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英語考試答案 打印_第1頁
法律英語考試答案 打印_第2頁
法律英語考試答案 打印_第3頁
法律英語考試答案 打印_第4頁
法律英語考試答案 打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nHart’sbook—“theconceptoflegal”,hedescribethemeaningofthe"internalpointofview"inaclearexpression:Whenasocialgrouphascertainrulesofconduct,thefactthatallowpeopletoexpressmanycloselyrelatedbutbelongtodifferenttypesofsaying;againsttherules,peoplecanstandonthepointofviewoftheobserver,anditselfdoesnotaccepttherules,orpeoplethepointofviewofthemembersofthegroupcanstand,andtoacceptandusetheserulestoguidethebehavior.Wecanusethisbotharecalled'external'perspectiveand'intrinsic'pointofview.Theconceptof"internalpointofview"ismade??withrespectto“theexternalpointofview”.Accordingtothetheoryoftheinternalpointofviewandtheexternalpointofview,Hartdiscussesthenatureandeffectoflaw.Theinterpretationofalegalcommunityincludestwoangles--theinternalpointofviewandtheexternalpointofview.Ontheonehand,fromthepointofviewoftheinternalpointofview,societyismade??upofpeoplewhovoluntarilyaccepttheruleoflawandguidetheirownbehaviorbytheruleoflaw.Ontheotherhand,fromtheexternalpointofview,thepeopleinthesocietyarethreatenedbyforcetoaccepttheruleoflaw.Thebalancebetweenthetwopartswilldependonmanydifferentfactors.Ifthissystemisfairandtrulyconcernedabouttheenormousbenefitsitdemandsobedience,itcangetandkeepmostpeoplelong-termitloyalty,whichwillalsobestable.Conversely,thissystemmaybeanarrow,exclusive,inordertoseektheregimeoftherulinggroupinterests;itmaybeincreasinglybecomingrepressiveandshaken,produceangstrompotentialthreat.Hartsaysthatifarulehasinternalconvincing,everyonewillbedecisivetothesecharacteristicsasapositiveindication,andconfirmthattherulesaretherulesofthegroup.Thenthisrulecanbecomearuleofrecognition.Therefore,theinternalpointofviewisthecoreoftheruleofrecognition.InHart,theconceptofsocialconventionandhabitsaresimilar.Theruleofrecognitionisasocialconvention.InHart,theruleoflawistreatedasasocialconvention.Theruleofrecognitionwhichissecondaryrulesoflaw,isnaturallyakindofsocialconvention.Heproposedtwobothofbehaviorsinvolvedinsocialconventionandhabits,mustbegeneral,butmaynotbestatic.Thismeansthatinthebackgroundsituation,mostofthepeopleingroupswillrepeatthisbehavior(forexample:hatsoffinchurch).ThismeaningexpressedinHart'sbook--“TheConceptofLaw"is‘theirbehaviorseemstobeakindofgeneralrules.”Thebehaviorswhatpeopledooutofhabitorfollowcertainsocialrulestomake,areuniversalandregularity.Hartregardedtheattitudeofthepeopleforaparticularpatternofbehaviorastheinternalpointofview.Thisattitudecanbesummedupinaword:acceptorrecognize.Dworkin,CriticizeronHartviewpoint,thinkevenifthisisarulethat"Meninthechurchshouldtakeofftheirhats''inagroup,differentviewsinthegroupmembersstilloccur,whethertheruleappliestobabyboywearahat.Themembers’viewsarenotbasedonsocialrulesbecausethereisnotsocialconventionoftheyoungsterinfant’sissue.Sotheissuethatrecognizeitornotdoesnotexist.Inaddition,Dworkindeniedthatthediscriminativebehaviorofjudgesandlawyersonlawcanbecomeaformpatternofbehavior,eventheformationoftherules.Heproposed,evenifjudgesandlawyersputforwardsocialconventionwhicharedefinedbythemselves,theserulesindetailwillcertainlybealotofdifferences.Thereforespecificbehaviorpatternsdonotexistonthisissue,andrulesdonotexist,either.DworkironicallyproposedthattheHartofsocialconventioncanonlybeappliedtocertainrulesofthegame,becausetheyaresosimplethattherearefewdispute.IthinkthatDworkin'scritiquepreciselythecrucialpointofthetheoryofHart.Theexistenceofthedisputerejectedtheexistenceofapatternofbehaviorandfutherrejectedthepossibilitytocreaterulesofbehaviorpatterns.Inaword,asthecriteriatodistinguishbetweenlegalandnon-legalpropositions,theruleofrecognitionisthecoreofHart’slegalphilosophy.ItalsoformsthefoundationofthelegalsystemposedbyHartwhichisauniquecombinationofthetwosetsofrules.However,beingdiscusseddispersedly,theconceptoftheabstractrulehasbeenconfusion.thepurposeoftheruleofrecognitionistoexplorehowtoidentifylegalrules.Thisisaveryimportantfundamentalquestionoflaw.The“justiceperspective’’oftheconceptprovidesagoodreferencetoourresearchonthisissue.Theruleoflawisalegalmaximwherebygovernmentaldecisionsaremadebyapplyingknownlegalprinciples.Thephrasecanbetracedbacktothe17thcentury,anditwaspopularizedinthe19thcenturybyBritishjuristA.V.Dicey.TheconceptwasfamiliartoancientphilosopherssuchasAristotle.Ruleoflawimpliesthateverycitizenissubjecttothelaw.Aristotlesaid:"Theruleoflawshouldcontaintwomeanings,thelawhasbeensetuptoobtainuniversalobedience,andthelawthatweobeyshouldbemadeaverygoodlegal."Untiltoday,"lawfortheuniversalobedience"and"goodlaw"isstillthepropermeaningoftheruleoflaw.InactivitiesofvalueofRuleofLaw,theSubjectfirsthastomakechoicesandcommentsonlawitself,whichdemandsthatthelawmustbegoodandthatitmustcherishthevaluesofequality,justice,freedomandmoral,etc.AndthiskindofvaluesiscalledthevalueofRuleofLaw.Theconceptmanifestationofpeople’spursuitofvalueisthevalueobjectofRuleofLawwhichrepresentstheobjectiveofpeople’sactivitiesofvalueobjectofRuleofLaw.Basedonpeople’srecognitionandratificationofthevalueofRuleofLaw,PeopleobeythecontroloflawwhichresultsinothervaluesofRuleofLaw.ThevaluesubjectofRuleofLawwillberealizedwhenpeoplearewillingtoobeythecontrolofagoodlawwhichgainsthestatus.Soonlydeterminethepursuitoftherequirementsoftheruleoflaw,theroadofthelawwilldeveloptowardabrightdirection.Theso-calledruleoflaw,isnotsimplytherulesofgovernanceandshouldbeconsideredasaprocessofvaluejudgment,Onlythelawcontainsthevalueoftheruleoflaw,thelawcanbecalledreallegalandlawcanovercomerigidandinflexibleoftheruleoflawitself.Thevalueoftheruleoflawhastheconnotationofmoralnatureandnaturallaw.Itcanbecomeameasureofvaluestandardofthelaw.Theruleoflawcanachievefreedom,theruleoflawcanprotectrightsfromtheinterferenceofpower.Onlytoprotectthefreedomandrights,lawisconsistentwiththelawsofhumanreason.法律與道德道德強制的關鍵問題::在一個道德復雜的社會中法律應當強制實行何種道德以及如何達成個人自由和社會整合二者之間的平衡。所謂道德的法律化,主要側(cè)重于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或道德規(guī)則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并使之規(guī)范化、制度化??偟恼f來,一國道德法律化程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該國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與傾向、該國法律體系的完善程度、道德倫理體系狀況、國民的素質(zhì)、民族傳統(tǒng)及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制約,道德法律化的內(nèi)在條件或基礎在于道德和法律二者的共性。首先,道德和法律均含有“義務”規(guī)范,義務是道德法律化的中介和橋梁。義務是一個道德領域中的根本性概念,說某件事是一個道德問題,實則指存在著一種與之相關的義務。‘義務’在邏輯上先于其他道德概念,其他道德概念以‘義務’的存在為先決條件,并且只有參照它才能得以理解”。②義務是根本性的道德概念表明了在道德中義務性規(guī)則是基礎性規(guī)則,道德美德、修養(yǎng)也只有盡了道德的義務之后方能實現(xiàn),道德中包含著義務這一根本性概念。在法律中義務同樣是一個關鍵性的概念,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構成了法的基本范疇,二者統(tǒng)一于法的內(nèi)容之中。從個人不履行法律義務即不得享有相應的法律權利的角度來看,權利宣言實指義務宣言。因此,義務構成了立法者將道德義務上升為法律義務即道德法律化的內(nèi)在性基礎。其次,道德與法律皆具有普適性特征。道德是由美德、原則和規(guī)則所構成,但只有道德原則與道德規(guī)則具有普適性,即人們有義務依原則行事,有義務遵守規(guī)則;而道德美德則屬于倡導性的高于義務的范疇,質(zhì)言之,道德原則、規(guī)則可加以普遍化,變?yōu)槿巳丝梢宰袷厍夷軌蜃龅玫降囊话阈砸?guī)范,道德可加以普遍化的特征內(nèi)在地要求把人人能夠做得到的道德法律化,以法律的普遍有效性引導、規(guī)范、推動、保障和約束道德的制度文明化,并反過來通過社會主體行為透視其道德狀態(tài)是否文明,從該意義上講,道德與法律具有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和諧性。**再次,現(xiàn)代社會的形式合理性與實質(zhì)合理性、工具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之間的緊張對峙與沖突的結(jié)果客觀上要求道德法律化?!吧钚枰删哂袃煞N自相矛盾的本質(zhì),即穩(wěn)定性或確定性和靈活性;需要前者以使人們的事業(yè)不致被疑慮和不穩(wěn)定所損害;需要后者以免生活受過去的束縛”。⑨實現(xiàn)法律的形式價值與實質(zhì)價值的合理性統(tǒng)一即在于道德的法律化,以法律的形式合理性體現(xiàn)法律內(nèi)容及自身價值的合理性,從而完成法律自我品格與法律程式的統(tǒng)一,以道德化法律和法律化道德消彌人們對生活與未來的迷惑,更大程度地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推動社會的文明程度向著更高階段發(fā)展。**最后,精神文明的價值取向與道德法律化的實踐也必然要求道德的法律化。在市場經(jīng)濟、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并駕齊驅(qū)的理性時代,體現(xiàn)社會精神風貌的精神文明的價值取向當是制度化的法治文明。法治必然蘊含著市場經(jīng)濟主體之間以誠信為道德原則和公正原則的道德精神。。政治民主的法治化意味著以法治抑制“政治人”中的道德惡性,制定從政道德法,以法律化的道德矗立起一道防范人性為“惡”的制度性的屏障,道德法律化,即道德精神價值需求的法律化,是市場經(jīng)濟與政治民主化條件下的新的道德文明機制,它既規(guī)定著精神文明的本質(zhì)樣態(tài),又引導著精神文明的實現(xiàn)方式,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和重要特征。具體說來,道德對法律建設的促進作用有三方面:其一,道德不但是立法的基礎,還是進行法律64批判,促進法律改革的標準。一個不體現(xiàn)道德理念的法律必然會淪為暴君任性的產(chǎn)物、肆虐的工具,法律從實然走向應然必須要道德的推動。其二,法律的實施要有道德的支持。法律的實施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它在一個社會的整體系統(tǒng)中進行,不但要受到經(jīng)濟、政治因素的影響,道德環(huán)境的影響也至關重要,健全的法制要以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為依托。同時,法律實施的過程也是實現(xiàn)正義等價值目標的過程,這其中法律規(guī)范的實施者即司法者和執(zhí)法者的道德素質(zhì)是關鍵。其三,法律秩序的最終實現(xiàn)要靠社會個體的自覺自愿的遵循,而所謂自覺自愿,在很大程度上必須出自個體道德價值觀上對法律的認同,很難想象,一個在道德感上遭排斥的法律,會得到人們的普通遵循。與此相對應,法律也對道德建設有很大的影響和作用。我們認為,法律對道德的支持和保障是以法律的獨特品格來保證的。正是由于法律的獨特社會功能形式,才能完成體現(xiàn)和保障社會基本道德的歷史使命。第一,法律具有一種制度性的優(yōu)勢。法律把基本的道德義務用權利的形式確認下來,成為一個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基本框架、基本規(guī)則,并通過社會結(jié)構關系與一系列的政策、法規(guī)、條例和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制度等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出來,這使得法律具有一種制度性的優(yōu)勢。首先,它表現(xiàn)為法律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的深刻性和廣泛性。其次,表現(xiàn)為對個體道德的優(yōu)先性和原生性。再次,還表現(xiàn)為法律制度對道德具有的選擇性機制。道德的積極功能只有在一定的制度條件下才能發(fā)揮出來,第二,法律具有比道德更為明確具體的表達形式。道德不是被頒布的,而是經(jīng)過反復的社會實踐,并經(jīng)由思想家提煉、概括而成,這使它的表達往往是不系統(tǒng)和不明確的,常是一些“應該”的原則。但它一旦獲得法律的確認,就具有明確、具體的表達形式,使道德原則成為易于遵循且?guī)в蟹蓹嗤缘木唧w行為準則。第三,法律擁有道德所缺乏的一種國家強制力。因此,一旦道德原則與規(guī)范被法律予以確認,就獲得了國家的強制力,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道德規(guī)范的實現(xiàn),并懲罰那些具有道德惡行的人。自然法:自然法學主張道德是法律的存在依據(jù)和評價標準。所謂自然法是自然萬物的理性法則,其實質(zhì)是道德法則,它在人和社會中的充分實現(xiàn)便是法。因此,它不但是法律制定的最終依據(jù),還是評價法律好壞的最高標準??梢哉f,自斯多葛以來,盡管自然法學派的面目已有了很大的改變,其內(nèi)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修正,但堅持法律應以道德為基礎的核心觀點,則一以貫之。到了當代的自然法學派,更是拋棄了自然法之類的虛構,直接訴諸于道德。自然法學者主張法律應以道德為依據(jù)和標準,也帶來了難以避免的理論困惑。首先,自然法的理論是建立在一組超越時空的永恒、抽象的道德規(guī)則之上的,這不能不是虛幻的假設,因為這類道德規(guī)則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是不存在的。第二,在法律的概念里加入價值判斷作為必要特征是否會導致混同了道德義務與法律義務,并最終破壞法律?對這個危險,自然法學者沒有在理論上徹底化解。第三,將道德性質(zhì)作為法律的必要條件,是否會導致“存在即合理的”的結(jié)局,反而擾亂了道德作為法律的批評武器的功能?哈特:他認為法律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無不深受社會傳統(tǒng)道德的影響。這些影響或許突發(fā)性地公開通過立法,或潛移默化,逐漸通過司法過程進入法律之中,但并不由此得出結(jié)論:法律制度須符合正義和道德,或者法律制度須依靠服從法律的道德義務,或一定法律制度的法律效力性根據(jù)須包括道德或正義原則。總之,兩者有聯(lián)系,但無“必然聯(lián)系,’哈特揭示了法律強制執(zhí)行道德的本質(zhì);論述了道德的維存與道德保守主義、道德民粹主義與民主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道德的維存并非是要把社會共享的公共道德作為“無縫之網(wǎng)”以法律強制衛(wèi)護,而是要區(qū)分屬于不同層階的道德對社會存在的價值影響,從而確定哪些是必須以法律強制加以衛(wèi)護的。不加區(qū)別地以法律強制執(zhí)行道德最終會導致道德僵化,是對社會道德精神發(fā)展的損害,這是道德保守主義的弊端所在。道德的民粹主義是信持同樣道德理念的多數(shù)人對持不同道德觀的少數(shù)人的感情暴政,這并非民主的題中應有之義。法律與道德的區(qū)分表現(xiàn)如下四個方面:(l)重要性。道德在調(diào)整社會關系的廣泛性和基本性方面相對法律重要。法律規(guī)則在要求禁止同一種行為的意義上與道德相一致具有同等重要,但并非所有法律皆如此。(2)違反道德具有明顯故意特征。一被告證實他不可能遵守所違反的法律,這種證實并不必然排除其法律責任。道德的內(nèi)在性并不意味對人們外在行為的控制,而純粹是人們必須對他們行為具有某種控制的道德責任的必要條件。(3)兩者的社會強制形式不同。實際制裁和懲罰是法律特有的,而道德則訴諸社會輿論批評,喚起違反者心中的羞恥感、負疚感引起自己良心的“懲罰”。(4)道德不會被人為故意改變。制定、修改、廢除法律是立法機構的有意識活動,然而道德并不因這種方式被改變。法與道德的適當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l)兩者都是社會規(guī)則,皆要求人們抑制或不為社會生活中經(jīng)常發(fā)生的某些行為,因而,內(nèi)容必然重合。(2)兩者皆強調(diào)社會強制力量支持,只是表現(xiàn)方式不同。此外,法律各方面都受到被認可的社會道德和廣義道德觀念的影響。其一,立法內(nèi)容與道德要求相一致時,通過立法,道德的要求則成為法律要求。其二,法官對法規(guī)和先例的解釋目的應是適當?shù)模荒苓`反既定道德原則的意義,特別是有關憲法性問題的司法決定,常包含道德價值的選擇;在疑難案件中,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常不得不求助于社會承認的道德標準。所以道德的因素并不是可以絕對排斥的。哈特從四個方面論述了法律和道德的關系:第一,重要性。他認為,道德規(guī)范比法律規(guī)則重要,法律規(guī)則在要求或禁止相同行為的意義上,與道德是協(xié)調(diào)的。然而,就所有法律規(guī)則的地位來說,其重要性并不像道德規(guī)則的地位那樣突出。第二,非有意改變。哈特承認,行為標準不可能由人類命令而被賦予或剝奪道德資格。但是,雖然道德規(guī)則或傳統(tǒng)不能通過有意識的選擇或制定而廢止或改變,但法律的制定或廢止卻可能是某些道德標準或某些道德傳統(tǒng)改變或衰敗的原因之一。第三,道德罪過的故意性。哈特指出,道德的譴責可以因為行為人主觀上的無能為力而得以豁免,但在法律領域,情況就不是這樣,對這種免責的采納在許多方面受到限制。第四,道德強制的形式。就道德強制而言,它不是通過威脅或借助懼怕或利誘所施加,但法律強制的典型形式的確可以說是由這些威脅構成的。[6]176。而后,他提出了著名的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理論:法律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的發(fā)展,事實上既受特定社會集團的傳統(tǒng)道德、理想的深刻影響,也受到一些個別人所提出的開明的道德批評的影響,這些個別人的道德水平超過流行的道德。但人們有可能不正當?shù)貙Υ@一真理,將它當作一個不同的命題的根據(jù),即:一個法律制度必須展示出與道德或正義的某些具體的一致性,或必須依靠我們有服從法律制度的道德義務這種廣為流傳的信念。此外,雖然這種命題在某種意義上說可能是正確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結(jié)論說,一個法律制度中所使用的檢驗特定法律的法律效力的標準,必須明示地或默示地包括對道德或正義的引證。[6]181這也就是說,法律反映或符合一定道德要求,盡管事實上往往如此,然而不是一個必然的真理。法律責任的本質(zhì):“道義責任論”從意志自由和道德罪過的假定出發(fā)論述法律責任的本質(zhì)?!俣ㄈ说囊庵竞托袨檫x擇是自由的,違法行為是違法者自由選擇的結(jié)果,因此違法者應對自己的出于意志自由而作出的違法行為及所造成的后果負責,應當受到道義上的責難。對違法者的道義責難就是法律責任的本質(zhì)所在。人是具有自由意思的主體,凡達到一定年齡的人,除精神不健全者外,都具有根據(jù)理性來行動的自由意思。具有自由意思的人,如果根據(jù)其自由意思實施了違法行為,就要受道義的譴責。根據(jù)道義,國家可以對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人予以制裁,制裁的輕重須與犯罪行為應受道義譴責的程度相適應,刑事責任不能超出道義要求的范圍。這種認為處罰犯罪人是因為他實施了違反道義的行為、處罰的輕重又必須與違反道義的程度相適應的觀點,就是道義責任論。道義缺陷:(一)在探究的方法上是非科學的。道義責任論的提倡者不是實證地研究犯罪和犯罪人,而是從其時代的政治要求出發(fā),即,從維護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出發(fā),從貫徹自由、平等、博愛的自號出發(fā),扒保障人權的愿望出發(fā),思辨地討論犯罪人,從而創(chuàng)造出服務其時代政治目的之理論。(二)道義責任論的基石是意思自由說,意思自由是選擇的自由和決意的自由。但是,人是否具有選擇的自由和決意的自阮這在心理學、生物學、精神醫(yī)學等學科中還殘存著許多不能解決的癥結(jié)。(三)“社會責任論”從法律責任的功能論述法律責任的本質(zhì),指出確定和強制履行法律責任,一方面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存在,另一方面是為了使違法者再社會化,以重新適應社會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社會責任論”強調(diào)人性中經(jīng)驗的一面,貶抑人的意志自由,從而排除了道義非難和選擇自由,責任評價機制中的評價對象是行為人的反社會人格或反社會行為。換句話說,犯罪件所以承、擔刑事責任,不是出于某種道義的理由,而是行為一人因其危險性格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即社會責任?!耙?guī)范責任論”從對行為的規(guī)范評價出發(fā)論述法律責任的本質(zhì),指出法體現(xiàn)了社會的價值觀念,是指引和評價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對合于規(guī)范的行為,法給予肯定(贊許)的評價、承認和保護,對悖于規(guī)范的行為,法給予否定(不贊許)的評價以至取締。否定性評價體現(xiàn)在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jié)中。易言之,法律責任是法對行為評價的結(jié)果。因此,對行為的否定性規(guī)范評價就是法律責任的本質(zhì)。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是超法規(guī)的、獨立的主觀要件,是規(guī)范責任論的核心。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zhì)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tǒng)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nèi)容,以確認、保護和發(fā)展統(tǒng)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guī)則和原則體系。法律秩序是統(tǒng)治階級的國家通過立法、執(zhí)法、守法、司法、法制監(jiān)督等環(huán)節(jié)所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其中包括階級統(tǒng)治秩序、社會生活秩序、生產(chǎn)和交換秩序、國家權力運行秩序等。任何違法行為,不管是直接針對自然人和法人,還是針對社會或其正式代表—國家的,都是對統(tǒng)治階級根本利益和國家確認、保護和發(fā)展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侵犯,是不能容許的。因此,法律責任的實質(zhì)是統(tǒng)治階級國家對違反法定義務、超越法定權利界限或濫用權利的違法行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違法者作出一定行為或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法律關系(社會關系)和法律秩序(社會秩序)的手段。上述三種理論從不同側(cè)面探討了法律責任的本質(zhì),是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的。但是,總體上它們是以唯心論或機械唯物論為哲學基礎的,而且都脫離法和法律秩序的階級內(nèi)容就事論事。所以,都不能揭示法律責任的本質(zhì),特別是它的階級本質(zhì)。守法義務“為什么應當守法”?“為什么應當守法”研究的是公民是否有守法的道德義務問題。該觀點“既從個人主觀狀態(tài)也從社會外在要求的角度出發(fā)而提出的?!?7這種應然層面的研究,由來以久?!?0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著民權運動的興起,西方民主憲政制度的內(nèi)在張力以及規(guī)范性哲學理論的復興使得政治義務這一政治現(xiàn)代性肇端時期的核心問題重新成為公共領域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其標志性事件是1961年美國哲學協(xié)會所組織的主題為‘政治義務與公民不服從’的學術討論會。”48政治義務的狹義內(nèi)涵即是公民服從法律的義務問題,因而,許多當代著名的法學家紛紛參與其中,展開了理論交鋒,繼承并發(fā)展了諸多學說。第一,承諾論。每個公民都是社會契約的當事人,所以都有守法的道德義務。這一學說最早是由古典自然法學家針對“君權神授論”提出來的,以社會契約理論為基礎。其基本思想是:由于每個公民都是社會契約的當事人,所以都有守法的道德義務;這種守法義務乃是從公民已經(jīng)參加了社會契約的客觀事實中必然地派生出來的。法律視為一種防止獨裁和專制的工具,將法律統(tǒng)治的合法性建立在人們的同意基礎之上。古典自然法學派對這一理論進行為最為系統(tǒng)的闡述。社會契約論認為社會是自覺自愿的人們根據(jù)共同達成的契約而組成的,政府是由生來平等和自由的人們建立的,法律是由他們同意的政府制定的,那么人們就和法律之間有了一種接受法律統(tǒng)治的契約。結(jié)論就是:公民之所以都有守法的道德義務,乃是因為他們都是社會契約的當事人,作為這個契約的當事人,應該遵守契約的內(nèi)容,遵守自己同意的政府和法律。但是,只適用于那些明確表示服從國家法律的人,而普通公民并沒有公開地明確地做出這種服從政府及其法律的承諾。為了彌補這種缺陷,普列門茨認為,對政府的同意有兩種方式,即直接同意和間接同意。一個人只要自主地參加了投票,就構成了他對政府的同意。然而如果拒絕投票,也沒有表示服從政府的人,是否就沒有服從法律的義務了呢?對此,這種理論并沒有予以涉及。可見,承諾論并沒有對公民的守法理由給予徹底的解釋。第二,公平論。某個社會成員違法,必然會使守法的人遭受損失,這是不正當?shù)?。公平論亦稱“公平對待論”,是本世紀50年代由英國法學家哈特首先提出,并由美國哲學家羅爾斯在60年代加以發(fā)展的一種守法義務論。這一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是:在一個基本上公正的社會里,當其他成員都守法的情況下,一個社會成員可能從中獲得極大的好處。這時,如果該社會成員違法,就必然會使守法者遭受損失,而這種結(jié)果顯然是不公平的。所以,根據(jù)公平對待的道德原則,每個社會成員既然從別人的守法中獲得了利益,他便也有服從政府和遵守法律的義務。但是,公平守法論所描述的情況并不總是真實的。一個人的守法行為未必總是會給他人帶來利益,有時一個人的守法反而會給他人帶來不幸,此時不能認為即使他會給他人帶來不幸,也應該遵守法律。與公平對待論相似,一種從政府和公民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證的理論是“感激論”。感激論來解釋公民的守法理由,就是這樣一種思維模式:任何從政府那里獲得益處的人都應當感激他的政府,而感激政府的最好方式就是遵守政府的法律。41然而,感激論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感激論的前提是,政府給予公民的所謂益處或利益,都是公民需要的,由于政府滿足了公民的需要,公民就有道德義務感激政府,遵守政府的法律。但是,政府給予公民的利益是否都是公民本身所需要的呢?未必。如果政府提供給公民的利益并不是他所需要的,而是政府為了自己的某種利益或目的,公民是被迫接受的,此時,公民就沒有任何道德義務去感激政府而服從政府的法律。第三,功利論。對于獲得一般福利來說政府和法律是絕對需要的,因為如果沒有政府,人們就將回到自然狀態(tài)。功利論即功利主義守法論。其主要觀點是:公民之所以有遵守法律的道德義務,是因為穩(wěn)定的法律秩序的存在,能夠帶來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守法的道德基礎就是由守法與不守法的比較結(jié)果來決定的,即是由能否對最大多數(shù)人產(chǎn)生最大幸福來決定的。功利主義論者認為,當法律對人們有更好的利益預期,能更好地防范風險減少可能損失的預期時,人們就能遵守法律,公民的守法理由是由守法與不守法的比較結(jié)果決定的。如果公民遵守法律所帶來的利益大于不遵守法律所帶來的利益,那么公民就遵守法律;否則,公民就選擇不遵守法律。對功利主義守法論者的批判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批判是,功利主義誤解了人們權衡不同行為結(jié)果的全部意圖。人們權衡不同結(jié)果的意圖不純是為了在守法和不守法之間做出選擇。第二種批判是,功利主義的方法論未能真正全面把握人們守法的責任感,即沒有把握住人們守法的道德責任,它考察的角度只是一種“實然”的角度,而不是一種“應然”的角度。第三種批判是,功利主義過于忽略其他因素,簡單的結(jié)果主義守法理論常常不足于使守法成為一個道德要求。26并且,功利主義守法理論沒有解決這樣一個在社會中常見的問題:如果某個公民遵守法律對于社會而言能夠增進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福利,而對其本人所帶來的卻是災難,即是當社會公共福利和個人福利產(chǎn)生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時,他是否應當守法?所以,功利主義守法論者沒有解決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在守法問題上所產(chǎn)生沖突時,公民是否遵守法律的問題。第四,統(tǒng)一守法論。該理論綜合各種守法論中的共同因素為人類生活服務的政府是必不可少的:人民應當守法,因為如果他們不服從,政府就不能有效地發(fā)揮作用,社會生活就會受到嚴重損害。還有人將各種論證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