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講先秦時代的政治思想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殷周時代政治思想的發(fā)展過程;理解這一時期政治思想發(fā)展的主要特點;掌握殷周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評價。同時,要重點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政治思想的發(fā)展過程;理解儒、道、墨、法四大流派政治思想發(fā)展的主要特點;掌握這些思想家們的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評價。教學重點:儒、道、墨、法四大流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評價及殷周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評價教學難點:殷周時代、儒、道、墨、法四大流派政治思想發(fā)展的主要特點上古三代指夏商周,思想史從公元前16世紀的殷商開始。春秋戰(zhàn)國的諸子百家只講儒墨道法四家。殷商時期處于萌生階段的政治思想透露有兩個信息:一是帝王個人專制,二是王對神和祖先的崇拜。統(tǒng)治者通過祭祀祖先和神,論證權力合法性。這些認識給后世政治思想的發(fā)展奠定了基調。專制集權思想一脈相承,源頭在殷商時期。西周講周公。周公輔佐周成王平定叛亂,制禮作樂,大興分封,是西周王朝實際開拓者。他有很多政治認識,提出對天的崇拜、保民思想、慎刑罰、有德等。周公把道德引入政治等思想直接影響到儒家思想??鬃映绨葜芄芄枷胧侨寮宜枷胫饕獊碓?。中國的重民思想源頭在周公。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公主持政務期間,采取一系列措施穩(wěn)定政局,鞏固統(tǒng)治,他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調節(jié)為特色,對統(tǒng)治思想進行重大修正,天命的賦予不是固定不變的,君德和民情在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成功論證了朝代更替的合理性,提出民德,保民,慎罰的措施,政治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尚書》中的周書部分文人、士的黃金時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中一個必要條件是政治多元與文化的多元化。儒家學派:孔、孟、荀。中國春秋末期孔子創(chuàng)立的學派。在先秦,儒家在諸子百家中為較大學派。秦代時“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初崇尚黃老,儒家一度消沉。西漢時,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對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后,直至五四運動之前的2000多年間,儒家思想一直統(tǒng)治中國學術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延續(xù)時間最久?;咎攸c儒家內部,不論在政治觀點或哲學觀點方面,都是有差別和對立的。但2000多年來,作為一個學派,在思想上又有其共同特征:①宗師孔子,視其言行如最高準則。②以《詩》、《書》、《樂》、《禮》、《易》、《春秋》為經典。③提倡仁義,以為行為準則。④維護君臣、父子、夫婦、兄弟等倫常關系。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創(chuàng)立儒家之所以稱“儒”,因其早期成員以“儒”為業(yè)。近代有的學者認為,“儒”的前身是古代專為貴族服務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會大動蕩時期,“儒”失去原來的地位,由于他們熟悉貴族的禮儀,便以“相禮”為謀生職業(yè)。按這種說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禮為業(yè)的知識分子。孔子早年曾以“儒”為業(yè),他除通曉養(yǎng)生送死的禮儀外,還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精通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34歲時,孟懿子、南宮敬叔來學禮,此后學生逐年增多?!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形成一個以孔子為核心的學派。后世稱為“儒家”。歷史地位: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長達2000余年之久。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被封建統(tǒng)治者尊為圣人,儒家學派在漫長的歷史中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fā)展,對陶冶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都作出過光輝的貢獻,但也因為長期被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儒家思想逐步變成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禁錮人們思想的枷鎖,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儒家思想的變遷:中國春秋末期孔子創(chuàng)立的學派。在先秦,儒家在諸子百家中為較大學派。秦代時“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初崇尚黃老,儒家一度消沉。西漢時,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對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后,直至五四運動之前的2000多年間,儒家思想一直統(tǒng)治中國學術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延續(xù)時間最久。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種程度的改良傾向,他雖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天命思想,但卻注重人事,不輕信鬼神。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孔門弟子對孔子的理解也各執(zhí)一端,孔子死后,形成了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以及樂正氏之儒。相互間爭論也很激烈。戰(zhàn)國時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為重要。秦代及漢初儒家不為統(tǒng)治者所用,受到壓制,一度消沉。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又興盛起來。此后,中國思想領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道家、法家、陰陽家的思想逐漸與儒術融合。儒術成為以孔孟思想為主,融會其他學說的思想綜合體。儒,成為一般知識分子的通稱。漢代儒家以讀經、說經、注經、爭論經書中的問題為主要任務。兩漢經學有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之分,古、今文經學不僅文字不同,治經的方法也不同,今文經學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古文經學多詳章句訓詁,其代表是董仲舒。他出于政治上的要求,提倡天人感應說,認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世的人格神,而陰陽五行之變則是天的德刑賞罰,其哲學是儒家天命觀和陰陽五行家思想的結合。后來流于讖緯迷信(見讖緯之學)。漢代儒家把儒家倫理思想系統(tǒng)化為三綱五常,長期地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兩漢經學流弊很多,形式繁瑣,內容駁雜,及至魏晉,便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學。對于玄學,一般看作是道家思想的復興,但并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學中的重要地位。玄學的發(fā)展借助于兩漢經學,王弼注《周易》,釋《論語》,何晏作《論語集解》等等,都是玄學家們?yōu)榻泴W玄學化所作的努力。儒家的主要經典《周易》與《老子》、《莊子》被并稱為三玄。玄學討論的有無、本末問題,雖然來自老莊,但與《易傳》思想關系密切。儒家尚同是比較典型的政體思想。墨家認為,要自下而上形成政長系統(tǒng)。天—諸侯—卿大夫—鄉(xiāng)—里,每一級政治長官要與上級保持一致。尚賢是墨子的一個基本政治主張.在他設計的政治體系中,圣王,賢臣是同一天下之義,是建立統(tǒng)治秩序的必要條件之一.墨子生活的時代,貴族政治是主流,各諸侯國君在選用官員時的基本做法還是任人唯親,一些人僅憑著貴族身份或是與當權者的血緣姻親關系,甚至由于"面貌姣好"就得到國君的任用.墨子對這種狀況很不滿.他認為,不少諸侯國之所以政治混亂,原因就在于當權者不能做到任賢使能.他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則,主張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將選才局限于"富貴","親戚"的狹小范圍內.他主張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選出來,給他們適當?shù)穆毼缓拖鄳奈镔|待遇.墨子特別提出,選用賢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賢才,也要選用.他的一句名言是:"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因為在他看來,"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貴族與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墨子還提出了判斷一個人賢能與否的標準.他認為,作為賢者,要能竭盡全力侍奉君主,忠于職守,把功勞,安樂留給君主,自己承擔怨恨,誹謗和憂愁.此外還要能幫助,教育民眾,解決民的溫飽問題,使社會秩序井然,人們各安其生.墨子所謂的賢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滿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尚賢的原則確定了,墨子又提出了實施尚賢的具體方法,就是要為賢才"置三本".墨子認為,使用賢才就要給予必要的爵位,俸祿和權力,否則賢才難以樹立權威,以發(fā)揮才能,實現(xiàn)治理."置三本"實際亡是要解決賢者的經濟,政治待遇和工作條件的問題.墨子認為這些是推行尚賢的根本措施.墨子尚賢主張的提出是有其特定背景的.當時,世卿世祿制雖已動搖,但政權仍為貴族所掌握,國家用人也大多延續(xù)任人唯親的舊傳統(tǒng).這種現(xiàn)象與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也不利于形成理想的政治局面.同時,下層封建主特別是士的階層正在崛起,他們渴望建功立業(yè),強烈要求參與政治,舊的用人體制對他們十分不利.因而,他們要求進行改革,確立尚賢的用人體制,在思想上也出現(xiàn)了一股要求尚賢的潮流.墨子的尚賢主張反映的就是士階層的政治期盼墨子提出理想社會是兼愛。法家學派:中國戰(zhàn)國時期以法治為思想核心的重要學派。其思想先驅可追溯到春秋時的管仲、子產,實際創(chuàng)始者是戰(zhàn)國前期的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戰(zhàn)國末期的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的代表著作有《商君書》和《韓非子》。法家內部雖有觀點不同,但都主張以“法”治國。齊國法家主張法禮并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秦晉兩國的法家則主張嚴刑峻法,反對禮義說教,專重于法、術、勢,獎勵耕戰(zhàn),富國強兵,力并天下。一般說來,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則將法、術、勢糅合為一,吸收道家思想,將法治理論系統(tǒng)化。在政治上,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剪除私門勢力,“以法為教”,厲行賞罰,獎勵耕戰(zhàn)。在歷史觀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伞?,“事異則備變”的觀點。在哲學上,認為“道”是萬物發(fā)展的總規(guī)律,“理”是個別事物的特殊規(guī)律,強調人必須遵循客觀的規(guī)律進行活動。在認識論方面,他提出“參驗”的方法,以“功用”的實際效果檢驗人的言行正確與否。法家學派的法治理論對春秋戰(zhàn)國之際進行封建化的改革以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起了重大作用,并成為秦王朝的統(tǒng)治思想。西漢后,法家思想被儒家吸收,并入德刑并用的理論體系中,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消失法家思想體系:法(法律)、勢(權勢)、術(權術)。法家思想戰(zhàn)國初三個人物:李悝(法的思想)、申不害(權勢思想)鄭國人,“內修政教,外應諸侯”,成效顯著,以重術為特色、慎到(權術思想)趙國人,思想富于理性,政治思想以重勢為特色。稍后是商鞅,特點是重罰主義,主張用重刑,輕罪重罰。他提出人性好利說,然后利用人的好利本性,實現(xiàn)其“耕、戰(zhàn)”即富國強兵的政治目標。韓非是法家學說的集的成者,他將法家學派的法,術,勢理論融為一個體系,主張君主專制,今有《韓非子》55篇傳世。韓非在人性好利上有特殊認識,對于勢的認識也很獨到。并提出思想文化專制的主張。韓非在理論上完善了勢法術體系。李斯:楚國上蔡人,曾師從荀子。如秦后,李斯先為客卿,后升至廷尉,秦統(tǒng)一中國后,任丞相。秦始皇死后,李斯與宦官趙高奉胡亥為帝,后被殺。李斯是秦國政治制度和統(tǒng)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積極實踐了法家思想,同時也推動了法家思想向著極端方向發(fā)展。李斯的極端政治思想主要有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堅持思想文化專制;二是提出:“督責之術”。前者排斥廣大士人們,從而削弱了秦帝國的社會基本。而且李斯頒布《焚書令》,毀掉了文化典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后者強化了君主的個人獨裁,阻礙了統(tǒng)治集團其他成員參政議政的可能,這使得秦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與應變能力急劇下降,最終導致了秦國的速亡韓非在人性好利上有特殊認識,對于勢的認識也很獨到。并提出思想文化專制的主張。韓非在理論上完善了勢法術體系。法家權勢思想主要內容有:1勢的內容。勢指權勢。2勢的重要性,法家普遍重視權勢在政治生活中重要性,前期法家慎到認識最有代表性。3勢的保持和運用。法家在這方面認識主要有:權勢須集中;要善于借助外力;要發(fā)揮君主主觀能動性。權勢理論反映了法家對現(xiàn)實政治中,權力地位,作用。特別是權力對君主專制的意義認識。法家術治思想主要內容:術與形名之術。術就是權術,又稱“南面之術”,大體上指是統(tǒng)治者爭權奪權、勾心斗角以及控制與反控制手段。術對君主的意義。2術是用來處理君臣關系。君臣關系是統(tǒng)治集團內容一種基本關系。3術的主要內容。術治內容很多。主要有關于官員管理認識,君主決策的思想以及一些所謂陰謀之術。其一,關于群臣百官的管理。其二,關于君主決策。法家主張兼聽獨斷。其三,關于君臣權責分配問題。法家主張“君無主,臣有為”。其四,陰謀之術。法家的術治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屬于陰謀詭計范圍。2總的來看,術治本質是維護君主專制度,保障君主利益。在實際社會政治生活中,術的使用加劇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利、權相爭,使君主政治顯得更加殘酷和無情。第八----九章秦漢時期的政治思想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秦漢時代政治思想的發(fā)展過程;理解這一時期政治思想從民間學術發(fā)展為政治指導思想的原因和特點;掌握秦漢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評價。教學重點:秦漢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評價。教學難點:秦漢時期政治思想從民間學術發(fā)展為政治指導思想的原因和特點秦的統(tǒng)一時間短,二世而亡。由戰(zhàn)國后期一個諸侯王國發(fā)展起來的統(tǒng)一大國,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統(tǒng)一王朝。秦始皇完成了統(tǒng)一六國的事業(yè),實現(xiàn)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他所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及所采取的旨在鞏固統(tǒng)一的某些措施,為后世帝王所取法。秦朝統(tǒng)治暴虐,導致速亡。末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zhàn)爭,在中國歷史上開創(chuàng)了武裝反對黑暗統(tǒng)治的傳統(tǒng),影響至為深遠。由于過去割據(jù)局面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反秦過程中重新出現(xiàn)了分裂的傾向。在接踵而來的爭奪統(tǒng)治權的楚漢之戰(zhàn)中,漢勝楚敗,使分裂形勢受到控制,統(tǒng)一國家得以恢復。其中的關鍵是李斯。李斯是秦帝國政治制度和統(tǒng)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積極實踐了法家思想,同時也推動了法家思想向著極端化方向的發(fā)展。李斯的極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堅持思想文化專制;二是提出“督責之術”。前者排斥廣大士人們,從而削弱了秦帝國的社會基礎。而且李斯頒布《焚書令》,毀掉了文化典籍,禁錮了人們思想,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后者強化了君主的個人獨裁,阻遏了統(tǒng)治集團其他成員參政議政的可能,這就使得秦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與應變能力急劇下降,最終導致了帝國的速亡秦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點:從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自商鞅變法后迅速強大起來的秦國最終消滅山東六國,完成了全國統(tǒng)一,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帝國。秦代政治思想主要特點:一是秦朝在政治體制上作出了創(chuàng)造性貢獻,對后世影響深遠。二是法家思想走向極端化,強制進行思想文化領域統(tǒng)一,實行文化專制,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206年,強盛一時秦帝國被農民戰(zhàn)爭推翻。1秦總結和發(fā)展了專制和集權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建立起一套不同于以往的政治體制。其主要內容如下:皇帝制度。郡縣制確立和推廣。官僚制。2法家思想的極端化發(fā)展。秦帝國建立意味著君主專制和中央分集權在全國范圍內的實現(xiàn)。秦始皇、李斯依靠行政權力,運用暴力手段,希望達到取消異端思想、實現(xiàn)思想統(tǒng)一、鞏固統(tǒng)治的效果。但這種極端的做法實際上并沒有取預期的效果。焚書坑儒: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統(tǒng)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兩項重大措施。秦王朝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行政體制后,一些儒生和游士針對時政,引證《詩》、《書》和百家語,以古非今。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又建議依據(jù)古制封子弟功臣以為枝輔。丞相李斯因此提出“焚書”的建議,得到秦始皇的認可。當時所焚之書包括兩部分:一是統(tǒng)一前的列國史記,二是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至于秦國的史書、博士官收藏的圖書和百姓家藏的醫(yī)藥、卜筮、種樹等技藝之書,則不在此列。所禁書籍都必須在30天之內上交地方官府焚毀。為此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30日不燒,黥為城旦等。焚書對于古代文化典籍是一個極大的破壞。次年,又發(fā)生了坑儒事件。秦始皇晚年為求長生不老,寄希望于方士尋覓仙藥。但因方士侯生、盧生等行騙后逃亡,秦始皇大怒,認為儒生多以妖言惑亂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問諸生。受株連的儒生達460余人,最后都被活埋于咸陽。焚書坑儒暴露了秦政的暴虐以及當時社會矛盾的日益加劇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離心離德,其結果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漢:中國繼秦而出現(xiàn)的統(tǒng)一王朝。包括西漢和東漢(也稱前漢和后漢),分別建都于長安和洛(雒)陽。在兩漢之際,還有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tǒng)治時期。漢高祖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各種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而有所增益,力求在穩(wěn)定中求發(fā)展。文景之治以后出現(xiàn)的漢武帝,鞏固并發(fā)展了統(tǒng)一事業(yè)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統(tǒng)治的半個世紀,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武帝以后,國力逐漸衰落,社會矛盾激化,終于暴發(fā)赤眉、綠林起義。漢光武帝企圖進一步加強專制皇權,但是封建田莊經濟的發(fā)展,豪強地主勢力的擴張,滋長著分裂因素。外戚、宦官挾持幼帝,統(tǒng)治日趨腐朽。黃巾起義瓦解了東漢王朝。189年東漢政權被權臣逼迫,遷離洛陽,從此至220年,東漢正朔雖存,但歷史已進入三國時期。西漢初年,道家的黃老無為思想為漢初統(tǒng)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文、景時期,出現(xiàn)了由無為到有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變的趨勢。武帝于建元年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利于專制制度的加強和國家的統(tǒng)一。甘露三年(前51),宣帝召集儒生在石渠閣會議講論五經異同。儒學傳授出現(xiàn)昌盛的局面。在儒學發(fā)展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搜集與整理圖書的熱潮。劉向、劉歆父子完成了總校諸書的工作,并且寫出中國第一部目錄書《七略》。漢代,經學中出現(xiàn)了今文和古文兩個流派,各持不同的底本,各有不同的經解。秦漢以來,出現(xiàn)了一種讖緯之學。讖緯的流行,今文經的讖緯化,使經學的內容更為空疏荒誕。因此,許多儒生專攻或兼攻古文經,反對讖緯。許慎編成《說文解字》,鄭玄為《毛詩》、《三禮》作注,除起了抑制今文經和讖緯發(fā)展的作用外,對于古史和古文字、古文獻的研究,也有貢獻。中國最早的官定經本熹平石經,對于糾正今文經學家臆造別字,維護文字的統(tǒng)一,起了積極作用。在反讖緯的思潮中,王充在哲學問題上跳出了經學的圈子,以唯物主義思想有力地攻擊了讖緯的虛妄,批判了經學的唯心主義體系。賈誼是西漢初年儒學復興的代表人物。他關于強秦二世而亡教訓的總結和重民思想等對于后世政治思想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1對秦興亡歷史的反思最深刻。秦國以一國之力與六國對抗而迅速崛起,統(tǒng)一天下,盛極一時,可短短十年,被一個“匹夫”振臂一呼,竟然土崩瓦解。這種歷史的巨大震蕩對于繼之而起的漢統(tǒng)治者來說,是一個難解之謎。賈誼經過反思,寫出了著名政論文章《過秦論》,重點探討二個問題:第一,秦統(tǒng)治者致命錯誤在于沒有進行政策調整。第二暴政導致民心背離,社會沖突不可調節(jié)。2政治思想以儒家為主,輔以法家。3與民為敵而“民必勝之”---傳統(tǒng)重民思想的認識頂點。民心向背會直接影響統(tǒng)治者成敗得失,因此他告誡統(tǒng)治者:“夫民至賤,不可簡也,至愚,不可欺也。自古以至于今,與民為敵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他的政治立場是很明確的,他認為民至賤至愚,重民目的是警告當權者。不過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史上,提出與民為敵而“民必勝之”的只有他。這是傳統(tǒng)重民思想的認識頂點。漢初,適應恢復社會經濟和重建統(tǒng)治秩序的需要,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興盛一時。儒家也在對秦亡的反思和尋找長治久安之策中恢復和發(fā)展起來。隨著漢的鞏固和強盛,統(tǒng)治者開始尋求新的統(tǒng)治思想。董仲舒對儒家學說進行了神秘主義改造,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學說。他鼓吹大一統(tǒng)和君權至上,又提出綱常理論,以加強對社會的控制,因而受到統(tǒng)治者的欣賞。漢武帝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崇儒術的政策,儒學上升為官方學說,成為政治指導思想,由此,儒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主流。董仲舒:把儒學與陰陽五行融合起來,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論體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論。重新塑造天的權威,形成天人合一,天神崇拜由董仲舒完成,把天人通過陰陽五行聯(lián)系起來。陰陽五行是當時解釋世界最科學的理論。認為天是有結構,天有十端。一方面是天,一方面是人,中間是陰陽五行,然后形成人。天地之間是陰陽二氣,二氣交互作用,產生五行,然后產生人。這叫“天有十端”。他說:“以類合之,天人一也”。為此,他提出“人副天數(shù)”。他說:天大致分為四季,人的形體有四肢;天一年12個月,人的四肢合起來是12段;天的小數(shù)是365,人的小節(jié)就是小骨頭有365塊。天地之間有氣流行,人要呼吸也是氣流行;天地之間有河流,人有血脈。天人是一回事。以此說明天與人有必然聯(lián)系,解釋權力合法性問題和權力制約問題。既然天是最高主宰,天就會控制人類社會。不是所有人能與天對話,只有君主可以與天對話。君主是天的兒子,是受命于天的。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子就成為天之下和整個社會之上的最高主宰。天子是天在人間的代表。這種思想叫君權神授。這樣董仲舒解決了權力合法性問題——君權天授,自董仲舒后,所有帝王都要祭天。在當時,天被歸為至上神,具有至上權威,無法超越。君主有了天做后盾,其權威就具有了至上性。他還提出了權力制約問題。他提出的“天遣論”通過災禍告戒帝王,不調整政策就會天降大禍。既然天子受命于天,他治理國家就要受到天的制約,君要服從天的意志,天子要根據(jù)天的所作所為制定基本政策,他叫“圣人副天之所行以為政”。天一年四季,春夏秋體現(xiàn)天的仁德之心。只有冬天表明天的嚴厲、嚴酷、肅殺。所謂天之所行以德行,以教化,以仁愛作為政治主要方面,而暴力、刑殺是次要的。這叫“四時之政”,學術上叫時正論。作為天子,如他不能以德為主治天下而出現(xiàn)失誤,這時天就要對他進行警告,通過災異警告天子。這種理論叫“天譴論”。天災是第一步,出現(xiàn)了災后,天子應趕緊醒悟去改正。如不改正其行為,天就會有“異”出現(xiàn),如日食、月食、地震(這是自然現(xiàn)象,但在當時理解不了)?!爱悺笔菄乐鼐妫绻斐霈F(xiàn)了“異”,君主還不改正錯誤,就會有大難臨頭,就會王朝覆滅。這是“天譴論”。董仲舒把倫理道德與政治結合起來,提出“三綱五?!?。官本位、權力崇拜、歧視婦女等與“三綱五常”有關(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秦滅后,包括儒家在內各家學說得到了恢復,思想領域又重新活躍起來。漢初,統(tǒng)治者積極尋求治國經驗,政治氣氛寬松,各個學派也紛紛探討政治得失,為統(tǒng)治者出謀劃策。其中,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之學,適應了西漢初年社會恢復、發(fā)展的需要,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興盛一時,成為文景之治時期的政治指導思想。經過幾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到漢武帝時期,原先殘破、凋敝的局面已不復存在,漢代社會呈現(xiàn)出一派興旺景色。但劉邦在逐一消滅異姓王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個人投資版證券交易委托合同
- 2025年度室內外裝飾裝修合同違約賠償標準與環(huán)保檢測協(xié)議
- 2025年度夜間搬運工勞動合同保障方案
- 2025年度個體工商戶現(xiàn)代農業(yè)租賃服務協(xié)議
- 2025年度倉儲物流行業(yè)勞動合同工傷賠償及倉儲安全協(xié)議
- 2025年度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評估與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度XX互聯(lián)網企業(yè)股東退股及網絡安全協(xié)議
- 咖啡廳裝修簡易合同模板
- 2025年度人體模特攝影作品授權使用協(xié)議
- 2025年江蘇省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
- 腦出血課件完整版本
- 涼山州小學數(shù)學教師業(yè)務素質考試試題(真題+訓練)
- 長護險定點機構自查報告
- GB/T 6003.2-2024試驗篩技術要求和檢驗第2部分:金屬穿孔板試驗篩
- 2025年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全冊重點知識點復習課件
- 人工智能大模型
- 川教版信息技術五年級下冊全冊教學設計教案
- 重慶市江北區(qū)社區(qū)專職工作者招考聘用高頻500題難、易錯點模擬試題附帶答案詳解
- 掩體構筑與偽裝教學法教案
- 讓我們一起去追“星”!兩彈一星之核彈老人魏世杰課件高二下學期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
- 2024年日歷表電子版(帶農歷-含周數(shù)-周一開始-打印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