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放射自顯影技術_第1頁
第四章 放射自顯影技術_第2頁
第四章 放射自顯影技術_第3頁
第四章 放射自顯影技術_第4頁
第四章 放射自顯影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制作放射自顯影的基本過程生物材料的標記→自顯影樣品的制備→自顯影的制作→曝光→顯影→定影→觀察與分析(定位及放射性測量)。三、放射自顯影的基本類型依樣品和觀察部位的大小,分宏觀和微觀自顯影;后者又有光學自顯影(IMARG)和電鏡自顯影(EMARG)。1、宏觀自顯影

將宏觀的標記樣品與固體照相乳膠接觸曝光,顯影,定影后,形成黑白圖象,用肉眼觀察或光密度計測量黑度來分析放射性物質在器官組織中的分布情況。2、光學顯微自顯影

通常在常規(guī)的組織學切片或涂片上涂上一層液體乳膠膜,經(jīng)曝光,顯影,定影后,在顯微鏡下觀察銀顆粒的分布,來了解放射性標記物在細胞間或細胞顯微結構中的分布情況。觀察的范圍很小,要求分辨力高,在材料標記,切片制作,乳膠膜的制作及觀察分析上要求更高的技術。3、電鏡自顯影

在超薄切片上涂上單層乳膠膜,經(jīng)曝光、顯影、定影后,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銀顆粒的分布,來了解放射性物質在細胞超微結構中的分布情況。甚至可觀察到生物大分子的標記部位。觀察的結構部位很小,要求分辨力高,在材料標記,切片制作,乳膠膜的制作及觀察分析上要求更高的技術。

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放射自顯影技術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Northern雜交rat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brainRadishleaf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四、放射自顯影的特點ARG既是一種輻射探測方法,又是一項完整的同位素示蹤技術。它與一般用制備的放射性樣品,通過電離或閃爍探測器檢測放射性的示蹤技術相比,有下列主要優(yōu)點:1、能夠準確定位

依自顯影的類型不同能檢測放射性物質在器官、組織、亞細胞結構、甚至在生物大分子中的分布。至于用自顯影獲得的細胞,亞細胞和分子水平上放射性物質的分布是用一般的生物化學分離法難以獲得或不能獲得的。2、具有很高的靈敏性

因為照相乳膠對射線的反應具有累積作用,所以通過延長曝光時間可以檢測到樣品中微弱放射性。3、資料形象,易于保存

獲得的自顯影圖像能清晰反映放射性物質在器官、組織、和各結構部位的分布情況,形象、客觀并能長期保存。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雖然放射自顯影技術有著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但同樣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自顯影的制備時間過長

手續(xù)較復雜,尤其顯微自顯影要求較薄的技術;2、不能直接定量一般情況下只能相對定量。因此,除了在細胞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中的特殊目的外,在一般的示蹤實驗中,放射自顯影作為放射性檢測的一種手段,補充提供放射性物質的吸收,運轉和分布的資料。

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第二節(jié)宏觀放射自顯影(Macro-autoradiography)的制作以宏觀材料制作的自顯影,肉眼或光密度計觀察組織、器官中放射性物質的分布。一、樣品的制備1、植物材料

整株或部分器官(枝條、葉片、花蕾等),壓制成標本要求干而不脆,平整。若植株過大可折轉或剪斷。若觀察放射性物質在莖桿中的分布,可制成莖桿的縱橫切片。2、動物材料

整體切片:縱剖面或橫剖面,或組織的宏觀切片。3、層析譜

紙層或薄層板展開后,充分干燥,可噴射聚氯乙烯或硝化纖維(polyvinylchlorideornituocellalose),以防止自顯影時薄層板上吸附劑粉的移動。4、凝膠電泳塊

為防止水分對乳膠的影響可采?。海?)干燥;(2)包蔽;(3)冰凍:在低溫條件下曝光。5、其他如土壤剖面,可將土壤切成平整的剖面,用薄的聚氯乙烯膜包蔽。

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二、自顯影的制作1、感光材料通常為乳膠,其基本組成為溴化銀晶體、支持物、明膠(溴化銀晶體的支持物)。各種感光材料主要由于銀鹽的濃度,結晶顆粒的大小和乳膠層的厚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敏感度和分辨能力,適于不同目的的自顯影。顆粒越大、越多,即越容易形成潛影。而分辨力與顆粒的大小和乳膠層的厚度相關。照相乳膠的類型有X光片、幻燈片或電影正片、核乳膠、乳膠干板、加強膜(熒光片增強感光)、照相底片。2、自顯影的制作一般采用接觸曝光,將樣本平整的一面與X光片或其它固體照相材料緊密接觸,樣本的另一面填上泡沫塑料等松軟材料。X光片上覆蓋一層薄紙,壓緊,使其和樣本緊密接觸。市售的X光曝光盒底層有泡沫塑料,放一張保護紙后,放樣本,X光片在樣本上面,再覆蓋保護紙將蓋子扣緊,就能完全曝光。為防止薄層板上分離的純化學物質或土壤中的化學物質對感光材料的作用,可再薄層板或剖面上加保護膜,這對32P樣品沒有影響,對14C、35S等軟β核素,可能將一部分射線擋除,而對3H則完全把射線隔斷。

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三、照相過程1、曝光(1)潛影的形成過程射線粒子進入晶體,能從溴離子中打出電子,形成電子與銀離子的離子對,只要能量足夠,這個電子能離開軌道,進入導電帶,在晶體內移動,并移向缺陷處,形成陰電層,銀離子向陰電層移動,獲得電子,形成銀原子,銀原子聚集形成潛影。同時,失去電子的溴離子成為溴原子,并從晶體表面釋放出,跑到明膠中。(2)曝光條件緊密曝光,固定,安全曝光,無外源放射性,安全位置,別人不會拿動或作上標記,濕度不能太高,低溫下能增加敏感度。(3)曝光時間曝光時間不足,來不及形成潛影,不能得到顯影形象。因為在一般顯影條件下,要使銀粒顯影,需要有一定的銀粒數(shù)及每粒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銀原子數(shù)。曝光時間過長,本底增加,降低了分辨力,特別是β射線,由于散射使形象模糊。在曝光時間過長情況下,有時感光度反而降低,因為銀原子與溴原子重新結合,稱為潛影衰退(imagefadding)。過量的水分,大氣中的O2、H2O2過大或不均勻的壓力,過高的溫度都能增加潛影衰退。因此在曝光之前必須使乳膠完全干燥,如需長時間曝光,可除去空氣,在N2或氬氣中暴光,并且在低溫下進行。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曝光時間的長短和射線的種類(能量、半衰期)、活度和感光材料的類型及自顯影的種類有關,同時也要考慮到放射性分布的無均勻性。對X-光片,105~106粒/cm2能產(chǎn)生可顯影的潛影,107~1010粒子/cm2產(chǎn)生好的潛影。因此可以此數(shù)除以單位面積樣品的放射性活度(dpm/cm2)來粗略的估計曝光時間(t=(dpm/cm2)/(107~1010粒子/cm2),再結合實驗曝光確定適宜的曝光時間,即在正式制片的同時,壓制相同樣品的預備片,在不同時間取出顯影,直至出現(xiàn)清晰的圖象。2、顯影

顯影過程是在顯影劑的作用下,使感光的銀顆粒還原,使?jié)撚帮@現(xiàn)出來。是一個自催化的過程,在還原已開始的晶粒中比還原還沒有作用的晶粒還原的快,因此在含有潛影銀的晶粒中首先開始作用,溴化銀轉化成銀原子,聚積在潛影形成的位置上,溴離子從晶粒中擴散出去。在沒有潛影的銀粒中也能顯影,但要慢的多,顯影要掌握在正好使感光晶粒還原,而未感光的晶粒還未還原,結果使形象顯示出來。顯影液一般用D19-6或市售的顯影粉配置。溫度在19±1℃,時間一般在2~3min。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3、定影定影劑的主要成分是Na2S2O3(硫代硫酸鈉),目的是去掉未顯影的晶體顆粒,使圖像得以長久保存。其反應式如下:Na2S2O3+AgBr→NaAgS2O3+NaBr;NaAgS2O3+Na2S2O3→Na3Ag(S2O3)2。定影的時間一般為15min或更長,溫度控制也沒有顯影過程那么嚴格。定影完成后,充分水洗,除去定影劑和硫化物,然后涼干。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四、宏觀自顯影(Macor-autoradiography)的觀察1、肉眼觀察觀察發(fā)黑的部位和程度,如果放射性只分布在個別部位,或放射性比較弱,發(fā)黑不明顯,必須有實物照片比較觀察。用X-看片燈可以觀察的比較清楚。2、光密度測量肉眼觀察只能獲得不同器官或組織放射性多少的相對印象,不能給出具體的數(shù)據(jù)。光密度測量是用光密度計測量透過部位的光的強弱,對底片黑化程度能給出定量數(shù)據(jù)。因此能較客觀評價各部位、器官、組織的放射性的相對分布。這種自顯影定量的關鍵在于制備和應用放射性階標。即用逐級降低的已知放射性活度的階梯性標準(簡稱為放射性階標),與待測樣本一起曝光和加工,通過與階標的黑度相比,來確定標本的放射性(參考王成方等“大豆光合產(chǎn)物運轉分配的定量自顯影研究”原子核農業(yè)應用,1985,4:26-29)。由于標本各處的組織結構的差異,自吸收及對乳膠接觸的幾何條件不同,因而必須對用階標法測出的標本的放射性活度進行修正后,才是標本的實際放射性活度。即在自顯影后,將標本的代表性部位取下,稱量,并液體閃爍計數(shù)儀測量放射性,與自顯影片的值相比較,求出R值(R=標本液閃測得放射性活度/自顯影測得的放射性活度),再進行校正。(參見劉鼎新,放射自顯影技術的一些新進展,1980,1,核醫(yī)學進展;RogersA.W.,PracticalAutoradiograph,EnglandReview,1979,(20))。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第三節(jié)光學顯微自顯影(IMARG)的制作IMARG是在光學顯微鏡的水平上觀察放射性物質的分布,所用的樣品通常是粘在載玻片上的切片。根據(jù)所研究物的性質和觀察的結構部位的大小,制作不同厚度的包埋切片或細胞涂片。然后在切片上覆蓋乳膠膜。經(jīng)暴光,顯影,定影后,連同切片一起觀察乳膠中的銀粒分布。一、固定和包埋材料及切片的制備1、石蠟包埋切片取新鮮的組織塊(經(jīng)放射性標記,0.5cm×0.5cm×0.5cm)→固定(保持新鮮狀態(tài)的結構,一般采用卡諾氏Ⅰ(96%乙醇:冰醋酸=3:1V/V)或卡諾氏Ⅱ(96%乙醇:氯仿:冰醋酸=6:3:1V/V/V)固定液固定24小時,若要保存核蛋白,可采用甲醛:70%乙醇:冰醋酸=5:90:5(V/V/V)固定液)→脫水(用逐級酒精脫水)→浸透(1/2二甲苯+1/2酒精→二甲苯)→透明(1/2二甲苯+1/2石蠟)→包埋(將融化石蠟中的組織塊,量于用紙折成或特殊的包埋盒內的適宜位置,灌入融化石蠟,投入冰水中冷卻)→修塊(將樣本周圍所涂石蠟切掉,修成適宜切片的一定形狀的蠟塊)→切片→展片→脫蠟→復水→干燥。若要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制作0.5~1μm的半薄切片,則采用樹脂包埋。其處理過程與上述基本相同,但要求更精細的操作,要用性能良好的切片機和玻璃刀。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2、冰凍切片冰凍切片用以研究可溶性的小分子放射性成分的分布,必須將新鮮組織塊量于液氮冷卻的異戊烷或丙烷中或干冰丙酮中快速冷凍,固定活體結構,防止冰晶形成,然后以不同方法進一步處理。(1)組織塊處理①凍干-滲蠟首先深凍組織塊,低溫真空干燥,通過升華使組織脫水;然后真空滲蠟:凍干組織塊置于試管固體石蠟上,抽真空后,在60℃水浴滲蠟。②冷凍取代用有機溶劑取代水分子而使組織脫水。吉林農科院:在廣口熱水瓶中放入干冰,在有膠塞的試管中充入經(jīng)無水硫酸鈉反復脫水和蒸餾后的純丙酮,插入干冰中預冷。速凍的組織塊于低溫干燥條件下迅速轉入試管中,密封。并置于冰箱中,每天加干冰,一周后,拉試管膠塞于冰面中,自然升溫至室溫,取代完畢。(2)恒冷切片箱中切片冰塊裝于恒冷箱切片機上,在低溫下切片,切片浮于益玻片上,再將蓋玻片于黑暗中沾于乳膠干板上,在低溫下曝光,即為融表法。

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二、顯影的制作1、固體乳膠法在低溫顯微鏡下觀察比較厚的組織切片的自顯影,可用電影正片、幻燈片、乳膠干板或涂有液體乳膠膜的玻片,可用下列方法制備自顯影:(1)接觸法

(2)濕貼法

(3)濕貼-接觸法

2、液體乳膠法將核乳膠于40-50℃水浴中融化,稀釋,輕輕攪拌均勻,用涂布法,滴加法,常用浸蘸法制備乳膠膜覆蓋于切片上,待乳膠冷卻、凝固、干燥后,置于暗盒中,加入干燥劑,黑紙包裹。為防止脹力顯影,干燥過程不要太快。核乳膠是對射線敏感,對普通光線相對不敏感,專為自顯影而制造的照相乳膠。呈淡黃色,在常溫呈牛乳狀,平時必須保存于4~8℃冰箱中。3、揭膜法揭膜乳膠如AR-10是10nm的明膠層上加一層5μm的乳膠層,使用時將其從玻片上連同明膠一起揭下來,漂浮于25℃蒸餾水中,將玻片插入水中,切片朝上,對準乳膠膜,將其置于標本上。揭膜法的優(yōu)點是厚度一致,重復性好。但由于明膠層的覆蓋,增加染色的困難。

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三、照相過程1、曝光曝光時間一般為兩周左右,正確的曝光時間憑經(jīng)驗或實驗曝光確定。即制備一些同樣的實驗切片,間隔一定時間抽出2~3片顯影、定影,直至清晰的自顯影圖象出現(xiàn),再把全部材料顯影。曝光條件:除宏觀自顯影的條件外,要求乳膠充分干燥,低溫下曝光(4℃左右)。要注意是否有潛影衰退,防止化學顯影及張力顯影。2、顯影顯影時間以乳膠種類,顯影劑和觀察方法等確定。一般D+19b,在19±1℃條件先顯影,顯影時間掌握在由樣品放射性產(chǎn)生的粒子和本底粒子數(shù)最佳比例,核乳膠一般為3~5min。測試者,必須制備好一些片子,摸索適宜的顯影時間。如果顯影時間太短,難以控制,可將顯影液稀釋,延長顯影時間,減少操作誤差。反之,可增加顯影劑濃度,縮短顯影時間。同時,在顯影時,要注意顯影劑的攪動。3、定影

顯影后經(jīng)蒸餾水或1%醋酸液,再放入F-5定影液中,15min后,取出用自來水沖洗,再用蒸餾水沖洗兩次,染色后,封片。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四、光學顯微自顯影的觀察與分析1、粒子計數(shù)首先要識別銀粒,區(qū)別于染料及塵埃等沾染物。顯影銀粒在光學顯微鏡水平上,在投射光視野下觀察呈黑色圓子。在落射光暗視野下反射為亮點。一般在投射光明視野中就能識別。在一定銀粒密度限度內,銀粒數(shù)和乳膠所感受的放射性呈正比。所以在顯微鏡測數(shù)視野中,對一定面積或一定細胞器的顯影銀粒進行計數(shù),按銀粒的多少,確定或比較各部位所感受的放射性。在比較不同結構部位的放射性時,如屬于同一種結構類型,或標記后不同時間蛋白質或核酸合成情況,此情況下,只要嚴格控制切片和乳膠的厚度、源大小、形狀、密度、與乳膠的幾何形狀是相同的,這樣,粒子數(shù)與源的放射性呈很好的正比關系。但如果銀粒密度超過一定范圍,非但不易計數(shù),而且存在著顆粒感光后被重復擊中的可能,使得正比關系變差。對于不同類型的源,形狀、大小、密度和幾何位置不同,比較就很困難,對相鄰近不同源的粒子進行成對計數(shù),然后進行t-實驗,就能減少這種誤差。2、徑跡計數(shù)電離粒子通過乳膠時,在它的途徑上會產(chǎn)生多個銀粒子,以特定的方式排列,形成徑跡。因一個徑跡代表一個離子粒子,故根據(jù)徑變數(shù)可以測量來自樣品的粒子數(shù)。3、反射光光度測定根據(jù)銀粒在暗視野中反射光的特性,用顯微鏡光度計測定所反射的光,可迅速而準確的測定乳膠的輻射效應。需要一個顯微光度計,一個垂直落射的照相器及一個穩(wěn)定的電源。4、乳膠光密度測量核乳膠由于源的放射性作用產(chǎn)生銀粒,而降低了透光性,其光密度和輻射性成正比。所以可用顯微光密度計測量乳膠層的光密度,來測量乳膠衰變的放射性劑量。

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第四節(jié)電鏡顯微自顯影(EMARG)的制作以超薄切片為材料,涂上單層乳膠膜,在電鏡下觀察的放射性物質在超微結構中的分布或生物大分子的標記部位,所以是亞顯微或分子水平上的放射自顯影。在切片的制作,單層乳膠膜的制作及觀察與分析方面,要求更高的技術。一、超薄切片的制作不同顯微切片的厚度:光學顯微自顯影用厚切片:3-20μm;石蠟切片:3-5μm;冰凍切片:10μm。高倍顯微鏡:用樹脂切片:1-0.5μm;電鏡觀察的超薄切片在0.1μm以下,一般為0.06μm。超薄切片的制作程序與石蠟切片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制作超薄切片時用戊二醇和鋨酸進行雙固定,以環(huán)氧樹脂或甲基丙烯酸脂為包埋劑,用超薄切片機或玻璃刀切成0.1μm以下的超薄切片,一般為0.06μm的厚度。過程如下:采樣(1mm3)→固定→脫水→環(huán)氧丙烷處理兩次→滲透(1/2環(huán)氧丙烷+1/2包埋劑)→包埋→超薄切片→用玻璃刀切片(約0.06μm)→切片漂于水滴上→沾于涂有化棉膠膜的銅網(wǎng)上→無塵空氣中干燥→噴碳膜(50—60?)(看前染,去噴碳膜之前用重金屬鹽進行電子染色)。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二、自顯影的制作電鏡自顯影的特點是切片很薄,樣品量少,源和要求觀察的分辨力高。因此對感光膜有特殊要求:乳膠層必須是單分子層,也就是AgBr顆粒不重疊,其厚度即為AgBr顆粒的直徑(0.15m以下);AgBr顆粒要細而均勻,密度要大,基本上鋪滿單分子層;膜堅固,能耐受電子轟擊。單層乳膠膜的制作方法:1、金屬環(huán)套法(wireloopmethod)乳膠45℃融化→無離子水稀釋→45℃保溫15min→冰浴3min→室溫靜止10~15min,使成半凝膠狀態(tài)→將100p往乳膠中一浸取出,在紅燈下檢查乳膠的凝膠狀態(tài),并確定為單分子層→覆蓋于銅網(wǎng)切片上。單分子層:環(huán)中的乳膠膜若較快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即膜厚薄均勻,很少流動,則表明乳膠已達理想狀態(tài),就可使用。2、浸液法將乳膠融化,用水稀釋,調勻→在蒸餾水表面制火棉膠膜或帶帶福爾馬林膜,載有切片的銅網(wǎng)板上,用玻片往上一撈,涼干,在貼有銅網(wǎng)的玻片往乳膠液一浸,提起,瀝去多余乳膠,涼干。3、其他方法平板法或涂布法等。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三、照相過程1、曝光將銅網(wǎng)量于塑料暗盒,充分干燥后,放入干燥劑,黑紙包封,已4℃水箱中曝光。時間一般為同樣IMARG的10倍左右。為了準確掌握曝光時間,每隔1~2周,取1~2個銅網(wǎng)檢查。2、顯影D19-6;18-20℃;顯影2-4min;1%醋酸停顯。3、定影用25~30%硫代硫酸鈉定影→無離子水漂洗→無塵空氣中涼干。4、后處理固明膠的存在,減少了EMARG的反差,需要除去明膠,再用醋酸鈉和檸檬酸鉛進行染色,染色時間可比通常的要短。采取后染色是防止照相過程對染色劑的影響,及染色劑對乳膠的影響。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23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第五節(jié)與放射自顯影質量有關的幾個因素一、各種核射線在乳膠中的徑跡各種射線α、β、γ、質子、中子,在厚層乳膠中所留下的徑跡是不同的(表4-1)。α粒子具有較大的質量而運動速度小,所以對乳膠表現(xiàn)出很強的電離作用。它4徑績直,密度均勻,所得自顯影像最為清晰,但有生物學意義得元素都不是α粒子得輻射體。β粒子得徑跡復雜,因為它能量小,電離密度比α粒子低。在路徑上易受原子作用引起傾斜,所以在乳膠中容易彎曲的徑跡。β粒子在乳膠中射程因能量不同(如32P>35S>14C>3H)所以其徑跡長度也不相同。農業(yè)生物學中應用的放射性核素,大多數(shù)是β輻射體。γ射線質量小,能量高,散射強,穿透力強,而對乳膠作用極小,在乳膠不留徑跡。所以,純γ射線的核素不能用于放射性自顯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以電子俘獲或內轉換電子衰變方式的核素中能放出俄歇電子,這些俄歇電子能量較低,能夠得到清晰的徑跡。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24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表4-1放射性自顯影中使用的幾種放射性核素

核素半衰期β能量(mer)γ能量乳膠中射程(μ)平均最大平均最大3H12.3(a)0.0050.018

1614C5568(a)0.050.155

1512035S87.1(d)0.0550.167

2014032P14.3(d)0.6951.701

1400400045Ca164(d)0.1000.255

50220131I8.05(d)0.2050.608

160100058Fe47.0(d)0.1200.461.106050086Rb18.7(d)

1.771.08

22Na2.62(d)

0.541.28

42K12.4(d)

3.54

0.981.52

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25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二、放射自顯影的本底1、定義在黑暗條件下沒有放射性樣本的乳膠或樣本以外的乳膠部位或沒有放射性的樣本部位,乳膠顯影以后也產(chǎn)生銀粒而使乳膠發(fā)黑,這種與樣本的放射性無關的底片發(fā)黑和顯影顆粒成為放射自顯影的本底。2、本底產(chǎn)生原因(1)顯影過度黑暗即顯影時間過長,會使未感光的晶粒還原,超過適宜的時間,本底增加很快。超過適宜的溫度也增加本底。(2)光暗室紅燈過亮,曝露時間過長或曝光期間,黑暗條件不嚴密或漏光,使乳膠感光產(chǎn)生本底。(3)外源放射性

自然界的宇宙射線和本底放射性產(chǎn)生的本底是不可避免的。但要除去任何人為的外源放射性對本底的影響。(4)乳膠本身乳膠存放時間太長,超過有效期,或存放不當使乳膠感光或污染均會使乳膠的本底增加。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26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5)機械壓力或張力核乳膠對機械壓力很敏感,操作時必須避免劃痕、指印或擠壓,使底片受壓力均勻。微觀自顯影因為樣品中不同結構處乳膠層厚薄不均勻,干燥過程中產(chǎn)生脹力也能產(chǎn)生顯影銀顆粒,這種顯影顆粒往往呈結構形式分布而被誤認為是由放射性而產(chǎn)生的,稱為脹力假象(pressureartifacts)。為防止脹力顯影,切片的質量要好,乳膠膜厚薄盡量均勻,干燥不要過快。(6)化學物質乳膠對樣品中存在的化學物質也很敏感,特別是還原劑,因為它們往往呈結構形式分布,所以也能產(chǎn)生假象,稱為化學假象(chemogrephy)。還原劑產(chǎn)生的是正的化學顯影(positivechemography),如存在氧化劑,能引起潛影衰退,稱為負的化學顯影(negativechmography)。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27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3、本底的檢查和防止

除了宇宙射線,本底放射性,乳膠和樣本本身的本底外,均可以通過小心操作,把本底控制在最低程度。至于化學顯影可以設置對照樣本檢查并采取防止措施。

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28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三、放射自顯影的分辨力自顯影的分辨力不同于光學上的分辨力,不是指兩個結構點能被區(qū)分的最小距離,而是表示自顯影像與樣品的標記結構符合的程度。在宏觀自顯影中是以兩個特定大小的源能級區(qū)分的最小距離來衡量。在微觀自顯影中以源周圍銀粒的分布來衡量。即:概念上不是指自顯影所能分辨的兩個放射源間的最小距離或最小放射源的大小,而是從自顯影像上銀粒的分布來分析放射源所在的位置,即是自顯影與標本中標記結構相互關系的一種度量。對于一個點狀放射源來說,銀粒在源周圍呈輻射狀分布,源上銀粒密度最大,隨著離源距離的增加,銀粒密度迅速減少。對于一個線狀放射源,銀粒在源兩邊呈對稱分布。若通過源劃一條線,以這條線為橫坐標,以離源的距離對銀粒密度或銀粒數(shù)作圖,得到的圖6-2和圖6-3即為銀粒密度曲線和銀粒分布曲線。

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29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30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由于很難測定由放射性產(chǎn)生的銀粒分布的端點,故必須采用其它參數(shù)來定義分辨力。L.achmann和M.M.Salpeter(1965)將包含源產(chǎn)生的總銀粒數(shù)的一半的以點源為中心的源的半徑(半半徑,HR)定義為分辨力。對于線源,則將包含源產(chǎn)生的銀顆粒的一半時任何一邊離源的距離,稱為半距離(HD)。HD隨樣品厚度、乳膠層的厚度、晶體顆粒的大小等變化,但若以HD為單位,對源周圍的銀粒分布做曲線,則在所有情況下都具有相同形狀的曲線,因而產(chǎn)生了萬能曲線。它反映可在所有條件下銀粒的分布,也適用于任何核素。利用萬能曲線可以通過計算機來預測各種形狀的源周圍的粒子分布(圖6-4)。就單像來說,分辨力所給的定義是以銀粒密度最大的點與銀粒密度減少一半的點之間距離(稱為半距離HD)來表示。HD數(shù)值越小表示分辨力越高,所得到影響越清晰。反之分辨力就低,影像模糊,難以區(qū)分(表6-2)。

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31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32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表4-2乳膠厚度、樣品厚度、樣品-乳膠距離與分辨力

乳膠厚度樣品厚度樣品-乳膠距離分辨力2202.1220.53.45505.1550.56.420509.32050.520.6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33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影響分辨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乳膠中溴化銀粒的大小

不同類型乳膠中溴化銀顆粒大小不同,一般說顆粒大敏感度高,而分辨力低,顆粒小則敏感度低而分辨力高。專用的核乳膠,顆粒小、敏感度高,故多用于微觀自顯影,電鏡自顯影則要求更細的銀粒。在實際應用中應盡可能采用細顆粒乳膠。2、乳膠厚度

乳膠層薄則分辨力高,反之乳膠層厚分辨力底。在電鏡自顯影時基本要求用單層銀粒乳膠膜。但要注意到在被采用乳膠薄膜時,被射線作用的銀粒會減少,故需延長曝光時間,或提高試驗樣品中示蹤劑的數(shù)量。3、樣本厚度

樣本厚者,組織層次重疊,不同層次放出射線與乳膠中銀粒作用后,使作用銀粒子重疊,而降低分辨力。4、樣本與乳膠層的距離樣本與乳膠層距離越大,分辨力越差,影像越不清楚。反之越近越好。最為理想的是樣本與乳膠密接在一起。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34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5、示蹤核素的能量能量高的核素放射出的核射線的射程較長,會使放射源位置以外的銀粒子也受作用,以至使分辨力降低。在條件完全相同情況下,3H、14C、32P的分辨力依次降低,因此在試驗目的允許范圍內盡量采用能量較低的核素。6、曝光時間曝光時間過度延長,分辨力則會下降。因為在正常曝光時間內,主要是示蹤核素中低。中能量射線作用于乳膠,而在曝光時間延長時,乳膠受到高能核射線作用時間隨之增加,因而使分辨力下降。所以要根據(jù)實驗目的,估計樣本中示蹤劑分布差異的狀況,選擇適宜的曝光時間。7、顯影顯影時間過長,本地增加,甚至出現(xiàn)霧翳。如顯影液中含堿性試劑較多,會使顆粒膨脹、集結。這些都會使分辨力降低。所以要注意顯影劑選擇和確定適當?shù)娘@影時間。8、翳(yi)霧和本底翳霧和本底會使影像與背景模糊不清,降低分辨力。本文檔共44頁;當前第35頁;編輯于星期三\14點54分四、自顯影的效率自顯影效率是反映曝光期間離開源的β粒子數(shù)與乳膠上產(chǎn)生的銀粒數(shù)之間的關系,也即曝光時間乳膠對應于樣品的放射性衰變數(shù)的反應。定義為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