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現(xiàn)象解讀-論文_第1頁
死亡現(xiàn)象解讀-論文_第2頁
死亡現(xiàn)象解讀-論文_第3頁
死亡現(xiàn)象解讀-論文_第4頁
死亡現(xiàn)象解讀-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死亡現(xiàn)象解讀——生死學引論(論文)西南大學2009—2010學年度2期通選課《死亡現(xiàn)象解讀——生死學引論》課程考核論文

題目:糾結與超脫——莊子的生死哲學2010年

7月

26日

摘要:人們糾結于自然的生與死、社會的命與時、自我的情與欲之中,憂愁痛苦。莊子指出了一條不知悅生與不知惡死、安之若命與安時處順、恬淡寡欲與寂寞無為之路,并從中超脫出來。關鍵詞:莊子;糾結;生與死;命與時;情與欲;超脫

一、糾結的人生1.糾結于自然的生與死古往今來,生與死的問題是人生面臨的一大問題,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無人可以改變。生命是可貴的,無論有多么健康、長壽,然而每個人必然走向死亡。如《大宗師》所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1](P.92)也就是說“死生是命定的,如同夜日交替一樣恒常,是自然的。人有不能干預的地方,都是事物固有的本性?!盵1](P.93)莊子把解決人的生死問題作為其人生哲學的最重要課題之一,他認為人的死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必然規(guī)律,它是每個人一生中遭遇的一個必須要跨越的界限,糾結于生死大限必然帶來苦痛。2.糾結于社會的命與時首先,莊子深深感到,有種限制力量既無法擺脫又不可抗拒,這就是所謂的“命”,它是社會和自然多種力量的凝聚、堆積,是一種內在的決定性;其次,在莊子的人生哲學中還有“時”的概念,就是所謂的時局、時勢,包括時機在內的時勢的變化,它是一個時代政治、經(jīng)濟、道德各方面全部的社會環(huán)境。在社會生活中個人力量是不可與之抗衡的,也是人力所無法左右的,特定的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秋水》中“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1](P.243)由此觀之,個人的成敗、福禍、好壞、善惡、貧富,人的主觀意志是無能為力的,而是取決于時勢。命運的好壞、國家治理得如何,不是看有沒有智慧,而是由時勢、時機來決定的。這種客觀力量是一種外在的必然性,人們糾結于其中而無法擺脫。3.糾結于自我的情與欲莊子認為,人們除了受到自然大限和社會時命的制約外,還糾結于哀樂之情和利害之欲。人一出生,就和憂愁同生?;畹迷介L,憂愁的時間也就相對越長。才有《至樂》中的“長壽的人昏昏迷迷,久憂不死,是多么痛苦啊!”人滿足了情欲時就高興,反之就憂愁,得到滿足后又會擔心失去。所以得到得不到,人都是處在患得患失的憂慮之中。人們糾結于如此多的憂愁中,“除了疾病、死亡、憂患之外,其中開口歡笑的,一月之中不過四五天而已”,甚至為此搭上性命,“小人殉財,君子殉名”。莊子將此歸咎于“生之害也”、“天下之至害也”。因為它們常使人們糾結于無數(shù)煩憂之中,一些“哀樂之來,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知北游》)也就是說哀愁快樂的來去都是人無法阻止的,人的主觀意志是無法改變的,這是人自身的情感所限。同樣,莊子認為人的本性還固有著追求名利的欲望,這也是人無法超越的精神枷鎖。但是,無論是哀樂之情感,還是名利之欲望,只要人們糾結于其中,必然會成為精神負累、心靈鎖鏈。二、莊子對糾結人生的超脫1.對生與死的超脫——不知悅生、不知惡死莊子認為,在生與死之上還有自然這個更高的客觀物質存在,把人融入永恒的自然變化運動過程之中,把生死看作自然變遷。如《知北游》中“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熟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德充符》中“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天道》中“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生死只不過是生命存在的兩種形式,無所謂悅生惡死,也無所謂惡生悅死?!吨翗贰分星f子對妻子的死鼓盆而歌,“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莊子還認為自己的身體是“天地之委形也,生命是天地之委和也”,“天地與我并存,而萬物與我為一”?!鞍褜λ郎挠^點從肉體存在本身超越到一個更高的,更普遍的終極存在,這時死生的界限就消失了?!盵2](P.156)這樣一來,也就可以從生與死的糾結中超脫出來了。2.對命與時的超脫——安之若命、安時處順莊子提出了安之若命、安時處順的觀點,要求人們面對現(xiàn)實生活,采取被動無為的態(tài)度,安于現(xiàn)狀,聽任命運安排,隨順事物變化,一切因之順之,都不必太在意,“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這樣無論處于怎樣的境遇下,內心不會感到痛苦,形體不會遭到傷害,心境就會處于寧靜的狀態(tài),精神也會體驗到一種自由的滿足。對待社會人事是這樣,如《人間世》中:“天下有兩大戒律,一個是命,一個是義。子女愛父母,這是天性使然,用不著作什么說明;臣子事奉國君,這是義,這也是天經(jīng)地義的,因為哪個國家是沒有君主的?這個君臣之禮是天地之間無處回避的。這就是天下的大戒律。所以子女奉養(yǎng)父母的,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使之安居快樂,這便是做到盡孝了。人臣事奉君主,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君主安穩(wěn)無患,這便做到盡忠了。自己修養(yǎng)身心的,不受哀與樂等情緒的左右,明知道這事無可奈何卻能安然處之,耐心去盡力做,這便是德的最高境界了。”[1](P.62)對待自然事變也是一樣,如《大宗師》中:子輿有病了,子祀前去看望他。(子輿)說:“偉大啊,造物者要把我變成這樣傴僂了?!弊屿雴?“你嫌惡這樣嗎?”答:“不,我嫌惡什么?假使把我的左臂變做雞,我就讓它給我報曉;假使把我的右臂變做彈丸,我就用來打鸮鳥烤著吃;假使把我的屁股變做車,把我的精神變做馬,我就坐這輛馬車,還用再坐別的馬車嗎?得是適時機,失是順應變化。安于時機順應變化,哀樂就不能侵入(心中)。這就是古時所說的‘懸解’。不能自解的人,是被外在的東西束縛住了。人不能勝天從來如此,我又有什么嫌惡的呢?”[1](P.98-99)故事中的孔子和子輿在無可奈何的變化面前,沒有糾結其中,而是用了安之若命、安時處順之法從憂愁苦痛之中解脫出來,從而保持了心境的平和,也就從命與時的糾結中超脫出來了。3.對情與欲的超脫——恬淡寡欲、寂寞無為莊子超脫了生死的精神壓力,擺脫了命時的精神束縛,要達到“乘天地之正,而卸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絕對自由,還要從“自我”的情緒里解脫出來,那就必須先消除那些阻礙人獲得自由的欲望,做到恬淡寡欲,寂寞無為。正如《刻意》所言:“夫恬苰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苰矣。平易恬苰,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1](P.228)無欲才能恬淡,無為才能寂寞,恬淡寂寞才能安時處順,不遭禍殃。“所以說,圣人活著順自然而行,死了因物而化,靜止時和陰氣同隱寂,行動時與陽氣同波流……所以說沒有天災,沒有外物牽累,沒有人的非難,沒有鬼神責罰……虛無恬淡,才合自然的德性?!痹偃纭陡3分小皬刂局?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盵2](P.375)能夠恬淡寡欲,就不會動心于塵世的功名利祿、富貴顯達,就不會為了獲得身外之物去爭奪,那就可做到寂寞無為了。由此,莊子也便從自我的哀樂之情和利害之欲的糾結中解脫出來了。

參考文獻:[1]孟慶祥等.莊子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2]崔大華.莊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責任編輯:杜紅艷]

死亡現(xiàn)象解讀課程論文(選修課)作業(yè)2010-07-2510:45:17閱讀16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西南大學2009—2010學年度3期通選課《死亡現(xiàn)象解讀——生死學引論》課程考核論文

題目:我眼中的死亡

姓名

xx

學號

xxxxxxxxxxxxxxxxxx

年級

09級

專業(yè)

地理科學(師范)

學院

地理科學學院

2010年7月

21

我眼中的死亡

xxx(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重慶400715)摘要:死亡是一朵冷艷的黑玫瑰;死亡是塵世間最殘酷的美;死亡是每個人都逃不脫的人生宿命。但若我們換一個視角,則會發(fā)現(xiàn)死亡實際上是我們每個人人生的最后成長階段,一直到臨終前的那個瞬間,我們的生命、生活與人生都在成長著。所以,對"死"我們不該也不能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我們所應該要做的僅僅在于:由思想意識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徑,來深刻地體察死亡、咀嚼死亡,由對死的思考來為自我的"生"確定方向,確定意義,確定價值。一個現(xiàn)代人在其人生中達到了這一境界,他的生存與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發(fā)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獲得極大的成功。

關鍵詞:死亡

死亡含義

死亡演繹

死亡意義

死亡是一朵冷艷的黑玫瑰;死亡是塵世間最殘酷的美;死亡是每個人逃不脫的人生宿命。很多人會對死亡有恐懼感,但莊子、亞里士多德以及“好了歌”都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此時,若我們換一個視角,則會發(fā)現(xiàn)死亡實際上是我們每個人人生的最后成長階段,一直到臨終前的那個瞬間,我們的生命、生活與人生都在成長著。所以,對"死"我們不該也不能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我們所應該要做的僅僅在于:由思想意識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徑,來深刻地體察死亡、咀嚼死亡,由對死的思考來為自我的"生"確定方向,確定意義,確定價值。一個現(xiàn)代人在其人生中達到了這一境界,他的生存與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發(fā)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獲得極大的成功。

一、死亡的含義及其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演繹(一)、死亡的定義①一般而言,很容易查到的一種解釋如下:死亡拼音為sǐwáng【英文】death(n.)美音:[d?θ]英音:[deθ];die(v.)美音:[da?]英音:[dai]【詞性】動詞,名詞【褒貶】中性詞【近義詞】滅亡【反義詞】生存【釋義】[動詞]失去生命(跟“生存”相對):因車禍死亡。[名詞]指死亡這一事件:他的死亡讓我們很難過。【14】②另有解釋“死亡”,對自然界的生物而言,一般是指“失去其生命”,人、動物等的死亡均是如此;對人類社會中的組織機構、制度原則、風俗習慣、意識形態(tài)和學術文化等而言,是指“失去其存續(xù)下去的價值”,從而退出歷史舞臺,不再發(fā)揮作用?!?4】③從量子力學的角度看:死亡是一個物理過程,人離開了緩光速粒子世界。④用宗教觀念解釋:宗教觀念中的死亡又分為兩種情況A、佛教觀點

否認肉體的存在,認為死亡是幫助人離棄現(xiàn)世的一切聲色,通往理想境界的必經(jīng)階梯。比方說:

萬般皆瞬息,死在生中藏;

造物即為毀,悠然入靜鄉(xiāng)。

并且佛教認為人死后有三種選擇:a.立即再生

b.入地獄

c.進入涅槃境界

當然這三種結果也不是我們想選哪種就是那種的,我們在選擇它的時候是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而不是主動的地位。佛說:“這是要根據(jù)我們生前在人間的表現(xiàn)來劃分的。”

B.基督教觀點

人本永恒,魔鬼嫉妒,死亡才降臨人世,于是,有了塵歸塵土歸土的解局。那么基督教是認為人是永恒的,但是呢?由于魔鬼嫉妒人的永恒,不想讓人在那樣永恒下去,所以就造成了死亡的降臨。在這種觀點下,死亡被分成了肉體死亡和精神死亡兩種。【5】⑤用法律學來解釋:法律學上認為,認定死亡的最主要標準是心跳、脈搏和呼吸停止。死亡確定跡象是僵硬和尸腐。確定死亡是否發(fā)生或發(fā)生的確切時間對于將其器官移植給活人、婚姻的終止、繼承的開始和繼承權、保險和社會保障及在世家屬的請求有重要的意義。當然在這種解釋下死亡也就很簡單及指人體生命的終結。他又分為自然死亡和暴力死亡兩種。當然用這樣的觀點解釋也許會給我們一種很刻板,很中規(guī)中矩的感覺,但我想說這也是法律要強調它的強制性的一個很好的展示機會?!?】【7】【8】⑥用美學的觀點來解釋:美學認為死亡是“凈化”原則的偉大體現(xiàn),是歡快色調和肉體的一次盛宴。從這樣簡短精煉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美學的特點和它所涉及的廣泛性,即使是在描述死亡這個令人感到恐怖的字眼時也不忘展現(xiàn)出它最美的一面。(二)死亡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演繹在中國原始宗教中,中國人關于死亡的思考總是與自然或自然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古人認為,天上是神的世界,那里是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神無生無死,是永恒的。地上是人的世界,有生必有死,地下是鬼的世界,黑沉沉、陰森森,令人恐怖。神、人、鬼各居其所。中國原始宗教的死亡觀與季節(jié)相聯(lián)系。如認為冬季黑暗、寒冷,大雪冰封,萬物肅殺,和陰間的景象相同,是死亡的季節(jié)。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種關于死亡的思考閃亮登場。孔子站在岸邊望著滾滾東逝水,發(fā)出逝者如斯乎的感嘆,這也表現(xiàn)出他對人生必死的無可奈何。所以當子路向他提出關于死亡問題的終極關切時,他表現(xiàn)出不高興,脫口而出“未知生,焉知死”。這體現(xiàn)出他對生命的深切感悟。深意在于:生命是有限的,應把精力首先放在有價值的問題上,思考生比研究生更有意義,把生活的問題安排好了,死的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這句話并不表示他對死的問題的放棄,而只是一種理性的暫且擱置,但隱含了關于生死關系的思考。其實孔子也并沒有放棄對死亡問題的思考,只是覺得如果你真正地認識了生,也就認識了死。所以儒家關于死亡問題的議論都是圍繞通過思考生而超越死展開的。與儒家相比,道家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就自由、任性得多,表現(xiàn)出一種浪漫主義的色彩。如果說儒家是努力在“生”中探尋“死”,那么道家主張的就是“出生入死”,把萬物歸結于“道”,而“道”法自然。凡事不能強求,要順其自然,主張“無為”?!盁o為”并不是消極不去為的意思,而是說要順應自然之理,國家的治理是這樣,人的生死也是這樣。對人來說,生也自然,死亦自然,沒什么可高興和驚奇或悲傷的。只有那些超越“生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和快樂。所以面對死亡不必要有生存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也不需要去執(zhí)著于現(xiàn)實的事務,而是應該按照天理和自然的法則調養(yǎng)好自己。既然生死是“天道”所定,所以既不要悅生,也不要惡死,要“生死齊一”。

真正把死亡描述得恐怖可怕的應算是漢代佛教。釋加牟尼曾為印度王子,不受魔鬼撒旦關于萬國榮華的誘惑潛入山林苦修,菩提樹下冥思苦想七天七夜關于人生的痛苦和解脫之道,終于悟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的真諦,從而開創(chuàng)了“四圣諦”為核心要義的佛教生死觀。儒教對死亡的基本觀念是:人不只是有一“生”,而有無數(shù)的生死輪回,死是這種輪回不已的生的中介。人生的痛苦在于人的肉體,肉體最大的痛苦是死亡。肉體可滅,而靈魂可以轉生或轉型。人一生要與自己的肉體做斗爭,只有戰(zhàn)勝自己肉體的人才能享受到來世的快樂,達到“涅槃”。【9】在這里,死亡在佛教那里有了幾份生存的沉重,變得明森恐怖。應該說,到了隋唐時期,人們一般能接受死亡這個客觀事實,也不大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隋文帝堅決反對神仙怪異之類的存在,陶淵明選擇了“自然無為”的人生觀,只要今生今世生活得安逸,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就行了。“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泵鞔枷爰覅卫λ劳龅睦斫飧鼮樯羁蹋骸昂粑贿^,萬古無輪回之時;形神一離,千年無再生之我。”認為死后看風水,請陰陽先生是“舍我本身,求之枯骨”。當然越到后來,人們對死亡的看法就更多更多了。二、死亡的意義及啟示一般人皆認為,死亡是最無意義的東西;而且,它還進而吞噬掉了所有的人生意義。但是,人們若明白了人之生必然相伴于死,莊子曰:“熟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為友也?!薄?】我們每個人從生下來的那一刻開始,便步入了走向死途的過程,那么,我們在生的過程中就應該去體驗死,去沉思死,去由對死的扣問而讓自我的生命獲得長足的發(fā)展,建構出一個健康正確有意義的人生觀,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有價值。這種方法可稱之為"生死相長"。

首先,死亡的存在,以及我們對死亡的沉思,可以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性,這就能使我們能夠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讓生命中的每一段都充滿內容,都可以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梢?,"死"的存在不是使"生"毫無意義,而是更凸顯出"生"的意義與價值。當一個人能夠牢牢抓住生活,不浪費人生中的寶貴時光,努力地從事各種創(chuàng)造的活動,珍惜生活中的親情、友情、愛情、人情,并盡可能多地品嘗種種人生的滋味,那么,人們就能在死亡來臨之際,毫無恐懼,心安理得,并為自己即將永久地安息和為別的生命之誕生做基礎而欣喜不已,這就達到了生死兩相安的最佳境界了。可見,由"死"可以反觀出"生"的真正的意義所在。任何人在"生"的階段時都應該生機勃勃,奮發(fā)努力;而到了死時,則應該心安坦然,無所牽掛。

其次,死亡的存在使我們能夠擁有更健康的人生觀。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可看見許多人埋首于求這求那,總以為擁有得越多就越好;在為人處世時,刻薄、吝嗇、毫無憐憫心,無所不為。也許他的確成功了,擁有了很多很多,可是他在這個世界上不愛別人,不幫助別人;當然別人也就不會愛他,也就不會幫助他。因此,他在現(xiàn)世的生活就肯定相當?shù)墓陋?;而當他面對死亡時,他會因為所擁有的一切都將永久地喪失而痛苦萬分。人之生死的吊詭性就在于:人們生前擁有的少,死時就喪失的少,其痛苦也就相對要?。蝗藗兩皳碛械脑蕉?,死時就喪失的越多,按一般的邏輯,痛苦就必然會大。對于那些在人世間一心只知攫取者而言,這一生死的規(guī)律實在是太不利了。所以,為了避免死時的更大痛苦,我們有必要對自己的人生觀做極大的改變。為了生活和生存,我們當然要去謀生,要去賺錢;但我們不能以賺錢為唯一的人生目的,不能以聚財為全部生活中關注的唯一追求。要明白一個深刻的生死之理:人世間的物質性擁有不是人生的一切,甚至不是人生中最主要的東西;人活著時最重要的還是一個情字,是和諧的關系,是溫馨的親情。所以,我們在世間生活,對物質性的東西要拿得起放得下,要以與人和諧生活、愛和助人為樂作為人生中最最值得追求的東西,并發(fā)而為實際的生活準則。這樣做的結果,我們在生活中也能得到他人的愛和幫助,由此我們便由對死亡的體認而獲得了做人的正確立場。

再次,死亡的存在還能讓我們擁有更好的人生態(tài)度。人們若只是沉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對什么都十分地執(zhí)著。你的我的他的,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讓別人從自己這里取得一絲一毫,什么都得分得清清楚楚,不僅執(zhí)著于己的,更盯著他的,還渴望取得你的。而且,對那怕是一點點的損失也無法忍受,那怕是吃上一點點的虧也是堅決不干的。這樣的話,人們在生活中一定累得很,苦得很,無奈得很。如果我們能夠從日常的生活中超脫出來,學會由死觀生的方法,心胸便會豁然開朗,意識到:我們生到這個世間時,是一無所有的來;而我們死時離開這個世間也將赤條條的去。生前的所有,都為暫時而已,我們又何必執(zhí)著?實際上,我們又何能執(zhí)著?而且,我們在世間走一遭,與各種人結成各種的關系,實在都是有緣。這些人際的關系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復的,故而是彌足珍貴的。因此,我們何必執(zhí)著于你的我的他的呢?又何必因此而形成你我他之間的緊張關系呢?所以,我們如果在生的過程中,稍稍去想想死的問題,生活中的許多東西便會想得更開一些,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