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道德教育的30個細節(jié)》讀書筆記(四)德育之難,難于上青天。德育的難有不同的維度。首先,一個人是學好還是學壞,主要是他自己學的,不是師長教的,所以,幾千年來一直有“道德是否可教”的疑問。即使道德可教,我們也無法控制教的效果。比如,有時候我們一心想讓孩子學好,整天在教他們道德,結果他們卻變壞了;有時候我們忘記了教他們道德,他們卻從不是道德教育的教育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其次,如果說過去的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的話,那么當代教育則早已與道德教育離心離德??梢哉f,現(xiàn)代教育的興起,本身就是以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衰落作為代價的,現(xiàn)代教育的興盛與道德教育的衰落是同一個過程。人類的教育史清楚地顯示,古代教育基本上就是道德教育,其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年青一代的道德成長上。而現(xiàn)代教育則完全不同,現(xiàn)代教育將自己的絕大部分精力放在科學知識的學習上。當?shù)赖聦W習與知識學習、能力增長發(fā)生矛盾時,道德往往是“理所當然”被犧牲的部分。問題是教師不僅僅是一個謀生的職業(yè),只要你到了這個位置上,就得去響應教師的天職召喚,就得對學生的道德發(fā)展負責。一方面是天職、天命所在,一方面是德育之難,處在這種矛盾夾縫中的教師處境艱難。天職、天命不可違,而教育的現(xiàn)實又是那么強硬,個體教師根本無力對抗,無力改變。現(xiàn)實如此,但并不是沒有出路。出路在哪里?出路在細節(jié)。作為個體教師,我們確實無力對教育的發(fā)展產生整體性的影響,確實“無力回天”,但卻可以從日常細節(jié)做起,改變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這些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是教師自己的,是教師自身的意志和能力可以控制的,只要教師愿意、只要教師努力,都是可以改變的。比如,作為個體教師,我們無法改變整個教育的話語方式,但卻可以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以尊重而不是倭化的方式與學生對話;作為個體教師,我們無法改變整個教育的競爭性,但卻可以在自己的班級里營造合作的氛圍,減少競爭性學習所帶來的傷害;作為個體教師,我們無力改變整個教育的分等、分層傾向,但卻可以在自己的教學中尊重每一個學生,讓自己的言行體現(xiàn)出普遍性尊重的德性之光;作為個體教師,我們無力改變整個教育的“吃苦哲學”,但卻可以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避免制造痛苦……通過細節(jié),我們既可以實現(xiàn)天職、天命的召喚,又可以回避“雞蛋碰石頭”那樣可怕的選擇。感謝細節(jié),是細節(jié)拯救了我們的有限、我們的無力、我們的渺??!作為“小人物”,我們從細節(jié)入手進行力所能及的改變,既是對自己天職的履行、對自身的拯救,也是對整體教育的撼動。我們很難一下子去改變一個人的品性。但一個人的品性不是抽象的存在物,一定會在各種做人做事的細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品性即細節(jié)、細節(jié)即品性。如果有一種力量,可以使人一夜頓悟,那當然好;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作為教育者,我們可以從改變這個人的特定行為細節(jié)入手,用其細小行為的改變去促成其整個人的改變。教育也是如此。整體的教育有其基本品性與偏好,作為個體教師,我們當然無力左右整體的教育。但整體教育的品性與偏好是由什么支撐的呢?當然有體制的因素,一種教育的品性或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該教育的體制所設定的。正是源于此,很多人將教育的種種問題歸結為體制問題,以此來逃避自身的責任。作為教師,我們都是體制的一分子,雖然體制不是我們所能設定的,但其成就有我們的貢獻,其問題也有我們的“功勞”。作為個體教師,我們改變不了教育體制,也改變不了整體教育的品性與偏好,但卻可以從自身的行為細節(jié)入手,先去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當今整體教育的品質是由千千萬萬教師的日常言行共同建構的。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日常言行去建構,也可以從自己的日常言行入手去改變。這就是細節(jié)的力量,細節(jié)的改變可以撬動整個教育體制的改變。改變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做好的、對的事情,一個是不做壞的、錯誤的事情。如果是做人,那就是為善、不為惡。這兩個方面是相通的,是互相支撐的,很難說哪個重要哪個次要。直觀看來,為善似乎更重要,然而,不為惡關涉底線問題。就一個人來說,為善可以說是對善的追求,標志著一個人所能達到的道德高度;不為惡可以說是對惡的防備,標志著一個人的道德底線和道德根基。有時候,二者之間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不為惡不但是為善的基礎,其本身就是為善。比如,在多數(shù)人都覺得“無德而富”沒有什么不妥的情況下,一個人不為財富而犧牲道德,雖然表面上看是不為惡,但實質上就是為善。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在好的、對的事情上努力,但也不要忽略了不去做壞的、錯的事情的意義。本書所選的30個細節(jié),基本上都是不為惡性質的。本書的一些內容,我通過講座等形式與不少朋友有過交流,得到了很多支持和鼓勵,有朋友建議我在“負面案例”的基礎上也選一些“正面案例”。但本次修訂成書,所選教育細節(jié)還是“負面案例”。之所以如此,當然與我的個性和身份有關?!昂谝菇o了我黑色的眼睛”,早年的窮困生活造就了我的“消極眼光”和“挑刺思維”;我是一個教育研究者,發(fā)現(xiàn)問題是第一要務,經過這么多年的讀書與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毛病已經成了我的一種本能性反應。除了個性和身份這些自動化甚至無意識的原因外,本書所選細節(jié)其實也是有意為之。在我看來,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守住教育的底線,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其他。也就是說,作為教師,我們先不要奢談什么偉大的教育理念、職業(yè)理想,而要明白教育的底線在哪里,即在教育這個行業(yè)里,什么樣的事情是絕對不可以做的。再一個考慮是,在教育領域里,在很多情況下,理解了什么是不能做的,實際上就意味著已經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也就是說,不為惡已經預示著如何為善。比如,如果理解了貶低學生的“口頭禪”是不能說的,那么,應該如何做其實是一目了然的;如果知道了對學生的不禮貌行為的道德問題,那么,應該如何回應學生的問候也是顯而易見的。杜威說:“人是習慣的生物。”這與我們耳熟能詳?shù)年P于人性的判定,包括“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是政治的動物”“人是符號的生物”有所不同。各種說法自有其道理,這里不去判定哪種說法更接近事實,杜威的斷言起碼提示我們習慣對人的重要性。我們有思考能力,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并不總是靠思考,而更多的是靠習慣。如果凡事都要動一番腦筋,那么人生的負擔就太重了,在有限的生命里所能做的事情也就太有限了。習慣是我們的“效率器官”,可以為我們節(jié)省大量精力,在許多情況下,習慣在前臺,而思考則隱居在后臺。習慣是由環(huán)境因素與過去的經歷沉淀而成的,一旦形成,就與我們的自我融為一體,成為自我的一部分,變成我們意識其他事物的器官,從而從我們的審視目光中隱身了,成為我們無法看到的存在。學校教育中諸多司空見慣的做法,就具有習慣的這種性質,我們天天如此行事,以為天經地義,從不對其加以審視和思考。作為人,我們依賴習慣,但又不能被既有習慣所左右,而要經常將下意識的習慣拉入意識之中進行反思,不斷地打破舊習慣,形成新習慣。教育是自覺活動,雖然不排斥習慣和常規(guī)做法,但不能被習慣所控制,而應該有一種“不斷審視已有習慣的習慣”。本書所列的30個教育細節(jié),都是這類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對它們進行分析,目的不在其他,而在于將這些很可能在教師意識之外的習慣(做法、想法、傾向、思維方式、固有觀念)拉入意識之中,然后對其進行反思與審視。這種反思與審視,當然有益于教師的職業(yè)提升,但更為關鍵的是,通過反思,教師可以加深對教育的理解,以更好地為學生服務。通過反思與審視,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這些司空見慣的做法、想法有什么樣的問題,會給學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只有認識到了這些,我們才有改進的可能。如果這些習慣性的做法,不能進入意識,不能成為反思的對象,我們就會失去改正的機會。習慣是我們的“效率器官”,但蛻化為慣性的不良習慣也很可怕。近些年來,教育的硬件改變很大,辦學條件今非昔比,表面上看我們的教育進步很大。但當我們深入學校,走進課堂時,又會發(fā)現(xiàn)今天的學校在組織形式、思維方式、日?;顒拥戎T多方面與幾十年前相比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變化,恍惚是過去時光的重現(xiàn)、過去做法的重復。比如灌輸,被批評了幾十年,但今天的課堂上,有了多媒體,有了電視機,灌輸非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變本加厲,現(xiàn)代教育技術成了灌輸?shù)膸蛢?。為什么會這樣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老教師按過去形成的習慣工作,年輕教師則照搬老教師的做法,都不怎么去反思慣常做法的是非對錯,大家都陷入一個習慣的旋渦之中而不能自拔。教育陋習一代又一代地重復,跟不上時代進步的節(jié)奏,我們怎么能夠培養(yǎng)適應時代的新人?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對慣常做法的反思與審視,是我們擺脫陋習、求得教育進步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作為教育理論研究者,我與教育現(xiàn)實有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對教育審視來說是必要的,因為一旦我們與一個事物“零距離”,我們就很難對其進行審視。中小學教師也需要跳出教育現(xiàn)實本身,在一定的距離之外反觀教育現(xiàn)實。同時,距離的存在,也會導致對教育現(xiàn)實的誤解與曲解。因此,本書對教育現(xiàn)實的諸多分析與批評只是一家之言。實話實說,我不能保證自己的觀點一定是正確的,更不能保證這些分析與其他人包括教育界權威人士的觀點的一致性。我能保證的是這些觀點體現(xiàn)的是不一樣的思考,是帶有我本人個性的分析。我還能保證的是我的這些話語的真誠性,即這里的文字都是我內心想說的話,怎么想就怎么說,所思即所說,沒有顧忌,也沒有討好任何人的傾向。作為讀者,如果您覺得這些東西對您有啟發(fā),能夠觸發(fā)您對自身工作的思考,那就是我最大的榮耀;如果您不同意我的一些說法,把這些觀點當成批評的對象,借以整理自己對教育現(xiàn)象的理解,我也會有一定的成就感;即使您完全不能接受我的觀點,但如果能把這些文字當作從野外吹來的一股風,給自己一些涼意和刺激,我也會覺得滿足。正文節(jié)選找苦吃——制造痛苦的教育就是在作惡出于對痛苦的誤解,以為只有吃苦才能成才,在沒有痛苦的情況下也要制造痛苦來考驗學生。比如,在教育條件普遍改善的今天,學生本來可以相對輕松、從容地上學,但家長和教師卻不能容忍這種輕松,而通過緊張的競爭、大量的作業(yè)等方式讓學生吃苦,以為吃苦可以換來將來的發(fā)達。痛苦讓人難受,任何正常的人都不會主動招惹痛苦。說趨樂避苦是人的本能并不準確,準確地說,趨樂避苦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自動化選擇。人為什么如此選擇呢?因為人是向善的存在,而痛苦是一種惡。關于這一點,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里已經說得很清楚:“痛苦是惡,是應當避免的?!焙唵握f來,對人好的就是善,對人不好的、造成傷害的就是惡。無論是身體痛苦,還是精神痛苦,帶給人的都是傷害,因而都是惡。梅耶菲爾德指出,痛苦對受苦者來說是一種內在惡,而這種內在惡具有“自明性”,不需要證明。有人會說,痛苦對人也可能會有益處。應該承認,確實有一些人在經歷苦難、痛苦之后獲得了事業(yè)的成功、人格的升華。其實,這是混淆了痛苦本身與人們對待痛苦的態(tài)度。痛苦是傷害人的力量,但人們如果能夠從這種傷害中學習,在一定條件下確實可以有所收獲。顯然,這種收獲不是痛苦給予的,而是由人們對待痛苦的態(tài)度帶來的。如果這種收獲真的是來自痛苦與苦難本身,那就很難解釋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被痛苦所腐蝕、所擊垮。既然痛苦具有讓人有所收獲的功效,那么所有經受痛苦的人都應獲得這種功效。因此,少數(shù)人通過痛苦獲得進步,而多數(shù)人被痛苦所傷害,只能證明兩點:(1)不是痛苦本身給人力量,而是對待痛苦的態(tài)度使人受益;(2)痛苦本身帶給人的是傷害,是對人性的腐蝕。痛苦給人所帶來的益處主要來自人們對待痛苦的態(tài)度,即對痛苦的利用。從這個角度看,痛苦具有一定的工具價值。但痛苦的工具價值無法抹去痛苦的本性之惡。痛苦的工具價值來自我們對痛苦的利用,而不是痛苦本身。比如,我們可以對病毒進行利用,使其為人的福祉服務,但這種利用并不能改變病毒的本性。更何況,有些痛苦連工具價值都不具有。比如一個人患了癌癥,經過痛苦的折磨之后還是被奪去了生命。從宗教的角度考慮,我們可以賦予這痛苦以意義,比如將其當作上帝對他的考驗。但從世俗的角度看,這痛苦有什么意義?有人說作為病例,他所經歷的痛苦為今后同樣的病人積累了經驗,問題是:這是對他人而言的意義,對痛苦經受者來說,意義在哪里?我們是一個苦難的民族,在苦難中發(fā)明了一套“苦難哲學”:痛苦可以讓品格得到升華,痛苦能讓我們變得堅忍……這套哲學影響巨大,已經沉淀到我們的下意識、潛意識中。在教育領域里,這套“苦難哲學”已經變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教育哲學”,什么“梅花香自苦寒來”,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這套“苦難哲學”“苦難教育學”的最大錯誤在于將屬惡的痛苦美化,賦予其不具有的功能,即將對待痛苦的態(tài)度所具有的價值錯放在痛苦本身上。人是有限的存在,即使明明知道痛苦是一種惡,即使有趨樂避苦的傾向,痛苦還是會不期而至。也就是說,痛苦總是難免的。俗話說我們是吃五谷雜糧的,總會生病,身體的痛苦每個人都回避不了;我們的想象可以插上翅膀飛向無限,而我們的能力又是那么有限,精神痛苦也是回避不了的;再說,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死亡,存在就是“向死而生”,這種痛苦也是無法回避的。根據人之存在之本性和痛苦之本質,教育的著力點就在于教年青一代如何面對痛苦、如何不被痛苦所腐蝕、如何從痛苦中學習以有所受益。但對照現(xiàn)實,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育所做的通常是一種荒唐的錯位:不是教年青一代如何面對痛苦,而是人為地制造痛苦去“考驗”(其實不是考驗,而是折磨)他們。教育制造的痛苦包括身體的痛苦和精神的痛苦。年青一代正處在身體發(fā)育的關鍵期,我們的教育在很多情況下,不是去幫助他們發(fā)育身體,而是給這些稚嫩的身體增加超過其承受能力的負擔和痛苦。被限定在狹窄的教室和桌椅之間,沒有舒展的空間;作業(yè)寫也寫不完,直到駝了背,近視了眼睛;毫無規(guī)律地體罰,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地罰站……對很多孩子來說,與精神痛苦相比,身體痛苦根本不值得一提。教育所制造的精神痛苦有很多,比如恐懼的痛苦、不能自主的痛苦、失去希望的痛苦,等等。病態(tài)競爭,讓成長中的孩子,甚至成年的教師、家長都沒有安全感,都陷于深深的恐懼與焦慮之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教育力行的是“恐懼教育學”。自主是人的基本需要,失去自主的痛苦最令人難以忍受。我們的教育把學生每天的生活都嚴格控制起來,根本不允許他們有自主的空間。功利的教育,用分數(shù)和排名反復告訴升學無望者,你們是一群沒有前途的失敗者。在人生的早期,本來每個人都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而教育卻將這些可能性關閉了,這種絕望的痛苦,其殺傷力超出想象!既然痛苦是一種惡,那么制造痛苦就是在作惡。學校制造的身體痛苦對成長中的學生所造成的傷害不可挽回。比如,在早已解決溫飽問題、達到小康水平的今天,很多中小學生竟然發(fā)育不良、體質不合格,參加集體活動時總有人暈倒。到了高中,一個班不近視的人竟然成了稀有物種,一代代人經過學校的加工多數(shù)變成了眼有殘疾者。顯然,在身體痛苦面前,那套“苦難哲學”“苦難教育學”顯得如此蒼白,誰能用其為學生所遭受的痛苦開脫?也許有人會說,經過這一過程,一部分人脫穎而出,他們所受的身體痛苦換來的是美好前程。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一方面,美好前程不以痛苦為前提,沒有這些人為的痛苦,他們一樣可以有美好前程;另一方面,他們所遭受的痛苦對他們的傷害沒有因為勝出而消失,這些傷害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痕跡,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留下陰影。更根本的是,經歷了更大痛苦且被學校體系所淘汰的多數(shù)人,除了經受痛苦、承受傷害之外,他們還有什么?他們只是那些所謂成功者的襯托背景。將少數(shù)人的所謂成功建立在多數(shù)人的痛苦之上,這不是作惡,還能是什么?學校體系所制造的精神痛苦,包括恐懼、焦慮的痛苦,失去自主的痛苦,失去希望的痛苦等,對遭受這些痛苦的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傷害??謶?、焦慮的痛苦,失去自主的痛苦,對每一個經歷過學校生活的人都是傷害,無論你是學校生活的成功者還是失敗者。成功者的成功都是相對的,你在一個班里是優(yōu)勝者,超出這個班,有更強的對手在等著你;你在一所學校里是優(yōu)勝者,超出這所學校,同樣有更強的對手在等著你。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每個人都要忍受恐懼的折磨。同樣,成功者的所謂成功,不是自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的成功,而是被預先設定的成功,在這個意義上,甚至是越成功,離自己越遠。失去希望的痛苦,對那些被教育體系所拋棄的人所造成的傷害,終生都揮之不去。因為痛苦是一種惡,那么解除痛苦就是一種自明責任。教育承擔著解除痛苦、增進幸福的責任。對教育增進幸福的責任,我們都不會有異議,甚至以增進幸福為借口,去制造痛苦。其實,增進幸福是錦上添花的事情,而解除痛苦才是救人于急需、救人于水火。教育解除學生的痛苦本身就具有道德和教育意義,因為解除痛苦就是行善,就是道德的體現(xiàn);而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教育,即通過自己的行動教育學生要有解除他人痛苦之心。而制造痛苦之惡的另一個表現(xiàn)在于,教唆學生對他人的痛苦無動于衷,甚至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比如,要想克服恐懼的痛苦,就需要在競爭中戰(zhàn)勝他人,讓他人成為失敗者。在這樣的邏輯下,學生學會的是對他人的冷漠、冷酷,而不是解除他人痛苦的仁慈。痛苦的本性揭露了“苦難教育學”的虛偽。既然苦難有那么大的功用,為什么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人不去經歷苦難,而讓處于不利地位的人去經受苦難?明明知道痛苦的腐蝕性和傷害力,還用所謂的“苦難教育學”去掩蓋,這其實是一種虛偽。如果我們用“苦難教育學”去麻痹多數(shù)被排斥者,讓他們認命于人為制造的痛苦,那就更惡劣了。煽情式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倫理分析“配合著煽情的音樂,臺上的演講者聲嘶力竭,臺下幾千個孩子坐在操場上集體痛哭?!比涨埃欢紊轿髂承W感恩教育演講現(xiàn)場的視頻引發(fā)社會爭議,網友質疑這種演講的形式接近“營銷式洗腦”。而實際上,“臺上激情演講,臺下哭成一片”的感恩教育屢現(xiàn)報端,漸漸形成了一種教育模式。到底該如何看待類似事件?什么是感恩?到底需不需要感恩教育?如果需要的話,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感恩教育?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感恩是一個中國話語,西方倫理學較少用感恩,較多用感激。包爾生將感激定義為“由仁慈和善行在一個健康的靈魂中引起的情感”。感激對仁慈的促進自然而然,而感激的反面——忘恩負義,則是對仁慈的阻礙與削弱。他將忘恩負義作為感激的反面,說明他的感激與我們所說的感恩有很多相同之處。從包爾生的感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感激作為一種情感的性質:首先,感激來自仁慈和善行;其次,感激是健康靈魂的自然情感;再次,如果來源是純正的,即是真正的仁慈和善行,接受者也是純正的,即靈魂是健康的,感激之情一定會產生。如果感激之情沒有產生,那么就要從兩個方面去找原因,或者是施惠者有問題,或者是受惠者有問題。忘恩負義,說的是受惠者的靈魂不健康,即因為受惠者靈魂不健康,在該產生感激之情的時候沒有產生感激之情。忘恩負義是很惡劣的,因此很容易遭到人們的譴責。而施惠者一方的問題,則常常被忽視。很多要求對方感恩的行為本身并不純正,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它們就是沽名釣譽或者居心不善,在這種情況下,單方面苛責受惠者忘恩負義就不公平了。實際上,純粹出于仁慈而不是一開始就想得到感激而幫助別人的人,反而更能夠得到感激。倫理學多講感激,而宗教則講感恩。因為感激是平等的人之間因仁慈和善行而引起的情感,而感恩則不同,感恩是低下的人對高貴的神的一種情感。在感恩結構中,情感的兩端,一端是高高在上的上帝,另一端則是匍匐在地的人。這是一個不平等的垂直結構。中國文化雖然不是宗教性的文化,但對感恩的強調與此有諸多相似之處。漫長的封建社會是等級社會,其倫理出發(fā)點顯然是優(yōu)勢階層,反映的是等級社會中優(yōu)勢人群的價值需求。優(yōu)勢人群如何剝削弱勢人群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如果優(yōu)勢人群給了弱勢人群恩惠,哪怕是一丁點兒恩惠,弱勢人群都必須感恩戴德,否則就是忘恩負義。也就是說,與封建文化融為一體的感恩文化,它所要求的感恩與西方宗教文化一樣,都依托于一個垂直的不平等人際結構。這種結構下的感恩,體現(xiàn)的是優(yōu)勢人群的錙銖必較,甚至是無理、過分的要求,而弱勢人群則沒有多少選擇,因為忘恩負義的大帽子可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這種感恩倫理有時候甚至會扭曲正常的人際關系,比如師生關系,我們總是不加分析地給教師戴上“恩師”的冠冕。師生關系好壞,取決于雙方,或者說更多地取決于教師。教師如果能夠真正純粹地愛學生,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能得到學生的感激與愛戴,這樣的教師如果用“恩師”稱呼,也不為過。問題在于,并不是所有教師都是如此,片面地要求學生將教師都稱為“恩師”并以“恩師”相待,顯然是過分要求。雖然一般的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我們要知道,學生對教師的成長也不是毫無意義的,普通教師的成長得益于學生之處也并不少。如果我們因為教師的作用將所有教師都稱為“恩師”的話,那么為什么不稱學生為“恩徒”呢?感恩倫理也會扭曲正常的工作關系。比如球員與教練,大家在一個團隊工作,角色分工不同,各自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們(新聞媒體、大眾心理)卻要求球員將教練當成“恩師”。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教練如果做得好,當然會贏得球員的尊重,同樣,球員如果努力、出色,也會贏得教練和隊友的尊重,沒有必要硬去套感恩結構。感激作為一種自然感情,其意義首先在于對仁慈與善行的促進。雖然仁慈與善行不是為了感激,但受惠者的感激使仁慈與善行得到了反饋,對仁慈與善行必然是一種鼓勵。其次,感激對受惠者也是一種凈化和提升,因為受惠者得到了幫助,產生感激之情,是健康靈魂的自然反應,另外,感激之情的表達,也是自身踐行仁慈與善行的動力。感恩如果從垂直的等級結構中脫離出來,不再強調不平等性,而與感激融合在一起,那么,顯然,在新的時代依然是值得推崇的道德價值。感恩還有一個特性,即感恩總是與受惠、被幫助相聯(lián)系。這一特性有時候會成為感恩的障礙,因為我們一旦表達感恩之情,就意味著承認在人際互動中的弱勢地位,承認自己有這樣那樣的能力缺乏,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因此,常見的情況是,很多人的感恩之情只在內心,不愿意表達出來。甚至那些被冠以忘恩負義之名的人,誰能知道他們的內心有沒有感恩之情呢?既然是值得推崇的道德價值,那就需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09月安徽2024屆中國民生銀行合肥分行秋季校園招考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09月全國友利銀行(中國)相關招考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屆江蘇省鹽城市鹽城初級中學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
- 2024年09月2024秋季中國工商銀行寧夏分行校園招聘260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09月2024年中國建設銀行總部校園招聘(201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08月中國光大銀行濟南分行理財經理(淄博)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08月福建興業(yè)銀行漳州分行社會招考(810)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08月江西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全國分中心社會招考(804)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河南警察學院《通信電路與系統(tǒng)》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至2031年中國玻璃封裝NTC熱敏電阻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農業(yè)合作社章程范本
- 痛風性關節(jié)炎 課件
- 2休閑食品市場營銷策劃案1
- 全國高校第三輪學科評估按大學匯總
- 酒店砌體專項施工方案
-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 GF—2017—0201
- 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計劃及單元分析
- 進水口快速閘門液壓啟閉機安裝施工方案
- 法道(FADAL)機床設備維修知識講座
- 職校生個人簡歷自薦信范文模板
- 雙電源STS靜態(tài)換轉開關輸入配電系統(tǒng)解決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