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主題研究綜論_第1頁
《長恨歌》主題研究綜論_第2頁
《長恨歌》主題研究綜論_第3頁
《長恨歌》主題研究綜論_第4頁
《長恨歌》主題研究綜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長恨歌》主題研究綜論

白居易元和元年以唐玄宗、楊貴妃故事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長恨歌》,到2005年已經進入第1200個年頭?!堕L恨歌》以婉麗多情的文本,從一個側面藝術地再現(xiàn)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強盛的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重大轉折——甚至可能藝術地揭示了其中的重要原因,無疑是中國古典敘事詩的經典之作。不過,由于所取帝王題材波及甚廣,內容豐富復雜,因此《長恨歌》的創(chuàng)作剛剛完成,對這部經典長詩的解讀、闡釋就揭開序幕,分歧巨大的爭論也由此展開。

關于《長恨歌》的各種研究既多,述評一類論文亦不少。但已有的述評或限于某一時段,如《六十年來國內〈長恨歌〉研究述要》、《近二十年〈長恨歌〉主題之爭綜述》、《新時期〈長恨歌〉主題研究述評》;或以“共時”方式進行分類整理,如《〈長恨歌〉主題研究述論》、《〈長恨歌〉主題思想述評》,《長恨歌》主題研究全面的時間線索及發(fā)展軌跡并不清晰。因此,本文擬以時間為“經”,相對集中的時段則以不同類別分述,注重闡述各說在不同時段的演進與變化,力求展示約1200年來《長恨歌》研究的宏觀發(fā)展軌跡,并對《長恨歌》主題研究的走向提出一些看法,以有利于推進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述論已多,所以對各說的闡述相對從簡,而把重點放在“發(fā)展”和其他研究沒有論及的問題上。

一公元806年至20世紀初:集中于有無規(guī)諷史筆、是否“艷體”

據(jù)《長恨歌傳》記載,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從校書郎調作縣尉,陳鴻與王質夫住在,閑暇時一起游覽仙游寺,談起李、楊故事,互相感嘆不已,“質夫舉酒于樂天前曰:‘夫稀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于世。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樂天因為《長恨歌》。……歌既成,使鴻傳焉”。從這段記載來看,《長恨歌》創(chuàng)作剛剛完成,白居易即委托陳鴻作《長恨歌傳》?!皞鳌奔础皞髯ⅰ保菍Α堕L恨歌》進行闡釋?!堕L恨歌傳》指出,白居易創(chuàng)作《長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也”,即要借助李、楊故事,懲戒導致慘禍的“尤物”,阻斷違背朝綱的亂源,以作為將來的鑒戒。這是對《長恨歌》諷諭主題的最早詮釋,幾乎與《長恨歌》創(chuàng)作“同步”。

陳鴻對《長恨歌》創(chuàng)作目的的闡釋是否準確可靠,一開始就有爭議。從可獲得的史料來看,白居易本人沒有明確表示異議。不過,中、晚唐時期不少人似乎并不理會陳鴻的評價。李戡就斥責《長恨歌》為“淫言媟語”,恨“不得用法以治之”??磥懋敃r對《長恨歌》是嚴肅的諷諭帝王、批判“尤物”還是輕浮的“淫言媟語”頗有爭議。宋代對《長恨歌》責難更多,以張戒最為極端,他的《歲寒堂詩話》干脆認為“《長恨歌》在樂天詩中為最下”。各種責難集中于認為規(guī)諷、批評之意全無或極少,而對帝、妃情長的描寫又遠不夠莊重、雅致。

進入明代,對《長恨歌》的積極評價增多。何良俊說:“至如白太傅《長恨歌》、《琵琶行》,元相《連昌宮詞》,皆是直陳時事,而鋪寫詳密,宛如畫出,使今世人讀之,猶可想見當時之事,余以為當推為古今長歌第一。”這里,“推為古今長歌第一”的關鍵標準是“直陳時事”,可見明代的積極評價主要是否定了唐宋以來的“艷體”之說,肯定《長恨歌》的諷諭意義。清代學者沈德潛在所選《唐詩別裁集》中沿用了明代唐汝詢《唐詩解》的評論:“《長恨歌》譏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边@大致反映清代學者的一般看法。乾隆年間御編《唐宋詩醇》評《長恨歌》“總以為發(fā)乎情而不能止乎禮義者戒也”,則代表當時官方意見。因此清代基本上穩(wěn)定了明代以來對《長恨歌》諷諭意義的肯定。這種意見一直延伸到20世紀上半葉之前。

二20世紀50年代前后:集中于諷諭說與愛情說的論爭

20世紀20年代末,俞平伯提出了臆測性很濃的“隱事說”,由于大多拘于字句百般搜求、穿鑿附會,盡管后來不乏響應者,但僅屬于大膽假設或想象而非嚴肅的學術立說。4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再次確認陳鴻受白居易委托創(chuàng)作的《長恨歌傳》闡明了《長恨歌》主旨,并認為白居易《新樂府》中的《李夫人》詩是“長恨歌及傳”的改寫或縮寫,所以“讀《長恨歌》必須取此篇參讀之,然后始能全解”。《李夫人》在白居易詩集中歸入諷諭詩,陳寅恪推崇諷諭主題的意思十分清楚。這是現(xiàn)代諷諭說的發(fā)端。

50年代至60年代初,受當時政治環(huán)境與左傾思潮影響,關于《長恨歌》的闡釋不但以諷諭說為主,而且大多十分尖銳。如白楓認為,《長恨歌》“通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戀愛和他們的悲劇展現(xiàn)出中唐時代中國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生活面貌:統(tǒng)治階級生活的荒淫糜爛和政治道德上的腐敗墮落……反映出唐朝的統(tǒng)治者與人民的矛盾已達到了極端尖銳的程度”,由傳統(tǒng)諷諭演化為暴露、批判說,直指封建統(tǒng)治者及封建統(tǒng)治體系。

這一時期與諷諭說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愛情說。褚斌杰先生認為,《長恨歌》反映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真摯愛情,“《長恨歌》中所描寫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個皇帝、一個貴妃,但詩人在詩中并不是向他們歌功頌德,或者是把他們當作封建社會神圣的權威來加以粉飾和擁護,而描寫的是他們另一方面——即他們愛情的故事。……莎士比亞的許多戲劇以及很多有價值的古代童話和民間故事不都是用皇帝、國王、公主、王子等等來表現(xiàn)的么?”不過,更多研究者從文學藝術的典型理論出發(fā),認為《長恨歌》歌頌的堅貞、專一愛情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具有一定普遍意義。20世紀50年代有代表性的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認為,作者并沒有把他們當作歷史人物的帝王貴妃來寫,而是把他們當作愛情悲劇的犧牲者,歌頌了那種始終不渝、堅貞專一的愛情。長詩后半部中的明皇和楊妃在思想感情上已經不再是帝王和貴妃,他們已經成為體現(xiàn)堅貞專一的愛情的形象了。羅方認為李、楊故事與梁祝故事一樣,“屬于人民的精神情緒的表現(xiàn)”。

由于諷諭、愛情兩說各有所據(jù),分歧巨大,難以形成統(tǒng)一意見,于是出現(xiàn)了諷諭、愛情兼有的雙重主題說。一般認為王運熙首先提出了雙重說:“詩篇一方面對李楊兩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禍亂作了明顯的諷刺,另一方面對楊貴妃的死和兩人誠篤的相思賦予很大的同情?!蓖跏枯家舱J為《長恨歌》具有同情和批判兩個方面,但卻是分別針對楊貴妃、唐玄宗的,對楊貴妃是同情,對唐玄宗則是批判。

三20世紀80年代前后至今:多向延伸,新論疊出

20世紀70年代以后,《長恨歌》研究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首先,愛情說與諷諭說的爭論繼續(xù)延伸并進一步深化。不過,與50年代前后由于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諷諭說略占上風不同的是,80年代以來幾乎是愛情說的一統(tǒng)天下,目前高校的中國文學史或有關《長恨歌》的選注本不是采用愛情說,就是采用雙重說,所謂雙重說其實往往偏于愛情說,單純的諷諭說已逐漸退出高校教材和各種唐代詩歌的選注本。

北京大學袁行霈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認為,《長恨歌》通過“凈化”等藝術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已脫離了歷史原貌,特殊事件獲得了廣泛的意義,“李、楊的愛情得以升華,普天下的癡男怨女則從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靈的震撼”,對典型愛情說作了精微的發(fā)揮,是這一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愛情說的代表性闡釋。此外,在“帝王愛情說”、“典型愛情說”基礎上,提出了“作者寄托說”及“愛情品格說”?!白髡呒耐姓f”認為白居易借帝王之事,寫一己之情。王拾遺考證白居易貞元末年在徐州曾與一位叫“湘靈”的女子感情深厚,為禮教所限忍痛分別,因此《長恨歌》中也寄托著自己的“長恨”。丁毅、文超作了進一步發(fā)揮。極端的作者寄托說進一步向“湘靈”傾斜,全面淡化李、楊關系,代之以白居易與湘靈的戀愛經歷,“《長恨歌》哭為湘靈”,以李、楊故事為題材的《長恨歌》似乎可稱《湘靈歌》了。不過,盡管存在偏頗,寄托說從作者心理內部進行研究,有助于揭示《長恨歌》創(chuàng)作的心理動因,探索文藝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皭矍槠犯裾f”則認為詩人批評唐玄宗寵妃行樂而誤朝,目的是為了說明唐玄宗愛情的社會品格不高,必須把愛情控制在適當?shù)姆秶鷥?,擺在適當?shù)奈恢蒙?,與以前愛情說有所不同。

在愛情說幾乎一統(tǒng)天下的80、9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吳庚舜、董乃斌先生主編的《唐代文學史》采“批判”說,但持論已較50、60年代溫和,顯示這一時期諷諭說發(fā)展的基本趨勢;關于唐玄宗的悼念、方士覓魂,即一般所指的后半部分,認為突出了“無比的痛苦,意義很為深刻”,“是更為深入一層地鞭撻這個悲劇角色的靈魂”,最后“寫出唐玄宗永遠也飲不盡他自己所斟下的苦酒,批判唐玄宗的主題從而也就得以徹底完成”。與這一時期大多數(shù)研究多少有些重情輕理相比較,《唐代文學史》的相關論述沉穩(wěn)而多理性分析。此外,在傳統(tǒng)懲戒說及50年代的暴露、批判說基礎上,提出了“揭露陰謀說”、“解剖制度說”。“揭露陰謀說”認為,《長恨歌》以國史實錄和未入史的史料為素材,寫寵愛、賜死、唐玄宗自殺三部曲,采用的方法與“隱事說”近似,也是搜求《長恨歌》背后的隱秘“事件”?!敖馄手贫日f”認為,《長恨歌》把探尋的觸角伸到封建君主制無法克服的矛盾內部,揭示了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是一把解剖封建制度的利刃”,帶有新的極端化傾向。

80年代還提出了感傷主題。陳允吉先生認為,“安史之亂”后的一代中唐知識分子和大多數(shù)群眾憶念“開元盛世”,“哀悼理想社會失去”,痛感“中興”成夢,這是一件沉重地壓在人們心頭但又無可挽回的恨事。白居易憑著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和他過人的敏感,很及時地發(fā)現(xiàn)了它的深邃意義?!啊堕L恨歌》作為一首感傷詩所以能激起如此大的反響,根本原因就在它通過李、楊這個富有象征意義的悲劇故事的敘述,傳遞和宣泄出了中唐整整一代人嘆恨時事變遷的感傷情緒”。

在愛情、諷諭、感傷主題的基礎上,90年代提出了三重主題說,認為“一篇作品一個主題”的藝術教條長期禁錮著我們的頭腦,應擯棄單一主題說的僵化模式,分三個層次去把握《長恨歌》的悲劇意蘊:即把李、楊悲劇分別看作愛情悲劇、政治悲劇和時代悲劇,居于不同層次的三重主題,構成一個有內在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金學智先生認為,《長恨歌》以“情”為線索,串起了追愴感傷的正主題和追念盛世、諷諭規(guī)正的副主題,也包含多重主題。

50年代提出的雙重主題說也有新的進展,在“兼有說”的基礎上,80年代相繼提出了“形象大于思想說”與“矛盾主題說”,前者認為《長恨歌》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所顯示的客觀意義溢出了作者主觀設定的諷諭主題,后者認為主、客觀矛盾是導致雙重說的成因,在解釋雙重說的形成方面有新的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出現(xiàn)了無主題說與“泛主題”說。黃永年先生以大量篇幅考證《長恨歌》描寫的真實性問題,判斷有違史實甚多,但并不深究白居易進行創(chuàng)造的目的,認為“像《長恨歌》這樣的作品在藝術上是十分成功的,思想則說不上什么”。劉維治先生強調接受者的主觀作用,認為各種理解都有合理性,而且時代不同,對《長恨歌》的理解不同,《長恨歌》的主題也可以發(fā)生變化,基本上不承認有一個客觀存在的主題或主要思想傾向。

80年代前后至今的多向延伸把《長恨歌》研究推向深入,也使《長恨歌》主題的爭論更加紛繁歧異,迷霧重重。

四白居易對《長恨歌》主旨的自述及歸類研究

元和十年,即《長很歌》創(chuàng)作近十年后,白居易在《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中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持愛情說者一般認為:“作者自述主旨如此,當不容置疑。”持諷諭說者則認為“長恨”與“秦吟”并舉,屬于互文,恰恰表明《長恨歌》與“秦吟”等諷諭詩一樣表達諷諭主題?;旧细鲌?zhí)一端。

要破解白居易自述的真實內涵,只有詳考“風情”在漢唐時代的涵義。從白居易“風情”、“正聲”對應的表述來看,“風情”指《詩經》“風詩之情”沒有問題。現(xiàn)在認為,所謂風詩其實只是當時各地的民歌,除了極少數(shù)詩篇可能具有傾向性外,大部分是沒有明確政治目的的。但經秦火之后,“詩三百”在漢代始立為經,漢儒開始不遺余力搜求所謂“微言大義”,大加發(fā)揮闡揚,不惜穿鑿比附,使風詩罩上了幾乎首首都有“寄托”的神秘面紗,風詩的政治作用被明顯夸大,“風”也逐漸被賦予婉轉以“諷”的含義。從孔穎達的疏證來看,唐代不但接受,而且進一步強化了漢儒的觀點,以為風詩乃是婉轉以“諷”、有種種寄寓的政治詩的經典。

漢唐學者這種無限夸大政治意義的對風詩的“扭曲”的看法,和我們今天還風詩本來面目之后對風詩的理解很不相同。需要注意,在當時氛圍下,是沒有人隨便認為風詩僅僅是民歌或情詩的,強調詩歌政治作用的白居易尤其如此。因此,理解白居易的自述,就只能放在“扭曲”的環(huán)境氛圍中去解讀,而不能以今天“還原”了的風詩的意義去理解。這樣來看,白居易稱“一篇長恨有風情”,其實是說《長恨歌》是風詩那樣婉轉的政治詩,而非單純的愛情詩。

白居易編詩集時,把自己的詩分為諷諭、感傷、閑適、雜律四類,《長恨歌》歸入感傷詩,這也成為討論的一個問題。

首先是分類標準。學術界一般認為使用了兩個標準,是兩次分類的結果。即第一次以古體、雜律的形式標準分類,第二次以內容不同再分為諷諭、感傷、閑適。但是,諷諭、閑適是根據(jù)“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劃分的,“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意也”。儒家處世立身思想只有兩個方面,并沒有為感傷詩留下位置。因此,所謂“兩個標準”、“兩次分類”未必確切。

其次,《長恨歌》歸入感傷詩是否可以表達政治主題。持愛情說者一般都認為這證明《長恨歌》不可能表達政治主題,持諷諭說者不少則認為白居易歸類有誤,《長恨歌》應歸入諷諭詩。其實,從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的論述來看,諷諭與閑適才是兩個相對應的概念,諷諭詩是表達“兼善之志”的政治詩,閑適詩則是“非政治詩”。因而,把《長恨歌》歸入感傷詩而沒有歸入“非政治”的閑適詩,實際上并沒有排除《長恨歌》表達政治主題的可能性。

五關于《長恨歌》主題研究的反思與前瞻

《長恨歌》主題研究涉及的因素很多,這里僅就兩個主要問題提出筆者的一些看法。

社會政治、文化環(huán)境對《長恨歌》研究影響較大

我們從大致劃分的幾個階段可以看出,在不同時期,受當時社會政治環(huán)境與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長恨歌》主題研究明顯呈現(xiàn)不同特征。從806年到20世紀初期約1100年間一直延續(xù)的“女禍”觀點,是封建社會的典型印記,顯然偏離了《長恨歌》文本與白居易比較進步的婦女思想。從文本來看,只有唐玄宗是自始至終從未“離場”的中心人物,主題所指也必然在唐玄宗而非楊貴妃。關于“淫言媟語”的指責,顯然也和封建社會對人性、人情的漠視有關。

20世紀50年代則明顯受政治環(huán)境尤其是左傾思潮影響,這從諷諭說的極端化傾向就可以看出。不過,同樣需要注意的是,20世紀80年代前后至今的《長恨歌》研究由于對此前一段時期文學過分政治化或作為政治工具的反感以及反撥,因此在文學研究領域出現(xiàn)某種“厭倦”政治的傾向,在進行接受研究的時候有意“去政治化”——故意忽略、淡化政治因素而強化其中的非政治內容,似乎越遠離政治越正確,與20世紀50年代前后越政治化越正確一樣,都可能有意無意地導致對文本的誤讀。

因此,學術研究如何立足于作品本身,盡量避免社會政治、文化環(huán)境的非科學性影響,尤其是把《長恨歌》作為一個典型的文學文本而不是泛文化文本進行分析,是《長恨歌》主題研究需要審慎面對的一個問題。

關于“愛情”、“諷諭”術語選擇的偏誤與策略

“愛情”、“諷諭”是白居易《長恨歌》研究中使用最多的兩個術語。《長恨歌》研究之所以分歧極大,可能部分與術語的選擇有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