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墩撜Z》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
為該篇的篇名?!秾W而》一篇包括16章,內(nèi)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
“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原文】
1-1子曰①“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⑦,
而不慍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釋】
①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
日”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③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但朱
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傲暋?,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
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④說:音yu。,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
志同道合的人。
⑥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nèi)心,樂則見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般而言,知,是了解的
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⑧慍:音yCin,惱怒,怨恨。
⑨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
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
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2/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
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
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
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牙’不
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
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
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
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
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
章內(nèi)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后面沒有賓語,人
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huán)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別人就可以理
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
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
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
內(nèi)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
之有也⑤。君子務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⑧?”
【注釋】
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
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tài)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
(音ti)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tài)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
規(guī)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日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鮮:音xian,少的意思?!墩撜Z》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guī)律,否定句的賓語
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⑥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
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xiàn)。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3/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⑧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
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
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
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nèi)绻軌蛟诩抑袑Ω改副M孝,對兄長順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
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tǒng)治者內(nèi)部就不
會發(fā)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
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于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
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jié)構(gòu),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guān)系,而孝、悌說正
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guān)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
發(fā)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fā)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
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
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
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
化產(chǎn)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tǒng)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
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原文】
1-3子曰:巧言令色①,鮮②仁矣。”
【注釋】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鼻珊土疃际敲篮玫?/p>
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②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評析】
4/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面闡
述什么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于辭令。儒家崇尚質(zhì)樸,
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
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diào)人應當言行一致,
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tài)度和質(zhì)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tǒng)思想
文化中的精華內(nèi)容。
【原文】
1-4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③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④乎?傳不習
乎?”
【注釋】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e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
滅亡了的郎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
的。
②三省:?。ㄒ魓i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
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
必認定為三次。
③忠:舊注日: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④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diào)整
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
⑤傳不習:傳,舊注日:“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
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
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評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
養(yǎng)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lǐng)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fā)生動搖,
傳統(tǒng)觀念似乎已經(jīng)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xiàn)危機。于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nèi)求”的修養(yǎng)辦法,不
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墩撜Z》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
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改正個人言行
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yǎng)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diào)
進行修養(yǎng)的自覺性。
5/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后
己。如后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并非專指
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nèi)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疇,
不止用于君臣關(guān)系。至于漢代以后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guān)聯(lián),又有
重要的區(qū)別?!靶拧钡暮x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nèi)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
級和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guān),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shù)。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
基石。
【原文】
1-5子曰:“道①千乘之國②,敬事③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④,使民以時⑤。”
【注解】
①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國:乘,音sh6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
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
指擁有1000輛戰(zhàn)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zhàn)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
數(shù)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jīng)不是大國。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tài)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兢兢業(yè)
業(yè)。
④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
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⑤使民以時:時指農(nóng)時。古代百姓以農(nóng)業(yè)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nóng)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
用,誠實無欺,節(jié)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nóng)時”。
【評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zhí)政者而言的,是關(guān)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
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tǒng)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jié)約用
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nóng)時等。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康有為說,孔子的學說是“愛人”,泛愛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說的“愛人”則非此意。他所說
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梢姡?/p>
,,愛人,,不是愛一切人,而只是愛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
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干系。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里是為
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統(tǒng)治百姓出謀劃策。
6/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魯迅曾經(jīng)指出:“孔夫子曾經(jīng)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quán)勢
者設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保ā肚医橥るs文二集?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
這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孔子治國方略的。因而頗具尖銳性。
【原文】
1-6子曰:“弟子①入②則孝,出③則弟,謹④而信,漢⑤愛眾,而親仁⑥,行有余力⑦,
則以學文⑧?!?/p>
【注釋】
①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
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nèi)則》:“由命士以上,
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③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
年長于自己的人。
④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⑤□:音f臺n,同泛,廣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
⑧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
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
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p>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鬃右蟮茏觽兪紫纫铝?/p>
于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
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yǎng)
學生的德行修養(yǎng),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
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chǎn)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
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xiàn),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要
培養(yǎng)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7/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原文】
1-7子夏①曰:“賢賢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與朋友交,言而有
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p>
【注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
死后,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②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③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
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④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
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
過,我一定說他已經(jīng)學習過了?!?/p>
【評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說的這段話,實際是對上章的進一
步發(fā)揮。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
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
有學習過,但他已經(jīng)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了。所以,將這一章與前一章聯(lián)系起來閱讀分析,就
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點。
【原文】
1-8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則不威;學則不固③。主忠信④。無⑤友不如己者⑥;過⑦
則勿憚⑧改?!?/p>
【注釋】
①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于本段始終,因此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
②重:莊重、自持。
③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
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④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⑤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8/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⑥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
相為謀也?!卑选叭纭苯忉尀椤邦愃啤?。后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⑦過:過錯、過失。
⑧憚:音da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
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p>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
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
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wěn)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于結(jié)交朋友,
而且有錯必改。以上所提四條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
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tài)度,可以說,這一-思想閃爍著真理光輝,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
美品德,對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義。
【原文】
1-9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p>
【注釋】
①慎終:人死為終。這里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②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p>
【評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沒有提出過
人死之后有所謂靈魂的存在這種主張,但他卻非常重視喪祭之禮。在孔子的觀念中,祭祀已
經(jīng)被異化不單是祭祀亡靈而是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xù)和表現(xiàn)通過祭祀之禮,
可以寄托和培養(yǎng)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繼續(xù)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
和道德行為的內(nèi)容。
儒家重視孝的道德,是因為孝是忠的基礎,一個不能對父母盡孝的人,他是不可能為國
盡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關(guān)于忠、孝的道德觀念,在《論語》書中時常出現(xiàn),表
明儒家十分重視忠孝等倫理道德觀念,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yǎng)的忠孝兩全的君子。這是與
春秋時代宗法制度相互適應的。只要做到忠與孝,那么,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9/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原文】
1-10子禽①問于子貢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⑤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⑦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①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
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②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wèi)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
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jù)《史記》記載,子貢在衛(wèi)國做了商人,
家有財產(chǎn)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yè)家。
③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鬃釉鴵芜^
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后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墩撜Z》書中
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④邦:指當時割據(jù)的諸侯國家。
⑤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⑥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
的弟子對他的贊譽。
⑦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
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
(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評析】
本章通過子禽與子貢兩人的對話,把孔子的為人處世品格勾劃出來。孔子之所以受到各
國統(tǒng)治者的禮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備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道德品格。例
如,這五種道德品質(zhì)中的“讓”,在人格的塑造過程中,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白尅笔窃诠γ?/p>
利權(quán)上先人后己,在職責義務上先己后人。讓用之于外交如國事訪問,也是合乎客觀需要的
一個重要條件。孔子就是因具有這種品格,所以每到一個國家,都受到各國國君的禮遇???/p>
子認為,好勝,爭取名聲;夸功,爭取名利;爭不到便怨恨別人,以及在名利上貪心不足,
都不符合讓的原則。據(jù)此可知,讓這一基本原則形成社會風尚的可貴之處是:就人情而言,
長謙讓名利地位之風,人們就多學別人所長而鑒人所短。前者可以導人于團結(jié)、親睦、向善;
后者則誘人嫉賢妒能。二者的社會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0/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11子曰:“父在,觀其①志;父沒,觀其行②;三年③無改于父之道④,可謂孝矣?!?/p>
【注釋】
①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②行:音xing,指行為舉止等。
③三年:對于古人所說的數(shù)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jīng)過一個較長的時間而
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④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
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里表示“合理內(nèi)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quán)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
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
孝了?!?/p>
【評析】
這一章仍然談的是有關(guān)“孝”的問題,把“孝”字具體化了。魯迅曾經(jīng)說過:“只要思想未遭
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一一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
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于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
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保ā秹?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
在本章中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死后,三年內(nèi)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guī)矩,這
就是盡孝了。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diào)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宋儒所作的注說,如不能無
改于父之道,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這樣,無改于父之道則成了最大的善,否則便是不善。
這樣的判定原則,正如魯迅所說的,,是歪曲的。歷史在發(fā)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
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后代超過前代,這是歷
史的必然。
【原文】
1-12有子曰:“禮①之用,和②為貴。先王之道③,斯④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⑤之,亦不可行也?!?/p>
【注釋】
①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孔子的“禮”,既指“周禮”,
禮節(jié)、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
②和:調(diào)和、和諧、協(xié)調(diào)。
③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11/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④斯:這、此等意。這里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
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
禮來節(jié)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p>
【評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抖Y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
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楊遇夫《論語疏證》寫道:“事之中節(jié)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
樂之發(fā)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
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
既要遵守禮所規(guī)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xiàn)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
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qū)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
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jié)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
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guān)系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xiàn)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
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從理論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又感到,孔子既強調(diào)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
和而和,要以禮節(jié)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diào)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1-13有子曰:“信近①于義②,言可復③也;恭近于禮,遠④恥辱也;因⑤不失其親,
亦可宗⑥也?!?/p>
【注解】
①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②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③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p>
④遠:音yu臺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⑤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⑥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
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p>
【評析】
12/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靶耪凇肮А?/p>
都要以周禮為標準,不符合于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tài)度;不符合于禮的事絕
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tài)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
【原文】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謂
好學也已。”
【注釋】
①就:靠近、看齊。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
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p>
【評析】
本章重點提到對于君子的道德要求??鬃诱J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
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jīng)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
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
己道德品質(zhì)方面,這是值得借鑒的。
【原文】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①,富而無驕,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③,富而好
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对姟吩疲叭缜腥绱?!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謂與?”子曰:“賜⑤也!始可
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⑥?!?/p>
【注釋】
①諂:音chan,意為巴結(jié)、奉承。
②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么樣”。
③貧而樂:-本作“貧而樂道”。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jīng)?衛(wèi)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
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
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13/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⑥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
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
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
已經(jīng)講過的話中領(lǐng)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評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
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社會上無
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孔子對子貢比較滿意,在這段對話
中可以看出,子貢能獨立思考、舉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贊揚。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
個顯著特點。
【原文】
M6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p>
【注釋】
①患:憂慮、怕。
②人:指有教養(yǎng)、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p>
【評析】
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為人處世之道。有的解釋者說,這是孔子安貧樂道、
不求名位的思想。這種解釋可能不妥。這不符合孔子一貫的主張。在孔子的觀念中,“學而優(yōu)
則仕,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這里的潛臺詞是: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也使別人了解自己。
【本篇引語】
《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nèi)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
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guān)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
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原文】
14/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2-1子曰:“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眾星共④之?!?/p>
【注釋】
①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說統(tǒng)治者應以道德進行統(tǒng)治,即“德治”。
②北辰:北極星。
③所:處所,位置。
④共:同拱,環(huán)繞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
而群星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
【評析】
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tǒng)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
會自動圍繞著你轉(zhuǎn)。這是強調(diào)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
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原文】
2-2子曰:“詩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無邪③。”
【注釋】
①詩三百:詩,指《詩經(jīng)》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shù)。
②蔽:概括的意思。
③思無邪:此為《詩經(jīng)?魯頌》上的一句,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一解為“純正”,一
解為"直”,后者較妥。
【譯文】
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評析】
孔子時代,可供學生閱讀的書還不很多,《詩經(jīng)》經(jīng)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
材??鬃訉Α对娊?jīng)》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無邪”來概括它。《論語》中解釋《詩經(jīng)》的
話,都是按照“思無邪”這個原則而提出的。
【原文】
15/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2-3子曰:“道①之以政,齊②之以刑,民免③而無恥④,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
格⑤?!?/p>
【注釋】
①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②齊:整齊、約束。
③免:避免、躲避。
④恥:羞恥之心。
⑤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
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
之心,而且也就守規(guī)矩了?!?/p>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
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guī)蹈矩,又能使
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于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
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
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p>
【注釋】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⑥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guī)矩。
【譯文】
16/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
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評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
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lǐng)
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huán)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
識和作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
修養(yǎng)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
不能搞突擊,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
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
用的。
【原文】
2-5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②”樊遲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孫⑤問孝于我,我對
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①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
孔子學禮。
②無違:不要違背。
③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鬃拥牡茏樱瓤鬃有?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
進行革新。
④御:駕馭馬車。
⑤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焙髞矸t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
“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狈t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
“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
這里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guī)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梢姡⒉皇强辗旱?、
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guī)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原文】
17/94
論語全文注釋、翻譯
26孟武伯①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
【注釋】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
②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鬃诱f:“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
算是盡孝了。)”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對于這里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
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
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
必過多地擔憂。本文采用第三種說法。
【原文】
2-7子游①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②,不敬,何以別
乎?”
【注釋】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
②養(yǎng):音yango
【譯文】
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yǎng)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
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yǎng)。如果不存心孝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保證合同范本官網(wǎng)
- 丹巴客棧轉(zhuǎn)讓合同范本
- 優(yōu)化合同范本
- 海南植被垂直綠化施工方案
- 勞動合同保險合同范本
- 出入口智能停車場施工方案
- 1080個常用合同范本
- 第二單元第6課《網(wǎng)絡基礎》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青島版(2019)初中信息技術(shù)第一冊
- 到家購房合同范本
- 利用資源合同范本
- 生物產(chǎn)品檢驗檢疫基礎知識單選題100道及答案
- 江蘇省中職《英語》學業(yè)水平考試備考試題集(含歷年真題)
- Unit 3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ading and Thinking 選擇性必修第三冊
- 2025年合伙型公司新合伙人加入?yún)f(xié)議
-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策略
- 2025年安全員之C證(專職安全員)考試題庫
- 中水回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城市商鋪買賣合同書
- 基于主題式教學法的初級漢語綜合課《我的低碳生活》教學設計
- 微信公眾號運營及推廣合同
- 2025年春新北師大版物理八年級下冊課件 第六章 質(zhì)量和密度 第一節(jié) 物體的質(zhì)量及其測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