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練習:課時規(guī)范練32群落的結構_第1頁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練習:課時規(guī)范練32群落的結構_第2頁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練習:課時規(guī)范練32群落的結構_第3頁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練習:課時規(guī)范練32群落的結構_第4頁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練習:課時規(guī)范練32群落的結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規(guī)范練32群落的結構一、基礎練1.下列有關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A.研究群落是研究種群的基礎B.一個群落中通常有多個種群C.不同群落的物種數量相同D.草原上的所有動物和植物構成了生物群落2.下列關于群落空間結構的特征及生態(tài)意義的敘述,錯誤的是()A.群落空間結構的特征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B.群落的空間結構有利于對資源的充分利用,緩解種間競爭C.影響群落空間結構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溫度和水分D.淡水魚占據不同的水層,出現的分層現象與各種魚的食性有關3.大、小鱸魚混養(yǎng),大小兩種草履蟲混養(yǎng),冬蟲夏草中幼蟲和真菌(蝙蝠蛾的幼蟲被真菌侵入體內,菌絲逐漸充滿蟲體,變?yōu)榫耸瓜x體的組織破環(huán),殘留外皮,夏季菌核萌發(fā),從幼蟲的口或頭部長出有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這些生物之間的關系依次為()A.種內競爭、種內競爭、共生B.種內競爭、捕食、寄生C.捕食、種間競爭、共生D.種內競爭、種間競爭、寄生4.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甲、乙兩種動物個體數量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甲、乙兩種動物之間為競爭關系B.甲、乙兩種動物之間為捕食關系,乙捕食甲C.若乙種群數量減少,則甲種群的數量將持續(xù)增多D.甲、乙兩種生物最終可能是一種生物保留下來5.植物群落的生長具有分層現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分層現象是植物群落與環(huán)境條件相互聯系的一種形式B.在生產上,可以充分利用該現象,合理搭配種植的作物品種C.處于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D.競爭和捕食的存在會限制種群的活動時間和活動范圍6.關于“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改變采樣的時間會影響采集到的物種數和個體總數B.調查土壤動物的類群豐富度可采用樣方法C.豐富度的統(tǒng)計方法通常有兩種: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D.要研究不同時間同一塊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應設計一個研究計劃表7.下列關于生態(tài)位的概念,錯誤的是()A.生態(tài)位也包含了一個物種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條件B.任何物種的生態(tài)位都是包括多個方面C.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優(yōu)越,植物中生態(tài)位寬的廣域物種十分豐富D.高矮作物、深根淺根作物間作時,它們的生態(tài)位完全相同8.在某一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大面積單一種植某種農作物(甲)可導致害蟲A的爆發(fā),改成條帶狀合理地間作當地另一種農作物(乙)后,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fā)也受到了抑制。對此,不合理的解釋是()A.新的種間關系不利于害蟲A的生存B.新的群落空間結構不利于害蟲A的生存C.乙的出現使害蟲A的環(huán)境容納量下降D.乙和害蟲A存在互相抑制的競爭關系9.下表為科研人員對鳥類資源的調查統(tǒng)計結果,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群落鳥類豐富度/種平均種群密度/(只·hm-2)次生雜木林5511.5063灌叢5116.3581農田213.9417人工馬尾松林2314.3857(1)次生雜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鑲嵌現象,這屬于群落的結構;灌叢中的植物因為光照因素的影響,往往在垂直方向上有明顯的現象。

(2)表中數據表明,四種群落中的鳥類豐富度差別較大,其中農田中的鳥類豐富度最低,原因是;灌叢的鳥類平均種群密度最大,說明灌叢為鳥類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

(3)調查中發(fā)現甲、乙兩種鳥類存在捕食關系,二者的種群數量變化如圖所示。分析可知,乙是。甲、乙種群數量的變化,體現了群落內部的。

二、提升練1.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約1m2的石頭。有人于石頭不同距離處,調查了蜥蜴?zhèn)€體數、蝗蟲種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隨著距離的增大,蝗蟲的種群密度增大,植物之間的競爭減弱B.蜥蜴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被天敵捕食的風險越大C.距石頭的遠近是引起該群落垂直結構變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對蝗蟲種群密度增大不利,對天敵捕食蜥蜴有利2.某人工魚塘里養(yǎng)殖了“四大家魚”,鰱魚又叫白鰱,在水域的上層活動,吃綠藻等浮游植物;鳙魚的頭部較大,俗稱“胖頭魚”,又叫花鰱,棲息在水域的中上層,吃原生動物、水蚤等浮游動物;草魚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層,將水中植物吞食之后又排出,待糞便滋生微生物之后再吃下,過濾其中的微生物;青魚棲息在水域的底層,吃螺螄、蜆和蚌等軟體動物。下列有關該人工魚塘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四大家魚在魚塘空間的分布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B.四大家魚之間存在捕食和競爭關系C.魚塘的淺水區(qū)和深水區(qū)分布著不同的動植物,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D.混合放養(yǎng)提高了對空間和食物的利用,提高了魚的產量3.科研人員對岱衢洋海域的魚類資源生態(tài)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見下表(說明:優(yōu)勢種相對重要性指效IRI>1000為優(yōu)勢種,Bi值越大,表示該物種的生態(tài)位寬度越大,Gf是底層魚類,Nb是近底層魚類,Mu是中上層魚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編號種類IRIBi生態(tài)類型A1鳀9507.311.79MuA2鯪6997.831.82MuA3黃姑魚16.240.80NbA4帶魚24.300.9NbA5焦氏舌鰨13.540.76GfA6前頜間銀魚20.661.21GfA.該海域的優(yōu)勢種是鳀和鯪B.該海域的魚類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結構C.環(huán)境污染可影響生態(tài)位寬度的大小D.在所調查物種中,鯪對資源的利用能力和競爭能力最強4.(2020山東濰坊二模)如圖為科研人員建構的保護區(qū)內的某獵物—捕食者模型,箭頭所指方向代表曲線變化趨勢。下列有關分析不合理的是()A.該模型能反映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普遍存在的負反饋調節(jié)機制B.該模型能解釋獵物、捕食者種群數量均維持相對穩(wěn)定的機理C.該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獵物、捕食者的種群K值的是N3和P3D.獵物和捕食者之間的捕食關系是經過長期的共同進化形成的5.生態(tài)學家在某棄耕地紫莖澤蘭入侵區(qū),開展輕度、中度、重度入侵區(qū)的群落植物多樣性調查,結果如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其隨紫莖澤蘭入侵程度的增加而。重度入侵區(qū)植物物種數變化較小的原因是。

(2)紫莖澤蘭與本地植物之間構成關系。

(3)研究發(fā)現,經濟植物黑麥草能抑制紫莖澤蘭的生長。為了解其抑制機制,進行如下實驗:①在適宜條件下用完全營養(yǎng)液培養(yǎng)黑麥草幼苗一段時間。②取一定量加入用于培養(yǎng)紫莖澤蘭幼苗的完全營養(yǎng)液中作為實驗組,對照組加入。

③在適宜條件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觀察并比較兩組紫莖澤蘭幼苗的長勢。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

課時規(guī)范練32群落的結構一、基礎練1.B研究種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礎;一個群落中通常有多個種群;不同群落的物種數量不同,這是區(qū)分群落的重要依據;草原上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構成生物群落。2.C影響群落空間結構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3.D大、小鱸魚屬于同種生物,兩者之間的關系為種內競爭,大小兩種草履蟲屬于種間競爭關系,冬蟲夏草中幼蟲和真菌為寄生關系。4.B由題圖分析可知,甲、乙兩種動物之間為捕食關系;若乙種群數量減少,則甲種群的數量將先增加后減少最后保持穩(wěn)定;具有種間競爭關系的兩種生物最終可能是一種生物保留下來,另一種生物被淘汰,也可能是兩種生物都生存下來,但是捕食關系不會出現一種生物被淘汰的現象。5.C植物的分層現象是植物群落與環(huán)境條件相互聯系的一種形式,是植物對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農業(yè)生產上,可以利用分層現象進行套種,來提高農作物產量;處于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競爭和捕食的存在會限制種群的活動時間和活動范圍。6.B不同的時間,動物的活動習性不同,故改變采樣的時間會影響采集到的物種數和個體總數;調查土壤動物的物種豐富度可采用取樣器取樣法;統(tǒng)計土壤動物豐富度的方法包括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研究不同時間同一塊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應設計一個研究計劃表。7.D生態(tài)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它包括多個方面,也包含了一個物種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條件;生物生存與環(huán)境相適應,環(huán)境條件優(yōu)越,植物中生態(tài)位寬的廣域物種十分豐富;高矮作物、深根淺根作物間作時,它們的生態(tài)位部分相同,并非完全相同。8.D根據題干信息可知,乙抑制了害蟲A的爆發(fā),新的種間關系和新的群落空間結構不利于害蟲A的生存,乙的出現使害蟲A的環(huán)境容納量下降。間作農作物乙后,營養(yǎng)結構復雜程度提高,害蟲A的爆發(fā)受到了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蟲A存在互相抑制的競爭關系。9.答案:(1)水平分層(2)農田中植物種類較少食物和棲息空間(3)捕食者負反饋調節(jié)解析:(1)次生雜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鑲嵌現象,這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灌叢中的植物因為光照因素的影響,往往在垂直方向上有明顯的分層現象。(2)表中數據表明,四種群落中鳥類豐富度差別較大,農田最低的原因可能是植物種類較少,灌叢的鳥類平均種群密度最大,說明灌叢為鳥類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空間(棲息環(huán)境)。(3)分析二者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可知,先減少者為被捕食者,故甲為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甲、乙的種群數量的變化體現了群落內部的負反饋調節(jié)。二、提升練1.CD隨著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減少,說明植物之間的競爭將會減弱;蜥蜴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其個體平均數越少,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就越大;距石頭的遠近可改變群落中蜥蜴?zhèn)€體數、蝗蟲種群密度和植物的生物量,因而是引起該群落水平結構變化的重要因素;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可有效降低蝗蟲的密度,對天敵捕食蜥蜴不利。2.ABC四大家魚在魚塘空間的分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根據題意分析,四大家魚之間不存在捕食關系;魚塘的淺水區(qū)和深水區(qū)分布著不同的動植物,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混合放養(yǎng)提高了對空間和食物的利用,提高了魚的密度和對餌料的利用率,提高了魚的產量。3.ACD該海域中鳀和鯪的IRI>1000,因此該海域的優(yōu)勢種是鳀和鯪;該海域的魚類存在群落的垂直結構;環(huán)境污染可影響生態(tài)位寬度的大小;在所調查物種中,鯪的生態(tài)位寬度Bi值最大,對資源的利用能力和競爭能力最強。4.C在N2~N3段,獵物的種群數量增加時,捕食者數量也在增加,但是當捕食者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獵物又在不斷減少,這種變化趨勢反映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普遍存在的負反饋調節(jié);獵物種群數量超過N2,則引起捕食者種群數量增加;捕食者種群數量超過P2,則獵物數量減少,兩者相互作用,使獵物和捕食者的數量在N2和P2左右保持動態(tài)平衡;根據分析可知,該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獵物、捕食者的K值為N2和P2;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捕食關系是經過長期的共同進化逐步形成的。5.答案:(1)豐富度減小已經形成以紫莖澤蘭為優(yōu)勢的穩(wěn)定群(2)競爭(3)培養(yǎng)過黑麥草的營養(yǎng)液等量的培養(yǎng)紫莖澤蘭幼苗的完全營養(yǎng)液黑麥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紫莖澤蘭生長的物質解析:(1)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看圖可知:隨紫莖澤蘭入侵程度的增加,物種豐富度減小,重度入侵區(qū)因為已經形成以紫莖澤蘭為優(yōu)勢的穩(wěn)定群,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