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中藥學中藥學總論_第1頁
(2.1)-1中藥學中藥學總論_第2頁
(2.1)-1中藥學中藥學總論_第3頁
(2.1)-1中藥學中藥學總論_第4頁
(2.1)-1中藥學中藥學總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前言課程名稱:《中藥學》課程性質:《中藥學》主要研究中藥性能和臨床應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是中醫(yī)、骨傷、針灸等專業(yè)基礎課程之一。為中醫(yī)的理法方藥組成之一。教學內容與重點:(1)總論:重點——中藥性能、配伍、應用等(2)各論:常用中藥300余種左右(掌握藥140余味,熟悉藥90味,了解藥90味)(3)教學方法:以課堂講解為主,以直觀教學為輔教學時數(shù):總課時85/105

一、考核方式:

過程性考核所占比例

40%(考勤、小測驗、課后作業(yè)、飲片識別),終結性考核所占比例

60%。二.學習方法:(1)打好基本功,弄通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中藥學的基本理論。(2)全面學習,重點掌握,抓住主要矛盾。①抓住重要章節(jié):②突出重點藥物:③突出藥物功效:④突出主要功效:(3)注意藥物的功用對比。①注意同章節(jié)藥物的歸納對比:(歸納比較)如麻黃與桂枝。②注意性效極相近似藥物的對比:(前后聯(lián)系)如蒼術與白術。(4)注意特殊藥物的用量用法:如有毒的藥物、礦物及介殼類藥物以及需要特殊煎煮法的藥物等。思考問題

中藥是產于“中國的藥物”嗎?總論一、什么是中藥?

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也是我國傳統(tǒng)藥物的總稱。二、什么是草藥?

一般將那些主流本草尚未記載,流傳于民間,在正規(guī)中醫(yī)機構和人員中應用不普遍,多為民間醫(yī)生所習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規(guī)范的藥物稱為草藥。

概述

草藥與中藥無本質的區(qū)別和截然的劃分。

從發(fā)展的眼光看,草藥是中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fā)展源泉。中藥源于草藥,草藥是中藥的補充,草藥是中藥的初級形式,中藥是草藥的提高階段的稱呼。三、為什么古代將藥學稱為“本草”?

中藥按其自然屬性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三類,其中植物類藥材最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四、什么是中藥學?

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五、什么是臨床中藥學?臨床中藥學是以臨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藥為目的,主要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第一章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fā)展第一節(jié)中藥的起源(先秦時期)①藥食同源②藥物知識來源于實踐③“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藥物的來源: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藥物的知識傳播:口耳相傳文字記載。神農嘗百草

偶然中毒

嘗百草知性能知療效反復實踐淘汰

主動嘗試

(效差、劇毒)

指導實踐口述至文字

實踐理論肯定

檢驗理論(效佳、微毒)

中藥起源圖解一、秦漢時期

現(xiàn)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

該書又名《本經》、《本草經》,約成書于東漢末年,系集體創(chuàng)作,托名神農。全書共收載藥物365種,采用“三品分類法”。是現(xiàn)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系統(tǒng)地總結了漢以前的藥學成就,為中藥學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第二節(jié)中藥學的發(fā)展《神農本草經》上品(120種):養(yǎng)命以應天輕身(健身)-補益藥,無毒或毒性較小。如人參大棗甘草枸杞。但黃連麻黃亦歸類其中。中品(120種):養(yǎng)生以應人,有毒或無毒,斟酌使用,治病兼補虛(欲遏病、補虛贏)。如黃芪、百合.沙參、栝蔞、五味子。下品(125種):治病以應地,專主治病攻邪,祛寒熱,破積聚,多毒,不可久服。如甘遂大戟烏頭附子大黃。

神農本草經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又名《本草集注》,為梁代陶弘景所著,載藥730種,首創(chuàng)藥物自然屬性分類法,并對魏晉以來的藥學成就作了總結。此期雷敩所著的《炮炙論》,是第一部炮制學專著。《新修本草》──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藥典》作者:李勣(ji)、蘇敬等二十二人修定成書年代:唐載藥:844種特點:開創(chuàng)了圖文對照的方法三、隋唐時期三、隋唐時期

開元年間陳藏器著的《本草拾遺》也有較大的影響,該書提出了著名的“十劑”理論,是中藥按臨床功效分類的發(fā)端。

唐代已開始使用動物組織、器官及激素制劑,酵母制劑亦普遍應用,對某些食物藥和外來藥都有了專門研究。四、宋、金元時期

1.宋代宋代官方組織修訂了一些本草書籍,但最具代表性的是私人編纂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本書又名《證類本草》,由宋代名醫(yī)唐慎微所著,載藥為1500多種,并附方3000余首。它保存了宋以前大量的藥學資料,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完整流傳的綜合性本草,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國家藥局的設立,是北宋的一大創(chuàng)舉,也是我國和世界藥學史上的重大事件。

用藥數(shù)目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非常重視地道藥材和質量規(guī)格。對于制劑,也制定了制劑規(guī)范,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可見一斑。

對藥物的配伍禁忌也作了總結,提出了著名的“十八反”、“十九畏”理論。2.金元時期

此期中藥學發(fā)展的特點是突出臨床適用,注重藥性理論探討。本草著作多簡明扼要。既繼承、發(fā)展了藥性理論,又積極探求藥物的奏效原理。

元代忽思慧著的《飲膳正要》為食療專著,對中藥學的發(fā)展也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尤其該書首次記載用蒸餾法工藝制酒,對提高酒劑的藥效具有進步意義。五、明朝時期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當推《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又名《綱目》,系李時珍所著。全書52卷,約200萬言,載藥1892種,其中新增藥374種,附圖1100多幅,附方11000多首,按自然屬性和生態(tài)條件為分類基礎,分為16綱60類,是中古時期最完備的分類系統(tǒng)。不僅總結了16世紀以前本草學的成就,而且為后世本草學的研究和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既是醫(yī)藥方面的工具書,又是科技史上的百科全書。六、清朝時期此期本草著作數(shù)量眾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本草綱目拾遺》。

該書又名《綱目拾遺》,系趙學敏所著。載藥921種,其中新增藥達716種,是新增藥物最多的本草古籍。它補充了《綱目》的不足,糾正了《綱目》的錯誤,并總結了明清以來的藥學成就。該書引用的文獻達600余種,其中有些醫(yī)藥書籍現(xiàn)已亡佚,故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七、民國時期

1.中醫(yī)學校建立,中藥學講義問世。2.陳存仁主編的《中國藥學大辭典》是我國第一部有重要影響的大型藥學辭書。3.本草學現(xiàn)代研究開始起步。八、現(xiàn)代的本草學成就

1.影印、重刊、校點評注了數(shù)十種重要的本草古籍。2.編輯、出版了大量的當代藥學著作。3.對中藥資源進行了大規(guī)模調查,并編寫了全國性的中藥志及一大批藥用植物志、藥用動物志及地區(qū)性的中藥志。4.中藥現(xiàn)代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5.中藥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大批藥學專門人才?,F(xiàn)代繼承與發(fā)展中藥資源普查(各個地方藥志)

民間方藥挖掘(各種藏藥、蒙藥、苗藥等)

中醫(yī)藥著作整理(《中藥大辭典》等)

中藥人工培植(天麻、砂仁、麝香等)

中藥藥理研究(小檗堿、人參皂苷、甘草甜素等)

中華本草

集古今藥學成就之大成、集中反映現(xiàn)代中藥學科發(fā)展的當代藥學著作是《中華本草》。《中華本草》全書共34卷,前30卷為中藥(包括總論1卷,藥物26卷,附篇1卷,索引2卷),后4卷為民族藥專卷(包括藏藥、蒙藥、維藥、傣藥各1卷)。共收載藥物8980味,插圖8534幅,約2200萬字。

20世紀90年代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資料表明,我國目前的中藥資源種類達12807種,其中植物藥11146種,動物藥1581種,礦物藥80種。第二章中藥的產地和采集與貯藏第一節(jié)中藥的產地一、什么是道地藥材(地道藥材)質優(yōu)效高的特產藥材稱為道地藥材。

道:古代的行政區(qū)劃。地:地域、地區(qū)如黃花蒿所含的青蒿素,因日照等差異,而使南方生長者明顯高于北方。對于這種現(xiàn)象,古人早有認識。如陶弘景認為“諸藥所生,皆有境界。”《千金要方》指出“用藥必依土地”。《本草蒙筌》強調“地產南北相殊,藥力大小懸隔。”為了保證天然藥材質量,自唐宋以來,人們逐漸形成了“道地藥材”的概念。根據(jù)地理位置來源劃分

云廣

川藏

東北

江浙道地藥材?常用道地藥材:四川:川連、川芎、川烏、川斷、川貝等;廣東:砂仁、廣陳皮、廣藿香、高良姜等;河南:懷地黃、懷牛膝、懷山藥、懷菊花;東北:人參、細辛、五味子;云南:三七、茯苓;江蘇:薄荷、蒼術;山東:阿膠;寧夏:枸杞等等。道地藥材:四大懷藥——山藥、地黃、菊花、牛膝四大南藥——益智仁、檳榔、巴戟天、砂仁四大皖藥——丹皮、木瓜、菊花、白芍浙八味——白術、白芍、菊花、麥冬、浙貝、玄參、延胡索、郁金二、道地藥材的變遷

山西上黨人參絕滅,現(xiàn)以東北人參為貴。

川芎《本經》即有收載,宋代才成為道地藥材。

廣三七(田七)→滇三七。三、確定道地藥材的因素

與藥材產地、品種、質量等多種因素有關,但關鍵因素是臨床療效。

一、中藥適時采集的重要性《千金要方》:“早則藥勢未成,晚則盛勢已歇”藥農歌曰:“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人參:人參皂苷的含量1月>3月青蒿:青蒿素的含量7-8月花前期最高人參、何首烏等根類藥物,生長年頭越長越好;而芍藥中的芍藥苷的含量以兩年生者含量最高,隨生長年限越長,含量下降。第二節(jié)中藥的采集二、采收時節(jié)1.植物類藥物的采收時節(jié)從理論上應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時候進行,通常以入藥部位的成熟程度為依據(jù)。全草入藥者——在植株充分成長或剛開花的時候采集,此時有效成分含量較高。(薄荷、紫蘇、車前草、蒲公英、忍冬藤)葉類——在花蕾將放或正盛開時(大青葉、荷葉、艾葉、枇杷葉)桑葉——須經霜后采收——霜桑葉花——在花正開時(菊花、旋覆花)、花蕾期采收(金銀花、槐花、辛夷)

紅花:花冠由黃色變橙色時采收。

蒲黃:花粉入藥故需待花盛開時采收。果實、種子——在果實成熟時(瓜蔞、枸杞、烏梅、枳實)

茴香、豆蔻、牽牛子:剛開始成熟時采。

枸杞、女貞子:清晨或傍晚時采。根、莖——古時二、八月為佳。古人認為:“津潤始萌,未充枝葉,勢力淳濃”,“至秋枝葉干枯,津潤歸流于下”:天麻。半夏、延胡索:夏季采收樹皮、根皮——春、夏植物生長旺盛時(黃柏、厚樸、杜仲)

肉桂:十月油多易剝離。秋收麻黃,晨摘金銀花2.動物類藥物的采收時節(jié)以保證藥效和容易獲得為原則。

如桑螵鞘應在三月中旬采收,過時則蟲卵已孵化;鹿茸應在清明后45-60天取,過時則角化;驢皮應在冬至后剝取,皮厚質佳;小昆蟲等,應在活動期數(shù)量較多時撲捉。3.礦物類藥物的采收時節(jié)

大多可以隨時采收。第三節(jié)中藥的貯藏一、中藥合理貯藏的意義

中藥的貯藏保管條件與藥材質量密切相關。如貯藏不當,藥物可發(fā)生質變,表現(xiàn)為蟲蛀、霉腐、泛油或泛糖,色澤、氣味、質地或形態(tài)變化,融化、潮解、風化等,直接影響到藥效,甚至產生不良反應。二、中藥貯藏養(yǎng)護的方法三、劇毒藥物應專柜上鎖,專人保管

干燥處理貯藏、密封貯藏、吸潮養(yǎng)護、化學藥劑養(yǎng)護、氣調養(yǎng)護。第三章中藥的炮制

一、含義

炮制是藥物在應用或制成各種劑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處理過程,包括對原藥材進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藥材的特殊處理。

二、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

烏頭堿中毒量0.2mg致死量3—4mg巴豆:壓油制霜以去除毒性球蛋白2.增強藥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酒制:增強活血化瘀,如:酒制川芎、當歸增強祛風除濕,酒制蘄蛇、豨簽草升提上行頭目,酒制大黃蜜炙:增強潤肺止咳平喘,如:蜜款冬花增強補氣作用,蜜炙黃芪、甘草童便炙:加強活血化瘀土、米、麩炒:增強健脾益胃如:土炒白術、米炒黨參、麩炒枳殼2.增強藥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姜汁炙:增強止嘔功效,姜半夏、姜竹茹、姜黃連增強發(fā)散風寒,醋炙:加強入肝止痛,醋制延胡索、醋制香附鹽炙:加強入腎,鹽附子、鹽知母、鹽黃柏油炙:增強補益作用,油制淫羊藿膽汁制:增強息風止驚,膽汁制天南星3.改變藥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適應病情的需要4.改變藥物的某些性狀,便于貯存和制劑桑螵蛸蛤蚧磁石生地黃(甘寒,涼血、養(yǎng)陰)—→久蒸

—→熟地黃(甘溫、補血、養(yǎng)陰)生首烏(解毒、通便、截瘧)—→加酒伴蒸

—→制首烏(補血、益精、明目烏發(fā))生大黃(攻積瀉下)—→酒炒

—→酒大黃(活血化瘀、清熱瀉火)或—→炒炭存性—→大黃炭(收斂止血、止瀉)

5.純凈藥材,保證藥材品質和用量準確

枇杷葉去毛6.矯臭、矯味,便于服用

五靈脂紫河車三、常用炮制方法

1.修治:純凈、粉碎、切制處理2.水制:潤、漂、水飛(加液研磨法)3.火制:炒、炙、煅、煨、烘焙4.水火共制:煮、蒸、潬、淬5.其他制法:制霜、發(fā)酵、發(fā)芽3、火制(直接影響藥物治?。┯没鸺訜崽幚硭幬锏姆椒?。不加固體輔料(清炒)加固體輔料1.炒炒黃炒焦炒炭:緩和烈性,增強收斂止血。易于粉碎,緩和藥性,種子類藥物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麩、土、米:降低刺激性,提高療效與砂、滑石哈粉同炒燙炒:使藥物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便于服用。炒黃:用文火至藥物表面微黃炒焦:用武火至藥材表面焦黃或焦褐色,內部顏色加深,并有悠香氣者。炒炭: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部分炭化,內部焦黃,但仍保留有藥材固有氣味(即存性)者。

炒藥機炒決明子炒蒼耳子

焦山楂2.炙:用液體輔料拌炒藥物稱為炙——常用液體輔料及作用

蜜炙:使蜜水沸騰后加入藥物飲片,拌炒至松散不粘手為度,用蜜量為藥量的5%—40%,蜜制可提高補益、潤肺。酒:以黃酒噴灑飲片拌勻,用微火炒至藥物有酒香氣略為干燥為止,黃酒用量約為藥量的10%—15%,酒炙可使藥物上行,提高活血,降低毒性。2.炙:用液體輔料拌炒藥物稱為炙——常用液體輔料及作用醋:植物類藥物如用醋拌炒悶潤,置鍋內微火炒至醋意吸盡,藥物微亦深色為止;脂類藥物則先炒至微熱,再噴灑醋液,拌炒至醋液吸盡為止,用醋量為藥量的15%左右,入肝、止痛、降低毒性。姜汁:藥物用姜湯拌炒至干燥微香即得,姜用量為6%—10%(姜湯用水為姜的8~10倍,濃縮至4—2倍),入中焦,散寒、止嘔、解毒。

童便:活血通絡。油:酥脆。鹽水:以2%—3%鹽水溶液與藥物拌勻,悶潤吸凈,用文火加熱炒至微帶褐色,干燥即得,入腎下行。中藥炮制常用輔料

炮制輔料是指在炮制過程中應用的除主藥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總稱。其性質、成分對所炮制的藥物有一定的影響,與中藥炮制品的臨床療效也有一定的關系。炮制輔料的作用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具有中間傳熱體作用;另一個是發(fā)揮藥性作用(協(xié)同或拮抗)。炮制輔料依照其應用時的形態(tài)分為“固體輔料”和“液體輔料”。

液體輔料名稱主要成分療效炮制作用常見藥材黃酒乙醇15~20%,糖類,酯類,aa?;钛ńj,祛風散寒引藥上行,矯臭矯味,及有助于成分溶出黃芩、大黃、白芍、白花蛇、當歸、常山白酒乙醇30~70%,酯、酸、醛類等活血通絡,祛風散寒主要作為浸藥用輔料蟾酥醋乙酸4~6%,維生素、草酸等理氣止血行水消腫解毒散瘀止痛引藥入肝,溶解生物堿便于成分溶出延胡索、香附、乳香、商陸、柴胡、莪術、磁石蜂蜜果糖葡萄糖及酶類aa維生素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對藥物起到療效協(xié)同的作用黃芪、甘草麻黃、百合白前枇杷葉生姜汁揮發(fā)油姜辣素aa淀粉及樹脂狀物發(fā)汗解表,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解毒抑制藥物寒性增強療效,降低毒性半夏、黃連厚樸、草果竹茹食鹽水氯化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涼血,防腐,引藥入腎車前子、小茴香、杜仲液體輔料名稱主要成分療效炮制作用常見藥材甘草汁甘草甜素甘草苷還原糖淀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降低毒性增效半夏遠志吳茱萸黑豆汁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色素淀粉滋補肝腎養(yǎng)血祛風活血利水解毒增強滋補肝腎功能降毒何首烏米泔水少量淀粉和維生素益氣除煩止渴解毒除藥物油脂降低辛辣性蒼術白術膽汁膽酸鈉膽色素粘蛋白脂類清肝明目利膽通腸解毒消腫潤燥降低毒性和燥性增效膽南星麻油亞油酸甘油酯芝麻素清熱潤燥生肌使藥物酥脆降低毒性馬錢子地龍三七固體輔料名稱主要成分療效炮制作用常見藥材稻米淀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有機酸糖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止渴止瀉增強療效,降低刺激性和毒性黨參、斑蝥紅娘子麥麩淀粉蛋白質健脾開胃,和中化濕緩和燥性,矯臭矯味,增效僵蠶蒼術枳殼枳實白術白礬含水硫酸鋁鉀解毒祛痰殺蟲收殮燥濕降低毒性增強療效防止腐爛天南星、半夏、白附子豆腐大豆的固凝膠蛋白質維生素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降低毒性,去除污物珍珠、藤黃硫磺土柴灶內久經熏燒的土溫中和胃止血止嘔止瀉減少刺激性,增強療效白術、山藥當歸蛤粉文蛤青蛤煅后的粉末氧化鈣清熱利濕,化痰軟堅除去腥味,增強療效阿膠第四章中藥的性能一、什么是中藥的性能?

是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稱為“藥性”。二、中藥性能的內容

主要包括四氣(性)、五味(性味)、歸經、升降浮沉、有毒無毒(毒性)等。三、中藥性能與性狀的區(qū)別

中藥的性能是對中藥作用性質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據(jù)用藥后的機體反應歸納出來的,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

中藥的性狀是指藥物形狀、顏色、氣味、滋味、質地(包括輕重、疏密、堅軟、潤燥等),是以藥物為觀察對象。

性能與性狀的聯(lián)系

中空者大多疏氣發(fā)表(蘇梗、荷梗、木通)諸花皆散(紅花、玫瑰花、辛夷)介類潛陽(石決明、牡蠣)蟲類搜風(地龍、蜈蚣、全蝎)種仁類滑腸(牛蒡子、桃仁、火麻仁)芳香類通氣(藿香、砂仁、陳皮)根多補益(人參、何首烏)刺善祛風(鉤藤、蒺藜)藤類通絡(夜交藤、絡石藤)血肉有情之品多填精性狀影響決定性能第一節(jié)四氣(四性)

在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中,涼次于寒,實為同一類藥性;溫次于熱,又為另一類藥性。

為了進一步區(qū)分藥物的寒熱程度,本草中又使用了大熱、大溫、微溫、大寒、微寒等概念,以期表示其更細微的差異。

一、含義指寒熱溫涼四種藥性。此外,還有不少藥物對人體的寒熱病理變化沒有明顯的影響,自古以來,將其稱為平性。第一節(jié)四氣(四性)二、四氣的確定依據(jù)以用藥反應為依據(jù),病證寒熱為基準。三、四氣的陰陽屬性寒涼——陰溫熱——陽

(1)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其清熱力強者為大寒或寒性,力較弱者,為微寒或涼性

),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石膏、板藍根,(2)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熱性或溫性(其祛寒力強者為大

熱或熱性,力稍次者為溫性,力再次者為微溫

),如附子、干姜。四、四氣的作用(與功效的關系)寒涼藥: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溫熱藥: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通絡、回陽救逆。五、四氣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根據(jù)疾病的性質,確定治法和遣藥處方。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薄隘熀詿崴?,療熱以寒藥?!蔽逦缎祆`胎說:“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概念

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種

不同

的藥味。是否中藥只有五種味道?如果不只五種,為何稱為“五味”?淡味——“淡為甘之余”,附于甘澀味——“澀為酸之變”,附于酸五味還包括:五音不全五花八門五顏六色“五”為虛指五行學說五行學說五味金辛土甘木酸火苦水咸五味的確定

五味始源于口嘗味道,是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在長期臨床使用中發(fā)現(xiàn)味與功效有一定關系,于是將口嘗之味對應于特定的功效。正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辛散、酸收、甘緩、苦澀、咸軟。”但隨著中藥使用范圍的擴展,口嘗的味已經無法準確地對應到各味所包含的功效,有的發(fā)生交叉,有的無法解釋;于是將藥味的確立依據(jù)進行了擴展,既指口嘗身受之藥物真實滋味,又將其擴展到了按功效作用予以人為規(guī)定的范疇,采用了以功能類推定味的方法。

體現(xiàn)藥物真實物質的味與反映功能的味在中藥中普遍存在,故五味的記載和論述歷來有些混亂。400種常用中藥的藥味統(tǒng)計分析顯示:現(xiàn)代文獻記載的藥味與口嘗藥味不同的占58.0%~64.3%;文獻最早記載的藥味與口嘗藥味不同的占68%;最早文獻記載與現(xiàn)代文獻記載的藥味不同的占44%。黃連的“苦”味確定依據(jù)酸棗仁的“酸”味2、藥物的實際作用。1、藥物的真實滋味。麻黃的“辛”味山楂的“酸”味具體藥物出現(xiàn)以下三種情況:1、藥物的口嘗味與它的功效味一致。山楂黃連2、藥物的味只用來表示口嘗味。味苦,能清泄火熱,能燥濕味酸,但不能收斂固澀酸棗仁3、藥物的味只用來表示功效味,與口嘗味無關。能收斂固澀,但其味不酸《素問·臟氣法時論》:“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蔽逦蹲饔眯列晾背龊姑婕t出汗辛辣行竄上頭辛涼辛味能散能行發(fā)散表邪行氣行血芳香藥能散能行化濕溫里散寒開竅不良反應:辛味藥大多能耗氣傷陰。因此,使用應中病即止。辛味通行、發(fā)散耗氣傷陰過用甘味補益、和中、調和藥性、緩急止痛、解藥食中毒能補能和能緩能解毒甘大棗蜂蜜甘草酸味收斂固澀能收能澀烏梅酸棗仁木瓜酸澀味收斂固澀能收能澀罌粟殼石榴皮澀酸味澀味有區(qū)別

酸能生津

酸甘化陰

無養(yǎng)陰生

津作用

烏梅甘草

酸甘化陰

烏梅甘草湯王冰注《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皆自然之氣也。然辛味苦味,匪唯堅散而已。辛亦能潤能散,苦亦能燥能泄。上文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則其謂苦之燥泄也?!笨辔赌苄鼓茉镌餄衲芡ㄐ鼓芙敌鼓芮逍雇ㄐ勾蟊憬敌箽鈾C清泄熱邪能堅陰瀉火存陰黃連大黃苦白術苦杏仁咸味軟堅散結瀉下能軟能下牡蠣芒硝昆布海藻咸淡味滲泄水濕通利小便能滲能利薏苡仁茯苓淡《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五味入五臟意義酸入肝酸能收斂固澀酸能收斂肝氣,防止肝氣耗散肝木克脾土脾主肌肉,其華在唇多食酸《素問·五臟生成篇》說:“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素問·至真要大論》“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咸味涌瀉為陰,淡味滲瀉為陽?!蔽逦秾傩运幬锏男灾挥幸环N,但藥物的味可以是一種,也可以是多種。如:麻黃——

辛、微苦,溫。薄荷——

辛、涼。說明1.普遍規(guī)律:可根據(jù)病情需要尋找具有某藥味的藥物針對性治療疾病。如:熱結便秘患者清熱瀉火具有清泄與通泄作用的苦味藥物(如大黃)瀉下通便五味臨床意義2.分析藥物功效時,要重視性味合參。如:紫蘇溫性,治感冒薄荷涼性,治感冒辛味發(fā)散表熱發(fā)散表寒如:白術:溫性甘苦補氣益脾燥濕利水《用藥法象》:「夫藥有溫涼寒熱之氣,辛甘淡酸苦咸之味也。...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3.分析藥物功效時,尤其重視性味與功效合參。如:紫蘇辛夷溫性辛味發(fā)散風寒發(fā)散力較強,長于行氣和中發(fā)散力較弱,長于通鼻竅正如徐靈胎所言:“同一熱藥,而附子之熱,與干姜之熱,迥乎不同;同一寒藥,而石膏之寒,與黃連之寒,迥乎不同,一或誤用,禍害立至。”4.四氣、五味既是天生,亦可通過炮制或配伍等人為改變,性味改變,功效有所改變。如:辛、熱苦、澀、溫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溫經止血,溫中散寒。干姜炮姜炮制五味概念五味的確定依據(jù)五味作用五味臨床意義1、生活中五味偏食的后果及如何運用五味知識防病治?。?、我們如何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手段來證實某類藥物的藥味特點?思考題第三節(jié)升降浮沉一、含義

是指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趨向(定向方向)。升:上升?。喊l(fā)散

二、升降浮沉與功效的關系

升浮藥:升陽發(fā)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降:下降沉:收斂固藏、泄利二便向上、向外向下、向內

沉降藥: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重鎮(zhèn)安神、潛陽息風、消導積滯、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

但是,也有一些藥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顯,而有的藥物則存在二向性。三、升降浮沉的確定依據(jù)和影響因素1.一般而言,藥物升降浮沉的特性由其性味和質地決定。(1)與性味的關系升浮——辛、甘,溫熱。沉降——酸、苦、咸、澀,寒涼。(2)與質地的關系升浮——質輕(花葉皮枝)沉降——質重(種子果實礦物貝殼)2.炮制和配伍可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特性。(1)炮制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2)配伍:性屬升浮的藥物與較多的沉降藥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受到制約;反之,性屬沉降的藥物與較多的升浮藥配伍時,其沉降之性受到制約。

李時珍將藥物升降浮沉的決定因素與影響因素概括為:“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四、臨床意義因勢利導,祛邪外出。應用原則:順病位、逆病勢1.順著病位,使藥達病所。風寒頭痛—在上—選上升的藥—川芎小便不利—在下—選下降的藥—茯苓麻疹未透—在外—選外浮的藥—浮萍遺精帶下—在內—選內收的藥—牡蠣內臟下垂—向下—選向上升的藥—炙黃芪肺氣耗散—向外—選向內收的藥—五味子外邪傳里—向里—選向外透的藥—解表藥肺氣上逆—向上—選向下降的藥—苦杏仁2.逆著病勢,制止病勢的發(fā)展。分析題

關于藥物的升降浮沉性質,古人言:“升降在物,亦在人也?!蹦闳绾卫斫??第四節(jié)歸經一、含義

歸:歸屬。經:臟腑、經絡。歸經是指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藥物的作用部位。它反映藥物對機體的選擇性作用。二、確定依據(jù)

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病證為依據(jù)。藥名功效歸經確定依據(jù)羌活澤瀉發(fā)散風寒膀胱經絡理論利水滲濕膀胱臟腑理論三、臨床意義1.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濕熱證肝膽濕熱龍膽草胃腸濕熱黃連膀胱濕熱澤瀉水腫肺不宣降——肺經麻黃、桑白皮脾虛不運化——脾經茯苓腎不蒸化——腎經肉桂

3.探索某些藥物的潛在功能,擴大藥物用途

4.指導中藥的加工炮制醋制柴胡鹽炒車前子2.有助于對功效相近的藥物進行鑒別。思考題

對于歸經理論,如何理解徐靈胎所說:“不知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泛?!?------“執(zhí)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钡谖骞?jié)中藥的毒性二、毒性與副作用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一、毒性的含義

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1)副作用:在常用劑量即治療劑量時出現(xiàn)的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2)毒性反應:合格中藥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xiàn)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三、毒性、毒藥含義的演變

毒性

毒藥

廣義

藥物的偏性 藥物的總稱狹義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對機體有損害性的藥物四、毒性的分級大毒、有毒、小毒中藥不良反應發(fā)生原因1.脫離中醫(yī)理論的指導用藥;2.劑量;3.藥材品種;4.藥材質量;5.炮制;6.給藥途徑;7.劑型與制劑工藝;8.配伍;9.服藥方法;10.個體差異。藥物毒性的大小是相對的,是否出現(xiàn)毒性反應,主要取決于用量。

國務院令中確定的毒性中藥有砒石、砒霜、水銀、生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生附子、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蟲、紅娘蟲、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黃、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鬧羊花、雪上一枝蒿、紅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紅粉、輕粉、雄黃等28種。對于這些毒藥,哪怕是毒性最大的砒霜,只要在安全有效的劑量內合理使用,是不會引起中毒的。而歷代指為無毒的人參、五加皮、火麻仁等,因服用過量,亦有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報道。四、怎樣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1.首先,要正確總體評價中藥毒性:大多數(shù)中藥品種是安全的,這是中藥的一大優(yōu)勢。2.其次,要正確對待本草文獻記載:在古代文獻中有關藥物毒性的記載大多是正確的,但由于歷史條件和個人經驗與認識的局限性,其中也有一些錯誤之處(如《本經》認為丹砂無毒,且列于上品藥之首;《本草綱目》認為馬錢子無毒等。)3.還要重視中藥中毒的臨床報道:認真總結經驗,既要尊重文獻記載,更要重視臨床經驗,才能全面深刻準確地理解掌握中藥的毒性。4.還要加強對有毒中藥的使用管理:列入國務院《醫(y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的中藥品種,應特別注意。五、中毒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1.含生物堿類植物中毒2.含毒苷類植物中毒3.含毒性蛋白類植物中毒4.含萜類與內酯類植物中毒5.其他有毒植物中毒6.動物性藥物中毒7.礦物類藥物中毒六、產生中藥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劑量過大,二是誤服偽品,三是炮制不當,四是制劑服法不當,五是配伍不當。因此,使用有毒藥物應從上述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控制,避免中毒反應的發(fā)生。七、掌握藥物毒性強弱對指導臨床用藥的意義1.針對患者體質強弱、疾病部位的淺深,恰當選擇藥物,確定劑量。因毒藥的安全度小,要掌握其安全有效的劑量范圍,并且注意從小劑量開始,盡量避免毒性反應的發(fā)生。2.注意配伍禁忌、個體差異等因素。3.抓好藥品鑒別,防止偽品混用,注意保管好劇毒中藥。4.毒藥雖易引起中毒反應,但根據(jù)以偏糾偏、以毒攻毒的原則,有毒藥物有其可利用的一面。(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藥物治療惡瘡腫毒、疥癬、麻風、瘰疬癭瘤、癌腫癥瘕等積累了大量經驗,獲得肯定療效。)5.掌握藥物毒性及中毒后的表現(xiàn),便于診斷中毒原因,以便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搶救治療手段。第五章中藥的配伍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使用。配伍單味藥配伍的目的藥力不夠不能適應病情需要有一定毒性提高療效適合病情的需要降低毒、副作用《神農本草經》“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組合、配合

七情——單味藥的應用及藥物之間的配伍關系。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等七個方面。

除了單行以外,其余六個方面都是講中藥的配伍關系。七情相反相惡相畏相殺相使相須配伍關系喜怒憂思悲恐驚相須《明史·流賊傳·李自成》:“自成善攻,汝才善戰(zhàn),兩人相須若左右手?!?/p>

一、相須李時珍《本草綱目》謂:“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p>

1、同類按功效分類在同一章節(jié)性能功效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石膏知母甘、辛,大寒。清熱瀉火藥苦、甘,寒。清熱瀉火藥增強清熱瀉火作用2、不可離也作用明顯增強互補并列,不能用其它藥物取代全蝎1g蜈蚣1g>蜈蚣2g全蝎2g或麻黃桂枝散寒作用明顯增強《本草思辯錄》說:“桂枝者所以補麻黃之不足也,麻黃泄營衛(wèi)之邪,桂枝調營衛(wèi)之氣,桂枝得麻黃,不至羈汗,麻黃得桂枝,即能節(jié)汗,二者合而正不受傷,此麻桂并用之方皆然?!毕嗍怪T葛亮傾心輔佐劉備,報答知遇之恩。

二、相使李時珍《本草綱目》謂:“相使者,我之佐使也?!备剩?。補氣利水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甘、淡,平。利水滲濕佐使一般的增強作用,輔藥提高主藥療效主輔關系,輔藥能用其它藥物取代性能功效有某些相似或治療目的一致黃芪茯苓麻黃杏仁風寒感冒兼有咳喘金銀花甘草熱毒瘡癰腫痛主輔相須與相使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思考題有區(qū)別不必同類主輔關系可替代

同類

平行關系不可替代

相使相須增強療效相須相使A+B>2A或2BA+B>A相畏與相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相殺制彼之毒也相畏受彼之制也降低藥物毒性生半夏生姜殺畏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生姜降低生半夏毒性相惡紀曉嵐與何坤“不是冤家不聚頭”相惡降低藥物原有功效奪我之能也人參萊菔子大補元氣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行氣消脹相反殷紂王與妲己“狼狽為奸”相反產生或增強毒性兩不相合也巴豆牽牛子屬于“十九畏”內容,合用會使毒性反應增強從功效方面看:單行相須相使相惡11+1>21+1>11+1<1數(shù)學公式從毒性方面看:A+B<AA+B<BA+B>A或B相畏相殺相反相須相使增強療效充分利用配伍關系應用原則降低毒、副作用應用毒性藥、烈性藥時使用相畏相殺相惡抵消、削弱原有的功效避免使用相反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禁止使用

配伍概念“七情”概念配伍關系具體含義

配伍臨床指導原則總結課后作業(yè)題請判斷以下的藥對是屬于相須還是相使?金銀花與連翹()桑葉與菊花()白芍與甘草()黃連與木香()1、相惡與相反是屬于配伍禁忌的內容,那是否這些配伍關系是絕對禁止的?2、相須與相使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思考題3、我們可以做什么樣更深層次的研究來揭示中藥配伍的關系?比如中藥的藥隊、組分、成分配伍研究等。第六章用藥禁忌

一、配伍禁忌

指藥物配伍應用后會產生毒副作用,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安全。古人將此概括為“十八反”、“十九畏”。從現(xiàn)代來看,包括了“藥物七情”的相反、相惡配伍。

1.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2.十九畏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欺。十九畏:十九畏中的各組藥物配合使用后可使療效降低甚至消失。七情“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應注意“十九畏”與“相畏”含義的區(qū)別。十八反和十九畏的研究近況

思考題?下列方劑有無配伍禁忌:脾虛濕勝之咳喘

黨參10g茯苓10g白術10g

瓜蔞仁、皮各10g款冬花10g

杏仁10g百部10g藜蘆3g

柒劑肝郁氣滯之肝硬化癥

柴胡9g白芍15g陳皮9g

香附9g郁金9g枳殼10g

茯苓10g炙甘草6g丹參10g

女貞子10g五味子10g丁香9g

大棗3枚

伍劑

1.禁用藥劇毒藥,藥性峻猛的藥物,墮胎作用較強的藥物。2.慎用藥活血祛瘀藥、行氣藥、攻下藥、溫里藥中的辛熱藥物。二、證候用藥禁忌

三、妊娠用藥禁忌

包括對母體、胎兒、產程、小兒不利的藥物。四、服藥食忌(食忌、忌口)1.為什么要忌口?

①防止藥效降低.

人參忌萊菔子

②防止加重病情.

糖尿病忌糖

2.忌口原則:一是忌食可能妨礙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影響藥物吸收的食物?;疾∑陂g,一般人的脾胃功能都可能有所減弱,因此,應忌食生冷、多脂、粘膩、腥臭、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妨礙脾胃功能,影響藥物的吸收,使藥物療效降低。二是忌食對某種病證不利的食物。如生冷食物對寒證,特別是脾胃虛寒證不利;辛熱食物對熱證不利;食油過多,會加重發(fā)熱;食鹽過多,會加重水腫;等等。如服藥期間不忌這類食物,藥物的療效肯定會受影響。三是忌食與所服藥物之間存在類似相惡或相反配伍關系的食物。如服皂礬應忌茶,因為皂礬為低價鐵鹽(硫酸亞鐵),遇茶中的鞣質,易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鐵,而使藥效降低;服綿馬貫眾應忌油,因為綿馬貫眾系脂溶性藥物,腸中有過多的脂肪存在,則藥物容易被機體吸收,如吸收過多,可導致中毒。第七章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第一節(jié)中藥的劑量

一、什么是劑量即用藥量,亦稱為劑量、用量,一般是指單味藥的成人內服一日用量。也有是指在方劑中藥與藥之間的比較分量,即相對劑量。

二、古今計量單位及換算三、確定劑量的依據(jù)根據(jù)所用藥物的性質性能、用藥方法、患者情況確定。1、藥物方面:無毒藥安全性較高,其用量變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藥的用量應嚴格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對于無毒藥,還應考慮其藥材質量、質地和性味。

具有毒性的中藥植物類:牽牛子、甘遂、芫花,大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