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各少數(shù)民族介紹資料_第1頁
貴州各少數(shù)民族介紹資料_第2頁
貴州各少數(shù)民族介紹資料_第3頁
貴州各少數(shù)民族介紹資料_第4頁
貴州各少數(shù)民族介紹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個民族成份,少數(shù)民族成份個數(shù)僅次于云南,居全國第二位。世居少數(shù)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滿族、畬族等16個。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7.9%。今天生活在貴州的少數(shù)民族,多屬漢藏語系,其下又分藏緬語族、壯侗語族和苗瑤語族以及仡拉語族。屬藏緬語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屬壯侗語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屬苗瑤語族的有苗族、瑤族、畬族等,皆出自苗瑤族系;百濮族系,屬漢藏語系中的仡基語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為古代的“濮人”。在對貴州各大族系遷徙入黔的歷史中發(fā)現(xiàn),政治擠壓,軍事征服,制度嬗變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進入貴州的主要動因。而貴州的歷史即此亦可被視為一部移民史。民族對流與穿插的結果,造成了貴州境內民族區(qū)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錯雜居的情況。各個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長期的遷移中,逐漸分化成今天的各種不同民族。貴州回族人口有16.87萬人,,占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畢節(jié)地區(qū)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黔西南自治州興仁縣、安順市平壩縣、普定縣,六盤水市各縣,貴陽市。貴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萬人,占全國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銅仁地區(qū)的沿河、印江、黔東南自治州的鎮(zhèn)遠、岑鞏縣、遵義縣的道真自治縣。貴州的侗族有162.8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東南各縣和銅仁地區(qū)玉屏自治縣、江口縣、石阡縣、萬山特區(qū)。貴州的毛南族有3.12萬人,占全國毛南族總數(shù)的29.1%。是全國10個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縣。貴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萬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畢節(jié)地區(qū)和六盤水市。貴州畬族有4.49萬人,主要聚居在黔東南州麻江縣、凱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勻市、福泉市。貴州仡佬族人口55.9萬人,占全國仡佬族總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義的務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安順市平壩、普定縣、關嶺自治縣、銅仁地區(qū)石阡縣,畢節(jié)地區(qū)黔西縣。貴州羌族有0.14萬人,主要聚居在銅仁地區(qū)石阡縣、江口縣。貴州瑤族有4.44萬人,主要聚居在黔南自治州荔波縣,黔東南自治州從江縣、丹寨縣、榕江縣,黔西南自治州望謨縣。貴州蒙古族有4.75萬人,現(xiàn)主要聚居在畢節(jié)地區(qū)大方縣、畢節(jié)市、黔西縣、金沙縣、納雍縣、銅仁地區(qū)石阡縣。貴州壯族5.21萬人,大約在明清時期先后來自鄰近的桂北各縣,主要聚居在黔東南自治州從江縣、黔南自治州獨山荔波縣。貴州滿族有2.19萬人,主要居住在黔西、金沙、大方三個縣的結合部。貴州白族有18.74萬人,主要分布在畢節(jié)地區(qū)大方縣、威寧自治縣、畢節(jié)市、織金縣、黔西縣、赫章縣、六盤水市盤縣。貴州仫佬族有2.84萬人,占全國仫佬族總人口的13.69%,主要分布在黔東南自治州麻江縣、凱里市、黃平縣、黔南自治州福泉市、都勻市、甕安縣。貴州水族人口有36.97萬人,占全國水族總人口的90.08%,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縣、都勻市、獨山縣、黔東南自治州榕江縣。貴州苗族有430萬人,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聚居在黔東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畢節(jié)、銅仁地區(qū)、六盤水市、貴陽市郊區(qū)。貴州布依族占全國布依族人口的94.17%,主要聚居在貴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順的鎮(zhèn)寧、關嶺的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貴陽市苗族:彝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相傳是古羌人的分支。貴州的彝族人口約707,400余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威寧、赫章、畢節(jié)、大方、黔西、納雍、織金、金沙及六盤水等縣市。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彝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彝文在歷史起過重要作用。彝族多住在較為平緩的山坡上或山間的小盆地中,村落較分散,住宅形式與漢族相同。彝族服飾,男子穿黑色窄袖斜襟上衣和多褶闊腳長褲。婦女通常頭上纏包頭,用圍腰和腰帶。彝族信鬼神,崇拜祖先。主要節(jié)日有火把節(jié)、豐收節(jié)、祭山節(jié)等。土家族: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湘西及貴州一帶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單一的民族,并和漢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雜居生活。貴州的土家族分布在印江和沿河兩縣。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多數(shù)講漢語。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漢文。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種植果木花草。每個自然村寨多為同姓同宗,一戶人家居住一棟房子。房屋有吊腳樓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樓房,式樣不一。土家族的服飾男女有別,婦女穿左襟大褂,滾花邊,衣長而肥,袖大而短,無領,身著圍腰,褲腳鑲花邊,腳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頭帕,戴銀飾。男子穿領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歡對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褲子,白布褲腰,褲腳短,頭包白帕或花帕。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主要節(jié)日有過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陽等。仡佬族:貴州省歷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數(shù)居住在本省,自稱為貴州“本地人”。人口約5萬多人,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很多人都會說漢語、苗語、布依語等。沒有文字,通用漢文。仡佬族的服飾與漢族及鄰近的少數(shù)民族大體相同。主要節(jié)日有春節(jié)、吃新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六月六等。其余瑤族、回族、壯族等在貴州居住地都很分散?,幾迳⒕釉谇系睦蟛?、獨山和黔東南的黎平、從江、榕江?;刈逶谫F州則集中在威寧一帶。壯族主要散居在貴州與廣西接壤處。水族:水族族源與布依族、侗族相同,都是古越人的分支,和侗族一道幾經遷徙,現(xiàn)居黔、湘、桂邊境一帶,在貴州主要生活在苗嶺以南、都柳江游,人口有322,000余人。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荔波、獨山、都勻、榕江、從江等縣市。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列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有一種古老的文字,叫“水書”。為鬼師占卜之用,老百姓不認識,也不使用?!八畷钡膯巫謨H有一百多個,系表達五行生克、生死吉兇、八卦、二十八宿和天干地支之類。水族普遍通用漢文。飲食以大米為主,喜吃糯米、包谷、麥類、薯類等次之。副食喜歡吃酸辣、酸菜、酸魚、辣椒等,尤喜食魚。愛飲酒,白酒,米酒,甜酒等都飲,有“無酒不成席”的習慣。水族的服飾,無論男女都喜歡穿青、藍色服裝。婦女穿無領對襟半長衫,身大袖寬,下穿長褲,系青布圍腰,托肩和褲腿均鑲有花邊,穿翹鼻子繡花鞋。節(jié)日佩帶耳環(huán)、項圈、手鐲等。長發(fā)梳成一把,斜綰在頭上,側面插一把梳子。男子包頭,服裝和漢族相似。水族多聚族而居,同村寨的成員大多有血緣關系。婦女地位地低于男子,家長有支配全家的權利。父死長子繼承家長地位?;橐鍪且环蛞黄拗疲S著經濟的發(fā)展,由早先較為自由的婚姻逐漸變?yōu)楦改赴k了,并明顯的打上了“門當戶對”的階級烙印。水族信鬼神,而且鬼神名目繁多?;刈澹嘿F州省回族人數(shù),據(jù)1990年人口普查統(tǒng)計,有126500人,約占全省總人口數(shù)的3%。其分布于全省9個地、州、市的人口數(shù)為:畢節(jié)地區(qū)71403人,占全省回族人數(shù)的56%。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554人,占全省回族人數(shù)的16%。安順市1l751人,占全省回族人數(shù)的9.2%。貴陽市4937人,占全省回族人數(shù)的3.9%。銅仁市2693人,占全省回族人數(shù)的2.1%。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l490人,占全省回族人數(shù)的1.1%。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l357人,占全省回族人數(shù)的l%。遵義市1097人,占全省回族人數(shù)的0.86%。全省86個縣級行政區(qū)劃單位均有回民,以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最多。據(jù)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有68403人,占全省回民總人數(shù)的54%以上。其次為興仁縣和平壩縣,分別為8972人和6515人。有l(wèi)000人以上不滿5000人的有13個市、縣、特區(qū),即貴陽市的云巖區(qū)、南明區(qū),六盤水市的水城特區(qū)、盤縣、六枝特區(qū)、鐘山區(q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普安縣、安龍縣,畢節(jié)市的赫章縣,安順市。不滿1000人的有70個縣、市、區(qū),最少的只有數(shù)人。明顯地表現(xiàn)出“大分散”和“小集中”的特點。再以分布于全省的方位來說,大部分在西部。其次為西南部及地處中心的貴陽市。再次為東部、南部及北部。貴州回族分布的另一特點是大多住在農村,從事農業(yè)生產,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68400余人,居住縣城的不過149戶,562人。興仁縣8900多回族,住在縣城的雖有l(wèi)000余人,然而大多數(shù)人家亦經營農業(yè)。平壩縣城關住有回民千余人,情況亦如是。雖然有的市回民僅有城鎮(zhèn)人口,而無農業(yè)人口,如貴陽市、遵義市、都勻市、凱里市等地,但人數(shù)都不多。就全省范圍來說,回族農業(yè)戶占回族總戶數(shù)的80%以上。貴州回族住地環(huán)境差別極大?;孛褫^多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系云貴高原東延部分,境內烏蒙山諸脈巍峨聳峙,氣勢磅礴,中部形成面積較大之高大丘陵。西北部和西南部則溝壑縱橫?;孛穸嘧≡谖鞅辈?,距縣城較遠,與云南省接壤。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回族較集中的另一地區(qū),全州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物產豐富,回族人口較多的是興仁縣,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交通中心。屬熱帶氣候區(qū),雨熱同季。冬少嚴寒,夏少酷暑,生物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一年兩熟。普安縣青山區(qū)是回民小聚居區(qū),其地交通方便,有公路直通興仁、盤縣、普安諸縣城,遠近商賈,成集貿易,商業(yè)活躍,名揚全州。安順市為回民較為集中之又一地區(qū)。其地為貴州省旅游區(qū)及產米區(qū),回民較多的平壩縣,東聯(lián)貴陽市,西聯(lián)安順市,處于旅游線上,氣候冬暖夏涼,雨量充沛,盛產大米?;孛窦械氖?、五里、架布等地方,水草豐富、宜農宜牧,發(fā)展經濟潛力大。安順市塘官鄉(xiāng)的樟樹寨是回民聚居區(qū),遍地產煤,且蘊藏量大,煤質亦優(yōu)良?;孛穸嘤屑鏍I煤業(yè)者??偟恼f,在西北部的回民住地環(huán)境較差,在中部及西南部的住地環(huán)境則較好,明顯地反映出各地回民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白族:貴州白族人口的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同時顯現(xiàn)出大范圍的共同區(qū)域特征,主要散居在貴州威寧、赫章、畢節(jié)、大方、黔西、金沙、織金、納雍、普定、水城、盤縣、安順等縣、市、特區(qū),據(jù)1996年抽樣調查,共136400人。大都雜居于海拔l40()~l800米之問的平壩和低山地區(qū),屬貴州西部烏江上游的三岔河、六圭河等支流沿岸,系云貴高原的突出地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其文字不少借用漢字,即“漢字白讀”。居住在盤縣、納雍、大方等縣的白族,通用漢語漢文。居住在威寧、赫章及水城東北部的白族沿用彝語。白族服飾自明代晚期以后日漸消失。清代起,屬漢羅苴者著漢裝,屬彝羅苴者著彝服。今偶見威寧白族姑娘穿著云南大理白族服裝,即頭包圍巾,上身著白衣,再套無袖紅色褂。男子特別是明末清初,逐漸有人散發(fā),包青布長頭巾,身穿短衣、大褲。自民國始,服飾逐漸同于漢族,至現(xiàn)在與漢族服飾無差異。婚姻實行家庭和民族外婚及姑舅交錯婚。節(jié)日有春節(jié)、正月十五、端陽節(jié)、七月半、八月十五、十月初一等。白族社會除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外,還有佛教和基督教。白族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因長期受漢、彝等民族的影響,存在著從漢與從彝的區(qū)域性差異,發(fā)展不平衡。盤縣、納雍、大方等縣的白族,社會的經濟發(fā)展與當?shù)貪h族相同。威寧、赫章地區(qū)的白族,社會經濟受彝族奴隸制殘余和封建領主制社會形態(tài)的牽制,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仍以封建領主經濟為主,同時有濃厚的奴隸制人身占有形態(tài)。白族古時曾實行火葬。清代后,土葬逐漸盛行。貴州解放后,在白族聚居區(qū)建立了民族鄉(xiāng)。壯族:貴州壯族大約在明清時期先后來自鄰近的桂北各縣。壯家內部講壯話,對外用漢語,多兼通侗語或苗語。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語支,分南、北部兩個方言。貴州壯族操北部方言桂北土語。壯族無統(tǒng)一的文字,民間普遍利用漢字譯音及其偏旁部首創(chuàng)立“方塊壯文”,稱“土俗字”,主要用來編創(chuàng)和記錄民間歌謠,抄寫經文、巫書、咒語等。1956年,創(chuàng)立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壯文,至今仍在壯族聚居區(qū)推廣。壯族主要經營農業(yè)。男子服飾尚青黑。婦女裝束分別與鄰近地域的苗、侗、漢族婦女相似。歷史上,壯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貴州解放后,與他族通婚的日趨增多。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壯年、牛神節(jié)、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節(jié)、吃新節(jié)、老人節(jié)等。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民間文學藝術主要有神話、傳說、歌謠、諺語等。民間歌謠有古歌、酒歌、情歌、贊歌、盤歌、考歌、山歌等。貴州解放后,壯族聚居區(qū)先后建立了民族鄉(xiāng)。蒙古族:在貴州省,根據(jù)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有68個縣(市)有蒙古族分布。

按全省9個地區(qū)來分,分別為:貴陽市495人,六盤水市1866人,遵義地區(qū)96人,銅仁市7861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461人,畢節(jié)地區(qū)12595人,安順市417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58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36人。主要分布在畢節(jié)市和銅仁市。蒙古族先民移居貴州時,多為明清之際,與漢族大量遷居貴州時間大體相同。根據(jù)蒙古族人《余氏家譜》和大量墓碑證明,由于四川發(fā)生動亂,余姓由四川輾轉遷入貴州大方、黔西、思南、石阡等地落籍為業(yè),逐漸成為當?shù)氐耐林用瘛?984年10月,大方縣民族識別辦公室查明以前申報為漢族的余姓群眾系蒙古族鐵氏后裔,報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全部返本歸源為蒙古族。據(jù)此,石阡縣、思南縣、黔西縣等地的余姓群眾根據(jù)他們所擁有的《余氏家譜》全部改族籍為蒙古族。貴州的蒙古族通用漢語漢文。其服飾、生活、文化、習俗、婚姻、喪葬習俗基本與當?shù)刂黧w民族相同,但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沒有中秋節(jié)。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生產力水平與當?shù)刂黧w民族相同或相近。1992年在大方縣建立了奉山彝族蒙古族民族鄉(xiāng)。畬族:貴州省畬族主要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縣、凱里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和都勻市,地處云貴高原向湘桂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在1996年6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認定前,稱之為“東家”。明清時的一些貴州地方史志稱之為“東苗”、“佟苗”。貴州省畬族先祖來源于江西。其先祖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間,或奉旨征討、遷徙,或避禍遷入貴州。貴州的畬族沒有文字。男女老幼都說畬語,畬族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以生產經營農業(yè)為主。貴州解放前,畬族地區(qū)有稱為“議榔”的組織,一般一寨一議榔,也有數(shù)寨聯(lián)合組織的議榔。民間文化藝術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敘事歌、民間故事等。粑槽舞是畬族獨具特色風格的民族舞蹈。傳統(tǒng)工藝主要有刺繡、銀飾品加工和編織等。服飾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同族不開親,歷史上盛行族內婚,少有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通婚者。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節(jié)日有祭祖節(jié)、四月八、中秋節(jié)、九月九等?,幾澹含幾迨琴F州省的世居民族之一。小聚居、大雜居,點狀分布于黔湘、黔桂邊境地區(qū)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銅仁市、安順市等三州二市的16個縣中。東起銅仁、石阡,南至黎平、榕江、從江、雷山、丹寨、麻江、劍河、三都、羅甸、望謨,西迄貞豐、紫云、關嶺都有瑤族分布?,幾灏粗稻劬?,大的聚居點為一個瑤族鄉(xiāng),一般是自成村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狀態(tài)貴州瑤族支系多,服飾、習俗、語言及自稱差異大。貴州的瑤族大約是在明清兩代分別從廣西、廣東遷入,或是因行政區(qū)劃的改變而劃入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惟盤瑤的語言屬瑤語支。解放前,瑤族內部沒有明顯的階級分化,存在著較濃厚的原始公有制殘余和“油鍋”(意為“同在一口鍋里吃飯的人”)、“石牌”制等古老的社會組織形式。實行較嚴厲的習慣法,以維持社會秩序,處理日常事務和糾紛。除塔石和瑤麓兩地辦有小學外,絕大部分瑤族地區(qū)沒有學校教育。有的地方還以木刻記事,用木板燒孔和數(shù)玉米粒記數(shù)。信鬼神,崇拜祖宗和自然物。民間文學有故事傳說、情歌、喪歌、祭神歌、山歌。舞蹈有猴鼓舞、打獵舞。傳統(tǒng)工藝有挑花、刺繡和蠟染?,幾宸椏钍蕉?,各具特色。由于長期與各民族雜居,部分地區(qū)瑤族的服飾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男女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兩種。喪葬有土葬、停棺待葬和巖洞葬3種形式。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盤王節(jié)、陀螺節(jié)、六月卯節(jié)、糯考節(jié)?,幾逵凶约邯毺氐默巺^(qū)瑤藥?,幾弩w育,以傳統(tǒng)的體育為主,如打陀螺、摔跤、打獵操和傳統(tǒng)武術等。貴州瑤族大多處于信仰原始宗教階段,崇拜干神百靈等。貴州解放后,瑤族聚居地區(qū)分別建立了民族鄉(xiāng)。毛南族:毛南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惠水、獨山三縣境內。其中,以平塘縣為多,共3萬余人,占90%以上;惠水縣次之,為3000余人;獨山縣最少,僅幾百人。

平塘縣境內的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卡蒲、河中、六硐、者密、甲青5個鄉(xiāng)。居住在獨山縣邊境羊鳳鄉(xiāng)的毛南族與平塘縣上述地區(qū)相連,共同形成一小片聚居區(qū)。散居在平塘縣擺茹、馬場、甘寨、上莫和惠水縣赤土、姚哨、惠明等地的毛南族,多以一村一寨聚族而居。居住在卡蒲、河中等地的這一聚居區(qū),南北約長70公里,東西寬約50公里,總面積約35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東經10’7"21’~10’7~40’分之間,北緯25~4.1’~25。44’之間,海拔為655~81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7℃左右。居民多數(shù)住山問平壩,依山傍水而居。1990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認定。毛南族有自己的語言,稱為“頌贊”或“頌吞”,但沒有文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貴州的毛南語沒有方言區(qū)別,只有土語的舌異,內部一致性大。毛南族主要從事農業(yè),少數(shù)人經營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服飾尚青。明代,毛南族男子是“衣短狹青衣,老者衣細葛,婦女則小袂長裙”;婦女項掛銀飾、耳戴銀環(huán)、手有戒指和銀玉手鐲。清代后期,強令毛南人改裝,裝束逐漸接近漢族人。傳統(tǒng)工藝有紡織、編織、銀制品、木雕和石刻。民間口頭文字詩歌故事豐富多彩。喜愛打棉球、地牯牛等帶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舞蹈有打猴鼓,多在喪禮中進行。歷史上盛行族內婚,不與外族通婚,且全由父母包辦。信仰多神。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火把節(jié)、迎春節(jié)、橋節(jié)、過小年。貴州解放后,在毛南族聚居區(qū)建立了民族鄉(xiāng)。滿族:滿族主要居住在貴州申黔西、金沙、大方三個縣的結合部。據(jù)方志記載,滿族遷入源于清廷實施軍事計劃。清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叛清稱帝,戰(zhàn)禍遍及西南各省。十九年,清廷以綠營步兵為前鋒,滿族官兵隨后平息判軍,收復黔西等地。部分滿族官兵及其眷屬定居黔西,從事農業(yè)。貴州解放前,自稱漢族;1981年,經考察識別,省人民政府批準恢復滿族成份。滿語在貴州已消失。僅個別老人能用滿語說簡單的日常用語或念夏紀。使用漢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仍保留原有服飾款式。現(xiàn)在,男女服飾、婚喪習俗與當?shù)孛褡逑嗤C耖g文學有故事傳說、歌謠、諺語等。石雕土藝精湛,婦女善于刺繡、挑花、編織。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當?shù)匦值苊褡宕蠖嘞嗤?。不同的是,過春節(jié)(或生日)要在火房的碗架上擺上好菜,稱“樣菜”,自大年初一至十五每天每餐拿出祭祖,不吃,吃完飯后又收拾放原處,每餐皆如此,直至十五才吃。世居的滿族信仰祖宗和多神,祭天、祭祖、祭碗架神較普遍。貴州解放后,在滿族聚居區(qū)建立了民族鄉(xiāng)。仫佬族:仫佬族是貴州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由古僚族群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