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doc三_第1頁
凡·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doc三_第2頁
凡·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doc三_第3頁
凡·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doc三_第4頁
凡·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doc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凡·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摘要題】美術(shù)家評介【正文】理想自我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人都可能從他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中,從他早年的幻想和人生缺憾中逐步確立起自己的理想。這個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凝聚著他的全部成長動機。對于一個藝術(shù)家而言,他的藝術(shù)理想或藝術(shù)精神實際上就是他的人格理想在藝術(shù)中的反映。一個畫家的人格理想是高尚還是低俗,是強烈還是虛弱,往往決定了他的藝術(shù)是否有影響人的力量。眾所周知,凡·高出身于一個牧師世家,他自己曾想仿效基督,做一個心靈高潔的圣徒。雖然由于各種原因他不得不放棄了神職,去從事藝術(shù)事業(yè),但他在藝術(shù)生活中一直保持著傳教士的本色。他悲憫人類的苦難,希望以犧牲自我的方式去救贖別人,在黑暗中向窮人傳遞光亮。為了這個理想,他利用藝術(shù)去表達他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一、雙重身份傳教士和畫家,凡·高緣何可以兼顧兩個不同的身份?這得回到歐洲牧師文化的悠久傳統(tǒng)中去尋找答案。在十九世紀前四分之三的時間里,牧師在荷蘭社會中扮演著文化領(lǐng)袖的角色,多數(shù)牧師身兼數(shù)職。他們不僅是傳教人,還可能是詩人、畫家、哲人、語言學(xué)家、藝術(shù)評論家等等。他們的活動范圍極廣,比如編輯和出版期刊,做各類演講,主題可能涵蓋神學(xué)、歷史、政治、文學(xué)藝術(shù)、自然科學(xué)等幾乎所有領(lǐng)域。尤其繪畫藝術(shù)的傳播更需借助牧師之力。提修卡沙·科德拉(TsukasaKodara)說:“伴隨著牧師們所作的道德教誨,現(xiàn)代繪畫的復(fù)制使藝術(shù)在民間廣泛傳播。換句話說,公眾接受荷蘭或異國的現(xiàn)代繪畫是經(jīng)過牧師的選擇和闡釋?!保ㄗⅲ篢sukasaKodara,ChristranityVersusnature,Amsterdam,1970.)以當時阿姆斯特丹最著名的牧師滕·克特(J.J.L.TenKate)為例:他的布道廣受教眾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能熟練地征引圖畫來說明教義,或者作即席的詩歌創(chuàng)作,感染人心。從凡·高的書信中可以得知,他在阿姆斯特丹學(xué)習(xí)時,閱讀過滕·克特的書籍,聆聽過他的布道。在凡·高所生活過的英國、法國、比利時也都存在這種牧師文化的濃濃氛圍。牧師文化對凡·高的影響是浸潤性的。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他用宗教來融攝歷史、繪畫、文學(xué)。反過來,他也能用繪畫來表達宗教信仰。他所進行的自我教育和從事的工作都是開放性的,一手拿著《圣經(jīng)》,一手拿著畫筆。凡·高自己還從理論上為傳教與繪畫的統(tǒng)一找到根據(jù)。凡·高認為,愛是宗教與藝術(shù)相統(tǒng)一的依據(jù)。他說:“理解上帝的最好方式,是愛許多事物,愛朋友、愛妻子,愛你所喜歡的一切事物。這樣,你就會更了解上帝。但是,一個人必須帶著高尚、嚴肅、親切的同情心去愛,帶著力量去愛,帶著理智去愛……這是通向上帝之路,也是通向堅定不移信仰之路?!保ㄗⅲ篢heCompleteLettersofVincentVanGogh,NewYork,1953.LetterfromVincentVanGoghtoTheo,August1880.)同時他還說:“藝術(shù)看起來如此神圣,如此崇高,也可以說就是愛本身?!保ㄗⅲ篖etterfromVincenttoWilhelmina,Paris,Summer1887.)凡·高借助寓意畫的方式,在藝術(shù)中表達信仰。十七世紀的荷蘭,教會組織出版的繪畫象征手冊開始盛行。這種圖繪教義的方式,在其他歐洲國家也被廣泛使用。雖然在十八、十九世紀里,繪畫象征手冊的出版和流通勢頭減弱,這種象征思維模式仍強有力地反映在牧師的各種文化活動中。對此,凡·高應(yīng)是熟知的。至少有證據(jù)證明,1877年,凡·高在英國做書店店員時,他所喜愛的牧師史潑庚(CharlesHaddonSpurgeon)就是用傳統(tǒng)的象征手法寫作的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具有宗教色彩的寓意書和寓意畫仍占據(jù)重要地位。一些著名作家,如狄更斯、喬治·艾略特、米萊斯等,他們的作品中包含相當多的宗教隱喻。而這些作家的作品高頻率地出現(xiàn)在凡·高的書信中。在凡·高早期的畫作中,清晰地留有宗教寓意畫的印痕?!侗陈榇牡V工》描繪的是他在比利時博里納日所見礦區(qū)的悲慘景象。在俯首行走的礦工的脊背上方,醒目地出現(xiàn)一個教堂。凡高還為這幅畫取了個具有象征意味的名字——“背負重荷者”。另一幅畫《挖地者》,是凡·高在埃頓時期的作品。在挖地老人弓起的脊背處同樣出現(xiàn)一個教堂的影像。1885年以前,凡·高的畫作中出現(xiàn)教堂的比例很高。據(jù)粗略計算,教堂與挖地者、播種者、收割者的形象組合達十二次。十九世紀許多繪畫中出現(xiàn)的教堂是為構(gòu)圖上的需要,取其垂直特性。凡·高使用它主要不是出于構(gòu)圖上的考慮,而是從圖像功能上利用它。教堂與土地、勞作、汗水、面包的結(jié)合極具基督教宿命色彩?!妒ソ?jīng)》上說:“眉頭上淌著汗水才能吃上面包?!庇终f:“你將帶著滿臉汗水吃面包,直到回歸土地”。凡·高實際上是在運用藝術(shù)的方式傳播著基督教教義。二、仿效基督“基督就是道路”(注:《約翰福音》。)?;绞菍榻饩仁廊说目嚯y才到人間來的。他的無私和博愛是人類所能設(shè)想的最高的人格典范。他走過的路充滿荊棘,并非人人都有勇氣和毅力去效仿。凡·高卻選擇了基督的道路。一般認為,凡·高是在二十歲初戀失敗后轉(zhuǎn)向宗教的。此前的凡·高雖早早步入社會就業(yè),但外表上依然是布拉班特鄉(xiāng)下男孩的質(zhì)樸模樣。內(nèi)心也充滿著對雙親的依戀和對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甜美回憶。他在給提奧的信中,把他的出生地比作圣城耶路撒冷。這種留有童稚印痕的情感很快被突如其來的生活挫折擊碎。也許是因性格過于孤獨內(nèi)向,他沒有選擇向別人傾訴,而是轉(zhuǎn)向宗教,尋找能慰藉他心靈的力量。從此,他的人生掀開憂郁莊嚴的帷幕。他夜以繼日地閱讀《圣經(jīng)》以及勒南的《耶穌傳》、肯皮斯的《仿效基督》、班揚的《遠大前程》??嚯y、命運、同情、人性、得救這類問題占據(jù)他的心靈。慢慢地,他疏遠了世俗生活法則,基督的身影逐漸地在凡·高身上明晰起來。成年后的凡·高在容貌上很有“宗教感”,外表嚴肅,卻懷有慈母般的心。在提奧眼里,哥哥文森特·凡·高就像是羅丹雕刻的施洗者約翰。他說:“這位雕塑家塑造的基督先導(dǎo)者模樣與文森特十分一致,雖然羅丹不曾見過文森特。那悲哀的表情,那因過度思慮和鐵般的自我約束而扭曲的前額,正是文森特的特征。雖然雕像有點傾斜,但鼻子的輪廓和頭部形狀也幾乎一樣?!保ㄗⅲ築yJohanna'sMemoir.)凡·高,似乎是專門為了走艱難坎坷的路而生。凡·高為自己所作的四十余幅自畫像,多數(shù)都帶著鮮明的背負苦難的神情意志。尤其是他左耳上包著繃帶的自我形象,更像是帶著荊冠,流著血的基督。從他所畫的《詩人波舍像》和《加歇醫(yī)生像》中,我們也可看到這種憂郁、悲憫的眼神。按現(xiàn)代心理學(xué)的理論,這應(yīng)是凡·高在創(chuàng)作時作出的自我投射。在他的所有畫作中,基督的形象僅出現(xiàn)過一次,那是他在1889年臨摹德拉克洛瓦的《圣母與死去的基督》。圖畫中的基督躺在圣母的臂彎里,他長著與凡·高相似的紅胡子和紅頭發(fā)。有人認為,這是凡·高的自畫像,正患著病的凡·高急切地需要精神安慰,他有意把基督偷換成自己。這一說法并非毫無根據(jù),他自己說:“我開始不時地畫它,我發(fā)現(xiàn)可以從中讀到某種特別能安慰人心的東西。我的畫筆在指間移動,就像弓在弦走,讓我感到快樂?!保ㄗⅲ篖etterfromVincenttoTheo,Saint-Remy,September1889.)凡·高自律甚嚴,幾乎放棄了所有世俗生活的享樂,象清教徒那樣生活。他認為:“要在世上活出個樣子來,必須先犧牲掉自己所有的欲求。對那些獻身宗教精神的人來說,除了這種精神,他再沒有別的什么祖國?!保ㄗⅲ悍病じ摺栋l(fā)自倫敦的最后一封信》。)為清除欲望,他用各種辦法來虐待自己。在英國,他為研習(xí)《圣經(jīng)》,常常連續(xù)幾夜放棄睡眠,“像隱士般地節(jié)食——不吃肉或調(diào)味品”,(注:《凡·高論》。)只吃干面包。糖、咖啡、黃油都被他歸入不必要的奢侈品。在阿姆斯特丹學(xué)習(xí)時,他用棍棒來對付自己的懈怠。在比利時博里納日傳教時,他更是為貧苦的礦工捐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食物、襯衫、鞋子、床,還有可憐的一點錢,以至于他像個野人一樣身披麻袋,睡棚屋,夜晚因抵御不了寒冷而哭泣。終其一生,他都在最低標準線上生活。當然,他窮;他天性中可能有自虐的傾向。但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對基督的效仿。T·肯皮斯的《仿效基督》有這樣的章節(jié):“悲哀的意義”、“關(guān)于自我否定”、“放棄欲求”。這些內(nèi)容對如何做一個基督徒提出了具體的生活導(dǎo)向。班揚的《天路歷程》講述的是一個基督徒如何從罪惡的“毀滅之城”到達夢寐以求的“天國之城”的經(jīng)歷。它提醒基督徒,在這一歷程中要經(jīng)受“絕望潭”、“死亡谷”、“浮華鎮(zhèn)”、“銀礦山”、“疑惑寨”等生死浮名、物質(zhì)利誘的諸般考驗。凡·高不止一次地提到,這兩部書給予他很多啟示:《圣經(jīng)》教會他愛,《仿效基督》和《天路歷程》教會他該如何踐履。盡管凡·高為了信仰,拋棄了地位、金錢、享樂、健康,他的自我犧牲的行為很接近基督的精神,但他卻不被容于教會組織。從1876年4月到1879年6月,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嘗試了各種辦法想得到神職,但屢屢被教會拒之門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宗教高度的制度化、職業(yè)化教條與凡·高的直心而動發(fā)生沖突。一方面,凡·高對一些宗教成規(guī)缺乏應(yīng)有的尊重;另一方面,教會體制的僵化已不能適應(yīng)社會。十九世紀下半葉,正是歐洲基督教衰落期,許多人走出了教堂。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教會墨守成規(guī),不能順應(yīng)時變,很好地服務(wù)于生活在工業(yè)時代的民眾。與教會的刻板、教條相比,凡·高顯得太過自發(fā),沖動、獨立自主、隨心所欲。然而作為一個職業(yè)畫家,凡·高仍未放棄仿效基督的人格理想。凡·高對工業(yè)化社會的價值觀有一定的認識。他感到商業(yè)已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道德的偉大”被“物質(zhì)的偉大”取代。這種令他不愉快的現(xiàn)象環(huán)繞在他的身邊。他對提奧說:“我承認,海牙這里有能干的大人物。但是許多事情被陰謀、爭吵、嫉妒所覆蓋。那些富起來的藝術(shù)家的品格,同樣無疑的是屬于那種用‘物質(zhì)的偉大’代替‘道德的偉大’?!保ㄗⅲ篖etterfromVincenttoTheo,Hague,May1882.)他有意抗拒物質(zhì)主義的侵蝕,讓自己遠離那些追逐名利的藝術(shù)家組成的俱樂部,自己固守那份《圣經(jīng)》培育起來的“古老的感情”。比如,他在1882年11月中旬的一封信中寫到:“我現(xiàn)在完成兩幅人物素描。一個是正在讀《圣經(jīng)》的老人,另一個是做飯前祈禱的老人。兩位都明確地體現(xiàn)所謂的‘一種古老的感情’。”“對我而言,我可以充分分享它,甚至很需要它,至少我與這個老人一樣,感到上頭有神圣的事物存在,盡管我無法準確地指出他在哪兒。”凡·高把宗教情感注入到作品中,他筆下的人物,哪怕是簡單的頭像,都因此具有不同尋常的特點和氣質(zhì),他們絕不會是美或漂亮的典范,卻有動人心弦的東西。凡·高的畫主要是為慰藉心靈服務(wù)的。三、“黑暗中的光明”古老的《圣經(jīng)》是凡·高畢生常讀不懈的書。據(jù)倫敦的布熱特(Breat)回憶,凡·高在他家的書店里工作時,常常可以見到他在上班時間,獨自躲到一旁潛心讀《圣經(jīng)》,還用法語、德語、英語和荷蘭語來翻譯《圣經(jīng)》。(注:M.J.BrussetoNieuweRotterdamscourant.26May1914.)凡·高在巴黎古皮爾公司工作期間,幾乎把所有的業(yè)余時間全用在讀《圣經(jīng)》上。他寫給親人的大量書信中,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抄錄著《圣經(jīng)》中的箴言。對此,他的親戚雷沃倫德·凡·高向提奧抱怨道:“哎呀!他能不能學(xué)會保持一點兒童的單純,不要總是在他的書信中用如此夸張和神經(jīng)質(zhì)的方式插入那么多的《圣經(jīng)》引文。這讓我們越來越擔心,怕他變得完全不適應(yīng)現(xiàn)代生活?!保ㄗⅲ篖etterfromReverendVanGoghtoTheo,8September1876.)提奧遺孀約翰娜在編輯凡·高生前日記的時候,她為方便讀者閱讀,對凡·高日記中出現(xiàn)的《圣經(jīng)》文抄作了刪除。即使這樣,我們?nèi)钥梢詮谋粍h過的書信中看到大量《圣經(jīng)》內(nèi)容。1887年,凡·高生活在巴黎,他在一封寫給妹妹威勒敏的信中說:“我非常高興自己一直在讀《圣經(jīng)》,比今天許多人更細心地去讀。它給我平靜的大腦去了解那些曾經(jīng)有過的如此高貴的思想?!保ㄗⅲ篖etterfromVincenttoWilhelmina,Paris,Summer,1887.)事實正像凡·高所說的那樣,他那個時代并非人人都認真學(xué)習(xí)這本基督教經(jīng)典。隨著工業(yè)化的到來,歐洲多數(shù)國家的政治和教育日益世俗化。許多人逐步遠離傳統(tǒng)宗教觀念的約束。與凡·高同時代的畫家中,像他那樣仍然把《圣經(jīng)》作為自我教育的重要文本的人,并不多見。那么,凡·高又是如何理解《圣經(jīng)》的呢?"Lightinthedarkness"——“黑暗中的光明”。這是一條古老的基督教箴言。凡·高認為:“這不僅是福音書,而且是整部《圣經(jīng)》的根本或基礎(chǔ)之一?!保ㄗⅲ篖etterfromVincenttoTheo,August1878.)這句話用隱喻的方式描述了人類的命運和福音的精神。人生如同行走在黑暗中的羔羊,迷失方向,步步崎嶇,上帝的福音則給夜行的人點亮了一盞明燈。所以“黑暗”一詞象征罪,肉體的受難;“光明”則代表愛,靈魂的得救?!妒ソ?jīng)》把苦難確定為人類的必然命運。所以費爾巴哈說:“基督教是受難之宗教。”(注: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zh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我認為,凡高生命中的悲愁底色與這種受難思想密切相關(guān),正是從這種思想中源源不斷地流溢出對弱者的同情和憐憫。同時,出于對“光明”的向往,他堅定了傳播福音的決心。1876年11月初,在瓊斯牧師的安排下,凡·高登臺,面向教眾作了他生平第一次布道。事后,他這樣向提奧描述他當時的心情:“我站在講壇上,感覺自己像從黑暗的洞穴中走出來,回到友好的天光中。一個幸福的念頭從心中升起:無論我到哪里,都要傳播福音。”(注:LetterfromVincenttoTheo,November1876.)洞穴(Den或Pit)在基督教中的含義為苦難的地方。班揚在《天路歷程》中塑造了一個基督徒“我”的形象。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當我穿行在世上的曠野,一個洞穴擋住了我的去路,我在洞穴里躺下,昏沉入睡。”(注:約翰·班揚《天路歷程》,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從“受難”意識中派生出凡·高既沉郁又崇高的審美趣味。這種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他習(xí)畫時對藝術(shù)傳統(tǒng)的接受選擇。凡·德·馬滕在西方藝術(shù)史上的地位并不顯赫,但他的作品《麥田里的葬禮隊伍》卻被凡·高所激賞。凡·高少年時曾看見他父親書房的墻上掛著這幅畫,后來,它也成了伴隨凡·高終身的作品。這幅畫調(diào)子陰沉,景象慘淡。其嚴肅的死亡主題以及悲涼而莊嚴的氣氛對凡·高的心靈有持久的穿透力。米勒和勃列東稱得上是凡·高所崇拜的畫家。凡·高說:“談到米勒和勃列東,雖然,我始終持進步的觀念,但誰想要超過他們兩個——不要提了?!保ㄗⅲ篖etterfromVincenttoTheo,Hague,2-3November1882.)尤其是米勒,凡·高稱贊他是藝術(shù)史的頂峰,在他之后,藝術(shù)無可奈何地走著下坡路。凡·高畢生臨摹最多的就是米勒的作品。其中,《播種的人》這幅畫,更是不斷被凡·高臨摹、改造。技術(shù)上的啟示是必然的,與米勒精神上的共鳴也是重要的。眾所周知,米勒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一個出身于農(nóng)村,愛農(nóng)民,甘當農(nóng)民的畫家。他的畫帶著濃濃的宗教情感和鮮明的宿命色彩。羅曼·羅蘭這樣評論米勒:“他呼吸到的是《圣經(jīng)》的精神,他腦子里充滿著它們,經(jīng)常引用它們。直到生命的終結(jié)。在《圣經(jīng)》中有他的圖畫的解釋和人與大地無休止斗爭的解釋。”(注:羅曼·羅蘭《米勒傳》,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5年。)凡·高閱讀過大量關(guān)于米勒的文章,對他的宗教背景十分熟悉。如何將宗教思想轉(zhuǎn)譯成視覺圖像?或者說如何在圖像中注進宗教感情?在這些方面,米勒給凡·高做出了表率。米勒耕耘過的“農(nóng)民與土地”的繪畫主題被凡·高繼承下來,并作了延展和深化。當然,荷蘭有偉大的藝術(shù)傳統(tǒng),凡·高不難從中找到精神導(dǎo)師。倫勃朗就是他最推崇的一位本土畫家。倫勃朗同樣是一個“《圣經(jīng)》的偉大讀者”。他的具有沉暗色調(diào)的繪畫作品,形象地再現(xiàn)了黑暗與光明的沖突。對這一意象的宗教內(nèi)涵,凡·高是心領(lǐng)神會的。倫勃朗眾多的自畫像讓凡·高感受到繪畫特有的呈現(xiàn)內(nèi)心、揭示命運的力量。凡·高認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