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石油烴污染對海洋生物_第1頁
海洋石油烴污染對海洋生物_第2頁
海洋石油烴污染對海洋生物_第3頁
海洋石油烴污染對海洋生物_第4頁
海洋石油烴污染對海洋生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石油污染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摘要石油是海洋環(huán)境最為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對石油污染的研究及其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的研究迫切和重要。它不僅威脅著海洋生態(tài)安全,而且其致癌物通過在海洋生物體內濃縮蓄積給人類也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危害。研究發(fā)現(xiàn)底棲生物的耐受力最強,一些植物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到污染前的水平,魚類和浮游動物對這種毒害較為敏感。因此嚴峻的海洋石油污染的現(xiàn)實已經使其治理工作迫在眉睫。關鍵詞:石油污染;海洋生物;危害;防治對策1溢油基本知識溢油是指排入海洋環(huán)境的油。1990年,國際油污防備、反應和合作公約對油的定義是指任何形式的石油,包括原油、燃料油、油泥、油渣和煉制產品。我們所說的溢油主要指原油及其煉制品,并不包括動物油和植物油。原油是多組分混合物。組成原油的基本元素為碳和氫,碳的百分含量為80?87%,氫的百分含量為10?15%。68%的原油中飽和烴的含量超過50%,其次是芳烴,但只有4%的原油中芳烴超過50%,膠質、瀝青質及可溶性石蠟含量較少。另外,原油中還含有一些微量金屬元素,如磯、竦、鐵、鋁、鈉、鈣、銅及鈾等。盡管原油的基本組成元素為碳和氫,但它們的物理特性相差很大。在溢油事故中,確定溢油類型及其理化特性是指定應急對策的重要因素。海洋環(huán)境中的溢油來源是多方面的[1-3],主要有陸源污染、海運污染、大氣污染和自然界污染等。按照國際海事組織的統(tǒng)計,每年流入海洋環(huán)境的油類總量約為235萬噸(1995年),陸源油量占海洋油污染總量的51%,船舶排放油量(包括事故)占海洋油污染中總量的23%,機動車輛、工廠、冶煉過程不完全燃燒而產生的廢煙、廢氣經空氣沉降入海洋水體而產生的石油烴占12%。除此人為污染外,還有海洋細菌、微藻等海洋生物和陸地生物合成的石油烴,加上海洋地球化學沉積作用而產生的石油烴約占14%。在油污染源中,雖然陸源油污染占的比重較大,但其入海的來源構成還未統(tǒng)計的很清楚,大規(guī)模的陸源溢油事故的發(fā)生頻率與船舶溢油事故相比小得很多。隨著海上石油運輸量的逐年增大,船舶溢油事故,特別是油輪的擱淺和碰撞事故造成單次事件的溢油量較大,容易對海洋環(huán)境造成污染,也最容易引起媒體和公眾的關注。2溢油污染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2.1國內研究狀況對于海洋中石油污染物的研究,先前限于研究測定某特定海區(qū)或港灣的總的石油烴的含量、分布及調查狀況。近年來,多有利用石油烴類的地球化學意義解析港灣、河口等的烴類的來源、分布和轉化。張枝煥等研究了天津地區(qū)主要河流表層沉積物中的飽和石油烷烴的分布特征和來源[4],田蘊、王新紅等36]對廈門西港沉積物中的烴類的含量、分布和來源等進行了探討,另外,石油烷烴和芳烴類基于兩相間的吸附、解析、遷移轉化、歸宿等方面的研究也已有涉及。2.2國外研究狀況國外石油污染物的研究較全面和系統(tǒng)深入,現(xiàn)有的Nordtest和Eurocrude方法在實際溢油鑒別事件和環(huán)境領域追蹤石油烴的遷移等方面都多有應用。并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案例分析,顯示了這些方法在溢油鑒別中作為可靠手段的巨大潛力,包括輸油管漏油,組成相似的溢油,生物體中殘留油的分析,北極地區(qū)溢油事件,甚至在自然環(huán)境中國風化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溢油的源進行剖析。對海洋環(huán)境中石油污染物的來源,分布,風化,生物體內的累積、遷移、歸宿等都展開了研究。對石油烴對環(huán)境的污染影響進行評價。研究對象以水、沉積物、懸浮顆粒物、生物體和大氣為主,其中對水體系的研究最為完善、成熟,對微表層、深海水等都有涉及。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和新技術也一直在探索,如生物標志物法,碳同位素法等。3溢油的危害3.1.溢油對鳥類的危害在所有的水域野生生物中,溢油污染對鳥類的影響最為顯著。以1967年“托里坎榮”油輪事故為例,該次溢油事故造成了英吉利海峽兩岸4萬?10萬只鳥類的死亡。溢油對鳥類的直接影響包括溢油對鳥類食物鏈的影響和對鳥類棲息環(huán)境的影響⑺。除此以外,溢油接觸到鳥類羽毛,就會滲入羽毛的絨羽層,從而使其失去保溫和防水性能,使水上生活的鳥類失去浮力而下沉,也會使鳥類喪失飛翔能力。鳥類沾染油污后,將大大加速能量消耗,最終耗盡脂肪儲備而死亡,而油污進入鳥類消化系統(tǒng)后,將對其消化功能造成破壞,甚至造成鳥類停止產卵,影響鳥類的種群繁衍。3.2對海洋動物的影響3.2.1對魚類的影響對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由于大多數(shù)油類物質具有很強的親脂性,因此其對生物的神經毒害作用是十分明顯的。柴油曝油后的仔魚急躁不安,并有狂游、沖撞現(xiàn)象,尤其以高濃度曝油仔魚的癥狀最為明顯,經過一段時間后,曝油仔魚游動趨于緩慢,身體失去平衡,翻轉打旋,抽搐痙攣,逐漸麻痹昏迷致死。對呼吸系統(tǒng)的影響魚鰓是魚類進行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而且具有吸收外源污染物質的作用,作為正常的生理過程,大量的水通過魚鰓,毒物聚集在鰓中,導致魚類的窒息死亡罔。賈曉平等[9]通過鏡檢發(fā)現(xiàn),不同濃度組曝油仔魚的鰓部不同程度的分布著散性油滴,阻礙了仔魚的正常呼吸。成魚鰓室表面的粘液雖然能防止油的浸潤,但同時也能吸附大量的油類物質在其表面造成魚的鰓部發(fā)炎和呼吸障礙。在油污染的后期很多魚類雖然能在污染區(qū)正常生存,但患爛鰓病的概率很高。這與魚類鰓室表面的碳氫化合物對覆蓋在表面的粘液的溶解作用有很大關系。因為這層黏液對動物的具有重要的環(huán)境阻尼,滲透壓調節(jié)和疾病寄生蟲的防護作用I8】。對生殖系統(tǒng)的影響目前的一些研究顯示了相抵觸的結果,TOMAS和BUDIANTARAU。]報導了在萘(naphthalene)和燃油中暴露后的細須石首魚血漿中雌二醇和睪酮濃度降低,且這一結果與卵巢組織對激素刺激的應激性降低有關,遂提出一些多環(huán)芳烴能干擾目標組織的激素膜受體。然而MELISSA等[11]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萘、B-萘黃酮(B-naphthoflavone)和惹烯(retene)中暴露后的鯽(Carassiusauratus)的睪酮生成卻得到促進。PACHECO和SANTOS】12]的研究表明,暴露在柴油水溶性成分中3h的歐洲鰻鱺(Anguilla)的血漿皮質醇濃度顯著升高。目前的研究尚不能就有機物污染對魚類生殖過程的影響達成一致[13]。石油烴確能導致魚類的雌雄比例失調,對幼體有致畸作用,并降低其成活率。3.2.2對珊瑚蟲的影響珊瑚礁的分布很廣,世界三大洋中珊瑚礁的總面積相當于20個歐洲那么大。珊瑚蟲對海洋環(huán)境的變化十分敏感。例如,海水失鹽分過多,可導致珊瑚蟲大批死亡,地震能使大片的珊瑚變成荒漠。珊瑚礁毀滅的眾多原因之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石油污染物侵襲??茖W家們研究指出,珊瑚蟲與其他海洋動植物的重要不同點之一是對石油污染特別敏感。這是因為他們不同于魚類、海豹、海象、海豚、鯨類等,既不能逃跑來擺脫石油污染,也不能隱藏于任何一個安全的角落,就連定居于巖礁之間的蝴蝶魚也休想幸免遇難。3.2.3對海洋生物幼體的影響海水中致命的輕芳香烴物質及其衍生物質(PAN),對不同的海洋動植物其影響也不相同。特別是海洋生物的幼體,對石油污染都十分敏感,這是用為它們的神經中樞和呼吸器宜都很接近其表表皮,表皮都很薄,有毒物質很容易侵入體內,而且幼體運動能力較差,不能及時逃離污染區(qū)域。根據計算結果,導致浮游小蝦死亡的PAN濃度,只相當于在滿滿的一盆水中,滴進兩滴石油時的濃度。當然,也不排斥有的底棲生物對石油有較強的抵抗能力,例如濱螺,它能分泌一種粘液保護住暴露的機體,減輕外界的直接影晌,在石油污染濃度不超過1%時,不至于被污染而死亡。海洋生物學家還指出,PAN物質能夠沉入深海之中,特別是在基風雨、大風天氣過后。例如《艾羅》號油船遇險之后,在一次風暴之中,桑特拉和陳布魯莫爾在80m深處發(fā)現(xiàn)了油滴。還發(fā)現(xiàn)石油滴粘附于海洋懸浮的微粒上,像降落傘一樣慢慢地降落到海底。當海面布滿油時其海底常發(fā)現(xiàn)有致命的芳香烴有毒物質聚集,而且這些有毒物質還常隨海流擴散。有毒的“黑流”所經之處便留下一片“死亡”的痕跡-蠕蟲、??捌渌涹w動物遺體遍布。3.2.4對蟹類的影響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們研究了1969年發(fā)生于美國東部海域的一次中等程度的石油泛濫事件的后果指出,直到1976年石油泛濫海區(qū)蟹子的總數(shù)量還沒有恢復到1969年以前的水平。而且石油污染對蟹類幸存者的損害有種種表現(xiàn),例如動作滯緩、發(fā)育畸形、生長緩慢等,直到石油泛濫后的4-5年內,在蟹類生物細胞組織中,仍發(fā)現(xiàn)遺存著石油衍生物質的痕跡.直到1976年在巴澤茲灣(美國東北部)底部的石油污染沉積物中,仍然保存著十分顯著的污染痕跡。柴油曝油后,仔蝦曝油24h后,活動能力和攝食能力明顯下降,此后,身體逐漸失去平衡,不停地翻轉打旋,逐漸昏迷而死亡US油污染地區(qū)存活的螃蟹會出現(xiàn)運動器官衰退、挖穴能力降低、逃難反應遲鈍、脫皮次數(shù)增加、在非交配季節(jié)展示交配色澤等異常行為,污染區(qū)沉積物中石油烴的濃度超過200*10-6mg/kg時,幼蟹一般熬不過冬季,這主要是由于這些地區(qū)中螃蟹挖穴深度沒有正常情況時候那么深,幼蟹呆在淺穴中通常會被凍死。螃蟹攝入有機物時,會導致神經器官中毒,這樣挖穴就出現(xiàn)了異常US3.2.5對哺乳類動物的影響海洋哺乳類(如海豹、鯨、海獅、海象、極熊、海獺等)在體表粘上溢油的石油(特別是重質原油)時,經過一定時間后可以自己清除掉。全身沾上石油的某種海豹,在海水中一天時間即可全部自凈。某種海獺和極熊在油污后雖然自身立即清洗皮毛,但由獷將石油攝入體內而致病或死亡。進入體內的石油分布在體內各個組織。對海豹來說主要反映在內分泌方面的影響,極熊則是血液和腎功能受到嚴重損害。3.3對海洋植物的影響植物抵抗油污染的能力是相當驚人的,即使在高度損害的情況下它們的恢復速度要比其他的生物快的多。坦皮港口發(fā)生的日本商船漏油事件嚴重影響了大型藻類的數(shù)量,但是在很短時間內大型海藻就出現(xiàn)了增殖[16]。研究表明,0.1?10.0mgL-1濃度石油烴對旋鏈角毛藻生長皆表現(xiàn)為促進作用,而且促進作用隨石油烴濃度的增加先增加,然后降低。這說明無論是低濃度,還是高濃度石油烴對其生長都表現(xiàn)為促進作用【切。高濃度石油烴污染物(CPH>1.05mg/L)對裸甲藻、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和亞心形扁藻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對于中肋骨條藻,石油烴污染物濃度在高于1196mg/L時抑制其生長。但低濃度石油烴污染物則易促進赤潮藻類(裸甲藻、新月菱形藻、中肋骨條藻)的生長[18]。這并不能說明植物適于在油污染海域生長,它們的耐受能力可能與它們對石油烴的生物富集能力有關,當超過其耐受能力的時候,對藻類的生長仍然是負面的。硅藻可以耐受8mg/L的燃料油,但是同屬于硅藻植物的Dilylumbrightwelli、Coscinodiscusgrani和Chaetoceroscurvisetus都在24h內死于含0.08mg/L燃料油的海水中[19]。3.4對底棲生物的影響許多研究已證明,海洋軟體雙殼類(如牡蠣、貽貝等)從環(huán)境中富集石油烴能力要大于魚類,而其代謝、釋放石油烴的能力卻遠小于魚類[20]。牡蠣、貽貝能吸收大量的石油在它們的鰓部和腸子內,對油污染有極強的抵抗力,許多細小油珠可被它們吸收而從海面上消失。但是扇貝幼貝在攝食餌料時,幾乎無選擇地也同時攝食海水中的懸濁油分,進入胃中的油滴破乳后互相結合成大油滴,最終由于充滿胃中不能排泄體外而導致幼貝死亡。在受污染的水域,魚類和甲殼類石油烴含量水平大多在10~20mg/kg間,少數(shù)超過30mg/kg,貝類的一般較高,大多在50?100mg/kg間。重污染水域中,貝類曾有超過1000mg/kg的記錄。魚類和甲殼類的富集系數(shù)一般在n*102范圍,而貝類的一般在n*103?n*104范圍⑵]。但是當海水中油含量達0.01mg/L時,就會導致牡蠣組織部分壞死;當煤油濃度為0.001?0.004mg/L時,紡織螺對食物的趨化能力降低[22]。雖然底棲生物能在油污染中存活,可是它們將長時間不能食用,因為有機物已經儲存在它們的脂肪層,其中有些化合物有很強的抗生物分解、排泄能力,即使將它們在清水中放置6個月,也不能除盡體內的油類物質。3.5對浮游生物的影響對浮游生物數(shù)量的影響Wiccman(1982)、崔毅,陳碧鵑(2000)、黃韌,楊豐華等(2001)研究表明海洋生物對海水中石油烴的濃縮能力與生物種類、生長時期有關[23?25],同時也取決于所棲息環(huán)境的石油烴含量水平。當水體石油含量達到或超過浮游植物的安全濃度,將對其造成危害。石油對浮游植物的毒性影響主要取決于石油碳氫化合物的含量及其它理化因子作用的程度。浮游植物具有生命周期短繁殖率高,種群補充快的自身特點,在低濃度石油污染的情況下浮游植物可能會迅速增殖而掩蓋局部或暫時的數(shù)量減少,從而不易從生物數(shù)量上檢測出石油污染。石油對浮游生物的間接危害也很嚴重,如1952?1962年整個北大西洋和北海海面受油污損害的海鳥達45萬只,油污殺死了大量海鳥,海鳥種類和數(shù)量減少的同時,作為其餌料的上層魚類數(shù)量就會增加,上層魚類的增加又引起浮游植物數(shù)量的減少。石油污染后,通常情況是某些耐污生物種類的個體數(shù)量會猛增,而對污染敏感的種類個體會大量減少,甚至消失,結果導致群落物種多樣性指數(shù)下降。Yuri(2002)研究指出,單細胞海洋藻類如Isochrysissp.,Nannochloropsis-like和N.closterium對原油的敏感性相似仲]。石油烴對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的影響Wolfe(1999)和Singh(1990)通過實驗得出結論石油烴對海洋浮游植物生長的影響可以表現(xiàn)為促進作用,也可表現(xiàn)為抑制作用,這決定于石油烴濃度及浮游植物種類叫,28]。Michelel(2000)研究表明F.vesiculosus對NO.2燃料油的生長限制劑量為1uL/L[29]。Levine(1984)研究指出F.vesiculosus對油類有最高敏感性,可以用其作為高效的指示物種。石油對F.vesiculosus的氮和磷富營養(yǎng)的實驗組有較小的毒害作用[29,30]。Michelel(2000),Sjtun和Lein(1993)指出,因為風化的石油比原油含有較少的輕鏈烷烴,石油的降解和風化程度將影響石油對微藻的毒害影響[31]。倪朝輝,翟良安(1997)研究表明硅藻可以耐受8mg/L的燃料油,但是同屬于硅藻的Dilylumbrihgtwelli,Cosainodiscusgrani和Chacloceros,curuisrlus都在24h內死于含0.08mg/L燃料油的海水中M]。早在1936年,Gohsoff就指出原油水溶物的濃度為12%對大多數(shù)的硅藻有刺激生長作用;石油濃度為25%有抑制生長作用;只有50%濃度才終止藻類的正常繁殖[33]。Alexis和Alkistis(1997)研究指出,希臘海灣靠近石油泄漏處的浮游植物的種群的發(fā)生與石油泄漏關聯(lián),靠近石油泄漏處的浮游植物比海灣其他地方少[34]。王悠,唐學璽,李永祺,等(2000)認為作為石油主要成分多環(huán)芳烴的一種,蒽在低濃度(1.5?6ug/L)時對金藻8701(Isochrysisgalbana8701)和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生長呈現(xiàn)出較明顯的/毒物興奮效應,細胞密度增加,蛋白質、葉綠素a、類胡蘿卜素含量有所增加[35]。這與巴登[36]等認為一定濃度的石油組分及其他營養(yǎng)成分對藻類等生物的生長有促進作用的觀點一致。Bate(1985)、Roseth(1996)和E-lSheekh(2000)的初步研究表明,石油烴可引起浮游植物粒度增大印?39],例如石油烴可使S.micraspin和S.armatu細胞粒度增大。王修林等(2004)研究指出,0.1?10.0mg/dm-3濃度石油烴對旋鏈毛角藻生長有促進作用,而且促進作用隨石油烴濃度的增加先增加,然后降低[4。]。張蕾,王修林,韓秀榮等2002年研究表明:高濃度的石油烴污染物(cph>1.05mg#dm-3)對赤潮藻種的裸甲藻,新月菱形藻、中肋骨條藻,常見餌料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和亞心型扁藻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對中肋骨條藻石油烴污染物濃度高于1.96mg/dm-3時抑制其生長。張蕾等(2002)的結論指出不同浮游植物,促進其生長的石油烴濃度不盡相同由]。Roseth等(1996)指出石油烴對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長影響不僅可通過降低CO2的吸收、阻止細胞分裂、減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37,38],由此導致生長速率降低[42],而且使細胞中ch-la、類脂色素、糖脂、甘油三酸脂等含量降低43]。海洋浮游生物的呼吸速率與電子傳遞系統(tǒng)(ETS)活力有關,而ETS又與溫度、氧濃度有密切關系[44]。湛波等(2001)油田生產水的生物毒性試驗表明,鹵蟲無節(jié)幼體分期和體長與油田生產水毒性密切相關,表現(xiàn)為無節(jié)幼體發(fā)育齡期遲緩,分解不正常,體長增長慢[45]。引發(fā)赤潮湛波,黃韌,楊豐華等(2001)和朱根海(1998)提出了石油烴污染物在某種程度可導致某些單細胞浮游植物出現(xiàn)暴發(fā)性生長成為海洋優(yōu)勢種藻,從而引發(fā)赤潮的發(fā)生[45,46]。日本香川所發(fā)生的夜光藻赤潮是重油污染該海域2個月后發(fā)生的,而在英吉利海峽觀察到的夜光藻赤潮也是由于油輪觸礁,海水受到污染出現(xiàn)的盅]。適當濃度石油烴的存在,在不顯著改變其細胞粒度的條件下可大大增加最大生長速率,從而可能有利于旋鏈角毛藻赤潮的形成[43]。(4) 影響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破壞海洋初級生產力如果落入海中的石油數(shù)量很大,幾個小時至多幾天,便延伸為厚度10-6cm的石油膜[47]。油膜大面積覆蓋海水表面,嚴重影響了海水對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再],海水中的氧化速度、氧氣更換速度大大降低。嚴重妨礙了海水的復氧功能,海水的自凈功能受到影響,促使很多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進入海洋環(huán)境的石油,在氧化和溶解過程中會引起海水的某些化學物質變化,導致海水中機質含量的增高。此外,石油的生物降解大量耗氧,1kg石油形成的浮在水面上的油膜完全氧化需要消耗40*104L海水中的溶解氧"],且降解速度緩慢,對毒性強的組分不能降解。因此,一起大規(guī)模的石油污染事件往往能夠引起較大面積海域的嚴重缺氧,對浮游生物造成直接顯著的危害。海洋中存在大量的浮游生物,海面被油膜覆蓋,不透明的油膜降低了光的通透性,使進入表層海水的日光輻射量減少,影響了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浮游植物又是海洋中甚至整個地球上氧氣的主要供應者(占70%左右),海洋產氧量減少,最終結果將導致海洋生態(tài)平衡的失調。(5) 影響浮游生物生活習性首先,影響浮游生物垂直分布,浮游生物分布僅限于真光帶,其垂直分布與水中光照深度以及海水運動有關。垂直分布深度與光照深度成正比。有不少浮游甲殼動物如磷蝦到了生殖季節(jié)經常上升至表層進行產卵,中華哲水蚤(Calanussinicus)在7月上旬生殖季節(jié),在中午前后大量停留在表層。石油污染改變了海洋的光照,進而影響到浮游生物的垂直分布,可能改變其種群在空間上的數(shù)量變動。其次,影響晝夜垂直移動,浮游植物晝夜變化有隨著日照強度增強而增高的趨勢,海在洋浮游生物普遍存在晝夜垂直運動,在浮游甲殼類如磷蝦、橈足類中特別顯著。晝夜垂直移動和光度變化相符合,Harris(1959)Hardy(1954)證明了光度變化是引起浮游動物晝夜垂直移動現(xiàn)象的主要因素。烏克蘭南海海洋研究所在日全蝕的特殊條件下,對浮游動物的運動進行跟蹤觀察,發(fā)現(xiàn)當天色明顯變暗以后,許多浮游動物如小蝦會錯把白天視當成夜晚,本能的從海水深處游向表層。被石油薄膜大面積覆蓋著的海域,浮游小蝦會不分晝夜的滯留于海水表層.這表明,石油薄膜可能起到了類似日全蝕的作用,改變浮游動物的正?;顒恿晳T[5。]。(6) 影響浮游生物營養(yǎng)吸收NH43+-N是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營養(yǎng)鹽之一,以其吸收、再生通量為例。NH43+-N的吸收有比較強的光依賴性。光對NH43+-N的吸收影響在低光照條件下表現(xiàn)為促進作用,在高光強度下表現(xiàn)為抑制作用[51]。石油可能造成浮游生物相對較大的NH43+-N庫和相對較小的循環(huán)通量。另外無機氮化物的相互轉化與浮游植物的繁殖周期及茂盛程度密切相關[51]。石油對浮游植物的危害會影響到無機氮化物的轉化[52]。4海洋石油污染的防治措施目前,常用的海洋石油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和生物處理法。物理處理法主要是用物理方法和機械裝置消除海面及海岸帶油污染,又可分為①清污船和回收裝置?;厥昭b置種類較多,可根據海況和氣象條件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裝置。②圍油欄。當石油泄漏到海面后,首先用圍油欄將其圍住,防止其擴散,然后再處理、回收。圍油欄具有滯油性、隨波性強等性能。一般常用于港口碼頭。③吸油材料。具有親油憎水性,可在其表面吸附石油,然后通過回收吸油材料方式回收石油。其原料包括高分子材料、無機多孔物質和纖維等?;瘜W處理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①燃燒法。通過燃燒將大量浮油在短時間內徹底燒凈,但不完全燃燒會放出濃煙,產生大量芳烴化合物,仍會污染海洋和大氣。②乳化劑??梢詫⒂土7稚⒊尚∮偷?。使其易于和海水充分混合利于降解。但只能處理低濃度油,且使用時有必要考慮其本身的毒性。③凝油劑??蓪⒂湍鄢刹砦镄纬梢环N回收的凝聚物的物質,用機械方法除去。④集油劑??稍黾佑捅砻鎻埩?,增加油膜厚度,然后用物理方法除去。該法需定期用藥,且用量較大。⑤沉降劑。可使石油吸附沉降到海底,但這樣會將油污染帶到海洋底部,危害底棲生物。生物處理法目前,大多數(shù)采用的是分離海洋微生物來進行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復研究。海洋石油烴降解菌早在一個世紀前就已經被分離到。最近文獻綜述統(tǒng)計有79個屬的細菌能利用烴類物質作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9個屬的藍藻、103個屬的真菌、14個屬的海藻能降解或轉化烴類物質[53]。5鑒別溢油品種鑒別溢油品種需要多種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從不同的角度利用多種表現(xiàn)形式的溢油“指紋”,相互比對來達到鑒別的目的。歸納起來,現(xiàn)有溢油鑒別技術主要有紅外光譜法,熒光法,紫外光譜法,鎳/釩比值法,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雙離子阱傅立葉變化離子回旋共振質譜法,超臨界液體色譜法,雷達遙感法等,在實際鑒別分析時,還可以應用遙感遠距離探測,也有用示蹤法。前者的應用受到許多條件限制,而后者只適用于某些特殊場合,并不作為常用的溢油鑒別方法。6展望清除水體油污措施發(fā)展趨勢:當前吸油材料的研發(fā)焦點在于吸油聚合物的性質。不吸水的聚合物對從水中分離和收集石油很有效果。由于其獨特的吸附性質,這種聚合物吸附后能變成各種形態(tài),如纖維、薄膜、片材或柵欄,易于浮于水面對其回收。非織造材料以其優(yōu)良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成為石油泄漏回收的理想材料,但是有近95%用過的吸附材料被填埋到地下,5%則被焚燒,這既造成了污染又增加了石油的回收成本。所以對一次性被丟棄的非織造吸附材料的清潔和再利用應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溢油回收領域的另一發(fā)展趨勢是研發(fā)具有可生物降解和富集漏油作用的吸附材料。目前等離子加工技術在非織造布領域很有潛力,等離子處理設備一般速度為10?50m/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