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論選讀綜合練習題_第1頁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綜合練習題_第2頁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綜合練習題_第3頁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綜合練習題_第4頁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綜合練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綜合練習題

第一講先秦

一、填空題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文藝觀主要見諸于由他的

弟子及再傳弟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子關于記錄他言行的著作《論語》。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藝觀,大體上表現(xiàn)在以“詩教”

為核心的文藝觀及其對《詩經(jīng)》的批評。

3、《論語?為政》篇記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無邪?!边@就確立了儒家文藝批評的標準。

4、《論語?陽貨》篇記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

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5、孔子關于“文”和“質”的論述,后來被運用到文學創(chuàng)

作中,成為要求文學作品內(nèi)容與形式完美統(tǒng)一的基本理論,

并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的發(fā)展中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

6、孟子對儒家文藝思想發(fā)展的突出貢獻在于:其“與民同

樂”的文藝美學思想,以及“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的

文學批評方法論。

7.孟子認為必須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養(yǎng)作者

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質,然后才可能寫出好作品,因此提出

了對后世文學批評影響較大的“知言養(yǎng)氣”說。

8.孟子在《公孫丑上》中說:“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p>

9.孟子的“知言養(yǎng)氣”說被后人在文論中廣泛運用,形成

了中國文論史上以氣論文的悠久傳統(tǒng)。

10.孟子在《萬章上》中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丕

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p>

11.孟子在《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p>

12.《莊子》祟尚自然、反對人為,是其文藝美學思想之核

心。

13.要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達到理想的境界,《莊子》認為創(chuàng)作主

體必須進入“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

14.《莊子?外物》篇中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p>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說,恰恰道出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言、意關

系的奧秘,此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論批評產(chǎn)生了巨大影

響。

15.《莊子》的“得意忘言”說,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

論批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在魏晉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學理論,

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傳統(tǒng),并且為

意境說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名詞解釋題

1.(孔子的)“思無邪”說

《論語?為政》篇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

無邪。提出了“思無邪”說。“思無邪”的批評標準從藝

術上說,就是提倡一種“中和”之美。《詩》三百中的作品

起初不僅關涉內(nèi)容(歌詞),而且與音樂有緊密的關系。因

此,從音樂上講,“思無邪”就是提倡音樂的樂曲,要中正

平和,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從文學作品上講,則要

求作品從思想內(nèi)容到語言,都不要過分激烈,應當做到委婉

曲折,而不要過于直露。

2.(孔子的)“興觀群怨”說

“興、觀、群、怨”說是孔子在《論語?陽貨》里里提

出來的,文中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

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

識于鳥獸草木之名?!ㄓ矛F(xiàn)代的話簡單地說:興,就是說詩

歌有感發(fā)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聯(lián)想;觀,就是說

詩歌可以起到觀察社會現(xiàn)實的作用,能看到世風的盛衰得

失;群,就是說詩歌可以使人們交流感情,達到和諧,起到

團結人的作用;怨,就是說詩歌可以干預現(xiàn)實,批判黑暗的

社會和不良的政治??鬃拥摹芭d、觀、群、怨”說對后世影

響極大,成為后世文學批評的一個標準,影響了我國文學中

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形成。

3.(孔子的)“辭達”說與“文質”說

孔子說的“辭達而已矣”,從字面上說,當是說,寫文

章只要文辭能表達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離開內(nèi)容去

追求形式的華麗。但并不是說文學作品不要文飾,孔子還說

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可以說明孔子認為一定的文飾

還是必要的,其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內(nèi)容,并使它起到

更大的作用。《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

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主張文采和內(nèi)容要相互配

合,相得益彰。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是中國

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問題之一,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發(fā)展

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

4.(孟子的)“以意逆志”說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都是比較科學的文

學批評方法。孟子在《孟子?萬章上》中說:“故說詩者,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提出了

“以意逆志”說。所謂“以意逆志”,就是說說詩者(即讀

者)要根據(jù)自己的歷練、思想意志,去體驗、理解作者的作

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詞句,曲解甚至歪曲全

篇的主旨。孟子以這種方法解說《詩》中的一些作品,比較

接近還原了它們作為文學作品的本來面目,為中國文學提供

了比較客觀實在的批評原則。后世大量的詩話詞話大抵是在

此原則下展開文學批評和記錄讀后感想的。

5.(孟子的)“知人論世”說

“知人論世”說是孟子在《孟子?萬章下》中提出來的

說法:“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是尚友也?!逼湟馑际钦f,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應該了解作者

的生平經(jīng)歷和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站在作者的立

場上,與作者為友,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準確把握作者的

寫作意圖和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6.(孟子的)“養(yǎng)氣”說

孟子在《孟子?公孫丑上》中說:“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

浩然之氣?!碧岢隽恕爸责B(yǎng)氣”說。孟子認為,必須首先

使作者具有內(nèi)在的精神品格之美,養(yǎng)成“浩然之氣”,才能

寫出美而正的言辭。這里的“養(yǎng)氣”當是指培養(yǎng)自己的高尚

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梆B(yǎng)氣”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

何寫出好作品。這種思想影響到文學創(chuàng)作,就特別強調一個

作家要從人格修養(yǎng)入手,培養(yǎng)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爸?/p>

養(yǎng)氣”說的“氣”抓住了人的內(nèi)在最本質的蘊涵,因而被后

人廣泛地引入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形成了中國古代文論史

上以氣論文的悠久傳統(tǒng),并引導作家從“養(yǎng)氣”入手去指導

創(chuàng)作,其影響都是積極的。

7.(莊子的)“虛靜”和“物化”說

“虛靜”,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提出“致虛極,

守靜篤”的說法,莊子繼承發(fā)展了老子“虛靜”的學說,認

為它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肚f

子?大宗師》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謂坐忘?!鼻f子的“坐忘”就是“虛靜”,是要使人忘掉一

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拋棄一切知識,達到與道合一

的境界。莊子認為虛靜必須在“絕學棄智”的基礎上方可達

到,然而也只有達到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

的認識,才能自由地進行審美觀照,藝術創(chuàng)造力才最為旺盛,

才能創(chuàng)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莊子的“虛靜”說

對后世影響極大,后世的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都或多或少地

受到莊子的“虛靜”說的影響。

莊子的“物化”說是與他的“虛靜”說聯(lián)系的。莊子認

為“虛靜”是認識“道”的途徑和方法,是進入道的境界時

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從創(chuàng)作主體來說,必須具備“虛

靜”的精神狀態(tài),這是能否創(chuàng)作合乎天然的藝術之關鍵。而

從創(chuàng)作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來說,必須要達到“物化”的狀態(tài)。

什么是“物化”呢?在莊子看來,進入虛靜狀態(tài)之后,人拋

棄了一切干擾和心理負擔,就會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

不再受自己感覺器官的束縛和局限,而達到認識上的“大

明”。作為創(chuàng)作者來說,主體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體的

“自然”(天)和客體的“自然”(天)合而為一,這就是進

入了“物化”的境界,這就叫做“以天合天”。處在這樣狀

態(tài)下的創(chuàng)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8.(莊子的)“得意忘言”說

“得意忘言”是莊子對言義(即語言與思維)關系的看

法?!肚f子?外物》篇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

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p>

提出了所謂“得意忘言”說。在莊子看來,言是不能完全表

達意思的,即言不盡意。他說:“語之所貴者,意也。意之

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保ā短斓馈罚┣f子強調語言文字的局

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復雜的思維內(nèi)容充分地表達出來,

這種認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認識實踐的實際情況,但也

有明顯的局限性。不過莊子的以言不盡意為根據(jù)的“得意忘

言”說對文藝創(chuàng)作卻影響深遠。文學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

往往要求以少總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莊

子的“得意忘言”說,恰恰道出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言、意關系的

奧秘。這對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它在魏晉

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學理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注重“意在

言外”的傳統(tǒng),并且為意境說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單項選擇題

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藝觀,大體上表述在以(B)。

A.“思無邪”為核心的文藝批評標準;

B.“詩教”為核心的文藝觀及其對《詩經(jīng)》的批評

C.“興觀群怨”為核心的批評觀

D.“盡善盡美”為核心的美學觀

2.孔子“詩可以興”中的“興”,朱熹解釋為(C)。

A.“和而不流”B.“引譬連類”

C.“感發(fā)志意”和“托物興辭”D.“考見得失”

3.《論語?八僧》記孔子說:《韶》樂是(B)o

A.“盡善矣,末盡美也”B.“盡美矣.又盡善也”

C.“未盡美也,亦未盡善也”D.“盡美矣,未盡善也”

4.”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C)?!?/p>

A.“樂而不淫,哀而不傷”B.“可以興、觀、群、怨”

C.“思無邪”D.“辭達而已矣”

5.孟子“以意逆志”的“意”從他的思想體系及他說詩的

狀況來看,乃是指(A)。

A.讀者之意B.作品之意

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

6.孟子在《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边@里的“其人”是指

(D)oA.圣人B.今人

C.讀者D.作者

7.孟子的“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敝械摹梆B(yǎng)氣”,

當是指作家應該(D)。

A.靜心修養(yǎng),達到“虛靜”、“物化”的精神狀態(tài)

B.通過修煉,培養(yǎng)自己的陽剛之氣

C.通過修煉,達到陰陽二氣和諧一致

D.從人格修養(yǎng)人手,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

8.《莊子》文藝美學思想之核心是(D)。

A.“得意忘言”和“言不盡意”B.“虛靜”和“物化”

C.“仁政”和人性論D.祟尚自然,反對人為

9.《莊子》“得意忘言”和“言不盡意”說主要是指(C)。

A.文學作品只要思想正確,不必追求語言美

B.讀者懂得作品主題思想即可,不必欣賞語言

C.文學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

D.讀者只須了解文學作品得思想內(nèi)容,語言并不重要

10.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與理論偏于浪漫主義、象征主義,這

是受到(C)。

A.《孟子》“知言養(yǎng)氣”說的影響

B.《論語》關于“詩可以興”、“可以怨”觀點的影響

C.《莊子》思想較深的影響

D.孔子“思無邪”說的影響

四、翻譯題(略)

五、問答題

1.孔子文藝思想對中國文學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有哪些積極的影

響?

①強調“詩教”,肯定文藝的社會作用,強調文藝應該

為人的道德修養(yǎng),為國家的政治教化服務,并且也能很好地

服務。后世的“文以載道”等強調教育作用的文道觀基本上

是受孔子“詩教”觀的影響;②思無邪成為文學批評的標準;

③文學的社會作用,即“詩可以興、觀、群、怨”說,尤其

是“詩可以怨”,后世許多詩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這

一觀點,寫出了許多諷刺社會、干預生活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

形成了我國文學“詩可以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④“辭達”說、

“文質”說;⑤“盡善盡美”說,這一美學觀成為孔子以“詩

教”為中心的文學理論批評的基本出發(fā)點??偟膩碚f,孔子

的文藝思想表現(xiàn)了其關注現(xiàn)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

識、真誠積極的入世品格。這種經(jīng)世致用的文藝觀對后世在

文學理論批評的最重要的影響是為現(xiàn)實主義文學理論批評

奠定了基礎,對文學干預現(xiàn)實、干預社會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后世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和文學理論批評可以說無不受

到孔子功利性的詩學觀、文藝觀理論的積極影響。

2.試從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與詩學理論兩方面淺述孔子

“詩可以怨”所形成的悠久傳統(tǒng)。

孔子在《論語?陽貨》提出了〃詩可以怨〃?!霸娍梢?/p>

怨”是說詩可以“怨刺上政”(《論語集解》引孔安國語),

實際上就是說詩歌可以對現(xiàn)實中的不良政治和社會現(xiàn)象進

行諷刺和批判?!对娊?jīng)》中許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對

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進行諷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風》

中的《碩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

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勞》等,都是“怨刺上政”

的作品。“詩可以怨”對我國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詩歌

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我國古典詩歌的批判現(xiàn)實的優(yōu)

良傳統(tǒng)。后世的許多詩人的作品都有批評和揭露黑暗現(xiàn)實的

內(nèi)容,例如屈原、杜甫一、白居易等人都在主觀或客觀上把“詩

可以怨”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追求目標。現(xiàn)代的

許多進步詩人,如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

的詩歌都可以說是受到了“詩可以怨”的影響。而在文學批

評史上“詩可以怨”也成為批評詩歌作品的一個重要標準和

論題。司馬遷強調《離騷》“蓋自怨生”和“發(fā)憤著書”就

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詩“可以怨”的思想。鐘喋在他的詩歌評

論中突出了一個“怨”字,認為只有在描寫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

表現(xiàn)了進步思想感情的作品,才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也

才是最美的作品。白居易強調詩歌創(chuàng)作要“為時”、“為事”。

如此等等都受到了“詩可以怨”這一傳統(tǒng)的影響。

3.試分析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征。

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征主要應該指《論語?八僧》中

的一句話,“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

美矣,未盡善也中提出的“盡善盡美”。就是說要求文藝

作品“盡善盡美”,是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征。孔子之所

以認為《韶》樂“盡善盡美”是因為《韶》樂是舜樂,舜因

為具備圣德而受禪讓,符合所謂“唐虞之道”,故“盡善”;

而《韶》樂又具有“中和之美”,故“盡美”。而《武》樂是

周武王之樂,武王是用武力奪取政權的,故“未盡善”,但

《武》樂也具有“中和之美”,故“盡美”。但到底什么樣才

叫“盡善盡美”呢?孔子還說過的另一句話很重要,就是《論

語?為政》篇的“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

無邪?!薄八紵o邪”從藝術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種“中和”之

美?!墩撜Z集解》引孔安國注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言其和也?!睆囊魳飞现v,中和是一種中正平和的樂曲,也

即儒家傳統(tǒng)雅樂的主要美學特征。從文學作品來說,它要求

從思想內(nèi)容到文學語言,都不要過于激烈,應當盡量做到委

婉曲折,而不要過于直露。

4.試談談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論世”的具體

內(nèi)涵。

孟子在《孟子?萬章上》中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

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碧岢隽恕耙砸饽?/p>

志”說。所謂“以意逆志”,就是說詩者(即讀者)要根據(jù)

自己的歷練、思想意志,去體驗、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

扣字眼,也不要拘束于詞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

子以這種方法解說《詩》中的一些作品,比較接近于還原它

們作為文學作品的本來面目,為中國文學提供了比較客觀實

在的批評原則。后世大量的詩話詞話大抵是在此原則下展開

文學批評和記錄讀后感想的。

“知人論世”說是孟子在《孟子?萬章下》中提出來的

說法:“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是尚友也?!逼湟馑际钦f,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應該了解作者

的生平經(jīng)歷和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站在作者的立

場上,與作者為友,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準確把握作者的

寫作意圖和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爸苏撌馈闭f“以

意逆志”說都是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

5.作為文學批評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

論世”,與先秦“賦詩言志”對于《詩》的閱讀、理解有何

不同?

首先,孟子“以意逆志”認為:解釋詩的人,不能以個

別文字影響對詞句的理解,也不能以個別詞句影響對詩本意

的認識。應當以自己對詩意的準確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而“知人論世”則應當深入地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品德、

遭遇等狀況以及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

然而,先秦“賦詩言志”對于《詩》的閱讀、理解與政

治、外交活動有著密切關系。孔子認為賦《詩》對于處理當

時的政治、外交活動有重要作用。人們?yōu)榱诉_到政治、外交

的目的,可以斷章取義,隨意改動《詩》原本的意義。這就

與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論世”大大不同了。

6.淺述《莊子》崇尚自然的文藝美學思想在文學史上

產(chǎn)生哪些積極的影響?

(1)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審美標準和創(chuàng)作原則的建

立。《道德經(jīng)》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可見天道自然觀是老莊的主要思想。所謂“道法自然”,也

就是“道”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老莊看來,天、地、人、

萬事萬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類應該按照客觀

事物的規(guī)律而運行、變化和發(fā)展,而不應違背事物的天然本

性和自身內(nèi)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內(nèi)在的必然性與客觀規(guī)律

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體現(xiàn)。老莊的天道自然觀對于

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對雕琢文飾的文藝自然觀的確立

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白主張“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飾”(《經(jīng)

亂離后天思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蘇東

坡推崇“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書

黃于思詩集后》),正體現(xiàn)了上述審美理想。(2)對外在的

形、象、言的否定,對內(nèi)在的情、道、意的重視,“意在言

外”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莊子的“得意忘言”說,這對文學理論和

文學批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它在魏晉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學理

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注重“意在言外”的傳統(tǒng),并且為

意境說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7.淺述《莊子》對于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論的重要貢獻。

《莊子》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創(chuàng)作論,其實就是

指的“虛靜”說、“物化”說。虛靜,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

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指的是人在認識外界事物時的一種靜

觀的精神。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的思想,莊

子則又極大地加以發(fā)揮。要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達到理想的境界,

《莊子》認為創(chuàng)作主體必須進入“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根據(jù)

《莊子》書的論述,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

我存在,拋棄一切知識,達到與道合一。這樣才能自由地進

行審美觀照,藝術創(chuàng)造力也才最為旺盛。而創(chuàng)作者不再感到

主體自我存在,便進入了所謂“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

合天”,主體的“自然”和客體的“自然”合而為一,這樣

的創(chuàng)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拔锘钡乃枷?,本來

也是莊子提出的哲學認識論,即主張作為主體的人在體認客

觀事物之“道”的過程中,在心靈“虛靜”的狀態(tài)下,最后

要達到、也能夠達到一種物我同構、與道合一的最高境界,

即徹底泯滅認識的主、客體之間的界限。

8.試談談《莊子》言意關系論對于詩歌意境論的啟迪。

《莊子》認為文字語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

復雜的思維內(nèi)容完全傳達出來,這就是所謂“言不盡意”。

既然“言不盡意”,那么,相比于意來,言就不是最重要的

了,作為文學作品,就要求含蓄蘊藉,有回味。特別是詩歌

創(chuàng)作,就要以少總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把?/p>

不盡意”、“得意忘言”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論批評產(chǎn)生了巨

大影響,它在魏晉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學理論,形成了中國古

代注重文學作品“意在言外”的傳統(tǒng),為意境說的產(chǎn)生和發(fā)

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二講兩漢

一、填空題

1.司馬遷在劉安評價屈原的基礎上,更加突出了《離騷》“怨”

的特點,認為“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2.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根據(jù)歷史上偉人的事跡,更概

括出“發(fā)憤著書”說,這種說法正是在他評論屈原及其作品

基礎上的擴展。

3.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

也,讒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

幽思而作《離騷》。

4.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他寫作《史記》的目的是“究

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5.《毛詩大序》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要合乎“發(fā)乎情,止乎禮義”

的原則,而在揭露和批評現(xiàn)實黑暗方面,又必須“主文而謠

諫”,明顯地反映了儒家文藝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6.《毛詩大序》還提出了諷諫說:“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

上”,“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p>

7.《毛詩大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窟,三

日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日頌。"

8.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論衡》;他自述他寫作《論衡》的主

旨是“疾虛妄”(《佚文》篇)。

二、名詞解釋

1.(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說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歷述韓非、屈原等人的事跡后,

總結說:“《詩》三百,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作也?!碧岢隽恕鞍l(fā)

憤著書”說。司馬遷通過分析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的事跡和

作品揭示了一個真理: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真正偉大的作

品,大都是作家堅持自己的進步理想或正確的政治主張,在

遭到反動勢力迫害后,為了抗爭迫害而堅持斗爭、發(fā)憤著書

的產(chǎn)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對漢武帝劉徹并

沒有發(fā)泄私憤,而是既寫了他殘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長生不

老等可笑事跡,也寫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偉大之

處,有著公正的“實錄”精神?!鞍l(fā)憤著書”說對后來韓愈

的“不平則鳴”說、歐陽修的“詩窮而后工”說都有很大的

影響。

2.(《毛詩大序》的)“諷諫”說

“諷諫”就是諷刺的意思,“諷諫”是諷而諫,就是在

諷刺之中包含著“諫(勸說)”的意思?!睹姶笮颉诽岢隽?/p>

“諷諫”說:“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言之者無罪,

聞之者足以戒?!边@就充分肯定了文藝批判現(xiàn)實的意義和作

用。老百姓可以用文藝的形式對上層統(tǒng)治者進行批判,而且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這就包含著一定的民主因

素。它為后來進步的文學家用文學創(chuàng)作干預現(xiàn)實,批判社會

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對文藝與現(xiàn)實的關系作了比較明

確的論述。

3.(《毛詩大序》的)“詩六義”說

《毛詩大序》提到“詩有六義”的說法:“詩有六義焉:

一日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日頌。"風,

指風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達臣民心聲,譏刺上政。賦,

用作動詞,指鋪敘直說。比,比喻。興,起的意思。兼有發(fā)

端和比喻的雙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頌,周王朝和魯、宋

二國祭祀時用以贊神的歌舞?!睹姶笮颉吩诮忉岋L、雅的

意義時,接觸到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概括性與典型性的特征,所謂”

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者,

是說詩歌創(chuàng)作以具體的個別來表現(xiàn)一般的特點。也就是說,

它對風、雅的解釋符合現(xiàn)代文藝理論中以個別表現(xiàn)一般的觀

點。

4.(《毛詩大序》的)情志統(tǒng)一說

“情志統(tǒng)一”說是《毛詩大序》提出來的一個詩論觀點,

文章里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

動于中而形于言?!睆倪@里可以看出《毛詩大序》是承認詩

歌是抒情言志的,情與志是統(tǒng)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

意懷抱,但具體所指,根據(jù)文中的論述,當多指對人倫教化、

政教禮義得失的觀點和看法。感情受到激發(fā),就會發(fā)言成詩,

而詩歌抒發(fā)這種感情,表達心中的志意?!睹姶笮颉窂娬{

詩歌〃吟詠情性〃,但在情志關系上,它更重在志。這基本上

是繼承先秦“詩言志”的觀點,但它正確地闡明了詩抒情言

志的特點,說明對文學本質的認識已較先秦時代進一步深化

了。情志說對后來文學批評的影響很大,后世對詩歌思想內(nèi)

容的評價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5.(王充的)“疾虛妄”說

王充提倡真實,反對“虛妄”。他認為一切文章和著作

必須是真實的,堅決反對荒誕不經(jīng)的虛妄之作。王充自述他

寫作《論衡》的主旨是“疾虛妄”,他堅決反對“奇怪之語”、

“虛妄之文”,批判“好談論者增益事實,為美盛之語;用

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論衡?對作》)。王充認

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開的。只

有高度真實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而虛妄之作是必

然毫無實用價值的。王充強調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必須統(tǒng)一,

做到表里如一,內(nèi)外相符,這就為文章的內(nèi)容形式提出了標

準,為文章做到文質彬彬指明了方向。

三、單項選擇題

1.司馬遷通過分析屈原及其《離騷》的特點,揭示了

一個真理: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真正偉大的作品,大都是

作家堅持理想和正確的政治主張,而遭到惡勢力迫害后,為

了抗爭迫害而堅持斗爭的產(chǎn)物。并在《報任少卿書》中根據(jù)

歷史上許多偉人的事跡,概括出了(B)。

A.“疾虛妄”說B.“發(fā)憤著書”說

C.“養(yǎng)氣”說D.“諷諫”說

2.從《史記》對漢高祖和漢武帝的記述,我們可以清楚地

看到司馬遷的(C)

A.“究天人之際”的精神B.“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C.“實錄”精神D.“主文而謫諫”的精神

3.”《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

者,可謂兼之矣?!边@幾句話,是出自(A)o

A.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B.《毛詩大序》

C.劉安《離騷傳》D.司馬遷《報任安書》

4.《毛詩大序》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要合乎“發(fā)乎情,止乎禮義”

的原則,而在揭露和批評黑暗方面,又必須(B)o

A.“怨而怒”B.“主文而瑞諫”

C.“勸百而諷一”D.“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5.“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

形于言。”這幾句關于情志關系的論述出自(A)o

A.《毛詩大序》B.《報任安書》

C.《論衡?藝增》D.《史記?屈原列傳》

6.王充《論衡唯文》里自述他寫作《論衡》的主旨是(B)0

A.“諷諫”說B.“疾虛妄”

C.“文為世用”說D.“知人論世”說

四、翻譯題(略)

五、問答題

1、司馬遷文學理論批評觀對現(xiàn)實主義文學具有哪些積極意

義?

①“發(fā)憤著書”說,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詩可以怨”

的思想,啟發(fā)了唐韓愈“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歡愉之辭難

工,而窮苦之言易好”;宋歐陽修“詩窮而后工”等,影響

了中國文學批評史和中國文學史上一大批文論家和作家

②實錄精神,深刻地影響到文學創(chuàng)作及文學思想的發(fā)展,后

來很多文學家如王充、白居易等皆以實錄精神來衡量創(chuàng)作,

所以也是重要的文學理論批評原則。

2.簡述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說的內(nèi)涵和影響。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歷述韓非、屈原等人的事跡后,

總結說:“《詩》三百,大氐賢圣發(fā)憤之所作也?!碧岢隽恕鞍l(fā)

憤著書”說。司馬遷通過分析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的事跡和

作品揭示了一個真理: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真正偉大的作

品,大都是作家堅持自己的進步理想或正確的政治主張,在

遭到反動勢力迫害后,為了抗爭迫害而堅持斗爭、發(fā)憤著書

的產(chǎn)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對漢武帝劉徹并

沒有發(fā)泄私憤,而是既寫了他殘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長生不

老等可笑事跡,也寫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偉大之

處,有著公正的“實錄”精神。“發(fā)憤著書”說對后來韓愈

的“不平則鳴”說、歐陽修的“詩窮而后工”說都有很大的

影響。

3.司馬遷的史學的“實錄”精神與文學的真實性有何

異同?它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有何積極影響?

“實錄”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創(chuàng)作原則。東漢史學

家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贊》中說:《史記》“其文直,其

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笨隙怂抉R遷的“實

錄”精神?!妒酚洝返脑S多篇章都體現(xiàn)了司馬遷的“實錄”

精神。作者曾受到漢武帝的殘酷迫害,因而“發(fā)憤著書”,

寫成《史記》。但這并不影響他的公正和“實錄”精神。例

如在《史記》中,他并不發(fā)泄私憤,而是客觀地記述武帝的

事跡,既記述他的功績也不避諱其殘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訪

道和追求長生不老等可笑事實。對漢高祖,也既寫了他的推

翻暴秦、統(tǒng)一天下的偉大歷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謀遠

慮的政治家風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虛偽、狡詐、殘忍和無賴

的流氓嘴臉。真正做到了“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

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和文學的真實性的相同之處,是

它們都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但司馬遷的“實錄”必須以

寫真人真事為原則,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選擇事件、

組織材料、裁減史實、安排情節(jié),不能虛構人物和事件;文

學的真實性則是通過藝術形象從本質上真實反映社會現(xiàn)實

生活,它不同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違反本質真實

的基礎上,通過夸張、想象等藝術手法虛構人物和事件情節(jié),

構思文學作品。

這種“實錄”精神,對后世的史學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后

世的許多史學著作,特別是所謂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

不僅在體例上受《史記》影響,而且在寫作態(tài)度上,也受到

司馬遷“實錄”精神的影響;同時“實錄”精神也對后世文

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杜甫的詩被成為“詩史”,就說

明了這一點。還有象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主張要

“直筆”“實錄”,要求有嚴格的真實性。

4.簡述《毛詩大序》對詩歌抒情的認識與規(guī)范以及在

后代文學史上所產(chǎn)生的積極與消極的影響。

《毛詩大序》比較明確地指出了詩歌通過抒情來言志的

特點,并且提出詩歌創(chuàng)作要合乎“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原

則,“發(fā)乎情”是正確的,這說明對文學本質的認識已進一

步深化。但是這種抒情必須受到“禮儀”的規(guī)范和約束,突

出強調文藝必須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秩序服務,這樣必然影響到

詩歌創(chuàng)作的健康發(fā)展,而使之成為經(jīng)學附庸?!睹姶笮颉?/p>

明顯地反映出儒家文藝思想的保守性進一步加強了。在揭露

和批評現(xiàn)實黑暗方面,又必須“主文而遹諫”,要求十分委

婉地提出統(tǒng)治者允許的批評。

5.簡述《毛詩大序》“諷諫”說的內(nèi)涵及其所論述的文

學與現(xiàn)實社會的關系的意義。

“諷諫”就是諷刺的意思,但仔細體會詞義,“諷諫”

是諷而諫,就是在諷刺之中包含著“諫(勸說)”的意思,

因此在諷刺的程度上較“諷刺”要稍微弱一點?!睹姶笮颉?/p>

提出了“諷諫”說:"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言之者

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边@就充分肯定了文藝批判現(xiàn)實的意

義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文藝的形式對上層統(tǒng)治者進行批

判,而且”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這就包含著一定

的民主因素。它為后來進步的文學家用文學創(chuàng)作干預現(xiàn)實,

批判社會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所以“治世之音安以樂,

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對文藝與現(xiàn)實的關系作了比較明確的論述。

6.《毛詩大序》的“詩有六義”說的內(nèi)涵及意義。

《毛詩大序》提到“詩有六義”的說法:“詩有六義焉:

一日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帮L,

指風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達臣民心聲,譏刺上政。賦,

用作動詞,指鋪敘直說。比,比喻。興,起的意思。兼有發(fā)

端和比喻的雙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頌,周王朝和魯、宋

二國祭祀時用以贊神的歌舞。《毛詩大序》在解釋風、雅的

意義時,接觸到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概括性與典型性的特征,所謂

“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

者,是說詩歌創(chuàng)作以具體的個別來表現(xiàn)一般的特點。也就是

說,它對風、雅的解釋符合現(xiàn)代文藝理論中以個別表現(xiàn)一般

的觀點。后來的經(jīng)學家關于“詩六義”有諸多的煩瑣的闡釋

和發(fā)揮。

7、王充“疾虛妄”精神對于其文學觀念有什么影響?

王充的“真實”是廣義的真實,是包括了文學作品的,

他堅決反對“奇怪之語”、“虛妄之文”,十分強調文的真實

可信,這對現(xiàn)實主義文藝思想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王充所謂“增”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虛構和夸張,他對于滿紙

胡言的“妄增”嚴加批評,對于經(jīng)藝之中的“增益之辭”加

以肯定??偟恼f來王充對“增”的現(xiàn)象持否定態(tài)度,他肯定

了先秦儒家著作經(jīng)典和其它個別著作中,那些為了使說理更

透徹,描摹更鮮明的帶有夸張的修辭,而“傳語”“儒書”

中的虛構和夸張則是“虛妄之言”。這已經(jīng)涉及了如何看待

生活之真和藝術之真的辨證關系了。盡管王充是為了反對

“虛妄之言”,但是他對虛構和夸張的否定,卻對后世文學

創(chuàng)作的健康發(fā)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神話、

傳說往往容易被看作是虛妄不實之辭而受到否定。

8、試論王充的文學發(fā)展史觀。

漢代經(jīng)學“述”而不”作。復古模擬傾向嚴重,語言

追求艱深古奧,晦澀難懂,嚴重脫離當時口語。王充對此十

分不滿,他大膽突破儒家傳統(tǒng),鮮明地提出了反對復古、主

張獨創(chuàng)的進步文學思想。他認為歷史是不斷發(fā)展、不斷進步

的,后世超過前代是理所當然的事?!肮拧辈灰欢ū取敖瘛?/p>

好,“今”一定比“古”大大前進。他所強調的發(fā)展進步的

歷史觀,對后朝的葛洪、蕭統(tǒng)等都有很大的影響。反對復古

必然要提倡獨創(chuàng),王充最贊賞的是有獨立創(chuàng)造性的文人。他

在《超奇》中把文人分為儒生、通人、文人和鴻儒,其中有

獨立見解,能創(chuàng)造性地寫作文章的鴻儒是最了不起的,在王

充看來,品評作者高下,不應以讀書多少作標準,而應當以

是否博通能用為標準。

第三講魏晉南北朝

一、填空題

1.曹丕在《典論,論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問題是作家的

才能與文體的性質特點之關系。即所謂“文非一體,鮮能備

善”,不應“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2.曹丕《典論?論文》研究了不同類型文體的特點,指出

“文本同而末異”。

3.《典論?論文》在論文體的不同特點時說:“蓋奏議宜雅,

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

也。

4.曹丕《典論?論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種?!八目啤本唧w指:

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八目啤睂嶋H上共八種文體。

5.曹丕《典論?論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種。八種文體具體

指:奏、議、書、論、銘、誄、詩、賦。

6.《典論?論文》特別強調作家個性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意義,

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著名觀點。

7.《文賦》的中心是論述以構思為主的創(chuàng)作過程。

8.陸機在《文賦》中把文體分為10類。實際上最關系到

文學的是詩和賦兩種文體。

9.陸機在《文賦》中論文體風格特征時,提出了“詩緣情

而綺靡”和“賦體物而瀏亮”。

10.從陸機對詩、賦創(chuàng)作“緣情”和“體物”的論述中,可

以看出他對文學藝術的兩個重要特征:感情和形象,有了深

刻的認識。

11.陸機在《文賦》中說:“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

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薄皶狻笔侵妇唧w構思,“遣

言”是指辭藻問題,“音聲迭代”指語言的音樂美。這主要

都是指詩賦等純文學而言的。

12.陸機對于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提出了五條標準,這就是

應、和、悲、雅、艷。

13.劉勰對文學本質的看法,集中表現(xiàn)在《原道》篇中。劉

勰認為文學的本質是:道是其內(nèi)容,文是其表現(xiàn)形式。

14.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所說的文的概念,有廣

義和狹義兩方面的含義。廣義的文指的是指宇宙萬物的表現(xiàn)

形式。狹義的文當即是“人文”,指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文

章。

15.劉勰所說的“道。具有儒、道、餞三教合流的含義。

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之首,重點論述了藝

術思維中的想象問題,提出了“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的創(chuàng)

作觀。

17.劉勰在《體性》篇中提出的“體性”概念,講的是文學

作品的體裁風格與作家才性之間的關系。

18.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體”的概念,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指文學作品的不同體裁形式;二是指文學作品的不同

風格特點?!靶浴保侵缸骷业牟拍芎蛡€性。

19.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性”概念,是指作家的才能和

個性。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優(yōu)劣不同,個性特點也不一樣。

20.劉勰在《體性》篇中明確指出文學作品的風格是直接體

現(xiàn)作家的才性,也就是:才、氣、迷、習的特點的。

21.劉勰提出“風骨”這一文學批評中的重要概念,對后

世文學理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帮L”當是一種表現(xiàn)得鮮明爽

朗的思想感情;“骨當是一種精要勁健的語言表達。

22.鐘娛對詩歌理論的貢獻,見諸其所著的詩論專著《選品》,

其文論思想的核心,是“直尋”。

23.鐘蛛在《詩品序》中指出:詩歌既是人的“性情搖蕩”

的產(chǎn)物,又可以反作用于人的“性靈”,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24.鐘噪詩論的根本主張是提倡“自然英旨”,強調感情真

摯。25.鐘噪認為,“詩”是抒情文學,“觀古今勝語,多

非補假,皆由直尋”(見《詩品序》),他要改革“雕績滿眼”

的不良詩風,祟尚清新自然。

26.鐘噪把“遨味”作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為古

代文論中的基本美學范疇。

27.鐘噪提出“風骨”論,強調詩歌創(chuàng)作必須“干之以風力”,

同時“潤之以丹彩”,只有二者均備,才是最好的作品。

28.鐘噪在《詩品序》中說:“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

曰比,三日賦

29.魏晉南北朝時期四部重要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專著是

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鐘噪的《詩品》和

劉勰的《文心雕龍》。

30.鐘珠的《詩品》和劉勰的《文心雕龍》,代表了齊梁時

期文學批評的最高成就。

二、名詞解釋

1.(曹丕的)文體說(“四科”八體說)

曹丕提出四科八體說的文體論:“奏議宜雅,書論宜理,

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彼岢鑫捏w共有“四科”八種體裁

的文章。并且認為文體各有不同,風格也隨之各異。這當是

最早提出的比較細致的文體論,也是最早的文體不同而風格

亦異的文體風格論。標志著文體分類及特征的研究發(fā)展到了

一個新階段。特別是“詩賦欲麗”,說明他已看到文學作為

藝術的美學特征,對抒情文學的發(fā)展,有著特別深遠的影響。

曹丕的《典論?論文》表明,魏晉時代文學已經(jīng)逐步走向自

覺的時代。

2.(曹丕的)“文氣”說

《典論?論文》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著名論斷,

他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雖在

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笨梢钥闯?,這里的“氣”,是由作家

的不同個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稟性、氣度、感情等方

面的特點所構成的一種特殊精神狀態(tài)在文章中的體現(xiàn)?!拔?/p>

以氣為主”就是強調作品應當體現(xiàn)作家的特殊個性。要求文

章必須有鮮明的個性,而這種個性只能為作家個人所獨有,

“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边@就說明了文章風格的多樣

性的原因。后世許多文論家、詩論家常以氣論詩、論文,當

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氣為主”說的影響。

3.(《文賦》的)文章“十體”說

陸機在《文賦》里把文章體裁分成十類并具體概括了其

風格特征:“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

誄纏綿而凄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yōu)游以彬

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瑞狂。”他在

此提出文章的十體說,比起曹丕的四科八體又細致了一些,

同時指出了這十體文章各有不同的風格。特別是他提出的

“詩緣情而綺靡”說,只講詩“緣情”而不講言志,實際上

起到了使詩歌不受“止乎禮義”束縛的巨大作用。這與“賦

體物而瀏亮”一道強調了文學作品的兩個重要特性:感情和

形象。反映了他對文學的藝術特征的了解已大大地深入了一

步。

4.(《文賦》的)“詩緣情而綺靡”說

所謂“詩緣情”就是說詩歌是因情而發(fā)的,是為了抒發(fā)

作者的感情的,這比先秦和漢代的“情志”說又前進了一步,

更加強調了情的成分。這是魏晉時代文學自覺的重要表現(xiàn)。

陸機講“詩緣情”而不講“言志”,使詩從“止乎禮義”的

束縛中解脫出來。乂講“賦體物而瀏亮”,“體物”就是要描

繪事物的形象?!绑w物”就是要描繪事物的形象?!熬壡椤?、“體

物”就是要詩賦的文學作品注重感情與形象,說明陸機對文

學的藝術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礎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5.(《文心雕龍》的)“神思”說

《神思》篇列《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之首,重點論述的是

藝術思維中的想象問題。他指出想象活動的特點——“思接

千載”、“視通萬里”,并對它做了非常精彩形象的描繪和相

當深刻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思理為妙,神與物游”

的創(chuàng)作觀。更進一步,他闡述“志氣”和“辭令”在想象活

動中的作用,即分別是“統(tǒng)其關鍵”和“管其機樞”,這實

際上是想象活動的始與終,或曰動因和結果。值得注意的是,

劉勰還充分意識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思維和語言的并非完

全相偕的非對應關系,即所謂“方其搦管,氣倍辭前;暨乎

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也?!?/p>

這不僅是作家的才能所決定的,更是由語言的本性所決定

的。“意翻空”和“言征實”總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對永恒的矛

盾?!段男牡颀垺返脑S多篇章都對這一問題作了探討,因此

可以說,《神思》篇提出的“言”和“意”的關系是劉勰創(chuàng)

作論的綱。《神思》是《文心雕龍》的創(chuàng)作論的總論。《神思》

中的“神思”是什么意思呢?“神思”就是心思。心思是不

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所以稱之為“神”。”文之思也,其

神遠矣”,就是說它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神思》講到了構

思的整個過程,從構思前的準備工作,講到構思時的想象,

由想象構成意象,由意象到語言,由語言到聲律,再到作品

寫成后的修改等等。在文思醞釀中,首先必須是使創(chuàng)作者處

于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然后展開想象活動。想象不受時空的限

制,“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這樣的

想象就可以做到“神與物游”。怎樣構思呢?《神思》篇的

回答是“神與物游”。所謂“神與物游”,就是要對外界的事

物作虛靜的觀察,并把觀察的結果與自己的知識、理論和經(jīng)

歷結合起來,構成意象,形成文思;但意象必須在文思涌動

中用巧言切狀的語言,優(yōu)美感人的文辭表達出來,寫成文章。

當然在運用語言時,還應該注意聲律,寫成文章后還要進行

必要的修改。最后才能真正創(chuàng)作出成功的情文并茂的好文

?VT".

o

6.(《文心雕龍》的)“才、氣、學、習”說

劉勰說:“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

指的就是作家個性形成的四個方面:才、氣、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