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的生命精神_第1頁
老子哲學的生命精神_第2頁
老子哲學的生命精神_第3頁
老子哲學的生命精神_第4頁
老子哲學的生命精神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容提要】對生命及其精神的獨特的價值取向和理論架構是老子哲學的生命所在。在老子思想體系中,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機統(tǒng)一,與此對應,生命也依次呈現(xiàn)出"真"、"和"、"靜"與"樸"的精神,它們是道在不同生命層面上的具體顯現(xiàn),具有層次性、個體性和本體性的特質。這些精神代表著生命的理想狀態(tài),指引著生命走向完善,走向超越,它們經過歷史與傳統(tǒng)的積淀,實際上已成為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人類歷史文化中展示出其獨特的思想魅力。【關鍵詞】老子哲學生命精神真和靜樸老子哲學是一種生命智慧之學。老子五千言的主旨就在于從道的理論視角去認識生命、理解生命。道的流程即是生命的流程,生命源于道,又復歸于道。在道的觀照下,生命的內涵表現(xiàn)為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機統(tǒng)一,生命的精神呈現(xiàn)為"真"的精神、"和"的精神、"靜"和"樸"的精神。生命經由"和"到"真"到"靜"和"樸"的精神境界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對生命精神的持守和執(zhí)著,不斷地超越自身,從而實現(xiàn)生命的終極理想--道的超越境界。一關注道的生命內涵,關注生命是老子哲學的宗旨。生命是什么?在老子哲學里,生命是"道"大化流行的現(xiàn)實終結,是宇宙自然從無到有的必然演變: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老子》第一章,以下凡引此書,僅注章數(shù)))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子無。(第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萬物得一以生。(第三十九章)這個化生萬物的"道"就是"無",就是"一"。"道生一"即"道"自我生成自我決定,道蘊含著生命,是萬物的母體。生命源于道,也就體現(xiàn)著道的法則和意志,生命從一開始便獲得了本體的意義。道不僅自生,而且化生萬物,世界也產生了,整個宇宙一片生機盎然,生命賦予了這個世界的意義,也為終極的道找到了它的現(xiàn)實支點。道化生萬物,并不居功自傲,并不主宰萬物,而是聽任自然,任由生命自由發(fā)展: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第三十四章)可見,生命的發(fā)生發(fā)展只是"道法自然"的一個體現(xiàn)。然而,就生命本身而言,生命成長的歷程包含著四個發(fā)展階段: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第五十一章)在老子的視野里,生命的第一階段是道的轉化和生成,第二階段是依靠自身本性即"德"來維持其存在,第三階段就是憑借物質賦予生命以形體,最后再通過它所處的環(huán)境來完成生命,成就生命。在這里,作為靈與肉的結合,生命是形而上(道)與形而下(物)的統(tǒng)一,是有形(物、勢)與無形(道、道)的統(tǒng)一,是現(xiàn)實(物、勢、德)與超越(道)的統(tǒng)一。同樣,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生命也就因此獲得了三重內涵:自然生命(物)、社會生命(勢)和超越生命(道)。[!--empirenews.]所謂自然生命,是指生命的物質形態(tài)而言,是剔除了精神性生命和社會性生命的一種純粹的生命形態(tài),它無知無識,自得自足,代表著生命最原初的現(xiàn)實形態(tài)。身體是構成自然生命的物質載體,自然生命的滿足主要是指人的自然屬性和自然欲望的基本滿足,它從不奢求過分的欲望,處于一種本真狀態(tài)。老子認為,人的自然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柔弱是自然生命的基本特征。在自然界中,柔弱是生命力的象征,剛強則是死亡的先兆,柔弱能夠戰(zhàn)勝剛強。老子指出,天下最柔弱的莫過于水了,"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七十八章)正因為如此,對自然生命的守護,必須堅守"柔弱處上"這一生命原則,保持了生命的這份柔弱,也就保持了生命的這份活力。最好是讓生命回歸到生命的最原初最柔弱的狀態(tài)--無智無欲的"嬰兒"狀態(tài),生命保持其原初的質樸與本真,而不要為外界的名利、色貨等各種欲望所戕害: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只有生命才是最可愛最珍貴的,過度地追求名利和財富只會破壞生命的質樸與本真。而那些繽紛的色彩、鏗鏘的音樂和鮮美的滋味只會帶來人的物欲膨脹,其結果必然導致"目盲"、"耳聾"、"口爽"、"發(fā)狂"、"行妨"的生活。"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第三章)所以,圣人所要做到的就是,一方面要滿足老百姓的自然生命的基本需求,填飽他們的肚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第八十章);另一方面,還必須保持生命的本真,掏空他們的心思,削弱他們的意志,經常使人處于沒有知識沒有欲望的狀態(tài),以返樸歸真,讓生命回歸到最原初的現(xiàn)實形態(tài)--自然生命中去。人是社會的人,自然生命只是相對而言,社會生命才是人生的真正內涵和本質所在,這也是人與萬物生命的根本分歧所在。所謂社會生命,顧名思義,是指個體走出自我限制的一種生命狀態(tài),它是個我生命和自然生命的必然延伸,具體表現(xiàn)為生命與生命之間相互交往的一個現(xiàn)實過程。一般觀點認為,道家并不注重社會生命,在強調個體自由精神的莊子那兒尤為突出。其實,在老子眼里,生命的存在還必須以社會生命為依托,老子斷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在這里,老子強調道的原則是生命的首要原則。在道的指引下,個體生命伴隨著"德"的擴充和完備而由身走向家、鄉(xiāng)、國、天下,即由自然生命走向社會生命,與儒家的修齊治平的路徑頗為相似。只不過老子的"德"與儒家的"德"有著根本的不同,老子的"德"是道所賦予事物的根本屬性,是讓事物成為事物本身的本質特征。正如張松如先生所云:"德者,道之功。體道之人,謂之有德。"[2]儒家的"德"是上天賦予的人倫之德。儒家的修身是為了成圣,道家則是為了成道。老子通過對道的修養(yǎng)和持守來完成生命的本體化過程,通過不斷地突破自身,走向大我,走向大道的歸依,道的功用也通過生命的擴充而得到顯現(xiàn)。[!--empirenews.]人的社會生命往往表現(xiàn)為在某種特定關系中的存在。老子看到,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民"與"上"處于階級對立的兩級。"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是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第七十五章)如何調節(jié)"民"與"上"的緊張關系,保證社會生活的和諧,使每個人的社會生命不受傷害呢?老子把希望寄托在能"以百姓心為心"(第四十九章)的圣人身上,因為圣人有一種仁愛之心,他們"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第二十七章)正是有了這種無私的愛,圣人與百姓之間、人與人之間才能保證一種和諧的社會關系。同時這種無私的愛也是把個體生命擴充為社會生命的根本原則,故老子主張"愛民治國"(第十章),"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然而,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僅僅局限于生命的現(xiàn)實層面,人的生命還應有其超越性的一面。生命的那種超越時空和肉身的精神性的存在形態(tài),我們稱之為超越生命,它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心靈的境界,一種精神的超拔與解脫。老子認為,"道"是人走向超越的必然歸宿: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命復命曰常。(第十六章)"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但最終還必然回歸道的本體,達到永恒的生命境界。由是觀之,道是現(xiàn)實與超越的統(tǒng)一,生命回歸于道,也就獲得了它的超越性的生命形態(tài)。生命源于道,僅僅意味著生命與生俱來便有了超越生命的潛質,但并非所有的生命都能實現(xiàn)自身的超越。老子清桓地認識到,"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因此,只有守護著自然生命的柔性本質,守護著道,才能實現(xiàn)道的超越,才能進入那種永恒的超越生命狀態(tài)。這種超越的生命狀態(tài),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永恒的、完美的"道"的境界。對生命的主體而言,"道的境界就是人與宇宙本體的合一"[3],它體現(xiàn)為現(xiàn)象世界和世俗智慧的超越,從而實現(xiàn)對本體世界的回歸和對道的智慧的執(zhí)著。這種得道體道的超越生命,其超越性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它能超越時間,能"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第十四章)這也是道的總的綱領。其二,它能超越空間,得道的圣人能"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他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第四十七章)與世俗的智慧相反,誰走得越遠,誰就知道得越少。然而圣人何以能夠足不出戶便知曉天下呢?老子道出了其中的微妙:"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第五十四章)原來,老子是以修道之身、家、鄉(xiāng)、國、天下來觀察未修道的身、家、鄉(xiāng)、國、天下,即以天地萬物的根本原則--道來觀察世界,故無所不知。其三,它能超越肉身,走向道"的精神氣質而社會生命則處于最低層次,過多的物質欲求和外界誘惑使它遠離了本體的道。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一狀況呢?《老子》第三十九章認為,生命一旦離開了它的母體--道,自然生命也好,社會生命也好都有將面臨著破裂、殘缺、枯竭,甚至毀滅的危險,王弼進一步指出:昔,始也。一,數(shù)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fā)、歌、竭、滅、蹶也。(第三十九章)萬物生成了,也就離開了它的母體--"一"或"道",生命也無法再擁有"道"的完滿自足的稟性而殘缺破裂,甚至走向滅絕,因此,只有重新回歸于"道",生命才是完整的,才是完美的。沿循這一邏輯進路,根據(jù)距離"道"的遠近,生命也由低級到高級劃分為三個層次:社會生命、自然生命和超越生命。與生命的層次性相對應,生命精神根據(jù)其境界的高低也區(qū)分為三個層次。其中,"和"指稱人生現(xiàn)實過程的精神特征,它僅指社會生命的和諧相處、自然和樂的一種現(xiàn)實生命境界。從"和"走向超越性的"道"還需一個"日損"的修道為道的過程,在境界上仍屬于較低的現(xiàn)實層次。在自然生命那里,"真"的精神屬較高層次,"真"的自然生命內蘊著"和"的精神并把它發(fā)展到了極至,老子稱"復歸于嬰兒"(第二十八章),借"嬰兒"的純真、本真比喻向"道"的回歸,足見"真"也比"和"更為貼近"道"的精神。至于在超越生命層次,"靜"指稱"道"的現(xiàn)實精神特征,"樸"則是"道"的同義語,代表著"道"的最高精神境界。[!--empirenews.]生命經由"和"到"真"到"靜"和"樸"的精神境界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從時間上看,生命從道中分化,緊接著便是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的獲得,這是一個離"道"愈來愈遠的過程,其生命精神也是一個逐步墮落的過程。因此,要提升生命的境界,必須完成一個復歸于"道"的生命過程,生命精神的凈化和提升不得不超越社會生命的"和"的境界,"復歸于嬰兒"(同上),"復歸于樸"(同上),最終"各復歸其根"(第十六章),以實現(xiàn)生命的超越。第二,個體性。對個體生命精神的重視是老子哲學的一大特色。老子對個體精神的重視與他對"道"的規(guī)定性密切相關。老子指出,"道"是生命之源,并認為"道"只對生命起滋育、促進作用而不加任何干預和占有,這樣一來,生命只能是一個自己生長、自為、自足、生生不息的發(fā)展系列。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道"以自身的功用肯定了生命的個體精神。"道"不僅生物,還能自生,而且在現(xiàn)實世界里,遵循著"道"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法則,"萬物將自化"(第三十七章),"萬物將自賓"(第三十二章),也就是說,只要遵循著"道"的法則,萬物就能自為賓主,自我化育。在《老子》第二十章里,老子還有意向人們展示了那種"得道"的生命狀態(tài):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這種理想的生命狀態(tài)是"得道"的生命狀態(tài),它與眾人與俗人迥然有異,展現(xiàn)出獨特的精神風貌,它有力地證實了道家對個體生命精神的肯定和推崇。如果我們對老子哲學的生命精神進行具體分析,也不難發(fā)現(xiàn),"真"的精神指的是一種純粹的個我生命精神--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樸"則是指個體未經任何雕琢和加工的精神狀態(tài)。雖然老子也講"愛民治國"、社會和諧,也講"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鄉(xiāng)"、"修之于國"、"修之于天下",但其根本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卻在于個體內在生命的擴展,在于個體生命精神的充分發(fā)揮。在老子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里,"和"的精神實現(xiàn)也必須建立在"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個體精神的基礎之上,只要保證了單個生命的"和諧",整個社會便圓融和樂,一片和諧。第三,本體性。注重生命的本體性并從本體的視角提示生命精神是老子哲學的又一特色。老子的"道"有生生之德,道不僅自生,而且化生了天地萬物,生命由此誕生并獲得了本體的意蘊。然而,人的生命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價值如何呢?老子認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老子把人納入了宇宙本體"道"的系統(tǒng),通過人與宇宙本體的相通、相類來肯定人的生命價值,生命也獲得了它的尊嚴,獲得了它與本體同樣高貴的性質。[!--empirenews.]也正因為人的生命與"道"相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