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心理效應演示文稿_第1頁
種心理效應演示文稿_第2頁
種心理效應演示文稿_第3頁
種心理效應演示文稿_第4頁
種心理效應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種心理效應演示文稿當前第1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種心理效應當前第2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瓦拉赫效應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fā)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了發(fā)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后人稱這種現(xiàn)象為“瓦拉赫效應”條條大路通羅馬1瓦拉赫是如何成功的呢?當前第3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瓦拉赫文學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油畫不善于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shù)第一化學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諾貝爾化學獎當前第4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登門坎效應

登門坎效應,是指一個人接受了較低層次的要求后,適當引導,往往會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該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無壓力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xiàn)場實驗中提出的。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愿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于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xiàn)了較小的要求后,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坎效應”對人的影響。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菜根譚》2當前第5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共生效應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xiàn)象,稱之為“共生效應”。

事實上,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現(xiàn)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便是“共生效應”一個杰出的典型。3當前第6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刻板效應

社會心理學認為,那種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響稱為“刻板效應”。它是對人的一種固定而籠統(tǒng)的看法,從而產生一種刻板印象。

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這種觀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征,而忽視個體差異。4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當前第7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

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后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根據(jù)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往往比較偏頗。

5當前第8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的是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yōu)于中間部分項目的現(xiàn)象。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是相對應的兩種效應。首因效應一般在較陌生的情況下產生影響,而近因效應一般在較熟悉的情況下產生影響。兩者都是對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觀臆斷,使得決策信息失真。6當前第9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他還傾向于據(jù)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7當前第10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蝴蝶效應

196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研究“長期天氣預報”問題時,出現(xiàn)了疑難問題:她在計算機上用一組簡化數(shù)據(jù)模擬天氣的演變,原本是想利用計算機的高速運算來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但是,事與愿違,多次計算表明,初始條件的極微小差異,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洛倫茲發(fā)現(xiàn)了微小差異導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表達這個發(fā)現(xiàn),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動翅膀,它煽動起來的小小漩渦與其他氣流匯合,可能在一個月后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8當前第11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jīng)過科學測定智商很高。”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fā)現(xiàn)這18名學生的確表現(xiàn)超常。

羅森塔爾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xiàn)象。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9皮格馬利翁效應當前第12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貝爾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天賦極高,有人說他畢業(yè)后若研究晶體和生物化學,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此舉被稱為貝爾效應。

貝爾效應要求領導者具有伯樂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單位和集體為先,慧眼識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積極為有才干的下屬創(chuàng)造機會。

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10當前第13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鯰魚效應

從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如果能讓它們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只有一條漁船能做到帶活魚回港。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這條船的魚槽內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而已。

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后,由于環(huán)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fā)現(xiàn)這一“異類”后,也會因緊張而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延長了壽命。這就是“鯰魚效應”。

運用鯰魚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11當前第14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海潮效應

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則出現(xiàn)大潮,引力小則出現(xiàn)小潮。此乃海潮效應?,F(xiàn)在很多知名企業(yè)都提出這樣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業(yè)激勵人。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fā)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土。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后,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并沒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12當前第15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

從前有一位國君,愿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墒?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

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墒牵人s到這一家時,馬已經(jīng)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

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并不是欺騙別人。

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當前第16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p>

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yōu)厚的俸祿。并讓他修筑了“黃金臺”,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

消息傳出去不久,樂毅、鄒衍和劇辛等一大批賢士紛紛從各自的國家來到燕國。

經(jīng)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于強盛起來,終于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占領的土地。當前第17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名片效應

有一位求職青年,應聘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感到十分沮喪。最后,他又抱著一線希望到一家公司應聘。

在此之前,他先打聽該公司老總的歷史,通過了解,他發(fā)現(xiàn)這個公司老總以前也有與自己相似的經(jīng)歷,于是他如獲珍寶,在應聘時,他就與老總暢談自己的求職經(jīng)歷,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果然,這一席話博得了老總的賞識和同情,最終他被錄用為業(yè)務經(jīng)理。

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

13當前第18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

恰當?shù)厥褂?心理名片",可以盡快促成人際關系的建立。

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應有的作用:

▲要善于捕捉對方的信息,把握真實的態(tài)度,尋找其積極的、你可以接受的觀點,"制作"一張有效的"心理名片"

▲尋找時機,恰到好處地向對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這樣,你就可以達到目標。

掌握"心理名片"的應用藝術,對于人際交往記憶處理人際關系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當前第19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異性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梢钥吹侥袪I業(yè)員接待女顧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顧客熱情些。這便是心理學上所謂的“異性效應"。這種現(xiàn)象是建立在異性相吸引的基礎上的。

人們一般比較對異性感興趣,特別是對外表討人喜歡,言談舉止得體的異性感興趣,這點女性也不例外,只不過不如男性對女性那么明顯。有時為了引起異性注意,男性還特別喜歡在女性面前表現(xiàn)自己,這也是"異性效應"在起作用。

14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當前第20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后,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喊叫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jīng)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xiàn)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

15狼來了當前第21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

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

這件時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

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xiàn)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于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

這種現(xiàn)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xiàn)。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

當前第22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Or見死不救產生罪惡感、內疚感,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責任大家來分擔,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And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集體冷漠當前第23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詹森效應

有一名運動員叫詹森,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人們借此把那種平時表現(xiàn)良好,但由于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場上失敗的現(xiàn)象稱為詹森效應。

16詹森的戰(zhàn)績到底如何呢?當前第24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1984年1988年1992年1994年南斯拉夫,薩拉熱窩加拿大,卡爾加里法國,阿爾貝維爾挪威,利勒哈默爾500米速滑500米速滑500米速滑500米速滑第4名姐姐去世失利1000米速滑第4名1000米速滑第26名第8名滑倒奪金熱門奪金熱門最好的1000米速滑6人成績比他好打破世界紀錄,奪金牌失利當前第25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酸葡萄”和“甜檸檬”

“酸葡萄”心理

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東西就說是“酸”的,是不好的。這種方法可以緩解我們的一些壓力。

比如:別人有一樣好東西,我沒有,我很想要,但實際上我不可能得到。這時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樣東西不好的地方,說那樣東西的“壞話”,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17當前第26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

“甜檸檬”心理

認為自己的檸檬就是甜的,“甜檸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擺脫不掉的東西就是好的,要學會接納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千萬不要輕易說自己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試試“甜檸檬”心理學會接納自己,逐漸增強自信。當前第27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鈕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南風效應”這一社會心理學概念的出處。

“南風效應”給人們的啟示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18當前第28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巴納姆效應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jié)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xiàn)自我知覺的偏差。

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19當前第29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后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

當人的情緒處于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

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當前第30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培哥效應

特點:倒背如流的秘密,培哥記憶術案例:有人做過所謂奇特的記憶表演益處:避免記憶的枯燥單調要點:需要經(jīng)常鍛煉,并盡可能地使自己的聯(lián)想奇特醒目20當前第31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遷移效應

在學習心理學中,先行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即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對解決新問題的影響,即通常所說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稱為“遷移效應”。它有三種效應方式:先行學習A促進了后繼學習B的效應,稱為正效應;先行學習A干擾和阻礙了后繼學習B的效應,稱為負效應;先行學習A促進了后繼學習B無任何影響,稱為零效應。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注意有關遷移條件產生的條件,就會發(fā)生不必要的遷移現(xiàn)象,如日本司機在美國開車,常發(fā)生困難,甚至出現(xiàn)車禍。這主要是因為在日本是“車左、人右”,而在美國卻恰好相反。

21當前第32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反饋效應

心理學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了解,而這種對結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心理現(xiàn)象稱做“反饋效應”。

下面是一個著名的反饋效應的心理實驗:

22當前第33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每天反饋學習結果每周反饋學習結果不反饋學習結果前8周不反饋學習結果每天反饋學習結果保持不變后8周結果逐步下降穩(wěn)步提升突然上升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果對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并且是即時反饋比遠時反饋效果更大當前第34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一詞是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的。他以此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現(xiàn)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所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還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23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ソ?jīng)《新約·馬太福音》強者恒強當前第35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水桶效應

一個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所以在一個團隊、群體中,劣者的危害極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水桶效應”。24當前第36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奮起效應

這是與破摔效應意義相反的一種積極效應:當一次大的挫折后,受挫人不僅不氣餒,反而激發(fā)起改變現(xiàn)況、奮力向上的意志,從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應,即奮起效應。25破罐子也不要破摔當前第37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糖果效應

薩勒對一群都是4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鐘,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么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xiàn)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

實驗結果:2/3的孩子選擇寧愿等20分鐘得2塊糖。當然,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閉起來傻等,以防受糖的誘惑,或者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或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覺——為了熬過20分鐘!1/3的孩子選擇現(xiàn)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秒鐘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里了。

26當前第38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

經(jīng)12年的追蹤,凡熬過20分鐘的孩子(已是16歲了),都有較強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堅強,樂于接受挑戰(zhàn);而選擇吃1塊糖的孩子,則表現(xiàn)為猶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經(jīng)質、好惹是非、任性,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

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后個性的效應,就叫糖果效應。當前第39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齊加尼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作過一次頗有意義的實驗:他將自愿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克對一組受試者進行干預,使他們無法繼續(xù)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務,而對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

實驗得到不同的結果。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現(xiàn)一種緊張狀態(tài),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tài)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tài)持續(xù)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

這種因工作壓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緊張狀態(tài)即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27當前第40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霍布森選擇效應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說,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便,價格都便宜?;舨忌鸟R圈大大的、馬匹多多的,然而馬圈只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來買馬的左挑右選,不是瘦的,就是賴的。霍布森只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選。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于不讓挑選。

對這種沒有選擇余地的所謂"選擇"后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28當前第41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

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yōu)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shù)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如果一種判斷只需要說“是”或“非”的話,這能算判斷嗎?只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反感中進行研究,并能夠在對其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才算得上判斷。

因此,沒有選擇的余地就等于扼殺創(chuàng)造。當前第42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就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態(tài)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時茂說陳佩斯:“就你那模樣,一看就是個反面角色……”然后說自己:”看我穿上這身衣服,起碼也是個地下工作者呀……”這就是從長相產生的定勢效應。

“疑人偷斧”也是這個道理,它是以邏輯推理的方式而得出的定勢效應。在人際交往中要避免定勢效應,用發(fā)展的、辯證的眼光去看人。而對于一個犯過錯誤或不被看重的人來說,要改變別人的定勢效應,就要對自己的成績或好事做適當宣傳,在別人的心目中改變的、不好的定勢效應,建立新的、好的定勢效應。29當前第43頁\共有48頁\編于星期日\11點得寸進尺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得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掛在窗戶上,她們答應了。

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結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

后來人們把這種心理現(xiàn)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