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抵達真實的另一種方式_第1頁
“非虛構”,抵達真實的另一種方式_第2頁
“非虛構”,抵達真實的另一種方式_第3頁
“非虛構”,抵達真實的另一種方式_第4頁
“非虛構”,抵達真實的另一種方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非虛構”,抵達真實的另一種方式作為文學,非虛構寫作的更重大意義或許在于,哪怕在絕望之境,也能呈現(xiàn)出人性的搖曳微光,并以此燭照世界。

她是白俄羅斯女記者,紀實文學作家,她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第13位女性得主。因為冷門,她的名字曾經(jīng)被翻譯成若干中文名字,從10月8日起,人們統(tǒng)一叫她2015諾獎新晉得主。

“非虛構戰(zhàn)勝了諾貝爾”,這是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諾獎之后,《紐約客》給出的新聞標題。而瑞典學院新任常任秘書長薩拉?丹尼爾斯則在結果公布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阿列克謝耶維奇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體裁,拓展了文學的形式。

對諾貝爾獎來說,這是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對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阿列克謝耶維奇則是一個陌生的作家――盡管過去三年她都排在獲獎賠率的前三名,但并沒有多少人當真。在美國亞馬遜網(wǎng)站,我們甚至看不到關于諾獎新得主的專題頁面,《鋅皮娃娃兵》和《切爾諾貝利的回憶》也分別只有10條和82條讀者評論。有趣的是亞馬遜網(wǎng)站對這兩本書的分類:俄羅斯史、歐洲史、世界史……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書在亞馬遜網(wǎng)站占據(jù)歐洲歷史類的前兩名,而非文學。這也牽扯到了人們關于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一個爭論,非虛構寫作,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非虛構寫作,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到底有多大的距離?它們是文學嗎?它們值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表彰嗎?

這可能也是人們急于讀到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原因之一,因為答案最終必須由她的文字來給出。無論虛構還是非虛構,也無論小說還是新聞,最終駐留于人心的,絕不僅僅是對苦難的素描與追問,哪怕那素描令人震撼,哪怕那追問逼人反思。作為文學,非虛構寫作的更重大意義或許在于,哪怕在絕望之境,也能呈現(xiàn)出人性的搖曳微光,并以此燭照世界。阿列克謝耶維奇曾記下這樣一幕:在切爾諾貝利核輻射之后,一個懷孕的妻子與她被核輻射傷害的丈夫隔離開,丈夫微笑著將桌上一顆很大的粉紅色橙子送給妻子當禮物,護士驚恐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那不是你的丈夫了,不是你心愛的人了,而是有強烈輻射、嚴重輻射中毒的人。你如果沒有自殺傾向,就理智一點?!逼拮影l(fā)狂似的說:“但是我愛他!我愛他!”阿列克謝耶維奇記下妻子的訴說:“他睡覺時,我輕聲說:‘我愛你!’走在醫(yī)院中庭:‘我愛你?!酥斜P:‘我愛你?!逼鋵?,所謂記錄,它的最大努力,不是讓我們警惕暴力最黑暗的肆虐,記住人性最光輝的時刻嗎?

對于紀實性作品的偏見

一百多年來,在文學閱讀趣味上傳統(tǒng)而保守的瑞典學院評委們,一直對紀實性作品存有偏見,“非虛構類――那是什么玩意,那不過是我們早晨喝的劣質飲料。它沒有任何意義?!钡鞘虑椴⒎且恢比绱?,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和蒙森的《羅馬史》這兩部大部頭的歷史著作分別于1950和190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1953年丘吉爾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也獲此殊榮。每一類文學作品都有獨特的形式追求,紀實作品也不例外。

“非虛構”寫作,作為抵達真實的另一種方式,突出以現(xiàn)實元素為背景,淡化了文學和紀實題材的嚴格界限,同時也廣泛吸收了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其他領域的方法。我們是否說,隨著諾獎的肯定,“非虛構”作品這一門類已經(jīng)抵達了更遠的文學殿堂?這恐怕很難得到確切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阿列克謝耶維奇打動諾獎評委的寫作秘鑰,就藏在她那六本紀實作品所構成的“非虛構世界”里。

“如果你回望我們的整個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那是所有人的墳墓與血腥的屠殺,是劊子手與受害者之間永恒的對話……這就是我們的歷史,而這也是我的書的主題。這是我的地獄,是我從一個人走向另一個人的道路?!?/p>

記錄戰(zhàn)爭中的婦女和兒童

她的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作為曾經(jīng)的蘇聯(lián)公民,阿列克謝耶維奇認為自己的寫作從未離開蘇聯(lián),戰(zhàn)爭成為她觀察這個國家的切入點。在蘇聯(lián),寫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更多的是把戰(zhàn)爭里的同胞塑造成英雄,而她的文字里,體現(xiàn)的則是戰(zhàn)爭對生命的摧殘以及軍人對戰(zhàn)爭的反思。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女性,又是一名記者,這雙重的直覺讓她在看待蘇聯(lián)參與其中的二戰(zhàn)和阿富汗戰(zhàn)爭時,有了不同的視角。

“已經(jīng)有數(shù)以千計的戰(zhàn)爭作品,薄薄的和厚厚的,大名鼎鼎的和默默無聞的,更有很多人寫文章評論這些作品。不過,那些書通通都是男人寫男人的。關于戰(zhàn)爭的一切,我們都是從男人口中得到的。我們全都被男人的戰(zhàn)爭觀念和戰(zhàn)爭感受俘獲了,連語言都是男人式的?!?/p>

為了突破這種視角的局限,她費時四年,走遍200多個城鎮(zhèn)與農(nóng)村,采訪了數(shù)百名曾經(jīng)參加和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里的蘇聯(lián)女性,戰(zhàn)士、游擊隊員和后勤人員,記錄下她們的談話。然后,在1981年,用五年的時間,寫完了《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這些女人的命運,都曾被二戰(zhàn)劇烈地改變,但在戰(zhàn)爭結束幾十年后,很少有人像她一樣關注這個問題。

從女人走向兒童,阿列克謝耶維奇寫下《我還是想你,媽媽》,記錄二戰(zhàn)中蘇聯(lián)兒童的回憶。這場衛(wèi)國戰(zhàn)爭,數(shù)百萬蘇聯(lián)兒童死于其間,戰(zhàn)爭發(fā)生時他們只是2至12歲的孩子。阿列克謝耶維奇再次用口述的方式,記錄孩子們眼中戰(zhàn)爭的真實再現(xiàn)。

看見女人的眼淚,傾聽孩子的哭喊,阿列克謝耶維奇與許多蘇聯(lián)作家不同,她似乎從來就與集體、愛國、自由這些詞匯刻意保持距離。即使寫成《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還是想你,媽媽》這樣的書后,已經(jīng)足夠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但她依然覺得和蘇聯(lián)軍事文學的正統(tǒng)距離太近,直到《鋅皮娃娃兵》寫成后,她才對自己的狀態(tài)感到滿意。

每一頁都是奇異而殘忍的故事

除了審視戰(zhàn)爭中最弱勢的群體――女人和兒童,阿列克謝耶維奇同樣關注那些在重大災難事件里充當“炮灰”的人。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反應堆發(fā)生爆炸,鄰近的白俄羅斯居民失去了一切。一些人當場死亡,更多人被撤離,被迫放棄一切家產(chǎn)。成千上萬畝土地被污染,成千上萬人因高輻射核燃料泄漏而感染各種疾病。四年后,阿列克謝耶維奇冒著核輻射的危險,深入切爾諾貝利,采訪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她曾在訪談里說:“你來到某個村莊,村里的人已經(jīng)全部搬走――只留下一尊列寧紀念碑。我還記得,有一次,黃昏時分,我們乘車開進一座村莊,那里只有陣亡烈士墓,公墓和列寧紀念碑……對于可觸可見的犧牲物,我們已經(jīng)司空見慣。我們等待出現(xiàn)雙頭的雛雞、無刺的刺猬?!边@本書就是如今廣為人知的《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書中的文字與我們平時所見的新聞報道截然不同,受訪人吐露了最真實而沉痛的內心感受。書里寫道:“很多人突然死掉……走路走到一半,倒在地上,睡著后永遠醒不過來;帶花給護士時,心臟突然停止跳動……”

正如《鋅皮娃娃兵》的譯者高莽所言,這本書里揭露了很多蘇聯(lián)政治、科技、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但阿列克謝耶維奇關心的核心,永遠是人性,是人在災難面前呈現(xiàn)出的本真狀態(tài)――每個人在各自的口述里,透出的憤怒、恐懼、堅忍、勇氣、同情和愛。

“如何講述真實”,一直是非虛構寫作的核心問題。阿列克謝耶維奇擅長用口述記錄的方式還原真相,而不愿意去遵循既有的文字歷史記錄。她曾說過:“我越是深入地研究文獻,就越是深信文獻并不存在。沒有與現(xiàn)實相等的純粹的文獻?!边@也是促使她無數(shù)次去采訪那些戰(zhàn)爭和災難中受傷人群的動力。她所有的敘述,都來自親歷者。

在嘗試了各種文學體裁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