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聞傳播史通論_第1頁
世界新聞傳播史通論_第2頁
世界新聞傳播史通論_第3頁
世界新聞傳播史通論_第4頁
世界新聞傳播史通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世界新聞傳播史通論第一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張昆教授新聞史家的使命及其素養(yǎng)2023/6/152第二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萬事萬物皆有歷史。歷史的積淀搭建了現(xiàn)實的平臺,預示了未來的軌跡。它不僅可以提供幫助確立現(xiàn)實坐標的參照系,而且能夠為主體的處世為人提供鏡鑒。自然如此,社會如此,人事也是如此。2023/6/153第三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新聞傳播作為一個不斷擴張的專門的社會領(lǐng)域,需要對其自身歷史的梳理;新聞傳播學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更需要新聞史學來強固其根基。新聞史學建設(shè)既是新聞傳播事業(yè)發(fā)展的要求,也是新聞學科自身進化的必然。新聞史學科的發(fā)展,一切都取決于人,取決于具有崇高使命感和職業(yè)精神的新聞史家。2023/6/154第四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本講主要論述兩個問題:一、歷史與新聞史家的使命二、新聞史家的修養(yǎng)2023/6/155第五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一、歷史與新聞史家的使命

“歷史”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它指的是發(fā)生在過去的按一定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另一方面,與上述意義不可分割的是,“歷史”還指對該事件的報道,以闡明該事件對人類詮釋自我和詮釋世界所具有的意義。“前者涉及的是事件的時間順序,而后者涉及的是這些事件敘事性再現(xiàn)”。2023/6/156第六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德國哲學家洪堡認為,歷史學家的本職工作就是客觀、全面地描述過去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建構(gòu)既往歷史進化的時間鏈環(huán)和媒介與社會互動的空間架構(gòu)?!八绞羌兇獾?、完備地進行描述,就越是完美地完成了這一任務(wù)。簡單地描述是他的業(yè)務(wù)的第一個不容逃避的要求,同時也是他能夠提供的最高的東西”。2023/6/157第七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自歷史學產(chǎn)生以來,衡量歷史著述的重要標準,就是這種敘事性再現(xiàn)與客觀存在的歷史的一致性程度。新聞史也是如此,評價新聞史成果的基本指標,也是新聞史家對以往發(fā)生的事件的陳述與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的偏差指數(shù)。

2023/6/158第八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新聞史家的使命有三:第一是在堅持客觀性、真實性的前提下,展現(xiàn)新聞歷史演進的真相。第二是揭示新聞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服務(wù)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第三是把握現(xiàn)實,引領(lǐng)未來。2023/6/159第九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一在堅持客觀性、真實性的前提下,展現(xiàn)新聞歷史演進的真相?!埃ㄓⅲ┌@锟恕せ舨妓辊U姆:

解構(gòu)披著歷史外衣的政治和社會神話,長期以來一直是史學家職業(yè)義務(wù)的一部分,是不依賴他們的同情心的。”要履行史學家這一神圣的使命,史學家本身必須視真實為生命,將真實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廣泛地占有第一手資料,認真甄別,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衰之理”(司馬遷《報任安書》)2023/6/1510第十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二是揭示新聞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服務(wù)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司馬遷撰寫《史記》,就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對歷史規(guī)律的探討,不僅有利于厘清歷史進化的基本脈絡(luò),而且對于理解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服務(wù)于當時社會的客觀需要,具有重要的意義。2023/6/1511第十一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英國歷史學者卡爾:“歷史家的任務(wù)既不是喜愛過去,也不是脫離過去,而是控制和了解過去,作為了解現(xiàn)在的關(guān)鍵?!?/p>

唐太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2023/6/1512第十二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三是把握現(xiàn)實,引領(lǐng)未來。

未來的輪廓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通過尋求過去發(fā)展過程的線索加以認識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越是希望創(chuàng)新,歷史就越是成為揭示未來的關(guān)鍵。因為過去就是現(xiàn)在或者未來的模型,它“是打開遺傳密碼的鑰匙,憑借遺傳密碼,每一代才能復制其后代并確定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2023/6/1513第十三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歷史學家不是未來學家,他不可能完整準確地預示將來的事件。但可以肯定,對過去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未來的趨向。這是因為,“人類生活乃是一個有機體,在它之中所有的成分都是互相包含互相解釋的。因此對過去的新的理解同時也就給予我們對未來的新的展望,而這種展望反過來成了推動理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動力?!?/p>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2023/6/1514第十四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決定使命實現(xiàn)與否的關(guān)鍵因素

歷史學者的使命最終實現(xiàn)與否,取決于他是否能夠如實地、純粹地、完整地描述以往發(fā)生的事件。如果能夠?qū)崿F(xiàn)歷史描述與歷史實在的完美契合,那是歷史學者夢寐以求的至上境界。但是歷史學本身的歷史表明,要達到這一境界,是非常困難的。2023/6/1515第十五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人們的歷史認識為什么不可能完全符合歷史真實?德國學者席勒從四個方面分析:

“首先,無數(shù)多的歷史事件或者是由于沒有目擊者,或者是由于沒有借助某種符號記載下來而失傳。人類自身及其語言產(chǎn)生之前的歷史事件就屬于此列?!捌浯?,即使語言產(chǎn)生并因此有可能表達和繼續(xù)傳播已發(fā)生的事件,這種傳播最開始是以口頭傳說這種不可靠的和經(jīng)常變化的方式進行的?!畹膫鹘y(tǒng)或者口頭傳說對歷史而言是一種很不可靠的原始資料。因此,使用文字之前的所有事件對于世界歷史而言也差不多可說是失而不可復得了。2023/6/1516第十六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再次,文字自身也不是永恒的。無數(shù)多的古代文物都由于年代久遠或各種偶然事件而失傳了。印刷術(shù)發(fā)明后人們搶救出的文物只是極少數(shù)?!白詈?,在保存下來的史料中,‘大部分又由于其撰寫者的激情、無知、往往甚至是由于其天才而被弄得面目全非,不可辨認’”。2023/6/1517第十七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席勒對于歷史學者的“激情、無知”甚至是“天才”,抱有強烈的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得到了業(yè)內(nèi)外人士的普遍認同。因為歷史學家面對復雜的歷史事件,不可能做到有聞必錄,他必須做出選擇。所以歷史始終伴隨著“記載和忽略、記憶和遺忘”?!爸匾?、“次要”、“無關(guān)緊要”的尺度始終在支配著史學家的書寫。歷史學者的主觀判斷的差異,決定了有多少個歷史學家,就有多少種不同的歷史著述,哪怕是針對同一時代或同一事件。2023/6/1518第十八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湯因比:

“假使某人掌握著單獨一天之內(nèi)在全世界出版的所有報紙,并假設(shè)他得到保證說所有報道的每一個字都是像福音一樣的真理,那么他拿著這些報紙能干些什么呢?他又如何組織它們呢?再進一步假設(shè)他認為所有的事實都是同樣重要的——可他就是無法寫成一部摻和所有這些事實的單獨一天的歷史。他不得不進行選擇,而且,即使他把所有事實都轉(zhuǎn)載出來,他也只能突出一些事實,并貶低另外一些事實”。2023/6/1519第十九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影響史家選擇的因素:四個方面

首先,每個歷史學者都有自己觀察問題的視角。“每個史學家都有自己的一生,都有觀測世界的個人角度。這種觀測角度與其他類似情況的人相同,……當某人不是研究古代或19世紀,而是寫作他自己生活的時代的時候,這些時代的個人經(jīng)歷不可避免地塑造了我們看待它們的方式,甚至塑造了我們評價證據(jù)的方式”

——(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史學家——歷史神話的終結(jié)者》2023/6/1520第二十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其次,即便標榜超然、公正的歷史學者,在從事歷史著述時,也免不了受到自己主觀目的的影響。就連中國的至圣先師孔子,在其編纂《春秋》時,也“時或為目的而犧牲事實”。2023/6/1521第二十一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梁啟超反思,中國史家“從不肯為歷史而治歷史,而必侈懸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經(jīng)世’等,一切史跡,則以供吾目的之芻狗而已。其結(jié)果必至強史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墜地。此惡習起自孔子,而二千年之史無不播其毒??鬃铀蕖洞呵铩?,今日傳世最古之史書也。宋儒其謂‘寓褒貶,別善惡’;漢儒謂其‘微言大義,撥亂反正’;兩說孰當且勿深論。要之,孔子作《春秋》別有目的,而所史事,不過借作手段,無可疑也。”

——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2023/6/1522第二十二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其三,是歷史學者置身的時代環(huán)境。西方史學界有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換言之,一切歷史著作的撰寫,都受到當時時代風潮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歷史著作都是穿著不同裝束的當代史,它至少體現(xiàn)了當代的歷史價值觀.2023/6/1523第二十三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杰出的西奧多·莫姆森筆下的羅馬帝國,是同樣反映了新德意志帝國的、1848年代的一部德國自由史。在尤利烏斯·愷撒的背后,我們看到了俾斯麥的身影。羅納德·塞姆的研究更是這種類型。他所寫的愷撒,就是法西斯獨裁者的身影”。

——(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著:《史學家——歷史神話的終結(jié)者》2023/6/1524第二十四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其四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歷史學者也置身于社會之中,集中承擔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guān)系。“在每一歷史時期或者史前時期,每一個人總是生在一個社會里的,而且從他出生的最早時期起就是由那個社會塑造的。他所說的語言不是個人的天賦,而是從他生長于其中的那個社會集體得來的。語言和環(huán)境這兩者都有助于決定他的思想特征;他的早期的思想是從別人那里來的”。

——愛德華·霍列特·卡爾著:《歷史是什么?》2023/6/1525第二十五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可見歷史學者的著述、成就,能否達致理想的境界,實現(xiàn)著述與歷史實在的完美契合,不僅與其置身的時代、社會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更與他們自身的歷史觀、價值觀及其功利目的直接相聯(lián)。所以,要向社會奉獻至上的精品——信史,歷史學者本身必須排斥現(xiàn)實的利益糾葛,堅守職業(yè)精神,強化專業(yè)素養(yǎng),堅持真理,超越自我,只有這樣,歷史學者才能履行自己的使命。2023/6/1526第二十六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新聞史家的修養(yǎng)歷史學家是時代的記錄者,其職責就是憑著自己的一雙慧眼,以中正持平的態(tài)度,秉持理性客觀的精神,如實地、全面地再現(xiàn)客觀的歷史?!肮胖摿际氛?,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fā)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

——曾鞏著:《南齊書·序》“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

——章學誠著:《文史通議·史德》2023/6/1527第二十七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新聞史家要擔當歷史的責任,必須具備如下素養(yǎng):第一,要有強烈的好奇心;第二,要有深遠的視界和宏觀思維;第三,要有一定的想象力;第四,要有摯著的專業(yè)精神和強烈的使命感;第五,要有杰出的表述才能;第六,要有激情但又不能為激情所傷;第七,要有卓越的史識;第八,要有高尚的史德2023/6/1528第二十八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一,要有強烈的好奇心

英國歷史學者湯因比:

“好奇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沖動。它是意識的一種產(chǎn)物。人類有了意識,就必然會思考各種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顯然僅僅是現(xiàn)實的片段,肯定是很表面的東西,而且無論這些現(xiàn)象怎樣變化,都很可能是騙人的?!?023/6/1529第二十九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好奇心就是驅(qū)使人們通過現(xiàn)象來探索現(xiàn)象所掩蓋的現(xiàn)實的那種沖動。除非達到了目的,在此之前好奇心是永遠不能滿足的;因此雖然它可能開始只是出于好玩,但是一旦它變成了一種執(zhí)著的追求,就會最終變成一種宗教經(jīng)驗”。“沒有好奇心的刺激,就不可能有任何智力活動”。

——(英)阿諾德·湯因比著:《歷史研究》2023/6/1530第三十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二,要有深遠的視界和宏觀思維新聞史是在寬廣深遠的社會背景下展開的,在新聞史領(lǐng)域,集中、融合了各種自然的和社會的力量的交互作用。所以單純地從新聞的視角來審視新聞的歷史,是難以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的。新聞史家必須從深廣的視野和宏觀思維來探索新聞自身的歷史。否則,“他們便會有回到知識孤立主義中去的危險,必然會阻礙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當代史學主要趨勢》2023/6/1531第三十一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如果滿足于狹隘的經(jīng)驗,“局限于國家、民族史的狹小范圍內(nèi),其種族的、政治的與國家的偏見,不可避免的使他陷于泥沼之中,……許多史學家缺乏公平,不是由于有先入之見,而是由于知識的不足。沉淫于欣賞自己的民族,必然夸大其創(chuàng)造性,而將本為模仿來的,認為系其獨創(chuàng)。對其他民族不公正,是由于不了解其他民族,知識閉塞,易于為情緒所建立的偶像所欺騙”。

——杜維運著:《史學方法論》2023/6/1532第三十二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三,要有一定的想象力歷史是客觀的,但歷史著述則是史學家想象力的產(chǎn)物。歷史學者在建構(gòu)歷史體系時,面對兩方面的苦惱,一是歷史事件的繁復多樣,不知從哪著手,二是歷史鏈條的斷裂,某些沒有見證、沒有記錄的事件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或者某些事件的細節(jié)缺損,如果不從歷史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出發(f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必要的縫合,歷史就是不完整的,或至少不是生動的。2023/6/1533第三十三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所以,“歷史是一種想象的產(chǎn)物,是屬于個人所有的一種東西;這種東西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從他個人的經(jīng)驗里塑成,以適應(yīng)他實際的或情緒上的需要,并且把它盡可能地好好地加以修飾來適合他審美的口味?!鄙踔量梢哉f,歷史“勢必是與幻想的動人的混合物,是對真實事件的一種神秘的附會?!?/p>

——卡爾·貝克著:《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2023/6/1534第三十四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一個完美的歷史學家必須絕對具有足夠的想象力,才能使他的敘述既生動又感人,但他必須絕對地掌握自己的想象,將它限制在他所發(fā)現(xiàn)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葉,損害其真實性。他必須既能進行深入而巧妙的推論,又具有充分的自制力,以免將事實納入假設(shè)的框架。凡是能夠恰當?shù)毓烙嬤@些困難的人,都不會奇怪,每個歷史學家都有可能失足——或者是在敘述領(lǐng)域或者是在思辯領(lǐng)域”。

——麥考萊著:《論歷史》2023/6/1535第三十五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也就是說,想象力對史家來說是必須的,要充分地發(fā)揮想象力的作用,但是絕對又不能放開想象的翅膀,更不能離開歷史事件來發(fā)揮文學上的想象力。2023/6/1536第三十六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四,摯著的專業(yè)精神和強烈的使命感

《太史公自序》:“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鬃幼浜?,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023/6/1537第三十七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春秋時代的襄公二十五年,齊國的崔杼殺了國君,“大史書曰:崔杼殺其君。崔氏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zhí)簡以往,聞既出矣,乃還”。

——《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2023/6/1538第三十八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五,要有杰出的表述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很難,表達真理尤難

劉知己所謂的才學識三長,其中以史才尤為難得?!笆酚腥L,才、學、識,世罕見之,故史才少,夫有學無才,猶愚賈操金,不能殖貨,有才無學,猶巧匠無緶楠斧斤,弗能成室”

——《新唐書》本傳2023/6/1539第三十九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要鍛就一流的史才,必須對“語言的、詩意的和修辭的手段有更深刻的理解”。

——(德)約恩·呂森著:《歷史思考的新途徑》“夫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薄胺蚰苈孕〈娲?,舉重明輕,一言而巨細咸賅,片語而洪纖靡漏?!?/p>

——劉知己著:《史通·敘事》2023/6/1540第四十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六,要有激情但又不能為激情所傷

激情對于人們從事的任何一個職業(yè)都是強大的動力源。一個理智的人在面對歷史時,固然有難得的清醒、冷靜,但過于理智,卻會傷害歷史作品應(yīng)該蘊涵的人文精神。2023/6/1541第四十一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對激情的世界——政治的野心,宗教的狂熱,以及經(jīng)濟和社會的斗爭——了無所知的歷史學家,只會給予我們非??菰锍橄蟮臍v史事件。但是如果他想要獲取歷史真理的話,他本人就不能逗留于這個世界。他必須賦予所有這些激情的材料以理論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像藝術(shù)品的形式一樣,決不是激情的產(chǎn)物和結(jié)果。歷史學確是一部關(guān)于激情的歷史,但是如果歷史學本身試圖成為激情,那么它就不再是歷史。歷史學家本人一定不能表現(xiàn)出他所描述的那些激情,那些暴怒和瘋狂的情緒來?!?/p>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人論》2023/6/1542第四十二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梁啟超也論及史家的情感的消極影響:

“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變記》,后之作清史者記戊戌事,誰不認為可貴之史料?然謂所記悉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則?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將事跡放大也?!?/p>

——《中國歷史研究法》2023/6/1543第四十三頁,共四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七,要有卓越的史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