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栽培技術_第1頁
茯苓的栽培技術_第2頁
茯苓的栽培技術_第3頁
茯苓的栽培技術_第4頁
茯苓的栽培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茯苓的栽培技術茯苓系常用大宗中藥材,可食用亦可入藥。根據(jù)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資料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該品年銷售量達1000萬公斤。其栽培方法如下:一、 選地整地茯苓種植場地宜選擇排水良好的東、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為宜。土壤以黃砂土為好,粘土、砂礫土不宜種植,且不宜連作。選好地后,深翻時要除凈雜物,有白蟻危害的地區(qū)需用殺白蟻藥進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種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塊,徹底除凈雜物。二、 備料茯苓菌生長要依賴松木提供養(yǎng)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樹為材料。在生產(chǎn)上主要分為干段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干段木備料法選擇直徑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樹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頭尾),砍去其部分枝條,留下樹尾的樹葉,然后用鏟刀按樹的大小鏟去4?5面樹皮(以鏟至木質部為宜),鏟面間要留下兩指寬的樹皮4?5條,從上至下不宜有斷痕,留下的樹皮稱為引線(俗稱“留筋”)。經(jīng)10?15天,待樹干曬干至出現(xiàn)有裂口后將其鋸成長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陽處。段木垛上蓋草料,垛的四周開好排水溝,地面上撒殺白蟻藥。樹蔸備料法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時,選擇直徑12cm以上的樹樁,將其周圍15m范圍內的雜草、表土鏟除干凈,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樹樁上鏟去4面樹皮,留下4條兩指寬的引線。露出地面的樹根最多留4?6條,將其余的根截斷。對樹根也要鏟皮3面,左右側各留1條手指粗的引線,留根長度1?1.5m。上述各項工作,宜在上年冬季進行。三、 接種接種季節(jié)茯苓接種分春、秋兩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進行。桂南、桂東南、桂西地區(qū)氣溫回升較早,在清明前后接種較適宜;桂北、桂西北地區(qū)宜到立夏前后接種。秋季各地氣溫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種。茯苓栽培是以菌種或鮮茯苓個(菌核)作為“種子”進行繁殖。菌種是用小松木段片裝瓶(塑料)消毒,加適量培養(yǎng)基質,接上茯苓原種培養(yǎng)后,在瓶內長出白色旺盛的菌絲體。鮮茯苓個繁殖則是選用皮薄、嫩紅褐色的鮮茯苓個,用竹刀切成帶皮、重為0.1?0.15kg的片塊作為接種用的繁殖材料。接種前,在整好的種植地內順著坡向開窖,窖深20cm,寬40?50cm,長度依段長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殺白蟻藥并與土拌勻,將段木順坡向擺入窖內。先放入兩段。用菌種接種時,先在兩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X寬=150cmx10cm的新口,用鑷子將瓶內長有菌絲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擺在段木間新口處,加蓋松木片或松葉,上面再放一條段木(兩段木重20kg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用鮮茯苓塊接種則在段木的上端鋸幾處,將鮮茯苓塊貼上,輕輕摩擦后用手壓緊,用土覆蓋。樹蔸接種則是在樹蔸上削2?3個新口,然后將菌種和鮮茯苓塊分別接種在樹蔸的新口處,蓋上松木片和松葉,蓋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龜背形。四、 田間管理查窖補缺接種后7?10天,便可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這時應檢查各窖內的菌情,以便及時補缺。1清晨露水未干時在種植地內察看,若窖內段木巳長有茯苓菌絲,則窖上土干燥無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則說明段木未長有茯苓菌絲。2從窖旁把土挖開,發(fā)現(xiàn)段木下段巳有白色菌絲生長,聞之有茯苓氣味,可確定為茯苓菌絲。如發(fā)現(xiàn)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應隔7?10天再檢查1次。如第2次檢查仍不見茯苓菌絲,才可開窖從其它巳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調到未上菌的窖內?;驅⑽瓷暇亩文救客诔觯瑫窀伤?,將剝口重新削過,另接上菌種。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種上菌1個月左右,在木面是見不到菌絲的。此時,大部分菌絲巳入木生長。茯苓接種后1個月,不見基面菌絲,就誤認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開,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接種7?10天后,如果發(fā)現(xiàn)白蟻,應立即用殺白蟻藥噴灑在白蟻身上或蟻路上,進行防治。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后,如發(fā)現(xiàn)茯苓露出地面應及時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五、 采收加工茯苓一般在接種后8?10個月成熟。將采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內避風處,用稻草蓋嚴“發(fā)汗”5?6天,然后攤開晾1?2天。待水分蒸發(fā)后,重新堆起,再用稻草蓋嚴放5?6天后,去皮(或先剝凈鮮茯苓外皮),放入蒸籠內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時要換水3?4次,其標志是當水轉黑時便換水)。取出用利刀將其切成長X寬X厚=4cmx4cmx0.5cm的方塊。然后將白塊、赤塊分別擺放在竹席或竹篩里,上覆1張白紙,置陽光下曬至全干,要注意常翻動。如遇陰雨天可用炭火烘干,但不可用明火烘烤,避免煙熏使茯苓片變黃,影響產(chǎn)品質量。茯苓栽培技術(一) 概述別名云苓、松茯苓。為多孔菌科臥孔屬植物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菌核,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樹上的真菌。藥用部分為干燥菌核體。性味甘、淡平。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能。用于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茯苓皮,利水消腫,用于水濕浮腫等癥。各國各地均有分布。(二) 植物特性茯苓多寄生于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長發(fā)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菌絲(白色絲狀物)階段和菌核階段。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菌絲從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營養(yǎng),同時分泌酶來分解和轉化木材中的有機質(纖維素),使菌絲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長。第二階段是菌絲至中后期聚結成團,逐漸形成菌核(亦稱結等)。結苓大小與菌種的優(yōu)劣、營養(yǎng)條件和溫度、濕度等環(huán)境因子有密切關系。不同品種的菌種,結苓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的品種栽后3?4個月開始結苓,有些則較慢,需6?7個月。早熟種栽后9?10個月即可收獲,晚熟的品種則需12?14個月。(三) 生長特性茯苓喜溫暖、干燥、向陽,忌北風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廣。溫度以10?35°C為宜。菌絲在15?30C均能生長,但以20?28C較適宜。當溫度降到5C或升到25C以上,菌絲生長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C的短期低溫不致于凍死。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氣、沙多泥少的夾沙土(含沙60%?70%)為好,土層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實、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適宜菌絲生長。切忌堿性土壤。(四)栽培技術1.備料茯苓生長的營養(yǎng)主要靠菌絲在松樹的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并分解和吸收其中養(yǎng)分和水分之特點,選用松樹作為茯苓的生活原料。為了充分發(fā)揮松樹的利用效率,目前生產(chǎn)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方法。段木備料每年10?12月松樹砍伐后,立即修去樹椏及削皮留筋,具體要留幾條筋,要看樹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質部,順木將樹皮相間縱削(不削不鏟的一條稱為筋),各寬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經(jīng)半個月以后,將木料鋸成長約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陽處難疊成“井”字形,待敲之發(fā)出清脆響聲,兩端無松脂分泌時即可供用。樹蔸備料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樹蔸作材料。在秋、冬季節(jié)伐松樹時,選擇直徑12厘米以上的樹樁,將周圍地面雜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樹樁上部分別鏟皮4?6向,留下4-6條約3?6厘米寬未鏟皮的筋(也叫引線)。樹樁下的粗大樹根也可用來栽茯苓,每條樹根鏟皮3向,留3條引線。根留1?1.5厘米長,過長即截斷不要,使樹蔸得到充分暴曬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將樹蔸蓋好,防止降雨淋濕。2.選地挖窯選地宜選排水良好的向陽緩坡地,土質深厚、疏松的砂質壤上(含沙量60%?70%)為好。黏土、透氣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最好選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莊稼地;栽過茯苓的地塊即應放荒5?10年方可再種。挖窯挖窯時間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進行。先清除場地的草根、雜木蔸、石塊等雜物,然后依備料段木的大小與長短挖窯。窯形為長方形(長度視段水長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寬30?50厘米,窯地按坡度傾斜,清除窯內雜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潔。場地沿山坡兩側開溝以利排水,如坡度較陡,可在被頂筑壩攔水。(3)下窯與接種下窯接種時間在春分至清明前后進行。下窯應選連續(xù)晴天土壤微潤時,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窯,一般每窯2至多段。細料應墊起與大料一樣高,兩節(jié)段木留皮處應緊靠,使鏟(削)皮成V”形,以便于接種。以重量計,每窯2節(jié)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于10千克。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種,歷來沿用菌核組織,通稱“肉引”;將其壓碎成糊狀作種用稱為“漿引”;把“肉引”接種于段木,待菌絲充分生長后挖起,鋸成小段作種的稱“木引氣用“肉引”和“漿引”栽種一窯要耗費茯苓0.2?0.5千克,用種量大,不經(jīng)濟;“木引”操作繁瑣,菌種質量難以穩(wěn)定,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也難以保證。近年來采用純菌種接引,即可獲得高產(chǎn),又可節(jié)約大量商品茯苓,是當前廣泛應用的最好方法。菌種是用小松木塊(長寬厚1.2厘米*0.2厘米*1.0厘米)裝瓶消毒,加適量的培養(yǎng)基質,經(jīng)接上茯苓原種培養(yǎng)在瓶內長滿旺盛的乳白色菌絲,而作為大面積茯苓的接種菌種。接種時在兩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后用消毒過的鉗或鑷子將瓶內的菌種(長有菌絲的松土塊)取出,平擺在兩段木間的新口處,并加蓋松木片或松葉,上面可再放一條段木(若兩段水重20千克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個窯面成龜背形。每窯需菌種1/3?1/2瓶。利用樹蔸栽培在茯苓則于根蔸上削2?3個新口,然后將菌種分別接種在新口處,蓋上松片或松葉,覆土高出樹蔸15?18厘米,每樹蔸一般用菌種0.5?1瓶。田間管理(1) 查窯補引段木接種7?10天,使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檢查時若發(fā)現(xiàn)段木上不長菌或污染雜菌即應進行補缺。方法是將窯的蓋土扒開,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絲生長旺盛的窯中取出一段補上,然后將土覆回;或是將不上菌窯內的段木全部取出,曬去水分,再將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窯用菌種接種。(2) 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后,苓體不斷增大或因大雨沖刷表土層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長。故要勤檢查,發(fā)現(xiàn)窯土裂開或苓體露出要及時用細立培土,同時還應注意拔除雜草和防止人畜進入地內踏踩。病蟲害防治蟲害主要是白蟻,危害嚴重。接種后當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溫高,白蟻繁殖快。防治方法:發(fā)現(xiàn)蟻路,及時用藥噴在蟻身上,使之帶回窯內互相傳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開水灌水蟻穴,并加蓋砂土,滅除蟲源。(五)采收加工(1) 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種后8?10個月內成熟,成熟茯苓的一個特征是外皮帶黃褐色,屆時可以控;另一個特點是長菌核的段木變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養(yǎng)料巳盡,應立即采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獲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窯15-20千克段木約收鮮茯苓2.5?15千克,高產(chǎ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