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論我國唐代婚姻制度_第1頁
制度-論我國唐代婚姻制度_第2頁
制度-論我國唐代婚姻制度_第3頁
制度-論我國唐代婚姻制度_第4頁
制度-論我國唐代婚姻制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PAGEi前言中國古代最早表示“婚姻”概念的是“昏”,本義指黃昏日落之時。由于歷史上的某一時代曾廣泛存在掠奪婚制,而掠奪婦女多以黃昏時,方才不易為人發(fā)現,故引申為指婚姻。再后來,在“昏”旁加“女”而成“婚”。至東漢鄭玄注《禮記?昏義》,才首先使用“昏姻”一詞。按鄭玄說:“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又說:“婿曰昏,妻曰姻。”據此,婚姻實際上包含兩層意思:一指嫁娶之禮,也即采用一定的儀式或者形式而結婚,或者說是指結婚行為與儀式;二是指夫妻之間的特定關系。唐代上承胡漢文化融合的北朝,不可避免地吸收了若干胡風而成為其立國的特點,因此唐代社會常予人以活潑、豪放的印象,激發(fā)了筆者欲一探其社會禮教的動機。目錄摘要 11.婚姻成立的禁止條件 11.1同姓與非同姓 11.1.1同姓不婚 11.1.2外姻尊卑之禁婚 31.2士庶、貴賤 41.2.1士庶不婚 41.2.2良賤不婚 51.3監(jiān)臨官與民不婚 82.唐朝的婚姻法律制度的特征 92.1.道德與法律的有機結合 92.2.社會利益與家族利益的有效平衡 92.3.國家干預范圍與程度的適度控制 9結語 10注釋 11參考文獻 12致謝 14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畢業(yè)論文PAGE15論我國唐代婚姻制度摘要:婚姻是社會關系的重要方面,本文由婚姻的研究入手,從制度的層面探討在唐代婚姻制度中的婚姻的禁止條件,主要有同姓不婚、外姻尊卑、良賤、士庶、官吏與部民等,總結了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特點。唐代上承胡漢文化融合的北朝,不可避免地吸收了若干胡風而成為其立國的特點,因此唐代社會常予人以活潑、豪放的印象。文章采用了對比的論證方式,大量搜集了文獻中關于禮制對婚姻制度的規(guī)定,對比唐代的律例規(guī)定以及文獻所記載的實例,以證明唐代的婚姻制度與禮制是一脈相承的,其實質是對古代禮法的一種制度化。關鍵詞:唐律禁止條件禮制1.婚姻成立的禁止條件婚姻成立的禁止條件,也稱婚姻成立的法定障礙,就是法律所規(guī)定的足以阻止婚姻成立的事由。按照唐朝法律的規(guī)定,婚姻成立的禁止條件主要所涉及的問題,包括同姓、外姻尊卑、良賤、士庶、官吏與部民等。關于這些禁止條件,有的學界已經取得比較一致的看法,比如異類不婚,有的則尚需作進一步探討。本部分旨就配偶的選擇,了解唐代社會身份制之嚴謹度。同時透過法律的規(guī)定與實例,探討社會不同身份者的婚姻禁忌,并討論法律落實于當時社會的程度。1.1同姓與非同姓現從同姓不婚、外姻尊卑不婚兩方面加以討論。1.1.1同姓不婚同姓不婚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據說早在西周時期就已如此,其后各朝也往往有同姓不婚的禁令。禮經中有明載,如“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取妻不取同姓,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其庶姓別于上,而戚單于下,昏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睋Y經所言,凡是同宗共姓,不論正姓(嫡支)、庶姓(非嫡支),雖隔百代,仍然不可通婚。唐朝承此,唐《戶婚律》“同姓為婚”條曰:“諸同姓為婚者,各徒二年,緦麻以上,以奸論?!敝劣谕詹换榈姆秶?,本條疏議有云:“同宗共姓,皆不得為婚,違者各徒二年。然古者受姓命氏,因彰德功,邑居官爵,事非一緒。其有祖宗遷易,年代寢遠,流源析本,罕能推詳。至如魯、衛(wèi),文王之昭;凡、蔣,周公之胤。初雖同族,后各分封,并傳國姓,以為宗本,若與姬姓為婚者,不在禁例。其有聲同字別,音聲不殊,男女辨姓,豈宜仇匹,若陽與楊之類。又如近代以來,特蒙賜姓,譜牒仍在,昭穆可知,今姓之與本枝,并不合并為婚媾。其有復姓之類。一字或同,受氏既殊,元非禁限。若同姓緦麻以上為婚者,各依《雜律》奸條科罪?!睔w納上文所述,可將同姓不婚范圍分為三種情形:首先是同宗異姓者,若不能推其源,然可能同宗而異姓,不予禁止;若蒙賜姓,雖與本宗姓異,但知是宗,則予禁止。其次是聲同字異之姓,不得為婚,而列于同姓范圍,據此,可推知非親屬關系的同姓,也在禁限;復姓一字相同者,不列于同姓范圍,可以為婚。第三是緦麻以上同宗,不得為婚。緦麻為服親中最低等,依據唐律的解釋是指內外有服親,但在此條文中僅指同宗之緦麻親。如上所述,同姓范圍已超過同宗范圍之外了。疏議所謂“同宗共姓”,顯然也包括了非同宗之共姓。再者,《戶婚律》同條疏議曰:“問曰:……未知同姓為妾,合得何罪?答曰:‘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Q蓍龜,本防同姓。同姓之人,即嘗同祖。為妻為妾,亂法不殊?!稇袅睢吩疲骸㈡粤⒒槠酢!打炂?、妾,俱名為婚。依準《禮》、《令》,得罪無別?!笨梢娙㈡囗氉袷赝詹换橐?guī)定。文中所謂“同姓之人,即嘗同祖”,顯示同姓不婚是根據同宗不婚的意念而擴大的。若違反此等規(guī)定,刑律對緦麻以上同宗為婚之罪,量刑最重,論以奸罪。唐律規(guī)定奸罪,即使在議減的情況下,亦不得減贖,并不入犯罪未發(fā)自首,得以原罪之列,可見屬于重罰。由此可推論同姓不婚仍有親疏之別。此外,唐《戶婚律》“嘗為袒免妻而嫁娶”條曰:“諸嘗為袒免親之妻而嫁娶者;緦麻及舅、甥、妻,徒一年;小功以上,以奸論。妾,各減二等。并離之?!贝藯l規(guī)定男子不得娶嘗為袒免以上親之妻妾,換言之,女子亦不得再嫁嘗為袒免以上親之男子。所謂“嘗為”,據本條疏議的解釋,包括寡在夫家、被放出或改適他人者。而條文中之“袒免親”,疏議云:“高祖親兄弟,曾祖堂兄弟,祖再從兄弟,父三從兄弟,身四從兄弟、三從侄、再從侄孫,并緦麻絕服之外,即是‘袒免’。即同五代之祖,服制尚異他人,故嘗為袒免親之妻,不合復相嫁娶?!笨芍幻庥H是指同宗共姓但在五服外之親。疏議又云:“‘緦麻及舅甥妻’,謂同姓緦麻之妻及為舅妻,若外甥妻,而更祖嫁妻者,其夫尊卑有服,嫁娶各徒一年?!」σ陨希约檎摗?,小功之親,多是本族,其外姻小功者,唯有外祖父母?!币虼耍松⑼庾娓改甘怯|及外姻尊卑為婚之禁外,其他均基于同姓不婚而禁娶。可見同姓不婚范圍還包括曾嫁入本族之女子。至于同姓不婚的理由,如“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內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取于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不娶同姓者,重人倫,防淫佚,恥與禽獸同也”。所謂不繁、不殖,有無后之意。據此可知,預防無后和維持人倫之序,是同姓不婚的主要理由之一。這種同姓不婚的理念,首先見諸于律令的,是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因此唐律的同姓不婚并非首創(chuàng),但其理論基礎,由前述“同姓不婚”條疏議“依準律令,得罪無別”之言,可知是沿自諸禮經。不過唐律規(guī)定異姓,但是有可能是同宗者,若不能推其源,可以通婚。同姓為婚之例,文獻記載不多,如太宗納弟元吉之妻、高宗納父后宮武氏、安樂公主先嫁武崇訓,再嫁崇訓從父弟,此等事例,均違反了前述唐律禁娶曾為袒免以上親之妻妾的規(guī)定,其中多半是皇室與外戚觸犯,并未受到任何的制裁。雖然如此,同姓不婚仍為社會圭臬,可由以下事例證明:殿中侍御史李逢年去妻欲再娶,許婚兵曹李札寡妹(曾適元氏),李逢年初以李氏名家女,年幼且美,家又富貴而沾沾自喜,后驚為同姓而罷婚。綜合上述,或以遭天下非議而諫帝止納其同宗共姓婦;或因同姓而罷婚;或原受賜姓,因娶同姓女而改賜姓,恢復原來姓氏,顯示同姓不婚仍為朝野所宜遵守。1.1.2外姻尊卑之禁婚外姻指由婚姻關系所建立的親屬關系,包括母族及女系血族、妻族等。關于這方面的禁婚情形,唐《戶婚律》“同姓為婚”條曰:“若外姻有服屬而尊卑共為婚姻,及娶同母異父姊妹,若妻前夫之女者,亦各以奸論。”疏議云:“外姻有服屬者,謂外祖父母、舅、姨、妻之父母。此等若作婚姻者,是名‘尊卑共為婚姻’,……若妻前夫之女者,注云:‘謂妻所生者’,謂前夫之女,后夫娶之,是妻所生者。如其非妻所生,自從本法?!渫庖鲭m有服,非尊卑者為婚,不禁?!薄捌涓改钢谩⒕?、兩姨姊妹及姨、若堂姨,母之姑、堂姑,己之堂姨及再從姨、堂外甥女,女婿姊妹,并不得為婚姻,違者各杖一百。并離之?!笔枳h云:“‘父母、姑、舅、兩姨姊妹’,于身無服,乃是父母緦麻,據身是尊,故不合娶?!耙獭质歉改感」ψ?;‘若堂姨’,雖于父母無服,亦是尊屬;‘母之姑、堂姑’,并是母之小功以上尊;‘己之堂姨及再從姨、堂外甥女’,亦謂堂姊妹所生者,‘女婿姊妹’,于身雖并無服,據理不可為婚:并謂尊卑混亂,人倫失序?!睔w納以上所述,其禁婚范圍可分為兩方面:第一,謂外姻尊卑失序之婚姻。又可分為下列三項:(一)有服者。其中外姻尊卑有服者有四種情形:外祖父母與外孫外孫女、岳母與女婿、母舅與外甥女、姨與外甥。前述同姓不婚一節(jié)中已言及舅甥、外祖父母外孫妻妾不可娶,仍基于外姻有服尊卑不得為婚這項規(guī)定。疏議謂“外姻雖有服,非尊卑者為婚不禁”,據此,表兄弟姊妹婚是被許可的。(二),無服者。有三種情形:父母之姑、舅、從母姊妹、姨或堂姨;母之姑或堂姑;己之堂姨、再從姨、堂外甥女、女婿之姊妹。(三)娶妻與前夫所生之女。第二,指娶同母異父姊妹。從這兩方面看來,凡是因婚姻而建立的親屬尊卑關系,不論有服無服,一律禁婚。非尊卑關系的同母異父姊妹,似是基于血緣因素而禁婚。至于定律的理念,如前述“同姓不婚”條疏議有謂“尊卑混亂,人倫失序”,其實漢儒班固已明言“外屬小功以上,亦不得娶也。而魏世袁準亦曰:“今之人內外相婚,禮與?曰:中外之親,近于同姓,同姓且猶不可,而況中外之親乎!古人以為無疑,故不制也。今以古之不言,因謂之可婚,此不知禮者也?!蔽喝逯鲝垉韧庵H,不可為婚,包括同輩在內,較之漢儒班固僅言外屬小功以上為嚴。而首先將它著于禁令的是西魏文帝,規(guī)定中外及從母兄弟姊妹不得為婚。降至北周,先禁不得娶母同姓以為妻妾,后又放寬,允許母族絕服外者媾婚。因此,唐律允許外姻同輩為婚,實較魏儒的主張及西魏、北周的禁令為寬。但其強調外姻尊卑為婚之禁,不論有服無服,又較漢儒允許小功以下、北周允許母族絕服外者通婚為嚴??梢娞坡芍?,乃特重尊卑長幼之序。1.2士庶、貴賤中國歷史上的社會階層,有貴賤、良賤、士庶等之區(qū)分。其中士庶之分,為魏晉至隋唐間門第興盛下的產物,這時期一過,士庶之分隨之打破。但貴賤、良賤之分,則始終存在至清末。貴賤指官吏與平民的不同社會地位,良賤則指良民和賤民的不同社會地位。因此本部分分士庶、良賤、官民等不婚來探討。1.2.1士庶不婚魏晉南北朝是士族(貴族)的隆盛時代,此朝士庶(貴族平民)的區(qū)分較其他時代明顯,極力避免士庶間的混淆,以保障士族在政治、社會上的特權,因此盛行士庶不婚身份內婚制。這種現象一直殘存到唐代,魏晉南北朝的士族,有不少是籍“國婚”,即聯姻皇室,以維持其門弟。演進到唐代,依據唐人柳芳的分法將士族分為過江的僑姓,東南的吳姓,山東的郡姓,代北的盧姓。其中山東士族在社會上最受重視,所以如此,是因為其秉持漢時的舊閥觀,并非遷洛以后的新閥觀。又根據貞觀、顯慶年間屢修士族譜牒,更可窺知在統(tǒng)治者眼里的士族和社會上所認同的士族是不同的?!敦懹^政要》卷七《論禮樂》云:“貞觀六年(六三二年)……詔吏部尚書高士廉……等,刊正姓氏,普則天下譜牒……撰為《氏族志》。士廉等及進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為第一等。太宗謂曰:‘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既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官宦,猶自云士大夫……今定氏族者,誠欲崇樹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猶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貴我官爵耶?不論數代已則,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為等級,宜一量定,用為永則?!煲源薷蔀榈谌取!币虼耍谔拼y(tǒng)治階層眼里,是以冠冕定士族,這和魏晉南北朝以來所認可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士族,不盡相同。雖然有此不同,但表現在山東士族里的婚姻,仍有濃厚的門弟觀念?;蛳囫嫔?,自為婚姻,如唐高祖所云:“比見關東人與崔、盧為婚,猶自矜伐”;或恃族望而與卑族進行魏晉時候的財婚習俗,此由太宗的話可得到印證。“貞觀六年,(六三二年),太宗謂……曰‘比有山東崔、盧、李、鄭四姓,雖累葉陵犀,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論數定約,同于市賈,甚損風俗,有紊禮經,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貞觀十六年(六四二年)太宗又詔曰:“氏族之盛,實紀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義。自有魏失御,齊氏云亡,市朝既遷,風俗陵替,燕趙右姓,多失衣冠之緒……名雖著于州閭,身未免于貧賤,自號膏粱之胄,不敦匹敵之儀,問名惟在于窮貲,結縭必歸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輩,豐財之家,慕其祖宗,競結婚媾,多納貨賄,有如販鬻,或貶其家門,受屈辱于姻婭;或矜其舊族,行無禮于舅姑,積習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倫,實朽名教……惟此敝風,未能盡變,自今已后,明加告示……其自今年六月禁賣婚。”太宗不但屢屢批評財婚惡習,且加以禁止,可見這種事實的存在。據此可知山東士族并不盡局限于自相為婚,但向外通婚時則多高掛門弟,以求陪門財,而三品以上的朝廷大臣,仍爭與山東士族通婚,顯示出山東士族社會地位之高。一直到文宗時,社會上仍以山東士族通婚為榮。此亦可由下列諸例窺知。如唐初太宗禁王妃主婿議山東之族,但魏征、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等仍盛與為婚。至玄宗朝,李彭年慕山東著姓婚姻,引就清列,以大其門。從此等例子看來,雖大半未見通婚實例,但仍可確知至唐代后期宣宗時,山東士族的門弟觀念仍在,人們仍然肯定他們的社會地位。1.2.2良賤不婚唐代有良民、賤民之分。而賤民層又可分為官賤和私賤。屬于官賤者有官奴婢、官戶、雜戶、工樂戶、太常音聲人等。屬于私賤者有私奴婢、部曲、部曲妻、客女、隨身等。這些賤民在唐律中的地位有高低之分,其順序謂:太常音聲人-雜戶-隨身、部曲妻-工樂戶-官戶-部曲-官奴婢-私奴婢。此外,妓女在當時亦屬于賤人;在良賤身份的區(qū)分下,婚姻對象也被限制。貞德元年(六二七年)曾頒下鼓勵庶人無家室者嫁娶的詔書,明言任其“同類相求”,便含有良賤不婚之意。此后,律令上有更詳細的規(guī)定。首先,唐律有禁止良人與奴婢通婚的規(guī)定?!稇艋槁伞贰芭⒘既藶槠蕖睏l曰:“諸與奴娶良人女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減一等。離之。其奴自娶者,亦如之。主知情者,杖一百;因而上籍為婢者,流三千里。”疏議曰:“……與奴娶良人女為妻者,徒一年半……謂主得徒坐,奴不合科。其奴自娶者,亦得徒一年半。主不知情者,無罪;主若知情,杖一百。”又有“即妄以奴婢為良人,而與良人為夫妻者,徒二年(奴婢自妄者,亦同。)各還正之。”由條文內容看來,顯然禁止私奴婢與良人通婚,無論是主人幫奴娶良人或奴自娶、抑或主人妄冒奴婢為良人或奴婢自妄,而與良人為婚等,一律禁止,違犯者判刑。其中又以將嫁與奴之良人女上籍為婢或冒充奴婢為良人,而與良人通婚之罪較重,猶以將良人女上籍為婢,判流刑三千里為最重。說明良賤身份不可隨意造假混亂。開元二五年令也規(guī)定奴婢詐稱良人,而與良人為夫妻之婚姻無效。此外又禁止奴婢私嫁女與良人為妻妾,犯此者準盜論。因此良人若以婢為妻,以婢為妾,分別判以二年、一年半徒刑,即良人之妾,亦須是良人。唐《戶婚律》“放部曲為良”條曰:“妾者,娶良人為之?!彼枣局荒茉谟凶蛹敖浄艦榱嫉那樾蜗?,為良人妾,但仍不得為良人妻。唐《戶婚律》“以妻為妾”條曰:“若婢有子,及經流放為良者,聽為妾。”疏議曰:“問曰:婢經放為良,聽為妾。若用為妻,復有何罪?答曰:……婢雖經放為良,豈堪承嫡之重。律既止聽為妾,既是不許為妻。”除私奴婢不得與良人通婚外,唐律尚明定雜戶、官戶、客女等,不得與良人為婚。如唐《戶婚律》“雜戶不得與良人為婚”條曰:“諸雜戶不得與良人為婚,違者,杖一百。官戶娶良人女者,亦如之。良人娶官戶女者,加二等?!笔枳h曰:“……官戶私嫁女與良人,律無正條,并須依首、從例。”《戶婚律》“以妻為妾”條又云:“以……客女為妻……徒一年半。各還正之?!笨团m不能為良人妻,但同婢一樣,經放良后,得為妾?!稇艋槁伞贰胺挪壳鸀榱肌睏l疏議曰:“問曰:放客女及婢為良,卻留為妾者,合得何罪?答曰:妾者,娶良人為之……況放客女及婢,本主留為妾者,依律無罪,……”被放客女雖可為妾,但仍與前述婢相同,不可為主人妻。唯是否能為主人外之良人妻妾,并無進一步說明。除以上所述之賤民外,還有官奴婢、工樂戶、太常音聲人、部曲、隨身等。唐律令中并無隨身的婚姻規(guī)定,至于官奴婢、工樂戶,唐《戶婚律》“雜戶不得與良人為婚”條云:“其工、樂、雜戶、官戶,依《令》‘當色為婚’?!薄洞筇屏洹芬嘣疲骸胺补賾襞?,男女成人,先以本色媲偶。”此即規(guī)定當色為婚,不可與良人婚。就此而言,玄宗朝當色為婚的規(guī)定,較先前嚴格。此外,唐律規(guī)定禁娶逃亡婦女為妻妾。《戶婚律》“娶逃亡婦女”條曰:“諸娶逃亡婦女為妻妾,知情者與同罪,至死者減一等。離之。即無夫,會恩免罪者,不離?!笔枳h曰:“其不知情而娶,準律無罪,若無夫,即聽不離。”此條規(guī)定,或基于防止藏匿犯人,但犯罪者,身份已不同于良人,此仍含有良賤不婚之意。良賤不婚的身份內婚制,周代或已如此。禮經上也有相關的理論。如《禮記?內則》云:“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孫甚愛之,雖父母沒,沒身敬之不衰”;《大戴禮記》卷十三《本命》亦曰:“女有五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刑人者,為其棄于人也。”因此,唐律令禁止良賤為婚,嘗沿諸禮經。惟首先著于禁令的,并非唐律令,而是北魏文帝、孝文帝,當時并不詳備,至唐始詳加規(guī)定。實例方面,作為皇室婚姻對象者,公主多嫁與功勛大臣及其子弟侄甥或皇室姻親、士族;而后妃雖多亦多選王公大臣之女,惟仍有以賤民為后宮者??捎韶懹^十三年(六三九年)一篇奏議,窺得梗概,其曰:“近代以降,情溺私寵,掖庭之選,有乖故實?;蛭①v之族,禮訓蔑聞;或刑戮之家,怨憤充積而濫吹名級,入侍宮闈,即事而言,窮未為得。臣等伏請,今日以后,后宮及東宮內職員有闕者,皆選有才行充之,若內無其人,則旁求于外,采擇良家,以禮聘納?!逼溲砸赐ブx,或微賤之族,或刑戮之家,顯示皇室有良賤為婚情形。此事可由下列諸例得到印證:中宗上官昭容婉兒,襁褓時即因祖父及父親被誅而隨母配入掖庭。中宗即位,拜為昭容;肅宗章敬皇后吳氏,坐父事沒入掖庭,后被玄宗選入侍忠王(后之肅宗)。由上諸例,可知與皇帝通婚之賤民,多屬因坐罪而納入掖庭者,或因此輩本多為官員或士族的家屬,但也顯示若基于個人喜愛,即使是賤民,仍不排斥。不過,皇室與賤民的通婚究屬少數,并不得即認為皇室容許良賤通婚的存在?;适乙酝?,仍有良賤通婚之例。如中宗韋后微時乳母王氏,本蠻婢,特封莒國夫人,嫁為懷貞妻;楊國忠娶蜀倡裴柔為妻;富民柳睦州設錦帳三十重,娶得京師名倡嬌陳為妾。在這些例子中,王氏雖本為賤民,但通婚之際,已為良人,所以真正良賤為婚者,只有楊國忠、柳睦州等人。依此而言,社會中良賤通婚者似屬少數,可見社會觀念仍排斥良賤為婚。1.3監(jiān)臨官與民不婚除前述良民與賤民不可通婚外,良民之間也有限制,此即官吏與平民間得禁婚。唐《戶婚律》“監(jiān)臨娶所監(jiān)臨女”條曰:“諸監(jiān)臨之官,娶所監(jiān)臨女為妾者,杖一百;若為親屬娶者,亦如之。其在官非監(jiān)臨者,減一等。女家不坐。”疏議曰:“‘監(jiān)臨之官’,謂職當臨統(tǒng)案驗者,娶所部任女為妾者,杖一百?!H屬,謂本服緦麻以上親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既是監(jiān)臨之官為娶,親屬不坐。若親屬與監(jiān)臨之官同情強娶,或恐嚇娶者,即以本律者從科之,皆以本律首從科之,皆以監(jiān)臨為首,娶者為從?!湓诠俜潜O(jiān)臨者’,謂在所部任官而職非統(tǒng)攝案驗,而娶所部之女及親屬娶之,各減監(jiān)臨官一等……其職非統(tǒng)攝,臨時監(jiān)主而娶者,亦同,仍各離之?!彼^監(jiān)臨官,是指州、縣、鎮(zhèn)、戌、折沖府等判官以上;在官非監(jiān)臨者,指非州、縣、鎮(zhèn)、戌、折沖府判官以上,諸州參軍事及小錄事,與所部不得常為監(jiān)臨者。又所謂部人,是指士庶。所以,此處不僅規(guī)定任官者不得與百姓女為婚,且禁止與部屬女通婚。同時,任官者也不能將部民女嫁與自己的親屬。條文中的官吏,似乎只限于州府地方官,此事由開元二五年令的規(guī)定可以證明?!短屏钍斑z》戶令三四(開二五)條曰:“諸州縣官人,在任之日,不得共部下百姓交婚,違者,雖會赦,仍離之。其州上佐以上及縣令,于所統(tǒng)屬官亦同。其定婚在前,任官居后,及三輔內官門閥相當情愿者,并不在禁限?!笨芍钗慕沟胤焦倥c當地部民為婚。關于上述事情,漢儒班固有類似的理論,如“諸侯所以不得自娶國中何?諸侯不得專封,義不可臣其父母”;或“王者之娶,必先選于大國之女……知雖小國者,必封以大國,明其尊所以不臣也”等。唐朝的禁制或取義于此。至于唐制為何只規(guī)定地方官不可與部民婚,對于中央官則不禁,其因在中央或基于攀附門弟,在地方則有意防止地方官強娶之故。據此,唐法令所規(guī)定的貴賤不婚,并不全以官位有無而定。前述開元二五年令明言授官之前,已先與部民女定婚者,授官之后仍可為婚(《唐令拾遺》戶令三四(開二五)條),可由白居易一則判文得到驗證。其曰:“得甲為郡守,部下漁色。御史將責之。辭云:未授官以前納采。對曰:娶于本部之內,雖處謙疑;定婚于授官之前,未為縱欲。況禮先納采,足明嬿婉之求;聘則為妻,殊非強暴之政?!y料漁色之辜?!庇伞皾O色”一詞,可看出官民不婚,似基于防止官吏強娶部民女而設。與部民通婚的實例不多。如來俊臣坐贓,出為同州參軍,逼奪同例參軍妻;盧從史任昭義軍節(jié)度使,奪部將妻妾等例,都是以逼奪部屬妻妾方式,并非以禮聘娶部民女。由此案例,可知唐代確實禁止官民為婚,但法律是否生效執(zhí)法者休戚相關。2.唐朝的婚姻法律制度的特征 從上述唐朝調整婚姻關系的法律規(guī)定的內容來看,唐朝的婚姻法制度有以下特征:2.1.道德與法律的有機結合唐朝的法律思想以儒家正統(tǒng)的禮教思想為核心,唐律以禮為出入一切都圍繞宗法倫理展開,婚姻制度是封建禮教的中心,“三綱”是唐婚姻法律制度的精髓,道德與法律的有機結合是唐朝婚姻法律制度的要特征,唐之婚姻法律是一部典型的親屬倫理法,封建禮教滲透于婚關系的各個領域、各個環(huán)節(jié)。結婚對象的選擇以封建禮教標準來衡量,不僅同宗同姓不結婚,有服制關系的外姻,尊卑不得為婚,而且即使是沒有限制服制系的外姻,尊卑也不得為婚,嚴禁尊卑為婚,目的在于維護“尊尊”,免尊卑混亂,人倫喪序。2.2.社會利益與家族利益的有效平衡唐朝的婚姻法律領域,秉持著封建婚姻的兩大古老目的,宗族的續(xù)和祖先的祭祀?!疤煜轮驹趪?,國之本在家”,“家齊而后國治”,是古人的共識,唐以此作為婚姻立法的指導思想。2.3.國家干預范圍與程度的適度控制我國封建社會法律體例上的一大特征是以刑為主,諸法合體,違的后果不分刑民,一律以刑罰處之,唐律當然也不例外。婚姻家庭中至生養(yǎng)死葬,婚姻離合,分家析產,大致親屬之間的毆傷殘殺,無一不在唐律的管轄之下,但與此同時,唐律的強制規(guī)定又有相的靈活性,國家干預的范圍與程度得到了適度的控制。唐律規(guī)定同姓不婚,但如果是賜姓,雖與本宗姓異,只要是同宗則予禁止,此規(guī)定不違同姓不婚立法的本意,體現了國家干預的適度則。唐律規(guī)定監(jiān)臨官與民不婚,即監(jiān)臨官娶所臨女及為親屬娶者,均法律的禁限,但同時規(guī)定在授官之前,已先與部民女定婚者,授官之仍可為婚。法律的限制與允許充分體現了國家干預的適度可行。結語唐婚姻法律以“欲治國必先齊家”為立法指導思想,為維護封建倫理綱常而加強對婚姻關系的干預和調整。筆者大量搜集了文獻中關于禮制對婚姻制度的規(guī)定,對比唐代的律例規(guī)定以及文獻所記載的實例,證明唐代的婚姻制度與禮制是一脈相承的,其實質是對古代禮法的一種制度化。以同姓不婚而言,法制上規(guī)定以父姓或夫姓作為判斷同姓與否的標準。其范圍除同宗共姓外,也包括了曾嫁入本族之女及聲同字異之姓,已超過同宗之范圍了。其精神也是沿自禮經同姓不婚的理念。就外姻尊卑不婚而言,法制上的設限,包括三種:其一為有服者。具體是指:外祖父母與外孫外孫女、岳母與女婿、母舅與外甥女、母姨與外甥。其二為無服者。具體是指:父母之姑、舅、從母姊妹、姨或堂姨;母之姑或堂姑;己之官姨、再從姨、堂外甥女、女婿之姊妹。其三是指娶妻與前夫所生之女。因此,不論外姻有服無服,凡是觸及尊卑者,一律禁婚,即屬于族系外婚制。但又允許外姻中表兄妹為婚,就這一點而言,又有族系內婚制。可見特重尊卑,而以血緣為次。這種律文規(guī)定,顯然受儒家尊卑有序理論的影響,但特重尊卑,而將外姻限制范圍擴大,則又較漢儒班固所主張的外屬小功以上不得通婚的看法為嚴。就士庶不婚而言,唐代的士族性質,已與魏晉南北朝有異。統(tǒng)治者以冠冕定士族,但社會上仍以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山東士族為尚,爭相與婚。而山東士族也自相矜尚,與卑族通婚時,仍沿襲魏晉以來的財婚陋習。但山東士族與皇室的關系不甚融洽,并不喜與皇室通婚,太宗也禁止王妃主婿議取山東士族,高宗、中宗更禁其自相為婚。直至文宗時,皇室態(tài)度雖然軟化,但山東士族仍不愿與其通婚。山東士族的自矜門弟及社會上爭相與其為婚的想象,直到宣宗時,仍然存在。就良賤不婚而言,唐初法律規(guī)定除太常音聲人與部曲可與良民通婚外,其余賤民客女、雜戶、官戶、工樂戶、官私奴婢等均禁止與良民通婚。惟婢女、客女入禁限范圍,有轉嚴傾向。不僅良賤不可通婚,連賤民彼此也不可互越,因此唐代當色為婚的規(guī)定,可謂嚴厲。此制雖沿自禮經,但更為強化。就官民不婚而言,法制禁止地方官與部屬百姓通婚,但允許授官之前,已先與部民通婚者,授官之后仍可為婚。此外,對于中央官員,只要門閥相當且情愿者,法并不嚴禁通婚,可見官民的良賤不婚,并不全然以官位的有無而定,似乎還受門弟觀念的左右。因此,官民不婚之制,雖有漢儒所謂“諸侯不娶國中”等理論影響,但仍有其他社會因素存在。注釋[1]參見[日]仁井田陞:《支那身份法史》,座右寶刊行會1942年第1版。[2]參見《白虎通》卷九《嫁娶》“論同姓外屬不娶”條。[3]《禮記?坊記》。[4]《禮記?曲禮》。[5]《禮記?大傳》。[6]參見曹漫之主編:《唐律疏議譯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513頁。[7]參見戴炎輝:《唐律各論》,臺北三民書局1965年第1版,第89頁。[8]參見《通典》卷六十《禮典·嘉禮》“內表不可婚議”引袁準正論。[9]參見何啟民:《唐朝山東士族的社會地位之考察》,收于《中古門弟論集》,學生書局1978年第1版,第305頁。[10]參見鄭聯芳:《唐律奴隸制度之研究》(下),《法律評論》第226卷11期,第25頁。[11]參見曹漫之主編:《唐律疏議譯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523至524頁。[12]參見《大唐六典》卷十九司農寺錄事條。[13]參見《全唐文》卷九七五闕名《請選良家女充后宮議》貞觀十三年二月。[14]參見曹漫之主編:《唐律疏議譯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516頁。[15]參見《白虎通》卷九《嫁娶》“論諸侯不娶國中”條。參考文獻[1]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1版。[2]曹漫之主編:《唐律疏議譯注》,吉林人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