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傳統(tǒng)語言學_第1頁
第二講傳統(tǒng)語言學_第2頁
第二講傳統(tǒng)語言學_第3頁
第二講傳統(tǒng)語言學_第4頁
第二講傳統(tǒng)語言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傳統(tǒng)語言學第1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西方傳統(tǒng)語言學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后語言哲學—教學語法--思辨語法---經驗語法/唯理語法第2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人類早期語言研究的研究視角從哲學、神學、邏輯學或文學等角度。傳統(tǒng)“小學”借字形、字義的訓釋解疑來闡明某種哲理或政治主張;哲學家、邏輯學家拍拉圖第一個認真探討希臘語法,其對話錄把希臘的句子劃分為名詞性成分和動詞性成分兩大部分。希臘語法的范疇體系的建立離不開邏輯范疇的體系。希臘早期的語法研究還直接服務于文學,甚至與文學、文學評論混雜在一起。第3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基于哲學的名實思辨公元前5-4世紀,哲學家Socrates,Plato《對話》,Aristotle《解釋篇》《修辭學》《詩學》和Stoics斯多噶學派論及語言問題:詞緣何而生意義?形式和意義的關系慣例派A:約定俗成的語言隨人類的習慣而發(fā)展起來,人類可改變語言。自然派S:作為自然產物的語言受外部原則支配,一切詞天然地代表它們所指稱的事物,詞源研究重要。第4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基于邏輯的范疇確立,基于范疇的詞法體系在研究邏輯范疇的過程中自然涉及到語言范疇,由此逐步建立了語法的基本范疇。早在公元前5世紀,智者學派的普羅塔哥拉斯(Protagoras)就研究過名詞性范疇,分成陽性、陰性和中性,并從修辭術角度區(qū)分了請求、提問、回答和命令四種語句類型。德謨克里特(Democritus)對語句進行邏輯分析,區(qū)分了相當于是主詞和謂詞的兩種表達單位。柏拉圖在《對話錄》中,從邏輯角度區(qū)分了兩種句子要素:名詞性成分(onoma)和動詞性成分(rnema),柏拉圖對句子的定義是:“只有把它們(onoma和rnema)聯(lián)合起來,它們才能彼此呼應,而且一經結合就成為言語,至少是最初的和最短小的言語?!钡?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亞里士多德《詩學》詞類三分法名詞為含義的合成音,沒有時間性,它的各成分本身不含意義。……動詞為含義的合成音,有時間性,它的各成分和名詞的各成分一樣,本身不含意義?!B接詞為某種不含義的音。首先是明確了詞單位,詞是句子的組成部分,本身具有意義但不能進一步再分為有意義的單位。其次,在將柏拉圖的名詞性成分和動詞性成分限定為名詞和動詞的基礎上,增加了包括以后劃分出的連詞、冠詞、代詞和介詞的第三類句法成分。第6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斯多噶學派:詞類五分法創(chuàng)立了動詞、連詞、成分(冠詞和代詞)、普通名詞和專有名詞的五分法,其中包含了形態(tài)和意義的雙層分析法,一級分析根據(jù)形態(tài)而二級分析根據(jù)意義(如名詞)。發(fā)現(xiàn)格變是名詞、形容詞和動詞的區(qū)別,把格作為名詞的形態(tài)范疇并給確定直接格(主格)、間接格(包括屬格、與格和賓格)和呼格等術語。提出了動詞的時體范疇,并且通過格變區(qū)別了主動(及物)、被動和中性(不及物)動詞。第7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古希臘的語法研究范式西方語法學史上最先形成的是形態(tài)學,然后才是句法學,而句法描寫又以形態(tài)描寫為基礎。這一以形態(tài)學為關鍵的古希臘語法研究包含三個步驟:首先是劃分出詞這一實體;然后根據(jù)語義和形態(tài)變化確定詞類;最后描寫詞語組合中的相關詞形變化和分析句法。第8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R.H.Robins《簡明語言學史》“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首先從希臘語的語詞成分的觀察中,制訂出一套描寫和分析希臘語的術語,而這些術語在以前沒有使用過。這正是希臘語法方法促使后人不斷追溯的魅力所在。”古希臘屈折型的語法學體系的建立,并非哲人具有特殊的天賦,而是古希臘語言的天然特征所導致。第9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Thrax公元前100年《語法科學》總結亞里山大學派的語法研究,西方第一部完整全面的語法書,任何英語語法教科書均受其影響?;谟^察和經驗的研究。創(chuàng)造的語法術語沿用至今。為什么研究語法?語法學是詩人和散文家對語言基本用法的知識,包括正確朗讀/結實文學/對術語和內容提供注釋/發(fā)現(xiàn)詞源/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性/欣賞文學作品。名詞的語法屬性:性(陽/陰/中)類(原類/派生類)形(簡單/復合)數(shù)(單/雙/復)格(主格/所有格/與格/賓格/呼格)。動詞的語法屬性:語態(tài)(陳述/命令/愿望/虛擬/不定式)、結構(主動/被動/中性)、類、形式、數(shù)、人稱、時態(tài)。第10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古羅馬的語法研究公元前3世紀,古羅馬征服希臘。西部是拉丁語,東部是希臘語(文化優(yōu)勢),用希臘語法理論和范疇描寫分析拉丁語。MarcusVarro《論拉丁語》:詞源學(類推+異常)+形態(tài)學(格+時態(tài))+句法學。詞的分類:有格的變化的=名詞形容詞,有時態(tài)變化的=動詞、兼有格和時態(tài)變化的=分詞、格和時態(tài)變化均無的=副詞。第11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Priscian《語法慣例》六世紀中古語法理論經典。講授拉丁語。詞+詞形變化表=語法分析模式。詞類:名詞、動詞、分詞、代詞、副詞、介詞、感嘆詞、連詞。動詞時態(tài)分現(xiàn)在/過去/將來時、未完成/完成體、及物/不及物/被動態(tài)。第12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5-15世紀:中世紀歐洲語言學作為教育基礎的“七藝”:語法學、邏輯學、修辭學、音樂、數(shù)學、幾何學、天文學。傳授基督教義涉及到語言問題,帶動研究Aelfric(1000)LatinGrammar&Colluquium

講究實用和規(guī)范的拉丁語語法著作。在經院哲學的影響下產生了SpeculativeGrammar思辨語法,不再滿足于僅就語言現(xiàn)象作出說明和描寫的教學語法。經院哲學的根在亞里士多德:事物生長變化四因:質料/形式/動力/目的。第13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思辨語法探索語言內部的原因和理論。Boethius第一次提出語言的普遍現(xiàn)象問題,語義共性:人/好/道德。Hispanus《邏輯綱要》把語言分為意義(主要/附加;本質/外加)、假設(形式/物質,目的語/元語)、名稱三方面。Modistae學派探討存在方式、理解方式、表達方式,以其基本分類和相互關系為研究課題。語言是一種慣例又由有限的單位按有限的規(guī)則組成,大自然的規(guī)律、語言內部的規(guī)律、人類的認識規(guī)律都可對解釋語言現(xiàn)象提供理據(jù)。第14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詞類問題:名詞以穩(wěn)定永久的方式表達一種事物及其屬性;動詞用暫時過程表示事物。句法問題:一個可接受的句子遵循四條原則:物質=詞、形式=各種結構的結合、動力=說話人強加于詞的屈折變化、目的=所表達的完整的思想。三個條件:詞能構成句法結構、詞要有正確屈折變化、詞要能相互搭配。建立了一種明確的系統(tǒng)的句子結構理論和句法關系理論,較教學語法更為深刻。第15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經驗語法---經驗主義17世紀文藝復興后期,歐洲力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得到發(fā)展,促成了經驗主義哲學的興盛;其采用的實驗、分析的研究方法,對語言學的研究也有啟發(fā)。培根:知識和觀念來自感覺經驗,后者則從自然中得到,其內容是客觀的,研究者從感性的材料中獲取合乎規(guī)律的東西。逐個對事物進行分析。強調客觀依據(jù)和實用價值。第16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唯理語法---理性主義基礎:相信人類有相同的思維結構,所以人的思想能夠用一種普遍語言表達出來。主要內容:尋找支配世界語言的共同原則、決定現(xiàn)存語言文字形式和語法結構的共同因素,探索語言與思維邏輯社會文化的關系,英JohnWilkins設想有一套普遍使用的語言原則,使世界各民族能夠互相交流。人類知識的完整程式應包括:抽象關系、行為、過程、邏輯概念、自然種類、人際關系等。這些類別和關系都用不同的表達式,句法規(guī)則盡可能簡單,語法關系通過詞上角或后面的標記來表示。第17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保爾—羅瓦雅爾PortRoyal學派1以笛卡爾的哲學為基礎:人的思維和高于一切權威的理智是相同的,存在于一切語言中的語法在表達思想上有一致性。(笛卡爾:認識并不起源于感覺經驗,而來自理性本身;感覺是不可靠的,認識的正確與否只在于觀念思想是否清楚明白,只須用理性來加以判斷。自然科學的進步要求哲學從根本上進行概括和總結,提供相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第18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不再從表層結構認識詞類,而是從更深的結構分析詞的性質:動連嘆詞是思想的形式,名冠代分介副是思想的對象。3語言的普遍原則來自人類思維的本質;具體語言的特殊原則來自不斷變化的習慣。前者旨在探討語言產生和存在的條件,相應的研究先于任何具體語言。第19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普遍唯理語法》(1660)邏輯學家AntoineArnauld和語言學家ClaudeLancelot的合作結晶。“文字和字母”部分分析語言的物質成分,論述了元音、輔音、音節(jié)、重音、字母和拼讀教學法等。“詞所表達的意義采取各種不同的形式所依據(jù)的原則和理由”部分研究語言的精神成分,在討論了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以后,對詞類劃分和詞法范疇進行了詳細解說。第20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唯理主義的詞類分析運用了笛卡爾唯理主義來解釋傳統(tǒng)語法體系。在詞類九分法的框架中列舉并解釋各類詞的理性依據(jù),運用邏輯術語和規(guī)則來解釋語法現(xiàn)象,把語言形式分成表思維對象或概念和表思維方式或判斷的兩類:前者包括名詞、冠詞、代詞、分詞、介詞、副詞;后者包括動詞、連詞和嘆詞。第21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演繹:語法和邏輯的對應法語外還引用了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和歐洲多種語言的例證,以此來說明種種語言中隱含著語言共性和語法范疇?!镀毡椤坟瀼匮堇[研究,從分析思維方式出發(fā),以探索思維方式怎樣通過語言這一媒介表現(xiàn)出來?!镀毡椤芬罁?jù)形式邏輯,把思維過程劃分為“概念——判斷——推理”三階段,用以指稱概念的聲符是詞語,進行判斷表達是命題。既然思維可以分解為對象和方式,詞也就可以分成與相應的兩類,以簡單化的等同在語法與邏輯之間尋找對應。第22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后繼影響和理論啟發(fā)經驗語法強調各種語言的特殊變化,根據(jù)日益豐富的資料修改自己的語法范疇和語法描寫;唯理語法尋求千差萬別的表面現(xiàn)象所掩蓋的共同原則。前者對Bloomfield的結構主義有很深影響;Chomsky轉換生成語法則非常強調普遍語法的重要性。學術思潮產生的背景:18世紀的語言學不再滿足于對個別語言的語法描寫,而是開始把各種語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第23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印度的梵語語言學研究目的:為保存口頭相傳的婆羅門教義《吠陀經》原文和梵語文學。代表:公元前5世紀潘尼尼《八書》。主要貢獻:1詞義的多變性和伸延性,詞義靠觀察語境得出或由師長教授;2句子本身的語義和語法都遠遠超過其組成詞匯的總和;3區(qū)別語言中的外顯即時表達(具體場合講出的話)和內含永久實體(抽象的語言原則),類似于索緒爾言語parole和語言langue、喬姆斯基語言運用performance和語言能力competence;4語音學和音位學;第24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5語法方面,描寫梵語的屈折變化、派生現(xiàn)象、組織結構和句法用法。詞類劃分:名詞、動詞(有屈折變化);介詞、小品詞(無屈折變化)成句條件:一個句子由各詞類搭配而成;語義上必須合適;時間的連續(xù)性。6首創(chuàng)“零位”zerorepresentation概念:零位,代表原則上應該有而實際上不存在的單位的標記。如,名詞=詞根+詞干詞綴+屈折變化詞綴。第25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附庸--獨立在一個很長的時間里,語言研究主要是與哲學、邏輯學、歷史學、文學等方面的研究結合在一起進行的,語言研究服從于哲學、歷史等的研究的需要,因此始終處于附庸的地位。只有當19世紀初歷史比較語言學誕生以后,語言研究逐漸擺脫開哲學、神學、邏輯學、文獻學等學科的羈絆,語言成為語言研究的唯一對象了,只有當獨立的、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語言研究方法—歷史比較法產生、運用于語言的歷史比較研究中并取得了重大成功之后,人類的語言研究才有了質的變化。19世紀語言學家用歷史比較法來研究歐亞諸語言,使語言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第26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歷史比較語言學也稱“比較語言學”。其特點是運用歷史比較法揭示有共同來源的語言或方言的親屬關系,比較親屬語言中的共同成分研究其在不同時期中的狀態(tài)和演化規(guī)律,構擬出基礎語。19世紀20年代起葆樸等學者把比較法運用于語言的歷史研究,創(chuàng)建了歷史比較語言學。第27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歷史比較法從比較中揭示普遍規(guī)律,從比較中找出歷史情況,從現(xiàn)存的各有關語言中尋找保留下來的古代語言特征,以構擬古代共同語。

1786年(英)瓊斯證明:古梵語和古希臘語、拉丁語有共同祖先。

1799年(匈牙利)沙穆艾爾證明:匈牙利語和芬蘭語同出一源。

19世紀(德)施萊歇爾、洪堡特、格林、博普、(丹麥)拉斯克、(俄)沃斯托科夫等都進行歷史比較語言研究。第28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一階段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歐語或冰島語起源研究》一書中第一個對基本語匯中的詞進行系統(tǒng)的比較,找出其中的語音對應規(guī)律,由此確定語言的親緣關系。格里姆《日耳曼語語法》“格里姆定律”(Grimm’sLaw)。格里姆明確指出,音變受一定的規(guī)律支配,語音對應規(guī)律是建立印歐語系和其他語系的基礎。維爾納后來補充解釋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難以解釋的一組例外,世稱“維爾納定律”,這就使音變規(guī)律的研究日臻完善,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發(fā)展也就有了扎實的理論基礎。第29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二階段德國的施萊歇爾(August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語系語言比較語法綱要》。歷史上有親屬關系的語言的共同原始母語是一種不再存在的的語言。施萊歇爾則開始具體"構擬"這種原始母語的形式,并用星號*來標示構擬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學物種分類的啟發(fā),為有親屬關系的語言的歷史演變過程設計了一種樹形譜系圖,使語言之間的親屬關系以直觀的形式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這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一大進展。這一理論的弱點是只考慮語言的分化,而沒有考慮語言的統(tǒng)一和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第30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三階段新語法學派:代表人物是奧斯特霍夫和布魯克曼,刊物《形態(tài)學研究》。語音演變規(guī)律不允許任何例外。堅持這個原則時,以語言材料為依據(jù),借鑒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強調“類推”在語言演變中的作用。第31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評價19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家為語言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收集了豐富的語言材料,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和比較,不僅提出了人類語言演變過程的假設,畫出了世界語言的譜系,而且還創(chuàng)造出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關語言起源、語言本質的新理論,為后來結構主義和描寫語言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第32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現(xiàn)代語言學“現(xiàn)代語言學”強調語言研究對象的確定、科學方法的產生,強調語言研究擺脫了附屬地位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F(xiàn)代語言學也有一個發(fā)展和成熟的過程,誕生于19世紀初的歷史比較語言學是語言學告別“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最初的一個階段,而瑞士語言學家德·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的問世,則標志著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上的成熟。第33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現(xiàn)代語言學發(fā)展史上的三塊豐碑在現(xiàn)代語言學的發(fā)展過程中,歷史比較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對全世界的語言研究都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它們是現(xiàn)代語言學發(fā)展史上的三塊豐碑。第34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中國的傳統(tǒng)語言研究小學---章黃學派---《馬氏文通》---《新著國語文法》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國文法要略》---《中國現(xiàn)代語法》---《漢語語法論》---印歐語眼光---傳統(tǒng)的缺憾/生命力第35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經學的附庸?章太炎黃侃學派王士元:語言構擬是中國語言學的一大成就……中國的語言構擬可追溯到明末的陳第(1541-1617)。通過內部構擬法構擬了上古漢語的面貌。1613-1682顧炎武通過對《詩經》韻腳和《廣韻》的對比,初步擬定了古韻系統(tǒng)。這些研究無疑是建立在音系是規(guī)則性演變這一認識的基礎之上的。許多學者利用韻書、反切、諧聲字和詩經用韻等材料巧妙地發(fā)現(xiàn)了漢字在上古的一些讀法。這些方法在歷史語言學中都可以歸入內部構擬的部分。伍鐵平1990:我國明清時代的語言學曾在幾個方面領先于當時的歐洲語言學。第36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小學”:文字+音韻+訓詁結合文字、訓詁(微言大義)解釋古代經籍中虛字的用法。實字易訓,虛字難釋最早文獻:漢《詩毛傳》,元盧以緯《語助》虛字研究第一本專著。集大成:清代劉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經傳釋詞》。至清代尚未區(qū)分具體詞類,解釋語法現(xiàn)象只限于艱僻難懂或有疑義的詞句,沒有全面系統(tǒng)科學地揭示語言語法體系的規(guī)律性。沒有把虛詞的作用的普遍性找出來。第37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898馬建忠《馬氏文通》用歷史比較法,對語言結構自身作為研究對象,從而比較全面系統(tǒng)科學地開始形成漢語語法學的研究。模仿西文“詞類本位”。字“類其義”?!拔魑挠幸欢ㄖ?guī)矩,學者可循序漸進而知所止境;華文經籍雖亦有規(guī)矩隱寓其中,特無有為之比擬而揭示之。”各國語言“所以聲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經藉子史諸書,其大綱蓋無不同?!敝匾晫φZ言材料的搜集和分析,在從語料中尋求規(guī)律第38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主體內容《文通》分為四部分:首正名、次論實字、次論虛字、以論句讀終。字無定義,故無定類。而欲知其類,當先知上下之文義何如耳。位次分析法:凡名代諸字在句讀中所序之位,曰次。主次賓次正次偏次前次同次。詞(句法語義成分):起詞語詞止詞表詞司詞加詞轉詞。第39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實字義類劃分法《文通》繼承了傳統(tǒng)的虛字和實字二分法,然后再劃分具體字類,從而建立了漢語的字類系統(tǒng)。實字的定義是“有事理可解者”,實字下分出“凡實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凡實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凡實字以省事物之形者曰靜字”、“凡實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動字”、“凡實字以貌動靜之容者曰狀字”五類。虛字的定義是“無解而惟助實字之情態(tài)者”,虛字下又分“凡虛字以聯(lián)實字相關之義者曰介字”、“凡虛字用以為提承展轉字句者統(tǒng)曰連字”、“凡虛字用以煞字與句讀者曰助字”、“凡虛字以鳴心中不平之聲者曰嘆字”四類?!段耐ā返淖诸悇澐质嵌臃诸惙?,一級標準是虛實,二級虛字劃分是“情態(tài)”標準或語法功能標準;二級實字劃分是語義標準?!段耐ā氛J為:“故字類者,亦類其義焉耳”,“義不同而其類亦別焉”?!钡?0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對字類其義的評價80年代早期,呂叔湘、王海芬(1984)就已指出《馬氏文通》九類字的劃分大體上合理,除把“字”改為“詞”到現(xiàn)在也沒有什么變化。楊華(1994)認為“意義分析法的致命弱點在于以詞匯意義代替語法意義,以邏輯分析代替語法分析,這也是中國早期語法著作普遍存在的弊病”。第41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字類假借說“字無定義,故無定類。而欲知其類,當先知上下之文義何如耳”陳保亞(1999)認為:

馬氏在給實詞分類時,界說中根據(jù)的是意義,實際操作中主要根據(jù)的是位置或分布。從根本上說,馬氏主張從字所處的位置或分布來斷定字類,這是本世紀結構主義確定詞類的一個基本原則:分布。評價:以結構主義理念,對《文通》的重新“解讀”?!段耐ā吩~類劃分的“義”一是語義關系,一是句中語法位置,《文通》采取的是意義與功能互融的分類原則。第42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位次說:兩個平面的語法理論位分析術語:主次

賓次

正次

偏次

前次

同次詞分析術語:起詞

語詞

止詞

表詞

司詞

加詞

轉詞“凡名代諸字在句讀中所序之位,曰次?!薄按握?,名代諸字於句讀中應處之位也?!狈裁T字為句讀之起詞者,其所處位曰主次。凡名代諸字為止詞者,其所處位曰賓次。凡數(shù)名連用而意有偏正者,則正意位后,謂之正次。凡數(shù)名連用而意有偏正者,偏者居先,謂之偏次。凡名代諸字,所指同而先后并置者,則先者曰前次,后者曰同次。第43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對“位次說”的評價位次說是馬氏看到“中國文字無變”而根據(jù)西語“格”范疇建立起來的,是試圖闡述名詞、代詞及其作為結構成份之間關系的一種嘗試。詞在結構體中的語法作用可以通過結構成分的分析得到確認,作為結構成分的詞在結構體中發(fā)生的語法意義變化同樣存在,西語以“格”說明之而馬氏以“次”說明之。對漢語來說,可以不用格、次之類的術語,但對結構體內外的詞的不同的語法意義進行說明則是完全必要的。(李開1993)第44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馬氏文通》的三大價值一、學科建設價值(1)采用“字、詞、次”三線并進、各司其職的系統(tǒng)建構;(2)建立了漢語語法學的第一個字類系統(tǒng);(3)設“詞”和“次”范疇,建立了漢語語法學兩個平面分析法;(4)詳細研究了虛詞和詞序這兩種漢語最重要的語法手段;(5)對“句”、“讀”、“頓”的重新闡釋,建立了漢語語法學的第一個語句系統(tǒng);(6)建立了單句的分析法,作了復句下位區(qū)分;(7)系統(tǒng)揭示了古漢語語法的特點。第45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文化交流價值馬建忠引進歐洲的普遍唯理語法,承襲漢語虛字研究的傳統(tǒng),以古典文獻為語料,撰成《文通》,既為中國傳統(tǒng)語法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種范型。這種范型就是:西歐的理論框架與漢語的語言材料柔和一體。在運用西歐理論框架的同時,可以沿用有關的傳統(tǒng)相應概念。第46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社會功能價值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倡導“智民富國”或“教育強國論”。西方兒童之所以能夠致力于研究數(shù)理生化和心理法律等“有用之學”,就在于很快地掌握語文,西方兒童很快地掌握語文就在于“西文有一定之規(guī)矩,學者可循序漸進而知所止境”;而中國兒童之所沒有時間“講道明理以備他日之用”,就在于遲遲不能掌握語文,而遲遲不能掌握語文,乃是因為“華文經籍雖亦有規(guī)矩隱寓其中,特無有為之比擬而揭示之”。因此“比擬”西文規(guī)矩,揭示華文隱寓“規(guī)矩”以供兒童“通文”,成為當務之急。第47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黎錦熙1924《新著國語文法》真正建立起一個比較系統(tǒng)而完整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體系,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語:是現(xiàn)代的漢語,白話文,不是文言文;是大眾的普通話,不是行話或方言。句本位的語法:以句法為綱,以詞類為目第一次把句法提到主要的地位。批評:以西方語法體系為框架,以西方語法著作為藍本,對漢語語法本身的特點重視不夠。(模仿階段)第48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詞類:實體詞(名、代)、述說詞(動詞)、區(qū)別詞(形容詞、副詞)、關系詞(介詞、連詞)、情態(tài)詞(助詞、嘆詞)“詞無定類,依句辨品”:從句法中心出發(fā),按照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職能。受批評。2成分:主要的成分(主語、謂語)、連帶的成分(賓語、補足語)、附加的成分(形容的附加語、副詞的附加語)。3實體詞的位置:主位、賓位、補位、領位、副位、同位、呼位。第49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圖解法第一次實現(xiàn)了漢語語法分析的圖表化。(主語)(述語)(賓語)工人‖造︱橋。許多∕∕一座∕∕∕強壯的∕長長的∕∕鐵∕第50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句子成分分析的加線法張拱貴、廖序東1955《文章的語法分析》要點:分析對象是單句;一個句子有六大句子成分主語、謂語(述語)、賓語、補語(補足語)、定語(形容詞性附加語)、狀語(副詞性附加語),主語和謂語是主要成分,賓語和補語是連帶成分,定語和狀語是附加成分;作句子成分的原則上都是詞;分析時,一般先找出句中的中心詞(主、謂);看謂語動詞后面有無賓語、補語,最后指出句中所有的附加成分。第51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對句子成分分析法的評價優(yōu)點:“讓人把握住一個句子的脈絡(基本格局、結構)”,對推動漢語教學語法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缺點:有較大的局限性,“不大關注語法結構的層次性”。主干部分“站不住”:我們便宜他了;意思變了:他死了爺爺;分析歧義的能力差:我們四個人一組,照片放大了一點兒;不利于發(fā)現(xiàn)詞語的用法特點:白白損失了一個營。第52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呂叔湘1942《中國文法要略》供中學教師教學參考;以豐富的語言材料為基礎突出漢語的特點和規(guī)律的描寫;采用了從意義到形式的編寫體例。上卷詞句論:從語法形式的角度闡述漢語的詞、詞組、句子這些語言單位的結構和類型,建立語法體系。下卷表達論:從語法意義的角度介紹人們對客觀世界所形成的許多重要觀念及其相互關系,揭示它們的漢語表達方式(手段)。第53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OttoJespersen(1924)ThePhilosophyofGrammar葉斯泊森《語法哲學》認為任何語言現(xiàn)象都可以從外在形式上和內在意義上來進行考察。如果用字母O來表示外部形式,用I表示意義,那么便可以把這兩種研究方式分別以相應的公式O→I和I→O來表示。也可以說,研究句法應從意義到形式,研究詞法應從形式到意義,這兩部分語法事實相同,只是研究的角度不同。兩者互相補充的研究,可以給予某一種語言的普遍事實以一個完整而明晰的概述。第54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詞類問題按詞的意義和作用,分:實義詞(名詞、動詞、形容詞)、輔助詞(限制詞=副詞、指稱詞=稱代詞、關系詞、語氣詞、形容詞)。詞的配合關系(詞組的結構方式)分:聯(lián)合關系(牛馬)、組合關系=附加關系(定名、副動)、結合關系=造句關系(主謂)。(未提到動賓、動補關系)第55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句法問題以句子的結構類型(句型)為綱,分單句和復句。單句分:敘事句(動詞謂語句)、表態(tài)句(=描寫句,形容詞謂語句)、判斷句(名詞謂語句)。討論了把字式、被字式。句子和詞組的轉換、句法的變化:以變換的觀點和方法研究詞組和句子、各種句式之間的相互關系。第56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王力1943《中國現(xiàn)代語法》

王力1944《中國語法理論》功能中心說,分敘述句/描寫句/判斷句分析“能愿式”“使成式”“處置式”“被動式”“遞系式”“緊縮式”等特有句式。詞類:實詞(名、數(shù)、形、動、助動)、半實詞(副)、半虛詞(代、系詞)、虛詞(聯(lián)結詞、語氣詞、記號)。仂語:主從仂語(次品+首品、末品+次品、三品聯(lián)結)、等立仂語=聯(lián)合詞語。第57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OttoJespersen三品說詞類是根據(jù)詞的本身特點確定的,而詞品是根據(jù)詞與詞組合時的相互關系確定的。在詞與詞組合構成的任何一個實體中總有一個詞最重要,其他的詞都直接或間接地從屬于這個詞,由此構成首品、次品、末品的結構或語義的從屬關系。葉氏進一步把三品的劃分運用到主謂結構和動賓結構上去,主謂結構的主語是首品而謂語是次品,動賓結構賓語是首品而動詞是次品。不同品級的詞同句子成分也有的對應關系,首品詞經常作主語、動詞的賓語、介詞的賓語,次品詞經常作謂語、定語,末品詞經常作狀語。第58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呂、王采用OttoJespersen三品說品級(ranks)和核心(nexus)這兩個范疇是葉斯泊森對語法學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詞類是詞典里的分類,句中要根據(jù)詞與詞之間限定與被限定的相互關系、詞在組詞造句中所處的地位和重要性確定詞的品級,afuriouslybarkingdog中主要核心概念dog是首品,限定dog的barking是次品,限定barking的furiously是三品。虛詞無品。呂、王:用三品說(詞級說)主要是為了解決詞類活用問題。模糊了詞類在語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品”的確定有很大的主觀性。第59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朱德熙、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和《中國現(xiàn)代語法》兩書都曾因采用Jesperson的“詞品說”受到批評。其實葉氏的詞品說并不見得比當時流行于漢語語法界的詞類通轉說和詞無定類說更壞?!瓍?、王二氏的書只不過是用詞品說代替了舊有的并不見得高明的詞類理論。要是給葉氏的理論一個實事求是的評價,也只能說是“不解決問題”,談不上有多大的害處——呂叔湘第60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悟創(chuàng)立三品說是試圖解決現(xiàn)代英語中的“詞無定類”或“詞無定位”現(xiàn)象。詞類是就詞的本身意義而言,詞品是就詞與詞組合中的從屬關系而言,詞類固定不變而詞品關系可變。三品說排除了詞類和句子成分之間的對應關系,表面上使詞類劃分成為游離于句法分析之外,實際上揭示了詞的語義分類和詞的句法關系的非對稱性。詞類表示語義類別,詞品表示句法關系,詞品說的本質是語義分析和結構分析的分流制——李葆嘉即使對司空見慣的事物進行觀察,也需要具有哲學的頭腦——盧梭第61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西語分析框架和漢語語言事實的撞擊具體語言中的語法是自然的存在,不同語法分析法的自發(fā)產生取決于具體語言的類型特征。不同的語言類型自有不同的自發(fā)傳統(tǒng)語法學。傳統(tǒng)漢語研究沒有西歐形態(tài)語法學意義上的語法學,但有依據(jù)漢語特點自然形成的“語義·虛字語法學”傳統(tǒng)。第62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漢語無詞類論”高名凱1948《漢語語法論》大前提:區(qū)分詞類不能拿詞的意義、聲調變化、功能和結合關系作標準,而只能拿標明各種詞類的特殊形式,即狹義的詞形變化作標準。小前提:這種標明各種詞類的特殊形式是不存在于漢語的,而漢語的構詞形態(tài)也不足以作為區(qū)分詞類的標準。結論:漢語的實詞沒有詞類的分別。第63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方光燾---文煉“廣義形態(tài)說”廣義的形態(tài),除了單詞的形態(tài)變化以外,還包括詞和詞的相互關系,詞和詞的結合,語詞的先后順序等等?!瓎卧~形態(tài)變化不多的漢語,卻必須從結構上來區(qū)分,從詞和詞的相互關系,詞和詞的結合上來區(qū)分,即是說從形態(tài)學上來區(qū)分。我們排斥的是那種具體的特殊的意義,因為這是語義學的研究范圍,至于抽象的一般的意義,正是我們所極端注意的,不過這種意義,并不體現(xiàn)于孤立的單詞上,而是體現(xiàn)于詞和詞的結合,詞和詞的相互關系之中,“文法學中以形態(tài)學為對象的,是要從形態(tài)中發(fā)現(xiàn)含義。”如果我們離開結構去談意義,這就不是語法的研究,如果我們執(zhí)著于單詞的結構形式而不顧結構中的意義,也會走上形式主義的道路。第64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呂叔湘“結構關系分類法”句子成分代表一種結構關系,所以按照句子成分定詞類也就是按照結構關系分詞類。但是結構關系卻不限于句子成分關系。第一,句子成分定類法考慮的是一個詞的已經實現(xiàn)的結構關系,而且只考慮其中一種關系(詞在句子里的職務);結構關系分類法考慮的是一個詞的可能有的結構關系,因而是同時考慮它的各方面的結構關系。第二,句子成分分類法不得不隨著詞在句子里的職務的變更而變更它的類;結構關系分類法不受這個拘束,可以另外考慮變類不變類的條件。第65頁,共74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漢語語法學研究中的印歐語眼光高名凱:凡語言沒有形態(tài)變化不可劃分實詞詞類;文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