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51ddcf0f1815bb035d9f45406131b71/f51ddcf0f1815bb035d9f45406131b711.gif)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51ddcf0f1815bb035d9f45406131b71/f51ddcf0f1815bb035d9f45406131b712.gif)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51ddcf0f1815bb035d9f45406131b71/f51ddcf0f1815bb035d9f45406131b713.gif)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51ddcf0f1815bb035d9f45406131b71/f51ddcf0f1815bb035d9f45406131b714.gif)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51ddcf0f1815bb035d9f45406131b71/f51ddcf0f1815bb035d9f45406131b71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案】【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窘滩姆治觥勘菊n在內容取舍上,首先從周平王東遷導入,突出周天子控制力衰落之后的諸侯紛爭,以及由此帶來的民族關系、階級關系、上層建筑變革,客觀上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和思想的解放。第一子目重點講述了東周時期的王室衰微與諸侯爭霸,從"春秋五霸"到"戰(zhàn)國七雄"的歷史變遷過程,以及華夏族群、華夏觀念的形成。第二子目突出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社會變動的主要潮流——各國變法,并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商鞅變法,介紹其主要內容與影響。第三子目重點介紹對我國歷史影響深遠的兩大學派——儒家和道家。第四子目講述了社會變革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以及"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并重點介紹了儒、墨、道、法各家的主體思想傾向。【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識記春秋戰(zhàn)國經濟發(fā)展的史實,認識它們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文化變革的關系,了解生產力的不斷進步推動了井田制瓦解,封建私有制度的確立。時空觀念:通過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遷,把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變革、經濟發(fā)展和思想活躍在時空上聯(lián)系,抓住同一時空下的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了解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的特征、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對春秋戰(zhàn)國的大變革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觀評述,認識百家爭鳴的內容、影響。家國情懷: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諸侯紛爭促進了華夏民族認同,早期儒學思想奠定了中華民族愛國愛家情懷,增強對中華歷史文化的認同,形成正確的民族觀?!緦W情分析】高一學生在初中歷史已經簡單的學習過這部分內容,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紛爭和變法運動,井田制的瓦解,百家爭鳴等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缺乏對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思想之間變化的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難以理解諸侯國掀起變法風潮的歷史必然性。通過本課的學習,力求使學生掌握春秋戰(zhàn)國和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涵育學生的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史料實證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重難點】重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成因和表現(xiàn)、孔子和老子學說、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及意義。難點: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華夏認同觀念的理解。【講授新課】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于犬戎之亂,鎬京殘破不堪,不可久居。次年,幽王之子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即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是一個社會急劇轉型的歷史時期,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社會階級結構急劇分化、分封制瓦解,宗法制崩潰,群雄并起,列國紛爭;與此同時,思想文化領域也是學派林立,群星璀璨!可以說,這是一個革故鼎新的時代,也是一個魅力迸射的時代!讓我們走進這一時代,領略活躍于時代潮流之中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們身上折射的時代魅力!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政局之變:列國紛爭實質: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分封制與宗法制瓦解,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平王東遷洛邑之后,所控制的地盤人口已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掌控洛邑周圍幾百里的范圍,而且軍事力量、政治威望與經濟實力均大大下降。長期主要依賴周圍的晉、鄭兩國支持,方得免于別國與犬戎的侵擾,而各諸侯國則各自為政,并互相傾伐吞并,周王室亦無力介入,王室之衰微可想而知?!獜堌M之主編《中國歷史新編·古代史》(1)春秋五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先后關系)①概況: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周敬王卒。后因《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fā)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就如春秋這副形勢圖了,諸侯國數量減少了、但各國范圍擴大了,獨立性增強(對周王室的依賴和服從度降低),且一些強大的諸侯國出現(xiàn)了。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大大衰微,社會動蕩,周邊少數民族乘機入居中原。中原地區(qū)的動亂,給邊邑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發(fā)展的機會。當時的楚、齊、晉、秦分別從南、東、西北、西部等發(fā)展起來。這四個諸侯國利用地處邊陲的有利條件,迅速發(fā)展。秦霸西戎,齊威東方,晉吞西北,楚強江淮,相繼稱霸。春秋五霸史上出現(xiàn)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但不管哪種說法,齊桓公都是五霸中的首霸??饡撕笾芟逋觚R桓公的霸主地位,齊桓公代周天子號令諸侯,霸業(yè)達到頂峰。事實上爭霸作戰(zhàn)的勝負,對上述大國的國力并沒有太大影響。無用論晉、楚都無法給對方以致命打擊,它們之間并非進行占領決戰(zhàn),而主要是為爭奪中間地帶和控制弱小國家而戰(zhàn)。西周分封諸侯,數量龐大,而且大家都差不多大,實力差距不太大。這些諸侯國建立之初,人口少居住集中,國與國之間有大片的空地,相安無事。漸漸的,隨著工具改進、人口增加,土地需求增多,空地減少,國與國之間疆土相連。一些強大的諸侯國就吞并、蠶食周圍小的諸侯國,強弱分化越來越明顯。戰(zhàn)勝者就可以逼迫諸侯和周王室承認自己為霸主,勒令小國向自己納貢。小國國君要不時親赴霸主國朝見,小國間發(fā)生糾紛也要提交霸主國評判。②特點與實質:時代特點是爭霸;春秋五霸先后出現(xiàn)。各諸侯國以尊王為旗幟,建立霸業(yè),實質是奴隸主貴族爭奪土地和人口的爭霸戰(zhàn)爭?!靖拍罱忉尅孔鹜跞烈模捍呵飸?zhàn)國時期,狄人南下,楚人北上,蠻夷戎狄與中原諸夏發(fā)生沖突,為大國爭霸提供可乘之機,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發(fā)動戰(zhàn)爭。周王式微,影響尚存,“尊王”屬于天下均不敢反對的“政治謀略”,“尊王攘夷”的根本目的是借周王的“旗號”搶占大義,發(fā)展勢力,謀取利益,以爭當諸侯中的霸主。與鄭莊公挑戰(zhàn)王權不同,“尊王攘夷”成為各諸侯爭霸的口號。挑戰(zhàn)王權——尊王攘夷,團結華夏諸侯諸侯爭霸的客觀影響:戰(zhàn)爭打破了各族間原有的界限,為各族的交往、融合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馬興《春秋時期山西境內北狄的華夏化及其華夏族的影響》(2)戰(zhàn)國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并存關系)①概況:這一時期各國混戰(zhàn)不休,故前人稱之為戰(zhàn)國。把戰(zhàn)國作為時代名稱,開始于西漢末年劉向匯編的《戰(zhàn)國策》。春秋后期到戰(zhàn)國前期,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了實權。強大的諸侯已不再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而是各自為政,擴充軍隊,力圖拓展疆域。韓、趙、魏三家大夫分晉,齊國大夫田氏取代齊國姜姓國君。經過長期紛爭,最終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zhàn)國七雄”。七國都擁有強大的軍隊,相互之間展開戰(zhàn)爭。②特點與實質:時代特點是兼并;齊楚秦燕趙魏韓等戰(zhàn)國七雄同時并存。各國以統(tǒng)一為目標,攻城滅國。初期表現(xiàn)為新興地主階級的兼并戰(zhàn)爭,后轉化為封建統(tǒng)一戰(zhàn)爭。戰(zhàn)國時代,政治和戰(zhàn)爭的目的從爭霸轉而成為兼并。軍隊數量擴張,軍事行動范圍擴大,由步騎兵的野戰(zhàn)包圍戰(zhàn)代替了車陣作戰(zhàn)。戰(zhàn)爭的慘烈程度大大增加。春秋時代戰(zhàn)爭“文質彬彬”的色彩蕩然無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頻繁的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春秋無義戰(zhàn)”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民族融合,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為以中華民族為核心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通過一系列的變法改革,匡亂反正、治國濟世的時代任務基本完成,國家從分裂再次走向統(tǒng)一。改革是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任何改革必須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同時,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公,任何改革最根本的是要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到戰(zhàn)爭,人們往往與社會動蕩、國家分裂等情況聯(lián)系在一起……春秋時期便處于這種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中,當時諸侯林立,戰(zhàn)爭不斷,大國爭霸給人民帶來極大痛苦。但我們應該看到,戰(zhàn)爭的積極意義占據主導地位。戰(zhàn)爭打破了各族間原有的界限,為各族的交往、融合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R興《春秋時期山西境內北狄的華夏化及其對華夏族的影響》春秋戰(zhàn)國時代,列國體制逐漸形成。表面上看,中國在分裂,實際上,這些分裂的列國卻各自從占有的核心部分向外擴張。列國擴張的綜合效果是,將核心的范圍擴大,收納了許多邊陲的人口和資源。而且,列國間的競爭,也使得他們在政權制度和結構方面互相模仿,以求更好地掌握資源。互相模仿的后果是,到了戰(zhàn)國晚期,列國在政治和社會方面的特性趨于一致,為秦漢郡縣制建構了統(tǒng)治機制?!S倬云《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史論形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的影響(1)災難:爭霸戰(zhàn)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2)進步:打擊了貴族保守勢力,促進了地主階層的崛起和新的生產關系的發(fā)展。(3)統(tǒng)一:大國兼并小國,為國家的最終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4)交融:客觀上促進了各地區(qū)、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逐漸形成了華夏族。2.民族之變:中原的民族關系——華夏認同觀念結合教材正文與地圖,從春秋到戰(zhàn)國,民族關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華夏與蠻夷的分別,并非在于種族,而在于是否認同華夏文化。面對異族,周王室先通過婚姻,進行冊封;再結合宗法與封建,將異族融入華夏文化,拓展華夏意識。從春秋到戰(zhàn)國,民族關系出現(xiàn)了重要變化。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lián)系中,這些周邊民族國家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zhàn)國之后,內遷戎狄蠻夷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今泛指中國各民族人民。由于“四裔”和華夏族在經濟、文化上的趨同,為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社會基礎。到春秋后期華夏和夷狄之間的界限已很難區(qū)分,大國爭霸最初以“攘夷”為口號,但到中后期屬于“夷”的楚、吳、越卻成了中原諸夏的霸主國。在不斷的兼并戰(zhàn)爭中,華夏族和非華夏族的大國征服了許多“四裔”的族國,至春秋后期,中原地區(qū)戎、狄、蠻、夷的名字逐漸在地理上消失,這是歷史的必然和民族大融合的主要原因?!櫟氯谥祉橗垼骸洞呵锸贰繁容^《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zhàn)國形勢圖》的變化:我們首先會發(fā)現(xiàn),在民族名稱上,春秋形勢圖上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了“北戎”、“赤狄”,戰(zhàn)國時期為何沒有了呢?這是因為在戰(zhàn)爭的過程中,隨著各民族間頻繁的往來和密切的聯(lián)系,華夏民族的文化圈不斷向四邊疆域擴展,戎狄蠻夷等民族也漸漸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在戰(zhàn)國之后,他們逐漸融入了華夏民族。經過了不斷的接觸、混雜、聯(lián)結和融合,也有分裂和消亡,華夏民族漸漸發(fā)展為由多民族構成的匯聚的核心。另外,從圖例上,我們也能看到戰(zhàn)國時期許多諸侯國修建起長城,來抵御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擾,可以想見,華夏民族必然也會通過戰(zhàn)爭或其他交流方式,與這些周邊民族繼續(xù)地交往、交融。其次,秦楚兩國融入中原文化圈。中后期屬于“夷”的楚、吳、越卻成了中原諸夏的霸主國。秦國都城從雍變?yōu)橄剃枺◤奈魍鶘|),越國戰(zhàn)國都城在吳(從南往北)。春秋大國稱霸和兼并的過程,也是中原民族與周邊民族融合同化的過程。如分布在今山東境內和淮水流域的夷族小國或部落,大都并入齊、魯、楚等國;分布在今陜西、山西境內的狄族,大都并入晉、秦國;分布在今甘肅、青海及陜西北部的戎族,大都為秦、晉所兼并;分布在今西南的巴、蜀、濮等少數民族為楚國征服?!洞髮W中國史》【知識延伸】華夏認同,同源共祖①華夏的來源:《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雹谌A夏意識的建立: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認是夏的繼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與文化上的正統(tǒng)地位。周朝諸侯也以諸夏作為封建諸國的代稱,來區(qū)別周人以外的蠻夷戎狄。③華夏意識的拓展與延續(xù):華夏與蠻夷的分別,并非在于種族,而在于是否認同華夏文化。面對異族,周王室先通過婚姻,進行冊封;再結合宗法與封建,將異族融入華夏文化,拓展華夏意識。今泛指中國各民族人民。④融入方式:內遷融入華夏(接受農耕、禮儀);被兼并融入華夏(秦穆公并國十二,遂霸西戎);主動認同華夏(如楚國、吳、越)。春秋中期,隨著中原各國的強大與爭霸,戎狄蠻夷先后被征服、吞并,如西戎為秦所驅,赤狄、白狄為晉所滅,萊夷為齊所滅,濮夷為楚、魯所滅,蠻為楚所滅。到春秋末年,戎狄蠻夷逐步被華夏所同化,華夷差別慢慢地消失了?!秶犯乓反呵飼r期四夷與華夏的區(qū)別主要在文化方面,他們的服飾、語言、經濟生活、風俗習慣都與華夏明顯不同?!ㄟ^春秋時期的華夷之爭,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wěn)定和分布更廣泛的族群,最終到秦以后形成了統(tǒng)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獜埛吨袊糯喪贰窢幇詰?zhàn)爭的客觀結果是:隨著戰(zhàn)爭的擴大,地盤擴大,以及華夏文明的先進性,所以把周邊的秦楚也進入了華夏的行列。這樣華夏的界限向四周大大推移,民族融合。少數民族也在這個過程中主動被動融入了華夏民族。那么各諸侯強大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呢?二、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之變:(1)農業(yè):從井田到小農①農業(yè)技術:冶鐵技術出現(xiàn),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春秋晚期,我國已掌握了冶鐵技術,并開始使用鐵器。鐵農具的使用不僅能大幅度地擴大耕地面積,而且使精耕細作成為可能。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鐵器達上千件之多,遍及全國21個?。▍^(qū))100個縣(市),約192個以上的地點,覆蓋了戰(zhàn)國七雄及越、中山等國統(tǒng)治的區(qū)域。——《戰(zhàn)國史與戰(zhàn)國文明》西周時期那種“千耦其耘”的大規(guī)模集體耕作制到秦漢則以“一夫挾五口,治田四百畝”的小家庭耕作制為主。與倡導農業(yè)生產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戰(zhàn)國時期手工業(yè)也日益小家庭化……一個家庭內“男子力耕……女子紡績”……的自給自足的家庭小農業(yè),逐漸成為中國農耕經濟的主體?!弦馊A《中華文化產生形成的基礎》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的衰微,井田制已經遭到破壞。當時中原各諸侯國很多農民不肯盡力于公田,以至于各國井田上長滿了野草。思考:井田制的落幕農業(yè)生產力的提高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周制,野人只助耕公田不為兵。然而這種制度到了春秋時期就開始松動了。那時“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國統(tǒng)治者為爭霸權、求生存、略財富而紛紛擴軍?!爸?5—65歲之人都是要服役的。既然耕田是成年男性的責任,那么他們如去服兵役公田也就沒人治理了?!镏瀑x稅的變革是兵制變革的前提和基礎;為應付戰(zhàn)爭的需要,變革兵制必先變革田制。——劉東升《試論井田制的瓦解》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芍陂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qū)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于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陜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2)工商業(yè):從工商食官到私商崛起①手工業(yè)分工更加細密。春秋后期,由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些個體工商業(yè)者。②貨幣流通廣泛。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商業(yè)貿易的繁榮,“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晚周時期工商業(yè)無疑有了相當的發(fā)展,雖然象其他許多情況那樣,無法精確地估量所發(fā)生的情況。一個重要的標志是在不同的國家出現(xiàn)了不同的、有固定價值的金屬貨幣,在公元前5和4世紀更是如此。(據說秦的通貨最早在公元前336年發(fā)行。)這類錢幣顯然便于商業(yè)交易,雖然某些象谷物和布那樣的商品,特別在大宗交易中繼續(xù)用作交換媒介。③涌現(xiàn)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在經濟比較發(fā)達的諸侯國……奪權后的地主階級,隨著封建經濟的繼續(xù)發(fā)展,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壯大?!呥h地區(qū)的秦、楚、燕等國的社會經濟也發(fā)展到相當水平,新興地主階級也逐漸壯大起來。然而這些諸侯國的政權仍然控制在舊貴族手中。各國地主階級的普遍發(fā)展壯大及其與貴族的對立,必然導致政治上的一場重大變革。這種變革,就是各國的變法運動?!獜埼南?、劉煥曾《新編中國古代史》2.變法運動: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1)春秋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比較第一階段:春秋時期,以變革田制為主,觸及到經濟基礎——井田制第二階段:戰(zhàn)國時期,以中央集權為核心,變革上層上層建筑(2)商鞅變法:商鞅確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國家強大,才能在戰(zhàn)爭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國才能強大;再次,只有摧毀落后和保守的秦國宗氏制度,改革才能進行。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農耕、軍功、法治、集權四大方略。具體而言就是以重農主義為取向的農耕政策,以國家主義為取向的集權政策,以平民主義為取向的軍功政策,以法治主義為取向的以法治國方略。①內容:政治: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推行縣制,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經濟: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把商鞅變法措施中“開阡陌,廢井田”一條解釋為確立土地私有制,允許買賣。比如翦伯贊先生主編《中國史綱要》認為:“(商鞅)又下令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權,為地主經濟的發(fā)展鋪平道路?!比欢斀裨S多學者研究指出,此說并不符合戰(zhàn)國歷史的實際情況。戰(zhàn)國時各國都要加強君權,君主和國家勢必要把土地牢牢地抓在手中,這樣才有富國強兵的物質支撐。如果推行土地私人占有,就削弱了君權的經濟基礎,很容易形成國家的敵對勢力。于是當時各國君主推行的非但不是土地私有,反而是土地國有,國家以“行田”“均地”“分田”等名義跨過各層貴族直接授田給農民,學者們稱為授田制。社會: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fā)。秦地處偏僻,與西戎長期交往,沾上了不少西戎風氣,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寢一室,沿襲著游牧時代一個帳篷為一家的風俗……是以諸國皆以“戎狄”相稱。為了改變此局面,商鞅強制推行小家庭制,“二男以上不分異,倍其賦”。秦是個體小家庭定型時期:政治上得到了國家承認,是戶籍的最基本單位;經濟上成為了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獨立經濟體。以一對夫妻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織,構成相互扶持的小圈子,生產積極性高漲,朝夕艱苦勞作,從而推動了中華民族勤儉持家、艱苦奮斗良好民風的形成。——張金光《商鞅變法后秦的家庭制度》②效果:深入人心,順應了歷史潮流;持續(xù)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最徹底的一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竞献魈骄俊可眺弊兎ㄌ攸c:從內容看:以農戰(zhàn)和法治為核心內容從程度看:變法措施最全面,變革最徹底,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進行了根本性變革,瓦解了奴隸社會的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確立了封建制度和生產關系。涉及范圍廣;改革力度大;加強了權力的集中,舉國體制更能適應戰(zhàn)爭狀態(tài);從作用看:變法不僅推動了秦國社會的發(fā)展(社會轉型,統(tǒng)一),對后世也產生深遠影響【概念解釋】官僚制度、貴族政治貴族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祿”制基礎之上的由貴族集團掌握政權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建立在君主對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行政權力體系。三、學術下移和百家爭鳴1.時代背景:①經濟:鐵、牛的使用,生產力發(fā)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迅速發(fā)展;為文化繁榮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②政治:分封、宗法禮樂制崩潰;政治分裂,戰(zhàn)爭不斷,缺乏強有力的統(tǒng)治權威,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環(huán)境。③文化:教育壟斷被打破,私學興起,文化下移,造就了一批有知識、身份自由的思想家。④階級:“士”階層與新型地主階級活躍?!笆俊钡牡匚簧仙?,代表本階層和政治派別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愿望。隨著社會政治地位的提高,士階層對于自身人格的獨立也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和追求,往往藐視王侯。士階層的發(fā)展及其獨立、自由之意識的覺醒,為戰(zhàn)國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條件。戰(zhàn)國初期,士成為知識分子的代稱。此時的“士”已與出身無關,他們可能來自貴族,也可能起于微賤,其共同的身份標志僅僅是知識、智慧和才能。戰(zhàn)國以前的士受“六藝”教育,文武并重,而戰(zhàn)國時期的士基本以學習文化典籍為主,是比較單純的文士。他們已經脫離了分封等級制的束縛,能夠自由流動。很多國家出現(xiàn)了“布衣卿相”,國君禮賢下士,并不計較出身。于是士的社會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顯赫,奔走于各國,成為各國官僚隊伍的后備隊?!獜埛吨袊糯喪贰穼嵸|: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發(fā)展的產物。2.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不同學派知識分子從本階級階層的利益出發(fā),提出對政治、社會及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zhàn)辯論形成的思想文化繁榮的局面,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百家爭鳴中的百家并非實指而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派別多。爭鳴并不意味著各家各派別的主張絕對不同,而是既相互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其目的都是尋求治國平天下之道。(1)儒家:①孔子:創(chuàng)始、奠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A、思想核心:“仁”:意為關愛他人;主張統(tǒng)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岸Y”:孔子對現(xiàn)實不滿,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禮樂制度,提出“克己復禮”;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從仁字的結構不難看出,它要協(xié)調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秩序。這里的愛人是有等差的,也就是以自我為圓心,因為血緣親疏,等級高低的不同,而愛的程度由深到淺。這不同于墨家的兼愛是無等差的,也就是對所有人愛的程度都以樣?!叭省钡膬蓚€層次:“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也。”“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薄墩撜Z·學而》“仁”的第一個層次以家庭為出發(fā)點,體現(xiàn)血緣關系的愛。第二層以社會為關節(jié)點,維系人際關系的愛;總之,這里的仁顯然指的是一種道德觀念。孔子意識到僅僅強制維護禮節(jié)、儀式一類的行為規(guī)范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化修養(yǎng),沒有來自內心的道德追求和自我約束,那么禮和樂就只不過是徒具形式,也就只能禮崩樂壞了。禮:周禮(以分封、宗法制為核心的等級名分制度)外在的約束,是他律;仁強調道德自修——內在修養(yǎng)、禮強調社會治理——實際功用【合作探究】仁與禮的關系是怎樣的?禮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與規(guī)范,仁是禮的內在核心與基礎。禮:宗法等級規(guī)范仁: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準則禮√仁Χ——激化社會矛盾禮Χ仁√——模糊上下尊卑B、政治思想:為政以德、不要苛政。體現(xiàn)了孔子愛民重民的民本思想。以嚴格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以身作則,通過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罰。C、教育思想:首創(chuàng)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D、文化成就:相傳孔子晚年對《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樂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后來這些文獻成為儒家的經典。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論語》當中。E、哲學思想:對鬼神敬而遠之。重人事,遠鬼神;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yōu)先位置,人本主義思想。孟子、荀子分別從不同方向發(fā)展了儒家學說。②孟子:繼承、發(fā)展——儒家的理想主義代表(亞圣)——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人性論:“性本善”;政治思想: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孟子由“仁”發(fā)展出“仁政”,并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孟子還解釋了仁政的合理性——那就是人性本善。在孟子看來,人類像是迷途的羔羊,只要幫它們找到回家的路就可以了。孟子將自己的方案稱之為王道。③荀子:豐富、完備——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代表(先秦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代表地主階級利益人性論:“性惡論”;政治思想:主張“隆禮重法”;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荀子則重新解釋孔子的“禮”,熔禮、法于一爐。荀子認為人性是本惡的,所以需要用禮法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動。但既然人性是本惡的,你又如何指望人們會遵守禮法呢?荀子開出的藥方就是不僅要通過道德教育去養(yǎng)成,還要通過嚴刑厚賞來迫誘。這樣,荀子的禮與法家的法就有了一個根本的相同點,那就是人們只有服從的義務,沒有選擇的權利。荀子的思想與法家是如此的接近,他的學生中出了一個集法家之大成的韓非和一個輔佐秦始皇實行法家政策的李斯,就容易理解了。也因此后世儒家多認孟子為正統(tǒng),奉為儒家的又一宗師,而視荀子為旁門別支。(2)道家:老莊之學——無為而治、清靜無為、精神自由①老子: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樸素唯物主義:“道”是萬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樸素辯證法:事物存在著互相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政治: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評價: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其思想主張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等)產生了深遠影響。深入探討“天道”與“人道”的關系,構筑完整的理論體系。其辯證法忽略了事物轉化的條件,必然走向不可知論;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持悲觀態(tài)度。②莊子:(戰(zhàn)國)崇尚逍遙自由。對莊子來講,精神自由才是最可貴的東西。隱士的三重境界: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師生互動:同學們知道莊周夢蝶的故事嗎?誰能跟大家講述一下?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臥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是的,其實“莊周夢蝶”是莊子借由其故事所提出的一個哲學論點,其探討的哲學課題是“作為認識主體的人究竟能不能確切地區(qū)分真實和虛幻”,即“齊物論”觀點(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僅次于儒家。道家總體來說是一種退避的哲學?!赖抡撜吲c統(tǒng)治者一道迫使大眾服從社會規(guī)范,道家大力鼓吹個體的的獨立性,認為人唯一需要關注的事情,是與天(自然)保持一致。這種自然就是“道”?!暗馈北M管不斷變化,但本體卻是一樣的,并無大小、善惡、生死的區(qū)分。萬物總是相反相成的,這是道家的主要觀點,……道家認為,“無為”并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指做事順其自然?!祟惛深A或改造自然就會破壞這種和諧并產生混亂?!兰业恼卫硐胧窃陔u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這樣一種原始、消極的社會中“無為而治”而天下“至治”?!幾再M正清:《中國傳統(tǒng)與變遷》道家思想其實正是對中國主流文化而言不可或缺的一個補充?!褰痰牡赖聜惱砑捌鋫€人服從社會的強調更是束縛了人的心靈。相反,在道家思想中個人能夠真正地展現(xiàn)自我并自由地抒發(fā)性靈。……一個中國人在臺上則往往是志在兼濟天下的儒家信徒,在野是卻成為與自然相親的道家信徒,白天是積極入世的官吏,入夜卻變?yōu)榛孟氲脑娙?。——摘編自費正清:《中國傳統(tǒng)與變遷》(3)墨家:墨子(戰(zhàn)國),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新興小農和手工業(yè)者階層代表。①主張:兼愛:主張沒有等級差別的愛;非攻:反對不義的兼并戰(zhàn)爭;尚賢:選用人才不分貴賤,唯才是舉;節(jié)用:提倡節(jié)儉,反對鋪張浪費。②影響: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是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戰(zhàn)國以后不再受重視。墨家學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xiàn)世戰(zhàn)亂;后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4)法家:韓非子集大成——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戰(zhàn)國)①主張:以法治國,“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②意義:迎合了建立大一統(tǒng)專制國家的歷史發(fā)展趨勢,為秦統(tǒng)一六國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論武器。(5)陰陽家:鄒衍(戰(zhàn)國),五行創(chuàng)始人。提出五行“相生相勝”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對今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fā)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孿生、發(fā)展和變化(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并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后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y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xié)助下發(fā)展起來的。代表人物鄒衍。陰陽家用五行相生或者五行相勝來解釋一起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抖Y記·月令》用五行相生說來解釋四季的變化,要求人們按照天地四時的變化來進行農業(yè)生產,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但把一切人事中的吉兇禍福都比附陰陽五行,就變成神學。鄒衍用五行相勝說來解釋朝代的變更,創(chuàng)立了五德始終說,按照木勝土,土勝水,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的理論,從黃帝、夏禹、商湯、周文王進行德配。后來秦始皇采用這個說法,把秦朝定為水德(秦代周,周為火德,水勝火)這種歷史循環(huán)論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任何一個王朝時代都不是永恒的。(6)其它學派: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公孫龍。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后人稱為名家。善于辯論,善于語言分析(白馬非馬)??v橫家:縱橫家是戰(zhàn)國時期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創(chuàng)始人:鬼谷子。代表人物有:蘇秦(主張“合縱”,即六國團結抗秦)、張儀(主張“連橫”,即瓦解六國的團結,使之分別奉事秦國)。后來漢武帝時期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的代表,他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tǒng)”的政治主張。雜家:雜家是戰(zhàn)國至秦漢間雜揉各學派思想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無呂不韋不貫綜”而得名。代表人物:呂不韋,代表著作為《呂氏春秋》(不韋聚集門客編著)《淮南子》。農家:戰(zhàn)國時反映農業(yè)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代表人物:許行。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yè)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yè)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因注重農業(yè)生產而得名。小說家:無代表人物,全系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俗?!稘h書·藝文志》云:“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毙≌f家者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為世人所重,終致弗滅。3.百家爭鳴的影響“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tài),后來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fā)展的工作?!幾院钔鈴]《中國思想史綱》①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②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各派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我們看儒家關心文化給我們留下了仁愛、和諧、自強的文化理念;道家關注人生給我們留下了自由、真實的人生追求。法家關注國家給我們留下了公平、公正的治國理念;而墨家關懷社會給我們留下了平等、博愛的社會理想。由此可見百家爭鳴即互相吸收又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被稱為軸心時代,而這些傳統(tǒng)文化又與時代潮流相結合形成了今天我們非常熟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也體現(xiàn)了我們的文化兼容并包,多元一體?!灸芰μ嵘堪偌覡庿Q中的“共鳴”與合流諸子的思想不是憑空想象得來,而是導源于西周的官學,建構在一定文化基礎之上的……戰(zhàn)國后期,政治格局漸趨明朗,統(tǒng)一勢在必行。此時諸子學說整體表現(xiàn)出一種務實傾向,力求可以切實地在當時的政治中運作……諸子之學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準則各異,方法不同罷了。他們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們具有共同的政治責任感,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正是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著他們直面現(xiàn)實的苦難,積極逆挽世運,以圖天下大治。——桓占偉《百家爭鳴中的共鳴—以戰(zhàn)國諸子“義”思想為中心的考察》作為思想敏銳的學術群體,諸子不約而同地繼承“義”、改造“義”、發(fā)展“義”,以“義”作為建構自身學說的立足點,“義”不僅成為百家爭鳴的重要內容,也是百家共鳴的主要對象?!麄兊乃枷胫跃哂猩?,就在于他們具有共同的政治責任感,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正是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著他們直面現(xiàn)實的苦難,積極逆挽世運,以圖天下大治。一句話,就是希望天下大治、社會和諧,這是諸子的共同心愿,也是戰(zhàn)國文化精神的整體訴求?!刚紓ァ栋偌覡庿Q中的共鳴——以戰(zhàn)國諸子“義”思想為中心的考察》1.共鳴:(1)中心議題:為如何得到統(tǒng)治者重視從而治理國家,重整社會秩序。(2)主張思想統(tǒng)一:諸子堅持己見,思想具有排他性,為社會秩序穩(wěn)定是前提。(3)托古心態(tài)強:以古老的傳統(tǒng)、先圣先賢的名號,增強本派學說的權威性。(4)普遍主張立君為民、天下為公。突出強調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實現(xiàn)天下蒼生的福祉和利益。2.合流:前期和中期,表現(xiàn)為爭鳴,后期則主要表現(xiàn)為合流。(1)理論上的合流。如荀子的禮法并施思想。(2)實踐上的合流。當時的統(tǒng)治者出于自身和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同時立幾種思想作為治國的主導以及輔助思想,如秦朝法家治國治民、也有儒家治民,漢代的外儒內法?!菊n堂小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的轉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的大動蕩、大變革時期,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到破壞,封建生產關系開始形成,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開始確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思想上,百家爭鳴是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此時基本定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政治、經濟和思想領域里的變化都是由生產力的發(fā)展決定的。生產力發(fā)展的最主要的表現(xiàn)是生產工具的進步。【學思之窗】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史記?商君列傳》閱讀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商鞅變法思想的認識。答案提示:商鞅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不僅提出了完備可行的變法政策,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商鞅不畏強權、勇于改革,同時也具備豐富的理論素養(yǎng)?!妒酚洝ど叹袀鳌分杏涊d了商鞅與守舊貴族關于是否有必要變法的對話。守舊貴族反對變法,提出"法古""循禮",商鞅站在更高的理論高度,提出社會是向前發(fā)展的,社會的需要隨著時代而變化,因而現(xiàn)行的政治制度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改革,僅僅依靠"循禮",無法實現(xiàn)富國強兵、在大國兼并戰(zhàn)爭中勝出的目標?!舅伎键c】為什么在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官方典范分居協(xié)議模板
- 2025年醫(yī)學研討會論文版權轉讓協(xié)議
- 2025年合作共贏協(xié)議版編制合同示例
- 2025年全球數字貿易規(guī)則與標準協(xié)議
- 2025年企業(yè)銷售經理合同書格式模板
- 2025年不動產權分割協(xié)議
- 2025年化工企業(yè)倉儲租賃中介服務合同
- 2025年冷凍食品銷售渠道合作協(xié)議樣本
- 2025年中外合作企業(yè)專利權保護協(xié)議
- 2025年光伏電站技術支持協(xié)議
- 地下礦山安全教育課件
- 國際市場營銷教案
- 全球變暖對工業(yè)企業(yè)的影響
- 《中醫(yī)藥健康知識講座》課件
- 2024年中國陪診服務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預測報告-智研咨詢重磅發(fā)布
- 藝術欣賞與實踐(高職)全套教學課件
- 轉基因調查分析報告
- 英語-時文閱讀-7年級(8篇)
- 只有偏執(zhí)狂才能生存讀書心得
- 數據挖掘(第2版)全套教學課件
- 產學研融合創(chuàng)新合作機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