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全美_第1頁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全美_第2頁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全美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品文檔-下載后可編輯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全美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全美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全美

此語出自唐代詩論家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他說:“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耳?!薄疤葟鸵匀罏樯?,即知味外之旨矣。”司空圖所說的“全美”,并不是一個有確定含義的美學范疇,它只是日常所用的模糊詞語,意思大體是指詩美諸要素的融貫綜合。就“全美”這個詞本身并無深義可究,而要詳盡分析司空圖所領悟的詩美諸要素,又非短言所能為,在此只能把握司空圖對詩美根本特征的理解以掌其管鑰。盡管司空圖在文字表述中提到了詩歌的社會倫理內涵、音韻節(jié)奏、遣詞構句的修辭手法以及結構,但是他顯然認為詩美的根本特征在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獲得。他舉例說,醋不是不酸,卻只有酸而已;鹽不是不咸,卻只有咸而已,在酸咸之外缺乏醇美悠長的滋味。他以此來喻說詩歌。藝術不是不要逼真地描繪景物,也不是不要寄托諷諭的題旨,但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就需在這些之外有悠長的韻味,令人留連。司空圖是在中國美學史上最早關注藝術美的本質特征的人物之一。在他之后,宋代的嚴羽、清代的王士禎等一再企圖追尋這個謎底。迄今為止,國內一些美學史和文學史研究論著,都過分地強調了司空圖個人的美學意趣和他穎悟的美學命題之間的直接關聯(lián)。固然,司空圖在唐代詩歌的眾多流派中是自覺追慕王、孟、韋、柳一路“澄?!憋L格的,這給他的美學思想帶來了限制,然而,司空圖對于詩美特征的穎悟,卻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的進步。

司空圖的美學命題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的“美若和羹”的觀念。音樂被看作是由氣、體、類、物、聲、律、風、情相成相濟的和諧之境。從道家哲學里生發(fā)出來的遺形入神、忘言得意、放意相物的美學觀念對司空圖也有很深影響。更切近些說,從魏晉至隋唐的詩歌、繪畫、書法的創(chuàng)作意識,標榜要追求自然萬物的情狀和精神;而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需借言辭筆墨等媒介手段加以傳達之時,媒介自身的性能功用也就一再引起了探索的興趣。司空圖所追索的詩美,無外乎是兩個方面:一是洞悉自然萬物變幻莫測的境界和精神;二是精鑠巧施文字,以語言自身之魅力傳達自然之魅力。他在《二十四詩品》中屢屢以“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遇之匪深,即之愈稀”、“乘之愈往,識之愈真,”“真力彌滿,萬象在旁”、“生氣遠出,不著死灰”、“意象欲生,造化已奇”等撲溯迷離的語言,形容對于自然和情性諸種境界中的精神格調的追求;同時他也往往用“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語不欲犯,思不欲癡”、“遇之自天,冷然希音”等語來描繪語言和自然在詩境中的契合。司空圖留下的美學文字,與其說是理論,勿寧說是他對藝術美的直覺,是一串連他自己也并不完全知底的謎語。在自然之景的形與神之間,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