熱飲之防風、荊芥、炒蟬蛻,中成藥娃娃寧之佐用薄荷等亦是應用汗法散里熱、散肝熱、散郁熱之意。
若肺經有熱時,汗法是清瀉肺經郁熱的重要方法和措施之一,如治療肺熱之梔連清肺飲之薄荷,麻杏石甘湯之生麻黃,黃芩湯之薄荷、荊芥,加味瀉白散之薄荷等均佐用汗法、藥物,其配伍目的在于清宣肺熱、利于肺經邪熱的透泄外達。汗法亦是升陽散火的重要方法和措施之一,如《內外傷辨惑論》之升陽散火湯佐用防風、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等汗法藥物,它如火郁湯之柴胡、葛根、防風等,在升陽散火類方劑中配伍應用汗法,其配伍汗法之目的在于用汗法升發(fā)陽氣、散郁熱,發(fā)越肌表之火、發(fā)越脾土之郁遏,以達升陽散火之作用。它如逍遙散用法中加薄荷少許,其意義在于疏散郁遏之肝氣、透達肝經之郁熱,燒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達郁;(六)汗法在水腫病中的應用在“肺通調水道”理論的指導下,后世醫(yī)家積極探索發(fā)汗宣肺法在水腫病治療中的應用。汗法的消腫作用是通過發(fā)散通透,既可宣達衛(wèi)氣,使水液從肌膚隨汗而外出,又可疏肺以潔水源、宣肺利水、通調水道、助膀胱氣化,亦可辛開宣肺、促進百脈流通、氣血周流,而使水濁散化,以達消腫之目的。
發(fā)汗宣肺法、利小便,以消水腫。臨床主用汗法消腫,如治療肺氣閉郁、水道不利、水濕流溢肌膚之風水相搏證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加術湯、甘草麻黃湯、麻黃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等皆主用汗法,宣肺通調水道、宣達衛(wèi)氣,利水消腫?!疤釅亟疑w法”、“開上竅以利下竅”的治療方法,除用于水腫等病證的治療外,亦在癃閉、熱淋、尿頻等與水液代謝失調有關疾病治療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亦是臨證立法處方中的一個技巧。(七)汗法在頭痛等疾病中的應用汗法及其藥物具有升浮上達之性,對于某些病因與外邪有關的、發(fā)病部位偏上的病證主用汗法治療,已取得共識,得到了歷代醫(yī)家的重視與廣泛應用。如頭痛等病證,主以汗法升藥,如《醫(yī)方集解·發(fā)表之劑》中汪昂云:“頭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惟風藥可到也?!庇蒙幧现令^部以疏風止痛;佐用降藥,是因升散太過則耗散元氣,使氣上而不下,用降藥防升藥升散太過、升降相因。專治外感風邪頭痛之代表方劑川芎茶調散、菊花茶調散等集風藥、升藥于一方,而風藥大多具有解表發(fā)汗之功,在此有辛散、搜風、直達病所之用;少用降藥清茶苦寒下降,防溫燥、升散太過。又如芎芷石膏湯中,主以升藥川芎、白芷、菊花、羌活、藁本以疏散風熱止痛,配伍降藥生石膏清熱,并防升散太過。它如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院協(xié)定處方腦得生丸之用葛根,取其疏通經絡、升清降濁之功。(八)汗法在鼻疾、喉疾中的應用鼻疾、喉疾亦為汗法之長,大多汗法藥物其氣輕味薄、長于通鼻竅,用之以達祛邪散壅、宣通竅閉之目的。一般臨床上用輕清芳香通散的藥物進行配伍,常用辛荑花、藿香、白芷、薄荷、防風等汗法藥物,以達通利清竅之功效。如治鼻淵的蒼耳子散,以及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協(xié)定處方養(yǎng)陰清肺丸之薄荷,清咽抑火丸之薄荷、防風等等均選用辛香通竅、輕浮上達發(fā)散之汗法藥物,其目的在于宣通竅絡、祛邪通竅之功。它如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協(xié)定處方鼻炎丸(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薏苡仁、細辛、菊花、敗醬草、川芎)之用白芷、薄荷、辛夷等,以及清鼻丸之薄荷、蒼耳子、葛根,鼻樂沖劑之蒼耳子、辛夷,利鼻丸之白芷、防風、菊花、桔梗,溫肺止流丸之荊芥穗、辛荑等,應用汗法藥物的目的在于宣通鼻竅。(九)汗法在治療脾胃疾病中的應用在治療脾胃疾病中亦可佐用汗法,汗法及其藥物除具有升提、升舉中氣、升清等作用外,尚有理脾、疏肝、散郁熱等治療作用與意義,這些是汗法治療脾胃疾病不可缺少的配伍思路與技巧之一。汗法在脾胃疾病治療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臨床意義與作用:
其一,下者舉之。在治療中氣下陷所致的各種疾病中,多從升脾陽入手,注重汗法中升提類藥物的應用,以適應脾氣上升的生理特點。代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配伍柴胡等。對于此類疾病,一般臨床在調理脾胃的基礎上少入、或少佐輕清升散之品,從陰引陽,汗法之升陽藥載諸補氣藥、引脾胃清氣上升,有利于疾病的治療效果,亦是此類疾病配伍中的一個技巧,正如李杲在《內外傷辨惑論》云“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也”;又云“升麻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古今名醫(yī)方論》中柯琴云:“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令矣”。即“下者舉之”之意,大多數升提藥物屬于汗法范疇,常用升麻、柴胡、葛根、羌活、防風等。
其二,升可去降。清者化而上升、濁者化而下降,脾升胃降構成氣機升降之樞紐,是全身臟腑正常的前提。汗法中的升提類藥物又可用于理順脾胃升降功能,以收“欲降先升”、“清升濁自降”之效。升陽益胃湯等方劑中佐用汗法藥物,其目的在于這類藥物具有升發(fā)脾陽作用,脾升則健、脾升則胃降、胃降則和,以達到調理脾胃氣機之功。如《脾胃論》之潤腸丸,藥用大黃、桃仁、火麻仁、當歸攻下、緩下、潤下以和腸胃,佐用汗法之羌活,取其辛散升清以助陽氣升發(fā),使升中有降、降中寓升,共同達到調理脾胃的治療目的;舉元煎用升麻升陽藥載諸補氣藥以益脾胃之氣使清陽得升。汗法及其藥物在便秘等脾胃疾病治療中亦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亦是臨證配伍的一種技巧。
其三,汗法尚有鼓舞清陽、升陽之用。汗法大多數藥物屬風藥,其質輕氣清、輕清上浮,善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故凡脾胃升降失常、清陽不升、水谷不運之證,應用汗法可調氣機、使清陽之氣得升、脾胃升降復常。汗法在治療痛瀉等脾胃、肝膽疾病時,又有鼓舞脾胃清陽之作用。如治痛瀉之方痛瀉要方中配少量防風,與白術、白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作用,又有疏散肝氣、調理脾土、祛風勝濕、升陽止瀉等作用,防風能入肝、遂肝木之性、條達肝氣,且防風又為脾經引經藥,如李東垣云“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本草求真》“亦能入脾胃兩經,以為去風除濕”。痛瀉要方中配防風的意義,正如《醫(yī)方集解》歸納的“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張元素之枳術丸的用法中更以“荷葉裹炒飯為丸”之論,取其升養(yǎng)脾胃之清氣、鼓舞清陽之用,更有荷葉與枳實相伍,一升清一降濁,使清升濁降,正合“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理。它如升陽湯、升陽益胃湯、強胃湯等皆此特點。
其四,汗法亦具有疏散郁遏之作用。如治療脾虛瀉、兼中氣下陷之七味白術散中用藿香葉、葛根鼓舞脾胃清陽之氣、恢復脾主升清功能,升陷湯之用升麻、柴胡,白術散之用生姜等配伍原理相同。它如參苓白術散用桔梗升其清陽、載藥上行,與諸補氣、滲濕、下行藥相伍升降相因。其五,汗法之風藥味辛,能散能行能通,具有升發(fā)條達之性,與肝之生理習性相結合,在肝郁之類病證中用之能疏暢肝氣。逍遙散用法中加薄荷、燒生姜少許,其目的在于薄荷能疏散郁遏之肝氣、透達肝經之郁熱,燒生姜能降逆和中、且能辛散達郁。
其六,汗法藥物亦有“升陽散火”、“升陽除濕”之效,如瀉黃散,方中以梔子、生石膏為主,用清法、利法以清瀉脾胃實火;佐以藿香葉、防風等汗法,藿香葉辛散郁熱、芳香醒脾調中,防風既能升散脾胃伏火、又可發(fā)越脾胃清陽之氣。它如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升陽除濕湯等。六、汗法的用藥時機、法度及注意事項以平為期,嚴合法度,是仲景治療學取效標準,邪在衛(wèi)表,本當發(fā)之,施以汗法,但又有嚴格要求,如桂枝湯取汗,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通身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汗出邪去”為法度、限度,如《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卷一》云:“凡發(fā)汗,欲令遍身漐漐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fā)汗;若汗多者,不得重發(fā)汗,亡陽故也”。汗法不是以使人汗出為目的、發(fā)汗不是解表的目的,而是以發(fā)汗為一種治療手段達到祛邪、解表、透疹、宣濕、退熱、散火、消腫等不同的治療作用與目的,臨證應根據不同的病邪、不同的證候及治療的需要靈活掌握發(fā)汗、得汗等汗出的不同程度,以達預期的治療效果。
汗出標志著腠理開、營衛(wèi)和、血脈通,從而達到祛邪外出之作用。發(fā)汗應以汗出邪去為度,不宜過量,以防汗出過多,傷陰耗陽。古人已有明訓,如吳鞠通指出“太陰溫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而汗不出者,必發(fā)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边\用汗法時,除要掌握應用汗法的法度外,尚須明確汗法的應用時機,肌表是人身的屏障,外邪客人,首犯肌表,此時邪尚輕淺,應及時發(fā)散解表,故前人有“善治者治皮毛”之論??傊?,凡外感疾病初起見表閉發(fā)熱、邪客肺衛(wèi)、疹透不暢、風痹身痛等癥,就應當機立斷,及時主以或佐用汗法以宣散透達、通調玄府、祛邪外出,進而消除病邪,不僅使邪從外解,還能阻止病邪的深入和傳變,使疾病早期獲愈。
總之臨證在具體應用汗法時除注意用藥時機、法度及適應證外,尚應注意以下四方面的問題:一為汗法方藥所選劑型以湯劑、煮散為主,以利速效;汗法藥物多為辛散輕揚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藥性耗散、解表作用減弱,故其煎法一般用武火急煎,正如在銀翹散原方用法有“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之說,桂枝湯方后有“微火煎取成汁”記載。二為使用溫覆避風取汗法,一般汗法之方宜溫服,服后宜稍加衣服、或稍蓋薄褥、或啜粥,以助汗出,使其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為最佳,使營衛(wèi)、氣血通達,外邪自散,并需避風寒、以防復感,以全身微汗出為邪去標志。如桂枝湯方后有“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使谷氣充足,不但易為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同時“溫覆令一時許,遍身以漐漐微似有汗者為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三為服用汗法藥物宜少量頻服,中病即止,不可盡劑;服用汗法藥物期間,應忌辛辣、生冷、發(fā)物,而且汗法方藥宜于飯后服,以免影響藥物吸收和藥效的發(fā)揮。四是汗法的禁忌證,從總體來說主要是里證。從具體臨床表現來說,如《傷寒論》中就有“汗法九禁”之說,即脈微弱者禁汗、咽喉干燥者禁汗、淋家禁汗、瘡家禁汗、衄家禁汗、亡血家禁汗、身重心悸者禁汗、尺中遲者禁汗、產后忌汗等;又如《傷寒類證活人書》亦明確提出“風溫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fā)汗;濕溫治在太陰,不可發(fā)汗”。汗法的另一個禁忌證是慎用于虛證,若邪已入里化熱、麻疹已透、瘡瘍已潰、虛證水腫等均非汗法所宜。七、汗法的研究思考由于汗法在治法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與實用價值,特別在外感疾病的治療中有其重要的作用與地位,汗法的作用是其他治法所無法代替、替換的,故汗法被古人列為“八法”之首。外感疾病中外邪的侵襲是由表入里,治療宜表散,勿使內傳,所以汗法的“表”與“透”是外感疾病臨床治療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古今臨床學科皆將汗法作為外感病、溫熱病的基本治療方法之一,且以證論法、以法指導用方,確定了辛溫、辛涼兩大正法及若干變法,對汗法的臨床配伍、臨床應用、配伍法度、配伍技巧等方面均有深刻理解。
仲景在臨床實踐中亦有明訓,他雖以麻黃湯、桂枝湯作為汗法的代表方劑,但對辛溫汗法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十分謹慎,詳述忌宜、法度森嚴、以平為期,是仲景運用汗法取效的標準。除陰虛血傷、酒客陽衰諸證忌汗法外,還十分重視服藥方法與措施,如用藥宜以少量多次服用、汗出中病即止、不必盡劑,服藥后宜溫覆、啜熱稀粥以助藥力等,這給我們今后應用與研究汗法的發(fā)汗作用帶來重要經驗與實例,也有一定的啟示。運用藥物汗法時按其發(fā)汗程度的強弱,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取其發(fā)汗作用,通過藥物或輔以熱粥,促使發(fā)汗,邪從汗解,旨在透汗自然,以發(fā)汗為手段,達到解表、祛邪、透疹之目的;二是取其得汗作用,通過宣散或微微汗出,以調整氣機,宣暢三焦,使營衛(wèi)通暢、玄府開通、營血運行通暢,達到祛邪、散火、散熱、瀉熱、祛濕、宣濕、止癢、退黃、消腫、止咳、平喘之目的與作用。因此,根據不同的病邪、客犯部位不同、不同的證候,要掌握發(fā)汗的程度與法度,以利于治療目的的實現。
歷代醫(yī)家對汗法的作用及其汗法方劑的配伍思路、配伍理論的認識較為一致。通過對汗法及其方劑的臨床及理論研究表明,汗法對于病證的治療,既有病因學、病機學的治療意義,又有對癥治療意義,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又是疾病治療中的一種技巧。汗法對于外感病證的治療,既有病因學、病機學治療意義,又有對癥治療意義。對于外感疾病,病因學治療意義,汗法通過開泄腠理、宣發(fā)肺氣、調暢營衛(wèi)等作用使邪氣隨汗而解,因此,汗法既能祛除風邪、風寒、風熱、風濕之邪,又是重要的祛邪途徑與措施之一,有透、散、越之作用與意義,為主要祛邪形式,不僅能透達表邪、解除外感表證之邪的作用,而且能使深層之邪向淺層轉出、導邪從表而出、透邪外出,既引邪外透、消除病因,又暢達氣機而流暢氣血、和調營衛(wèi)而達到病機學治療目的;汗法是透邪的主要方法與措施之一。病機學治療意義,主要在于解表、透疹、透表、發(fā)表、通經、祛邪之作用,汗法為祛邪形式(透、散、越、消、泄、化)的主要形式與途徑之一;對癥治療意義,主要通過宣散或辛散,以調整氣機,宣暢三焦,達到退熱、散熱、止癢、退黃、消腫、止咳、平喘、化痰、利咽、利喉、舒筋、止瀉、和營、止汗、止痛等治療作用與目的。
汗法在內傷雜病病證的治療中,若內傷雜病復感病邪在表,可由表而解,可以酌情使用汗法;內傷雜病復感外邪客表者,必須應用汗法祛邪;對于某些疾病發(fā)病與外邪無關,但有“郁”象,可根據病情辨證使用汗法;而涉及血汗、汗尿、津液代謝失常病變時,可根據病情考慮佐用汗法,這對于水腫、癃閉、便秘、泄瀉等病證的治療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汗法除用于外感病證、內傷雜病的治療外,由于汗法的藥物味辛透發(fā),善于外達肌膚,常用于瘍科、眼科疾病的治療。病因學治療方法(一)補表氣法的臨床及現代應用研究1.補表氣法的適應證補表氣法是通過補氣、健脾、益肺的方法與措施,達到補益表氣、固表實衛(wèi)、止汗御邪的一種治療方法。補表氣法適用于表虛不固證、表氣虛證。表虛不固證是指表氣虛而失其固攝、防御之能所表現的證候,其辨證要點:①有氣虛肌腠不密、衛(wèi)外無力的病因病機存在;②臨床以氣陽聚會處汗出明顯為主證,如頭部、肩背汗出明顯,動則尤甚;③因衛(wèi)氣虛弱、腠理不固,故平素易患傷風感冒,舌質淡、苔薄白。
2.補表氣的方法與途徑通過對歷代醫(yī)家用藥經驗的積累,臨證補表氣法的方法主要有補肺氣以益表氣,具體有以下五方面:一為補肺固表,采用補法,因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衛(wèi)氣之輸布體表充養(yǎng)肌膚,全賴肺氣的宣發(fā)作用。通過補肺氣、益肺氣的方法與措施,使肺旺則表固衛(wèi)實,間接達到益表固表之目的。二為培土生金固表,采用補法,因脾為肺之母,通過補益脾氣、健脾、理脾、助運的方法與措施,使土氣旺盛、培土生金,以間接達到益肺之作用,使肺旺表固之目的。三為補氣固表,采用補法,通過補益正氣、補氣益衛(wèi)的方法與措施,使表氣旺盛,直接達到表固衛(wèi)實之治療目的與作用。
四為助陽固表,采用補法、溫法,通過補氣助陽、溫補陽氣的方法與措施,使陽氣充足、氣陽旺盛,達到固表實衛(wèi)之目的。五為收斂固表,采用固澀法,通過運用收澀衛(wèi)氣、斂陰固表的方法,使表氣收斂,達到固表斂汗之目的。
3.補表氣法的臨床配伍技巧補表氣法臨床主要適用于肺衛(wèi)氣虛證、表氣虛證、表虛不固證、肺虛表疏證。(1)補表氣法的臨床配伍思路:根據歷代醫(yī)家的不斷探索,臨證補表氣法的配伍原則與方法主要有補肺氣以益表氣、培土生金等,其具體有以下五方面:一為補肺固表,采用補法,通過補肺氣的方法,使肺旺則衛(wèi)氣自固,常用藥物有黨參、人參、黃芪等,代表方劑有玉屏風散、補肺湯、人參五味子湯等。二為培土生金固表,采用補法,通過培土生金,使脾旺肺足、而表固,常用藥物有茯苓、薏苡仁、白術、山藥、白扁豆等,代表方劑有異功散、玉屏風散、參苓白術散等。
三為補氣固表,采用補法,通過補氣的方法,使表氣旺、而表固,常用藥物有黃芪、黨參等,代表方劑有四君子湯、玉屏風散等。四為助陽固表,采用補法、溫法,通過溫補助陽的方法,氣陽旺盛、而固表,常用藥物有干姜、砂仁等,代表方劑有補肺湯等。五為收斂固表,采用固澀法,通過收澀衛(wèi)氣的方法,表氣收斂、而固表,常用藥物有牡蠣、麻黃根、浮小麥等,代表方劑有牡蠣散、玉屏風散等。(2)補表氣法的臨床配伍技巧與規(guī)律:因多種原因、多種途徑致成肺衛(wèi)氣虛、表虛不固、衛(wèi)外無力,其在臨證治療時當補益肺衛(wèi)之氣、益表氣實衛(wèi),以恢復其固表之功能。根據歷代醫(yī)家的論述,及研制的方劑分析,臨床上對肺衛(wèi)氣虛的補益肺衛(wèi)之氣的方法、措施與途徑有三方面,臨證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各種方法以達預期治療效果,臨證主要采用培土生金的方法,達到益表氣之目的,因脾為肺之母,通過補益脾氣、健脾、助運的方法,使土旺、培土生金,以達到肺旺表實之目的;臨證時可選用白術、茯苓、山藥等,如玉屏風散、柏子仁丸之配伍白術。其次采用補氣固表,通過一般補氣的方法,使氣旺、表實,達到益表氣之目的;臨證時可選用黨參、黃芪、太子參等,一般臨床多選用黃芪,如牡蠣散之以黃芪為主,柏子仁丸之人參,玉屏風散之黃芪、大棗。最后采用補肺固表,因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衛(wèi)氣之輸布體表充養(yǎng)肌膚,全賴肺氣的宣發(fā)作用,通過補肺氣、益肺氣的方法,使肺旺則表固衛(wèi)實,如補肺湯、人參五味子湯等諸多方劑皆通過補益肺氣的方法達到益表氣之目的。
臨證在選用培土生金法以補益肺氣、益表氣時尚應輔以減輕腸胃脾負擔、以利脾運之法,如理氣、消導、下氣諸法以達間接補益脾運之作用,如臨床常用陳皮、山楂、雞內金、蒼術等。補表氣法在臨床立法時,并應佐用固澀法,通過斂汗固表、斂陰止汗之法、藥物的應用,以達收斂止汗之目的,臨證時可選用牡蠣、浮小麥、五味子、白果、龍骨等。如牡蠣散主以牡蠣、麻黃根,柏子仁丸主以牡蠣、麻黃根等,或于補表氣之方劑中佐加收斂固表之品。補表氣法在臨床立法時,除主以健脾、補肺、補氣諸法外,尚應配伍疏散之汗法,臨證時可選用防風、荊芥等發(fā)汗較弱之品,如玉屏風散方中佐用少量防風,以收相反相成之妙,此散中寓補、補中兼疏。
(二)清肺法的臨床及現代應用研究 1.清肺法的適應證清肺法是指運用辛寒之品以開宣肺氣、清泄肺經郁熱的一種治法,適用于臟氣動所致之肺熱之證,其辨證要點:①有先天稟賦、飲食積滯、他臟郁熱,致使肺經郁熱的病因病機存在;②具有一般里熱證的癥狀,如口渴煩躁,面色紅赤,溲黃便干,舌質紅苔黃等;③有定位在肺的依據:如肺熱壅盛、痰熱蘊結,故見咳嗽不爽、痰多粘稠不易咳出或嗽出。
2.清肺的方法與途徑根據歷代醫(yī)家的探索與實踐,臨證清肺法的配伍原則與方法主要有直清肺熱、導熱下行等,其清肺的措施與方法具體有以下四方面:一為直清,采用清法,通過運用苦寒、辛寒之品,直清肺熱,達到清肺解毒、祛除肺經郁熱之目的與意義,是臨證清肺的主要方法之一。二為通腑瀉肺,采用下法,基于肺與大腸相表里之理論,臨證采用通腑瀉下之法,既達到通腑以瀉肺之目的,又開達肺熱下行之路達到導肺熱從后陰而出之意義。三為分利瀉肺,采用利法,通過運用利法的通過利小便之作用,既達到清肺瀉火、化痰之目的,又開達肺熱下行之路、導肺熱從小便而出之目的。四為疏散肺熱,采用汗法,通過運用辛散、疏散作用之品,直清肺熱,在于疏泄肺經郁熱、使肺熱外達,間接達到清肺之目的。
3.清肺法的臨床配伍技巧(1)清肺法的臨床配伍思路:根據歷代醫(yī)家的臨床實踐探索,臨證清肺法的配伍原則與方法主要有直清肺熱、導肺熱外出等,其具體有以下四方面:一為直清,采用清法,常用藥物有黃芩、桑白皮等,代表方劑有瀉白散、清寧散、桑白皮湯、加減瀉白散、青黛丸、清肺飲、清痰飲、桑皮散、黃芩散等。二為通腑瀉肺,采用下法,常用藥物有大黃、芒硝、厚樸等,代表方劑有竹瀝達痰湯、醒脾養(yǎng)肺散、葶藶丸、青黛丸、黃芩散、牛黃丸、小陷胸加大黃湯等。三為分利瀉肺,采用利法,常用藥物有車前子、茯苓、梔子等,代表方劑有清寧散、桑白皮湯、加味瀉白散、清肺飲等。四為疏散肺熱,采用汗法,常用藥物有荊芥、防風、薄荷等,代表方劑有梔連清肺飲、加味瀉白散、葶藶丸、桑皮散等。
(2)清肺法的臨床配伍技巧與規(guī)律:臨證清肺法的配伍原則與方法主要有直清肺熱、導肺熱外出等具體措施。清肺法的配伍思路與技巧:或積熱內蘊,或肝、心有余化火,火煉津液,致成肺熱內盛、肺失清肅而出現的肺經實熱證候。對于此類臟氣動所致之肺熱證,臨證當以清泄肺經郁熱為主,在立法時以直清肺熱之清法為主,以達清肺解毒、祛除肺經郁熱,臨床一般除選用黃芩、桑白皮、地骨皮、石膏等清法藥物外,如瀉白散、清寧散之桑白皮,桑白皮湯之桑白皮、黃芩、黃連,加味瀉白散之桑白皮、黃芩、地骨皮,桃花散之生石膏,青黛丸之黃連、青黛,清肺飲、桑皮散、瀉肺湯之黃芩、桑白皮,黃芩散之黃芩,清痰飲之黃芩、石膏、青黛,瀉肺飲之石膏、連翹、桑白皮等,皆此配伍方法與思路。通過清肺的手段,亦能達到化痰、平喘、利水、潤燥、瀉腸、止咳、止血之目的。
在立清肺法時,臨證除用直清肺熱之清法為主外,應重視利法、下法、汗法的應用,使肺經郁熱從內、外分消,并給里熱以出路,達到導熱外出、散熱于外之目的與作用?;蛑匾暲ǖ膽茫ㄍㄟ^利小便,達到清肺、化痰、導肺熱從小便而出之目的,如清寧散之配伍車前子、赤茯苓,桑白皮湯之配伍梔子,清肺飲之配伍茯苓、車前子、梔子、木通,清痰飲之配伍茯苓、梔子,黃連天花粉丸之梔子,瀉肺飲之木通、梔子等,以及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院協(xié)定處方百咳散之主用四苓散、車前子等。因此在清臟氣動所致肺熱之方劑中配伍利法的目的,除化痰外,主要是開達肺熱下行之路,導肺熱從小便而出,間接達到清肺之目的與意義。
或重視泄肺瀉熱之下氣法的應用,通過運用泄肺、下氣諸法,的應用,以調整肺之宣肅功能,既利于肺經郁熱的清除、又能達到降泄氣機、降瀉肺氣之意義。一般臨證常選用桑白皮、葶藶子、杏仁等,如加味瀉白散之配伍桔梗、桑白皮,清寧散、桑皮散之配伍甜葶藶子,桑白皮湯之配伍半夏、蘇子、杏仁,桃花散、青黛丸之川貝母,葶藶丸之杏仁、葶藶子,清痰飲之半夏、枳殼等,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院協(xié)定處方清肺化痰散之半夏、杏仁、瓜蔞仁、桑白皮等。
或重視下法的應用,通過運用通腑瀉下、消導之下法、消法的運用,借其下行之勢,先導大腸之熱下行、繼而導肺熱下行,清肺經郁熱方劑中配伍下法、消法的目的,除攻下腑實以瀉里實外,更主要是開達肺熱下行之路,是清泄肺熱的主要形式之一。如牛黃千金散之大黃,青黛丸之竹瀝,葶藶丸之黑牽牛,黃芩散之大黃,牛黃散之黑牽牛、白牽牛、大黃,瀉肺散之大黃、芒硝,以及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院協(xié)定處方醒脾養(yǎng)肺散之酒軍等皆此配伍思路,皆取其攻下腑實、消導下氣、通腑瀉肺、導肺熱下出之功。
或重視疏散作用之汗法的應用,通過運用辛散、疏散之汗法,以疏散肺經郁熱,是清泄肺經郁熱的重要方法與措施之一,如《癥因脈治》梔連清肺飲、加味瀉白散、青黛丸之佐用薄荷,辛荑清肺飲之用辛夷花、升麻,桑白皮湯之佐用紫蘇子,葶藶丸之漢防己,桑皮散之防風、荊芥、薄荷,黃連天花粉丸之菊花、薄荷,瀉肺散之羌活,瀉肺飲之荊芥、防風、白芷、羌活等。因此,清泄肺經郁熱方劑中配伍汗法的目的,不在于解表、散表邪,而在于取其辛散作用以達疏泄肺經郁熱、使郁熱從衛(wèi)表外達。
另外,通過下法、利法,以及下氣法之分利下行之作用,以調整肺的升降功能,達到降泄氣機、降瀉肺氣的治療目的與意義。亦是治療肺氣上逆、肺通調水道失職所致病證的病機學治療的主要方法與措施之一。清肺法在臨床配伍方面,除在直清、分利、通下、疏散之法以清泄肺經郁熱、散肺經郁熱的基礎上,根據病情需要妥善配伍宣降肺氣、下氣、化痰、安神、息風等諸法,以適合證機的需要。
或根據病情配伍應用宣肺降肺的方法,使肺的宣降有序,恢復肺氣的功能,一般臨床選用宣肺之杏仁、桔梗,肅肺之葶藶子、前胡,下氣之厚樸、蘇子,瀉肺飲之枳殼,以及通下法、分利的藥物,其配伍目的不僅在于恢復肺氣的宣降功能,更重要在于清宣肺熱、利于肺經郁熱的疏泄外達,如梔連清肺飲之配伍桔梗、杏仁,加味瀉白散之川貝母、桔梗,桑白皮湯之半夏、蘇子、杏仁,辛荑清肺飲之枇杷葉,黃芩散之枳殼、大腹皮等?;蚋鶕∏槲橛酶鞣N祛痰、化痰的方法與措施,一般臨床可選用清化、分利、芳化、溫化、下氣等具體方法,使肺熱灼津煉液所生之痰濁內化、內消、外泄,如清痰飲之配伍陳皮、半夏、膽南星、枳殼,牛黃丸之配伍姜半夏、膽南星、枳實等,它如桑白皮湯、加味瀉白散、清肺化痰散、桔梗湯、甘桔湯等皆配伍應用各種祛痰方法。
或根據病情合理伍用安神、息風的方法與措施,以達止咳、化痰之目的與意義,利于肺熱清除、利于肺之功能恢復,臨床除用宣肺、肅肺、下氣法外,尚可應用干地龍、鉤藤等平肝息風法解痙止咳,朱砂、龍骨、遠志等鎮(zhèn)驚止咳,歷代醫(yī)家均應用于臨床實踐,如桃花散、青黛丸之朱砂,太極丸之僵蠶,牛黃千金散之鉤藤、全蝎、僵蠶、朱砂等。病機學治療方法(一)理脾助運法1.理脾助運法的適應證理脾助運法是指運用祛邪、扶正的各種方法與措施,以恢復脾之運化功能為主要目的,用于治療脾虛不運、運化失司、運化失健為主要病機的一種治療方法。理脾助運法主要適用于脾虛證、運化水谷失健或失司、運化水濕失健或失司所致的多種脾胃疾病,如厭食、積滯、疳證、嘔吐、腹痛、泄瀉、嗜食癥等,以及血虛、水腫、咳嗽等。
2.理脾助運的方法與途徑通過對歷代醫(yī)療文獻的總結,運脾法具有補中寓消、消中有補、補不礙滯、消不傷正的特點,臨床上理脾助運的方法與措施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一為燥濕醒脾運脾,采用消法、祛濕法,通過運用燥濕、化濕、調理的方法,以達燥濕運脾、滲濕運脾、調理運脾,以利脾之振奮和強健,直接達到理脾助運中目的與作用。二為健脾助運,采用補法,通過運用補益的方法,以其益氣健脾、補其不足以復脾之運化功能,達到健脾益氣、健脾助運之目的。三為下氣助運,采用消法、理氣法,通過運用下氣、理氣、通下的方法,以其下行、通下之作用,旨在理順脾胃升降的正常關系,加強和恢復脾胃固有的生理功能,間接達到理脾運脾之目的。
四為利助脾運,采用利法,通過運用淡滲分利、淡滲利濕的方法,以其分利下行、滲濕醒脾之作用,達到運脾、理脾之目的。五為消食助運,采用消導法,通過運用消食開胃、消食導滯、消導下氣、緩下利氣的方法,以減輕脾胃腸負擔、以去其腸內壅滯利于脾運,達到理脾、運脾之目的。六為抑肝助運,采用和法、理氣法、補法,通過運用疏肝、緩肝、柔肝、平肝、瀉肝的方法,以調整肝脾之間關系,間接達到抑肝理脾、抑肝運脾之目的。
3.理脾助運法的臨床配伍技巧及思路(1)理脾助運法的臨床配伍思路:故欲健脾者,旨在運脾;欲使脾健,則不在補而貴在運也。運脾之法貴在標本兼治,除用直接運脾的方法外,尚有去因、減輕負荷、飲食調護等措施。通過對歷代醫(yī)家研制的運脾方劑的總結,臨床上理脾助運法的配伍原則與方法主要有健脾助運、滲濕助運、燥濕助運、理氣助運等,其具體有以下六方面:一為燥濕醒脾運脾,采用消法、祛濕法,以利脾之振奮和強健,常用藥物有蒼術、砂仁、佩蘭、白寇仁等,代表方劑有曲麥枳術丸、調脾散等。二為健脾助運,采用補法,益氣健脾以復運化,常用藥物有生曬參、人參、黨參、黃芪、白術等,代表方劑有參苓白術散、白術散、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
三為下氣助運,采用消法、理氣法,常用藥物有陳皮、厚樸、木香、砂仁、枳實、檳榔等,代表方劑有曲麥枳術丸、調脾散、六君子湯等。四為利助脾運,采用利法,常用藥物有茯苓、澤瀉、白術、車前子等,代表方劑有參苓白術散、調脾散、藿香正氣散、不換金正氣散等。五為消食助運,采用消導法,常用藥物有焦山楂、神曲、麥芽、雞內金、萊菔子等,代表方劑有有曲麥枳術丸、調脾散、不換金正氣散等。六為抑肝助運,采用和法、理氣法、補法,常用藥物有郁金、白芍、柴胡、薄荷、鉤藤、青皮、陳皮等,代表方劑有逍遙散、柴胡疏肝散、芍術沖劑等。
(2)理脾助運法的臨床配伍技巧與規(guī)律:治療脾病,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兒科教授、著名老中醫(yī)江育仁先生曾提出“脾健不在補,而貴在運”的治療法則。因脾主“運化水谷,輸布精微,分化水濕,其精華之氣,經脾氣之升發(fā),散精于五臟,敷布于六腑”這一系列的過程,無一不是脾的“動而不息”的作用,“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特別對于小兒本身包括脾胃又處在不斷發(fā)育健全的“動”態(tài)之中,故應注意其“動”的特點,鼓舞脾胃之氣,使之生化有濟。因此,調和脾胃、扶助運化、理順脾胃升降的正常關系,加強和恢復其固有的運轉機能,達到運脾助運、運脾滲濕之目的。運脾之法貴在標本兼治,除用直接運脾的方法外,尚有去因、補益虛弱、減輕負荷等具體措施。
理脾助運法的配伍規(guī)律與思路:臨證在辨別諸多脾運失健、失司的疾病中,首先應審因論治、辨別其致病因素,根據具體病因審因論治;其次辨別脾運失健、失司之虛實,即運遲、運弱,再辨有無乘侮。臨證在治療此類疾病時應以運脾助運法為主,一般選用燥濕理脾、滲濕理脾之法為主,如曲麥枳術丸之蒼術、或蒼術與白術同用,曲術丸之蒼術,調脾散之蒼術、佩蘭,不換金正氣散之蒼術、藿香,逍遙散之白術,參苓白術散之薏苡仁、白扁豆、砂仁,加味異功散之白術、砂仁等,以及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協(xié)定處方芍術沖劑之白術,健脾養(yǎng)胃丸之砂仁,江育仁教授調脾散之蒼術等諸多方劑皆此配伍思路與技巧。臨床常用蒼術(或與白術同用)、砂仁、白豆蔻、佩蘭、薏苡仁等,偏于脾虛不運者多用白術、砂仁、薏苡仁等,通過運用燥濕、滲濕之法以達運脾之目的。
并可以根據病情需要合理應用山楂、神曲、麥芽、雞內金、谷芽等消食導滯法以助脾運,陳皮、檳榔、香附等理氣法以助脾運,四苓散、車前子、茯苓、薏苡仁等淡滲分利法以助脾運,厚樸、清半夏、枳實、枳殼等下氣和胃之法以助脾運,萊菔子、酒軍等通腑瀉下之法以助脾運,其應用消導法、利法、下氣法、通腑法的目的在于通過去其腸內壅滯的方法,減輕腸胃脾負擔以間接達到理脾、運脾之目的,應用理氣法之目的旨在理順脾胃升降的正常關系,加強和恢復脾胃固有的功能,應用利法之目的既能減輕腸胃負擔、合乎脾喜燥惡濕之性,又能調整腸胃脾氣機、輕利調整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在歷代研制的運脾方劑,如曲麥枳術丸、參苓白術散、調脾散、藿香正氣散、曲術丸、益黃散、不換金正氣散等皆輔以或佐以利法、消導法、理氣法,舒展脾氣、恢復脾運。
對于運弱所致疾病當以健脾益氣之四君子湯的基礎上,佐加理氣助運之陳皮、香附,消食助運之神曲、雞內金,滲濕助運之薏苡仁、白寇仁,淡滲分利助運之茯苓、白術、豬苓,燥濕運脾之蒼術、佩蘭,使健脾益氣而不壅補礙胃滯運、滋陰養(yǎng)胃而不滋膩礙脾、助運開胃而不可過于消削,標本兼顧。兼有脾陽稍弱者,可佐加煨姜、炮姜以溫運脾陽。如加味異功散、參苓白術散、健脾養(yǎng)胃丸、滋脾散等皆遵循此配伍思路。臨證一般亦可選用辛香理氣之法、藥物,明代賈所學《藥品化義》有:“香能通氣,能主散,能醒脾陰,能透心氣,能和合五臟”之論,李時珍亦有“中氣不運,皆屬于脾,故中焦氣滯宜芳香,以脾胃喜芳香也”;葉天氏有“芳香逐穢,以疏中宮”之言。因香性燥烈,而又入脾胃,故能化濕濁而醒脾胃,香入脾胃,脾胃喜芳香,則能健胃悅脾,有助運化。一般選用木香、陳皮、檳榔等。
對于五臟關聯失常所致之脾運失司者,除選用補益、分利等健脾助運之白術、茯苓、黃芪、黨參、山藥以扶土抑木外,常選柴胡、薄荷、麥芽、郁金等疏肝之和法、理氣法,當歸、生地等養(yǎng)肝之補益法,白芍等緩肝之補法,鉤藤、地龍、全蝎等平肝之法,龍膽草、青黛、黃芩等瀉肝之清法,并根據病情需要酌情選用消導助運、淡滲分利諸法以減輕腸胃脾負擔利于脾運的方法的運用,如逍遙散、芍術沖劑、和肝散、調中進食湯、疏肝健脾養(yǎng)胃湯、柴胡疏肝散等皆此配伍思路與方法。(二)助膀胱氣化法1.助膀胱氣化法的適應證助膀胱氣化法是指運用淡滲分利之利法為主,輔以溫陽化氣諸法,用于治療膀胱氣化失司所致病證的一種治療方法。2.助膀胱氣化的方法與途徑通過對歷代醫(yī)療文獻的總結,臨床上助膀胱氣化的方法與措施主要有以下二方面:一為分利,采用利法,通過運用淡滲分利之利法,以其分利下行、通調水道、疏通氣機之作用,以助膀胱氣化,達啟癃通閉、通淋止淋、排石之作用。二為溫陽化氣,采用溫法,通過運用溫陽散寒之溫法,以其溫陽化氣之作用,以助膀胱氣化,達啟癃通閉、通淋止淋之作用。
3.助膀胱氣化法的臨床配伍技巧及思路臨證對于膀胱氣化失司所致病證,應首先辨別虛實,然后審因論治。(1)助膀胱氣化法的臨床配伍思路:臨證助膀胱氣化的方法與措施主要淡滲分利、溫陽化氣等,具體有以下二方面:一為分利,采用利法,常用藥物有茯苓、車前子、澤瀉、豬苓、萆薢等,代表方劑有四苓散、五苓散、百咳散、八正散等。二為溫陽化氣,采用溫法,常用藥物有桂枝、肉桂、黃芪、補骨脂等,代表方劑有縮泉丸、補腎地黃丸等。
(2)助膀胱氣化法的臨床配伍技巧與規(guī)律:臨證需緊緊抓住因邪而致膀胱氣化失司或失職這一基本病機,以恢復膀胱氣化功能(分利、溫化)為基本治則。濕熱之邪客犯膀胱,膀胱氣化功能失司,病因學治療為燥濕解毒、清熱利濕,病機學治療為助膀胱氣化,對癥治療為止淋。臨證時應首先分辨濕、熱程度、比例,靈活選用燥濕、分利法,以黃柏、薏苡仁為主,根據濕熱比例調整用量,并靈活運用燥濕解毒,如黃連、厚樸等就地殲滅,分利,如四苓散、車前子、滑石、竹葉、梔子等以導邪從小便而出;病機學治療之助膀胱氣化,因系邪客所致,除用祛邪法外,主要用分利法。若日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損傷正氣(氣、陰),濕熱留戀而成虛實挾雜證候,當分清虛實孰多孰少,靈活運用補虛(益氣溫陽、滋陰)、清利諸法。對于氣虛邪戀之證選用縮泉丸,方中用山藥、益智仁溫補脾腎、益氣固澀;烏藥、肉桂溫經助陽、行氣化濕、助膀胱氣化;車前子、茯苓分利,既導濕熱余邪從小便而出,又與溫陽諸藥合用以復膀胱氣化功能。若以脾虛為主者,可合用參苓白術散以健脾滲濕;若以腎陽虛為主者,當合用真武湯以溫補腎陽。對癥治療方法舉例
主癥不僅是辨證的主要依據,也是患者最痛苦的主訴;既是疾病本質的外現,也是醫(yī)生認識疾病的航標和紐帶。主癥不僅是辨病與辨證的重要依據,有的還成為病變中診療的關鍵,而且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還會出現某些兼變癥及并發(fā)癥。癥狀的出現既是疾病本質的外現,也是臨證認識疾病的航標和紐帶,對深化疾病的認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臨證在制定治法及處方遣藥時,在對因治療、對機治療優(yōu)先的前提下,在總的治法、處方中針對患者的突出主癥,用一些以減輕患者痛苦、不適為目的的治療方法及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針對主癥進行治療與處理是臨床不可缺少的治療方法與措施之一,是“急則治其標”的具體體現,與“緩則治其本”相對而言,在標癥甚急的情況下,應及時救治標病,同時、或待病勢緩和、病情穩(wěn)定的情況下,再固本。而且在應用對癥治療時亦應遵循中醫(yī)的整體觀、動態(tài)觀原則。
針對突出主癥進行治療體現了傳統(tǒng)中醫(yī)“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并具有針對性強、實用性高的特點。因此,要求我們今后應認真整理、歸納和收集、挖掘針對癥進行治療的有效方法、常用方藥及針灸、推拿、外治等療法,以滿足臨床治療的需要;并需要進一步深化對癥治療方法的措施、途徑、配伍規(guī)律的研究,以期更好地為臨床服務。針對主癥進行治療的方法,主要有止血、止咳、止汗、止痛、止嘔、止瀉、止痢、止渴、止癢、止痙、止帶、止涕、止崩、止遺、止淋、平喘、定哮、定悸、定癇、通鼻竅、通便、利咽、開音、開竅、固齒、固脫、攝精、消腫、散結、生肌、安胎、安神、息風、祛痰、化飲、化斑、回陽救逆、退熱、除滿、消痞、排膿、明目、通耳、利耳等。止咳法的臨床應用研究(一)止咳法的概念凡具有減輕咳嗽次數、程度,或制止咳嗽為主要功效,以減輕患者痛苦為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稱為止咳法。(二)止咳法的適應證止咳法主要適用于久咳不止的虛證咳嗽,亦可用于劇烈咳嗽、夜間咳嗽影響正常生活或睡眠時的暫時對癥治療的一種方法與措施之一,待癥狀緩解后再固本去因,以達標本兼顧之治療目的。(三)止咳的方法與途徑通過對歷代醫(yī)療文獻的總結,當根據邪客部位、邪氣性質、邪正消長及兼夾因素的不同,臨床上止咳的方法與措施主要有以下九個方面:一為宣肺止咳,采用汗法、理氣法,通過調理宣通肺氣,使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正常,從而達到止咳平喘之功。二為斂肺止咳,采用固澀法,通過酸澀收斂、主入肺經的藥物,收斂肺氣、防肺氣耗散,以達止咳平喘之功。三為解痙止咳,采用息風法,通過平肝息風的藥物,舒緩氣道、息風緩哮、解除氣道攣急,以達解痙止咳之功。
四為舒肝止咳,采用理氣法,通過疏肝解郁、理氣解郁的藥物,以達抑肝理肺、鎮(zhèn)肝止咳、舒肝止咳之功。五為通絡止咳,采用活血法,通過活血化瘀的藥物,疏通肺絡、消除肺絡瘀滯,以達止咳之功。六為瀉肝止咳,采用清法,通過清瀉肝火的藥物,使肝火得泄、抑肝理肺、肺氣恢復正常而宣肅功能正常,以達鎮(zhèn)肝止咳之功。七為鎮(zhèn)驚止咳,采用安神法,通過運用鎮(zhèn)驚安神的方法與措施,以其鎮(zhèn)驚之作用,達到鎮(zhèn)咳、止咳之功。八為化痰止咳,采用祛痰法,通過祛除痰濁的藥物,祛除痰濁,使氣道及肺通暢,達到止咳之功。九為瀉下止咳,采用下法,因肺與大腸相表里,通過運用通腑下氣之下法,以使腑氣通暢、濁氣下行,恢復肺之宣肅功能,達到止咳之功。(四)止咳法的臨床配伍技巧及思路1.止咳法的源流臨床上止咳法是指使邪去正安、痰去咳止,自然達到邪去咳止、痰去咳止之目的,并非單指酸澀收斂止咳法,故前賢有“咳無止法”之說,歷代醫(yī)家對止咳的方法與措施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與研究,創(chuàng)造出許多理論、方法與經驗。并對斂肺止咳法的危害進行了深入認識,對當今臨床治療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咳嗽外邪未盡,不與解表祛痰,誤用酸澀收斂,致使肺氣閉塞、痰留胸膈,幼年釀成痰哮而終生不愈,正如喻嘉言在《醫(yī)門法律》云“邪盛咳頻,斷不用劫澀藥”;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云:“然則枯礬、干姜、烏梅、罌粟殼,其誤人也,不為少矣”。
2.止咳法的臨床配伍原則對于以咳嗽為主要癥狀的疾病,臨證時應根據病情、病因、病機的不同,施同不用的治法,去其致咳之因以達到止咳之目的。對于虛證咳嗽可酌情使用斂肺止咳之固澀法,對于實證咳嗽或邪戀未解者不可妄用酸澀收斂法,以免礙邪滯痰之弊。臨證止咳法的配伍原則與方法主要有制止咳嗽、去其致咳之因等作用,除審因論治、審機論治外,具體表現為以下九個方面:一為宣肺止咳,采用汗法、理氣法,常用藥物有麻黃、杏仁、桔梗等,代表方劑有麻杏甘石湯、止嗽散、止咳糖漿等。二為斂肺止咳,采用固澀法,常用藥物有烏梅、罌粟殼、訶子、五味子等,代表方劑有九仙散、五味子湯、人參五味子湯、補肺湯等。三為解痙止咳,采用息風法,常用藥物有鉤藤、地龍、全蝎、僵蠶等,代表方劑有小兒化痰丸、息風緩哮霧化吸入液、半夏白術天麻湯、升降散等。
四為舒肝止咳,采用理氣法,常用藥物有郁金、柴胡、青皮、白芍、薄荷等,代表方劑有牛黃散、止咳靈等。五為通絡止咳,采用活血法,常用藥物有地龍、赤芍、莪術、川芎等,代表方劑有血府逐瘀湯等。六為瀉肝止咳,采用清法,常用藥物有青黛、龍膽草、酒軍、梔子等,代表方劑有清熱寧嗽化痰定喘丸、青黛散等。七為鎮(zhèn)驚止咳,采用安神法,常用藥物有龍骨、遠志、茯神、朱砂等,代表方劑有桃花散、牛黃鎮(zhèn)驚丸等。八為化痰止咳,采用祛痰法,常用藥物有陳皮、半夏、膽星等,代表方劑有二陳湯、清金化痰湯等。九為瀉下止咳,采用下法,常用藥物有大黃、芒硝、厚樸等,代表方劑有承氣湯類方、千金牛黃散、牛黃散等。
3.止咳法的臨床配伍技巧與思路臨床選用止咳法時除對于久咳不止的虛證咳嗽可以采用斂肺止咳法外,對于邪盛、邪未盡之證盡量不用。對于劇烈咳嗽、夜間咳嗽影響正常生活或睡眠時,暫時給予對癥止咳治療的一種方法與措施之一,待病情緩解后再圖固本。臨證除常用斂肺止咳、解痙止咳、鎮(zhèn)驚止咳法外,尚有化痰止咳、宣肺止咳、肅肺止咳等其他的止咳方法與措施,見于相應章節(jié)。(1)斂肺止咳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財務與會計實務培訓行業(yè)跨境出海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藝術教育品牌加盟行業(yè)深度調研及發(fā)展戰(zhàn)略咨詢報告
- 賽事管理培訓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全面預算合同范本
- 2025年春季學期小學英語閱讀推廣計劃
- 房地產開發(fā)項目資源投入計劃
- 2025年中國武道用品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快速枕式包裝機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在線教育平臺教師能力發(fā)展計劃
- 秋天的城市:落葉中的藝術哲學
- 導游知識與技能訓練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麗江文化旅游學院
- 無小孩無共同財產離婚協(xié)議書
- 企業(yè)多元化與包容性政策
- 專題22 【五年中考+一年模擬】 幾何壓軸題-備戰(zhàn)2023年溫州中考數學真題模擬題分類匯編(原卷版)
- 法律法規(guī)合規(guī)性評價記錄
- 2024年燒烤行業(yè)市場分析報告
- 2024年廣東省2024屆高三二?;瘜W試卷(含答案)
- 壓力容器操作培訓
- 中國企業(yè)危機年度報告(2024)-復旦知微研究院
- 9挫折與心理防御機制
- 寵物直播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