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論第七章_第1頁
地震概論第七章_第2頁
地震概論第七章_第3頁
地震概論第七章_第4頁
地震概論第七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震概論第七章第1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1國內外地震預報經驗中國和日本的地震預報經驗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地震預報工作因為得到了廣泛宣傳而為全世界所注目。特別是1975年2月4日的事件被詳細報道之后,1975年2月4日,中國東北遼寧省官方發(fā)布了一個緊急警告,他們根據這個地區(qū)許多小地震的發(fā)生,預測在24小時內要有一次強烈地震發(fā)生。那天晚上,海城附近發(fā)生了里氏7.3級強烈地震,但幸運的是大多數人已經睡在了室外,所以沒有受到傷害。第2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976年7月28日,悲劇性地震幾乎夷平了位于北京東部150千米有1百萬人口的唐山市。官方報道,極震區(qū)約有24萬人死亡,在北京也有大約100人由于有些泥墻和老磚房倒塌而喪生。而且據估計還有50萬人受傷。除了人員傷亡再加上巨大的工業(yè)損失,對整個國家來講,造成嚴重的經濟后果是必然的。唐山地震對一些迷信的中國人還有哲學含義: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點認為自然災難是來自上天的旨意。第3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日本已實施了5個地震預報五年計劃,并為計劃提供了十分充足的資金,數以百計的在大學或政府研究所工作的地震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大地測量家參與該研究并已經取得進步。這個方案的開始是觀測潛在震源區(qū)的地質特征的短期變化;繪制活斷層地質圖;用改進了的大地測量設備和潮汐儀連續(xù)監(jiān)測地殼變形;布設了簡單地震儀的密集臺網以全面了解即使極小地震的空間分布。第4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982年,日本著名地震學家鈴木曾這樣評論日本本土以及國外地震預報情況:“地震預報的現狀是非?;靵y的,到目前為止,報道過的地震前兆真是形形色色,其中一些看來就很奇怪,令人懷疑。很清楚,即使排除這些模棱兩可的記錄,也仍無法找到一條確定的成功預報地震的道路。”這一公正的評論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正確的。激烈的爭論引起了有關什么是世界范圍地震預報最佳計劃的再思考。一個修改計劃提出,應該加強震前短期物理變化過程的基礎研究,因為這些物理變化過程正是了解大斷層滑動前兆的關鍵,而前兆現象的產生目前對我們仍是個謎。第5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2地震預報方法

大震前一些物理參數的可能變化,這些變化可以作為地震前兆,用于地震預報

第6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2.1預測地震預測不是預報精度低基于地震重復返回周期分析而不是基于地震前兆的識別活動斷層或斷層段破裂不是隨機的它們有特征返回周期(或至少有返回周期包絡)這些特征反映了沿斷層區(qū)域的應變能積累,以及斷層或斷層段承受應變的能力情況是相當復雜的:破裂不會按照嚴格的時間表進行,只有重復返回周期包絡,而不是具體的日子應變能可能在一次大的地震中釋放,也可能分若干次小地震慢慢釋放地震危險性分析的含義第7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圣安德烈斯斷層例子

(SanAndreas)

1906的地震(震級8.25)之前50年內,斷層位移了~3.2m地震發(fā)生后,斷層彈性回跳位移~6.5m累積這些應變(地震中釋放的)需要的時間為(6.5/3.2)x50~100y下一次重復發(fā)生這樣大的地震所需要的時間大約=100

y假設均勻應變積累地震不會改變斷層的性質第8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預測的問題如果可用的地震目錄好,預測的效果就好預測只對少數歷史地震目錄記載較好的地區(qū)效果較好,如:中國,日本,歐洲,美國加利福尼亞對地震頻度低、震級大的區(qū)域效果就差Cascadia消減帶新馬德里(NewMadrid)牙買加(Jamaica)西歐需要更早時間的地震目錄記載;需要更詳細的地質構造研究Cascadiasubd.zone第9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空區(qū)概念定義:有地震傾向、地震的能量釋放低于平均水平的區(qū)域。1989美國加州LomaPrieta地震填充了一個空區(qū),該區(qū)在1906年以后沒有發(fā)生過地震別的空區(qū)阿留申島弧(Alaska)伊斯坦布爾南部日本東京美國南加州土耳其伊斯坦布爾(Istanbul)地震空區(qū)第10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概率預報利用概率預測將來地震是最有用的方法美國舊金山地區(qū)的例子(Bolt,1999)震級大于6.75級的地震在155年內發(fā)生了5次(1836-1991)如果地震事件是隨機的,下一個

6.75的地震將以很高的概率發(fā)生在155/5=31年前后。問題:地震不完全是隨機的。對于某些特殊的斷層系統(tǒng),地震可能是成群的(由于應力遷移),或者地震具有一定的趨勢。另一個概率預測的方法是基于彈性回跳模型基于斷層區(qū)域的應變積累測評第11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預報地震地震學中高度爭議的問題地震預報三要素: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強度依賴于地震前兆信息可靠的地震預報方法必須具有可重復性,適用于任何破壞性地震第12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已經提出的地震前兆地震波速度的變化地殼變形地下水變化氣體釋放大氣效應動物異常行為巖石的電磁性質改變希臘地震學家提出的通過地下電磁變化預測地震的VAN方法是現在地震預報的熱門話題第13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可以預報嗎?地震預報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宏偉的科學研究目標。地震預報是科學中的難題地震是高度非線性過程迄今地震學家仍未探索出一種確定性的地震前兆。也就是說,尚未找到任何一種異?,F象,可以在所有大地震之前必被無一例外地觀測到;并且一旦出現這種異?,F象,必無一例外地發(fā)生大地震。第14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球科學的焦點問題-地震預測

陳運泰地震是一種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損失的自然現象。大地震常突如其來,令人猝不及防,特別具有破壞力。它不像臺風和龍卷風——人們對臺風和龍卷風可以跟蹤監(jiān)測;它也不像火山噴發(fā)——火山噴發(fā)之前在火山活動地區(qū)一般都可觀測到微震活動、地面傾斜等地殼形變的系統(tǒng)性變化及小規(guī)模的前兆性噴發(fā)。迄今地震學家仍未探索出一種確定性的地震前兆——也就是說,尚未找到任何一種異?,F象,可以在所有大地震之前必被無一例外地觀測到;并且一旦出現這種異常現象,必無一例外地發(fā)生大地震。地震前兆的出現常因地而異,甚而在同一地區(qū)的不同地震發(fā)生之前,地震前兆現象也有很大差異。地震預測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宏偉的科學研究目標。如能同時準確地預測出未來大地震的地點、時間和強度,無疑可以拯救數以萬計生活在地震危險區(qū)的人民的生命;并且,如果能預先采取適當的防范措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對建筑物等設施的破壞、減少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繁榮。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來,作為一個極富現實意義的科學問題,地震預測一直是世界各國地震學家深切關注的焦點。早在日、美等國制訂地震預測規(guī)劃前6至8年,即1956年,傅承義和劉恢先在我國12年《科學長遠規(guī)劃》第33項“天然地震的災害及其防御”中就已經提出了地震預測問題和解決這一問題的科學途徑與具體措施。1963年,傅承義進一步明確指出了實現地震預測的三大類方法,即地震地質方法、地震統(tǒng)計方法、地震前兆方法。30多年來,地震預測研究工作基本上沿用這三大類方法至今,盡管各類方法的內涵有許多發(fā)展和變化。第15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966年邢臺地震是我國地震工作的重要轉折點。邢臺大地震使災區(qū)人民性命財產蒙受了巨大損失,周恩來總理兩次親臨地震現場視察、慰問,并向地震工作者提出了一定要搞好地震預測、預報的號召。從此,我國的地震工作進入了一個以探索地震短臨預測方法并進行試驗性預報的新階段。30多年來,在以減輕地震災害為目的的地震預測、預報實踐中,我國的地震工作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國民經濟建設,堅持邊觀測、邊研究、邊預報,堅持以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多路探索,取得了包括舉世矚目的1975年2月4日的海城7.3級地震預報成功在內的進展,也遇到了對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未能作出短臨預報的挫折。我國地震工作者從挫折中得到教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地震現象的復雜性和地震預測的艱巨性。1980—1982年,國家地震局組織對海城、唐山、松潘、龍陵等大地震的震例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1983-1985年,又對地震學、大地形變、地傾斜、重力、水位、水化、地磁、地電、地應力等九種方法和綜合預報方法預測地震的理論與觀測基礎及方法效能進行了清理,深化了對地震前兆的認識。美國在1964年阿拉斯加8.5級大地震之前并不十分重視地震預測工作。阿拉斯加大地震后,美國開始重視并逐漸加強地震預測研究。1965年普雷斯(Press)等提出了地震預測和防止地震災害研究10年計劃。197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減輕地震災害法案”,把地震預測工作列為美國政府地震研究的正式目標。特別是在70年代,緊接著前蘇聯報道了地震波速比在地震之前降低之后,美國也報道在紐約蘭山湖地區(qū)觀測到了震前波速比異常,隨之而來的大量有關震前波速異常、波速比異常等前兆現象的報道和膨脹-擴散模式、膨脹-失穩(wěn)模式等有關前兆的物理機制的提出,在美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地震預測研究的熱潮,一些科學家甚而樂觀地認為不久可望對地震進行常規(guī)的預報。第16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日本在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地震預知——現狀及其推進計劃”,即“蘭圖”。在“蘭圖”中,提出了日本地震學家所認為的實現地震預測的最佳途徑,并為以后的地震預測工作定下了指導原則。從1965年開始實施第一個地震預測研究(4年)計劃,接著是第二至第六個地震預測(5年)計劃(1969—1994)?,F在正在實施第七個(5年)計劃(1995—1999)。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從第二個5年計劃開始,去掉了“研究”二字,反映了在日本當時已把地震預測視為已達到實用化階段,其地震預測工作肩負著研究和實用兩種使命。前蘇聯在1948年阿什哈巴德地震之后不久,在中亞細亞的加爾姆地區(qū)開始了地震前兆的研究,但從總體上說來,直到60年代,主要側重對地震活動性本身的研究。1966年塔什干地震后,逐漸演變形成了地震預測計劃,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進行了地震預測研究,建立了加爾姆-杜尚別、伏龍芝、塔什干、阿什哈巴德、阿拉木圖、喀爾巴阡、堪察加等地震預測試驗場。這些國家或是在多震區(qū)建立地震預測試驗場進行地震預測試驗研究,如加爾姆等(前蘇聯)、帕克菲爾德(美)、北安納托利亞(土耳其-德國合作)、滇西(中),或是在重點地區(qū)強化地震監(jiān)測工作,以期實現短臨預測預報地震的實際目的,如東海地區(qū)(日)、首都圈(中)。第17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預測的進展和水平世界各國地震專家30多年的努力,積累了大量的前兆震例資料。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愈來愈多的專家與公眾認識與了解到地震預測遠比原先知道的困難,“發(fā)現”了原先沒有發(fā)現的地震現象的復雜性。和70年代的情況不同,近幾年地震預測不再是眾多的學術會議的熱門議題。盡管如此,它依然是地震學家、公眾和政府十分關注的問題。盡管地震預測問題迄今尚未解決,但是30多年來世界范圍的努力,仍然取得了不少值得稱道的進展。在長期預測方面,一般認為最突出的成果之一是板塊邊界大地震空區(qū)的確認。在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幾乎所有的大地震都發(fā)生在預先確定的空區(qū)中。板內地震空區(qū)的識別也有較系統(tǒng)的震例總結。在中期預測方面,通過研究區(qū)域地震活動性得到的地震前兆如地震“平靜”、“增加概率的時間”以及地震活動性遷移等都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與中、長期預測的進展形成對照,短期和臨震預測進展不大,以至有些專家對短、臨預測能否實現極表懷疑。第18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989—1990年間,國際地震學和地球內部物理學協(xié)會(I-ASPEI)下屬的地震預測分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13名專家參加的工作小組,對各國專家提名的28種他們認為是有意義的地震前兆進行了較嚴格的評審。結果這個工作小組只評出三項,即:①強余震之前的地震“平靜”;②中國海城地震的前震;③日本伊豆-大島近海7.0級地震(1978年1月14日)前水氡含量減少。對于地應變、地傾斜、地殼運動(3項)等5項則未能作出決定;而對于尾波(2項)、表征地震波衰減性質的品質因數(Q值)、橫波分裂、潮汐應變振幅、震群、自然電位、地電阻率和地磁場、電磁輻射、應變對降水量的響應、高程變化、地面垂直運動、斷層蠕動、地殼形變(海平面變化-地震)、干旱-地震等20項(以上只列出15項,屬同一地震,同類方法的項已作了歸并)則未予以通過認定。未予以通過認定并非說這些前兆方法一定毫無用處,但表明根據評審專家和工作小組的意見,該方法目前尚未成熟、對所提名的“地震前兆”是否真是前兆目前尚不能完全肯定。地震預測不是指像“在某地最近要發(fā)生大地震”這類含糊的“預報”。如果不是對地震發(fā)生的地點、時間和大小(稱為地震預測的三要素)加以適當限定的預測,就幾乎沒有什么價值。所以,地震學家把地震前兆明確地定義為“地震之前發(fā)生的、被認為是與該主震的孕震過程有關聯的一種環(huán)境參數的、定量的、可測量的變化”,把地震預測明確地定義為“同時給出位置、大小、時間和概率四種參數,每種參數的誤差小于、等于下列數值;位置:±1/2破裂長度:大?。骸?/2破裂長度或±0.5級;時間:±20%復發(fā)時間;概率:預測正確次數/(預測正確次數+預測失誤次數)”。第19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上述情況表明,對于地震的發(fā)生及其預測,地震學家可謂知之甚多、不知之處亦甚多。從總體上說,地震預測的水平仍然是不高的。最近,我國對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連中緬邊境7.3級地震取得了長、中、短、臨預報成功;但對1996年2月3日云南麗江7.0級地震在有明確的中、短期預報的情況下,卻未能做出臨震預報。這些情況可以說是當前地震預測水平狀況的真實寫照。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和公眾對于提高地震預測能力、減輕地震災害的要求愈益迫切。在美國、日本這樣的經濟實力雄厚、科學技術先進的發(fā)達國家的地震危險區(qū)內,地震監(jiān)測臺網密布,地震區(qū)的地質構造一般認為都研究得相當透徹,但是,在美國,1989年10月17日加州北部洛馬普列塔(LomaPrieta)6.9級地震、1992年6月28日蘭德斯(Landers)7.2級地震和1994年1月17日北嶺(Northridge)6.9級地震都不發(fā)生在地震學家“安排”好的主斷層上,而安排在加州中部帕克菲爾德地震試驗場守候6級地震到來的“大限”已過,大震仍沓無蹤跡。在日本,等候多年的“東海大地震”至今尚未發(fā)生,而在1995年1月17日偏偏在日本地震學家未予關注的兵庫縣南部發(fā)生了7.2級地震。第20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預測的困難和對策地震預測是公認的科學難題。那么,它究竟難在哪里?它的困難在于地震物理過程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人們不能深入到地球內部直接在震源內設置臺站、安裝觀測儀器。迄今最深的鉆井是前蘇聯科拉半島的超深鉆井,達10千米;正在德捷邊境附近進行的“德國大陸深鉆計劃”預定鉆探15千米。和地球半徑(6371千米)相比,超深鉆所達到的深度實在是“皮毛”,況且這還解決不了直接對震源進行觀測的問題。大地震的復發(fā)時間比人的壽命、比有現代儀器觀測以來的時間長得多,也限制了作為一門觀測科學的地震學在對現象的觀測和對經驗規(guī)律的認知上的進展。地震學家只能利用在地球表面和距地球表面很淺的地球內部用仍屬相當稀疏的觀測臺網進行觀測獲取的很不完整、很不充足、有時還是很不精確的資料進行反演。解決這些困難的出路既不能單純依靠經驗性方法,也不能置迫切的社會需要于不顧,把看上去紛繁復雜、實際上豐富的前兆現象一概視為“噪聲”,翹首企盼幾十年后的某一天基礎研究的飛躍進展和重大突破。繼續(xù)強化對地震前兆現象的監(jiān)測、拓寬對地震前兆的探索范圍,并在可靠的和豐富的前兆現象基礎上,構制自由度較小的定量的物理模式進行模擬、反復驗證,可望逐漸地、然而實效上可能會是較快地闡明地震前兆與地震發(fā)生的內在聯系,實現地震預測。第21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是發(fā)生在地球內部的自然現象。一個7級大地震釋放的應變能其數量級達1015焦耳,很難置信在如此巨大的應變能釋放之前不出現任何“訊號”。已知的地震前兆包括直接與地震過程相聯系和不十分直接與地震過程相聯系的兩大類。前者如地震活動性、地震空區(qū)、描述大小地震比例關系的b值、表征地震波衰減性質的品質因數(Q值)、地震波速與波速比等地震學前兆;以及通過地傾斜、地應變、地應力、重力變化等形式表現出來的地形變、地應力和重力前兆,后者如地磁、地電、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學和動物異常等。它們涉及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地質、地球化學、生物等眾多的學科和廣闊的領域。高新技術[如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甚長基線干涉術(VLBI)等空間大地測量技術等]的引進和應用、多學科協(xié)作配合和相互滲透無疑是尋找發(fā)現和可靠地確定地震前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地震既發(fā)生在板塊邊緣、也發(fā)生在板塊內部,地震前兆出現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可能與地震發(fā)生場所的地質環(huán)境的復雜性密切相關。因地而異,即在不同地震危險區(qū)采取不同的“戰(zhàn)略”,各有側重地檢驗和發(fā)展不同的預測方法,不但在科學上是合理的,而且在財政上也是經濟的。在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中,處理與渾沌和自組織臨界性質有關的集體現象的新理論、新方法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地震發(fā)生的場所——地殼的行為很值得借鑒這些新理論、新方法加以探索。從本質上說,地震過程是高度非線性的,將非線性理論應用于地震現象的研究可望有助于闡明地震前兆復雜性的本質和探索新的可靠的地震前兆。第22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近幾年來,地震預測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對大陸地震活躍區(qū)地殼巖石物理參數變化的高精度測量上。人們布設了特殊的精密儀器來觀測記錄這些參數的長期變化。但是測量點的總數仍是十分有限的,并且測量結果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有時,在當地地震之前的確觀測到異常情況,但也有時觀測到參數變化后卻沒有發(fā)生任何地震。上個幻燈片圖中列出了5種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參量:P波速度、地面升降和傾斜、水井中氡氣含量、巖石中的電阻率以及地震發(fā)生頻度。第23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989年繪制的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的地震空區(qū)圖

第24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概率預報地震第25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特定斷層的位錯量(前頁圖)和

不同復發(fā)時間震級大于M的地震數第26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3帕克菲爾德地震預報實驗中加利福尼亞州沿圣安德烈斯斷層兩側的帕克菲爾德地區(qū)。在此遠離人口稠密地區(qū)的廣闊牧場地帶,圣安德烈斯斷層的軌跡清晰可見。這一長達25千米的地帶是世界地震學中研究得最詳盡的區(qū)域之一。加利福尼亞大學從1887年起布設的地震臺站記錄了帕克菲爾德附近圣安德烈斯斷層發(fā)生的中強地震,記錄表明,一些震級在5.5~6.0之間的地震,分別發(fā)生于1901年、1922年、1934年和1966年。根據19世紀當地居民的反映得知,類似的地震在1857年和1881年也曾發(fā)生過。這些地震時間直接顯示了一個幾乎每隔22年發(fā)生一次地震的周期特性。只有1934年的斷層滑動是一次例外。地震波記錄進一步反映了發(fā)生于1922年3月10日、1934年6月8日和1966年6月28日的3次地震波形十分類似,說明這3次地震中圣安德烈斯斷層的斷裂方式也十分類似。于是得出一個似乎有道理的結論,圣安德烈斯斷層的帕克菲爾德段落具備一種能使其一而再反彈的機制,像發(fā)動機,一般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循環(huán)。

第27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發(fā)現了帕克菲爾德地震的周期規(guī)律之后,在美國地質研究所的帶領下大量設備及研究人員投入了“帕克菲爾德地震預報實驗”。根據循環(huán)模式預期帕克菲爾德地區(qū)的下次地震將發(fā)生在1988年,統(tǒng)計誤差可能導致4年的偏差。由于科學家確信地震很快將在該地區(qū)發(fā)生,這一地區(qū)便成了尋找地震前兆的最佳地點。利用最先進技術,地震學家們設置了高分辨率監(jiān)測儀器測量種種特征量,例如當地小震圖像的細微變化,地傾斜等地形變的變化,以及電磁性質等。第28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4云南滇西地震實驗場

中國自己的地震實驗場投入很大預報經驗無法推廣第29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5地震預報的后果隨著地震研究的不斷深入,各國可能會發(fā)布許多確有可靠依據的地震警報。在西方社會,科學家們的研究進行的并不順利,無法做出準確的地震預報。例如,如果能夠精確地提前一年左右預報加利福尼亞的破壞性大地震,并不斷更新和補充預報,那么人員死傷以及財產損失會大大減少,然而,投資會下降,居民和企業(yè)可能搬遷,因此該社區(qū)的人們必須忍受經濟蕭條和社會變動。臨震預報可使人們作好緊急措施的準備以便減小地震危害,另外,醫(yī)療、警察、消防及其他救護服務也能夠嚴陣以待。但一旦地震警報拖得太長,公共事務的重新安排、工廠停工、學校關門等一些措施不可避免地會引起社會疲軟。第30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目前,現實的態(tài)度是接受這種事實:要進行最嚴格意義上的地震預報現在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世界上某些地區(qū),尤其是板塊邊緣地區(qū),其未來最大地震震級及未來幾十年發(fā)震概率已經被估計出來。只要這種含有不確定性的估計不對公眾信心產生誤導,它們將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社會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減少地震危害。第31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社會學崛起地震預報必然引起社會問題、經濟問題。突出的例子:兩個美籍墨西哥人寫信給墨總統(tǒng)說1978年4月23在瓦哈卡州皮諾特帕市將有巨大地震,并引發(fā)水災。此事泄露出去。市民恐慌,出現騷亂,當日州長該市盛宴款待市民,說沒有地震。地不作美,5:40有感小震,0:00拂袖而去,言預報無效。經濟損失相當7級地震。第32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發(fā)布地震預報有規(guī)定

地震預報一般由省、自治區(qū)級人民政府發(fā)布。情況緊急時,可由市、縣人民政府發(fā)布48小時內的臨震警報,并同時向上級部門報告。其它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fā)布地震預報消息。

出現地震預報的小道消息,只要不是上述有發(fā)布權限部門發(fā)布的消息,可初步判斷為地震謠傳。第33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怎樣識別地震謠傳

“預報”的地震震級很精確,發(fā)震時間、地點很具體的傳聞是謠傳;跨國地震預報是謠傳;地震小道消息是謠傳;凡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和離奇古怪傳說的地震傳聞更是謠傳。

對待地震謠傳要不相信、不傳播、及時報告。第34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6臨震措施地震如果來了怎么辦?第35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震前防震準備第36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平時家庭應做哪些防震準備?一、組織家庭成員學習防震避震知識、防火滅火知識,學會掌握基本的醫(yī)療救護技能。二、制定家庭應急細則,了解居家和學校、工作單位附近的避逡場所,適當進行家庭避震演練。配備家庭應急救援包,配備一些必需的應急、救護物品。第37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家庭應急救援包應準備哪些物品

(1)應急逃生繩;(2)簡易防煙用具;(3)錘子、哨子、收音機、應急燈等;(4)瓶裝礦泉水、壓縮餅干及巧克力等飲料、食品(定期更換);(5)常用內服藥(如感冒藥、止泄藥、消炎藥)、外用藥(如繃帶、膠布、止雪帶、碘酒、眼藥水、燙傷藥膏、笑炎粉)等應急醫(yī)藥用品。第38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政府發(fā)布臨震地震預報后,家庭應做哪能些防震準備?召開家庭防震會議,分配個人震時應急任務,明確疏救路線和避難地點;將居住樓道內的雜物清理干靜;騰空床下,騰出室內避震空間,將放置在高處的重物移置在地板上,將大家具移至墻體薄弱處,床鋪最好近門放置;檢查燃氣、電路設施,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準備避難食品和營救物品;家庭成員的衣袋里最好裝上一個小的急救卡,注明姓名、地址、工作單位、電話號碼、本人血型、聯系人姓名等內容,便于他人營救時參考;準務一些簡單營救工具如撬棍、錘子、斧頭、時鋼鋸等。第39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家庭防震:制定家庭防震計劃,學習防震知識;根據政府或有關部門的防震要求,準備食品和飲料;進行家庭防震訓練;檢查加固住房。學習防震知識開展家庭防震訓練女兒墻、高門臉等笨重的裝飾物品應拆掉。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離住房第40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合理放置家具、物品把墻上的懸掛物取下來或固定住,防止掉下來傷人清理雜物,讓門口、樓道暢通把牢固的家具下騰空,以備震時藏身加固睡床第41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傾倒砸人;家具物品擺放做到“重在下、輕在上”

陽臺護墻要清理,花盆雜物拿下來準備家庭地震應急包,放在便于取到處第42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大震前的預警現象從地震發(fā)生到房屋破壞,一般約有十幾秒鐘的預警時間,大震的預警現象主要有:地面的顛動、地聲、地光,建筑物的晃動,人體自身心理產生的恐慌等。

第43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學校在震前應采取哪些措施防震?一、制定和檢查本校預案,落實應急措施。如救災小組領導體系、應急設備、物資儲備、疏散安置計劃、救災實施計劃等。、二、開展防震知識、應急避險、自救互救、醫(yī)療常識等。三、經常開展地震應急模擬演練。第44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學校開展地震應急演習第45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震時抓住時機科學避震

大震的預警現象、預警時間和避震空間的存在,是人們震時能夠自救求生的客觀基礎,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識,事先有一定準備,震時又能抓住預警時機,選擇正確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間,就有生存的希望。

第46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避震要點: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躲避在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有感或輕度破壞地震,遇震時一定要鎮(zhèn)靜,并就地躲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第47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震時怎么辦

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險較好的辦法。立即躲避到牢固的桌子、床下或墻角、炕沿、衛(wèi)生間、儲藏室等地方,小開間在房屋倒塌時能獲得相對較多的支撐。低頭,用手護住頭部或后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書包、被褥、沙發(fā)墊等頂在頭上。低頭、閉眼、以防異物侵入。有可能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塵、毒氣吸入。確認地震停止后,迅速撤離到寬敞的空地等安全出。不要站在房屋大梁下、陽臺、窗邊等危險位置。

第48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家庭怎樣避震?躲在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千萬不要跳樓!易于形成三角避震空間有:炕沿下、堅固家具附近;內墻墻根、墻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陽臺上去!第49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在學校怎樣避震?

地震時最需要的是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冷靜與果斷。平時要結合教學活動,向學生們講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識,舉行地震應急演習,告知學生熟練轉移、撤離的路線和避難場所。地震發(fā)生時,一切行動聽指揮,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特別對年小體弱、有殘疾的同學要多關照。第50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正在上課時要在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千萬不要慌亂擁擠外逃,更不可跳樓,待地震過后,再有組織

地撤離教室,疏散到空曠場地。第51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地震時的在操場或室外

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第52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在學校震后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必要時應在室外上課。

第53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戶外怎樣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躲避開高大建筑物或電線桿等危險物。避開高大建筑物或構筑物、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墻的建筑;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下及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如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第54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公共場所怎樣避震?在公共場所: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

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墻壁或柵欄處。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過去后再下車。

第55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舞臺腳或大立柱旁,下,用手或其他東西保護頭部,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等地震過去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等地震過去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要保持鎮(zhèn)靜。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

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懸掛物,

避開高大不穩(wěn)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第56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來不及撤離怎么辦

如來不及撤離建筑物,要沉著冷靜,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利用建筑物內避震的有利部位,如堅固的桌椅下,睡床下,逃往小跨度的廚房、廁所、小房間、墻角、墻根,不能在窗戶、陽臺、樓梯、電梯附近停留。第57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野外怎能樣避震?避開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遇到山崩、泥石流、滑坡,要向垂直于滾石前進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避開山腳、陡崖,以防山崩、滾石、泥石流等;遇到山崩、泥石流、滑坡,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特別要保護好頭部。第58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野外怎能樣避震?避開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迅速離開冊邊、水邊等危險場地及避開山腳、陡崖,以防山崩、滾石、泥石流等;選擇開闊、穩(wěn)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避風時,背朝風向,以避吸進有毒氣體(如附近的化工廠)第59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時遇到特殊危險怎么辦?

燃氣泄露時:

用濕毛巾后住口、鼻,千萬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設法轉移。遇到火災時:

趴在地上,用濕毛由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轉移。毒氣泄露時:遇到化工廠著火,毒氣泄漏不要向順風方向跑,要繞到上風方向去,并盡量用濕毛由捂住中、鼻。

應注意避開的危險場所:生產危險品的工廠;危險品,易燃、易爆品

第60頁,共7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震時不應采取的行為

不要躲在大梁下;不要躲在窗戶邊;不要靠近不結實的墻體;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注意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變壓器、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