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輪復習地球表面形態(tài)_第1頁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輪復習地球表面形態(tài)_第2頁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輪復習地球表面形態(tài)_第3頁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輪復習地球表面形態(tài)_第4頁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輪復習地球表面形態(tài)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輪復習地球表面形態(tài)第1頁/共85頁1.內力作用

(1)能源來源: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3)結果: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____________。考點一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知識整合]巖漿活動地殼運動地震高低不平第2頁/共85頁3.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構造學說基本觀點 ①地球表層的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這六大板塊之間還有若干小板塊,其中A為_______板塊、B為太平洋板塊、C為________板塊、D為美洲板塊、E為_______板塊、F為南極洲板塊。褶皺山斷塊山地震巖石圈亞歐印度洋非洲第3頁/共85頁②板塊處于相對的運動狀態(tài)。內部比較穩(wěn)定,邊界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第4頁/共85頁山脈海溝山脈裂谷第5頁/共85頁(3)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板塊的相對移動而發(fā)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第6頁/共85頁第7頁/共85頁以下幾個地方在考試中經??疾椋彩菍W生極易出錯的地方(1)澳大利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島、塔斯馬尼亞島屬于印度洋板塊;中南半島、東南亞、小亞細亞半島、太平洋西部島弧鏈屬于亞歐板塊;格陵蘭島、西印度群島、火地島屬于美洲板塊;馬達加斯加島屬于非洲板塊。(2)冰島: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大西洋“S”形海嶺上——生長邊界;新西蘭南、北二島——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消亡邊界。(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脈和落基山脈為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脈為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深度思考]第8頁/共85頁1.(2015·廣東肇慶質檢)下圖為“寧夏平原地質剖面示意圖”。寧夏平原地質構造的形成原因是 (

) A.堆積作用 B.地殼運動

C.侵蝕作用 D.變質作用 解析讀圖可知有巖層的上升和下沉運動,寧夏平原屬于斷層構造中的地塹,屬于內力作用中的地殼運動。 答案B[題組遞進]第9頁/共85頁2.(2015·鄭州模擬)讀下圖,完成(1)~(2)題。

(1)按照發(fā)生的順序,下列排列正確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2)圖中所示的地理現象,可能是 (

) ①裂谷②海嶺③山系④海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第10頁/共85頁解析第(1)題,②表示板塊張裂,巖漿上升,地表開始隆起;③表示板塊張裂處擴大,地殼變薄,巖漿上升明顯;①表示巖層斷裂,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第(2)題,圖中所示現象如果是大陸板塊張裂則形成裂谷,如果是大洋板塊張裂則形成海嶺。答案(1)B

(2)A第11頁/共85頁 (2014·大綱全國,6)下圖中K島于1983年火山爆發(fā),植被消失殆盡。1987年,該島上已有64種植物生長旺盛。據研究,百年之內該島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復。據此完成下題。[走進高考]第12頁/共85頁1.K島處于 (

) A.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東側

B.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西側

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北側

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南側 解析本題考查六大板塊的位置。依據經緯度可判斷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的北側。 答案C第13頁/共85頁 (2013·海南地理,1~2)下圖為某半島地形圖。讀下圖,完成2~3題。第14頁/共85頁2.該半島火山活動頻繁,是因為受到 (

) A.太平洋板塊張裂的影響

B.印度洋板塊張裂的影響

C.印度洋板塊擠壓的影響

D.太平洋板塊擠壓的影響3.當地居民穩(wěn)定的用電來源于 (

) A.地熱能 B.風能

C.水能 D.太陽能第15頁/共85頁解析第2題,本題考查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及區(qū)域定位能力。由經緯度位置和海陸輪廓可知,該半島為堪察加半島,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擠壓帶上,D項正確。第3題,本題考查自然資源。該地位于高緯度地區(qū),太陽能沒有優(yōu)勢;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水能欠缺、風能不穩(wěn)定;板塊交界地帶地熱資源豐富,A項正確。答案2.D

3.A第16頁/共85頁4.[2012·四川文綜,36(1),4分]下圖為東海部分地區(qū)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據圖等深線判斷,甲地海底地形類型是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4分)第17頁/共85頁解析從圖中經緯度看出該地區(qū)位于亞洲東部海域,甲處等深線數值大,且深度大于東西兩側,故為海溝;該地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處,大洋板塊密度大而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答案海溝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到亞歐板塊之下而形成第18頁/共85頁1.褶皺和斷層的對比分析 褶皺和斷層是兩大基本的地質構造類型,二者在產生原因、結構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顯的區(qū)別,具體分析如下:考點二地質構造及其實踐意義[知識整合]第19頁/共85頁第20頁/共85頁第21頁/共85頁【特別提醒】地質構造是單純內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態(tài)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僅依據地表形態(tài)判斷地質構造是不準確的。第22頁/共85頁2.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 分析地質構造不僅可以揭示地質時期地殼運動,分析地貌形成,而且對人類找水、找礦、工程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體分析如下:

(1)找水 ①利用向斜構造找水?!跋蛐睅r層儲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向斜構造有利于地下水補給,兩側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選擇在向斜中心。第23頁/共85頁②利用斷層找水。巖隙水易沿斷層線出露;巖石破碎,斷層易被侵蝕為洼地,利于地表水匯集;往往是泉水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2)找礦①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氣?!氨承表敳坑蜌庳S,氣在油上要記清”。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由于天然氣最輕,分布于背斜頂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間為石油。 第24頁/共85頁②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鉆礦的位置。如果巖層中含有某種礦層,如煤礦、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鉆礦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頂部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掉了。(3)工程建設①背斜部位是隧道良好的選址。背斜天然拱形,結構穩(wěn)定,不易儲水;向斜部位結構不穩(wěn)定,是地下水匯集區(qū),建隧道可能變成水道,因此修筑鐵路開鑿隧道應避開向斜。第25頁/共85頁②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工程應回避斷層。斷層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發(fā)生時,斷層處的烈度會變大。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fā)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第26頁/共85頁1.主要地質構造的分析及應用

(1)背斜與向斜的比較[深度思考]第27頁/共85頁第28頁/共85頁(2)斷層的判斷判斷某一構造是不是斷層的依據有兩個:一是看巖層是不是受力斷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例如,下圖中A、B、C三處巖石既受力斷裂,又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所以A、B、C三處都是斷層;而D處巖石雖然斷裂但無位移,故不是斷層。第29頁/共85頁第30頁/共85頁(1)確定巖石特征根據圖例等信息,確定各巖層巖石的基本狀況,如巖石類型、巖石新老關系等。(2)判斷地質構造根據巖層的彎曲狀況或新老關系確定區(qū)域地質構造類型,如圖中甲處為斷層,乙處為背斜,丙處為向斜。第31頁/共85頁(3)判斷區(qū)域地殼演化情況根據巖層沉積狀況、地質構造的形成、外力侵蝕、巖漿活動等確定地殼發(fā)生的演化順序,如圖中先是形成了各沉積巖層,然后發(fā)生了地殼運動,巖層發(fā)生褶皺彎曲,之后發(fā)生斷層活動,最后在外力侵蝕作用下,形成了現在的地貌景觀。(4)地質構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地質構造對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研究地質構造的意義,就是為了趨利避害,如背斜儲油、向斜儲水,背斜隧道,工程避開斷層等。第32頁/共85頁【典例剖析】(2013·北京文綜,8~9)讀圖,回答(1)~(2)題。

(1)甲地為峰林,同類景觀多出現在 (

) ①蘇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內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第33頁/共85頁(2)圖中 (

)A.甲處侵蝕作用最強烈 B.乙處由內力作用形成C.丙處易發(fā)生滑坡現象 D.丁處是典型的背斜山嘗試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審答指導】

(1)讀圖獲取有效信息圖中表示不同時期形成的沉積巖巖層,在內力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地質構造,最后經過外力侵蝕,形成了地表各種地貌特征,如下所示。第34頁/共85頁(2)不同地貌的成因地貌是內力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如圖中甲處為峰林,屬于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南地區(qū)。第35頁/共85頁(3)不同區(qū)域地理特征差異不同的地區(qū),地理特征差異較大,如圖中序號表示的地區(qū),其特征如下:答案(1)C

(2)C第36頁/共85頁1.下圖為我國某地地質、地形剖面圖,圖中1、2、3、4、5為地層編號,并表示地層年代由老到新。據圖完成(1)~(2)題。[題組遞進]第37頁/共85頁(1)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該地地貌主要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B.該地水資源貧乏是制約其經濟發(fā)展的長期性因素C.該地曾經發(fā)生過強烈的地殼運動D.該地的地質構造為:甲處是背斜,乙處是向斜,丙處是地塹(2)若圖中4號地層為含油層,則開采石油的最佳地點是(

)A.甲 B.乙C.丙 D.丁第38頁/共85頁解析第(1)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地的巖層受擠壓彎曲變形,并且有些地區(qū)還形成了斷層,這些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結果。第(2)題,讀圖可知,甲處是開采石油的最佳地點。答案(1)A

(2)A第39頁/共85頁2.讀“某區(qū)域地質剖面簡圖”,回答以下問題。

(1)圖中甲、乙、丙三處的地質構造分別是 (

) A.斷層、向斜、背斜 B.斷層、背斜、向斜

C.向斜、斷層、背斜 D.背斜、向斜、斷層

(2)甲、丙兩處的地貌類型相同,但成因不同,簡要說明這兩處地貌的成因。第40頁/共85頁解析第(1)題,甲處巖層發(fā)生斷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因此甲處的地質構造為斷層;乙處、丙處巖層連續(xù),乙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丙處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第(2)題,甲為斷塊山,丙為向斜成山。答案(1)B

(2)甲:斷層一側的巖層相對上升,形成斷塊山。丙:向斜槽部受擠壓,巖性堅實,不易被侵蝕,形成山嶺。第41頁/共85頁(2014·山東文綜,12)下圖(a)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實習的觀測點分布圖,①~④為觀測點編號。下圖(b)為該班某小組在其中一個觀測點所做的記錄卡片。完成下題。[走進高考]第42頁/共85頁1.上圖(b)中地質剖面示意圖所示沉積巖層由老到新的順序是 (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解析根據關鍵信息“向斜東翼”,將向斜地貌補充完整(如下圖),向斜中心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上面后來覆蓋上的巖層最新。故選B。 答案B第43頁/共85頁(2014·江蘇地理,7~8)下圖為某向斜山地形地質示意圖。讀圖,回答2~3題。第44頁/共85頁2.與M點的地形—地層關系相符的是 (

)第45頁/共85頁3.與沿XY線相符的剖面圖是 (

)第46頁/共85頁解析第2題,由題目可知該地為向斜山,巖層向下彎曲,由圖示可知M地左側為山,因此左側向下,故B項正確。A項巖層沒有彎曲,錯誤。C、D均是右側向下彎曲,錯誤。第3題,本題難度較大,需要依靠空間想象能力建立空間三維模型,如下圖所示:該地巖層彎曲方向如圖所示,XY一線同一巖層海拔相同,巖層是水平的。答案2.B

3.A第47頁/共85頁 (2012·四川文綜,1)下圖是我國亞熱帶某旅游名山景觀照片。該山山頂海拔3099米,屬山地針葉林帶。讀圖回答下題。4.形成圖中構造地貌的地質作用是 (

) A.斷裂上升 B.褶皺彎曲

C.冰川堆積 D.風力侵蝕第48頁/共85頁解析本題考查地質作用與構造地貌。構造地貌是地殼運動產生的,與內力作用有關,C、D項錯誤;結合圖片可知該山為塊狀山地,巖層并未產生彎曲變形,所以A項正確,B項錯誤。答案A第49頁/共85頁5.(2011·江蘇地理,11)某同學騎自行車自甲地向乙地持續(xù)行進,進行野外地理考察。該同學利用手持GPS接收機每間隔60秒自動記錄一次位置。圖1是考察線路地質剖面圖,圖2是GPS所記錄的位置分布圖。據此回答下題。 圖1中①、②、③所對應的地質構造依次是 (

) A.向斜、背斜和斷層 B.斷層、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斷層 D.背斜、斷層和向斜 解析根據巖層形態(tài)可以直接判定①、②、③處的地質構造分別是背斜、向斜與斷層,故C項正確。 答案C第50頁/共85頁1.風化作用

【易錯易混提示】

風化作用和風力作用的區(qū)別: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發(fā)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壞作用,叫做風化作用。風化作用與風無關,而風力作用則是指風的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故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键c三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知識整合]第51頁/共85頁2.侵蝕作用3.搬運作用 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在風、流水、冰川等的搬運作用下,轉移離開原來位置的過程。第52頁/共85頁4.堆積作用 在搬運過程中,當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時,被搬運的物質就會堆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其中,流水和風力作用最為顯著,具體表現如下:外力因素堆積原因堆積地貌流水地勢變緩或河道彎曲,流水的速度減慢山間河流流出山谷:洪積扇河流中下游地區(qū):沖積平原河流入海口處:三角洲第53頁/共85頁外力因素堆積原因堆積地貌風力氣壓梯度減小或遇到地形阻擋,風速減慢堆積物質以沙粒為主:沙漠(沙丘)堆積物質以黃土為主:黃土高原波浪波浪遇傾斜海岸,速度減慢沙灘冰川冰川在移動過程中融化,其中夾雜的物質發(fā)生堆積冰磧地貌、冰磧湖等第54頁/共85頁1.圖解外力作用之間的關系 風化使地表巖石由堅硬變得松動、破碎、易被侵蝕,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運過程中不斷發(fā)生堆積,結果使下層的碎屑物質被壓緊、固結形成新的巖石。新的巖石出露地表后再次發(fā)生上述過程,如右圖所示:[深度思考]第55頁/共85頁2.流水作用的差異

(1)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異: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如圖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運、堆積作用為主,如圖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積作用為主,如圖中C。第56頁/共85頁(2)河流的曲流處流水作用的差異: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如下圖:第57頁/共85頁1.(2015·青島模擬)下圖為我國某地區(qū)等高線分布圖。讀圖完成(1)~(2)題。[題組遞進]第58頁/共85頁(1)圖中東部地區(qū)的地貌名稱是 (

)A.沖積扇 B.河漫灘C.河口三角洲 D.侵蝕平原(2)形成該地貌最主要的地質作用和最顯著的月份是 (

)A.沉積作用,1月 B.搬運作用,4月C.沉積作用,7月 D.搬運作用,10月第59頁/共85頁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東部地區(qū)地處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上游地區(qū)等高線密集,坡度較大,侵蝕作用顯著,攜帶的泥沙多;在圖示東部地區(qū),因為河道加寬,水流減慢,泥沙沉積形成沖積扇。第(2)題,沖積扇的形成主要是流水沉積作用,沉積作用的強弱主要受水流強弱和流量影響,流量越大,從上游攜帶的泥沙越多,出山口的泥沙沉積越多。根據經緯度可知,該地地處我國東部季風區(qū),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流量大。答案(1)A

(2)C第60頁/共85頁2.讀下圖,完成(1)~(2)題。第61頁/共85頁(1)圖示景觀中,主要由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2)下列選項中,與形成圖④所示的上大下小的特殊地貌不相關的是 (

)A.巖性的軟硬 B.河流的水量大小C.地表松散碎屑的多少 D.風力大小和風向第62頁/共85頁解析第(1)題,圖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是我國四種典型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其中①代表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②代表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景觀,③代表沙漠中最為常見的由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沙丘,④代表干旱地區(qū)由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風蝕蘑菇。第(2)題,風蝕蘑菇往往是由于氣候干旱,風力強勁,風力吹揚地表的沙塵對巖石打擊、磨蝕而成,其形態(tài)也可能與巖石的上硬下軟有關。但與河流水量大小無關。答案(1)D

(2)B第63頁/共85頁(2014·北京文綜,6~7)下圖示意某河谷斷面經歷的一次洪水過程。讀圖,回答1~2題。[走進高考]第64頁/共85頁1.該河谷 (

) A.巖層①比巖層②形成年代早

B.巖層②比巖層①易受侵蝕

C.是斷層上發(fā)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適宜修建水庫2.本次洪水 (

) A.水位上升時,河流搬運作用減弱

B.水位下降時,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時,河流堆積作用增強

D.河流侵蝕作用使河床加寬變深第65頁/共85頁解析第1題,圖示巖層具有層理構造,巖層①位于巖層②之下,故巖層①比巖層②形成年代早,A項正確;由中期與后期圖示判斷,巖層①比巖層②易受侵蝕,B項錯誤;圖示巖層未發(fā)生彎曲變形,不屬于褶皺構造。斷層線附近巖石破碎,易被侵蝕而形成河谷,C項錯誤;修建水庫應避開斷層,D項錯誤。第2題,據圖判斷,水位上升時,沉積物少,說明河流搬運作用增強;水位高低與河流含沙量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流量增大時,沉積物較少,河流的堆積作用減弱;河流的向兩岸侵蝕和向下侵蝕使河床加寬變深。答案1.A

2.D第66頁/共85頁 (2014·浙江文綜,7~8)下圖為我國某地沿北緯38.5°所作的地質構造、地貌剖面圖,圖中一般地勢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讀圖,完成3~4題。3.對圖中四地地質構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敘述正確的是 (

) A.①地斷裂抬升、黃河干流流水侵蝕

B.②地斷裂下沉、黃河干流沙礫洪積

C.③地斷裂下沉、黃河干流泥沙沖積

D.④地斷裂抬升、黃河干流泥沙堆積第67頁/共85頁4.圖中城市歷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該王朝一般會選擇在土層深厚、地下水位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圖中較為理想的地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題,根據此地位于北緯38.5°,東經106°附近,且有黃河流經,可推知是銀川平原,①地為賀蘭山,地勢較高,無法受到黃河干流流水侵蝕,A項錯。②地位于山口地區(qū),由黃河的眾多小支流形成沙礫洪積,不是干流洪積形成的,B項錯誤。③地有黃河干流流經,斷裂下沉后黃河的泥沙在這里沖積形成沖積平原,C項正確。第68頁/共85頁④地地勢較高,黃河干流無法向高處堆積,D項錯誤。第4題,仔細讀圖,①為侵蝕山地,土層薄。②地洪積沖積平原,土積深厚,地勢較高,地下水埋藏較深。③為沖積平原,土層深厚,但地勢較低,地下水埋藏較淺。④為沙丘覆蓋的平原,土層較薄。對比四個地點,②地土層深厚,地下水位較深,符合皇家修建陵墓的選址條件,B項正確。答案3.C

4.B第69頁/共85頁 (2014·天津文綜,7)結合圖文材料,回答下題。 上圖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質海岸,且屬于地殼持續(xù)下沉區(qū)。第70頁/共85頁5.經考證發(fā)現,近30年來,甲地海岸線基本穩(wěn)定,乙地海岸線向海推進,丙地海岸線向陸后退。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

) A.地貌形態(tài) B.泥沙沉積量

C.河網密度 D.抗侵蝕能力 解析由文字材料可知,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質海岸。由圖可知三地均位于河口附近,流水沉積作用明顯;故海岸線的進退主要受泥沙沉積量的影響。 答案B第71頁/共85頁 (2010·山東文綜,5~6)下圖為某地地質地貌示意圖。讀圖回答6~7題。6.圖中巖石和地貌形態(tài)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第72頁/共85頁7.該類地貌發(fā)育典型的山區(qū) (

) A.風蝕現象顯著 B.巖石類型是花崗巖

C.土層較薄,土壤貧瘠 D.地表水豐富,地下水貧乏 解析第6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是:在海洋沉積環(huán)境下,形成石灰?guī)r層;石灰?guī)r層在地殼運動作用下,抬升形成陸地;地下石灰?guī)r層遭受流水溶蝕作用,形成地下暗河;隨著地殼進一步抬升,地下暗河被抬升到地表形成溶洞;在流水溶蝕、沉積作用下,溶洞內部形成石鐘乳、石筍等。故D正確。第73頁/共85頁第7題,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環(huán)境:淺層石灰?guī)r層,濕熱的氣候條件。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典型的山區(qū),降水豐富,流水的侵蝕作用較強,土層較薄,土壤貧瘠;喀斯特地貌區(qū),地形崎嶇,巖層破碎,地表水貧乏。故正確選項為C。答案6.D

7.C第74頁/共85頁8.(2010·廣東文綜,7)三峽大壩下游附近河床某測點,沉積物粒徑的平均值比建壩前大(如下圖示意),其成因是(

) A.侵蝕—搬運作用 B.搬運—堆積作用

C.風化—侵蝕作用 D.沉積—固結成巖作用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注意題干中“三峽大壩下游附近”。測點在距大壩下游很近的地方,由于大壩的建設,水流落差變大,大壩附近水流速度加快,侵蝕搬運能力增強,將原來河床沉積物中細小的顆粒侵蝕搬運到下游,較大顆粒留在原地,A正確。 答案A第75頁/共85頁(2014·安徽文綜,32)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位置變化的影響。鄱陽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遼闊;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歸槽成為“贛江”(下圖)。圖中的沙嶺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萬年前,由松散沙粒組成。沙山臨湖一側發(fā)育了一系列壟(脊)槽(谷)相間的地形。讀圖,完成下題。第76頁/共85頁9.沙山及沙山上壟槽相間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 (

) A.風力堆積、流水侵蝕 B.流水堆積、風力侵蝕

C.風力堆積、風力侵蝕 D.流水堆積、流水侵蝕 解析該地全年以偏北風特別是東北風為主,而沙山位于臨湖西南一側,且由松散沙粒組成,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風力堆積作用,其沙源來自于枯水期露出的湖灘。沙山上的壟槽延伸方向與盛行方向一致,冬季風勢力強且經過湖面時摩擦力較小,風力侵蝕作用強,形成壟槽相間的地形。 答案C第77頁/共85頁 (2013·福建文綜,9~10)右圖為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的爬升沙丘,讀圖完成10~11題。10.該沙丘位于 (

) A.沖積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